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宗教改革后的清教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社会和政治的影响宗教改革运动是16世纪欧洲经历的一场风暴,不仅影响了宗教界,也深刻影响了欧洲的社会和政治。
本文将会从三个方面探讨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一、对教义的改革宗教改革运动始于马丁·路德,他在1517年公开发表的《九十五条论纲》中提出了对罗马天主教教会内部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的建议,并成功地挑起了与教会的对抗。
在这场运动中,宗教改革派对宗教教义进行了反思和重建,最终产生了新教和天主教两大阵营。
新教教会的出现使宗教信仰出现了多元化,这也导致了社会上出现了各种新兴的基督教社团和派别。
其中,卫理公会和清教徒运动等影响深远,提倡虔诚的个人信仰和道德生活,推动了个人的自由和自主。
新教对圣经的解释方法强调通过个人内心与神的交流来解释圣经,因此也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读书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发展。
同时,天主教会也进行了改革,这被称作“天主教会内部的改革运动”,如意大利的圣卡洛·博罗梅奥运动和西班牙的耶稣会等。
这些改革旨在弘扬虔诚信仰和道德信条,强调重归教义本身,推动了天主教会的现代化和一体化进程,也促进了天主教会对欧洲社会的基督教信仰影响。
二、对政治的影响宗教改革使欧洲社会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各新教教派在欧洲各地的成功建立与发展,新教徒与天主教徒之间的对抗也进一步升级。
其中最著名的应当是法国的宗教战争。
在欧洲社会中,封建主义制度和一骑绝尘的神权政治一度占据重要地位,实现社会和制度改革的可能性很小。
然而,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打破了天主教教会的独大地位,从而使得各派势力都有了自主权,这也推动了欧洲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另一方面,宗教改革也激发了新的思想启蒙运动,强调人道主义与普世价值,这进一步促进了社会、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
三、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宗教改革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也是巨大。
在宗教改革之前,天主教教会对许多地方的经济都有着非常大的控制权。
随着宗教改革的兴起,新教徒也逐渐独立并掌握了一定的经济权利。
欧洲宗教改革对宗教与的影响
欧洲宗教改革对宗教与的影响欧洲宗教改革对宗教与社会的影响宗教改革是指16世纪欧洲发生的一系列宗教革新运动,对欧洲宗教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欧洲宗教改革对宗教和社会的影响,并分析其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
一、宗教改革对宗教的影响1. 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的冲击宗教改革的核心人物马丁·路德等批评天主教教会的教义和腐败现象,导致天主教会的威信受到严重动摇。
宗教改革运动推翻了天主教会在宗教领域的垄断地位,使得宗教信仰更加多元化。
2. 新教派的兴起与传播宗教改革的思想迅速传播,新教派随之兴起。
路德宗、加尔文主义等新教派在欧洲大陆形成,并对人们的宗教信仰产生深远影响。
新教派主张个人对上帝的信仰直接联系,反对中介和仪式的繁琐,这种新的信仰方式彻底颠覆了天主教教义。
3. 宗教改革对信仰自由的开启宗教改革提出了信仰自由的概念,强调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信仰。
这种观念推动了宗教信仰的多样化发展,为后来的宗教和思想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二、宗教改革对社会的影响1. 社会结构的变革宗教改革的思想挑战了传统社会秩序,动摇了封建主义势力的统治。
特别是在英国和德国等地,宗教改革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和民主发展的重要力量。
2. 促进科学与教育的发展宗教改革鼓励人们进行讨论和思考,不再盲目追随教权。
这种开放思想促进了科学与教育的发展,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基础。
3. 从封建经济到资本主义经济的转变宗教改革导致信仰的多样化和信仰自由的出现,使得商业活动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得到促进。
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
三、宗教改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宗教改革打破了欧洲中世纪天主教会的统治和封建体制的束缚,为欧洲的现代化进程开辟了道路。
它不仅对宗教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对社会、政治和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宗教改革推动了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和个人自由的兴起,为后来的宗教和思想启蒙运动提供了基础。
其次,宗教改革促进了科学和教育的发展,培养了更多批判性思维的人才,为欧洲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英国宗教改革及其影响
英国宗教改革及其影响15世纪末至16世纪是西欧各国经历巨大变化的时期。
在封建社会开始出现瓦解的同时, 资本主义已经萌发并逐渐发展起来, 文艺复兴带来了思想解放和科学艺术的繁荣, 对现世幸福的追求让人们逐渐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迷雾;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大陆的发现, 使国际贸易急剧增加, 欧洲的商业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世界开始真正成为一个整体;宗教改革运动正在席卷西欧, 封建神权统治的中心—罗马天主教会的地位已岌岌可危。
就在这个历史转折的时刻, 一个旨在强化专制王权,顺应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扩大“圈地”的要求, 自上而下推行的英国宗教改革发生了。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目的从其后来的行动看主要归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遵从国家政权的本国教会, 二是摆脱教皇对英格兰教会及国家事务的控制, 三是没收修道院的财产和土地。
改革的结果,从国王个人角度来说, 满足了他离婚再娶的意愿;而从国家和民族角度来看, 与罗马教廷决裂则意味着摆脱一个外来权威, 并且是一个中世纪以来一直存在的强大的外来权威的干涉。
此前教皇仅每年从英国拿走大量献金、税款, 更重要的是教皇在英国具有超越国家范围的独特的司法特权和任免教职人员的权利, 虽然英国历代君主都曾试图反抗这种外来的干涉, 但是在开除教籍、废黜王位的威胁下, 这种反抗都以屈服告终。
然而在宗教改革之后, 通过议会立法程序, 教皇的特权被废除, 其中很多权力转移到了王室的手中, 这大大加强了国王的权力。
此外这也意味着英国与仍奉天主教为国教的西班牙和法国一刀两断。
而没收的修道院的土地和财产则为国王发动战争提供了财源, 同时王室大量出售的土地也进一步加速了圈地运动, 加快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
因此, 不难看出, 英国宗教改革的实质是用“王权至尊”取代教皇的“神权至尊”, 实现本国独立发展。
历史证明,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它顺应了英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
宗教改革是英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具有重大作用的事件。
清教的发展史
清教的发展史一、引言清教是指基督教新教的一个派别,其发展史是一个充满变革和争议的过程。
本文将从清教的起源、发展、文化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清教的起源2.1 宗教改革前夜宗教改革的前夜,欧洲社会处于动荡之中。
尤其是英格兰,国王与天主教教会权力的对立加深了民众对教会的不满。
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教运动崛起。
2.2 清教运动的领袖清教运动的领袖约翰·卡尔文、威廉·泰勒等人对宗教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们强调信仰的个人体验和对救赎的承诺,这吸引了大量信徒。
三、清教的发展3.1 英国清教运动英国清教运动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达到巅峰,这是清教发展的重要阶段。
清教派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教派,推动了英国社会的改革。
3.2 清教徒的迁徙由于英国国教对清教派的迫害,许多清教徒选择离开英国,前往北美建立新的殖民地。
这一过程被称为清教徒的迁徙,对北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3 新英格兰殖民地新英格兰殖民地是清教徒迁徙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清教徒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社区和政府,实施了清教的教规。
他们的信仰对殖民地的发展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4 清教与政治权力清教徒对政治权力的追求也是其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们在英国内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最终推翻了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国。
四、清教文化的影响4.1 宗教意识形态清教信仰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清教徒强调劳动和全体主义,这塑造了他们的道德观念,促进了社会的秩序和进步。
4.2 教育改革清教徒非常重视教育,并在殖民地建立了许多学校和大学。
他们的教育改革对后来的美国教育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4.3 家庭生活与社区精神清教徒强调家庭的重要性,他们倡导忠诚、诚实和劳动。
这样的价值观促进了家庭生活的稳定和社区精神的形成。
4.4 文学和艺术清教徒的文化传统对美国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教徒的信仰和价值观成为美国文学的重要主题,影响了许多作家和艺术家。
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历史的影响欧洲历史上的宗教改革运动是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运动,它不仅仅改变了欧洲的宗教面貌,还深刻地影响了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首先,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宗教改革之前,天主教会一直是欧洲社会的核心力量,拥有巨大的政治影响力。
然而,随着宗教改革的兴起,新教派别逐渐崛起,与天主教会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这导致了欧洲的宗教分裂,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宗教信仰上的立场也产生了分歧。
例如,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在宗教改革中采取了新教立场,并将英国从天主教会分离出来,建立了英国国教。
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英国的宗教面貌,还对英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英国君主制度更加巩固。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欧洲国家,宗教改革运动成为了各国政治斗争的焦点,对欧洲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变革。
其次,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宗教改革之前,天主教会对社会生活几乎具有无处不在的影响力。
然而,宗教改革的兴起使得人们开始对教会的权威产生怀疑,并提出了一系列对教会教义的批评和质疑。
这种怀疑和批评的情绪迅速传播开来,使得社会上出现了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思想氛围。
人们开始追求个人的宗教自由和信仰多样性,这对于当时的封建社会来说是一种颠覆性的力量。
宗教改革运动也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新教派别在推动对教育的重视和改革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变革不仅对欧洲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此外,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宗教改革之前,欧洲的文化主要由天主教会控制,教会对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有着严格的控制和规定。
然而,宗教改革的兴起使得人们开始对教会的文化霸权提出质疑,并寻求更加自由和多样的文化表达方式。
新教派别在文化领域的影响逐渐扩大,他们提倡用通俗的语言进行宗教传播,这促进了欧洲各国的本土语言的发展和推广。
同时,宗教改革也对艺术和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绘画和音乐等形式受到了新教派别的挑战和改变。
宗教改革时期英国政教关系的演变——以清教政策为线索
国内外对英国清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 面。一是研究清教的发展、宗教教义与政治思 想。 帕特里克·科林逊(PatrickCollinson)的《伊丽 莎 白时代的清教徒 运 动》细 密 地 考 证 了 清 教 的 发 展 历程,是 研 究 清 教 思 想 的 集 大 成 之 作 。 [1]12-15 国 内学者王惠庭先生的《英国清教》从宏观层面 概述 了清教的形成演变进程。刘城教授致力于教义思 想 研 究 ,认 为 英 国 教 会 的 神 学 教 义 具 有 折 衷 性 ,兼 具路德教与加尔文教的特点[2]。二是研 究 清 教 对 建构英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格局所发挥的作 用。著 名 史 家 克 里 斯 托 弗 · 希 尔 (Christopher Hill)在其著 作 《英 格 兰 革 命 前 的 清 教 与 社 会 》中 研究了清教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与作 用 。 [3] 著 名 议 会史专家 琼 · 尼 尔 (JoneNeale)的 《伊 丽 莎 白 一 世与她的议会》分析了英国议会中的政治结 构,探 讨了清教与政 治 之 间 的 关 系 。 [4]27-29 国 内 学 者 姜 守明、蔡骐探讨 了 清 教 的 信 仰 自 由 思 想 在 英 国 民 族国家兴起过程中的作用 。 [5] 上述两个 方 面 的 研 究都坚持以清 教 为 中 心 的 研 究 视 角,专 注 于 清 教 内在的精神与信仰以及清教的政治和社会功能, 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笔者在既有研究的基础 上,以清教政策为切入点,强调国家(政府)的能 动 性与主动性,探 讨 宗 教 改 革 期 间 英 国 王 权 与 教 权
1572年两位年轻的清教徒约翰菲尔德johnfield与托马斯维尔克斯thomaswilcox发表了议会劝诫犃狀犃犱犿狅狀犻狋犻狅狀狋狅狋犺犲犘犪狉犾犻犪犿犲狀狋以及第二议会劝诫犜犺犲狊犲犮狅狀犱犃狀犃犱犿狅狀犻狋犻狅狀狋狅狋犺犲犘犪狉犾犻犪犿犲狀狋
英国宗教改革后的清教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英国宗教改革后的清教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摘要:英国清教运动产生于16世纪,它是英国革命的思想动力。
宗教改革之后的安利甘宗仍然保留了很多天主教的传统,诱发清教运动兴起。
清教在整顿教会的同时,力图推行生活宗教化。
清教厉行禁欲法令,对于整顿社会风气,净化民众信仰颇有成效,资产阶级也在清教影响之下产生。
但与此同时,极端的宗教主义却也导致群众对清教清规戒律的反感,清教运动最终走向失败。
关键词:宗教改革;清教;伦理价值;社会影响宗教改革之后,英国王权与国教结成了紧密的联盟,国王成为教会的首脑,国教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恩格斯将英国国教形容为“由国王担任教皇的天主教”。
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资产阶级新贵迅速崛起,他们对安利甘宗日益不满。
伴随着新教在欧洲大陆的传播,清教应运而生。
清教是十六世纪从英国国教内部分化形成的独立性的宗教派别,它要求简化教会仪式,反对主教制,教会组织民主化。
新贵族以清教为旗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
清教徒担任革命的主力军,革命的口号和理念通过宗教表达出来,清教作为斗争利器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十六世纪末,清教出现分裂,形成不同的派别,长老派是清教中最早出现的派别。
1643年7月1日,新的一届宗教会议在威斯敏斯特开幕,最重要的内容是批准英国与长老会的苏格兰订立的《神圣盟约》。
盟约宣布“取缔教皇制度,废除主教制度,即由大主教、主教及其神学校校长和特派员、教长、学监和牧师会成员、执事长及所有其他教会官员所构成的教会制度”。
在反对穿法衣和繁琐的宗教仪式的同时,更要求教会结构改革。
对于教会结构,长老派要求在教会管理、财政、教会与国家的关系等多方面实行改革。
长老派要求废除主教职位,而由教徒自己选出的长老组成宗教会议来管理教会。
查理一世时代,长老派要求国会控制一切宗教事务。
国会在宗教事务中有至高无上的发言权,除非国会同意,国王不能自主选择宗教信仰。
同时,他们又要求成立国会世俗委员会,从而代替主教行使权利。
维多利亚女王与宗教改革从清教徒到宗教自由的转变
维多利亚女王与宗教改革从清教徒到宗教自由的转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宗教和信仰的看法也在不断变化。
宗教改革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而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正是宗教改革期间的一段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代,英国社会经历了从清教徒到宗教自由的巨大转变。
本文将探讨维多利亚女王与宗教改革之间的关系,以及这段时间里英国社会所经历的转变。
一、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宗教背景维多利亚女王于1837年登基,她的统治时期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
在维多利亚女王即位之前,英国宗教局势并不稳定。
随着16世纪启蒙时代的到来,社会开始对天主教会质疑并冒起了宗教改革的思潮。
在这个时期,英国的宗教领域主要分为两个派系:天主教和清教。
维多利亚女王即位后,她面临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处理不同宗教派系间的冲突和分歧,以确保国家的稳定与统一。
二、维多利亚女王与清教徒的关系清教徒是英国宗教改革运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他们追求宗教的纯洁与灵修上的完美。
然而,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社会对清教徒态度复杂。
虽然女王自己并不是清教徒,但她实行了宽容的宗教政策,为清教徒提供了一定的自由。
这体现了女王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的和谐与统一而努力的决心。
清教徒不仅在信仰上面临挑战,他们还经历了经济和社会上的压力。
英国当时的经济发展迅猛,市场经济的兴起削弱了清教徒的传统经济地位,使他们的社会地位逐渐下降。
尽管如此,清教徒仍然对宗教自由抱有坚定的信念,并且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三、从清教徒到宗教自由的转变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是英国宗教自由得以实现的重要阶段。
女王对不同宗教派系的包容和尊重为社会带来了宗教多样性和和谐稳定。
尽管清教徒仍然面临一定的压力和限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教自由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关于宗教自由的辩论日益激烈。
不同宗教派系和信仰者开始倡导宗教和信仰的个人自由权利。
这一呼声逐渐渗透到整个社会,推动着宗教领域的改革。
在这个时期,政府逐渐放宽了对清教徒和非国教徒的限制,并开始重视个人的宗教信仰自由。
英格兰宗教改革的历史和文化影响
英格兰宗教改革的历史和文化影响英格兰宗教改革是英国历史上一项非常重要的事件,它不仅改变了英国的宗教面貌,而且也在文化、政治和社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英格兰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文化影响。
一、历史背景英格兰宗教改革是在15世纪后期和16世纪初期展开的。
当时的英国是一个天主教国家,教皇拥有极大的权力,而国王只是天主教的一位信徒。
但英格兰在16世纪初期开始发生变化,新的思想和思想家在欧洲大陆迅速传播,这些思想挑战了传统的天主教信仰。
此外,亨利八世也起了重要作用,在他的统治下,英格兰发生了宗教分裂。
二、主要事件1. 亨利八世的统治——1534年,亨利八世发表了宗教改革法令,宣布国王为教会最高元首,不再承认教皇的权威。
这项法令的目的是让亨利八世能够离婚并娶其自己爱的女人。
2. 爱德华六世的变革——爱德华六世继位后开始推行宗教改革,他在1552年颁布《普通祈祷书》,取消了天主教的许多仪式和仪式上的图像。
3. 玛丽一世的恢复——玛丽一世在1553年成为女王,她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
她推翻了爱德华六世的改革并重新承认教皇的权威。
4. 伊丽莎白一世的妥协——伊丽莎白一世在1558年成为女王,在她的统治下,英格兰最终实现了宗教和解。
她颁布了《国教会组织法令》,确立了英国国教会的地位,同时也允许非国教会教派的存在。
三、文化影响1. 文学——英国宗教改革对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诞生了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例如威廉·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就有许多关于宗教的主题和暗示。
2. 艺术——艺术也受到了英国宗教改革的影响。
由于新教徒认为宗教艺术是偶像崇拜,因此许多教堂的壁画、香炉和祭坛被摧毁。
3. 科学——宗教改革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由于新教徒相信自己的权威来源于《圣经》,因此他们鼓励人们利用理性和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现象。
这些努力导致了现代科学的出现。
4. 政治——英格兰宗教改革还对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王的权力被改变,教会成为英格兰社会中另外一个主要权力之一,这导致了英国政治体系的变化。
清教文学的名词解释
清教文学的名词解释清教文学,又称新教文学,是指16至18世纪英国清教徒运动期间产生的文学作品。
它在文学体裁、主题、风格等方面与当时英国其他文学形式有着明显的区别。
清教文学以宗教信仰为核心,强调道德、虔诚和个人责任,透过文字传递教义、警示和鼓励信徒。
本文将从清教文学的背景、特点和影响三个方面中进行解释和探讨。
1. 背景清教文学的产生背后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
16世纪初,英国国教从天主教转变为新教,引发了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
清教徒运动则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清教徒追求对教义的纯粹和宗教实践的热忱,其观念中强调基督信仰与生活方式的一致性。
他们认为,通过文字的力量,能够在个人灵魂中引发对神的启示和敬畏。
2. 特点清教文学有着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了清教徒信仰和道德观念的精髓。
首先是宗教性质,将信仰融入文学作品中。
清教徒作家往往以神学理念为基础,用诗歌、论文、传记等多种形式表达宗教思想。
其次是道德性质,清教文学强调伦理和道德准则的重要性,试图通过文字引导信徒正直生活。
还有个人责任感的突出,清教文学强调每个人对自己信仰和灵魂的负责,认为个人在社群中承担重要的角色。
3. 影响清教文学对英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文学体裁上,清教徒作家发展了自由散文的形式,写作风格庄重且充满虔诚。
他们的作品倾向于用简洁的语言呈现,注重道德启示。
其次,在文学主题上,清教文学涉及了很多与人性、罪恶、救赎等有关的话题,对后来的英国文学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
再者,在宗教和社会方面,清教文学也激发了人们对道德伦理的思考,对当时英国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清教文学作为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其独特的背景、特点和影响,展示了当时英国清教徒运动的宗教意识和价值观念。
清教文学不仅是一种文艺形式,更是一种信仰的表达和思想的传递媒介。
其对英国文学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可见其不容忽视的地位,仍在今天影响着人们对于文学、信仰和道德的思考。
17世纪英国的清教徒移民与宗教纷争
17世纪英国的清教徒移民与宗教纷争在17世纪的英国,宗教一直是社会中重要的议题之一。
清教徒们对于英国国教的改革持有强烈的意见,并且对国王的宗教政策不满,因此他们决定移民到新大陆寻求宗教自由。
这一移民潮不仅对于英国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美洲大陆的发展和今日美国的宗教自由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背景17世纪初,英国虽然已经通过《宗教统一法案》(Act of Uniformity)确立了英国国教,但仍存在着很多宗教异议,壁垒仍然存在。
清教徒们认为英国国教并未达到他们心目中的纯洁程度,他们希望能够彻底改革这一状况。
然而,国王查理一世却采取了温和的宗教政策,对清教徒们的要求并未予以满足,这加剧了双方的矛盾和冲突。
二、清教徒移民潮面对国内宗教制度的局限,一部分清教徒决定离开英国,寻求在新大陆上建立新的社会和宗教秩序。
这一移民潮最早可以追溯到1620年的“五月花号”(Mayflower)的航行。
约有102名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来到美洲的新英格兰地区,并建立了普利茅斯殖民地。
这批移民旨在建立一个根据圣经原则来组织生活和社会的殖民地。
三、宗教自治与改革清教徒移民对于宗教自治的追求成为他们前往美洲的动力之一。
普利茅斯殖民地成立后,移民们采取了一种相对民主的自治模式,通过集体进行决策,并实行宗教改革。
清教徒们试图建立一个纯净的社会,他们将圣经中的教义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强调责任和奉献精神。
这种宗教改革对于后来美国宗教信仰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宗教纷争与壁垒然而,清教徒移民并不仅仅对英国国教持批评态度,他们也并未完全摆脱宗教纷争。
在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后,清教徒们在信仰和教派上也产生了分歧。
例如,安妮·哈钦森(Anne Hutchinson)在1638年因为她的异端观点被定罪并驱逐出普利茅斯殖民地。
这种宗教纷争并未在美洲结束,相反,它在新英格兰地区一直持续到1800年代,直到美国宪法确立了宗教自由的原则。
英国宗教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英国宗教改革对后世的影响摘要:英国宗教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它打破了教皇对英国的控制,加强了英国王权的统治,又重新确立了教会与国家的关系,使英国国王成为教会的主脑,为以后的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使其作为一个近代主权国家出现在欧洲。
Abstract: the English Reformation is a top-down reformation, it broke the Papal control of the UK, to strengthen the British monarchy's rule, and re establish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urch and state, the king of England became the church leader,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provides political guarantee, which appeared in Europe as a modern sovereign state.关键词:宗教改革影响Key words: religious reform influence从欧洲进入15世纪之后,在以意大利为中心逐渐辐射蔓延至欧洲各地的文艺复兴的影响下,欧洲各地人民重新发现了自我,并唤起了他们对人性﹑真理和美的崇高追求。
然而教会腐朽的统治和桎梏死板的神学教条,使人们难以达到他们的最求,最终人们开始了对教皇教会的反抗运动。
英国都铎王朝从建立之初,就开始在内忧外患的境地中寻求王权的加强,英国首位君王亨利七世凭借其强硬的手段,打败了国内外各路敌人,将英国带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中。
在这个环境中,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然而在教会的剥夺统治下,英国想进一步发展和加强自身的统治的愿望难以实现。
17世纪英国的宗教纷争与政治权力
17世纪英国的宗教纷争与政治权力在17世纪的英国,宗教纷争与政治权力紧密交织,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议题。
这段历史时期,被称为英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宗教改革和政治权力的斗争使整个国家陷入了混乱和不安。
本文将探讨17世纪英国宗教纷争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当时社会和历史的影响。
首先,17世纪英国的宗教纷争源于宗教改革的影响。
在16世纪,英国国教从天主教转变为国教会,但这并没有平息宗教纷争。
在国教会内部,一些人认为宗教改革的力度不够,他们希望进一步净化教会,使其更贴近新教的原则。
这些人被称为清教徒,他们强调个人信仰的自由和权威的圣经解释。
而国教会的权威则来自于国王和政府。
这两种不同的宗教观念和权力来源引发了激烈的冲突。
其次,这种宗教纷争也与政治权力的争夺密切相关。
在17世纪初,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试图加强君主专制,削弱清教徒的影响力。
他试图通过改变教会的仪式和教义来统一宗教观念,并限制清教徒的自由。
然而,这些举措引起了清教徒和一部分国会议员的不满。
国会成为了清教徒和君主之间的斗争场所。
清教徒和一些国会议员试图通过国会来限制国王的权力,使宗教改革得以继续进行。
这样,宗教纷争逐渐演变成了政治权力的争夺。
宗教纷争和政治权力的交织也导致了英国内战的爆发。
清教徒和国会议员组成了反对国王的力量,而国王则得到了一部分贵族和军队的支持。
1642年,内战爆发,双方展开了长达十年的斗争。
内战期间,清教徒和国会议员最终获得了胜利,国王被处决,英国成为了共和国。
然而,这个共和国并没有持续很久,1653年,军队将领奥利弗·克伦威尔夺取了政权,成为了英国的实际统治者。
宗教纷争和政治权力的斗争对当时的社会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宗教纷争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和不安。
不同的宗教团体之间的对立和敌对使社会氛围紧张,人们生活在恐惧和不确定之中。
其次,政治权力的争夺导致了君主专制的崩溃,为英国的政治体制变革奠定了基础。
十七世纪英国清教徒文学
十七世纪英国清教徒文学17世纪英国的清教徒文学被认为是新出现文学派别的领头者,拥有很强的文化影响力。
清教徒文学以宗教文化为主体,横跨了心理学、文学哲学等众多领域,极大地影响了17世纪英国以及西方文学的发展。
一、清教徒文学运动的起源清教徒文学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晚期的现象学改革运动,也被称为“威尔士教改运动”,此教改运动十分强烈,主张摆脱教堂的约束、把实际行为和信仰结合在一起。
二、清教徒文学的影响1、宗教文化的影响清教徒文学的核心理念是,宗教信仰应该超越社会当下的道德规范,强调传统社会中雕刻深远的基督教观点和其主要价值观,以表达真正的宗教信仰。
在宗教文学中,辩证关系得到深入考量,使宗教文学融合了神学思想和现实社会实践,成为英国宗教最重要的思想形式之一。
2、文化和精神影响清教徒文学运动不仅影响了17世纪的文学,也影响了精神和文化。
它主要体现在17世纪文学的浪漫主义,因为它不仅是对英国宗教改革的赞赏,也是对17世纪宗教浪漫主义文学的赞赏。
清教徒文学的浪漫主义更强调个人的消极和关怀,反映出一种主观感受,在诗歌、剧本等文学表现中表现出来。
三、清教徒文学代表人物17世纪清教徒文学的代表人物非常多,有艾米丽·皮布尔(Emily Pitter)、肯尼斯·布朗(Kenneth Brown)等,他们被誉为17世纪清教徒文学运动的伟大,他们的文学创作既展示了清教徒的宗教信仰,又展示了当时的文化传统和实际社会问题。
四、清教徒文学的现代意义清教徒文学对17世纪英国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且今天仍然受到人们的关注。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17世纪英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参照,同时也提供了我们更深入地了解17世纪清教徒社会理念的机会。
它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现实启示,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从中受益。
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的影响与实践
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的影响与实践宗教改革在欧洲的影响与实践宗教改革运动是16世纪欧洲社会中的一场重要的文化事件,这场运动使教会体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动摇,也为欧洲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和信仰。
这场运动不仅在宗教层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还对欧洲的政治、经济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的影响和实践。
一、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宗教的影响宗教改革运动以基督教教义为核心,主张抛弃天主教教义,重新构建基督教教派。
宗教改革运动的核心要素是“五个唯”,即惟信仰、惟圣经、惟恩典、惟基督和惟上帝,这些原则对后来的欧洲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宗教改革使基督教不再是天主教教士的专属领域,而是广大信徒的信仰。
因为宗教改革运动提倡人民智教,认为普通民众也应该用圣经来认识上帝,而不是只由教士来翻译、传道。
这种普通民众参与宗教活动、认知上帝的新思想,对当时的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宗教改革也使得求知欲增强的人们加入学问的行列,产生了对传统教义的怀疑,从而推动了科学和人文主义的进步。
例如,伽利略、布鲁诺等重要学者通过实验和逻辑推论的方式,推翻了当时传统的天文学观点,提出了新的科学理论,这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最后,宗教改革也促进了宗教多元化。
宗教改革运动后,各种基督教新教派也相继成立,例如路德宗、加尔文宗、英格兰国教、清教徒等。
这种宗教多元化不仅为欧洲社会带来了新的信仰,同时也造就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
二、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政治的影响宗教改革对欧洲的政治状态也有深远的影响,在国家的建设上产生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和宪政制约的改变。
首先,宗教改革运动引发了大量的社会动荡,尤其是在德意志地区,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冲突。
例如,1522年在瑞士发生的苏黎世起义,冲击了天主教卡托尔斯贵族的统治地位。
其次,宗教改革的实践影响了国家的治理方式,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国。
在亨利八世时期,英国王室极力推行英格兰国教,从而摆脱了罗马教廷对英国政治的干涉,产生了王权至上的“圣权统一”思想,避免了宗教上的混乱和分裂,同时也建立了起宪政制约的机制。
清教的名词解释
清教的名词解释清教(Puritanism)是指十六世纪后期在英格兰兴起的一场宗教改革运动,其思想深受基督教新教派的影响,并对英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清教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理念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这场宗教运动的本质和影响。
1. 忏悔(Repentance)忏悔是清教中重要的信仰实践,其定义不仅限于简单的道歉或后悔。
在清教徒看来,忏悔是一种真正的内心转变,是对罪恶行为的悔过和对上帝的信仰的再次确认。
忏悔意味着通过悔罪获得神的赦免,清洗自己的心灵和思想,并朝向正义和虔诚的人生道路。
2. 嫉妒心(Covetousness)清教徒视嫉妒为一种强烈的罪恶感,并将其视为对上帝的不信任和对别人财产的贪婪欲望。
他们认为,嫉妒心引发了社会的不和谐和个人的道德败坏。
清教教义强调满足于自己的命运和收获,而非经营他人之物。
3. 预定论(Predestination)预定论是清教的核心概念之一。
清教徒相信,上帝在创造世界之初就预先决定了每个人的命运,无论是救赎还是堕落。
由于人类的原罪和无法自救的本性,清教徒坚信只有上帝的拣选才能得到救赎,而出自人类自身的努力无法确保进入天堂的归宿。
4. 选民(Elect)选民是指上帝在预定论的理念下所拣选的人,他们被认为是上帝的忠诚信徒,享受永生的恩赐。
清教徒将自己视为上帝的选民,因此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和信仰持有极高的标准,以展示自己是配得天堂的人。
5. 纯洁(Purity)纯洁是清教徒推崇的美德之一,强调净化自我和社会的需要。
他们主张将教堂和社会从过度宗教化的传统崇拜中解放出来,推动更加简约和清洁的宗教实践。
清教徒强调内心的纯洁和道德的高尚,反对动机不纯的行为和虚伪的信仰。
6. 自律(Self-discipline)清教徒非常重视个人的自律与自我约束。
他们相信通过戒律和自制力可以控制人类天生的邪恶倾向。
清教徒的生活方式严谨而有秩序,他们以项目计划和时间表为导向,强调效率和自律的纪律。
清教 名词解释
清教名词解释清教是指欧洲宗教改革时期,一群受到加尔文主义影响的基督教徒,他们追求宗教纯洁和道德完善,秉持着严格的生活原则和信仰观念。
清教徒主要集中在英国和美洲殖民地,对当时的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教徒的信仰基础是加尔文主义,他们相信上帝的主权和人的原罪。
他们认为人类天生罪恶,只有凭借上帝的恩典才能拯救自己。
因此,清教徒注重个人的信仰体验和灵魂的拯救。
清教徒生活中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清洁和纯洁。
他们认为物质享受是对上帝的背叛,强调节制和简朴的生活方式。
在他们的生活中,酒精、娱乐、舞蹈等被看作是世俗的堕落,而他们追求着清白的心灵和对上帝的虔诚。
清教徒的道德观念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倡导婚姻忠诚和家庭责任。
他们反对婚前性行为和离婚,并将家庭视为塑造社会道德的基础。
清教徒社区也注重教育,他们建立了学校和大学,以培养下一代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
在政治方面,清教徒主张民主和平等。
他们对英格兰国教会的腐败和王权专制感到不满,追求宗教自由和政治改革。
清教徒是英国内战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与国王的冲突最终导致了清教革命。
在美洲殖民地,清教徒建立了普利茅斯殖民地和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等,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组织社会和政府。
然而,清教徒的严厉和偏执也引起了争议。
他们对异端和巫术持强烈敌对态度,对于那些与他们的信仰观念不一致的人进行迫害和审判。
著名的清教徒谢尔登·索尔兹伯里被指控为巫术而被处死,这反映了当时清教徒对异端的严厉追求。
清教的影响在历史上是不可忽视的。
他们的信仰和价值观对于后来的美国宪政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教徒的劳动伦理和奋斗精神成为了美国梦的基石,他们的宗教自由观念也为美国宪法中的言论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奠定了基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教的影响逐渐减弱。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人们对宗教信仰的依赖减弱,清教的道德观念也逐渐被世俗化的价值观所取代。
尽管如此,清教的历史和思想依然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和文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英国宗教改革及其影响
英国宗教改革及其影响15世纪末至16世纪是西欧各国经历巨大变化的时期。
在封建社会开始出现瓦解的同时, 资本主义已经萌发并逐渐发展起来, 文艺复兴带来了思想解放和科学艺术的繁荣, 对现世幸福的追求让人们逐渐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迷雾;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大陆的发现, 使国际贸易急剧增加, 欧洲的商业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世界开始真正成为一个整体;宗教改革运动正在席卷西欧, 封建神权统治的中心—罗马天主教会的地位已岌岌可危。
就在这个历史转折的时刻, 一个旨在强化专制王权,顺应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扩大“圈地”的要求, 自上而下推行的英国宗教改革发生了。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目的从其后来的行动看主要归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遵从国家政权的本国教会, 二是摆脱教皇对英格兰教会及国家事务的控制, 三是没收修道院的财产和土地。
改革的结果,从国王个人角度来说, 满足了他离婚再娶的意愿;而从国家和民族角度来看, 与罗马教廷决裂则意味着摆脱一个外来权威, 并且是一个中世纪以来一直存在的强大的外来权威的干涉。
此前教皇仅每年从英国拿走大量献金、税款, 更重要的是教皇在英国具有超越国家范围的独特的司法特权和任免教职人员的权利, 虽然英国历代君主都曾试图反抗这种外来的干涉, 但是在开除教籍、废黜王位的威胁下, 这种反抗都以屈服告终。
然而在宗教改革之后, 通过议会立法程序, 教皇的特权被废除, 其中很多权力转移到了王室的手中, 这大大加强了国王的权力。
此外这也意味着英国与仍奉天主教为国教的西班牙和法国一刀两断。
而没收的修道院的土地和财产则为国王发动战争提供了财源, 同时王室大量出售的土地也进一步加速了圈地运动, 加快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
因此, 不难看出, 英国宗教改革的实质是用“王权至尊”取代教皇的“神权至尊”, 实现本国独立发展。
历史证明,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它顺应了英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
宗教改革是英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具有重大作用的事件。
欧洲宗教改革对教会及社会的影响
欧洲宗教改革对教会及社会的影响欧洲宗教改革是指在16世纪时期发生在欧洲的一场宗教运动。
此运动的背景是欧洲封建割据时期的贵族对教会权力的不满和中世纪信仰制度的僵化。
这一运动发生后,欧洲逐渐转向新教派,这对教会及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一. 对教会的影响宗教改革是教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变。
当时的教会是一个庞大而锐利的政治体系,它已经完全脱离了基督教徒的需求和心灵追求。
面对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需求,它显得越来越落伍和僵化。
因此,宗教改革的出现,是一种新的生机和创新,对此,教会也面临着深刻的变革。
首先,宗教改革导致了教会权力的削弱。
在宗教改革之前,教会控制了欧洲大部分领域,其控制范围不仅是精神层面和道德层面,而且在政治层面上也拥有应有的权力。
但随着宗教改革的出现,这种权力体系开始失去控制力,欧洲各国王权的崛起和宗教分裂的产生,使得教会议会体系不再起作用。
其次,宗教改革引发了教义的分裂。
宗教改革的发生,即是新教派的崛起。
新教派从传统的教义中脱颖而出,它们对教义、仪式和传统权威有自己的理解,不再接受罗马教皇的统一。
在遵循新教教义的同时,教会内部也发生了分裂,所以,在历史上看,欧洲宗教改革为其带来了端到端的分裂。
二. 对社会的影响欧洲宗教改革不仅影响了教会本身,还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体现在三个方面:1.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宗教改革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在新教派产生之后,他们强调如何劳动、如何奉献、如何发展个人能力和职业能力,这一观念对于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发展职业的技能和能力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因此宗教改革是促进资本主义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2.提升了女性的地位在宗教改革时期,新教派强调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这导致妇女在家庭中起到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新教运动提出了家庭的重要性,使得家庭成为了教育孩子的重心和培育国民品质的重要场所。
因此,女性在家里的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这为现代女性争取平等权力乃至社会地位起到了关键作用。
清教运动名词解释
清教运动名词解释清教运动是指16世纪至17世纪英国一系列宗教改革和政治变革的综合运动。
它主要反对英国国教会的做法和信仰,并致力于将英国的宗教与政府分离,通过建立一个符合其自身信仰的“纯净”的教会来推动宗教改革。
清教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早期的英国,当时一些人对英国国教会中仍然存在的罗马天主教元素持批评态度,并呼吁对该教会进行改革。
这些人被称为“新教徒”,他们相信借助经典圣经的自由解释,个人可以与上帝建立直接的联系。
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清教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被称为“清教革命”。
这场革命的中心是国王和议会之间的权力斗争,同时也涉及到英国国教会和新教徒之间的宗教争议。
清教徒们通过组织抵制运动、发表讲道、出版传单等方式来表达他们的观点,并与国王和国教会的追随者进行接触和辩论。
在这场斗争中,清教徒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建立一个符合他们信仰的纯净教会。
他们主张恢复基督教早期教会的模式,摒弃国教会中的各种仪式和教规。
清教徒们主张在教会内部建立严格的纪律,包括聚会、圣餐、祷告和戒律等方面,以保持纯洁和庄重的状态。
他们反对世俗化和形式主义,并强调个人的责任和参与。
与此同时,清教徒还试图将宗教与政府分离,削弱国王的权力。
他们主张民主和共和制度,以取代君主制,并建立一个基于宗教原则的社会。
在清教革命的高潮,克伦威尔领导的议会军队击败了国王军队,国王查理一世被处决,共和政体短暂建立。
然而,清教革命并未实现清教徒的全部目标。
著名的清教徒寡头政权失去了他们的权力,英国最终恢复了君主制。
尽管如此,清教运动对英国政治、文化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推动了英国国教会的改革,推动了国家和教会的关系的变革,也为英国的宗教多样性和个人信仰自由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清教运动是16世纪至17世纪英国的一场宗教改革和政治变革运动,旨在推动英国宗教与政府分离,并建立一个符合他们信仰的纯净教会。
这场运动对英国的宗教、政治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宗教改革后的清教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摘要:英国清教运动产生于16世纪,它是英国革命的思想动力。
宗教改革之后的安利甘宗仍然保留了很多天主教的传统,诱发清教运动兴起。
清教在整顿教会的同时,力图推行生活宗教化。
清教厉行禁欲法令,对于整顿社会风气,净化民众信仰颇有成效,资产阶级也在清教影响之下产生。
但与此同时,极端的宗教主义却也导致群众对清教清规戒律的反感,清教运动最终走向失败。
关键词:宗教改革;清教;伦理价值;社会影响宗教改革之后,英国王权与国教结成了紧密的联盟,国王成为教会的首脑,国教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恩格斯将英国国教形容为“由国王担任教皇的天主教”。
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资产阶级新贵迅速崛起,他们对安利甘宗日益不满。
伴随着新教在欧洲大陆的传播,清教应运而生。
清教是十六世纪从英国国教内部分化形成的独立性的宗教派别,它要求简化教会仪式,反对主教制,教会组织民主化。
新贵族以清教为旗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
清教徒担任革命的主力军,革命的口号和理念通过宗教表达出来,清教作为斗争利器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十六世纪末,清教出现分裂,形成不同的派别,长老派是清教中最早出现的派别。
1643年7月1日,新的一届宗教会议在威斯敏斯特开幕,最重要的内容是批准英国与长老会的苏格兰订立的《神圣盟约》。
盟约宣布“取缔教皇制度,废除主教制度,即由大主教、主教及其神学校校长和特派员、教长、学监和牧师会成员、执事长及所有其他教会官员所构成的教会制度”。
在反对穿法衣和繁琐的宗教仪式的同时,更要求教会结构改革。
对于教会结构,长老派要求在教会管理、财政、教会与国家的关系等多方面实行改革。
长老派要求废除主教职位,而由教徒自己选出的长老组成宗教会议来管理教会。
查理一世时代,长老派要求国会控制一切宗教事务。
国会在宗教事务中有至高无上的发言权,除非国会同意,国王不能自主选择宗教信仰。
同时,他们又要求成立国会世俗委员会,从而代替主教行使权利。
故而,长老派又被称为“国家万能主义”独立派的产生则晚于长老派,它的前身被认为是伊丽莎白时期“消极反对派”。
独立派要求每一个宗教团体都独立自治,按大多数教徒的意见来管理,由地方行政官员和教区的会众自主控制教会。
独立派赞同成立联合性的组织,而不是行政性的总机构,更反对教会从属国家政权。
他们认为主教制剥夺了教会信徒和人民的权利,这也正是导致宗教与世俗,国家与教会对立的原因。
此外,他们相信主教制的存在没有合理性,因为“清教徒主张,耶稣基督没有提出任何教会或他自己的宗教官员和牧师……每一个现存教会本应该有权和有自由选择并决定自己的宗教官员,任何强加于他们的观点都是极大的错误,都是违背他们意愿的”独立派另一个不同之处就是宗教容忍。
克伦威尔曾经公开宣称“对于诚实的人们的安全,我们给予他们伟大的自然权利与宗教自由,这就是良心的自由,这些是伟大的基本权利。
只要上帝让我活着,我就必须证明他们,一如我现在所为。
”独立派的宗教要求体现了当时英国人民宗教民主的期望,这也使得它的主张更容易为国民所接受,最终取代长老派成为清教运动的领导者。
英国清教教派除了长老派、独立派之外,还有再洗礼派等派别,但他们的基本主张是一致的。
清教徒坚持《圣经》是解释上帝意愿的唯一依据,只愿意凭借《圣经》来建构信仰体系。
清教徒还信奉“预定论”,在他们心目中,上帝的“选民”只有少数,大多数普通人生来就注定要下地狱。
1647年威斯敏斯特信仰宣言宣称“天使和一些人命中注定永生,其他人则命中注定永亡”。
人只有响应上帝的预定,使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目的都符合上帝的意愿,才能过“神圣化的生活”。
神圣化的生活激励着每一位信徒不断努力,以证明自己不为上帝所弃。
预定论转化成信徒努力和奋斗的动力和追求。
赖斯将预定论称作“一种特殊的天命教义,它在危险的时刻给予正义的人安全感,向他们保证其履行职责的道路是安全和幸运的,鼓励他们哪怕厄运临头也坚持实践美德”,在这样的信条下,“拣选”、“神召”、“称义”、“成圣”、“荣耀”成为清教救赎论的基本要素和全部内容。
这五个要素互相联系,构成从世俗到宗教的链条。
它制约了清教伦理价值体系的形成和推动,并推动了这一宗教价值观的社会运用。
在中世纪的英国,宗教具有特殊意义。
所有人在教会的精神束缚下生活,整个社会已完全宗教化。
17世纪的英国清教是以净化天主教为号召,领导英国革命,它对社会的影响主要是指世俗生活的宗教化。
佩里·米勒认为,清教最适合放在“生活哲学、价值规范”的视觉中讨论,这无不揭示了清教价值体系的社会作用。
清教在净化宗教的同时,也要求净化社会,它的重要性在于“用神圣的戒律改造心灵和生活”。
以宗教标准来衡量和约束世俗生活,在世俗群众中推行教徒一般严苛的生活,用清教的清规戒律和伦理道德改造社会,净化社会,是清教运动所追求的目的。
清教的最初的净化对象是安利甘宗的礼仪和制度。
以法衣为突破口,清教徒揭开了净化安利甘宗的斗争序幕。
清教徒以“圣经为信仰的唯一准则”和“平信徒皆为祭司”为口号,展开对天主教法衣制度的抨击,他们认为法衣在圣经中并无依据,也违背了信徒之间互相平等的原则。
此后,清教徒要求去除《公祷书》一切没有圣经依据的内容,指出一些弊端。
1549年12月,“清教之父”胡珀·约翰对刚诞生的爱德华六世《第一祈祷书》提出非议:“圣餐的公共仪式与主所制定的规则和程序相去甚远……罗马天主教礼仪并未失去。
上帝知道,这种人会使我们陷于何等危险与焦虑的境地”。
1563年,清教徒明确提出了以“将基督的纪念日和礼拜日定为圣日,取消其他节日”为代表的6条要求,主教皮尔金顿写道“由法衣引起的争论发展了,已涉及整个(礼仪)法规”。
当时的清教徒净化宗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礼仪斗争是清教运动的形成期,这一时期的清教还不成熟,仍然是破碎的、不完整的。
在斗争的过程中,清教徒积累了很多的经验。
在英国革命开展后,清教运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640年的《根除请愿书》中写道:由于腐败和教会司法的无能,“卖淫和通奸事件不断增长,频频发生”。
在控制英国宗教之后,长老派积极引导国会讨论风化问题。
国会成为清教运动的阵地。
1644年12月,长期国会为了打击和禁止乱伦、通奸、酗酒、诅咒及亵渎等罪行而提出了一系列法案。
清教净化社会的工作主要是独立派完成。
长老派衰落以后,独立派取得了英国宗教的控制权,利用国会大刀阔斧的整顿社会风气。
1647年,国会通过法令,以戏剧不利于公德将其取缔。
不久,政府又下令取消圣诞节。
1650年,独立派大力推进社会生活宗教化。
在这一年中,通过了大量法令:4月19日通过《严格遵守安息日法令》、5月1日通过《反通奸法》、6月28日通过《反诅咒和谩骂法》一。
8月9日又通过了《反无神论和渎神言论法》。
此外,在当年的6月7日和9月6日,国会还分别就反对穿奇装异服和反对酗酒的问题形成了法案。
1653年,国会再次下令,只有在治安法官面前做宣誓的婚姻才算合法,从而取消了教会在婚姻上的作用。
除此之外,国会还明令禁止决斗、斗鸡、赌博,要求关闭多余的酒馆,并一度取缔了赛马活动。
克伦威尔和国会将清教的伦理价值和清规戒律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严令国民不得喝酒赌咒,恪守安息日等信条,对于净化民众的社会生活起了一定的作用。
清教颁行的法令要求国民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严峻和克制,抵制能导致堕落和罪恶的行为。
清教徒反对酗酒。
一位清教徒写道“提防酗酒这种罪孽,因为这种罪行会引出各式各样罪愆和邪恶”,政府甚至一度取缔了酒馆。
纸牌、色子等易使人沉迷于赌博的活动也为清教徒所反对。
戏剧和男女合舞在他们看来是伤风败俗的,会污染民众的眼睛和耳朵。
但是,清教并不反对一些不妨害道德的娱乐活动。
对于音乐、击剑、骑马、同性舞蹈这种陶冶性情的活动,他们持支持态度。
而那些他们所反对的,在很多世俗民众眼中也是低俗的。
如除莎士比亚以外的戏剧很多充满了下流色彩,赌博这种游戏只会引导人渎神,沉湎于这样的活动毫无益处。
这确实需要道德上的谴责。
这些措施行之有效的净化了社会风气,引导了正确的社会风向。
清教与资本主义发展密不可分。
在清教观念中,上帝希望选民通过实践来实现自己的意志。
故而,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通过艰苦奋斗最终荣耀上帝。
严肃、诚实、勤勉、节俭是上帝最注重的选民的品质,用正当的手段合法致富是上帝的奖赏,是证明自己未被上帝抛弃的途径。
“清教运动最突出,清教徒越多的地区恰恰是英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这不是巧合,而是清教精神为资产阶级新贵接受所致。
恪尽职守,努力工作是回报上帝的最好方法,谋取利益只要不是为了贪图享乐、放纵取乐就会得到上帝的支持,受到上帝的祝福。
“你需为上帝而勤劳致富,但不可为肉体、罪孽而如此”,大量的清教徒在清教伦理指引下涌入商业、金融业领域,虔诚的宗教信仰与经商意识经由清教价值密切的融合在一起,资本主义精神由此发端,资产阶级新贵登上了历史舞台。
清教徒的社会控制除了积极的一面,还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在宗教改革时期,人口迅速增长,物价也不断提高,引发社会贫困化的现象。
很多贫民选择开酒馆来作为支撑生活的一种办法。
因为“开一家酒馆只需要一条或两条长凳,及一些啤酒。
它是穷人谋生的一条额外的方法而不用流浪”。
经营一家简陋的酒馆成为穷人谋生计的方式。
“就像在十六世纪晚期一样,经营酒馆成为脱离极贫的一种方式”。
在十六世纪后期,最困苦的佃户通过烤面包和酿啤酒而谋生。
然而清教徒颁行禁止酗酒的法令,下令关闭多余的酒馆,对不合法的酒馆征收罚款,“越来越多的较小的罚款体现了最困苦的佃户通过烤面包和酿啤酒而谋生”。
在这一时期,英国的通奸或私生子数量大量增长。
通奸主要发生在那些贫穷的家庭。
“姑娘通常与那些无地的或少地的家庭有关。
他们也时常来自那些非法酿酒、烤面包的家庭,或者她们自己是不合法的啤酒酿造者、面包烘烤者。
这都是贫穷的标志”。
希望以酒馆支撑生机的愿望落空,年轻的姑娘没有嫁妆,结婚的几率更低。
尽管禁止不合法的酒馆与通奸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这一法令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私生子数量的上升,虽然这非清教徒所愿。
清教徒将自己的道德伦理强加到国民身上,必然引起人民的反感。
清教徒净化社会生活的初衷并未被国民理解。
马克斯·韦伯写道“清教徒对一切沾染有迷信味道的事物,对魔法获救或圣礼获救之残余痛恨已极,这种仇恨也波及到圣诞庆典、五朔节花柱游戏以及所有自然的宗教艺术。
”圣诞节作为国民表达感情、享受生活的节日,在英国人心中十分重要。
取缔圣诞节引起国民的愤怒,1647年,坎特伯雷爆发了反对取消圣诞节的抗议。
清教为了避免教会在婚姻上的作用,却未考虑到在教堂举办婚礼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更是一种荣誉。
清教徒的做法伤害了民众的感情。
关于通奸,清教制定了严苛的刑法,试图通过激烈的处罚来加强民众道德感,却因为是“对人的暴行”引起了国民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