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专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拱卫京师的三道防线 因为宣府和大同两镇受到鞑靼进攻比较严重, 明政府在京师西北修筑了三道长城防线: 第一道为宣大边墙和蓟镇边墙 第二道由偏头关东南行,至宁武折向东北,至 浑源县复折向东南。这段长城修筑有外三关: 偏头关、宁武关和雁门关。 第三道循太行山东北行。至燕山与宣大、蓟镇 长城会合。这段长城修筑有内三关:倒马关、 紫荆关和居庸关。
(3)天保七年,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 海。 “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海,前后所 筑,东西凡三千余里,率十里一戍,其要 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 (《北史•齐本纪》) 这段长城西段利用了天保六年所修恒州至 夏口的长城,夏口东沿燕山南麓到海为新 修。
(4)天保八年修筑了重城,即现在所说的 “内长城”。 《资治通鉴》卷167:“于长城内筑重城, 自库洛拔(今山西的朔县西南)而东至坞 纥戍(今山西繁峙平型关东北)凡四百余 里。”
传》)
明长城
明长城是我国历史上修筑的最后一道长 城,也是修建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工 程最坚固、设备最为完善的长城。因为 长城的悲剧色彩,明代长城讳言“长 城”,而说“边墙”,万斯同《明史乐 府》讽刺明代边墙的修筑:
“不曰长城曰边墙,版筑纷纷无时 息。”
洪武元年,徐达攻克燕京,元顺帝北遁蒙 古。蒙古族的后裔鞑靼和瓦剌不断南下骚 扰,同时东北的女真族兴起,也威胁着边 境的安全。长城在明朝的防御意义空前突 出,北部边患与明朝相始终,终明一朝, 没有停止过长城的防御工事。
• 长城景观
长城根据不同的地貌特征展示为山 地长城、平地长城、草原长城、沙 漠长城、海岸长城等不同景观。从 长城的防御结构上,有城堡、城墙、 城台、烽火台等不同景观。
城堡
明长城的城堡按等级可以分为镇城、路 城、卫城、关城和堡城。其中在长城要 隘处所建的为关城,明代修了两个重要 的关城:嘉峪关和山海关。沿边险要地 段所筑的“堡城”更是数不胜数了。
金长城建筑结构与防御体系明显不同于 历代长城,由 “界壕”、“边堡”组成。 “界壕者,掘地为沟堑,以限戎马之足; 边堡者,于要害处筑城堡以居戎人。”
(王国维《金界壕考》,《观堂集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卷一五)
北方沙漠草原地带风沙容易填塞城墙 外的沟堑。 “塞北多风沙,曾未期年,堑已平 矣!” (《金史》卷八六《李石
(1)天保三年,修筑自黄栌岭北至社平 戍的长城。 “十月乙未,自黄栌岭(今山西汾阳 西北),起长城,北至社平戍(今山西 五寨县境),四百余里,立三十六戍。”
(《北史•齐本纪》)
这条长城自南向北沿吕梁山东麓呈南北 向,其意图是用来对付西魏的。
(2)天保六年,修筑自幽州夏口至 恒州的长城。 “诏发夫一百八十万筑长城,自 幽州北夏口(今北京居庸关南口), 西至恒州(今山西大同)九百里。” (《北史•齐本纪》)
• “饮马长城窟”——长城在文学中
的意象
“饮马长城窟”最早是作为乐府古诗 的标题出现。三国时,陈琳《饮马长 城窟行》,开始把长城作为文学作品 的主题:“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 骨。”“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 相撑拄。”
这一主题为长城的文学意象奠定了 一个阴暗、凄凉、血腥的基调。 “血满长城窟” “秦起长城,竟海为关,荼毒生灵, 万里朱殷。” (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
(2)元朝——长城防御的对象入主中原
(3)清朝——稳妥的民族政策 “柔远能迩之道,汉人不明斯意,本朝 不设边防,恃蒙古之部落为屏藩耳。” “修筑长城,究属无益,我朝施恩于喀 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犹为坚固 也。” (康熙)
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族大量迁入内地, 长城的国防意义不再突出。当时有人对 这一状况表示担忧,不断建议将内徙的 羌胡迁往塞外: • 邓艾 • 郭钦 • 江统:“性气贪婪,凶悍不仁 ”,“人 面兽心”,“居封域之内,无障塞之 隔 ”,“为祸滋蔓,暴害不测 。” (《徙戎论》)
纪》)
胡三省认为是“修齐所筑长城”
(《资治通鉴》卷173《陈纪》)
• 隋长城
隋时北方(突厥)、西方(吐谷浑) 和东北方(契丹)都有新兴民族的 兴起,但因立国时间短暂,因此对 长城有小规模的修筑。
对魏、齐长城的东段进行修缮。开 皇三年,“城渝关”(《隋书•高祖 纪》),奠定了“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的雏形。
“畿上塞围”——拱卫都城的南面防 线 太武帝在长城之内、平城之南修筑了 “畿上塞围”, “起上谷,西止于河, 广袤皆千里”。(《魏书•世祖纪》)
二、北魏六镇
太武帝时先后在长城沿线建成六镇:怀朔、 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和沃野,这六个 军事重镇的布防组成了北魏北部疆域的又 一道防线。
• 东魏肆州长城
(2) 河西长城 明朝在河西的疆域不断内缩,先后放弃了 哈密八卫、阳关和玉门关,弘治年间修嘉 峪关,作为长城的终点。有民谣曰:“一 出嘉峪关,两眼泪汪汪。”
(3)宣大边墙 这段长城位于山西和河北北部,嘉靖年 间在魏、齐长城的基础上加以修缮,增 补烽堠等设施,以提高防御效能。 《明史》卷九一《兵志》记载,嘉靖二 十九年,宣大总督翁万达“请修筑宣大 边墙千余里,烽堠三百六十三所。”
• 明中后期对长城(边墙)的修建
一、北部边防形势的变化 瓦剌、鞑靼先后兴起,“土木之变”明英宗 被瓦剌掳走。 明朝边防力量削弱,明太祖建在长城以北的 三个军事重镇(大宁卫、开平卫、东胜卫) 被迫放弃或南移,前沿防线丧失,完全依靠 长城作为边防,修筑长城成了当务之急。
二、长城的修筑 (1)陕北到宁夏段长城,建于宪宗成化年间,主持 修筑的是余子俊,大体上依照隋长城的旧址。 “由黄甫川西至定边营,千二百余里,墩堡相望, 横截套口;内复堑山湮谷,曰夹道,东抵偏头,西 终宁、固。”(《明史•兵志》三“边防”) 这段“横截套口”的长城“以一面而遮千余里之冲, 遂使河套沃壤,为寇巢穴,深山大河,势乃在彼, 而宁夏外险,反南备河,此边患所以相寻而不可解 也。”(《明史•杨一清传》) 弃守黄河北岸的东胜卫以后,这一段的边防形势更 为严峻:其一,失去了黄河之险,不能“因河为 固” ;其二,失去了可以耕牧的河套地区,屯田的 压力很大 。
(岑参《题苜蓿烽寄家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长城的历史地理意义
• “别内外,异殊俗”
汉文帝给匈奴单于书云:“长城以北, 引弓之国,受令单于;长城以内,冠带 之室,朕亦制之。使万民耕织,射猎衣 食,父子毋离,臣主相安,俱无暴虐。” (《汉书•文帝
纪》)
东汉蔡邕就说过:“天设山河,秦筑长 城,汉起塞垣;所以别内外,异殊俗 也。” (《后汉书•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毛泽东《沁园春•雪》)
康熙点评秦始皇长城:“万里经营到 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费尽生 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 万斯同反唇相讥:“历朝妙算皆如此, 奈何独笑秦始皇?”(《明史乐府》)
问 题
(1)结合历史时期长城防御功能的 积极消逝与被动丧失,思考长城在 守国之道中的作为。 (2)作为一道气势磅礴的历史人文 景观,长城积淀的是雄伟还是沧桑?
“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 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 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 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 守御。” (《明史· 兵志三》“边防” 条)
• 明初——对魏、齐长城的修固和完善
(1) 明初对魏、齐长城的修固包括筑石垣、 挖壕堑,加高烟墩,加强粮食和武器的储 备。 (2)万全都司所辖的大宁、开平两个卫和山 西行都司所辖的东胜卫置于长城以北,从 而使长城成为一道完备的防御体系。
5.太原镇,管辖西起黄河岸,经偏关、雁 门关至平型关,又由平型关折而向南, 经龙泉关,沿太行山至黄榆岭的长城段。 6.延绥镇(今陕西绥德,后移治榆林,称 榆林镇),管辖东起清水营(今陕西府 谷北清水川畔),西达花马池(今宁夏 盐池)的长城段。
7.宁夏镇,管辖东起大盐池,西达兰 靖(今甘肃皋兰、靖远)以北的长 城段。 8.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管辖东起 陕西靖边,与延绥镇相连,西达今 甘肃中部的皋兰,与甘肃镇相接的 长城段。 9.甘肃镇,管辖东起金城(今兰州), 西达嘉峪关的长城段。
对于这些由塞外少数族入侵中原所 建立的政权来说,长城的防御意义 不再突出。北朝诸政权偶尔有长城 的修筑,乃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族用 以防御北方新兴的少数族,如北魏 需要防御“蠕蠕”、北齐需要防御 突厥等等。
• 北魏长城
一、北魏统一北方以后,为了对付北方的新兴 民族柔然(《魏书》称为“蠕蠕”)和东北 方的契丹,有两次长城的修筑: 赤城阴山长城 明元帝修筑,自赤城至五原。《魏书•太宗 纪》:“蠕蠕犯塞,二月戊辰,筑长城于长 川之南,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 备置戍卫。”
东魏筑长城防西魏、柔然 《魏书•孝静帝纪》: “(武定元年) 齐献武王(即高欢)召夫五万,于肆 州北山筑长城,西自马陵戍,东至土 隥。”
• 北齐长城
在北齐政权立国的27年中,北方有柔然、 突厥和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侵扰,西边先后 有西魏、北周政权的威胁。为了防御突厥、 契丹南下和西魏、北周东进,天保、河清 年间先后多次修筑长城。
魏晋至明代长城的防御作用
长城防御作用的被动丧失
对于中原政权来说,长城的边界和防御 意义由于草原民族的渗透与征服,曾经 两次被迫消逝,一次是魏晋,一次是两 宋。
长城防御作用的积极消逝
(1)唐朝——“参天可汗道” 以攻为守:“隋炀帝劳百姓,筑长城以 备突厥,卒无所益。朕唯置李世勣于晋 阳而边尘不惊,其为长城,岂不壮哉!” (唐太宗) 胡越一家,表现出了“天朝”气度,用一 条少数族的朝拜之路,代替了长城的防 线。
(6)辽东边墙 辽东边墙分三个部分,防御对象主要是东 北新兴的女真族。万历以后,山海关外逐 步为女真所建立的后金所占,明朝退守山 海关。 山海关至北镇的辽西边墙建于正统年间 北镇至开原的辽河边墙建于永乐年间 开原至鸭绿江的辽东边墙建于成化年间
•明朝的九边
1.辽东镇,管辖山海关以东北的辽东边 墙。 2.蓟州镇,管辖山海关至居庸关的长城 段。 3.宣府镇,管辖居庸关至山西、河北交 界的长城段。 4.大同镇,管辖镇口台(山西天镇东北) 至鸦角山(偏关东北)的长城段。
(4)蓟镇边墙(居庸关到山海关 ) 隆庆年间戚继光所修筑,这是一道拱卫 京师的屏障。 戚继光在山海关向南的老龙头修建了入 海长城,长城的防御至此可谓天衣无缝 长城蜿蜒在燕山上,经过几个险要的山 口如喜峰口(滦河切口)、古北口(潮 河切口),到达居庸关,居庸关扼太行、 燕山交汇处,为京师西北防御要冲。
城墙
垛口 射洞
城台
城墙上每隔500米左右有一个类似于碉 堡的城台,内有遮蔽风雨的铺房,供士 兵巡逻放哨和作战用。
烽火台
又叫烟墩、烽堠、狼烟台,多见于长城内、 外的高山顶上或平地转折处。专为传递军情 用。白天燃烟、夜间放火为信号。
“苜蓿烽边逢立春,葫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煞人。”
(5)河清二年,修筑了一道西南部的长 城“勋掌城”。 《资治通鉴》卷169载:“齐诏司空 斛律步督坐骑二万,筑勋掌城于轵关, 仍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二戍”。 勋掌城位于今河南济源市西北王屋 山麓,主要是为防御北周东进而建。
• 北周长城
大象元年,突厥入侵并州,“发山东 诸州民修长城。” (《周书· 宣帝
修筑了几段小段的长城 (1)隋文帝开皇五年,“于朔方、灵武筑 长城,东距河,西至绥州,绵历七百里, 以遏胡寇。”(《资治通鉴》卷176) 这段长城的修筑使河套从此被弃于塞外 (2)隋炀帝大业三年,修筑“西距榆林, 东至紫河”的一段长城。(《隋书•炀帝 纪》 )到达紫河后接上北齐的外长城。
• 金长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