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用的身体尺子
长度单位史话
长度单位史话当前,我们熟悉的一些长度单位有,国际制单位——米,常用单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那么,古代的长度单位是怎样的呢?古代常以人的身体长度为根据,《孔子家语》曰:“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
”一人高为一丈,故有“丈夫”之谓。
中国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还有:'寻、仞、寸、扶、咫、尺、丈、跬、步、常、几、轨、里、毫、厘'等。
1、黍:长度取黍的中等子粒,一个纵黍为一分,一百黍为一尺。
《核舟记》一文中有:“舟首尾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二黍许”,即“二分左右”。
十分为一寸。
《核舟记》中有“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即“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可见核舟之小。
2、寻:1寻= 8尺=1米6,与'步'接近。
'周代以八尺为步,秦代以六尺为步,旧制以营造尺五尺为步'。
3、仞:又写作“轫”。
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愚公移山》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高万仞”形容“太行、王屋二山之高”。
1仞=周制8尺(约合1.8米),汉制为7尺,东汉末为5尺6寸。
4、咫: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寸,合今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象是远在天边一样。
5、扶:四指并拢的宽度为'1扶',古代有'1指为寸,1扶4寸'的说法。
同时,有如下换算关系:1里=150丈=500米2里=1公里(1000米)1丈=10尺1尺=10寸1丈=3.33米1尺=3.33分米1寸=3.33厘米最早有记载的人为标准物来自古埃及。
三千多年前,埃及人用质地坚硬的花岗岩制作了一根长度标准物(Cubit),而这个长度标准是法老的小臂拐肘到中指间的距离,因此又叫腕尺。
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公元前6世纪于是他们便找来美男子库里修斯,以他双手伸开时,两手中指尖的距离为长度标准,称一浔。
将一个人向两侧伸展手臂,两个中指尖的距离定为长度单位1呎。
古代测量标准
古代测量标准
古代的测量标准主要依赖于人的身体部位和自然物体。
例如,商代时人们使用骨尺,长度大约是正常人的手张开大拇指和中指的距离。
汉代有“十二栗而当一寸”的记载,栗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但这种标准并不准确,因为自然物的差异会导致长度标准的不准确性。
古埃及人使用人的前臂作为长度单位,称为「腕尺」,并以此来量度长度。
例如,埃及著名的库孚金字塔就是以古埃及皇库孚的前臂作为单位进行量度的。
古希腊人则以向两侧伸展手臂,两个中指指尖的距离为1噚。
古罗马凯撒大帝时代,把士兵行军时的1000双
步定为1哩。
英国人把麦穗中较大的36粒麦粒,头尾相接地排列起来,订定为1呎的长度。
中国古代也有自己的测量标准。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西汉
末年,以刘韵为首的百余名学者考证历代度量衡制度,首次提出以固定音频和口径的黄钟律管作为长度标准,实际上是以声波长度作为长度标准。
古人发现,黄钟律管的音频与其口径和长度有密切关系。
今天我们知道,乐管的音频与声波的波长成反比。
口径一定时,管子越长,频率越低;频率增加一倍,音调就提高一个8度。
西汉人利用这个原理,请有经验的乐师制造长度标准(即一定长度、一定音频、
一定口径的律管)是合乎科学的。
总的来说,古代的测量标准主要是基于人的身体部位和自然物体,这些标准并不准确,因为自然物的差异会导致长度标准的不准确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如使用光波作为长度标准。
古代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怎麽来的
古代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怎麽来的古代的长度单位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时,一尺约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
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因而稍短于尺。
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
先秦的长度单位还有丈(十尺),寻(八尺),常(二寻),此外还有仞。
仞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后来,又产生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
今“丝”与“毫”连用,来源于此。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长度单位的由来本来我国采用市制计量单位,如长度单位用丈、尺、寸,重量单位用斤、两、钱,面积单位用亩等,这些单位在1990年已废除。
现在法定计量单位和国际上通用的计量单位是一致的,便于国际交流。
我国已经统一使用米*** 为长度单位.人类为了找到一个适用的长度单位,费了不少周折.人们很早就想找到一种可靠的,不变的尺度,作为量度距离大小的统一标准.最初是以人体作为标准.从3000多年前古埃及的纸草书中,发现了人前臂的图形.用人的前臂作为长度单位叫”腕尺”.埃及著名的胡夫的前臂作为腕尺建造的,塔高为280腕尺.公元9世纪撒克逊王朝亨利一世规定,他的手臂向前平伸,从鼻尖到指尖的距离定为”1码”.10世纪英国国王埃德加,把他的拇指关节之间的长度定为”1寸”相传我国古代大禹治水时,曾用自己的身体长度作为长度标准进行治水工程的测量.唐太宗李世民规定,以他的双步,也就是左右脚各一步作为长度单位,叫做”步”.并规定一步为五尺,三百步为一里;后来又规定把人手中指的当中一节定为”1寸”。
古今度量衡比较
古今度量衡比较我们常常读某小说,看见某古人说自己是“堂堂七尺男儿”。
若他真有今天的七尺,身高应该是2.33米。
这不可能,因为古代的七尺与今天的七尺不一样。
我们有必要将古代的度量衡与今天的度量衡进行对照比较,对古代的计量单位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一、长度1、周朝1尺=19.91厘米2、秦朝与西汉 1尺=27.65厘米3、东汉1尺=23.04厘米4、曹魏1尺=24.12厘米5、西晋1尺=24.12厘米6、东晋1尺=24.45厘米7、南朝1尺=24.51厘米8、北魏1尺=29.51厘米9、北齐1尺=29.97厘米10、北周 1尺=24.51厘米11、隋朝(开皇) 1尺=29.51厘米12、隋朝(大业) 1尺=23.55厘米13、唐朝与五代1尺=31.10厘米14、宋朝与元朝1尺=30.72厘米15、明朝 1尺=31.10厘米16、清朝 1尺=32.00厘米17、今天 1尺=33厘米二、容量1、周朝1升=193.7毫升2、秦朝与西汉 1升=342.5毫升3、东汉1升=198.1毫升4、曹魏、西晋与东晋1升=202.3毫升5、南朝齐 1升=297.2毫升6、南朝梁、陈 1升=198.1毫升7、北朝齐 1升=396.3毫升8、北朝周 1升=210.5毫升9、隋朝(开皇)1升=594.4毫升10、隋朝(大业) 1升=198.1毫升11、唐朝与五代1升=594.4毫升12、宋朝 1升=664.1毫升13、元朝 1升=948.8毫升14、明朝 1升=1073.7毫升15、清朝 1升=1035.5毫升16、今天 1升=1000毫升三、重(衡)量1、周朝 1斤=228.80克1两=14.30克2、秦朝与西汉1斤=258.08克 1两=16.13克3、东汉、曹魏与两晋 1斤=222.72克 1两=13.92克4、南朝齐 1斤=334.08克1两=20.88克5、南朝梁陈 1斤=222.72克 1两=13.92克6、北朝魏1斤=222.72克1两=13.92克7、北朝齐1斤=445.28克1两=27.83克8、北朝周1斤=250.56克1两=15.66克9、隋朝(开皇)1斤=668.16克 1两=41.76克10、隋朝(大业) 1斤=222.72克 1两=13.92克11、唐、五代、宋、元、明、清 1斤=596.8克 1两=37.3克从周朝至清朝均为1斤=16两,1两=10钱=100分=1000厘=10000毫12、今天 1斤=500克 1两=50克 1斤=10两=100钱=1000分=10000厘古代与现在所使用的度量衡不一致,读者在使用古方时应注意单位转换。
测量标准单位1
埃及古代的测量工具——腕尺、掌尺与指尺埃及人最初的测量工具是采用人体的一部分。
腕尺(①原注:腕尺这一术语也用于希腊和罗马,并作为他们的测量单位。
一个希腊腕尺近似于18.22英寸,而一个罗马腕尺则大约为17.47英寸。
)是指从肘到中指端的距离。
每个腕尺分为七个更小的单位,称为掌尺,也就是一个人手掌的宽度。
每个掌尺又分为四个指尺——即四个手指头(不算大拇指)。
自然,没有人会由于把这些测量工具带在身边而感到不便和烦恼。
只是这些“尺”的长度有赖于使用人身体部位的长短罢了!结果埃及人发展了两种不同规格的腕尺,一种是皇家钦定的腕尺≈20.59英寸,另一种是民间的短腕尺≈17.72英寸。
埃及人还制作了相应的金属棒,用以表示皇家的腕尺和短腕尺,棒上带有细分的掌尺和指尺。
这种棒就是现代尺子的前身。
TOP数学史话之——十进制的演化早期的计数形式,并没有位置值系统。
约于公元前1700年,60进位制开始出现,这种进制给了米索不达米亚人很大的帮助。
米索不达米亚人发展了它,并将它用于他们的360天的日历中。
今天人们已知的最古老的真正的位置值系统是由古巴比伦人设计的,而这种设计获自幼发拉底河流域人们所用的60进制。
为了替代所需要写的,从0至59这六十个符号,他们只用了两个记号,其中没有设置零的符号,而是在数的左边留下一个空位表示零。
进制也得以广泛发展。
在公元后的早些年,希腊人和印度人开始使用十进制,但那时他们依然没有位置的记数法。
为了计算,他们利用了字母表上的头十个字母。
而后,大约于公元500年,印度人发明了十进制的位置记数法。
这种记数法放弃了对超过9的数采用字母的方法,而统一用头九个符号。
大致于公元825年左右,阿拉伯数学家阿尔。
花拉子米写了一本有关对印度数字仰慕的书。
十进制传到西班牙差不多是11世纪的事,当时西阿拉伯数字正值形成。
此时的欧洲则处于疑虑和缓慢改变的状态。
学者和科学家们对十进制的使用表示沉默,因为它用并不简单的方法表示分数。
古代的一尺是现在的多少cm
古代的一尺是现在的多少cm问题分析:在古代,我国的历史阶段一般指19世纪中叶以前的时期。
尺子,古代常用的计量单位,长度不断变化,以适应不同时期的需要。
我将从时间的方向进行说明:夏朝(公元前20-前16世纪),一尺合今24.9cm;(吴承洛在《中国度量衡史》中的结论,目前由于未有夏尺出土,所以不能证实。
)商朝(公元前16-前11世纪),一尺合今16-17cm;止合中等身高的人拇指至食指之间一拃的长度。
《孔子家语·王言·身解》云:布手知尺。
周朝(公元前475-前221年)•周大尺,百粒黑黍横排的尺(长24.63厘米),起于晋国等夏民族旧地,其后用于周鲁地区,流行于春秋。
•周尺子,是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尺子,有100粒红粟(长23.10厘米),流行于中原地区。
•——秦国,地处西陲,原属周地,沿用24.63厘米长的黍尺。
商鞅变法后,统一度量时,为便于同中原的经济交往,也推行23.1厘米长的周小尺。
•——楚国,寿县楚铜尺长22.5厘米,长沙楚铜尺长22.7、22厘米。
后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楚尺也向23.1厘米看齐。
•... ...•23.1厘米的尺子,在战国时除中原地区外,西至秦、南至楚都已行用,统一趋势渐明。
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秦大尺)法冠乘骑,一尺约27.72cm ;•(秦小尺)商品交流,一尺约23.10cm ;汉朝(公元202-220年),•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汉承秦制,一尺合今23.10cm;•新莽(9-25),一尺合今23.10cm;•东汉(25-220),一尺合今23.50cm;(虽说汉承秦制,但由《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所载两汉传世之尺,普遍比23.10大,主要是因为西汉时官方要征购均输帛,为弥补损耗,有意把尺子稍为加大。
东汉时因铸钱渐趋恶滥,布帛有返于货币的倾向,政府的税收本用钱币者(算赋口赋),也有改收布帛的事实(已出现“调”这一名词),官方更有加大尺度的要求,因此与西汉比,尺子显得更长一些,致《隋志》有“至于后汉尺度稍长”之语。
古代计量长度的工具
古代用人手测量、腕尺测量、象牙尺测量、新莽铜卡尺测量长度。
在古代,人类进行长度测量最初是以人的手、足等作为长度的单位,但人的手、足大小不一,在商品交换中遇到了困难,于是便出现了以物体作为测量单位,如公元前2400年出现的古埃及腕尺,中国商朝出现的象牙尺和公元九年制造的新莽铜卡尺等。
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
测量是对非量化实物的量化过程。
在机械工程里面,测量指将被测量与具有计量单位的标准量在数值上进行比较,从而确定二者比值的实验认识过程。
常用测量工具的分类将被测长度与已知长度比较,从而得出测量结果的工具,简称测量工具。
长度测量工具包括量规、量具和量仪。
习惯上常把不能指示量值的测量工具称为量规;把能指示量值,拿在手中使用的测量工具称为量具;把能指示量值的座式和上置式等测量工具称为量仪。
测量工具还可按工作原理分为机械、光学、气动、电动和光电等类型。
这种分类方法是由测量工具的发展历史形成的。
但一些现代测量工具已经发展成为同时采用精密机械、光、电等原理并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测量工具,因此,这种分类方法仅适用于工作原理单一的测量工具。
塞尺塞尺又称测微片或厚薄规,是用于检验间隙的测量器具之一,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在斜边上有刻度,利用锐角正玄直接将短边的长度表示在斜边上,这样就可以直接读出缝的大小了。
塞尺使用前必须先清除塞尺和工件上的污垢与灰尘。
使用时可用一片或数片重叠插入间隙,以稍感拖滞为宜。
测量时动作要轻,不允许硬插。
也不允许测量温度较高的零件。
塞尺在测量间隙时,选择适当厚度的塞尺插入被测间隙中,然后一边调整,一边拉动塞尺,如果拉动时阻力过大或过小,则说明该间隙值小于或大于塞尺上所标出的数值;直到感觉稍有阻力时拧紧锁紧螺母,此时塞尺所标出的数值即为被测间隙值。
中国古尺三系:木工尺、衣工尺、市尺
中国古尺三系:木工尺、衣工尺、市尺
古代工匠手里的“一尺”“二尺”“三尺”“五尺”“丈尺(折尺)”都是以木径尺的一尺为单位。
历代木径尺31.66cm,历代五尺158.3cm,清代营造尺32cm,清代五尺160cm。
至于35cm的那是清代裁衣尺(布锦尺),不是木径尺。
清代之前裁衣尺35.5cm左右,清代规范调整为35cm。
裁衣尺是衣工专用尺,古代衣工先用木径尺丈量人的身高肩宽臂长,再用长于木径尺的裁衣尺下料裁剪,正好加出缝头余料。
所以说裁缝同时用两种尺子。
即木径尺是中国古代所有工匠使用的基本刻度尺,中国米尺。
市尺是官家为了避免市场交友过程中,比如卖家用木径尺而与买家拿布锦尺,因尺度长度问题发生纠纷,所折中取度发明的尺子,所以成为官尺。
即官尺就是“市尺”,清代市尺33cm,民国至新中国市尺33.3cm,且历代度量衡尺度调整,都是调整了官尺,而不是调整了木径尺。
《中国度量衡史》记载:木径尺自鲁班一变之后,一直沿用至今,二千多年来未曾发生变化。
应古代没有卷尺,只有准绳,准绳之柔性绳索有微小误差,所以工匠们又发明的五尺长的尺子(五十寸)“木径尺五尺”和可以折叠的“木径尺丈尺”。
与其同时出现的还有“市尺五尺”和卖布的用的“布帛尺五尺”。
即三尺、五尺也各有三种。
关于鲁班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历代《鲁班经》记载:木径尺一尺四寸四分为門尺。
远古时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为丈
远古时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为丈远古时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为丈”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周代,一尺合今23.1cm秦时,一尺约23.1cm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三国,一尺合今24.2cm南朝,一尺约25.8cm北魏,一尺合今30.9cm隋代,一尺合今29.6cm唐代,一尺合今30.7cm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裁尺,明代34.1cm,清代35cm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曰:“邹忌修八尺有余。
”如果按今天的尺来计算,邹忌的身长是2.66米还多,这显然太高了。
很显然,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
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19.91厘米。
以后,尺大致都要加长一点,到战国时,一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
前边提到的邹忌是战国时齐国人,按一尺为23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个子了。
又《陈情表》中有“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晋时人,当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4厘米,这样“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
“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说法,而并不是严格按晋尺的,那么,就要在1.2米的基础上再缩短一点,也就是1.1米左右。
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
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因而稍短于尺。
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长度单位还有丈(十尺),寻(八尺),常(二寻),此外还有仞。
仞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后来,又产生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
古人身高的描写
古人身高的描写
在古代文献中,对于古人身高的描写并不常见,但也有一些记载。
以下是一些例子:
1.《史记》中记载,孔子身高“九尺六寸”,根据学者考证,春秋时期的尺子约
合现在20.5厘米,因此孔子身高约为1.96米。
2.《汉书》中记载,项羽身高“八尺有余”,按照汉代尺子约合现在2
3.1厘米计
算,项羽的身高约为1.85米。
3.《三国志》中记载,刘备“身长七尺五寸”,关羽“身高九尺”,张飞“身长八尺”。
按照汉代尺子计算,刘备的身高约为1.73米,关羽的身高约为2.07米,张
飞的身高约为1.84米。
4.《水浒传》中描写武松“身长八尺”,按照宋代尺子约合现在30.72厘米计算,
武松的身高约为2.46米。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记载可能存在夸大或不准确的情况,因此仅供参考。
身体尺的历史故事
身体尺的历史故事
禹身为度,称以出,是禹以自己身体为基准,制造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件具有权威性的长度标准器,并在大禹治理黄河水患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史书上记载的"左准绳,右规矩",就反映了当时的测量情景。
这里的准绳
和规矩,就是两种重要的长度测量工具。
然而,测量的前提条件就是建立统一的长度标准,否则测量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1。
商代的骨尺、牙尺是目前所见的最早的测长工具。
骨尺是用一根兽骨磨制而成的,骨尺长17厘米,尺面刻10寸;牙尺有两支,长度分别为15.75厘米和15.8厘米,尺面刻有10寸,每寸刻10分。
它们分别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
丈量世界的人体之尺
丈量世界的人体之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长度计量,那么长度计量是如何开始的呢?要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非常困难,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人体之尺在计量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有趣的是,世界主要文明国家最初都选用人体之尺进行长度测量,并且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相近的单位制°大禹统尺,开中国长度标准先河孟子曰2度,然后知长短°”那么,如何度才能知长短呢?《孔子家语》中有“布手知尺、布指知寸,舒肘知寻”的说法。
这说明我们的先辈曾用人体的某一部分或某种动作来作为计量的基准,这是计量发展的初级阶段。
作为长度的基本单位,汉字中的“尺”字是比较典型的象形文字,其象形之意就是用叉开的手指去测量物体。
“布手知尺”现已成为一个成语,其本意是指中等身材的男人伸开大拇指和食指,指尖之间的距离为一尺(即一鳰)°而女子的手一般小于男子,古人管女人拇指指尖到食指指尖的长度叫“咫尺”;“布指知寸”是说中指节上的横纹间的距离叫作一寸;“舒肘知寻”是说两臂伸展后的长度叫一寻。
借助于人体来进行测量,其意义在于为长度测量找到了一个“基准”°然而,这样的“基准”并不牢靠。
因为每个人的身高、臂长、手指长并不一样,因此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看来,使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标准就很有必要了。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我国广为传颂,然而,你知道大禹对我国计量的贡献吗?据《史记》记载,大禹授命治理洪水,改“堵”为“疏”,为此需要进行比较准确的测量。
史书上记载的“左准绳,右规矩”,就反映了当时的测量情景。
这里的准绳和规矩,就是两种重要的长度测量工具。
然而,测量的前提条件就是建立统一的长度标准,否则测量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史记・夏本纪》中说禹“身为度,称以出”,意思是说大禹以自己 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长度标准,制造了统一的测量工具。
这是我国历 史上第一件具有权威性的长度标准器,并在大禹治理黄河水患过程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了单位和标准,并把它复制到木棍、矩尺和准绳 上,就可以测量长度了。
一尺是多长
一尺是多长一尺是传统长度的度量单位,通常用于测量长度、距离和高度。
在中国和其他一些亚洲国家,一尺是一种常见的度量标准,已经使用了数千年。
然而,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区所使用的长度可能会略有不同。
让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一尺是多长。
一尺的定义一尺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古代文献中,被认为是一种很古老的度量单位。
根据历史记载,一尺最早的定义是根据人体的部位,具体是将人体的手指关节顶端到肘部的距离定义为一尺。
这种测量方法被称为“自然尺”,因为它以人体为基准,对于每个人来说比较具有个体差异。
然而,由于人们的身高和体型存在差异,这种自然尺测量方式并不准确。
因此,人们逐渐发展了一种标准尺,也就是现今通常所称的“尺子”。
尺子的长度标准尺子是一种用于测量长度的工具,常见的尺子长度为12英寸。
在国际上,根据国际码坪和码英英尺的定义,一尺被确定为30.48厘米。
而在中国,一尺则被定义为33.33厘米。
这两种尺子长度的差异源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
相比于国际标准,中国的尺子长度稍大一些,因为中国历史上使用的度量单位与西方不同。
当中国尺子的长度被确定下来后,即使在现代已经全面使用国际标准单位的情况下,一部分中国人仍然使用传统的尺子进行测量。
一尺的用途尽管现代科技已经提供了更准确和便捷的测量工具,但在某些情况下,一尺仍然是一种方便和实用的度量单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使用场景:1. 家居装修:在家居装修领域,一尺被广泛用于测量房间的尺寸、家具的尺寸以及墙壁上的物品的位置。
一尺尺寸的测量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方便地规划和布置家居空间。
2. 木工工程:在木工工程中,一尺是一种常用的度量单位,特别是在制作家具、木框和其他木制品时。
使用一尺可以确保制作出的产品尺寸合适,并且符合设计要求。
3. 庭院设计:在庭院设计和园艺方面,一尺常被用于测量花坛、花园建筑物和植物之间的距离。
这有助于设计师和园艺师规划和布置庭院空间,创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观。
尺子的现代应用虽然一尺仍然在某些情况下被使用,但在现代,随着技术的进步,更多的人们倾向于使用更准确和便捷的测量工具,如卷尺、激光测距仪等。
古代测量标准
古代测量标准古代测量标准是人类在古代时期为了测量、计量和标准化而形成的一系列标准。
在古代,人们需要测量时间、长度、面积、体积等各种物理量,以便进行贸易、建筑、农业等各种活动。
因此,古代测量标准的确立对于古代社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人们一般使用的长度单位包括尺、丈、步等。
其中,尺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也是最基本的长度单位。
古代中国的尺是以人的身体为基础来确定的,比如“一尺半寸”就是中国古代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古人在衣服的裁剪和建筑的设计上都会用到这个长度单位。
除了中国,古代其他国家也有自己的长度单位,比如古埃及人使用的是肘,古罗马人使用的是步等。
古代的测量标准还包括时间单位。
在古代,人们通常使用太阳的运动来测量时间,因此时间单位通常是以太阳的运动为基础来制定的。
古代中国使用的时间单位包括时、刻、钟等,而古代其他国家也有自己的时间单位,比如古埃及人使用的是12小时制,古希腊人使用的是日晷。
在古代,人们还需要测量面积和体积。
古代的面积单位通常是使用土地的大小来确定的,比如古埃及人使用的是顷,古罗马人使用的是顷地等。
古代的体积单位通常是使用容器的大小来确定的,比如古埃及人使用的是撮,古希腊人使用的是升等。
在古代社会,测量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准确的测量标准可以保障贸易的公平和建筑的稳固,也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因此,古代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测量标准的制定和执行。
从古代到现代,测量标准一直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的测量标准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被改进和完善,直到今天,我们使用的测量标准才是最为准确和完善的。
古代的测量标准对于今天的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为这些测量标准代表了人类在古代的智慧和技术水平,也是我们了解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今天世界也出现一些测量标准的争议,比如国际单位制改进了原公制度,但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使用国际单位制。
美国和缅甸用英制度,每一公里大约是0.62英里.并且,中国大部分是用料制度.每一公里大约是0.55英里。
古人“布指知寸,布手知尺”,一尺,你知道在不同时期是多长吗﹖
古⼈“布指知⼨,布⼿知尺”,⼀尺,你知道在不同时期是多长吗﹖在没有发明尺⼦的时候,⼈们是什么来测量长度呢﹖古⼈很聪明,想出了很多办法,其中最⽅便、最实⽤的办法,就是⽤⾝体的⼀部分来做测量⼯具,⽐如长的距离⽤脚⾛⼀⾛、短的距离⽤⼿量⼀量马上就知道了!⽤⾝体丈量的⽅法:⼀、是张开⼤拇指和中指(或⼩指)两端的距离称作1尺,约是现在的20厘⽶长度,⽐今天的1尺(1/3⽶,33.3厘⽶)要短,⽤来测量⽐较短的距离。
⼆、是成⼈⼀臂向外伸开的距离称为1庹(tuǒ),利⽤这种测量⽅法,可以测量⽐较长的物体。
⼀般⼀庹和⾝⾼差不多,约合五尺。
在平常的估计中,估长⽤庹。
三、“寻”也是古代的长度单位。
《说⽂解字·⼨部》:“度⼈之两倍为寻,⼋尺也。
”这是说“寻”相当于⼀个⼈两臂张开所⽰的长度。
朱骏声《说⽂通训定声》中说:“度(测量)⼴四寻,度深四仞。
皆伸两臂为度,度⼴则⾝平臂直,⽽适得⼋尺,度深则⾝侧臂曲,⽽仅得七尺。
……寻、仞皆以两臂度之。
”由于“寻”是⼈的两臂张开的长度,⼈两臂张开时,看上去像有所期待,因此“寻”引申为探究、研究、追寻等意思。
朱骏声《说⽂通训定声》:“寻所以度物,故揣度以求物谓之寻。
”另外⽤脚丈量的⽅法:⼀步:⾏⾛时两脚间的距离。
⼀般来说,我们⾏⾛的时候步距是相对稳定的,知道⾃⼰的步距,就可以测量⼀些在地⾯的物体。
⼀脚:我们在穿鞋的时候要根据脚的⼤⼩来购买合适的鞋⼦,同⼀双鞋,鞋码是固定的,知道鞋的长度后,我们可以利⽤前后相接的⽅式进⾏测量。
⼀拳:我们还可以利⽤握拳后拳头的宽度来进⾏测量。
时代在不断地进步,古⼈⽤⾝体丈量的⽅法越来越不适应了,更有些不准确,于是,就出现了⽤⽊板、⾻⽚、⽵⽚及⾦属板等制成的固定尺,但这些尺的尺度与我们现在的市尺长度是不相等的。
我国古代带有刻度的尺⼦叫“矩”,相传矩(尺⼦)上所划分的格,是鲁班所创,鲁班的另⼀发明是能正确画出直⾓的三⾓板,也被称为班尺,它能告知⼯匠哪些尺⼨是不规则的。
道家蓬莱尺令尺传度尺内容
道家蓬莱尺令尺传度尺内容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追求长寿和健康的方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修炼身心的最佳途径之一。
其中,蓬莱尺令尺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度量工具,被用来测量和传递身体的健康状态。
本文将详细介绍蓬莱尺令尺的内容和使用方法。
蓬莱尺,又称长寿尺,是一种用来测量人体各部位长度的工具。
它由一根细长的竹杆制成,长约一米,细如发丝,质地柔韧。
蓬莱尺的制作相当讲究,需要选取上等竹杆,并经过多道工序制作而成。
令尺则是一种用来计算人体各部位比例的工具,它与蓬莱尺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度量人体的方式。
蓬莱尺令尺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
首先,需要将蓬莱尺竖直地放在地面上,让被测者站立在尺下。
然后,用令尺依次测量被测者的头部、颈部、手臂、腿部等各个部位的长度。
通过这些测量结果,可以了解被测者各个部位的比例和身体的健康状况。
蓬莱尺令尺的传统使用方法是基于道家的思想和理论。
道家认为,人体各个部位的长度和比例与身体的健康息息相关。
通过测量蓬莱尺令尺,可以了解身体各个部位的比例是否协调,以及是否存在偏差。
如果身体各个部位的长度比例平衡,那么说明身体健康;如果存在明显的偏差,则需要进行调整和修复。
因此,蓬莱尺令尺被视为一种帮助人们保持身体健康的工具。
除了测量身体的长度和比例,蓬莱尺令尺还可以用来传递身体的健康状态。
道家认为,身体的健康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疾病和症状,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平衡和和谐。
通过蓬莱尺令尺的测量结果,可以了解到身体各个部位的状态和能量流动情况。
如果能量流动顺畅,那么身体就处于健康的状态;如果存在堵塞或不平衡,那么就需要采取相应的调整和修复措施。
蓬莱尺令尺的使用并不仅限于道家修炼者,它可以被任何人使用。
无论是想要保持健康的普通人,还是希望通过修炼来提升身心的道家信徒,都可以使用蓬莱尺令尺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当然,在使用蓬莱尺令尺时,还需要结合其他的调养方法和修炼手段,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道家蓬莱尺令尺是一种传统的度量工具,被用来测量和传递身体的健康状态。
古代七尺五寸是多长
古代七尺五寸是多长古代七尺五寸是多长一尺是24.2cm ,1寸是2.42米所以7尺5寸现在是181.5 远古时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时,一尺约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裁尺,明代34.1cm,清代35cm 记得采纳啊七尺五寸是多高看是哪个朝代,如果秦汉时代,1尺=0.23米,则七尺五寸=1.725米五尺五寸是多长?1市寸 = 3.33300 厘米1市尺 = 33.33 厘米5尺5寸= 183.315厘米=1.83315米古代的四尺五寸是多少厘米一尺是30厘米,你算算吧秦仪,长七尺五寸,文言文阅读答案(北京卷)2009年高考语文北京卷文言文(带翻译)二、本大题共五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
(1)叔孙通者,薛人也。
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
败于定陶,从怀王。
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
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
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2)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3)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
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吾不忍为公所为。
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
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4)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
古代测量长度的方法
在古代,人类为了测量田地等就已经进行长度测量,最初是以人的手、足等作为长度的单位.但人的手、足大小不一,在商品交换中遇到了困难,于是便出现了以物体作为测量单位,如公元前2400年出现的古埃及腕尺,中国商朝出现的象牙尺和公元九年制造的新莽铜卡尺等.数学明珠古代埃及的丈量师与长度的测量在5000多年以前,古埃及尼罗河每年都要洪水泛滥,淹没大片的田地,洪水带来的泥土覆盖在田地上,使原有的田地界限无法辨认,所以每当洪水退去以后,人们就要重新丈量土地,于是产生了最早的几何学.几何学的愿意是”土地丈量” 测量长度的方法有很多,用手掌,脚步等.但是这些方法在测量结果不需要很精确下使用.目前,世界上主要用各种量尺来测量长度.常见的量尺有直尺,卷尺游标卡尺和测量器等.游标卡尺适合测量一般尺难以测量的圆形物品,零件的孔径,厚薄等.精密度较高.长度的计量单位是米,记作M.1978年,法国规定:以地球北极与南极之间相距长度的千万分之一为一米.这项规定经过推广,现已作为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我们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长度单位的由来我国已经统一使用米制作为长度单位.人类为了找到一个适用的长度单位,费了不少周折.人们很早就想找到一种可靠的,不变的尺度,作为量度距离大小的统一标准.最初是以人体作为标准.从3000多年前古埃及的纸草书中,发现了人前臂的图形.用人的前臂作为长度单位叫”腕尺”.埃及著名的胡夫的前臂作为腕尺建造的,塔高为280腕尺.公元9世纪撒克逊王朝亨利一世规定,他的手臂向前平伸,从鼻尖到指尖的距离定为”1码”.10世纪英国国王埃德加,把他的拇指关节之间的长度定为”1寸”相传我国古代大禹治水时,曾用自己的身体长度作为长度标准进行治水工程的测量.唐太宗李世民规定,以他的双步,也就是左右脚各一步作为长度单位,叫做”步”.并规定一步为五尺,三百步为一里;后来又规定把人手中指的当中一节定为”1寸”.到了公元18世纪,人们开始感受到这种用人身体作为长度标准缺点很多,由于人的高矮不同,形成长度单位的长短不同,非常混乱.人们迫切希望找到一种长度固定的度量单位,终于想起了地球.当时认为地球的大小和长度不会变化,如果用地球上的一段距离作为长度单位,就可以得到固定不变的度量单位.我国清朝的康熙皇帝,于1709-1710年在东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测量.由于当时的长度单位不统一,康熙皇帝规定去地球子午线1度为200里,每里为1800尺.1789年,法国科学院的著名数学家达兰贝尔和海谢茵进行实地测量,得出1米等于0.512074督亚士(法国古尺).米尺采用十进制,长度固定,使用方便,因此很快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1875年,17个国家的代表在法国签署了<米制公约>,正式确定米尺为国际公用尺,并用铂金做成长1020毫米,宽和高各为20毫米的X型标准尺,在尺的中间面的两端各刻三条线,在0摄氏度时,其中两条线的距离恰好为1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发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也在变化,因此米尺也不够准确;另外,国际米尺原型在刻画上也存在着缺陷,影响了米尺的准确性.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大会上,决议废除1889年以来所沿用的国际米尺原型,把同位素气体放电时产生的一种橙色光谱波长的1650763.73倍作为米.这种光米.尺精确度很高,误差只有十亿分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