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验道德与生命虚无尼采对基督教道德的批判及其意义

合集下载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对宗教哲学和道德观念的批判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对宗教哲学和道德观念的批判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对宗教哲学和道德观念的批判引言《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重要著作之一。

这本书以寓言的形式呈现,探讨了宗教哲学和道德观念在人类文明中的影响与局限。

在这部作品中,尼采对基督教及其价值观进行了深度批判,并提出了他独特的哲学思想。

1. 尼采对宗教哲学的批判尼采认为,宗教是一种虚伪和幻觉。

他指出,基督教等传统宗教所推崇的上帝并不存在,而是人类自我欺骗的产物。

他将宗教描述为某种超验世界的逃避现实,以及人们对绝对真理和意义的追求。

此外,尼采还批评了宗教所造成的价值观念束缚。

他认为,基督教中普遍存在的道德二元论、禁欲主义和奴隶道德等观念限制了个体自由和创造力的发展。

尼采提倡超越这种限制,不依赖宗教的意义和价值观。

2. 尼采对道德观念的批判尼采对传统道德观念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批判。

他主张摒弃基督教中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体系,尤其是关于善恶对立、奉献与自我牺牲等概念。

他认为这些观念将个体束缚在一种奴隶心态之下,阻碍了人们追求真正的幸福与自由。

相反,尼采提出“超人”(Ubermensch)概念,鼓励人们超越传统伦理框架,并提升个体生活质量。

他认为个体应该追求自身激烈的欲望和冲动,并遵循个人意志而行动,而不是受到外界设定的价值观所束缚。

3. 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与争议尼采对宗教哲学和道德观念的批判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挑战了传统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并启发了后来诸多哲学家和思想家。

然而,尼采的思想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一些人认为其观点过于激进和极端,具有破坏性。

同时,尼采对基督教进行的批判也受到了宗教界和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结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对宗教哲学和道德观念进行深入探讨与批判的重要著作。

通过寓言的形式,尼采揭示了基督教及其价值观念在个体生活中所带来的限制和束缚。

他提倡摆脱传统意义上的善恶对立,并呼吁人们超越伦理道德框架追求自由与个体幸福。

尼采的道德观

尼采的道德观

尼采的道德观
摘要:
1.尼采的道德观简介
2.尼采对基督教及其道德体系的批判
3.尼采的“超人”理念
4.尼采的道德观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1.尼采的道德观简介
尼采,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的道德观是他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尼采对于道德观念的思考,源于他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探索。

他认为,人类应当摆脱传统的道德观念,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2.尼采对基督教及其道德体系的批判
尼采对基督教及其道德体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认为基督教道德观念是一种奴隶道德,它压抑了人类的自由意志和创造力。

尼采认为,人类应当摒弃基督教的道德观念,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3.尼采的“超人”理念
在尼采的哲学体系中,“超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他认为,人类应当努力成为“超人”,通过自我超越和不断提升,达到生命的最高价值。

在尼采看来,“超人”不仅具有强大的意志力,而且拥有独特的道德观念,他们不受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而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4.尼采的道德观对后世的影响
尼采的道德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启发了后来的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等哲学流派。

尼采的“超人”理念也影响了德国纳粹主义,但纳粹主义对尼采思想的曲解和利用,使得尼采的道德观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争议性。

总的来说,尼采的道德观具有重要的哲学价值。

他批判了传统的道德观念,提出了人类应当追求自我价值的理念。

读《道德的谱系》有感

读《道德的谱系》有感

读《道德的谱系》有感之虚无2011103472 蔡少佳尼采的道德批以“人之为人意味着什么”为本,将道德的解构和精神的自我提升相结合,从而对于社会的道德的彻底抨击与否定,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偏激的思想,但是思想的进步总是会以这样的推动而发展。

读这本书一直找不到老师所要求的为什么,直到读第三章时有了一些想法,下面我就通过禁欲主义对比尼采和叔本华的两种虚无来进行阐述。

对于其精神导师叔本华视作彻底解脱手段与终极奥义的禁欲主义,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的第三章进行了一次集中的详谈。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该种“意志的自我取消①”的确是,而且还仍将是一种意志,即“宁可让人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

同为虚无主义者与意志哲学家,尼采与叔本华,这两个在思想上紧密相关的人,如若深究起来却有迥然不同的逻辑根基。

叔本华是在严密的反理性论证之后将意志推向前台,认定这一杂乱无章、不可理喻、利己的冲动性的存在为唯一真实的“自在”之物,接着又通过批判意志本身、揭示其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与邪恶的灾难性处境来证实生存毫无意义,进而走向被动的虚无主义,即穿越摩耶之幕,自觉自愿地对生存意志及其欲望进行残酷弃绝。

而尼采论证虚无时首先批判的是意志之外的东西,束缚意志的障碍物,一直充当着彼岸世界最高价值的柏拉图主义和它所变体的基督教道德——它们给欧洲人带来了颓废主义与奴性,百害无利且在历史景观中死期已至——陈朽的价值体系被破除后,意志必将被解放,获得绝对的权力与自由,从骆驼变成狮子,再变成大地的新生儿②。

这是积极的虚无主义,这种虚无主义最初便旨在为意志及其欲望卸下千年的重负,重寻狂欢的酒神。

由此可见,两种虚无主义实质于起点处便已分道扬镳,它们各自来自于自身的贬抑与对枷锁的拆除,于是前者不可避免地带来绝望,后者却带来激烈的恐怖与狂喜,带来“一切皆虚妄,一切皆允许”的、流亡于荒漠的“超人”时代。

如此我们便理解二人为何对禁欲主义持有截然相反的态度了。

在此我要详谈的是尼采对于叔本华的禁欲主义,即哲学家的禁欲主义③的全面批判,叔本华哲学的最大逻辑漏洞,即为由人生的痛苦与邪恶直接推导出人生不值得经历,生存意志除自我取消之外别无出路。

尼采对基督教的深刻批判(1)

尼采对基督教的深刻批判(1)

尼采对基督教的深刻批判(1)王晋⽣尼采全⾯深刻地批判了基督教,着重谴责它否定⼈⽣的虚⽆主义本质。

尼采确⽴了肯定⼈⽣,肯定⽣命,尤其是它的⾮理性⽅⾯的基本原则。

尼采对基督教的批判在西⽅⽂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尼采作为⼀位历史⽂化哲学家,对西⽅⽂化及其影响下的社会⽣活有着独特的看法:⾃古希腊以来,西⽅⽂化和社会⽣活⽇趋衰颓,⾄近代已到了崩溃的边缘。

究其原因,⼀是肇始于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的发扬;⼆是基督教的传播。

尼采把挽救⽇渐衰颓的西⽅历史作为⾃⼰的神圣使命。

他要改造⽂化,重建⽂化,“改良⼈类”。

于是,对基督教进⾏了彻底的批判。

1888年底,尼采在致勃兰兑斯的信中表明,他的⾃传《瞧,这个⼈》的主要内容是攻击基督教,并预⾔他在《⼀切价值之新估》(即遗著《权⼒意志》)这⼀重要著作中仍将继续批判基督教。

他期望通过这⼀批判,“让整个世界陷于痉挛”。

批判基督教并不只是尼采晚期哲学活动的主题,⽽⼏乎是他全部哲学活动的⼀个重要内容。

尼采在《⼈性的,太⼈性的》、《快乐的科学》、《道德的谱系》、《偶像的黄昏》、《反基督》等著作中都有批判基督教的内容。

尼采也和以往基督教的批判者⼀样,揭露和批判了基督教的虚妄和虚伪,尤其是批判它对西⽅⽂化和社会⽣活的毒害作⽤。

上帝是基督教的基本概念、最⾼价值,是基督教的核⼼,是基督教整个价值体系得以建⽴的基础。

所以,尼采攻击的⽭头⾸先对准了上帝。

尼采对基督教的上帝极尽嘲讽之能事。

他说,上帝渐渐耄⽼,温柔,和平⽽慈悲,不像严⽗⽽像祖⽗,更像⽼态龙钟的⽼祖母。

上帝是不⼗分熟练的泥⽡匠。

他“不分明”,“失策”。

上帝是⼀个信仰,这信仰使直者曲,使⽴者倒。

上帝的神圣和尊严被剥得精光。

尼采认为,上帝是不存在的,上帝是⼀个假定,上帝是⼈类的作品与⼈类的疯狂。

“‘上帝’这个概念是被发明来作为⽣命的敌对概念——也就是把⼀切有害的、有毒的、恶毒的东西,所有⽣命的死敌,⼀举⽽容纳在⼀个可怕的概念⾥。

”基督教的上帝概念是地球上最腐朽的上帝概念之⼀,上帝已堕落为⽣命的对⽴物⽽不是⽣命的化⾝和永恒的肯定,上帝是⼀个对⽣命、⾃然、⽣活意念宣战的神!上帝是⼀个对“现世”的毁谤和对“来世”的谎⾔的吸收⽤语。

上帝之死和虚无主义

上帝之死和虚无主义

上帝之死和虚无主义——尼采价值重估的语境和工具何仁富〔摘要〕在西方,上帝的存在是以理性、信仰、道德“三位一体”表现出来的。

哥白尼、达尔文使信仰的上帝死亡,康德使理性的上帝死亡,而尼采要完成的则是使道德的上帝死亡。

这使基督教及其相应道德价值也将死亡,带来虚无主义;同时,也使人类有机会拟定新的价值。

“上帝死了”和“虚无主义”是同一命题的两种不同表达式,而“虚无主义”分消极的和积极的。

尼采坚持积极的虚无主义,通过否定一切价值和重估一切价值两个环节来创造新的价值。

因此,上帝之死构成尼采价值重估的“语境”,而虚无主义则成为他进行价值重估的工具。

尼采所从事的事业,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对一切价值进行重估。

价值重估既是对已有的一切价值进行颠覆,同时也是在新的基础上进行再建构。

尼采对西方文化的价值重估是通过宣布其最高价值——上帝的死亡并由此导向价值虚无主义实现的。

上帝之死构成尼采价值重估的“语境”,而虚无主义则成为他进行价值重估的“铁锤”(尼采自称他是用铁锤进行哲学思考的哲学家)。

一、上帝死了“上帝死了”作为尼采面对他那个时代和两千年的欧洲文化而喊出的激心荡肺的口号,是尼采进行价值重估的基本“语境”。

尼采所从事的所有价值的重估活动,都是在“上帝死了”的名义下进行的,甚而,“上帝死了”几乎成为尼采思想的代名词。

海德格尔专门写了长文讨论“尼采的话‘上帝死了’”,而一本十分有影响的尼采选集也直接以“上帝死了”为书名。

〔1〕尼采不是以唯物主义者的口气说上帝不存在,而是以先知和法官的口吻宣布“上帝死了”。

既然上帝“死了”,那么上帝也就必然生过、存在过。

因此,要真正领会尼采的话“上帝死了”的价值意义,我们必须明白上帝之生和上帝之在的内含和意义。

1.上帝之生和上帝之在如果说“神”的观念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话,那么,上帝这一“理念”则在相当意义上为西方文化所特有。

上帝并非“横空出世”,在上帝诞生之前,西方文化已有了上帝诞生的土壤,这土壤就是希腊的理性主义哲学。

尼采的道德观 -回复

尼采的道德观 -回复

尼采的道德观-回复"尼采的道德观"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是19世纪末德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对道德观提出了许多独到而有争议的见解。

尼采认为传统的道德观是受基督教影响的,对个体的自由和个性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尼采的道德观的问题。

第一步:什么是尼采的道德观?尼采的道德观基于他对基督教道德的批判,并试图建立一种更加个体主义和真实自我的道德观。

他认为,传统道德观强调在道德准则中服从权威和群体利益,而缺乏对个体的尊重和发展的重视。

尼采主张解放个体,追求自我的价值和目标,超越传统的道德规范和限制。

第二步:尼采如何批判传统道德观?尼采认为传统道德观源自基督教对世俗世界的反抗,并试图消极地评价人类的本性和欲望。

他认为,传统道德观将力量、欲望和个体主义等特质视为邪恶和原则不可违背,而将苦难、牺牲和顺从等德行视为高贵和美德。

尼采认为这种评价方式是一种奴隶道德,对生命的否定和对个体的压抑。

第三步:尼采主张什么样的道德观?尼采提出了他自己的道德观,被称为“超人道德”或“意志到权力”。

他主张要通过认识和接纳自己的欲望和力量,实现个体的自由和发展。

他强调个体的自我确定和超越群体准则的重要性。

尼采认为,只有追求自由和个性的锻炼,人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潜力和真实的幸福。

第四步:尼采的道德观对现代社会有何意义?尼采的道德观对于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种反思传统道德观的视角。

它鼓励个体追寻自己的独特、真实的幸福,而不是盲目追随社会准则和他人的期望。

尼采的观点也揭示了社会对个体的压制和约束如何影响幸福和个性发展。

通过重新评估并重新确定道德价值观,人们有机会重新思考和重新定义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和目标。

第五步:尼采的道德观存在何种挑战和争议?尼采的道德观常常受到批评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他夸大了个体的力量和欲望,忽视了社交和公共利益。

另外,由于尼采的思想常常被误解和滥用,他的观点经常被用来辩护道德背离和自我中心主义。

尼采对西方传统道德价值的批判

尼采对西方传统道德价值的批判

浅谈尼采对西方传统道德价值的批判摘要:尼采立足于人的生命意志,批判了西方传统道德价值。

他认为道德价值是人为的,起源于非道德的人类欲望;基督教与理性主义哲学的道德,设置了作为道德主体的人与道德价值的分离,造成了道德上的虚无主义,并与人的自然本性相冲突。

故而尼采否认任何客观的道德价值,主要以“善恶彼岸”的价值立场,建立以自我为价值中心的自然主义道德,并提出了“超人”的理想人格。

关键词:尼采;价值批判;非道德中图分类号:b51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078-04自诩为“第一个非道德主义者”的尼采,对西方传统的道德价值做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

在他看来,“包括康德在内的所有哲学家都是在道德的驱使下工作的”[1]33,他们不过是在为自己向来坚持的道德观念寻求各种形式的合理化证明,却从未怀疑过道德价值本身。

因此,尼采大胆地说,“我们必须批判道德的价值,首先必须对道德价值本身的价值提出疑问”[2]6。

他认为价值的中心是人,正是人创造了有价值的世界。

价值高的意义,在于能够促进整个人类的发展。

若道德本身正与这样一个目的相反,若道德会导致人类的退化、颓废和以牺牲未来为代价换取此刻的舒适,我们又该如何看待道德的价值?正是怀着这样一个疑问,尼采开始了对道德的批判。

一、关于道德价值的起源(一)基于生命意志的价值观尼采对道德价值的批判,是与他的人性论相联系的。

受叔本华的影响,尼采认为人性的真实本质乃是意志,理性只是意志的工具。

但他又反对叔本华的二元论思想,反对将意志视为超越本体,以及将意志理解为单纯求生存的欲望。

尼采认为,意志追求生命的自我表现、自我创造与自我扩张,它在个体生命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对异己的东西和弱小的东西的占有、伤害和征服”[3]186。

这种意义上的意志,被尼采称为“权力意志”,人应当努力追求权力意志的实现。

以此为标准,尼采对善恶的定义是:“凡是增强我们人类权力感,增强我们人类的权力意志以及权力本身的东西,都是善……凡是源于虚弱的东西都是恶”[4]68。

尼采评判休谟的道德体系

尼采评判休谟的道德体系

尼采对休谟的道德体系持批判态度。

他认为休谟的道德体系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基础上的,这种道德体系缺乏超越性和形而上学的支撑,因此无法为人类提供真正的道德指导和价值追求。

尼采认为,休谟的道德体系过于关注个人经验和情感,忽视了人类存在的超越性和自由意志。

他认为,真正的道德体系应该是基于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类自由意志和超越性的认识。

此外,尼采还认为休谟的道德体系过于消极和悲观,它无法激发人类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无法为人类提供真正的精神寄托和价值追求。

他认为,真正的道德体系应该是积极的、向上的,能够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让人类更加自由、自主地追求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尼采对休谟的道德体系持批判态度,他认为这种道德体系过于经验主义和怀疑主义,缺乏超越性和形而上学的支撑,无法为人类提供真正的道德指导和价值追求。

他主张建立一种基于生命和存在的深刻理解、自由意志和超越性的道德体系,以激发人类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人类更加自由、自主地追求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献给未识之神尼采解析

献给未识之神尼采解析

献给未识之神尼采解析尼采,这位19世纪末的德国哲学家和文学家,被誉为存在主义思想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思想深刻而富有独特性,对当代哲学、文化和政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以“献给未识之神尼采解析”为任务名称,对尼采的主要思想和其对哲学和文化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尼采的哲学思想尼采的哲学思想以“超人”为核心概念,他认为个体应该超越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追求道德超验,在自由、创造、个性和欲望的自由表达中寻求真正的人生价值。

尼采批判了传统的道德观念,主张个体要根据自身的意志和力量塑造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被外部的价值观所束缚。

1. 个体的超越尼采认为,个体应该超越常规的道德观念和宗教制度,追求个体的价值和可能性。

他批判了基督教的道德观念,认为其剥夺了个体的原始力量和本能。

尼采提出了“死神的宿敌超人”的概念,认为超人是个体自我创造的象征,是对现实的超然追求和创造性的人生表达。

2. 力量和意志在尼采看来,个体的创造和超越需要强大的力量和意志。

他提出了“意志至力”(Will to Power)的概念,认为个体应该通过对自身力量的不断发展和实践,实现自我的超越。

尼采认为力量和意志是个体生命的本质,只有通过发挥个体的力量和意志,个体才能真正实现价值的创造。

二、尼采对哲学和文化的影响尼采的思想对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现代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思潮中。

1. 存在主义影响尼采的个体主义思想对存在主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存在和自由,尼采的超人概念与存在主义中的自由选择和责任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批判和对个体的超越,使得个体的存在和自我实现成为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

2. 后现代主义影响尼采的思想也对后现代主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理性和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尼采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批判有着相似之处。

后现代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多元性,尼采的个体主义思想为后现代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论尼采生命视野中的道德和道德教育

论尼采生命视野中的道德和道德教育

论尼采生命视野中的道德和道德教育作者:黄荣来源:《中国德育》2010年第02期尼采(1844—1900)说:“弄懂和揭示道德问题——我看这似乎是新的使命和大事件。

迄今为止,发生在道德哲学中的事件,我概不承认。

”可见,尼采旨在对道德进行一番批判和重构。

尼采的道德哲学是关于道德和生命的形而上学。

尼采整个道德生命的出发点和目的,便是为生命赋予意义。

一方面,他站在生命立场上否定旧的道德价值;另一方面,他又站在生命立场上呼唤新的道德价值。

由此形成了他道德哲学破和立的两个方面:在破的方面,他基于自然生命对传统道德(主要是基督教道德)的反生命性质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在立的方面,他又基于自然生命及其本质对善恶彼岸的生命道德进行了新的构建。

一、对传统道德的批判在尼采的视野中,道德归根结底是同生命类型结合在一起的。

道德作为一种形态和选择的评价体系,作为一种权威性的行动指南,它只是在同生命发生关系的过程中才能得以体现。

也就是说,道德只有同生命相互参照时,才能称得上道德。

尼采认为,衡量一种道德价值主要看其是否造成生命的困苦、贫困、退化,抑或是相反,是否显示了生命的充实、力量和意志,显示了生命的勇气、信心和未来。

尼采指出,欧洲两千年的道德传统不断地对生命进行谴责和否定,生命由于这种道德一再地发生退化。

那么,欧洲文化传统规定了怎样的否定生命的道德?(一)道德的非道德性首先,尼采在探究了道德发生史并研究了其来源的可能性的基础上,调查了“好”的观念和判断的起源,得出结论:“好”的判断不是来源于那些得益于“善行”的人,而是起源于那些“好人”自己,即那些高贵的、上层的、高尚的人们判定他们自身和他们的行为是好的。

尼采认为,这同维持最高等级秩序、突出等级的价值判断的功利观是极其一致的。

那么,尼采如何理解道德实现的方式?答案是凭自我保存的本能。

诽谤、怀疑、在野的美德拆当政的敌对美德的台,使其面目全非,无穷无尽的迫害和诬陷,也就是用不折不扣的“非道德手段”。

尼采对真理与道德的批判

尼采对真理与道德的批判

尼采对真理与道德的批判【摘要】尼采是一位对传统观念持批判态度的哲学家,他对真理与道德的批判颇具深度。

在对真理的批判中,尼采认为真理是由特定权力关系和需求所塑造的产物,强调了真理的相对性和主观性。

而在对道德的批判中,尼采指出道德是基于弱者的利益而建构的,他主张超越传统道德规范,追求个体的自由和权力。

尼采的批判思想挑战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引发了对人类认知和行为准则的重新思考。

尽管尼采的观点颇具争议,但他的思想却为人们带来了对真理和道德更为深入的探讨,激发了人们对于权力、自由和个体价值观的思考。

结合尼采的批判和观点,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真理与道德的复杂性和多重性,进而拓展我们对人类行为和价值观念的理解。

【关键词】尼采, 真理, 道德, 批判, 引言, 结论1. 引言1.1 引言"引言"是文中的开端,也是引领读者进入主题的部分。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尼采对真理与道德的批判。

尼采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在其著作中对传统的观念提出质疑,并倡导人们重新审视真理与道德的概念。

尼采认为,传统的真理观念是一种权力的工具,用来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道德观念则是一种约束,限制了人们的自由与创造力。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尼采对真理与道德的批判,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通过这篇文章,希望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尼采的思想,以及对我们自身的思考与反思。

2. 正文2.1 尼采对真理的批判尼采对真理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他对现代哲学的批判之上。

尼采认为,传统的哲学观念中,真理被视为客观存在的绝对标准,而这种观念导致了对人类主体性的忽视和剥夺。

他指出,现代哲学一直试图通过客观的、普遍适用的真理来解释世界和人类的存在,然而这种真理只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无法充分理解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多样性。

尼采认为,真理是由人类主体根据自身经验和感知构建的,而不是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独立实体。

他提出“意志到权力”的概念,主张真理的建构应该是个体主体的主动行为,而不是被动接受外部规范的过程。

尼采的道德观

尼采的道德观

尼采的道德观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的一位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道德观对西方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尼采的道德观具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反对传统道德尼采对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持强烈的批评态度。

他认为,传统的道德观念束缚了人类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使人们变得弱小、无助和消极。

他认为传统的道德观念是奴隶的道德,旨在便人们失去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因此,他主张通过反对传统道德来建立新的价值体系。

2.强调意志的力量尼采认为,人类的行动和行为是由意志所驱动的。

他强调意志的力量和作用,认为只有通过意志的力量,人类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他认为,只有具有强大的意志力,才能克服困难和挫折,走向成功和胜利。

3.强调个人主义尼采主张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独立思考、追求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

他反对传统的集体主义观念,认为这种观念扼杀了个人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主张个人应该勇于面对自己的人生,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4.强调生命的价值尼采认为生命的价值是极其重要的,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生命并使其更加有意义。

他认为,生命是有目的的,人们应该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行为来实现这个目的,使生命变得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5.强调创造性的行动尼采认为,只有通过创造性的行动,人类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

他认为,创造性的行动是一种超越传统思维和行为方式的精神活动,它能够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使人类不断进步和发展。

总之,尼采的道德观具有强烈的反传统色彩和个人主义倾向。

他认为,通过反对传统道德强调意志的力量、个人主义、生命的价值和创造性的行动,人类可以摆脱束缚并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这些思想对西方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哲学、文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尼采的宗教批评及其意义

尼采的宗教批评及其意义

尼采的宗教批评及其意义尼采是19世纪西方哲学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在哲学、文化、伦理等方面有着深刻的洞见,并对宗教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本文将探究尼采的宗教批评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意义。

一、尼采的宗教批评尼采的宗教批评从两个角度入手:其一是从信仰论的角度;其二是从道德论的角度。

(A) 信仰论的角度尼采认为,基督教的中心思想是上帝,而上帝是虚构的产物。

他认为基督教的信仰来源于怯懦、贫穷、悲伤、恐惧等负面情感,这些情感支配了人类的生活,使人们失去了对生活的真实感受。

尼采认为,基督教的道德教义造成了一种强制性的信仰,它使人类缺乏对自己行为的判断能力,又由于基督教的道德教义要求人类放弃自我,只有上帝才能给予人类生命和意义,这种信仰是一种奴性。

对此,尼采提出“上帝已死”的思想,他认为这意味着基督教教义已经失去了权威,现代人只能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信仰或者没有信仰。

(B) 道德论的角度尼采认为,基督教的道德教义是一种剥夺人的本性的教义。

他认为基督教的道德教义否认了世界的本体和个体的本性,否认了人类的本性需求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

基督教的道德教义使人类失去了肉体与欲望的价值,并且剥夺了人类的力量,这种道德教义存在的结果是卑劣的文化现象、奴性的价值观以及不可识别的道德标准。

尼采认为,这种道德教义的消除是个体能够重获自由的前提条件。

二、尼采的宗教批评在当今社会的意义(A) 对教育的启示尼采的宗教批评为现代教育体系提供了启示。

现代教育体系应该注重对学生个体价值的发掘和提升,而不是仅仅以灌输道德教义的形式满足教育需求,这样可以提高教育的自由度和质量。

(B) 对社会的警示尼采的宗教批评为现今社会提供了警示。

现代社会应该注重个体自由和自主选择信仰的权利,不应该让某种信仰或者文化横行,在个体自由的前提下保障社会和谐与进步。

结论:综上所述,尼采的宗教批评探究了基督教信仰和道德教义的本质,并提出了个体价值的重要性和信仰自由的观点。

对教育和社会制度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启示。

思想天才尼采的虚无主义

思想天才尼采的虚无主义

思想天才尼采的虚无主义虚无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旨在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许多哲学家和思想家都对虚无主义进行了独特的诠释,其中最著名的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尼采是一位思想天才,对虚无主义的研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尼采的虚无主义观点,以及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尼采的虚无主义观点尼采的虚无主义源于他对现代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观察和思考。

他认为,现代社会缺乏价值观和意义,人们追逐权力和物质财富,而忽视了人类内在的精神需求。

他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如“上帝已死”、“超人理念”和“永恒回归”。

首先,尼采宣称“上帝已死”,指的是现代社会不再相信宗教神秘论,不再相信宗教所提供的意义和价值。

他认为,现代社会启蒙运动的兴起导致了宗教信仰的衰落,人们对上帝的存在产生了怀疑。

在这种背景下,尼采认为人们需要找到一种新的意义和价值观。

其次,尼采提出了“超人理念”,即寻求超越现实和常规的人生境界。

他认为,人类应该超越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追求自由和个体性的发展。

超人不受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束缚,他追求自身的独特性和价值。

最后,尼采提出“永恒回归”的概念,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循环往复的。

他主张人们应该接受生活的现实,并在每个瞬间找到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他认为,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回归能够帮助人们发现生活的美丽和价值。

二、尼采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尼采的虚无主义观点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尼采对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进行了挑战,为现代社会打开了一扇探索人类存在意义的大门。

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如马克思、弗洛伊德和萨特等。

其次,尼采的超人理念鼓励人们追求独立思考和价值创造。

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束缚,难以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独特性。

尼采的超人理念呼唤人们勇于追求自由和个体价值,推动了现代社会个体发展的进程。

最后,尼采的永恒回归概念让人们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偶像破坏论 文学鉴赏

偶像破坏论 文学鉴赏

偶像破坏论文学鉴赏
《偶像破坏论》是法国作家尼采于1888年发表的一篇哲学文论。

该文呈现了尼采主张的“超人”哲学思想,批判了基督教的道德观念,强调了人类需要自由创造自己的生活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尼采开篇便提到他的哲学理念,“众所周知,我曾看到一些偶像友善地、厚颜无耻地和我打招呼。

”这一语言内容暗示,尼采反对人们盲目崇拜偶像,攀附权威,而应该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依靠自身的力量创造出自己的生活。

在文章的后面,尼采更加深入的探讨了道德观念对人类的影响。

他认为基督教的道德观念使人们变得妒忌、虚伪、无用和软弱。

他认为,人类需要自由和创造力,而不是道德的束缚和限制。

他强烈建议人们放弃遵守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并积极寻求自己的自由和美的意识。

此外,文章中还提到了生命力的观点。

尼采认为,生命力是人类的本质,人们应该努力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并以此为基础创造出美好的生活。

同时,他反对劫持生命力,这种做法限制了自由和创造力。

总之,“偶像破坏论”是尼采思想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篇对现代读者有深刻启示的经典文论。

它提出了“超人”哲学思想,倡导人们不从权威和传统中获得价值感,而以自己的力量创造生命的价值,这对于我们当今社会中的个人尤其是青年群体来说,依然有着重要意义。

超验道德与生命虚无尼采对基督教道德的批判及其意义

超验道德与生命虚无尼采对基督教道德的批判及其意义
⑤ ” 象性的基督教信仰就是对基督教信仰的否定。
18
超验道德与生命虚无
, “超验道德 ” 作为 自己生存的合理性。他强调 自我牺牲和自我异化的一种表现,反过来会使生 : “ ‘基督教 ’ 败圷了心灵, 它败坏 命更加颓废 、 ‘罚 ’ 以及 ‘不朽 ’ 这些 心灵的工具是 ‘罪’
① ” 概念。
。 正是这类 “怨恨之人 ”基 品质的 “奴性怨恨 ” 于安慰和权力的需要,才制造出 “高贵可耻, 卑 ” 、“进取无益,无为有力 ”、“强力有罪, 微光荣 软弱有德”等价值颠倒的基督教道德, 以便虚饰 自身的无能,消解自身软弱卑微带来的屈辱和苦 闷,确立起自身存在的神圣性。 尼采还进一步揭示了这种 “怨恨伦理” 形成 的认识论方面的原因。他指出,牧师们利用主谓 型语言结构的迷惑,通过建构一个 “行动背后一 ,进 定有一个不一样行动主体 ” 的 “虚假信念 ” : “强者可以自由选择成为弱者、 而编造一个谎言 ” 按照这种理论, 猛兽可以自由地选择变成羔羊。 怯弱的无能者就能自证其为勇敢的强者 ,因为他 们可以把自身的 “消极被动、僵化停滞、 软弱无 力” 等行动说成是 “自觉自愿 ” 的选择。 尼采 、 “主体即过程 ” 的 从 “行动就是行动者本性” 理论 出 发, 批 判 了 基 督 教 这 一 理 论 的 欺 骗 性: “要求强者不表现强者, 要求他不表现征服欲、 战胜欲、 统治欲, 要求他不树敌、 不寻求对抗、 不渴望凯旋, 这就像要求弱者表现为强者的 荒
③这 )。 ” 者、虔信者、有德者 ( ‘给悔过的罪人’
的批判才真正实现对西方现代性价值危机根源和 本质的诊断,因为基督教道德是西方虚无主义文 化的深层结构,是其核心的价值理念,它不仅蕴 含着古希腊理性主义道德精神,而且作为 “上帝 的阴影 ” 在 “上帝已死 ” 的现代社会中还广泛 地渗透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深刻理解尼采对基督 教道德的批判对于把握尼采 “价值重估” 的实质 具有关键意义。

论尼采反道德的道德观

论尼采反道德的道德观

论尼采反道德的道德观尼采被称为反道德主义者,他也这样自称。

尼采的道德观以强力意志思想为出发点,把强力意志作为道德和善恶的标准。

尼采把道德区分为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并在这两种道德的对比中阐明了他的道德观。

他提倡主人道德,其本意在于造就一种新的理想人格。

他反对传统善恶道德,反对基督教的颓废,反对奴隶道德,认为它是弱者的道德,是妨碍生命扩张和本能发挥的道德,是人类退化的道德。

他对于奴隶道德的批判,有破坏传统旧道德的积极作用,但也包含着全盘否定历史上的道德遗产的倾向。

标签:道德观;强力意志;主人道德;奴隶道德由于尼采思想存在很大的争议性,他被人们称为反道德主义者和虚无主义者。

尼采的道德哲学是为了赋予生命以意义,他是站在生命的立场上否定旧的道德价值。

他憎恶基督教道德的颓废性,反生命性,向整个道德提出质疑,他的出发点都是对基督教道德的批判和对超人道德的颂扬。

一、尼采“反”的是什么“道德”尼采是传统道德的破坏者,他认为基督教、犹太教的道德观违背了“真理”和自然价值。

而这些真理和自然价值是建立在个人价值基础之上的。

基督教倡导软弱、谦卑和命运,认为追求力量、侵略、统治是不道德的。

尼采究竟反对和批判什么道德呢,首先,尼采反传统理性。

尼采指出,“理性”是一种疾病,或一种颓废,因为它缺乏勇气面对现实,是压抑感官本能的结果。

他视理性为颓废的预兆,衰败生命的表征。

尼采认为由理性主义支配的思想和文化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正如中国儒家的传统思想“存天理,灭人欲”一样,是对人类所具有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的一种限制和扼杀。

尼采不相信有纯粹的智慧和理性。

正如苏格拉底,尼采认为苏格拉底一生都在隐瞒理性,他不确定苏格拉底最终选择理性道路后不后悔。

关于智慧与生命的关系问题,尼采对苏格拉底持批判态度。

尼采认为,人的感官把世界限定为生成、流逝、变化,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世界、本体的世界。

但是理性惧怕生成与流变,它设置了很多偏见和谎言,以此创造一个彼岸的世界、本体世界。

尼采对真理与道德的批判

尼采对真理与道德的批判

尼采对真理与道德的批判形而上学试图为真理和道德奠定超验的基础。

而尼采认为真理和道德的真正基础并非超验的存在物,像自我这样的实体,而是权力意志。

现代人的精神的异化就源于对真理和道德的形而上学的理解,必须对真理和道德进行价值重估,才能实现人类个体的创造性价值。

标签:尼采;真理;道德;权力意志要研究尼采对真理和道德的批判,当然不能绕过康德的启蒙思想和他的批判哲学。

尼采指出康德为自己提出了描绘支配知识和道德要求的法则的任务,然而,他却没有对这些观念进行评价。

因而,康德的批判从总体上讲是失败的。

在尼采看来,康德的论证中的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努力在理性中为绝对命令的可能性奠定基础。

这导致尼采去检验康德主张先验判断的可能性所必需的假设。

这一假设就是先验自我的观念:一个可以同其在思想、行为和情感中的经验的表现区别开来的非偶然的、非经验的“自我”。

尼采详细解释了自我观念得以可能的条件,从而削弱了人们对这一观念的信念。

尼采指出,对一个非—历史的自我的信仰隐藏在我们的语言的结构中。

语言在哲学上不是中性的。

他写道:“一些个别的哲学概念不是什么随意的东西,不是什么自为地生长的东西,而是在彼此的联系和类似中产生出来的。

……恰恰在语言的类似性存在之处,以下情况完全不可避免:由于共同的语法哲学——我指的是由于相同的语法功能的无意识的统治和引导——一切东西从开始起就为了一些哲学体系的一个同样的发展和系列而准备好了,正像对世界解说之某些其他的可能性来说道路看来已关闭。

”〔1〕P157在《偶像的黄昏》中,尼采表明我们对于自我和存在的信念是由于语言强加给我们的主——谓区别才可能的。

他在《善恶之彼岸》中通过谈及“我思”这个陈述解释了这一点。

在这个陈述中事件思被分解为一个事件“思”和一个主体原因“我”。

这意味着我“在”思考。

我们的语言的结构已经确定了作为先验意识的自我的结构。

尼采断言我们实在应该把我们自己从这种词的诱惑中解放出来。

如果我们停止对直接的语言的事实的信念,我们就会发现:“我从何处取来思想这个概念?为什么我相信原因和结果?什么东西给我权利去谈到一个自我,并且甚至谈到作为原因的一个自我, 并且最后还谈到作为思想——原因的一个自我?”〔1〕P153尼采认为语言和世界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相关。

尼采的道德观

尼采的道德观

尼采的道德观导言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著名哲学家,他对道德观的思考和质疑对人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尼采的道德观,并分析他对传统道德的批判以及他提出的“超人”理念。

传统道德的批判主体性道德观尼采对传统的道德观持批判态度。

他指出,传统的道德观往往将主体性逐渐剥夺,把道德权威置于外部,使人们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和奉行者。

他认为,道德应该源于个体的内心感受和选择,而非外部规范的强加。

基督教道德观尼采对基督教道德观的批判尤为深刻。

他认为,基督教道德观强调自我克制、谦卑和对他人的关怀,这种道德观使人的力量被压抑,导致人类进化的停滞。

他认为,基督教的道德观使人性丢失,道德成为一种奴役,限制了个体的发展和成长。

道德的起源与意义尼采认为,道德的起源并非来自神灵,而是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社会适应而建立的一种约束规范。

道德的意义在于为社会提供一种秩序和稳定,但它不一定是普适的真理,而是根植于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之中的。

超人理念的提出超人的定义尼采提出了“超人”的概念,他认为超人是一种超越传统道德和人类灵魂束缚的理想存在。

超人不再受到道德规范的限制,他追求自我实现和个体力量的发挥,超越平庸和庸俗,成为真正的创造者和统治者。

道德的超越与自我超越超人理念与道德观息息相关。

尼采认为,超人能够超越传统道德的束缚,并追求自我超越。

超人不再受到善恶二元对立的限制,他将善和恶融为一体,重新定义道德的尺度。

超人通过创新和突破,实现自我超越,达到更高的人类境界。

超人的责任与使命超人并非无所顾忌的自我追求,他担负着更高的责任和使命。

尼采认为,超人应该成为一种指导和激励他人的力量,通过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的体现,引领人类进步和发展。

超人应该为社会提供新的思想和价值观,推动人类文明的进化。

结语尼采的道德观提出了对传统道德的批判,并提出了超人理念。

他认为道德应该建立在个体内心的感受和选择之上,超越传统道德的束缚,追求自我超越和个体力量的发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的盲目 傲视和极端否定,人们正是在对凌驾于生命之上 的超自然的 “良善的上帝 ” 及其由它所决定的 “道德世界秩序 ” 的讲求中才使自身的生命趋于 虚无。尼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给予了深刻 论 述。 首先, 这 种 “超 验 道 德 ” 自 许 的 “实 在 ” 、 “普遍性 ” 与 “至上性 ” 限制和消解了感 性
是因为信徒们的生命退化有益于牧师们统治权力 的实现,他们才极力张扬致人于颓废和虚无的超 验道德: “ ( 牧师之流 ) 的毕生事业就是使人得 ’ , ‘真 ’ 与 ‘假 ’ 的概 病并歪曲 ‘好’ 与 ‘坏
③ ” 念,为的是危害生命和诽谤世界。
尼采看出
了基督教超验道德与牧师们统治欲求及其被统治 者安慰需求的基本关联,才将自称信仰基督的后 : 世基督徒与耶稣基督严格区别开来 “曾经只有 一个基督徒,而他已死在十字架上,…… 两千年 以来被称作 ‘基督徒’ 的只是心理上的一个自我
是说,在基督教阶段,超验的上帝及其道德命令 作为信仰已经成为人们生存的真实部分 ,彼岸的 超验道德理想在人的生命世界中已经凌驾在此岸 的感性生活之上并指导和规制人的感性生活 ,从 而使人的生命陷于一种残酷地敌视自己的虚无主 : “ ‘上帝的疆 义的状态中,用尼采的话说就是
④ 域’ 在哪里开始,生命便在哪里结束……”
④ 在尼采看来, 只有生活得如死在十字 ” 误解。
尼采对基督教道德的实 质 所 作 的 概 括 和 批 评,揭示了这一道德为超验形式所掩盖的世俗利 益基础,辨明了其追求拯救与安慰的虚无主义本 质,坚持了道德理解上的生命功利论观点 。它虽 然没有达到马克思主义历史与阶级分析的高度, 但还是在一定层面上深化了人们对这一宗教道德 的理解。
17
《现代哲学》 2012 年第 3 期
基于自己权力实现的信仰主义价值说教 。不同时 代的不同人的基督教道德精神有所区别 ,但它们 共同的本质就是虚构反 “自然 ” 的 “超验道德 ” 以否定人的现实生命的个性化超越和创新 。尼采 笔下的 “自然 ” 不是自然科学所意指的 “实然 ,它是一个符号, 所指的是人的能动的感 世界” 性的生命世界,也因此,尼采将基督教超验道德 的 “反自然 ” 本质特性直接理解为对 “生命及 其能达的美好境界” 的蔑视 : “ ( 基督教道德 ) 是反自然。 它作为道德而 享有殊荣,并被奉为法则,当作绝对命令亘古悬 在人类头上! …… ( 它) 教唆人去蔑视生命这个 、 首要的本能; 为了损害肉体而捏造出 ‘灵魂 ’ ‘精神’ ; 教诲从生命的先决条件即性本能中发现 不洁; 在无比深刻的繁衍必要性中,在严格的自 私自利中去寻找恶的原则; 另一方面,却认为典 、 ‘非人格化 ’ 型的堕落和矛盾 ( 即忘我) 、 失重 和 ‘仁 爱 ’ (— — —仁 癖! ) 等 等 是 最 高 价 值。 ……这种迄今为止一直在宣扬的道德,这非我化 , 它彻头彻尾否 的道德流露出 ‘要毁灭的意志 ’ ”① 定了生命。 “基督教本质上有着病态者怨恨和反对健康 人的本能,以及反对健康的本能。一切结果健全 的东西,一切骄傲的东西,一切自负的东西, 尤
一、基督教道德实质: 虚构超验道德以否定现实生命
在尼采看来,所有的柏拉图主义道德都是用 虚构的 “真实世界 ” 的 “道德秩序 ” 规导、 摧 残、否定现实的生命世界,只是在基督教道德那
*
尼采认为,基督教道德的意义是由一系列复 杂的符号和解释构成的,它导源于犹太牧师所实 , 亦即对贵族价值观 施的道德上的 “奴隶起义 ” 念 ( 好 = 高贵 = 美丽 = 幸福) 的扭转和颠覆,深 化于耶稣 “知行合一 ” 的爱之福音的传播和践 履,发展于后基督时代的信徒 ( 如保罗、 路德 )
2012 年第 3 期 ( 总第 122 期) / 五月号
现代哲学 MODERN PHILOSOPHY
No. 3 2012 / General No. 122 / May

超验道德与生命虚无 — — — 尼采对基督教道德的批判及其意义
— —基于 “天国降临” 的坚 架上耶稣的生前实践— 定信念而蔑视现实的利益规则,为了实现同情之 爱而超离世间的对立和反抗,接纳和肯定生活所 — —的人 加之的包括出卖和谋杀在内的一切伤害 — 才是真正信仰基督的,而这种超然脱俗的生活实 践在追逐自身私利却谎称 “基督徒” 的现世人群 中已不复存在,也因此尼采批判后世基督徒的欺 : “‘弱化成基督徒’ ,坚持真理的和意识现 骗性
⑦ ” 唐。
, “超验道德 ” 作为牧师的统治手段, 最后 维护了基督教会的主奴秩序。在尼采看来,基督 教 “超验道德” 在本质上是牧师们为了自己作为 “牧羊人” 的统治利益, 利用人们在世界终极价 , 值问题上的无能, 假冒 “上帝 ” 的 “传声筒 ”
② 尼采强调, 正 滥用 “上帝” 之名构建起来的。
③ 基督教道德这 ” 它与对上帝的信仰同存共亡。
看来,正是生命的软弱无力、消极颓废才使得人 们害怕经验并消极评价现实世界的苦难 、对抗和 升华,进而虚构一种超验化的价值原则如 “同 ” 、“和平 ” 、 “信仰 ” 、 “拯救” 来论证和维护 情
: 《看哪这人》 ,同上,第 195 页。 ① [德] 尼采 : 《反基督》 ,陈君华译,石家庄: 河北教育 ② [德] 尼采 出版社,2003 年,第 146 页。 : 《偶像的黄昏》 ,同上,第 57 页。 ③ [德] 尼采 : 《反基督》 ,同上,第 75 页。 ④ [德] 尼采 : 《反基督》 ,同上,第 76 页。 ⑤ [德] 尼采 : 《反基督》 ,同上,第 76 页。 ⑥ [德] 尼采 ⑦ 《马克思 恩 格 斯 选 集 》 第 一 卷,北 京: 人 民 出 版 社, 1995 年,第 1 页。 : 《偶像的黄昏》 ,同上,第 32 页。 ⑧ [德] 尼采
杨茂明
*
【摘要】 尼采立足于感性生命的基础性 、多元性及创新性这一生存现象学立场,把基督教超验道德解释为颓废生命的 虚幻的价值表达,揭示了其否定现实生命的存在意义及其美好达成的虚无主义实质 。他认为,基督教道德的禁欲主义 否定了人的本真感性及其升华的意义,本质上是颓废者对生命中障碍痛苦 、厌倦无聊等必然感受的一种消极逃避; 其 同情主义尊崇病态而虚弱的生命,遏制了独立自强、竞取超越等创新品质的积极生成; 其灵魂平等说强调人与人之间 的绝对平等,否定了类的发展所需要的争高竞长及由此形成的等级分层的存在价值 。 尼采的批判坚持从 “生命本身 ” 出发理解和建构道德,废除了绝对化的超验视角和尺度,高扬了本真的个性化创新生存的美好意义; 其局限在于没有 看到人的工具性生产和互主体性交往对道德的深刻影响,忽略了休戚与共、平等互助等协调性道德的重要作用 。 【关键词】 基督教道德; 虚无主义; 感性生命 中图分类号: B516. 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7660 ( 2012 ) 03 - 0017 - 08
⑤ ” 象性的基督教信仰就是对基督教信仰的否定。
③这 )。 ” 者、虔信者、有德者 ( ‘给悔过的罪人’
的批判才真正实现对西方现代性价值危机根源和 本质的诊断,因为基督教道德是西方虚无主义文 化的深层结构,是其核心的价值理念,它不仅蕴 含着古希腊理性主义道德精神,而且作为 “上帝 的阴影 ” 在 “上帝已死 ” 的现代社会中还广泛 地渗透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深刻理解尼采对基督 教道德的批判对于把握尼采 “价值重估” 的实质 具有关键意义。
② ” 其是美好的东西,都使它不快。
性生命的现实性、 多样性 和 创 新 性。 在 尼 采 看 来,基督教道德被称作是来自 “基于某种更高的 起源而假定出来的一种居高临下地打量现实的权 ; ④ 而这种虚构的 “价值世界 ” 没有 利的地方” ,当 任何现实性却被基督教徒当作 “真实世界 ” 作整个世界的本质和目的。尼采认为这种将自身 抽象价值原则普遍化、 实在化和至上化的做 法 “曲改现实” ,否定了价值多元的创新性 : “一个 人自己的观点一旦被当作神圣不可侵犯而赋以 ‘上帝 ’ 、‘赎罪’ 和 ‘永恒’ 这些名称以后, 就 ;⑤ 不会承认任何其它观点更有另外一种价值了 ” : 这种盲目的狂妄否定了生命的充盈和提升 “凡 是最有害于生命的东西在这里却被称为 ‘真实 ,而凡 是 颂 扬 生 命、 提 高 生 命、 肯 定 生 命, 的’ 为生命而辩护并使生命获得辉煌的都会被称为
⑦ 相类似,尼采也把基督教 “超验道德 ” 看 识”
作是 “颓废生命” 肯定自我的虚幻的价值表达, : “把上帝当作生命的对立概念和对生命的 他说 谴责的那种道德上的反自然也是衰退 、虚弱、 疲
⑧ 在尼采 ” 惫的和受到谴责的生命的价值判断。
尼采特别强调, 基督教道德这 种 “否 定 生 命” 的价值取向是通过一个 “超验世界 ” 的虚 构和信仰来进行的; 在基督徒眼里,它是上帝所 : “基督教道德是个命令; 其根 昭示的超验规范 源是超验的; 它超越于一切批评,一切批评权之 — — 外; 唯独当上帝是真理时,它才有真理性,—
⑥ 尼采的 “价值重估 ” 就是要对这 ‘虚假的’ 。 ”
” 、 “善 ” 与 “非善 ” 的概念 种 “真” 和 “非真 进行重新解释,把基督教的价值判断彻底地颠倒 过来。 其次,这种 “超验道德” 的不道德的经验起 源,使得人陷于有限的颓废状态而不能自拔 。 同 马克思把宗教理解为 “失去自身的人的自我意
18
超验道德与生命虚无
, “超验道德 ” 作为 自己生存的合理性。他强调 自我牺牲和自我异化的一种表现,反过来会使生 : “ ‘基督教 ’ 败圷了心灵, 它败坏 命更加颓废 、 ‘罚 ’ 以及 ‘不朽 ’ 这些 心灵的工具是 ‘罪’
① ” 概念。
。 正是这类 “怨恨之人 ”基 品质的 “奴性怨恨 ” 于安慰和权力的需要,才制造出 “高贵可耻, 卑 ” 、“进取无益,无为有力 ”、“强力有罪, 微光荣 软弱有德”等价值颠倒的基督教道德, 以便虚饰 自身的无能,消解自身软弱卑微带来的屈辱和苦 闷,确立起自身存在的神圣性。 尼采还进一步揭示了这种 “怨恨伦理” 形成 的认识论方面的原因。他指出,牧师们利用主谓 型语言结构的迷惑,通过建构一个 “行动背后一 ,进 定有一个不一样行动主体 ” 的 “虚假信念 ” : “强者可以自由选择成为弱者、 而编造一个谎言 ” 按照这种理论, 猛兽可以自由地选择变成羔羊。 怯弱的无能者就能自证其为勇敢的强者 ,因为他 们可以把自身的 “消极被动、僵化停滞、 软弱无 力” 等行动说成是 “自觉自愿 ” 的选择。 尼采 、 “主体即过程 ” 的 从 “行动就是行动者本性” 理论 出 发, 批 判 了 基 督 教 这 一 理 论 的 欺 骗 性: “要求强者不表现强者, 要求他不表现征服欲、 战胜欲、 统治欲, 要求他不树敌、 不寻求对抗、 不渴望凯旋, 这就像要求弱者表现为强者的 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