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道德哲学的现代阐释_何仁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3-03-25
[作者简介]何仁富(1966-),男,四川平昌人,四川宜宾学院政法系副教授。
§哲学·美学§
尼采道德哲学的现代阐释
何仁富
(宜宾学院政法系,四川宜宾644007)
[摘 要]尼采的道德哲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德哲学或者伦理学,它是一种本体意义上的生命意义哲学。尼采整个道德哲学的出发点和目的,便是为生命赋予意义,他是站在生命立场上否定旧的道德价值,而又站在生命立场上呼唤新的道德价值。这样一种以生命意义为核心的道德哲学,剥离了道德价值对生命价值的“遮蔽”,生命价值获得了“澄明”和“敞亮”,确定了生命价值的一阶地位。这一思路对现代哲学,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以极大的启发。
[关键词]尼采;道德哲学;生命价值;强力意志
[中图分类号]B51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03)06-0052-07
尼采的道德哲学是关于道德与生命的形而上学。尼采整个道德哲学的出发点和目的,便是为
生命赋予意义。一方面,他站在生命立场上否定旧的道德价值;另一方面,他又站在生命立场上呼唤新的道德价值。由此形成了他道德哲学的破和立两个方面:在破的立场上,他基于自然生命对传统道德(主要是基督教道德)的反生命性质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在立的立场上,他又基于自然生命及其本质对善恶彼岸的生命道德进行了新的建构。尼采道德哲学的破和立,都源于他对世界、生命以至道德的基本的形而上态度。
一、尼采对传统善恶道德的批判
尼采自称:“我是第一位非道德论者,因此,我是地道的破坏者”,而“从根本上说,我说的非道德论者这个词有两个否定。一方面,我否定以往称之为最高尚的人,即好人、善人、慈悲人;另一方面,我否定那种作为自在的、流行的、普遍认可的道德──颓废的道德,更确切些说,基督教道德。”因为基督教道德是“对生命
的犯罪”,“它使人类堕落”[1](100页)
。
(一)道德是一种有用处的错误:保护弱者
在尼采看来,自柏拉图以来,生命一直处在道德的统治下。即使在柏拉图的先行者那里,
“道德解释也扮演了主角”
[1](412页)
。而当基督教和
柏拉图主义勾结以后,基督教的道德价值就成了
两千年来西方人的命根子。那么,基督教道德的这一“伟大胜利”是如何取得的呢?尼采的回答是非常明确的:“道德理想的胜利就像任何胜利一样,乃是通过非道德手段取得的:诸如暴力、
谎言、诽谤和非正义性等等”[1](664页)
。尼采认为,道德价值取得统治地位的“非道德性”手段主要有这样几种:
一是“道德的伪造”。即“道德佯称知道某些事情,即知道`善与恶'。这就是想知道,人生于世乃是为了认识自己的目的和使命。即想知道,人是有某种目的,某种使命的……”[1](570页)
。道德的这种虚妄的许诺,以一种非道德的方式把“民众”集合在“目的”、“使命”之下,使他们在这种伪造的“真实”面前不得不带上道德的紧箍咒。在这一伪造行为中,诸如“主体”、“灵魂”、“自由意志”等都被捏造出来。
二是“非道德的暴力”。尼采在《道德的谱系》中详细分析了“惩罚”的效用问题,使我们清楚地看到,道德在其“伪造”不能达到目的时,便会借助暴力这种残酷的手段强行达到自己的目的。正因为有惩罚,人们才把那指向外部的本能调转枪口对准自己,从而形成良心、负罪、
2003年第6期No .6 2003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总第129期
Sum No .129
义务等道德感。基督教道德价值在历史上对“异教徒”的各种残暴更说明了其非道德性。所以尼采说:“为了通过行为制造道德,人们就应该十分非道德……道德家的手段是以往使用过的最吓人的手段;没有勇气去干非道德行为的人,干什么都行,就是不适合当道德家”。[1](570页)
三是“诽谤和谎言”。在说明禁欲主义理想的产生时,尼采强调,正是那些弱者以他们的“叹息”和对生命的消蚀贩卖着道德的箴言。“在这里不停地编织着无比丑恶的阴谋之网———受难者在阴谋反对幸福者和成功者;在这里成功的观念遭到痛恨。为了不暴露这是仇恨而编织了何等样的谎言!滥用了多少华丽辞章和漂亮姿态!……他们用这种技术竟仿造出了德性的印纹,甚至伪造出了德性的声响,德性的金子声响。无疑,他们这些弱者,这些病入膏肓的病人现在已经完全控制了德性”[2](65页)。他们通过自身“哀叹”的谎言和对强者的诽谤而让“群畜道德”成为了统治者。
由此可知,“道德乃是非道德性的结果”。这种作为非道德性结果的道德,“经过长期经验和考察的道德,被证明是有效的生活方式,最后作为规律进入意识,成了主导……这是道德成为主宰的标志”[1](518页)。
由于道德本身的非道德性,它不可避免地只是各种谬误的结果,而且它本身只不过是一种错误,一种有用处的错误而已。尼采说:“道德是一种有用处的错误,更确切地说,就其最伟大和最无偏见的支持者而言,也是一种被认为是必然的谎话”[1](573页)。它的其有用性就在于“道德对生命的功利性”,它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一种“保存原则”,它保护“工具”,保护“平庸者”,保护“受苦人”,保护“低贱者”。—句话,道德作为保存原则是保护弱者的。
在强力意志的支配下,生命总是表现为欢悦、生动、富于激情。一个生命力强大的人,总是时刻受着自己内在的、“主观”的激情的支配,在激情下生活、创造。他就像酒神祭礼上的舞者,跳舞于一切陈旧的戒律之上,超越于善恶之外,用自由的舞蹈跳碎一切伦理。但是,在这种激情之下,个体生命可能会因此而“违背”戒律受到惩罚,也可能因被充溢的激情吞没而自我毁灭。个体为了避免这种内在激情的危害,使用道德来约束这澎湃的内在激情。为了保存自己不至在激情的狂舞下毁灭,我们总是“等同划一,试图使感觉一致,试图接受一种现存的感觉,这乃是一种宽慰”[1](664页)。同时“判断不偏不倚,冷静,因为,人们害怕激情的暴满状态,宁可置身事外,`客观'”[1](665页)。这样,人开始平淡化、“客观”化。生命的激情在道德的绳索下变得温驯服贴了,人没了“脾气”,也变得平庸了。道德恰恰是通过把人变成这种“平庸者”而又在保护这种“平庸者”中避免着生命激情可能带给人的“危害”。
生命不仅是激情的欢悦,也是生存的痛苦。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把个体生命置入了痛苦和欢悦的经纬网中,由此,痛苦和欢悦成了生命这条毯子不可或缺的经纬线。正是痛苦,才磨炼了生命的意志,激发了生机。生命力强盛的人,正是在大痛苦袭来之时格外振作和欢快,而生命力弱小的人则在痛苦面前显得萎靡不振。承担起了生命痛苦的人就能体验到生命的欢悦,而无力承担生命痛苦的人就会把生命本身当作负担。正因为此,人们发明了道德,试图用道德这一药方来医治人生的痛苦,安慰“受伤的灵魂”。面对生命痛苦的萎靡者,或者将这种痛苦文饰、投射到“他物”,幻想着以此可以“换回某种幸福,并由此导出“禁欲主义理想”;或者在自己的哀叹中也对他人的痛苦报以“怜惜”和“同情”,而与此同时也“换回”他人对自己痛苦的“怜惜”和“同情”,并由此消解或减轻各自承担的痛苦。道德就这样帮助“受苦人”摆脱了生命痛苦可能带给生命本身的毁灭而保存了“萎靡者”。“萎靡者”把自己打扮成“受苦人”的样子,期求着“别人”的帮助和怜悯。这“别人”也可能是某个抽象的“群体”或天国,在这种企求中,他获得了安慰和平衡,也得到了“保存”。
(二)道德是对生命的负价值:危害生命本身
尼采认为:“道德的起源只不过是通向一个目标的许多手段之一,对于我来说,问题在于道德价值”[2](5页)。“我们要批判道德的价值,首先必须对道德价值本身的价值提出疑问”[2](6页)。
在尼采看来,道德本身就是对人的自然的一种阉割。当这种道德成为人类占统治地位的价值时,也就达到了其非自然化(即理想化)的地
·
53
·
2003年第6期何仁富:尼采道德哲学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