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基本介绍(简化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主义基本介绍(简化版
【说明】
建构主义作为当代影响教育教学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一直都是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但由于在我国广泛推广的时间不长,许多老师对此理论的认识不太充足,似乎有一层神秘的面纱,在实践中还不能很好的应用该理论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本文是节选自华东师范大学张奎明博士的博士论文《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几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中的文献研究部分,并做了部分的删减。张博士较为系统的分析和介绍了建构主义理论,希望能让各位老师能对建构主义理论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本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建构主义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渊源,第二部分是建构主义认识论与学习论的基本观点。
【正文】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渊源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内涵
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不断拓展和在实践中的广泛运用,建构主义概念被赋予了多种不同的内涵,其中最基本的、也是在教育中最常采用的,是把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和学习哲学,具体包括以下二层基本含义:
1、认识论层面
认为建构主义根本上是一种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方式、方法以及认识的结果—知识特性等的理论。其核心是关于“知识”本质的认识。类似的界定如Richardson认为,“建构主义是一种认识论,一种关于学习或意义建构的理论,这种理论提供了对知识本质的一种解释。”“知识不管如何定义它,都是在人们的头脑中的,并且,思考者无一例外地是基于他或她的自己的经验建构其所知的。”Brooks等说,“建构主义是关于知识和学习的…该理论定义知识为暂时的、发展的、社会的和文化中介的,因而是非客观的。”
2、学习论层面
学习论层面的建构主义主要是关于人是如何学习和应当如何学习的。建构主义学习论是教育中的建构主义的核心内容。类似的认识,如美国学者布朗认为,“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理论。建构主义认为,人通过在其所处社会环境中的交互理解,以及于其中体验构建成新的含义。它认为先前获得的知识和体验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后继行动的基础。它着重的是学生对学习…为何‟关注,从而打开批判性思维和智力开发之扉。”建构主义是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的要义是科学知识是不能传递的,它必须由学生主动地建构。Davis 等认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们通过个体或集体建构她们自己的知识。每个学
习者有着一套概念和技能组成的工具包,他或她用这个“工具袋”来建构知识以解决环境提出的问题。”
小结:由以上可以看出,建构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类认识和学习的理论。我们认为,以上二种内涵在理论层次上存在一种逻辑递进关系。建构主义认识论是基础,学习论是基于认识论为前提的。为便于对建构主义基本内涵的了解,下面就以认识论发展的基本肤络、理论的继承性做一历史的梳理。
(二建构主义的主要理论渊源
尽管建构主义教育教学改革兴起于1980年代后期,但其基本的思想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为便于系统地比较和梳理,们下面将要进行的分析将按照以下的内容框架:首先,关于认识主体与认知客体的基本关系问题的基础性假设。如世界(包括人类社会是可以认识的吗?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构成其它问题探讨的前提性基础;第二,关于主体的认知方式。如人是如何认识事物的:第三,知识的基本特性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将有助于我们深入地了解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和主张。其中,在分析过程中,我们把一些心理学的研究也作为认识论思想来对待。我们将主要介绍以下几位作家的观点,他们分别是:意大利哲学家维柯、德国哲学家康德、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前苏联心理学家列.维果茨基和美国科学史学家库恩等。由于维柯、康德、库恩的研究过于哲学,在此不作展开,着重介绍皮亚
杰、维果茨基的思想,他们的思想是建构主义建立的主要理论来源,同时都是偏于心理学范畴研究的。
3.皮亚杰—认识是有机体与环境双向共建中生成和发展的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Piaget 1896--1980是当代世界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发生认识论”是建构主义的主要理论基础。他是最早使用“建构主义”概念来说明“人的思维结构的发展建构”,以及“人对客体结构建构”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创建直接受到了康德等人哲学观的熏陶。皮亚杰的“图式”概念,便源于康德的“知性范畴”。他曾这样表述,“我把康德范畴的全部问题重新审视了一番,从而形成了一门新学科,即发生认识论。”皮亚杰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揭示这种对知识起到综合作用的认知“图式”,揭示人的认知结构是如何生成和发展的?知识是如何被个体整合的?
(1人类认识的中介或“图式”起源于活动
皮亚杰认为,人类认识的中介不是先天的,而是起源于活动。他通过对人类个体认识之初,还不具备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身份之前的认识考察后认为,在人类认识之初,起中介作用的并不是知觉,而是可塑性要大得多的活动本身。所以他认为“一些被认为是与生俱来的或者是很原始的知觉机制,也只是在客体建构的某种水平上才形成的。”
(2认知图式是有机体与环境双向共建中生成和发展的
他认为“如果从一开始就既不存在一个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也不存在作为客体而存在的客体,又不存在固定不变的中介物,那么,关于认识的头一个问题就将是关于这些中介物的建构问题:这些中介物从作为身体本身和外界事物之间的接触点开始,循着由外部和内部所给予的两个互相补充的方向发展,对主客体的任何妥当的详细说明正是依赖于中介物的这种双重的逐步建构。”即所谓的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将感受到的刺激纳入原有格式的过程。当新的经验与原有的认识发生矛盾时,就会出现“认知失衡”而产生“顺应”。顺应是指有机体通过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
应特定的环境刺激的过程,它包括反思、整合以达到对自我与客体的双重建构。同化与顺用之间的均衡可称之为平衡。平衡是一个动态过程,平衡并不是先同化,再冲突,然后顺应的序列过程。平衡是不断升级的平衡、适应和组织,生长与变化的动态性相互作用的过程。
(3主体通过已有的内部条件来建构知识
他认为,“看来在发生学上清楚的是,主体所完成的一切建构都以先前已有的内部条件为前提。”
(4人类的认识永远无法达到客观实在
皮亚杰认为,思维与外界客观事物之间的和谐是有机体建构的结果。并不存在“那种宇宙与思惟之间的…先定的‟和谐,在我们思想上应该由…被建立的‟和谐取而代之。”他认为,客体肯定是存在的,客体又具有结构,客体结构也是独立存在于我们之外的。但客体及其恒常性只是借助于运演结构才为我们所认识,人把这些运演结构应用到客体身上,并把运演结构作为使我们能达到客体的那种同化过程的构架。所以客体只是由不断的接近而被达到,也就是说,客体代表着一个其本身永远不会被达到的极限。
(5小结。显然,皮亚杰在人类认识的条件上,抛弃了康德的“天赋”假设,认为,人的认知发展起源于活动,认知图式是有机体与环境双向作用、不断建构中发展的:知识是个体基于内部条件的建构。思维与客观实在之间的和谐是有机体建构的结果;人类的认识永远无法达到客观实在本身。皮亚杰的这些理论主张是“个人建构主义”的主要理论内核,也是激进建构主义等的主要理论基础。
4.维果茨基—人类的认识是以文化为中介的
列·维果茨基(Ixv.Vygotsky 1896一一1934 是俄国杰出的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领域是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和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他所创立的意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等,在1960年代由布鲁纳介绍到美国,从此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成为社会建构主义的主要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