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尼采道德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尼采的道德哲学

摘要:尼采的道德哲学是关于道德与生命的形而上学。他的整个道德哲学的出发点和目的便是为生命赋予意义。尼采的道德哲学思想集中反映在1887年所写的《论道德的谱系》和1888年所写的《偶像的黄昏或怎样用铁锤作哲学思考》两本书中。

关键字:尼采道德教育观生命权力意志

尼采——当代西方最富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一个被人称为才华横溢而疯狂的作家,一个极富批判精神的哲学家。由于其思想极富争议性,也被称为非道德主义者和虚无主义者。在他的哲学思想中,道德观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纵观其道德哲学著作,可将其道德观概括为:道德怀疑主义,及在此基础上所主张建构的一种真正的美德,即能“增强生命”的东西。对于尼采的道德教育观作简要阐释。

一、尼采的生命道德教育观

尼采的道德教育观是关于道德与生命的教育哲学观,生命观是尼采道德教育思想的出发点。他重估一切传统道德价值,提出以生命为基础的超越传统善恶道德价值标准的道德思想,赋予生命以道德教育意义。尼采尖锐地批判道德对生命的反向作用,认识到:“道德会危害生命,危害对生命的享受,危害对生命的感激等;危害对生命的美化和崇敬,危害生命的认识,危害生命的发展。因为生命试图使自身的最高现象同自身分裂。”[2]道德对生命的全面危害,是源于所谓的“崇高”美德脱离了生活的真实,与生命本身相分裂。生命应该是自然的、超越苦难而至欢愉的,但是,基督教道德视自然生命以罪恶之源,追求生命的自然欢快

被认为是罪恶。所以,需要基督教道德戒律作为人们必要的操守,成为悔过自新的行动准则。基督教传统道德迫使人们逃避生命,为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将自己变为缺少生命活力的人,离开生命的自然本性,尼采称之为人的生命的“普遍化的零本能”。也就是说,通过轻蔑生命和对生命的麻木、遮蔽,让生命本身造成生命力的衰退,尤其是价值创造力的衰弱。道德同生命相分裂,道德造成了对生命本能的压制,生命力慢性钝化、萎靡,人成了有病的人,这就是道德病。尼采视传统道德为教化、控制人们思想与行为的精神统治工具,是与生命意志相悖的、迷惑人和愚弄人的异己力量,其用心在于让人们服从统治。他认为,在生命的意义上,基督教道德许诺一种隔世期待,其宗旨就是安慰人,叫人成为肉体的蔑视者,在现世中忘掉自己作为生命的存在,从而变成只知献身和服从的工具这是一种让生命枯萎的道德,是一种侏儒的道德。因此,受这种道德教化支配的人,人性变得越来越怯弱虚伪、平庸。尼采强调道德教育要以生命为出发点,道德教育的生命思想基础在他那里就是古希腊悲剧艺术中象征生命激情和本能的“酒神精神”与象征生命理性和自制的“日神精神”的统一精神,意在唤醒人类对生命的自然性、整体性、自由创造性或超越性的尊重。他的“超人”哲学极富生命气息,呼唤对“大地”意义的忠实,为其生命道德教育观确立了扎根生活现实的思想旨趣。尼采的道德教育观还提出了“自爱”的道德教育思想,视自爱为“健康的自私”。个体在自爱中生命力不断强大,并让他人学会自爱而走向强大,表现了“自私者”强大的生命力,生命因自爱而创造、而强大,是强大的自我的表现。[7]人们理当在享受、感激生命之时怀有内心真诚的崇敬,表现出永不停歇的昂扬斗志和创造活力。生命的自然性、整体性、人性生成的创造性和超越性等应该成为生命本身。

二、道德的价值观取决于单个的个体“我”

道德是一定社会历史的产物,它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结构和秩序的反映,是人们处理自己与他人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它具有维护社会稳定激发人们做“好人”的功能。而

在尼采这里,却成为他“攻击”的对象。他的道德主义观念的集中体现便是他的发问:我为什么要成为好人?即是说,我为什么要讲道德?世界的本来面目到底是什么样呢?道德是否有价值呢?如果有,那么道德的价值观取决于谁呢?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呢?道德是否有价值?如果有,那么道德的价值观究竟取决于谁呢?尼采的答案不是“我们“而是单个的个体”我“。他说”我不过是个十三岁的小孩子时,已经常常有一个什么是恶的起源的问题来扰我心血。。。。。人来在什么境地下条件下才发明这“善”和“恶”的价值呢?“善”和“恶”自身特殊的又是什么呢?”(1)尼采告诉我们,“善”和“恶”不是永久的绝对的价值,是相对的和可以变换的。同时,他还认为道德是人类用于争权夺利的器械,因此主张人类应该超越道德的善恶之上。他认为人类始终存在征服者与被征服者,被征服者一旦被征服者所征服,便只有忍受征服者所制定的道德准则了,自己没有道德,也便是没有了利于自己的“善”了。而征服者便极力来发扬、鼓吹他们的“善”,从而使这种“善”被广泛接受,以便于自己能够争取到更大的权利。因此,尼采极力反对和厌恶这种“虚假”的道德。在他看来,道德的价值观之所以不是存在于“我们”,是因为“我们”是包括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他断言:“世界上还没有人真晓得什么是好什么是歹!”既而又问自己:“我们现有的道德到底还有价值去继承么?”因此,道德价值观只能取决于单个的个体“我”,只有“我”才是客观而公正的,“我”能够用铁锤砸碎那么“陈腐”的东西,建立一种新的道德价值观。因此,“我为什么要成为好人”的答案就在于此:道德的虚无性使“我”怀疑了道德存在的必要性,所谓的“善”与“恶”不过是人与人之间争夺权利的工具罢了;现存的这些价值观原本就不能成为普遍适用的、公平的道德规则来约束所有的人们,它是软弱无力的基督教徒们企图强者的一种“徒劳”。

三、尼采道德观的启示

道德怀疑主义终究是“不道德”的。道德文明一直是人类引以为荣的、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特征之一他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生物本能的超越和精神品格的伟大。仁慈、诚实、友爱、平等、正义等价值观一直在鼓舞着人类不断探索通向更高尚、更美好社会的道路。而尼采因为痛恶基督教道德的颓废性、腐朽性和不合时宜性而反对一切道德,认为道德是违反自然的,压迫生命的活力;道德是人生的仇敌,它反抗人的本能,摧毁生命的源泉和条件;这种道德原本就是弱小无能的人类为“便利”自己而创造出来的。客观地看,尼采对基督教道德的批判,有其合理因素和价值。因为,基督教道德的确有其不合时宜的一面,如那些教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教规”。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它所倡扬的怜悯、仁慈、同情等都是一个“道德”的人应具备的最基本品德。但尼采只看到其“阴暗”的一面,就对其全盘否定,进而反对和批判一切道德,这是让人不能接受的。尼采道德怀疑主义观的立论是站不住脚的,其结果最终必然导致走向道德虚无主义,这是极端错误的和危害极大的,对此必须坚决反对。

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客观、真实地认识道德存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到道德的调控功能和导向功能,以便较好地消除存在的种种“不道德”现象,使之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