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出版社五四学制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合集下载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如诗词、成语、历史人物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2. 诗词的分类和特点3. 成语的来源和用法4. 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贡献5.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诗词的分类和特点,成语的来源和用法,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2. 教学难点:诗词的鉴赏和创作,成语的运用和历史人物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诗词的分类和特点,成语的来源和用法,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材。

2. 课件: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诗词的分类和特点,成语的来源和用法,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贡献的相关课件。

3. 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图片、视频等资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诗词学习:讲解诗词的分类和特点,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成语学习:讲解成语的来源和用法,引导学生运用成语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4. 历史人物学习:讲解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贡献,使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5. 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现状,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七、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成绩:评估学生完成的诗词鉴赏、成语运用和历史人物评价等作业。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主题:传统文化与节日庆典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2.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庆祝活动。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内容:一、什么是传统文化?1. 引导学生思考并解释传统文化的概念。

2. 分析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如与身份认同、文化传承等相关。

二、中国的传统节日1. 教师介绍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分析每个节日的由来、传统习俗和庆祝活动。

3. 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和分享自己对各个节日的了解和印象。

三、传统节日庆典活动1.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节日进行深入了解。

2. 学生研究和展示该节日的庆典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风筝等。

3. 学生自行设计并制作相关的庆典道具,如舞龙舞狮的面具、风筝等。

四、传统文化体验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文化传承馆,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2. 安排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活动,如插花、剪纸、制作手工艺品等。

3. 分享体验心得,反思传统文化对个人的影响和价值。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如播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或图片。

2. 向学生提问,了解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印象。

二、教学内容展开1. 分组讨论和分享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的了解和印象。

2. 教师介绍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引发学生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和认识。

3. 教师介绍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三、传统节日庆典活动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节日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

2. 学生研究和展示该节日的庆典活动,包括源起、传统习俗和庆祝活动等方面。

3. 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设计并制作相关的庆典道具。

四、传统文化体验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文化传承馆,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2. 安排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活动,如插花、剪纸、制作手工艺品等。

3. 学生通过分享体验心得,反思个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识。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识别并运用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典故、名言等。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授、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知识。

(2)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传统文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提高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古代文学(1)《诗经》:《关雎》、《卫风·淇奥》等。

(2)唐诗:《春晓》、《静夜思》等。

(3)宋词:《青玉案·元夕》、《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 第二单元:历史故事(1)三顾茅庐(2)草船借箭(3)岳飞精忠报国3. 第三单元:成语典故(1)成语的起源与发展(2)成语故事讲解:如“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等。

(3)成语运用练习4. 第四单元:名言警句(1)古代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等。

(2)现代名言: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

(3)名言警句的运用与鉴赏5. 第五单元:传统节日(1)春节:习俗、食物、民间故事等。

(2)端午节:起源、习俗、龙舟赛等。

(3)中秋节:传说、习俗、赏月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2. 教学难点:理解传统文化中的深层次含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合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4. 角色扮演法:模拟传统文化场景,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单元测试: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023年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教案

2023年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教案

2023年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

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绘画: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渊源、发展演变以及主要表现形式,通过观察和模仿传统绘画作品,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艺术表达能力。

2. 中国传统音乐:通过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的经典曲目,让学生了解传统音乐的特点和演奏技巧,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3. 中国传统戏曲:介绍中国传统戏曲的种类和演出形式,通过学习基本的表演技巧和台词配音,培养学生的戏剧表演能力和舞台表现力。

4. 中国传统节日:通过学习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和节日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中国传统绘画欣赏1. 通过幻灯片和展示实物,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2. 欣赏和分析经典传统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表达作品中的线条、色彩和构图等元素。

3. 学生进行仿写练习,通过模仿传统绘画作品来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艺术表达能力。

第二课:中国传统音乐欣赏与表演1. 通过播放音乐录音和现场表演,让学生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的经典曲目,了解传统音乐的特点和演奏技巧。

2. 学生进行合唱和乐器演奏练习,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3. 学生小组合作,编排表演节目,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艺。

第三课:中国传统戏曲体验1. 通过观看视频和实地观摩,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的种类和演出形式。

2. 学生学习基本的表演技巧和台词配音,进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戏剧表演能力和舞台表现力。

3. 学生分组合作,编排戏曲小品,进行小剧场表演。

第四课:中国传统节日体验1. 学生自主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制作展板或PPT进行展示。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运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孝道、礼仪、道德、智慧等。

2. 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名言警句、古诗词等。

3. 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传统节日、习俗、手工艺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经典故事和名言警句。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 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动手实践,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2. 第二课时: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和名言警句3. 第三课时: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一)4. 第四课时: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二)5. 第五课时:总结与反思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生活中的道德素养和行为表现。

3.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果。

1. 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如书法、国画、剪纸、音乐、舞蹈等。

2. 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如各地的风俗习惯、美食、建筑等。

3. 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

七、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欣赏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2. 比较法:分析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3. 讨论法:探讨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八、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一)2. 第七课时: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二)3. 第八课时: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一)4. 第九课时: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二)5. 第十课时: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2. 学生对不同地域传统文化特点的了解和认识。

3. 学生对传统文化中思想观念的理解和思考。

十、教学资源1. 教材:传统文化相关教材、故事书、名言警句集等。

山大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山大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端午节的故事一、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2.掌握《屈原》的故事内容;3.学会制作粽子并了解粽子的寓意。

二、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具:电脑、投影仪、音响等;2.端午节的相关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3.粽子制作材料:糯米、竹叶、棉线等。

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端午节的兴趣;2.让学生观察已准备好的粽子材料,并了解其用途。

二、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联想和猜测:你们知道什么节日叫做端午节吗?它有什么特别的传统习俗?2.听取学生的回答后,通过举例子、展示图片等方式介绍端午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

三、呈现故事1.分发《屈原》的故事大纲,放映相关片段;2.配上背景音乐,讲述《屈原》的故事内容;3.回答学生提问,澄清故事中的疑惑。

四、合作学习1.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制作一份粽子;2.由组长领取材料并分配任务,其他成员协助进行操作;3.在操作过程中,讲解粽子制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4.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帮助完成任务。

五、展示成果1.每个小组展示他们制作的粽子,并总结出粽子制作的要点;2.学生品尝粽子,并帮助整理教室,清理工具和材料。

六、巩固提高1.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端午节的传统食物是什么?2.邀请一位学生上台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3.结合教材,进行有关的练习和讨论。

七、作业布置1.完成与端午节相关的练习册任务;2.撰写一篇关于端午节的小作文,表达对这个节日的热爱。

八、课堂小结1.回顾整节课的内容,确认学生的学习情况;2.强调端午节的文化意义,希望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九、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到家里和家人一起制作粽子,并分享他们的经验;2.邀请家长们在课堂上讲述他们对端午节的了解和传统习俗。

以上是一个关于传统文化教学的教案,主要围绕端午节展开。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传统习俗,以及讲述《屈原》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端午节背后的文化内涵。

鲁教版五四制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文化采风

鲁教版五四制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文化采风

文化采风引导学生结合表格进行交流研讨:你们知道哪些世界各地的节日?(设计意图:初步感受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节日。

)(二)活动二:节日探秘。

1.播放动画:多彩的节日——圣诞节、多彩的节日——感恩节、多彩的节日——开斋节、多彩的节日——狂欢节、多彩的节日——奔牛节。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不同的国家或民族,节日习俗有着很大的不同,你能说说它们都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愿望吗?请各组选择一个主题,结合课文和资料进行研讨。

播放:想一想议一议。

小结:不同的国家或民族,节日习俗有着很大的不同。

节日往往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信仰、生活态度,反映了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与传统,反映了国家或民族的个性和精神,对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文化习俗我们应持理解、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2.播放动画:日本男孩节。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不同的国家或民族,还有哪些节日习俗有共同的地方?3.播放动画:韩国秋夕节。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有哪些国家的什么节日也深受中国文化和节日的影响?4.播放:中国人过圣诞节。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我国的人们是怎样过圣诞节的?你还知道哪些外国节日对我们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小结:每个国家的节日都有这个国家或者民族特色的烙印,节日活动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丰富多彩的节日,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设计意图: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和探究更多、更广泛的不同国家或民族的节日习俗,从而明白各种节日习俗都反映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信仰、生活态度和历史。

)【第二课时】(一)活动一:见面礼仪。

1.播放动画:见面礼仪之握手礼、见面礼仪之鞠躬礼、见面礼仪之拥抱礼、见面礼仪之合十礼。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见面礼仪在各国之间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当遇到与我们不同的见面礼仪时,应该怎么办呢?(板书:礼仪中的文化见面礼仪)小结:见面礼仪是人们交往中的重要礼仪,世界各地有着多种多样的见面礼仪,它们有的表示敬意,有的表示祝福与友善。

山东教育出版社五四学制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山东教育出版社五四学制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并了解《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1. 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女”通“汝”:你。
“贯”:侍奉。
B、讲解句式:
“莫我肯顾”:应为“莫肯顾我”(宾语前置)
C、将第二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三年侍奉你,都不愿意对我照顾。
(3)“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适”:舒心;
“逝将”:发誓要。
B、将第三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的地方。
三.学生讨论,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读懂课文。
请同学上黑板写出有哪些不理解的字是借助字典查到的。然后让学生进行逐句翻译,理解全文。
四.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人物点评,多角度探究寓意。
争辩:支持楚人的做法和反对其做法的理由。
怎么看待郑人“买椟还珠”的举动呢?
五.联系现实,课外拓展。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买东西的话,作为消费者可以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什么启示?你会在什么前提下买下匣子,退还珠宝呢?假如你是个生产商,你又可以从中领悟些什么?推广开去,这则寓言还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典故、名言等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游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道德修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成语故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理解成语的含义,学会运用成语。

教学内容:成语接龙、成语典故讲解、成语游戏等。

2.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教学内容: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的基本知识,经典古代文学作品选读。

3. 第三单元: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事迹,学习历史人物的品质和精神。

教学内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品质精神、名言警句等。

4. 第四单元:中国传统节日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感受节日的氛围。

教学内容: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的来历、习俗、相关诗词等。

5. 第五单元:中国传统艺术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形式,欣赏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教学内容:书法、绘画、戏曲、民间艺术等的基本知识,经典艺术作品欣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成语、典故、名言等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学会运用成语,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历史人物的事迹和精神。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成语、典故、名言等传统文化的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 游戏法:通过成语接龙、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4. 欣赏法:让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经典艺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了解国学经典的概念;(2)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3)学习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作品;(4)学习传统文化的礼仪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教具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互相交流讨论;(3)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4)通过游戏等趣味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2)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结合。

2. 教学难点:(1)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的准确理解;(2)如何使学生感兴趣并主动参与。

三、教学过程Step1 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进行讨论。

Step2 认识国学经典(10分钟)教师给学生讲解国学经典的概念,并选择几本国学经典的书籍让学生翻阅。

Step3 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具向学生介绍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并让学生欣赏汉字的美丽之处。

Step4 学习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作品(20分钟)教师选择几首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作品,让学生一起朗读,并进行解读。

Step5 学习传统文化的礼仪知识(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传统文化的礼仪知识,如拜访长辈时的行为规范等,并通过多媒体教具展示相关场景。

Step6 实践活动(30分钟)(1)分组制作中国结:教师给学生发放红线和彩纸,让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进行绑制。

(2)绘制中国画:教师给学生展示几幅中国画作品,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主题进行绘制。

Step7 游戏活动(20分钟)通过一系列有关传统文化的游戏,如猜字谜,诗词接龙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了解了国学经典、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作品以及传统文化的礼仪知识。

山大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一册)

山大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一册)

山大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一册)第一篇:山大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一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古代大诗人的生平行迹。

2.通过诗词教学进行阅读积累,培育审美情感,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以古代诗歌,辞赋为主,从唐诗宋诗及清诗中选择一些著名诗人的作品,集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道德品质,体现各个时代的不同社会风貌。

如杜甫的心忧国家,李白的豪迈不羁,白居易的流畅明晓,苏东坡的诙谐豁达等等。

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专题,并不局限体裁,表现形式。

每周围绕一个专题来进行教学,如父母亲情,真挚友情,怀古等,大力鼓励学生在课外查找资料,对课堂学习进行补充,进一步讨论交流,甚至可以视具体情况开展延伸活动。

三、教学重点诗词教学的重点在于反复诵读,苏东坡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因此教学中对所学诗词要求学生背诵。

我们将帮助学生用各种方法进行记忆,进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多背,打造一个善于记忆的头脑。

同时,对诗词的朗读也进行专门指导。

四、教学措施:1、诵读,记背。

再慢慢品尝,感悟。

2、对其中感兴趣的话题,展开研究。

3、将这本书扩展出去,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诗经》硕鼠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硕鼠》的意义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硕鼠》原文。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介绍《诗经》及《魏风·硕鼠》。

四、活动广角。

1、背诵《硕鼠》这首诗。

2、说一说你对《诗经》了解多少。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同桌交流。

教学反思:黄鸟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鸟》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是一首挽歌,描写的是什么。

四、活动广角。

1、用这样的句式来写首小诗。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学习《静夜思》、《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等古代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第二单元:古代散文学习《孟子二章》、《出师表》等古代散文,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思想内涵。

3. 第三单元:古代寓言故事学习《愚公移山》、《守株待兔》等古代寓言故事,领悟故事寓意,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4. 第四单元:古代历史人物学习《诸葛亮》、《岳飞》等古代历史人物的事迹,了解人物品质,传承优秀传统美德。

5. 第五单元:民间故事学习《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民间故事,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故事、文章为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传统文化知识。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表演等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综合素质: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2. 参考书目:《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散文选》等3. 网络资源:相关传统文化网站、视频资料等4. 教学工具:PPT、黑板、投影仪等六、教学安排1. 第一单元:古代诗歌(2课时)第1课时:学习《静夜思》、《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等古代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第2课时:进行诗歌欣赏和默写练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第二单元:古代散文(3课时)第1课时:学习《孟子二章》、《出师表》等古代散文,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思想内涵。

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课教案

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课教案

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课教案教案内容:课题: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课教案一、课程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创造力。

二、课程时间:60分钟三、教学内容:1. 课堂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进行导入,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15分钟)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图片,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传统节日、传统音乐、传统绘画等。

3. 传统文化体验活动(20分钟)3.1 传统节日习俗体验学生们分组,选择一个传统节日进行研究和展示。

可以包括节日的起源、相关习俗和庆祝活动等。

要求学生穿着传统服饰,分享自己对节日的理解和体验。

3.2 传统手工制作学生们利用纸、剪刀、颜料等材料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中国结等。

引导学生了解手工艺品的起源和意义。

4. 学习传统文化知识(10分钟)通过教材、课堂讲解等方式,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包括古诗词、传统戏曲等。

5. 传统文化展示(10分钟)学生们将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传统节日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可以通过图片、模型、表演等形式展示给全班同学。

四、教学手段:1. 影音教具: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具进行导入和展示。

2. 分组合作:学生们分组进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共同合作完成任务。

3. 探究式学习:通过研究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2. 整理学生制作的手工艺品和研究成果;3. 学生之间进行展示和分享。

六、作业布置: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或者绘制一幅传统文化的画作。

七、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反馈,总结本次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并进行反思,以便今后的教学改进。

同时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山东教育出版社)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山东教育出版社)

第1课时《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

心正而后身正。

》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

心正而后身正。

”这句古语2、理解其含义,能结合自身,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

心正而后身正。

二、简介《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

心正而后身正。

》这句话的出处《傅子.正心》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明道喻理:结合视频,通过数豆正心的故事,更加深刻体会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

心正而后身正。

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七、知行合一:引导学生思考,在自己的生活中,怎么实践这句话,怎样成为一个“有德之人”,能从哪方面做起?写出你的想法。

八、拓展诵读:结合本课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并识记“种树者必陪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这句名言。

第2课时《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句古语2、理解其含义,能结合自身,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二、简介这句话的出处《论语.述而》以及孔子其人三、教师有感情、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五年级上传统文化教案

五年级上传统文化教案

五年级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五年级上册的传统文化内容,使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古代诗歌1. 《静夜思》2. 《登鹳雀楼》3. 《望庐山瀑布》4. 《寻隐者不遇》第二单元:古代散文1. 《孟子二则》2. 《庄子二则》第三单元:传统节日1. 《春节童谣》2. 《端午节童谣》3. 《中秋节童谣》第四单元:民间故事1. 《牛郎织女》2. 《白蛇传》第五单元:古代历史人物1. 《孔子》2. 《孟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内容,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2.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诗歌、散文的意义,感受民间故事和古代历史人物的魅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讨论、朗读等,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综合素质: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安排:1. 第一单元:古代诗歌(2课时)第1课时:《静夜思》、《登鹳雀楼》第2课时:《望庐山瀑布》、《寻隐者不遇》2. 第二单元:古代散文(3课时)第1课时:《孟子二则》第2课时:《庄子二则》第3课时:总结与拓展3. 第三单元:传统节日(4课时)第1课时:《春节童谣》第2课时:《端午节童谣》第3课时:《中秋节童谣》第4课时:节日文化探讨4. 第四单元:民间故事(4课时)第1课时:《牛郎织女》第2课时:《白蛇传》第3课时:民间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第4课时:学生分享与讨论5. 第五单元:古代历史人物(3课时)第1课时:《孔子》第2课时:《孟子》第3课时:历史人物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七、教学活动设计:1. 诗歌朗诵:让学生分组朗诵所学诗歌,增强对诗歌韵律的感受。

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成语教案

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成语教案

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成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成语的定义和特点。

2.掌握常用的传统文化成语,并能正确运用。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成语的定义和特点。

2.常用的传统文化成语。

三、教学重点1.掌握常用的传统文化成语。

2.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传统文化成语的话题,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成语的谜语或谚语,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二步:学习成语的定义和特点(1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或展示板,向学生介绍成语的定义和特点。

教师可以借助图例和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成语的意义和特殊之处。

第三步:学习常用的传统文化成语(20分钟)教师逐个讲解常用的传统文化成语,包括成语的含义、出处和用法。

教师可以采用问答、示范和互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用的传统文化成语包括:1.一马当先:形容在众人中表现突出,领先一步。

2.四海为家:形容一个人在任何地方都能感到宾至如归。

3.寸步不离:形容一直贴近,毫不离开。

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形容事情的成功首先要从实际开始,从小事做起。

5.跃跃欲试:形容因过于急切而动作起来,欲望强烈而焦急。

第四步:活动与实践(2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与成语有关的图片、故事或情景,让学生根据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口头表达、创造性写作或角色扮演等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

第五步:总结与展示(1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今天学习的成语,并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自由发言和分享自己的想法。

教师可以展示学生的作品和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作品的质量和口头表达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评估。

同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测验或练习,以检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引入谜语和谚语的方式,成功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2019.9五年级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 副本

2019.9五年级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 副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山东教育出版社小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刘桂红阳谷县西街小学二零一九年九月第一单元尚德修身一、教学目的1、学习先贤“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的思想理念,品悟历代经典故事中的做人道理。

2、联系实际,付诸行动,从小事做起,从每一天做起,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重点难点:保持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1.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

心正而后身正。

一、教学目标:1.了解“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

心正而后身正”的由来。

2.明白尚德的重要性,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尚德言行。

二、重点难点:明白做人要立德为先的道理。

三、课前准备:读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一)说文解字1.理解句子含义。

2.简介《傅子正心》。

(二)故事引导,明道喻理1.讲赵叔平的故事。

读《数斗正心》,然后同桌互相讲讲这个故事。

讨论:请你想一想:赵叔平为什么每天都要检查自己的善心与恶念呢?2.你还知道哪些立德正心的故事?小组内交流,讲其他相关的故事。

小组内派代表,班内交流。

(三)熟读成诵1.开火车读“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

心正而后身正。

”2.开展小组背诵比赛(四)、知行合一1、讨论:(1)你认为德是什么?自己思考后,和组内其他同学交流。

(2)生活中的你受到过哪些人的良好影响?自己有没有用好的言行影响到他人呢?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经验和感受吧。

2.说一说,你打算今后怎么做?(五)拓展诵读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明王守仁《传习录》指名读,正音。

开火车读。

简单释义。

2.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人,游于艺一、教学目标:1.懂得树立志向、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学习技艺的重要性,明白道、德、仁、艺是对人修养的基本要求。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追求德才兼备这一人才最高标准的品德。

二、重点难点: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认识品性与能力全面发展才是修身养性的基本准则。

三、课前准备:在家预习第二课。

四、教学过程: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人,游于艺》。

小学五级传统文化下学期教案

小学五级传统文化下学期教案
二、仔细阅读温馨点击,了解这首诗成诗的原因。
三、活动广角
1、背一下你另外找到的有关趵突泉的诗。
2、你知道下面这副对联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吗?读一读并讲一讲对联的意思。
四、认真填写成长阶梯。
五、教师小结。
教后记
教学内容
泉城明珠——大明湖
课时数
1
学习目标
让学生对省会济南的大明湖有一定的了解
重难点
让学生对省会济南的大明湖有一定的了解
2、把自己搜集的有关济南名胜的资料整理交流。
四、认真填写成长阶梯。
五、教师小结
教后记
教学内容
佛教名山——千佛山
课时数
1
学习目标
让学生对千佛山有一定的了解,能说出它的著名景点。
重难点
让学生对千佛山有一定的了解




一、学习翁方纲的《千佛山(节选)》。
1、背诵这首诗。
2、对照注释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二、仔细阅读温馨点击,了解这首诗成诗的原因。




一、学生自学艺海拾贝,对照书边的注释体会文章的意思。
读后你有何感想?快和同桌交流一下吧!
二、阅读温馨点击,知道什么是成语?它的来源有哪些?阅读成语故事有什么好处?
三语。
2、下面这些成语都来源于史书上有记载的历史故事,你知道这些故事吗?不清楚的你去查阅一下资料。
1、你还知道哪些瀑布?把龙潭瀑与你知道的其他瀑布比较一下,你觉得龙潭瀑有哪些特点?
2、这么美的景色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呢?请你为崂山风景区设计几条环保广告吧!
四、认真填写成长阶梯。
五、教师小结。
教后记
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艺术乐园
妙联集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复述(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
四.研读——提问题,探寓意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2、读读方框中的文字,从中受教育。
五、成长阶梯。
填写好三个项目。
教学后记:
《苏氏家语》说:“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能然者,生而善教也。”曾子教育子女很有章法,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很值得我间:11.5-11.12
导入
1.抢答成语:
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
2.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二.初读——读准确,读通畅
备课时间:9.30授课时间:10.8-10.15
教学目标:
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联系现实,探究寓意。
重点难点:
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多角度探究寓意。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好文言文字典。
教学过程:
一.引入:什么是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什么?
你熟悉的有哪些寓言故事呢?
二.请一位学生带读课文《买椟还珠》。
《成语诗画》18周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硕鼠》教案
备课时间:9.2授课时间:9.4 9.11
教学目标:
1、学习《硕鼠》,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把握《硕鼠》中,复唱的特点。
2、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3、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4、熟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2、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板书“鼠”,齐读,思考: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师在“鼠”字前加上“硕”字,齐读,思考:这个字什么意思?
猜想题目的意思。(大老鼠)
二、新授:
(一)、师范读,生听清字音,体会诗中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教学措施:
1、诵读,记背。再慢慢品尝,感悟。
2、 对其中感兴趣的话题,展开研究。
3、;将这本书扩展出去,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夯实我们民族的根。做一个真正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教学进度安排
传统文化:
上学期
《硕鼠》 1-2周 《黄鸟》 3-4周 《买椟还珠》5-6周
《曾子杀猪》7-8周 《秦西巴纵鏖》9-10周 《后羿射日》11-12周
六.学生归纳,谈本节课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发挥想象,撰写《新买椟还珠》。
教学后记:
整节课学生们一直在动,调动了他们的听、说、读、查的能力,学生通过查字典来读懂文言文的习惯得到培养,独立理解文言短文的能力也有所提高。课文联系现实也很好,学生们多角度思考,见解独特。归纳出从买东西一直到看一个人,都要看其本质的道理。可以说思想性落实得相当到位。布置的课后《新买椟还珠》的作业也较有创意,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较大。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好比大海,而老师是岸。总体这节课体现了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二)、生自渎,借助注音读通句子,读出诗的韵律来。
(三)、指读,生生互评。
(四)、默读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三章结构上非常相似,句子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重章、叠句、四言),只有几个词不同。
师总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五)、学生自己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黄鸟(《秦风》)
备课时间:9.9授课时间:9.18-9.25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鸟》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讨论、点拨: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4)“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爰”:才,才能。
B、将第四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舒心的地方,舒心的地方,才能得到我的住所。
3、再读,边读边试着理解整句话。
4、背诵此段内容。
(七)、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二、三段。
用学习上段的方法,学习二、三段内容。
(八)、汇报,师适时点评。
并了解《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五.联读——联生活,谈体会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讨论、小结:
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
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
2.老师范读,学生再读。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三.再读——通文意,理关系,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十二)、古今对比,珍惜美好生活。
(十三)、齐背诵,结束全课。
教学后记:
《硕鼠》是属于一篇文言文,对于五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我让学生们先了解,这篇文章讲了什么事,延伸到课外的一些知识。
要作好比较阅读,首先要十分熟悉所阅读的作品,否则,以其昏昏,难以作好真正的比较。因而应先要求同学反复吟咏《硕鼠》,对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基本特点做到娴熟于心。
1. 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千金求马》13周 《赵威后问齐使》14周 《姜尚》15周
《管仲》 16周 《孙武》17周 《司马迁》 18周
下学期
《泉城济南》1-2周 《佛教名山》3-4周 《名泉之冠》5-6周
《泉城名珠》7-8周 《海上名山》9-10周 《崂山名瀑》11-12周
《妙联集锦》13-14周 《读书名联》15-16周 《成语探源》17周
“女”通“汝”:你。
“贯”:侍奉。
B、讲解句式:
“莫我肯顾”:应为“莫肯顾我”(宾语前置)
C、将第二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三年侍奉你,都不愿意对我照顾。
(3)“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适”:舒心;
“逝将”:发誓要。
B、将第三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的地方。
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简要板书,见上)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黑体字板书)
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2.理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请指出“塞翁”、“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如果能
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并由此引起争论效果就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