长城专题

合集下载

长城专题资料

长城专题资料

一、导入:一个不了解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人是可耻的!一个不懂得反思自己民族历史的民族是可悲的!二、主问题:1、话说长城(1)历史组:建造万里长城的功绩究竟归谁?资料卡片:长城的修建绵延持续了两千多年的时间。

人们提到万里长城的时候,往往会把它同秦始皇联系起来。

秦始皇修万里长城,已成了人所熟知的事,但是远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长城就早已开始修筑了。

根据历史记载,有二十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

其中泰、汉、明三个朝代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一万里。

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的长度加起来,大约有十万里以上。

(2)建筑组:长城由哪几大部分组成?各部分作用是什么?结合资料,发挥想象,简述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建造长城的。

资料卡片:城墙--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建筑工程,它翻山越岭,穿沙漠、过草原、经绝壁,宛如一条巨龙,飞腾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上。

墙台、敌台--在长城城墙上,隔不多远有一个突出墙外的台子,叫做墙台和敌台。

有了突出的墙台若遇故人登城就可从侧面射击,使登城者受到城上和左右两方的射击。

烽火台--也称作烽燧、烽堠、烽台、烟墩、墩台、狼烟台、亭、燧等等。

是利用烽火、烟气以传送军情的建筑。

如遇有敌情,白天燃烟,夜间放火。

城、堡、堠--这里所说的城,是指与长城关联的防御性城,非为州、郡、县城。

在河北省围场县境内秦汉长城遗址旁边,发现了与长城紧密相联的小城,城的面积不大,城与城之间相距数十里不等。

城内有官兵驻守,有的也有居民。

"堠"也即是候,又称作"斥候",是一种用来守望的建筑。

堡,往往有城墙围绕,也称作城堡。

堡也有住居民的。

有些堡内也有烽火台,把驻防与通讯结合起来。

关、塞、隘、口--长城的关、塞、隘、口非常之多,是长城防守的重点,也是平时出入长城的要道。

(3)军事组:在战争中长城能发挥什么作用呢?在现代社会,长城还有军事价值吗?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分析。

资料卡片:一、防御扰掠,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

专题长城的教案设计

专题长城的教案设计

专题长城的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对长城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 介绍长城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1. 引入长城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2. 简要介绍长城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3. 说明长城的重要性和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展示长城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引导学生思考长城的意义和重要性。

3. 分组讨论长城对中国的影响。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收集学生的讨论结果。

第二章:长城的建筑特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城的建筑特点和结构。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长城的建筑特点,如城墙、烽火台、关隘等。

2. 分析长城的结构和建筑技术。

教学活动:1. 展示长城的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实地考察长城,观察其建筑特点。

3. 小组讨论长城的建筑技术和特点。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收集学生的讨论结果。

第三章:长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历史观念。

教学内容:1. 介绍长城的历史变迁和文化背景。

2. 分析长城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价值。

教学活动:1. 展示长城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讲述长城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3. 小组讨论长城的文化价值。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收集学生的讨论结果。

第四章:长城的保护和传承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城的保护和传承情况。

2.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长城的保护措施和现状。

2. 分析长城的传承意义和文化价值。

教学活动:1. 展示长城的保护状况,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讲述长城的传承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3. 小组讨论长城的保护和传承。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收集学生的讨论结果。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1. 回顾长城的建筑特点、历史和文化价值。

中学语文教师必读:《长城》专题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师必读:《长城》专题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师必读:《长城》专题教案设计第一章:《长城》文学背景及作者简介1.1 文学背景介绍中国古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讨论《长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2 作者简介介绍《长城》的作者以及其文学成就。

探讨作者对于长城的情感和观点。

第二章:《长城》文本解析2.1 文本结构分析分析《长城》的篇章结构和组织方式。

讨论文本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的特点。

2.2 主题思想探讨探讨《长城》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分析文本中对于长城的描写和象征意义。

第三章:《长城》教学目标与方法3.1 教学目标确定《长城》的教学目标和期望学生达到的能力。

制定学生对于文本内容、文化和语言技能的掌握目标。

3.2 教学方法选择适合《长城》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写作、角色扮演等。

设计互动活动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

第四章:《长城》教学内容与步骤4.1 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文本理解、文化背景和语言技能。

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每个课时的内容。

4.2 教学步骤设计每个课时的教学步骤,包括导入、讲解、练习和总结。

确保教学步骤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本。

第五章:《长城》教学评估与反思5.1 教学评估设计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如考试、作业和课堂表现。

制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评估。

5.2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

寻求改进教学效果的建议和反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章:《长城》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6.1 教学活动设计设计针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的教学活动,如视觉、听觉和动手操作等。

结合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和音频,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6.2 教学活动实践实施设计的教学活动,确保活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第七章:《长城》文化拓展与比较7.1 文化拓展拓展学生对于长城相关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知识。

引导学生探讨长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影响。

长城专题学习方案教案教学设计

长城专题学习方案教案教学设计

长城专题学习方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化价值。

2. 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城的历史背景:介绍长城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各个朝代的长城特点。

2. 长城的建筑特点:分析长城的结构、构造和工程技术。

3. 长城的文化价值:探讨长城在历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价值。

4. 长城的保护与传承:介绍长城的保护现状和传承措施。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化价值。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长城的经典案例,如八达岭长城、嘉峪关等。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长城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长城,增强直观感受。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长城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长城的兴趣。

2. 讲授长城的历史背景:介绍长城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各个朝代的长城特点。

3. 分析长城的建筑特点:讲解长城的结构、构造和工程技术。

4. 探讨长城的文化价值:引导学生了解长城在历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价值。

5. 长城的保护与传承:介绍长城的保护现状和传承措施。

五、课后作业:1. 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了解长城在其他国家的类似建筑。

3. 讨论长城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4. 制作一份长城的手工模型或绘画作品。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化价值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包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如观察报告、讨论建议和手工模型等。

七、教学资源:1. 长城的历史背景资料、建筑特点图片和视频。

2. 长城经典案例的介绍材料。

3. 关于长城的文化价值的相关书籍和文章。

4. 长城保护与传承的相关政策文件和报道。

5. 实地考察长城的安排和指导材料。

八、教学难点:1. 长城的建筑特点和工程技术的理解。

《长城》专题教案设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长城》专题教案设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长城》专题教案设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长城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提出观点的能力。

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综合等方法对长城相关资料进行研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长城的产生与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长城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特点。

分析长城在历史上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作用。

2. 第二课时:长城的建筑特点与技术成就引导学生学习长城的建筑结构、材料和施工技术。

讨论长城的建筑特点及其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地位。

3. 第三课时:长城的象征意义与文化价值引导学生探讨长城在中华民族心中的象征意义。

分析长城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4. 第四课时:长城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引导学生了解长城的旅游资源开发状况及其影响。

讨论长城保护的重要性,提出保护措施和合理化建议。

5. 第五课时:批判性思维训练与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长城相关话题的辩论赛,锻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化价值。

2. 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长城,分析其差异和特点。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长城相关话题展开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4. 实践法:开展辩论赛和短文写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思维活跃度。

2. 辩论赛:评价学生在辩论赛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逻辑思维和团队协作。

3. 短文写作: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观点表达、论证结构和语言运用。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长城》相关章节教材。

2. 参考资料:关于长城的历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书籍、论文和新闻报道。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长城相关的图片、视频和资讯。

长城专题学习方案教案教学设计

长城专题学习方案教案教学设计

长城专题学习方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图片等方法获取相关信息;(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运用观察、讨论、采访等方法,深入挖掘长城的文化内涵;(3)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长城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惜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长城的概述(1)介绍长城的历史背景;(2)讲解长城的建筑特点;(3)阐述长城的象征意义。

2. 第二课时:长城的分布与建筑风格(1)分析长城的分布特点;(2)欣赏不同地区的长城建筑风格;(3)了解长城的防御体系。

3. 第三课时:长城的文化内涵(1)探讨长城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关系;(2)了解与长城相关的传说和故事;(3)分析长城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4. 第四课时:长城的保护与传承(1)介绍长城的保护现状;(2)探讨长城保护的意义;(3)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长城文化。

5. 第五课时:实践活动——探访长城(1)分组探访附近的长城;(2)记录探访过程和感受;(3)课堂分享探访成果。

三、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长城的各种图片,包括长城全貌、建筑细节、历史变迁等;2. 文字资料:关于长城的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文章和书籍;3. 视频资料:关于长城的纪录片、宣传片等;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长城,增强直观感受。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长城的历史、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的掌握程度;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探访长城、课堂分享等;3. 学生对长城保护与传承的认识和思考。

五、教学建议1.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城资源进行教学;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 注重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长城的魅力,提高学习兴趣;4. 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长城专题(上课)

长城专题(上课)

预习检测
读准下列蓝色字体字词: n ) 瞭望( lià o ) 垛口( duǒ ) 券门 ( xuà 烽堠( hò ) 燧 ( suì ) 堞楼( dié ) u o 临洮( tá ) 冀求( jì ) 藩篱( pān ) ē pá ng 阿房( ) 懵懂(měng ) 延袤( mà o ) kà ng ) 绵亘( gè n ) 乌鞘岭( shāo 夯筑( )
居庸关联 辽海吞边月, 长城锁乱山。
玉门关联
无边晴雪天山出 不断风云地极来 萧关城楼对联
峰高华岳三千丈 险据秦关百二重 偏关联 地控黄河北 山连紫塞长
嘉峪关联 二崤虎口夸天险 九折羊肠确地雄
文天祥题孟姜女庙联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 城筑怨 姜女未亡也,千秋片 石铭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上联: 起春秋,历秦汉,迄元明,
烽火连天
孤城绝塞
关于长城的俗语
• • • • • • 不到长城非好汉 多深的根基筑多高的墙 长城易到,好汉难为 长城内外皆故乡 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山海关 山海关,地面宽,南有海,北有山,当中有个第一关,下面就 是角楼湾。 穷罗城,富西关,不穷不富角楼湾。 张家口 一年一场风,年始到年终 十八蹬,高入天,鹰飞倒仰猴难攀;山高到底有多少,一个骨 碌滚三天 杀虎口 杀虎口,杀虎口,没有钱财难过口,不是丢钱财,就是刀砍头, 过了虎口还心抖。 嘉峪关 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向前看,戈壁滩,向后看,鬼门关 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上望灰色天,下看戈壁滩 出了嘉峪关,眼泪擦不于 一出嘉峪关,两眼泪汪汪 木兰脚蹬黄河岸,一箭射过嘉峪关;找箭找不见,不找就看见。
自主学习
(一)默读选文《万里长城的 构造》,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长 城各部分构造的特点。

高三语文教案 专题长城9篇

高三语文教案 专题长城9篇

高三语文教案专题长城9篇专题长城 1一、关于教材这是一篇看图学文。

可先确定如下教学目标:指导看图和学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这一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大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要求,体现教材“渗透思想教育”的特点。

其次,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这是根据长城气势雄伟的远景和高大坚固的近景来确定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作者用自己的“心”和“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的赞叹,是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学习情况分析。

(略)三、教学程序1.课前。

分两头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形成初步表象认知和知识储备,并提出疑难问题,以备课中质疑;教师寻找有关长城的历史资料,准备电教教具、教学挂图及生字卡片,并准备课中解疑。

“教”与“学”的课前准备为课中教学的有效实施打下基础。

2.课中。

本课计划两课时,贯穿一条教学主线:观察、联想、赞美。

观察的对象是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图,联想的对象是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赞美的对象是工程的雄伟和奇迹。

这一脉络清晰的教学思路既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又合理地串联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从知识的层次性看,由浅人深;从儿童心理看,符合认知规律。

四、教法选择可采用“情景教学法”,三次运用投影,创设情景。

第一次,课始,定格投影,静态展现长城的远景,整体感知长城全貌;第二次,学习第二自然段后,定格投影长城近景的各个部位,学生图文对照,说各部位的位置、样子和作用,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第三次,慢速移动式投影,有重点地依次出现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并配上相关的解说词和乐曲,深入体会作者的联想和发自肺腑的心声。

多媒体创设的动、静态情景,既可以从宏观上展示长城的雄伟、壮观,又可以从微观上真切地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认识距离。

《长城》专题教案设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长城》专题教案设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长城》专题教案设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教学内容1. 长城的历史背景:介绍长城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各个朝代的长城特点。

2. 长城的建筑特点:分析长城的结构、建筑技术和材料使用,引导学生关注长城的匠心独运。

3. 长城的象征意义:探讨长城在中华民族历史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或视频形式展示长城的壮丽景色,引发学生对长城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长城的特点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问题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长城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强调长城在中华民族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问题探究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批判性思维:评估学生在问题探究和讨论中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表达能力。

3. 课堂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验学生对长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可靠的学习资料。

2. 图片和视频:收集长城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城的风貌。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和视野。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图片展示:教师展示长城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长城的景象。

2. 故事分享:教师讲述长城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对长城的兴趣。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长城的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4. 问题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长城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初中语文必备:《长城》专题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必备:《长城》专题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必备:《长城》专题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中关于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化价值。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长城》的内容简介:《长城》是一篇描写我国著名古建筑长城的散文,作者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描绘了长城的雄伟壮丽,展示了长城的历史沧桑和文化底蕴。

2.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化价值。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习效果。

3. 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展示长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长城的雄伟壮丽。

(2)简要介绍长城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长城的感悟,培养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总结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化价值。

2. 结合自己的家乡,调查一处文化遗产,了解其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下节课分享。

初中语文必备:《长城》专题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必备:《长城》专题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必备:《长城》专题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中关于长城的历史背景、地理意义和文化价值。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如长城的修筑原因、作用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3)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长城,培养多元思维能力。

(3)学会运用文本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批判性思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文化遗产的情感。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保护长城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2. 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课文中蕴含的哲理和价值观的提炼。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文化知识的把握。

2.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3. 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教育。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知识,阐述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炼观点,发表见解。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现实中的长城保护案例,引导学生关注文化遗产保护。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城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长城的修筑原因、作用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知识,如长城的地理意义、文化价值等。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案例分析:选取现实中的长城保护案例,引导学生关注文化遗产保护。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保护长城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长城历史、文化价值的认识。

长城专题学习方案教案教学设计

长城专题学习方案教案教学设计

长城专题学习方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城的历史背景:介绍长城的起源、发展、变迁过程。

2. 长城的建筑特点:分析长城的结构、构造、防御功能等。

3. 长城的象征意义:探讨长城在中华民族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城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长城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了解其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3. 课堂讲解: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进行课堂讲解,深入剖析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长城在中华民族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对长城的认识和感悟。

6.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关于长城的教材或课文。

2. 图片:长城的图片、地图等。

3. 视频:有关长城的纪录片、电影片段等。

4. 网络资源:关于长城的网站、文章、论文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长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生小组讨论成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以及讨论成果的丰富性和深度。

4.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估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搜集、处理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长城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长城的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2.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历史时期长城的差异,理解长城的发展变迁。

3.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如角色扮演、模拟建造长城等,让学生亲身体验长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4. 项目式学习:组织学生参与有关长城的项目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长城专题

长城专题

一、传说:五桂头传说在北京八达岭长城附近的青龙桥南、居庸关以北,有一处地方叫"五桂头",形容极为险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关沟七十二景之一。

那里原先叫"乱北极沟",传说燕王朱棣扫北,带领几十万大兵,一路所向披靡,可是过了居庸关,便被阻止在"乱柴沟"这道关口上,明军付台了很大代价,攻了数十天也没攻破,燕王十分恼火。

正在无计可施的时候,有人建议说:"附近有火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兄弟曾在元朝当过小头目,独得一手施放火炮的绝技,可请来助战。

"很快,燕王便重礼聘请这火氏五兄弟台山,为其效力。

几天后,火氏兄弟运来大炮、火药,来到阵前,看好地形,对准目标就开始了。

这火氏五兄弟不愧是神炮手,颗颗炮弹飞向元军阵地,弹无虚发,只一阵工夫,那坚如铁壁的防线被大炮一一摧毁,元兵蒙将死伤惨重,剩下的弃关而逃。

燕王率军乘胜追击,顺利地占领了"乱柴沟"关口。

火氏五兄弟立了战功,却只是换来了短暂的荣华。

后来燕王做了皇帝便一反常态,对火家五兄弟放心不下,认为他们实在不可靠,万一变心、造反,把大炮对准我燕王,我打下的天下岂不被他们夺走。

所以,决定根除他们,便诬陷他们是"奸细",要谋反等莫须有的罪名,将他们拘捕并全部斩首,还把五颗人头挂在乱柴沟示众。

这一举动引起了百姓的愤愤不平,指责燕王无法无道,忘恩负义。

这怨恨之声很快传到燕王耳中,燕王深怕百姓造反,为笼络民心,於是又把火氏五兄弟封为"五鬼财神",并在关沟石佛寺偏西的地方立了"五鬼财神庙",以享世代香火。

"五鬼头"由此得名,后人觉得"鬼"字不吉利,便改成了"五桂头".现在,在京张旧铁路山洞洞口的岩壁上,仍可看到刻著的"五桂头"三个大字。

长城专题复习题

长城专题复习题

长城专题复习题长城专题复习题中国的长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象征。

它是中国古代帝国为了防御外族入侵而修建的长达数千公里的防线。

长城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下面是一些长城专题复习题,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关于长城的知识。

一、选择题1. 长城的修建始于哪个朝代?A. 春秋战国时期B. 商朝C. 秦朝D. 汉朝2. 长城的主要功能是什么?A. 防御外族入侵B. 交通运输C. 农田灌溉D. 文化交流3. 长城的总长度大约是多少?A. 1000公里B. 5000公里C. 10000公里D. 20000公里4. 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年份是?A. 1987年B. 1994年C. 2001年D. 2019年5. 下列哪一段长城是最著名的?A. 云冈长城B. 八达岭长城C. 嘉峪关长城D. 营口长城二、填空题1. 长城的修建主要使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

2. 长城的修建工程历时________年。

3. 长城的修建过程中,许多劳动力来自于________。

4. 长城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中国的________。

5. 长城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还起到了________的作用。

三、简答题1. 长城的意义是什么?除了军事防御,它还有哪些重要的文化意义?2. 长城的修建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古代人民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3. 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有类似的防御工程?4. 长城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是什么?它对于旅游业有何影响?四、论述题长城是中国古代帝国为了防御外族入侵而修建的防线,它见证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长城的修建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还需要克服自然环境的困难。

长城的存在不仅仅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象征。

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长城的修建和存在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通过这些长城专题复习题,我们可以回顾和巩固关于长城的知识。

中学语文教师必读:《长城》专题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师必读:《长城》专题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师必读:《长城》专题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长城》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长城》的艺术特色。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长城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长城》的基本内容,包括作者简介、课文翻译和赏析。

2. 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相关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长城》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长城》的艺术特色,如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

(2)感受长城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相关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情境教学:利用图片、音乐等资源,营造氛围,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课文内容。

3.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朗读、默写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促进自我提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城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长城》。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重点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长城》专题教案设计: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长城》专题教案设计: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长城》专题教案设计: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学会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来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不同角度解读长城。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历史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长城》介绍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辅助材料:有关长城的图片、视频和文献资料。

长城相关的故事和传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关注长城的壮观景象。

提问:“你们对长城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深入剖析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5. 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创意表达,展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对长城主题的创意表达。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调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长城》2. 图片、视频和文献资料:通过网络搜索或图书馆查阅获取。

3. 长城相关的故事和传说:通过查阅资料或口头传承收集。

4. 教学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设计。

5. 课后作业评价标准: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以便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估。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长城的相关知识。

多彩课堂不可少:《长城》专题教案设计

多彩课堂不可少:《长城》专题教案设计

多彩课堂不可少:《长城》专题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探究长城的相关知识。

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增强学生对长城的形象感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关注文化遗产保护。

二、教学内容1. 长城的历史背景:介绍长城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特点。

2. 长城的建筑特点:分析长城的建筑结构、防御功能和工艺技术。

3. 长城的象征意义:阐述长城在我国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中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资源1. 图片:长城景观、历史文献等。

2. 视频:长城Documentary、长城修缮现场等。

3. 资料:关于长城的书籍、论文、网络资源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长城风光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长城的美。

提问:“你们对长城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教师辅导,解答学生疑问。

3. 课堂讨论:小组讨论:长城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4. 案例分析:分析长城的保护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引导学生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5. 情感体验:分享心得体会,传承民族精神。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自主学习作业,了解学生对长城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心得体会:评价学生对长城认识的情感态度,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

六、教学拓展1. 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长城遗址,亲身体验长城的雄伟壮观。

2. 文化体验:开展长城主题的文艺活动,如绘画、摄影、写作等,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达对长城的感受。

3. 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与长城保护志愿服务活动,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七、教学反思2.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中学语文教师必读:《长城》专题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师必读:《长城》专题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师必读:《长城》专题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城》的基本背景和文学价值。

2. 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长城》原文阅读与解析。

2. 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

3. 相关古文诗词鉴赏,拓宽学生视野。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三、教学重点:1. 掌握《长城》的诗意、诗境和诗韵。

2. 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对长城的赞美。

四、教学难点:1. 古代诗词的用词和意象理解。

2.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城》的背景、诗意和思想内涵。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3. 欣赏法:鉴赏相关古文诗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长城》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纸质教材:提供《长城》原文和相关古文诗词。

3. 网络资源:搜索与《长城》相关的文章、评论等资料。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七、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长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朗读《长城》,解析诗句的意象和内涵。

3. 鉴赏训练:欣赏相关古文诗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长城》的感悟和理解。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文的内涵和审美价值。

八、教学步骤:1. Step 1:导入长城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Step 2:让学生朗读《长城》,感知诗句的韵律和意境。

3. Step 3:解析诗句的意象和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 Step 4:欣赏相关古文诗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Step 5: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长城》的感悟和理解。

6. Step 6: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九、课后作业:1. 背诵《长城》。

专题《长城》

专题《长城》
皇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1)作者对秦始皇持批判态度。 (2)冀求长生不老,万世一系,东填大海,西 建阿房,南修五岭,北筑长城。 (3)秦始皇有功也有过:秦始皇统一中国,有 历史功绩,修建长城,也确实起到保护人民免受 匈奴侵扰的作用,但他的筑长城的主观意图是保 住自己的基业,而且他大兴土木,修造长城、阿 旁宫等等,严刑苛法、租役繁重,使广大人民痛 苦不堪,这种暴政是应该否认的。
防御性的,与进攻性的同样重要。
14、把你搜集到的有关“长城”二字的 古诗名句写在下面。
(1)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2)赛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15、关于万里长城的谚语、俗语、歇后 语、传说很多,你能各举一个例子吗?
(1)不到九门口,枉来长城走。 (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①将“人为的原因”和“自然的因素”调换位置。 ②去掉第二个“不”。
课堂作业
导学案关于长城的基础知识及应用第5题
17、长城在 2004 年已列入世界濒危文 化遗产名单,请为保护长城出谋划策, 提几条切实可行的措施。
(1)颁布法规和文件对长城进行保护。
(2)提供保护长城的专项科研经费。
(3)控制游客数量。 (4)对附近居民和游客加强保护意识的教育。 (5)保护长城周边环境,改善土质,多种树。
【活动三】据 消息(新闻联播)报道:在八 达岭长城,记者看到,由于 被人刻上密密麻麻的 字,城砖已经面目全非。有的人在长城上表达爱意, 也有人把对他人 的恨留在长城上,一些外国游客 也入乡随俗,将这里当作留言墙,韩文、英文等文 字时有 出现。假如请你在网上针对此种现象留言, 你的留言是什么?
课堂作业
导学案关于长城的基础知识及应用第1—4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可否认,在现在的社会, 长城已经失去了以前的军事价值, 但是长城还是有很大的其他的价 值,让我们来看一下。

长城不仅有着鲜明的建筑艺术特色, 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万里长城屹 立与中华大地已数千年,我们从现在的长 城上可以看到许多历史的沧桑与古老的文 化价值。其中又流传着多少有关长城的可 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可以说长城是中国历 史的见证,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 晶。很多时候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就会给人一很多想象的空间,此时人们 不在只是看到那冷冰冰的城墙,看到的是 更多的历史,更多的沧桑。

长城带古代的经济、文化结构与古代民族的构成格局 ,决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地区与畜牧业经济地区的关系 集中表现于长城一线,其农业经济、文化与畜牧业经济、 文化的对立统一也沿长城一线展开。与此相适应的中国古 代的民族问题也集中于长城一线,表现得异常突出,无论 是民族间的联合与交流——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 还是民族间的斗争——军事的、政治的——都沿长城一线 展开,它对于主体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主体民族与长城带 各民族的关系,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都曾起过 重要作用。这是由于中国古代经济体系一分为二、农业经 济与畜牧业经济的对立统一所决定的。如今的长城还是广 大游客旅游的好景点。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城一带的古代 民族,有些消失了,一些新的民族又融合 生成,它们都与当今分布在长城带的20多 个民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无论已经消 失的还是至今继续发展的各民族,都对中 国的历史发展作出过重要的贡献。
组长:高嘉伟 组员:顾乾林、吴多、戚书涵、 杜智祥、申奥辉

长城(the Great Wall)又称“ 万里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 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 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同时 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力量与智慧的结晶 。
专题研究· 三
• 随着时代的 变化,有人认为 面临经济全球化, 信息化,高科技的 现代社会,长城已 经失去了使用的 价值,你认为古 老的万里长城在 今天还有什么价 值?
Hale Waihona Puke 在历史上, 长城既是农耕民族的防御 前线,也是向游牧民族发动反击的前进 基地。长城后侧纵深配备机动的军队以 因应战事,而长城还不是防御的最前线 ,在长城前方部署的观察哨深入到极远 处。在古代,游牧骑兵有优良的机动能 力和强大的攻击力,但是对于城垣防御 体系却无能为力,因此长城的修建的确 能够有效的抵御北方民族的侵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