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猪文化经典对养猪业的启迪
猪的文化象征与寓意解析
猪的文化象征与寓意解析1. 猪在文化中的地位大家都知道,猪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象征。
说到猪,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那肥嘟嘟的身材和傻乎乎的模样。
其实,猪在很多文化里可不只是“好吃”的代名词哦。
在古代,猪被视为财富的象征,特别是在农耕社会中,养一头猪可是发家致富的标志。
你想啊,家里能有几头猪,那就是“吃肉”的保证,简直就像“金山银山”一般,富裕得不要不要的!所以,猪的身上总是能透露出一股“富贵”的气息。
2. 猪的寓意与象征2.1 财富与繁荣不得不提的是,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招财的动物。
就拿“猪年”来说,很多人都会希望在这一年里能发财,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猪的肉质鲜美、油脂丰富,给人一种富足的感觉,生活中能常吃到猪肉,自然是“吃得开”的象征。
古人还常用“猪”来形容“发福”,这可不是说贬义,而是代表着一种喜庆的状态,象征着日子越来越好。
2.2 幸福与安宁除了财富,猪也代表着幸福与安宁。
你有没有发现,猪的性格普遍温和,跟它们在一起,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忧无虑的氛围。
在许多地方,猪被视为家庭的保护者,能够带来好运和快乐。
想想那些“小猪佩奇”,不就是深得小朋友们的喜爱吗?它不仅仅是个卡通角色,更是承载了无数家庭的快乐和温馨。
3. 猪在节日中的角色3.1 春节的主角每到春节,猪更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年夜饭上,整猪的出现,那可是餐桌上的一大亮点,象征着“年年有余”,而且还有个好听的谐音“余”。
很多地方还有吃猪头肉的传统,寓意着头头是道、万事如意,真是吃得有讲究呀!节日里,大家欢聚一堂,吃着美味的猪肉,谈着过年的趣事,那种氛围,真是温暖极了。
3.2 中秋的团圆除了春节,猪在中秋节时也占有一席之地。
许多地方会制作猪肉月饼,象征着团圆与和睦。
在明月高悬的夜晚,家人围坐一起,享受着月饼,分享着猪肉的美味,那种幸福感简直没法用语言形容。
可以说,猪在节日中的存在,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为了传递家人之间的亲情与团圆的美好。
中国猪文化经典对养猪业的启迪
中国猪文化经典对养猪业的启迪中国猪文化经典对养猪业的启迪2014-12-09张伟力教授养猪CEO1 上古篇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将野猪驯化为家猪的民族,中国的民族文化中有相当浓厚的猪文化元素,与印度的牛文化元素、蒙古的马文化元素、欧美诸国的狗文化元素共同构成了绚丽多彩的人畜共荣和谐社会关系。
只是中国的猪文化历史要追溯到十分遥远的太古时代。
猪文化伴随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国5000年猪文化的沉淀已将养猪生产与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融为一炉。
大汶口出土古迹证明了5000年前中华民族已从游牧发展到农耕定居的特征,故汉字“家”的造字是一个屋顶下面有一个冢,即屋下有猪者为家。
人命为天,尸体入土时“家”字少一点则为“冢”,意为土中入葬者为猪人同穴,猪为陪葬。
上古之时,军队出师,友邦结盟,天子祭天地都有供祭品、插血、拜天地之礼仪。
祭品中猪头必不可少,故猪头乃做牺牲之象征。
古代传统婚宴中必有猪头供于案中醒目位置,在猪头的陪衬之下,新郎格外英俊,新娘格外秀丽。
汉文化中言女子嫁与富人为“嫁入豪门”。
何为豪门?高楼深院之大宅门有其猪者为豪门,汉字“豪”是“高”+“豕”而来,说白了,嫁入豪门就是嫁给养猪人。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的猪文化已深入汉文化的骨髓。
康熙字典中收容豕字为部首的字约有150个,肉字为部首的字有636个,而收容人为部首的字约有800个。
这个模糊数学统计告诉我们,猪文化加肉文化近似于人文化。
2 秦汉篇作为华夏中央统一文化与政权之首创者,秦始皇依商鞅变法奖励农耕,是为猪粮安天下而后可以富国强兵横扫天下之古典楷模。
秦始皇之母乃国母之至尊尚亲自操持养猪之业于赵国之疆,何况八百里秦川之百姓农夫呼。
养猪在2000年前的华夏大地已成为农耕文化的基础元素。
猪作为农耕文化的产品在秦汉时代是宴席美食文化的主旋律。
司马迁史记中对楚汉战争的鸿门宴事件中的猪文化作了生动的描述。
楚王项羽依谋士范增之计宴请汉王刘邦欲在酒席之中刺杀刘邦,故授意项庄舞剑,意取沛公,无奈刘邦身边有贴身卫士樊哙紧随左右。
2024年参加“养猪技术培训”的心得体会(三篇)
2024年参加“养猪技术培训”的心得体会养猪技术培训的心得体会____年,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在养猪技术方面的培训。
这次培训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和启发,使我对养猪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这次培训让我意识到养猪业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猪肉是我国重要的畜禽产品,而养猪业作为猪肉生产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承载了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的重要任务。
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养猪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前景,了解到养猪业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
这让我对养猪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为自己以后能够从事养猪业提供了坚实的动力。
其次,培训中,我们全面系统地学习了养猪的基础知识和技术要点。
养猪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我们了解猪的基本生理特征和生长发育规律,掌握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和技术,做好疾病预防和防控工作等等。
通过培训,我学习到了很多有关猪的知识,包括猪的消化和吸收特点、猪的饲料营养需求、猪患病的常见症状和治疗方法等。
这些知识为我今后从事养猪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增强了我在养猪方面的自信心。
在培训中,我们还参观了一些现代化养猪场。
通过实地考察,我深刻感受到了现代养猪技术的先进性和效益性。
现代养猪场采用科学的设计和管理模式,运用先进的养殖设备和技术手段,提高了养猪的生产效率和养猪的质量安全。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自动化养猪设备的运用。
自动化养猪设备使养猪过程实现了智能化和自动化,充分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参观养猪场,我不仅目睹了现代养猪技术的强大力量,也感受到了养猪产业的巨大潜力,这使我对未来养猪事业的前景充满了希望。
此外,这次培训还加强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巧。
在培训中,我们不仅学习了养猪的理论知识,还进行了实际操作和模拟训练。
我们学会了猪舍的搭建与管理、饲料的配制与搅拌、猪的疫苗注射和疾病预防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养猪技术的实际操作方法,增强了我们对养猪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这个全方位的培训,使我相信自己能够在养猪事业中有所作为。
养猪户养猪心得与经验总结
养猪户养猪心得与经验总结养猪户养猪心得与阅历总结(精选5篇)养猪户养猪心得与阅历总结篇11、人才是猪场的栋梁支柱。
一个猪场只要有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整个猪场就有活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一个明智的养猪生产者,不要把精力放在怎样把病猪治好上,而应放在怎样让猪不得病上。
3、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4、种猪是效益的基础,环境是疾病的根源,防疫是利润的砝码,管理是企业的生命。
5、通过加强管理可以解决猪场的所有问题,没有灵丹妙药。
6、在生猪销售价格上注意季节变化和养猪业的波浪式进展规律。
7、养猪要有四心:精心、爱心、耐心、责任心。
8、猪病防制要五早:早预防、早发现、早确诊、早隔离、早治疗。
9、猪场的传染源,若要根据我们控制非典(SARS)的方法,切断传染源,截断传染途径,控制流动密度,就可以有效地控制传染性疾病。
10、一旦有猪发病,往往会先在是什么细菌,是什么病毒感染上找原因,其实营养、环境条件、霉菌毒素或应激才是这次发病的真正原因。
11、保育是变压器,它会把产房的失误放大也会缩小。
有阅历的养猪人会在保育阶段安排精兵强将。
12、小猪怕冷,肥猪怕热,所有猪都怕潮湿。
猪还要求空气新鲜、光线充足、营养全面、环境宁静,只要满足这些要求,养好猪并不困难。
13、一只发病,整窝用药。
一栏发病,全群预防。
群防群治,群体保健。
14、只有把猪当成宠物养,才能真正养好猪。
15、最好的治疗是在温暖、干净、干燥的环境下养猪。
16、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是一名最好的神医,是一剂最神的良药。
17、我们现在所遇到的猪病流行情况,过去在养鸡场发生过,但养鸡场通过强化种鸡免疫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把问题基本解决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18、养猪场应该向养鸡场学习。
19、全方位地推动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仔细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综合防控'的方针。
20、过去兽医的职责是治疗病猪,现在是淘汰病猪并查找发病原因,并实行预防措施,阻止下次再发病。
(整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养猪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养猪之【道】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健康性能评价实验室历经4年,完成了8届全国性健康养猪技术比赛活动,获取了大量的健康性能数据,当这些数据被认真整理和仔细分析之后,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被发现,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揭示生命规律的魔力再次显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献资料浩如烟海且微言大义,涉及儒家、佛家、道家、法家、兵家、阴阳家等内容比比皆是,此文仅仅撷取与健康相关的内容。
1、健康程度的量化【健康评价】主要通过使用【血液保护液】采集血液样本对猪的几乎接近机体真实状态的血液生理和生化指标进行检测,通过计算机数学模型模拟计算出机体的【营养指数】、【中毒指数】、【免疫指数】、【炎症指数】和【血液分布指数】,综合后得出机体的【健康指数】,最终实现了机体健康状态的【量化评价】。
通过量化评价,了解机体的真实健康状态,再通过【医学干预】保持健康状态或通过【医学干预】将偏移健康状态的机体回复至健康状态。
此过程实现了机体健康的实质性干预,这样的干预不再沿用现代的思维模式(即西方思维模式),而必须具备【整体观念】和【天人相应】的思维。
2、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完全不同于现代西方的“科学”与“技术”,西方科学技术强调细节,强调切割和划分,从系统、器官到组织,进一步到分子、原子直至中子、电子和质子,西方科学技术强调机体与病原之间的对立,强调病原对机体致病的唯一性,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强调整体,强调系统的完整性,绝不会通过诸如破坏生命(如解剖)等方式去了解生命。
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这样的差异可以上升至价值观的高度,甚至完全可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行】概念所体现的就是一个整体观,其中的【金】【木】【水】【火】【土】就是通过取类比象的方式将整个宇宙描述成互相影响的完整系统。
其中的【土】居于核心位置,是五行的中央。
【金】与【木】相克,【水】与【火】相克,这是两对基本的矛盾。
必须从哲学层面上总结养猪业的教训
必须从哲学层面上总结养猪业的教训解放初,我国牲猪存栏约8000万头,年出栏约5000万头,经60年发展,我国已拥有近5亿头存栏,成为年出栏约6亿头的世界第一养猪大国。
回顾这段不平凡的历史,国人在感到自豪的同时,是否更应该将目光聚焦在经历的教训上,因为尽管取得到光辉瞩目的成绩,但是花费成本太大,至今众多的疫病像阴魂一样仍然附着在拥有良好品种、良好饲料、良好药品、良好技术的养猪业身上,始终只能以庞大存栏、高死率、低出栏率换取保障供给。
一、有哪些教训值得认真总结1958年养猪业兴起“三割”快速育肥法,即将仔猪的耳朵、尾巴、甲状腺割去猪只便可又省饲料又快速生长。
今天听起来近乎天方夜谭的事儿在当时特殊环境下竟然还风靡一时,被割仔猪流血不止,幸存者也成为粘液性水肿病猪。
尽管此法很快夭折,损失亦不大,但留下思索重重。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直七十年代初兴起稻草养猪。
此风不小,由部队刮到地方,与个个生产队要集体养猪的运动结合波及全国。
那时粮食紧张,稻草却很多,利用这被焚烧的无用之物做饲料的出发点无可厚非,但毕竟猪吃了不仅不长,还越来越瘦,最终被历史遗忘了。
改革开放后,养猪业迅猛发展,特别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把中国的养猪业推到了一体化的进程中,与世界交往频繁,中国养猪业难以独净其身。
在采用西方饲养模式的同时,多种境外疫病传入国门,养猪业从此被疫病附体,无以宁日。
既然是疫病,体温升高(发热)自然是主要症状,当人们根本没有发热鉴别意识,根本末进行发热鉴别,未得到正确诊断治疗效果又不如人意之时,坊间便有了无奈的“高热病”一说。
遗憾的是众多专业人士也起而附之,“高热病”成了当代中国猪病的代名词。
更有甚者将“高热病”与蓝耳病划上等号,于是全国一片蓝。
以此等认识指导猪病防制自然收不到好效果,疫病连绵不断,高致病性蓝耳病的一统见识便甚嚣尘上,将当代猪病的猖獗归结于高致病性蓝耳病,高热病也就等于高热病性蓝耳病。
刚开始,人们对高热病等于高致病性蓝耳病深信不疑,但是随着认识的深化现在持这一看法的人越来越少了,究其由,别无它理,只因它不符合猪病的客观事实。
华夏文明星河璀璨——漫谈我国养猪的历史
华夏文明星河璀璨——漫谈我国养猪的历史华夏文明星河璀璨,文化耀眼夺目,我国养猪历史更是源远流长,猪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家畜,民间称其为六畜之首。
在生肖属相中排在最后,让猪作十二生肖的压阵之物,倒也名副其实。
我国养猪历史已经有七、八千年了。
在许多古人的墓葬中,远至新石器时期的人类遗址,都不乏猪的遗骸,因为他们常常以牲畜的多寡来标度地位和富裕程度,由此,葬猪或以猪做祭祀品就显得十分重要。
家祭时,陈豕于室,合家而祭,故“家”是宝盖下有个“豕”字,这乃是今天我们所用“家”字的由来。
1959年发现的大汶口古文化遗址(距今约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中,出土兽骨以猪骨最多,在大汶口文化的地层中,曾发掘到一件猪形陶器,塑造的猪形维妙维肖,说明当时人们对猪的形态特征已有深刻的了解。
1980年初,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新郑县的李岗村,发现距今约八千年的重要历史文物,其中有大量猪、羊等动物骨骼,还有陶塑的猪头、羊头等原始艺术品,这可以证明,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初期已经在养猪。
我国有文字可考查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就已记载有各种饲养动物的情况。
由这些甲骨文可知,当时的畜牧业占重要地位,当时畜禽的种类很多,其中猪的数量可观,奴隶主除了把猪供食用外,还把它当祭祀用。
作为祭祀的猪,一次宰杀几十头,甚至几百头。
由此可见,早在四千年前的殷商,猪已受到了极其周到的饲养管理和精心看护。
因此,猪的体形及生产性能较野猪相比有了很大改变。
根据湖南省博物馆湘潭县九华公社发掘的殷商青铜猪尊来看,其体躯部位丰满而匀称,造型完全像经过培育的。
秦、汉两朝,尤其是在汉朝,养猪事业有了更大的发展,文字记载也比较多。
《史记》中提到“公孙弘家贫,牧豕海上”。
公孙弘做过汉朝丞相,他早年家贫,曾靠养猪谋生。
《史记》还记述有“留长孺以彘立名”。
由此说明,当时不但养猪相当普遍,而且已注重选育良种,其养猪技术也有长足的进步了。
到了唐代,养猪更是盛行,老百姓养,官府也养。
养猪哲学
养猪哲学赵春鹏对于猪场,猪是衣食之源,只有对猪充满爱心,猪才会以良好的表现回报于猪场。
党,为人民服务;养猪人,应该替猪着想。
改善猪的待遇,提高猪的生活水平,改良猪群的整体素质,让猪免于严寒酷暑,免于营养不良,免于人身攻击,免于疾病的袭扰,免于精神的恐慌,让猪生得幸福,死得安乐,将是猪场坚持不懈,为之努力奋斗的,永恒的目标。
在猪场要树立以猪为本的思想,要让猪本主义理念深入人心,一切为了猪,为了猪的一切,为了一切的猪。
猪场一切工作的中心,是让猪幸福健康的成长。
以猪为本,就是除了做人,做事,首先要学会做猪。
何谓做猪?即是与猪换位思考。
想猪之所想,急猪之所急。
小猪为什么尖叫?是抢不到奶头而着急,还是被母猪压到身下而疼痛?母猪为什么烦躁不安?是饥渴,还是思念?猪为什么精神萎靡,眼神满是忧郁?是总是受到同伴的欺侮而心情抑郁,还是正在忍受疾病的痛苦而精气不振?养猪人应该学会察言观色,从猪的表情神色中,从猪的语气语调中,从猪的行为举止中,感受猪的所求所需,感受猪的烦恼和忧愁,感受猪的痛苦和欢乐。
让猪生得幸福,死得安乐,以实现猪圈里的共产主义,这需要在猪场施行“仁政”。
防患于未然,让猪免于疾病的痛苦。
相对于流行性传染病对猪群造成的,毁灭性的打击,对卫生防疫的强调,无论怎样,都不过分。
对将进猪场人员充足的隔离时间,各种消毒设施的使用,猪舍清洁卫生的保持,对鼠群和蚊子的防控,和威胁猪群健康的不同行为,需要时刻地提醒,监督和纠正。
必须让防范意识深入人心,必须让防疫行为成为习惯。
培养工人对猪的爱心,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保持工人愉快的心情,让猪免于虐待和体罚,免于恐慌和应激,免于不必要的伤害。
给工人提供一切可能的,便利的工具,减少猪遭受打骂的借口。
每个猪舍配备足够的赶猪板和橡胶棒,以方便工人赶猪,而不是让工人以铁棍铁管和大声斥喝,粗暴对之。
为母猪接产时,应为工人提供长筒橡胶手套,而不是让工人裸臂对之,以降低母猪感染疾病的机会。
养猪,那些不曾逝去的“真理”
猪场的繁殖育种工作中,后备母猪选育为重中之重。
后备母猪选拔得好,有利于稳定本场的母猪群,有利于提高整个猪群体的平均窝产仔数、断奶重、生长性相关。
猪舍要按照猪的生活习性和人们的饲养目的来设计;猪只的生产管理要遵循安全、健康原则,古人在这些方面都充分展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圈小则肥疾,PIGS TODAY7January 2021泥污得避暑”,十分恰当地总结描述了栏舍的设计与生物安全的关系。
“三日掐尾,则不畏风;凡犍猪死者,皆尾风所致耳”,为了防止猪只阉割后因尾部不洁而感染传染性疾病,古人已经有了在猪只阉割前将尾巴截去的生产管理技术。
总言之,猪场设计不合理,生产管理不到位,风险无处不在,疾病随时发生,生物安全防控便无从谈起,以至于,天下苦“非瘟”久矣。
3 “糟糠经夏辄败,不中停故”“初产者,宜煮谷饲之”饲料成本占养猪成本的70%左右,因此,饲料营养管理是现代化养猪生产技术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最直接影响养猪生产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
研究营养素的均衡配比,为猪只提供精准营养,确保营养物质得到充分利用,促进猪只发挥最佳的生产潜能,是现代化养猪业营养管理的研究主题。
有人认为猪场营养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日粮合理配制,但笔者认为日粮原料的质量管理才是整个营养管理2019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第194号公告,明确自2020年1月1日起,退出除中药外所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自2020年7月1日起,饲料生产企业停止生产含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中药类除外)的商品饲料。
总体来看,养殖端已然进入减抗、限抗时代,对生猪养殖行业影响较大。
1 减抗与限抗对生猪养殖行业造成的主要影响1.1 部分企业面对生存问题在《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工作方案(2018—2021年)》(下文简称《方案》)中强调,到2020年,我国养殖行业所使用的饲料中,药物添加剂将不能继续应用。
此时,当前从事药物添加剂生产与销售微探减抗与限抗对生猪养殖行业的影响文 ⊙ 孟 景 河南省驻马店市畜牧站本文主要从养猪业上下游企业、饲料产品设计、“替抗”产品、执业兽医制度、生猪养殖环境建设、营销7个方面入手,阐述了减抗与限抗对生猪养殖行业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生猪养殖行业减抗、限抗的策略。
畜牧业中的养殖业与农村文化传承
畜牧业中的养殖业与农村文化传承在农村地区,畜牧业是农民经济增收的重要方式之一。
而养殖业作为畜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与农村文化传承息息相关。
本文将探讨畜牧业中的养殖业与农村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旨在强调养殖业在传承和发展农村文化方面的重要性。
一、养殖业对农村文化传承的促进养殖业作为农村的重要产业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农村文化传承内涵。
首先,在养殖业的传统操作过程中,农民们通过代代相传的技艺,掌握了养殖技术和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养殖方式和管理方式。
这种传统的养殖技术不仅传承了农村的智慧和智能,在养殖业的持续发展中也展现出了独特的竞争力。
其次,养殖业与农村相关的节庆活动和习俗也成为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农村地区,一些特定的养殖节日和相关的风俗习惯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如牛年生肖庆典、牧区赛马等。
这些传统的养殖习俗丰富了农村文化的内涵,也成为了农民身份认同感的象征,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农村文化。
此外,养殖业还与乡村旅游、文化行业等相关联,为农村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关注农村的养殖业,期望能够亲身体验到农村文化的魅力。
因此,养殖业作为农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二、养殖业对农村文化传承的挑战尽管养殖业对农村文化传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农村地区人口外流,造成了劳动力短缺和养殖业精细化发展的困境。
这种人口流失现象,不仅使得养殖业面临着生产力的压力,也对农村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现代科技的进步也给养殖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新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引入下,传统的养殖技艺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这对农村文化的传承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因此,在推进养殖业现代化的同时,也需要注重传统技艺的传承,保护农村独有的文化特色。
此外,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也给养殖业带来了困扰。
猪在民间文化的象征意义
猪在民间文化的象征意义摘要:一、引言二、猪在民间文化中的正面象征意义1.财富与福气2.勇敢与忠诚3.智慧与创造力三、猪在民间文化中的负面象征意义1.贪婪与自私2.笨拙与懒惰四、总结正文:在我们的民间文化中,猪作为一种常见的动物,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从古至今,猪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食物来源,还代表着各种价值观和品质。
猪在民间文化中具有许多正面的象征意义。
首先,猪被视为财富和福气的象征。
在许多传统文化中,猪年被称为吉祥的年份,人们相信出生在猪年的人具有好运和财富。
此外,猪的形象也常常出现在年画、剪纸等艺术作品中,寓意着富饶和幸福。
其次,猪在民间文化中象征着勇敢和忠诚。
在我国古代战争中,猪被视为勇敢的象征,一些勇士甚至会将猪的形象纹在身上,以示勇敢。
同时,猪的忠诚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被认为是朋友之间的信物。
猪还被认为具有智慧和创造力。
在我国的一些传说中,猪神被视为智慧的化身,可以预知未来,解决问题。
此外,猪在民间艺术中也常常出现,如泥塑猪、猪形灯笼等,表现出人们对猪智慧的赞美。
然而,猪在民间文化中也具有一定的负面象征意义。
猪被认为代表着贪婪和自私。
在许多故事中,猪的角色往往是贪婪的,不知满足。
此外,猪的笨拙和懒惰也被人们所诟病。
这些负面形象使得猪在民间文化中呈现出一种复杂的人格特征。
总的来说,猪在民间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是多元化的。
既有财富、勇敢、智慧等正面形象,也有贪婪、自私、笨拙等负面形象。
这些形象反映了人们对猪的认知和评价,也揭示了猪在民间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已有几千养猪历史故有穷不丢猪富不丢书之
我国已有几千年养猪历史,故有“穷不丢猪,富不丢书”之说,长期以来,农民养猪多用传统方法,周期长、耗料多、效益低。
提高养猪经济效益,核心问题是“良种、良料、良法”的科学应用;树立“猪种是前提、饲料是基础、饲养是关键、管理是效益、防疫灭病是保证、饲料添加剂是补充、污染治理是根本”的全面健康生态养殖观念;运用三元杂交组合、全价日粮配合、生态环境优化、动物福利美好的科学养猪方法。
一、品种三元杂交猪三元杂交猪是用三个猪种按杂交组合试验得出的组合顺序分别进行杂交后所产生的具有优良品质的杂交育肥猪。
有太×大×长 (内外三元)和大×长×杜(外三元)等不同的杂交组合,特点是:这种猪较好地表现出双亲优势,具有较强的生活力和生长速度,表现在抗逆性、繁殖率,生长速度,生理活动,产量,品质,寿命和耐力等方面的各种优良性状。
选择杂交猪除注意双亲品种外,还应注意如下几方面问题:①根据自己的生产目的和饲养条件,注意选择适销对路的二元母猪或三元杂交仔猪。
②注意观察仔猪的体型、外貌和精神状态。
③挑选健康无病并经过免疫注射的仔猪。
④尽量选择同窝仔猪。
⑤就近购猪或自繁自养仔猪。
二、生猪营养与饲料利用本地农副产品资源,优化生猪饲料日粮配合,使饲料日粮水平符合国家制定的猪不同生产阶段,不同用途的营养标准,禁止使用国家明确规定的违禁药品和饲料添加剂,达到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目的。
(一)育肥猪饲养标准生长肥育猪每头每日营养需要量生长育肥猪每千克饲料养分含量(二)配合日粮的组成1、能量饲料也叫碳水化合物饲料,主要是供生猪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包括玉米、高粱、水稻、小麦、红薯、米糠、麸皮等。
2、蛋白质饲料是猪需要量较大的营养物质,主要功能是构成各种组织,维持健康,保证繁殖,促进发育,它包括各种豆类和饼类,以及动物蛋白类,如鱼粉、血肉粉、羽毛粉、蚕蛹粉等。
豆类蛋白质含量20-24%,饼粕类25-50%,动物类50%以上。
中国猪文化与养猪业可持续发展
(上接第11期131页)然后取回猪体,切成与猪皮大小相同的块状,铲出猪头皮和腮肉,猪肾则切薄片,拼成猪形,再度上席。
乳猪肉鲜而香,无需蘸砂糖、甜酱吃。
而“光皮乳猪”通常片成皮、膏、肉分明的一片片,三为一体吃下,且要即烧即吃,入口香辣,有多层的口感。
近年的烧乳猪有低龄化(出生1个月)与微型化(重约2 kg)的趋势,而且吃法也层出不穷,例如片皮乳猪斩件在上,炸而包片在下,中间夹皮蛋件,吃来酥香松化,令人回味无穷。
又如把烧乳猪片开,将米饭塞进乳猪腹中,以锡纸封住,再以炭火烤之。
无论婚嫁喜事,端午竞渡,还是庆赏元宵,体育比赛,都少不了烧猪。
尤其是电影开拍,新店开张,通常都用烧猪拜神,以此祈祷万事顺利。
由此可见,烧猪深深扎根于广东民俗之中。
烧猪还寄托着粤人发财致富和身体健康的愿望。
据中山大学教授叶春生先生说,广东有悦城龙母诞。
相传龙母吃了金猪,便会“赐福金珠”,敬奉过龙母的金猪“留有她的口水和牙慧”,凡人吃了金猪不但会身体“红皮(肥)赤壮”,百病难扰,而且可以招财进宝,因此香客多购备金猪,奉神后必在庙里斩食。
据统计,1946年悦城龙母诞期间销售的金猪就有1.1万头!或者是由于这个原因,每逢喜庆日子,都会不乏烧猪的影子。
此外,烧猪还寄托着粤人追思之情。
广东历来有崇拜祖先的风气,长期流行着金猪祭祖的习俗。
所谓金猪,就是在烧猪头部插上金花(即簪花,尖形,用金色的纸制成,有些地方用红纸制成),用作祭品。
清明时节,粤人以家族为单位,由孝子贤孙们扛着金猪,浩浩荡荡地上山扫墓祭祖,以金猪象征家族兴旺,事业红火,告慰先人在天之灵,以此向先祖表示孝心和敬意。
而烧猪的价钱也随着这种风气变得越来越高。
4.2 生活中的猪文化至今,农家依然有给孩子制作猪形小枕、猪头鞋、猪头帽的习俗,来表达对孩子的祝福,每逢年节之时所制精湛的面花礼馍之中,也不乏猪的形象。
礼馍源于古老的祭祀活动,在北方广大农业为主的地区面食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祭祀所用的牲畜被面塑性畜所代替。
中国猪文化与养猪业可持续发展
4)大伦庄猪。
泰州、泰兴、如皋等县的大伦庄猪,是我国优良猪种之一。
泰州新庄三号汉墓出土的滑石猪,具有大伦庄猪的特征。
从外形看,头嘴短小,颈短,腿短而小,背宽微凹,腹部下垂,臀部发达。
5)贵州猪。
今年贵州出土的汉代陶猪,从外形看,体形小而丰圆,嘴尖细而短,为脂肪型猪种。
这种猪为少数民族精心选育的适合当地条件的优良猪种。
汉代文献中有不少“牧猪”的记载,但这不是欧洲中世纪森林牧猪的野放方式,而是以圈养为主,实行舍饲与放牧相结合。
明显的证据是各地汉代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圈养模型。
为了便于积肥,猪圈往往与厕所连接在一起。
这种情况表明了养畜技术的进步,也反映了我国农区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方向。
圈养必须人工喂饲。
汉代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地创造了利用某些农副产品喂猪的宝贵经验。
《氾胜之书》总结的以瓠 5瓤 6喂猪致肥;《神农本草经》记载有用梓叶和桐花饲猪,“肥大易养三倍”或“肥大三倍”,就是这些宝贵经验之一。
汉代还创造了“麻盐肥豚法”。
据《淮南万毕术》记载:“取麻子三升,挑千余杵,煮为羹,以盐一升著中,和以糠三斛饲豕,则肥也。
”麻子含油率很高,猪容易吸收这种油脂而致肥。
所以麻子是催肥的精料。
但是那时猪却被人作为不学无术、庸碌无能的象征。
西汉时陈豨、旬彘等人名、新莽时“猪突豨勇”的名号都十分常见,甚至有以“圂”为名字,如汉高祖时雁门太守孟圂(参见《汉书》卷四十周勃传)。
此后逐渐减少,至迟在三国时,曹操评论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这话中用猪比喻庸碌无能之辈。
2.5 魏晋南北朝时期倍受鄙夷的猪魏晋以来,不断有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农业区。
十六国以后更有大量的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迁入中原,从而肉食为主的饮食习惯也就带入中原地带。
到魏晋时,由于畜牧业的生产比重大,食物构成中,动物食品所占比重也相应地增高。
《隋书·地理志》提到汉中地区虽“蓬室柴门,食必兼肉”。
但是淮河流域则因常年战乱,生活困苦,牧业凋敝,肉食量小。
认养湘安年猪的意义,中国猪文化传承中国年文化
(7)认养年猪意义1.传承中国年的文化,延续中国年的传统。
让家的味道不再久远,让年的味道越来越浓!2.每认养一头湘安年猪,将贡献一份爱心力量!一个地级市只要认养10000头年猪就可以共建一个扶贫智能猪场!帮扶一个贫困村!3.推动践行过好生活从吃好猪肉开始的美好生活理念,促进实现城市小康家庭的美好生活目标。
4.推行智能猪场共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社会文明进程,规范生鲜体系,让我们吃的每一块猪肉都可追根溯源!引领全民进入一个安全健康,扫码溯源的新时代!让食品更安全,让国人更安心!(8)中国猪文化1.从现状来说——猪肉是中国重要民生指标猪肉是中国最主要的肉类消费品,而作为CPI主要构成之一的猪价,一直是事关国计民生的,于是政府准备投放储备猪肉,平抑猪价。
猪肉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一直备受关注,但是大众的讨论大多停留在表面,很明显,大众并不能给出专业的建议。
所以中国作为全球猪肉消费第一大国,普及并发扬中国传统的猪文化,对提高猪福利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2.从家字说起——有猪才有家六畜兴旺猪为首,五谷丰登粮领先。
猪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古人造字将“家”分为上“宀”下“豕”,“豕”即为猪,意思是屋檐下面有头猪才是一个完整的家,没有猪,何以为家?有猪才有家,养猪的家庭表示家境殷实,生活富足。
3.从豪字说起——猪代表着财富与丰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养有“千足彘”的大户人家,其收入能与千户侯相当,可富甲一方,成为名副其实的土豪。
所以“豪”字也来源于猪(豕)的演化。
4.从饮食文化说起——猪肉是主角中国讲究民以食为天,而没有一种食材像猪肉一样广受欢迎,也没有一种食材能够比猪肉做出更多的美食。
翻看中国人的食谱,所谓的“硬菜”常是猪肉做主角。
东坡肉,红烧猪蹄,红烧肉,梅菜扣肉,糖醋排骨。
最常见的家常菜也是猪肉做主角,辣椒炒肉,木须肉,锅包肉,排骨汤等。
5.从传统习俗说起——年猪文化传承千年谚语有称,年猪叫年快到,也有俗语说,“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月就是年。
(五)猪文化
(五)猪文化猪又名“乌金”、“黑面郎”及“黑爷”。
《朝野佥载》说,唐代洪州人养猪致富,称猪为“乌金”。
唐代《云仙杂记》引《承平旧纂》:“黑面郎,谓猪也。
”在华夏的土地上,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已开始饲养猪、狗等家畜。
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其图型与现在的家猪形体十分相似,说明当时对猪的驯化已具雏形。
在上古的时候,猪的文化意义根本就不含任何贬义,相反,猪是衡量勇敢的尺码。
不但“家”的含意是在房屋内养猪,就连当时的社会活动,也以与猪有关的事为中心,例如“事”甲骨文象双手举长柄网捕捉猪或野猪之状。
而人的素质,也以猪事为坐标来衡定,如“敢”字,有徒手捉猪以示勇敢之意,那么不能捉猪便为怯懦。
家猪是显得那么温顺老实,那是因为长期被人类驯养,与大自然隔离而丧失了其本性,而野猪性情凶暴,善于搏击,于是基于这一特点,猪便含有“勇往直前”的意思。
据传自从唐代开始,殿试及第的进士们相约,如果他们中间的人在今后任了将相,就要请同科的书法家用“朱书”,既红笔题名于雁塔。
因“猪”与“朱”同音,“蹄”与“题”音谐,所以猪成了青年学子金榜题名的吉祥物。
每当有人赶考,亲友们都赠送红烧猪蹄,预祝赶考人“朱笔题名”。
后来,这种习惯逐渐扩大,人们在新年时互赠火腿,因为火腿是用猪蹄烤制而成的。
民间还认为“肥猪拱门”吉祥,肥猪俨然成为一个传送福气的使者,所以有俗语说:“猪是家中宝,粪是地里金。
”关于猪的古诗:【裴度语】鸡猪鱼蒜,逢著则吃.生老病死,时至则行.【选人歌】今年选数恰相当,都由座主无文章.案后一腔冻猪肉,所以名为姜侍郎.【黄万祜题蜀宫壁】莫交牵动青猪足,动即炎炎不可扑.鸷兽不欲两头黄,黄即其年天下哭. 【李后主童谣】索得娘来忘却家,后园桃李不生花.猪儿狗儿都死尽,养得猫儿患赤瘕. 独孤及【答李滁州忆玉潭新居见寄】从来招隐地,未有剖符人.山水能成癖,巢夷拟独亲.猪肝无足累,马首敢辞勤.扫洒潭中月,他时望德邻.张元一【嘲武懿宗】长弓短度箭,蜀马临阶骗.去贼七百里,隈墙独自战.忽然逢著贼,骑猪向南.李商隐【异俗二首(时从事岭南)】户尽悬秦网,家多事越巫.未曾容獭祭,只是纵猪都.点对连鳌饵,搜求缚虎符.贾生兼事鬼,不信有洪炉.罗隐【寄洪正师】寄蹇浑成迹,经年滞杜南.价轻犹有二,足刖已过三.鸡肋曹公忿,猪肝仲叔惭.会应谋避地,依约近禅庵.寒山【诗三百三首】猪吃死人肉,人吃死猪肠.猪不嫌人臭,人反道猪香.猪死抛水内,人死掘土藏.彼此莫相啖,莲花生沸汤.寒山【诗三百三首】世有一等愚,茫茫恰似驴.还解人言语,贪淫状若猪.险巇难可测,实语却成虚.谁能共伊语,令教莫此居.拾得【诗】得此分段身,可笑好形质.面貌似银盘,心中黑如漆.烹猪又宰羊,夸道甜如蜜.死后受波吒,更莫称冤屈.独孤及【酬常郿县见赠】爱君修政若修身,鳏寡来归乳雉驯.堂上五弦销暇日,邑中千室有阳春.谓乘凫舄朝天子,却愧猪肝累主人.辞后读君怀县作,定知三岁字犹新.薛能【洛下寓怀】胡为遭遇孰为官,朝野君亲各自欢.敢向官途争虎首,尚嫌身累爱猪肝.冰霜谷口晨樵远,星火炉边夜坐寒.唯有报恩心未剖,退居犹欲佩芄兰.王绩【田家三首(一作王勃诗)】阮籍生涯懒,嵇康意气疏.相逢一醉饱,独坐数行书.小池聊养鹤,闲田且牧猪.草生元亮径,花暗子云居.倚床看妇织,登垄课儿锄.回头寻仙事,并是一空虚.寒山【诗三百三首】三界人蠢蠢,六道人茫茫.贪财爱淫欲,心恶若豺狼.地狱如箭射,极苦若为当.兀兀过朝夕,都不别贤良.好恶总不识,犹如猪及羊.共语如木石,嫉妒似颠狂.不自见己过,如猪在圈卧.不知自偿债,却笑牛牵磨.李商隐【大卤平后移家到永乐县居书怀十韵寄刘韦…于此县寄居】驱马绕河干,家山照露寒.依然五柳在,况值百花残.昔去惊投笔,今来分挂冠.不忧悬磬乏,乍喜覆盂安.甑破宁回顾,舟沉岂暇看.脱身离虎口,移疾就猪肝.鬓入新年白,颜无旧日丹.自悲秋获少,谁惧夏畦难.逸志忘鸿鹄,清香披蕙兰.还持一杯酒,坐想二公欢.。
“与猪同行”中国古代猪类的驯化与饲养(文字版)
“与猪同行”中国古代猪类的驯化与饲养(文字版)“谷豕是飨”的农耕传统曾对中国周邻地区产生过广泛的辐射影响,同时猪的驯化与饲养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传播过程中意义重大。
中国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猪类驯化和饲养中心,猪的驯化、饲养与选育技术在中国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
甲骨文中的“家”字便写为,即房屋里面有一头猪,其本义为蓄养生猪的稳定居所,后来才引申为今天我们熟知的涵义。
另外家猪还是中国古代先民最主要的肉食来源,可见它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一直至今天也依然如此。
“谷豕是飨”的农耕传统曾对中国周邻地区产生过广泛的辐射影响,同时猪的驯化与饲养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传播过程中也意义重大。
我国猪类资源十分丰富,其系统演化过程也相当完整,并有多学科的证据表明我国家猪是由全新世的野猪驯化而来的。
目前,国际动物考古学界研究初步显示,猪类驯化经历了一个跨越数千年的漫长过程。
尽管野猪与较成熟的家猪在身体形态与比例上有较明显的区别,但在驯化初期的家猪骨骼形态的变化可能并不十分明显,这一时期的家猪的判定工作则更多的依靠考古文化现象和新的科技手段,如食性分析、牙釉质病理观察等。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与猪相关的文物为中国古代猪类的驯化和饲养提供了宝贵的物证,弥足珍贵。
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前仰韶文化时期到了前仰韶时期(距今9000~7000 年),家猪饲养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渐已出现。
其中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第一期遗存中即出土有家猪骨骼标本,年代可早至距今9000 年左右,这是目前可确认的国内年代最早的家猪。
由于该家猪标本的齿列扭曲,而这种骨骼形态变化需要较长时期的积累,故而表明我国家猪驯化的时间还可往上追溯。
当然,家猪饲养作为一种生产经济,其起源终究不能脱离新石器时代早期(约距今12000~10000 年)及其初步发展的考古学背景。
大致可以推断,我国猪类驯化的时间可能早到距今 10000 年左右,但应不会超出距今12000 年。
对于前仰韶时期各地区考古遗址出土猪群的群体特征(身体尺寸、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数量比例等)的比较研究表明:它们显现出较鲜明地域差异,至少整体上可分为南方和北方两个大的类群。
养殖企业文化个人感悟怎么写
1. 背景介绍
介绍养殖企业的背景,包括企业的规模、发展历程以及所经营领域等。
2. 养殖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说明为什么养殖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可以包括以下方面: • 和谐团队合作:养殖企业文化可以促进员工之间的和谐合作,提高工作效率。 • 培养企业核心价值观:有明确的企业文化,可以帮助企业培养出一套明确的核心价 值观,使得企业在竞争中有自己的独特竞争力。 • 吸引人才:有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企业。
3. 养殖企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化的特点和核心价值观
介绍养殖企业文化的具体特点和核心价值观。可以包括以下方面: • 尊重生命:以生命为尊,注重动物福利和健康,倡导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 品质至上:致力于提供优质的养殖产品,追求卓越的品质,注重过程控制和方式方 法的创新。 • 诚信守约:以诚信为基础,守信为本,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与供应商、客户 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 高效创新:追求高效率的生产管理方式,保持对技术和市场的敏感性,积极创新以 适应市场变化。
4. 个人感悟
在这一部分,可以谈谈个人在养殖企业中工作的体会和感受,包括以下方面: • 养殖企业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帮助:企业文化的积极影响对我个人的成长起到了积极 作用,让我更好地融入团队、发挥自己的才能。 -对企业发展的认知:通过亲身经历,我深 刻认识到养殖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它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 -分享个人成果: 在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氛围中,我能够不断学习、进步,在工作中实现个人价值,创造出一 定的成果。
5. 总结
总结养殖企业文化个人感悟的重要性和收获,可以表达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与支持,并展 望未来养殖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和个人在其中的期待。
猪年话猪:漫谈长阳猪文化
猪年话猪:漫谈长阳猪文化长阳人与猪有着不解之缘,喜养猪,喜食猪肉。
在长阳民间,自古就有“无豕不成家”的说法。
而2018年岁末,一则“长阳七头野猪列队渡清江”的视频更是红爆网络,成为见证长阳“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网红猪”。
今天是农历己亥年正月初一,让我们从史籍中了解长阳的猪文化,分享猪带给人们的幸福感,了解一些鲜为人知的长阳往事。
磨市镇白庙发现的殷商猪形罄1992年,长阳磨市镇白庙巴山煤矿在修建煤码头的施工中,发现了一件青铜云雷纹猪形磬(简称猪形青铜磬)。
这是一件殷商时期的乐器,为中国南方地区首次出土。
这说明,至迟在殷商时代,长阳先民就已开始饲养生猪,食用猪肉,并很可能将猪肉作为祭祀、宴会的物品。
当代良种猪仔至明清时期,长阳家家户户都喂猪,至过年时宰杀,称“年猪”,作为农户对自己一年辛勤劳动的自我馈赠。
谚云:“勤喂猪,懒喂蚕”。
“蚕工只四十五日,猪须半载,而舍彼取此者,以不宜蚕故也。
”(清道光《长阳县志》)养猪,既符合长阳人的生活习惯,又充分彰显了长阳劳动人民的勤劳,这是古人的智慧。
不过,由于古代长阳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粮食产量低,老百姓多打各种“猪草”养猪(且因避春季农忙,多在下半年开始饲养,饲养周期短),加上为世代自繁原生品种,故一般宰杀时毛重多仅为百斤左右。
小时候,笔者听曾外祖母说,民国时长阳老百姓喂猪,喂的是黑猪(即地方品种“鄂西黑猪”,原产于秀峰桥一带,适应性强),一年到头毛重只有80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阳生猪品种几经改良,到2000年,形成种公猪以引进长白公猪为主,母猪种以鄂西黑猪、荣昌猪为主的格局。
(《长阳县志(1979—2000)》)古时长阳养猪多为近亲繁殖,导致猪仔患有遗传性疾病或者畸形。
或把母猪放养于野外,导致与野猪杂交。
或染疫病,影响后代。
但是,古人由于对养猪研究不多,认识有限,就闹出一些所谓“妖祥”的笑话。
如乾隆《长阳县志》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例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猪文化经典对养猪业的启迪中国猪文化经典对养猪业的启迪2014-12-09 张伟力教授养猪CEO1 上古篇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将野猪驯化为家猪的民族,中国的民族文化中有相当浓厚的猪文化元素,与印度的牛文化元素、蒙古的马文化元素、欧美诸国的狗文化元素共同构成了绚丽多彩的人畜共荣和谐社会关系。
只是中国的猪文化历史要追溯到十分遥远的太古时代。
猪文化伴随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国5000年猪文化的沉淀已将养猪生产与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融为一炉。
大汶口出土古迹证明了5000年前中华民族已从游牧发展到农耕定居的特征,故汉字“家”的造字是一个屋顶下面有一个冢,即屋下有猪者为家。
人命为天,尸体入土时“家”字少一点则为“冢”,意为土中入葬者为猪人同穴,猪为陪葬。
上古之时,军队出师,友邦结盟,天子祭天地都有供祭品、插血、拜天地之礼仪。
祭品中猪头必不可少,故猪头乃做牺牲之象征。
古代传统婚宴中必有猪头供于案中醒目位置,在猪头的陪衬之下,新郎格外英俊,新娘格外秀丽。
汉文化中言女子嫁与富人为“嫁入豪门”。
何为豪门?高楼深院之大宅门有其猪者为豪门,汉字“豪”是“高”+“豕”而来,说白了,嫁入豪门就是嫁给养猪人。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的猪文化已深入汉文化的骨髓。
康熙字典中收容豕字为部首的字约有150个,肉字为部首的字有636个,而收容人为部首的字约有800个。
这个模糊数学统计告诉我们,猪文化加肉文化近似于人文化。
2 秦汉篇作为华夏中央统一文化与政权之首创者,秦始皇依商鞅变法奖励农耕,是为猪粮安天下而后可以富国强兵横扫天下之古典楷模。
秦始皇之母乃国母之至尊尚亲自操持养猪之业于赵国之疆,何况八百里秦川之百姓农夫呼。
养猪在2000年前的华夏大地已成为农耕文化的基础元素。
猪作为农耕文化的产品在秦汉时代是宴席美食文化的主旋律。
司马迁史记中对楚汉战争的鸿门宴事件中的猪文化作了生动的描述。
楚王项羽依谋士范增之计宴请汉王刘邦欲在酒席之中刺杀刘邦,故授意项庄舞剑,意取沛公,无奈刘邦身边有贴身卫士樊哙紧随左右。
项羽一时冲动赏了樊哙一个彘肩,即猪的前腿。
樊哙出于礼节不得不暂时离开刘邦之席到项羽席前受此彘肩。
此时刘邦身边无人护卫,身处千钧一发之危。
樊哙出于礼节必须当众谢过楚王而且要将此彘肩一啃而尽。
为了保护刘邦,樊哙将此彘肩狼吞虎咽于弹指之间,项庄剑锋未到,樊哙已先回到刘邦席间。
这段历史记录猪的人文礼仪文化,也记录了猪的肉质育种文化。
秦时的养猪育种必定是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才能将猪肉培育得肥嫩可啖,入口欲溶。
樊哙也才能迅速地将一个猪前腿嚼下肚去。
正是:霸王赐肉气如虎,项庄席上利剑舞。
若非彘肩嫩如水,汉家天下改姓楚。
秦汉时代的养猪已开始逐步走向专业化,出现了专门从事屠宰的业主。
东汉末年的张飞就是一例,其宰猪卖肉的遗址在河北涿州的大树楼桑镇。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由两场战役促成的:其一是赤壁之战,吴蜀联军用火攻击退曹魏80万大军;其二是彝陵之战,东吴陆逊率军用火攻击退刘备蜀军70万大军。
这两场战争的关键是火攻,而火攻的燃料是木炭、硫磺和猪膏(即猪油)、麻油,其中猪油必须是不饱和脂肪酸丰富才能一点就着。
汉代的养猪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意义,猪油是军用物资。
因此汉代培育的猪种必然是向脂肪型方向发展,而且这些猪的脂肪燃点低、易燃烧,从生化成分分析则表现为不饱和脂肪酸比例高,所以这种猪肉在口感上入口即溶,细软酥嫩。
如今安徽的安庆六白猪、圩猪的产地是东汉末年东吴水军后勤之所在。
其膘肥肉嫩的特点可能在东汉时期已形成并传承至今,依然有只溶你口不容你手的感觉。
有诗为证: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猪种。
是非成败靠火攻,黑猪依旧在,几度全球通;白膘里脊将煮上,看绽春雪秋霜。
一碗红肉喜相逢,古今多少肉,都付肥油中。
秦汉时期的猪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农耕的国粹精华,而且对世界猪文化的发展起着引领新潮的楷模作用。
据宋代史学家周去非《岭外答客》记载,“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拖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豢酿酒其中……”生动地形容了汉代我国生猪出口,从南海出发穿马六甲,绕印度洋,经波斯湾,入地中海,直取古罗马那不勒斯湾,中国的汉代楼船在华夏大地装上饲料和猪苗,沿海上丝绸之路将猪运到古罗马。
猪已长成肉质优美的大肥猪。
此猪大受罗马女皇玛尔格里亚特之青睐。
女皇最爱之御膳乃面饼之上浇盖地中海西红柿、鲜色拉菜、莫查里拉奶酪、肥猪肉(当时也只有中国能出产早熟的脂肪品种),这种御膳取名玛尔格里亚特皮萨之后,因其美味绚丽无与伦比而风靡欧洲而后波及全世界。
为了名称简捷方便,以后统称皮萨。
现在意大利的皮萨已成为世家第一大流行食品,而最精美的皮萨在用料上必须用意大利拿破利坦黑猪肉为原料,而拿破利坦猪的祖先是由中国运去的华南猪和罗马本地猪杂交育成的。
中国猪文化对世界猪文化和饮食文化的影响历史是可以回放千年的。
有诗为证:罗马回望绣成堆,桅顶千帆次第开。
一船黑猪妃子笑,无人知是皮萨来。
秦汉猪文化对世界和中国的养猪育种和饲养技术人类文明的先驱和楷模。
在随后的北魏时期,农学巨匠贾思勰对秦汉时期的养猪技术总结于《齐民要术》之中,是中国最早的养猪百科全书。
它标志着中国养猪业在公元589年之前已成为一项成熟而发达的农业技术,并遥遥领先于国际同行。
猪产品从秦汉时代开始就有不可取代的社会用途:1)军事,火攻原料;2)食用;3)车轴润滑剂;4)护肤,涂料;5)照明;6)宗教礼仪,外交结盟礼仪,红白喜事礼仪,祭神、陪葬等。
3 唐宋篇3.1 奢华型农耕文化如果说秦汉猪文化是经济丰收型的农业文化,那唐宋猪文化则是奢华型的农业文化。
从秦汉和魏晋南北朝出土的陶猪、玉猪模型可以看出中国古典的猪种的肉用砖型体态,那是高度培育的生态型品种,在农耕文化中显示了积肥养田,农耕并举的生态农耕特点。
而唐朝则是在疆域稳定、对外开放的古典盛世时期以及九州之地大物博养育着有限的5000~6000万华夏人口。
其猪在胴体之肥美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且是肥美双赢:言其肥是唐代的划时代特点,安史之乱之前唐明皇时代的杨贵妃为肥美树立倾国之楷模。
其时留下的葬品,雕刻,画卷无不显示了肥马、肥牛、肥羊、肥猪的丰满富态,与当时的达官贵人仕女一并肥成一种大唐的富贵文化:言其美是当时面向五洲四海,广纳百家风土人文,从而也汇入了世界的古典审美观。
唐代仕女服饰以丰满坦胸为美,其开放程度在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
而隋唐时代出土的猪的雕塑和陶器也刻意塑造了中国本土母猪丰满发达的乳房,与秦汉时代的猪模型在艺术主题的聚焦上形成鲜明的反差,从而更显出盛唐国强民富的时代特色。
3.2 专业化的养猪户从唐代开始中国步入了古典的规模养猪其猪群规模可达3000头,而且定格在3000头,不再增加。
这种规模的设定综合考量了人、猪、田、林、水、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把生态平衡的理念用之于实践。
《新唐书·本纪·德宗》记载“大历十四年十月,辛酉,以沙苑豢猪三千,给贫民”。
又据《艺海》:“唐卢杞为虢州刺史,奏言虢有官豖三千为民患。
德宗曰:‘徙之沙苑’……”。
今天我们人口密度远远超过唐朝,人猪争地、污染和猪病成灾之际是否应该冷静地虚心学习一下祖先的养猪治农之策略?有诸多一哄而上的万头猪场乃至数十万头的猪场尚未竣工正常运转便瘟疫成灾落得个猪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宋时代养猪3000的规模不仅是生态农业的技术典范,也是大户人家的理财文化,这种规模达官富贾的文化标志。
3.3 专业化的屠户唐宋的规模化养猪必然导致屠宰的专业化。
自宰自食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已不能胜任猪肉市场的需求。
唐宋时代的屠宰业以北宋首都东京为典型。
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记录了生猪从开封南熏门入城的盛况:“唯民间所宰猪,须从此入京,每日至晚,每群万数。
止十数人驱逐,无有乱行者。
”“坊巷桥市,皆有肉案,列三五人操刀,生熟肉从便索唤,阔切,片批,顿刀之类。
至晚即有火爆熟食上市……”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有“坝北修义坊,名曰肉市,巷内两街,皆是屠宰之家,每日不下宰数百口。
”水浒传第三回鲁提辖拳打郑关西生动地描述了一个专业屠户杀猪卖肉商业文化。
郑屠户显然是专营屠宰卖肉的专业化老板,与东汉末年张飞又卖肉又经营桃园比较更专业、更具规模、更讲究猪肉的品质和分类。
宋代的猪在唐代肥美文化的先导作用下已在猪种的遗传素质上沉淀出稳定的雪花瘦肉。
用今天的肉质术语来形容则是大理石纹极度丰富,肌内脂肪含量极高,小肌束间脂肪沉积形成肥瘦相嵌、红白相间的美丽图案,从肉的组织特点来看是肌纤维被脂肪包围形成肥中有瘦,瘦中有肥,肥瘦融为一体的极品肉。
应了中国传统的肉品俗语:要吃肉,肥中瘦。
那鲁智深是何许人?鲁者粗鲁也,智深者有心术之人,故其人粗中有细,学术非潜,并深谙猪肉品质与加工学术。
他明知当时的猪肉是肥瘦难分,却要叫郑屠户将10斤精肉切作臊子,不要见半点肥的在上头。
……再要10斤都是肥的,不要见些精的在上面,也要切作臊子。
这是行家对行家叫板发难。
凭郑屠户一手职业刀手的基本功,如果是切现代瘦肉猪杜长大胴体肥瘦各10斤臊子,大概不消半个时辰便得了。
但对宋代华北的中国肥猪胴体肥瘦混生的肉块,郑屠户纵有三头六臂也切不出来。
故鲁智深算定了郑屠户切不出来,郑屠户也心知肚明鲁智深是来者不善,故两者的武斗一触即发。
实际上这场历史剧的导火线的潜台词就是雪花猪肉。
读者如能从中品出当时的猪文化那算是读出点水平了。
3.4 猪肉美食文化的普及版唐代经济繁荣昌盛和人口南迁将猪林并举的畜牧业推向一个“鸡豚兼蓄,枣栗成林”和“田家多豢”之生态农业。
其结果是粮丰猪肥,有“淮南猪肉不论钱”之说。
唐诗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之名句。
猪肉的普及必然导致了猪肉的饮食文化和美食文化。
为中华民族以食猪肉为主要畜肉的文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故陆游诗中可以水煮出猪文化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鹿,锅暗灯明又一荤。
火腿追随春社近,香肠简朴古风存。
厨家若许献珍悦,猪场无时夜叩门。
唐宋的猪文化是富贵文化的普及版,正如苏东坡所云:“黄州好猪肉,价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懈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像苏东坡这样每天早上吃一碗炖肉(相当于今日红烧肉)的人居然没有“三高”和心血管病的报道是否值得当今动物营养学家从文化理念的深层次探讨研究一番?宋代的猪肉屠宰加工业中腌制火腿腊肉尤为盛行。
岳飞抗金之时,军士的肉食靠江浙一带补给。
其中金华一带所产的肥猪宰杀后要靠脚夫千里迢迢挑到前线犒劳将士,那胴体要擦上盐,用竹竿挑起,任凭分吹雨淋日晒。
等挑到前线已成火腿腊肉。
当时前线总指挥宋泽元帅将此腌肉咸腿切开,献于御驾亲征的宋天子,天子龙颜大悦,言其咸腿瘦肉红似火,肥膘白如玉,火腿的名称由此而生,并传至今日。
唐宋的猪肉饮食文化对后来的民族餐饮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