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基本介绍(简化版).

合集下载

第六讲 建构主义

第六讲  建构主义

第六讲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列宁:《列宁全集》一、冷战的和平结束与国际政治研究的社会学视角当代国际关系最富有根本意义的重大事件之一就是冷战格局突然和平结束。

戈尔巴乔夫执政后,苏联积极推动美苏缓和,自愿签订削弱自身实力的《中导条约》,从东欧主动撤军,默许德国统一,解散华约集团……,几乎所有的主流国关理论都没有预测到这一点,也未能对国际格局第一次以和平的方式结束这种状况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

至于冷战后国际政治中的一系列相关现象,如全球范围内的民族主义浪潮、部落种族仇杀、国际恐怖主义泛滥、“文明冲突”论的流行等等,主流国际关系理论(mainstream IR theories)无法完全用无政府状态、国家利益、权力和制度等概念解释得清楚。

按照新现实主义的观点,国际格局转换的主要路径是战争,但冷战却和平结束了;新现实主义还认为,个别情况下霸权国可以主动将次要性的势力范围让出,以求和平的权力转换,但事实上苏联放弃了对其战略重地东欧的控制等等。

按照新现实主义的逻辑,苏联国内的经济状况也不能成为其缩减重要实力和放弃重大地缘政治范围的理由。

按照新自由主义的观点,认为国际社会的制度安排能够带来和平。

但苏联和东欧都没有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制度之中,苏联不是因为融入了国际制度而采取了和平外交战略,而是和平地解散了世界上庞大的军事性国际组织。

主流学派既没有预见到冷战的和平结束,也不能很好地加以解释,因此,引发了理论学界普遍反思:以往的理论倒底忽略了什么?以后的理论应该向何处发展?探索者将目光从主流的政治经济学视野移开,投向主流理论以外的领域,包括文化(culture)、认同(identity,又译为身份,本意是同一性、一致性)、国际规范(norms)、社会学习(social learning)以及社会实践等社会性因素。

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建立在象征性的符号之上、由某个群体共享、具有系统性、习得性和传承性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建构主义基本介绍(简化版)

建构主义基本介绍(简化版)

建构主义基本介绍(简化版)【说明】建构主义作为当代影响教育教学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一直都是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但由于在我国广泛推广的时间不长,许多老师对此理论的认识不太充足,似乎有一层神秘的面纱,在实践中还不能很好的应用该理论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

本文是节选自华东师范大学张奎明博士的博士论文《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几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中的文献研究部分,并做了部分的删减。

张博士较为系统的分析和介绍了建构主义理论,希望能让各位老师能对建构主义理论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本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建构主义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渊源,第二部分是建构主义认识论与学习论的基本观点。

【正文】一、建构主义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渊源(一)建构主义的基本内涵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不断拓展和在实践中的广泛运用,建构主义概念被赋予了多种不同的内涵,其中最基本的、也是在教育中最常采用的,是把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和学习哲学,具体包括以下二层基本含义:1、认识论层面认为建构主义根本上是一种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方式、方法以及认识的结果—知识特性等的理论。

其核心是关于“知识”本质的认识。

类似的界定如Richardson认为,“建构主义是一种认识论,一种关于学习或意义建构的理论,这种理论提供了对知识本质的一种解释。

”“知识不管如何定义它,都是在人们的头脑中的,并且,思考者无一例外地是基于他或她的自己的经验建构其所知的。

”Brooks等说,“建构主义是关于知识和学习的…该理论定义知识为暂时的、发展的、社会的和文化中介的,因而是非客观的。

”2、学习论层面学习论层面的建构主义主要是关于人是如何学习和应当如何学习的。

建构主义学习论是教育中的建构主义的核心内容。

类似的认识,如美国学者布朗认为,“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人通过在其所处社会环境中的交互理解,以及于其中体验构建成新的含义。

它认为先前获得的知识和体验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后继行动的基础。

建构主义简单介绍及案例分析

建构主义简单介绍及案例分析

建构主义简单介绍及案例分析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建构主义”简单介绍及案例分析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

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它具有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建构主义所蕴涵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6个方面。

在师生定位方面,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

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

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案例分析:必修二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教材分析:内容史实比较多,牵涉的知识面比较广,按照以往旧教材的教学是不可能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的。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简介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简介

1.主动建构和已有经验。建构主义的最基 本观点是: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起来的。 “建构”这一术语是来自建筑行业的一个 类比。在建筑行业中,人们一般是“建构” 楼房、桥梁之类的产品。其中的“建构” 实际上就是把事先造好的材料,通过组合 建造出一个新的结构性产品。知识的建构 也是同样的道理: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之 下,在遇到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新 信息时,会根据情境中的线索,调动大脑 中事先已有的多方面、多层次的经验,来 解释这些新信息、解答这些问题,并阐述 这些事物和现象的意义。
2.合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 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 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 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 十分重要的作用。
3.交流,是合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 式或环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 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 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 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 和帮助等等。
3.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 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 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 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 和改变。
4.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 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同化是认知结构的 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同化 -顺应-同化-顺应……循环往复,平衡 -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相互交替,在 此过程中人的认知水平获得发展。学习不 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 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 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 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 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 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4.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 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 5.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教师应 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 问题。 6.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 7.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 点。 8.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 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 独立的学习者。

(完整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完整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皮亚杰(发展为激进建构主义,主要关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的社会性重视不够)、布鲁纳和维果斯基(社会建构主义)是建构主义的先驱者。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个体建构主义,维果茨基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社会建构主义。

另外,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式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也都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倾向。

基本思想:学习是建构过程,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建构主义者关注个体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及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和准确表征,只是人们借助于符号系统对客观现实作出的一种“解释”、“假设”,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和标准答案。

因此,知识不是静止不变的,知识是发展的、演化的。

(2)不存在绝对的终极真理,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建构主义认为,人们是在根据自己有限的知识经验来建构知识的意义,因而人们无法确定他们所建构出来的知识是否就是世界的最终写照。

知识并不能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规律和法则,它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不可能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对原来的知识进行加工改造。

(3)知识总是内在于主体的,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每一个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够由他自己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并取决于特定背景下的学习过程。

(4)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

(5)生存是掌握知识的目的。

知识不是被发现的,而是主体为适应环境而发明的工具、手段,掌握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探究和掌握真理,而是为了生存。

(6)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

课例3

设计课堂任务以鼓励学生相互作用

当学生完成一个实验后,老师让他们口头描述 他们的结论。当学生出现不同意见时,教师鼓 励学生对差异进行详细讨论,并指导他们作出 有效的解释。 英语课老师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课堂 上正在学习的文学作品。教师要求每个小组对 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单作出回答并与全班同学分 享他们的结论。
BIG6 :一种新的网络主题探究模式
--------- 模式、案例
四、建构主义学习观在教学中的应用(五)

主题网站学习
主题学习网站一:地球村
主题学习网站二: 和氏壁
四、建构主义学习观在课堂中的应用实例 提供具体经验以使学生建构起他们自己对 概念意义的理解(课例1) 在真实的学习任务中理解重要的概念 (课例2) 设计课堂任务以鼓励学生相互作用 (课例3)
课例1

提供具体经验以使学生建构起 他们自己对概念意义的理解

美术课教师在透视课画法课上,首先让学生观 看各种滑道、滑坡,并展示其他学生和教师自 己的作品。当学生交上自己的画后,教师将每 幅画呈现在全体学生面前让学生讨论透视画法 在每幅画中有怎样的体现。 为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过程”,历史课教师 让学生们写下一段发生在当地的时间或现象的 “历史”。他要求学生寻找各种基本的资源, 与他人面谈,并将有关的结果写进各人的报告 中。
三、学习的建构性实质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 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 验背景。 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 (1)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 的信息而建构成的。 (2)从记忆系统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按具体情况 进行建构,而不单是提取

(完整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完整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皮亚杰(发展为激进建构主义,主要关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的社会性重视不够)、布鲁纳和维果斯基(社会建构主义)是建构主义的先驱者。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个体建构主义,维果茨基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社会建构主义。

另外,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式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也都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倾向。

基本思想:学习是建构过程,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建构主义者关注个体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及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和准确表征,只是人们借助于符号系统对客观现实作出的一种“解释”、“假设”,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和标准答案。

因此,知识不是静止不变的,知识是发展的、演化的。

(2)不存在绝对的终极真理,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建构主义认为,人们是在根据自己有限的知识经验来建构知识的意义,因而人们无法确定他们所建构出来的知识是否就是世界的最终写照。

知识并不能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规律和法则,它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不可能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对原来的知识进行加工改造。

(3)知识总是内在于主体的,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每一个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够由他自己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并取决于特定背景下的学习过程。

(4)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

(5)生存是掌握知识的目的。

知识不是被发现的,而是主体为适应环境而发明的工具、手段,掌握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探究和掌握真理,而是为了生存。

(6)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

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强调我们学生都有原有的基本知识体系,就是听课有原有的知识,强调老师在学生原有的知识上生长成出新的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一个特定的学习理论,而是许多理论观点的统称。

它是对学习的认知理论的一大发展。

它的出现被人们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同取向建构主义本身并不是一种学习理论流派,而是一种理论思潮,并且目前正处在发展过程中,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存在着不同的取向。

在目前的各种建构主义思潮中,对教育实践具有一定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四种理论。

1.激进建构主义这是在皮亚杰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以冯•格拉塞斯费尔德和斯泰费为代表。

激进建构主义有两条基本原则:(1)知识不是通过感觉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2)认识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而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

2.社会建构主义以维果茨基的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以鲍尔斯费尔德和科布为代表。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

(2)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的社会性的过程。

(3)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交往和游戏等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个体经验,这可以叫做“自下而上58的知识”。

(4)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则形成的公共文化知识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

3.社会文化取向社会文化取向也受到了维果茨基的影响。

(1)心理活动是与一定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背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与学习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知识的来源。

(2)个体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解决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最终达到活动的目标。

(3)这种观点提倡师徒式教学,就像工厂中师傅带徒弟那样去教学。

4.信息加工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比信息加工理论前进了一步。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简介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简介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简介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

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

理论概述1、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同化是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

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平衡是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2、建构主义的发展历史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J.Piaget)、科恩伯格(O.Kern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卡茨(D.Katz)、维果斯基(Vogotsgy)。

皮亚杰(J.Piaget)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

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

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

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

建构主义介绍

建构主义介绍

建构主义介绍一、建构主义是啥呢?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唠唠建构主义这个超有趣的东西。

建构主义呀,就像是一种看待学习和知识的独特视角。

从学习这个方面来说呢,建构主义觉得学习可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从老师那儿搬到自己脑袋里,就像搬家一样。

它认为呀,学习者自己要主动地去构建知识。

比如说,我们学习历史,不是光听老师讲那些年代、事件就完事儿了。

我们得自己去思考,为啥这个事件会在那个时候发生,它和之前之后的事情有啥联系。

这就好比我们在自己的脑海里建一座知识的大厦,每一块砖(知识)都得我们自己动手去放好位置才行。

在建构主义的观念里,知识也不是那种绝对固定不变的东西。

它不是说书本上写了啥就是啥,一成不变的。

知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就像科学知识,以前人们觉得地球是平的,后来随着探索发现地球是个球体。

而且现在对于地球的很多认知还在不断深入,可能以后还会有新的发现。

这就是知识的动态性,建构主义就特别重视这个特点。

再说说建构主义对教学的影响吧。

老师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在讲台上单方面地灌输知识。

老师得变成一个引导者,像一个导游一样。

比如说在数学课堂上,老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公式怎么用,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做一些实际的数学问题,自己去发现这个公式的原理。

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深刻,就像自己挖宝挖到的宝藏,肯定比别人给的宝藏要珍惜得多。

还有啊,建构主义很强调情境的重要性。

就好比我们学习语言,如果只是死记硬背单词和语法,那学起来可费劲了。

但是如果把我们放在一个真实的语言情境里,比如说去国外旅游或者和外国友人交流,那我们学语言的速度就会快很多。

这就是情境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在建构主义里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建构主义还注重合作学习呢。

大家一起学习可比自己闷头学有意思多了。

就像做小组项目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大家互相交流、讨论,就会碰撞出更多的智慧火花。

比如说我们小组一起做一个关于环保的项目,有人擅长做调研,有人擅长做数据分析,有人擅长做展示。

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理论概述建构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从学习理论角度讲,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它的出现被人们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这种理论关注的是人们如何获得意义的,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

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该包括哪些主要因素等等。

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比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之所以能够在90年代以来逐渐流行,是与当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兴起、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以及研究者对学习理论研究的自觉反思分不开的。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成了当代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的学习理论。

在我国,建构主义与多元智能理论成为支撑新课程改革的两大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到皮亚杰。

他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在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布鲁纳、奥苏伯尔及维特罗克等人在认知结构与认知加工的过程及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

与此同时,维果斯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以及“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这些研究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完善和发展,并为该理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一、几种主要的建构主义倾向1哲学家、教育学家、课程设计专家和心理学家都使用建构主义这一术语,不同的人使用这个术语的含义并不相同。

建构主义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的双向作用而建构自己经验体系的过程,但在“外部输入——内部生成”和“个体——社会”两个维度上又表现出一定的分歧,由于这种分歧,使建构主义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倾向。

简述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简述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简述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理论,其基本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1. 知识是建构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 passively 接收或传递的,而是由个体根据自身经验和理解主动建构的。

个体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将信息和经验加工、整合、转化成为自己的知识结构。

2. 知识是主观的: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知识是主观的,每个个体对于同一现象或问题的理解可能不同,因为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背景、经验和观点。

因此,知识的建构是个体内部的主观活动。

3. 社会环境影响知识建构:建构主义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体知识建构的重要性。

个体的知识建构过程受到社会文化、社会互动和语言等因素的影响。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文化的参与,将个人的经验和观点与他人的经验和观点进行交流和协调,从而深化和拓展自己的知识。

4. 知识是相对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真理或客观的知识。

每个个体对于同一现象的理解可能会有所不同,这取决于个体的经验和观点。

因此,建构主义强调了不同个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差异。

5. 学习是积极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接收信息,还会主动地思考、组织和重构知识。

学习者通过自我调节、反思和探索,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意义。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知识的主观性和社会
环境的影响,认为知识是由个体根据自身经验和理解主动建构的。

建构主义对于教育和学习的影响很大,强调了学习者的参与和个体差异的重要性,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来理解学习和知识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简单介绍及案例分析

“建构主义”简单介绍及案例分析

“建构主义”简单介绍及案例分析
建构主义是一种认为人们通过社会互动建构知识、价值观念和认知结构的理论。

在建构主义视角下,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是通过不断的互动、交流和反思逐渐学习和发展的。

建构主义的基本假设是,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不是单一的内在因素决定的。

案例分析:
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举一个例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探究和发现知识,而不是仅仅传授知识。

在一个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多样性的学习体验,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和认知结构。

学生会通过不同的社会互动和交流,发掘和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在研究一个特定的问题时让他们一起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互相探讨和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知识,从而建立自己的理解和认知框架。

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和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强调人们通过社会互动建构知识、价值观念和认知结构,强调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是通过不断的互动、交流和反思逐渐学习和发展的。

在教育领域中,建构主义理论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的激励制度
• 同时,他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应该作出更多 的努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主动地参加到学习中 去、并且从个人方面体验到有能力来对待他的外部世 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布鲁纳提倡采取发现学 习的教学方式。他认为对于学习,了解一般的原理原 则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发展一种态度,即探索 新情境的态度,作出假设,推测关系,应用自己的能 力,以解决新问题或发现新事物的态度。所谓发现, 当然不只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动,而且 还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4)形式运演阶段(12岁至成年)
• 儿童开始不再依赖具体事 物来运演,而能对抽象的 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 运演。
(二)布鲁纳结构主义
布鲁纳(J.S.Bruner)认为,教 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 现实世界的模式,学生可以借此 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这个模 式涉及储存信息的内部系统,而 信息是通过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 作用获得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 时,总是由一系列的片断所组成, 而每一片断(或一个事件)总是 涉及到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 程。布鲁纳由此认为,学生不是 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 信息加工者。
主要类别
• (1)个人建构主义 • (2)激进建构主义
• (3)社会性建构主义
二、代表人物
(一)皮亚杰认知结构发展理论
1.认知发展基本过程:
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 心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 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我们可以把图式看成是心理活动 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的形成 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皮亚 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 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应和平衡。
(二)学生观
• 学习者之所以积极主动地对面临的各种 刺激产生反映,是因为学习者本身就有 建构知识的潜能、动机和可能性,所以, 认知或学习不是发现已经客观存在的知 识、接受知识的活动,而是探究、发明、 建构知识的作用或过程,学生是学习的 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主义基本介绍(简化版【说明】建构主义作为当代影响教育教学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一直都是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但由于在我国广泛推广的时间不长,许多老师对此理论的认识不太充足,似乎有一层神秘的面纱,在实践中还不能很好的应用该理论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

本文是节选自华东师范大学张奎明博士的博士论文《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几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中的文献研究部分,并做了部分的删减。

张博士较为系统的分析和介绍了建构主义理论,希望能让各位老师能对建构主义理论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本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建构主义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渊源,第二部分是建构主义认识论与学习论的基本观点。

【正文】一、建构主义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渊源(一建构主义的基本内涵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不断拓展和在实践中的广泛运用,建构主义概念被赋予了多种不同的内涵,其中最基本的、也是在教育中最常采用的,是把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和学习哲学,具体包括以下二层基本含义:1、认识论层面认为建构主义根本上是一种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方式、方法以及认识的结果—知识特性等的理论。

其核心是关于“知识”本质的认识。

类似的界定如Richardson认为,“建构主义是一种认识论,一种关于学习或意义建构的理论,这种理论提供了对知识本质的一种解释。

”“知识不管如何定义它,都是在人们的头脑中的,并且,思考者无一例外地是基于他或她的自己的经验建构其所知的。

”Brooks等说,“建构主义是关于知识和学习的…该理论定义知识为暂时的、发展的、社会的和文化中介的,因而是非客观的。

”2、学习论层面学习论层面的建构主义主要是关于人是如何学习和应当如何学习的。

建构主义学习论是教育中的建构主义的核心内容。

类似的认识,如美国学者布朗认为,“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人通过在其所处社会环境中的交互理解,以及于其中体验构建成新的含义。

它认为先前获得的知识和体验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后继行动的基础。

它着重的是学生对学习…为何‟关注,从而打开批判性思维和智力开发之扉。

”建构主义是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的要义是科学知识是不能传递的,它必须由学生主动地建构。

Davis 等认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们通过个体或集体建构她们自己的知识。

每个学习者有着一套概念和技能组成的工具包,他或她用这个“工具袋”来建构知识以解决环境提出的问题。

”小结:由以上可以看出,建构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类认识和学习的理论。

我们认为,以上二种内涵在理论层次上存在一种逻辑递进关系。

建构主义认识论是基础,学习论是基于认识论为前提的。

为便于对建构主义基本内涵的了解,下面就以认识论发展的基本肤络、理论的继承性做一历史的梳理。

(二建构主义的主要理论渊源尽管建构主义教育教学改革兴起于1980年代后期,但其基本的思想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为便于系统地比较和梳理,们下面将要进行的分析将按照以下的内容框架:首先,关于认识主体与认知客体的基本关系问题的基础性假设。

如世界(包括人类社会是可以认识的吗?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构成其它问题探讨的前提性基础;第二,关于主体的认知方式。

如人是如何认识事物的:第三,知识的基本特性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将有助于我们深入地了解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和主张。

其中,在分析过程中,我们把一些心理学的研究也作为认识论思想来对待。

我们将主要介绍以下几位作家的观点,他们分别是:意大利哲学家维柯、德国哲学家康德、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前苏联心理学家列.维果茨基和美国科学史学家库恩等。

由于维柯、康德、库恩的研究过于哲学,在此不作展开,着重介绍皮亚杰、维果茨基的思想,他们的思想是建构主义建立的主要理论来源,同时都是偏于心理学范畴研究的。

3.皮亚杰—认识是有机体与环境双向共建中生成和发展的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Piaget 1896--1980是当代世界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

他的“发生认识论”是建构主义的主要理论基础。

他是最早使用“建构主义”概念来说明“人的思维结构的发展建构”,以及“人对客体结构建构”的心理学家。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创建直接受到了康德等人哲学观的熏陶。

皮亚杰的“图式”概念,便源于康德的“知性范畴”。

他曾这样表述,“我把康德范畴的全部问题重新审视了一番,从而形成了一门新学科,即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揭示这种对知识起到综合作用的认知“图式”,揭示人的认知结构是如何生成和发展的?知识是如何被个体整合的?(1人类认识的中介或“图式”起源于活动皮亚杰认为,人类认识的中介不是先天的,而是起源于活动。

他通过对人类个体认识之初,还不具备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身份之前的认识考察后认为,在人类认识之初,起中介作用的并不是知觉,而是可塑性要大得多的活动本身。

所以他认为“一些被认为是与生俱来的或者是很原始的知觉机制,也只是在客体建构的某种水平上才形成的。

”(2认知图式是有机体与环境双向共建中生成和发展的他认为“如果从一开始就既不存在一个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也不存在作为客体而存在的客体,又不存在固定不变的中介物,那么,关于认识的头一个问题就将是关于这些中介物的建构问题:这些中介物从作为身体本身和外界事物之间的接触点开始,循着由外部和内部所给予的两个互相补充的方向发展,对主客体的任何妥当的详细说明正是依赖于中介物的这种双重的逐步建构。

”即所谓的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个体将感受到的刺激纳入原有格式的过程。

当新的经验与原有的认识发生矛盾时,就会出现“认知失衡”而产生“顺应”。

顺应是指有机体通过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的环境刺激的过程,它包括反思、整合以达到对自我与客体的双重建构。

同化与顺用之间的均衡可称之为平衡。

平衡是一个动态过程,平衡并不是先同化,再冲突,然后顺应的序列过程。

平衡是不断升级的平衡、适应和组织,生长与变化的动态性相互作用的过程。

(3主体通过已有的内部条件来建构知识他认为,“看来在发生学上清楚的是,主体所完成的一切建构都以先前已有的内部条件为前提。

”(4人类的认识永远无法达到客观实在皮亚杰认为,思维与外界客观事物之间的和谐是有机体建构的结果。

并不存在“那种宇宙与思惟之间的…先定的‟和谐,在我们思想上应该由…被建立的‟和谐取而代之。

”他认为,客体肯定是存在的,客体又具有结构,客体结构也是独立存在于我们之外的。

但客体及其恒常性只是借助于运演结构才为我们所认识,人把这些运演结构应用到客体身上,并把运演结构作为使我们能达到客体的那种同化过程的构架。

所以客体只是由不断的接近而被达到,也就是说,客体代表着一个其本身永远不会被达到的极限。

(5小结。

显然,皮亚杰在人类认识的条件上,抛弃了康德的“天赋”假设,认为,人的认知发展起源于活动,认知图式是有机体与环境双向作用、不断建构中发展的:知识是个体基于内部条件的建构。

思维与客观实在之间的和谐是有机体建构的结果;人类的认识永远无法达到客观实在本身。

皮亚杰的这些理论主张是“个人建构主义”的主要理论内核,也是激进建构主义等的主要理论基础。

4.维果茨基—人类的认识是以文化为中介的列·维果茨基(Ixv.Vygotsky 1896一一1934 是俄国杰出的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领域是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和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他所创立的意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等,在1960年代由布鲁纳介绍到美国,从此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成为社会建构主义的主要理论基础。

(1人类的认识是文化为中介的。

维果茨基认为人的心理过程结构的变化是由语言等特殊的“精神生产工具”为中介的,“思维发展是由思维的语言工具和儿童的社会文化经历决定的。

”“言语思维并不是天生的、自然的行为形式,而是由历史文化的过程决定的”。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各种符号系统,尤其是语词系统。

人心理过程受这些特殊工具中介的特性,决定了人能够在改变环境的同时,调控自己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从而使人的行为具有理性和自由度。

(2人所特有的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3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有可能转移至内部,“内化”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

即“思维发展的真正方向不是从个人思维向社会思维发展,而是从社会思维向个人思维发展”。

(4小结。

显然从认识的角度看,维果茨基和皮亚杰一样都是要回答人类认识的发生、发展问题,与皮亚杰着眼于个体的生物机制和心理的数学逻辑结构不同,维果茨基强调语言等社会文化作为认识中介的作用,以及个体发展的社会性本质。

维果茨基心理建构的文化历史观是社会建构主义的主要理论基石。

另外它也是批判建构主义、多元文化教育等的重要理论基础。

社会建构主义及其教育主张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得到普遍重视。

6.总结以上,我们分别就不同时期几位作者的主要认识论观点和彼此的继承关系,以及对建构主义的影响做了简单的概括。

为进一步揭示这些认识论主张和观点之间存在的相对一致性和理论发展的逻辑脉络,下面对上述观点再做一集中归纳、比较和概括:(1都强调了或说明了人在认识中的主动性。

如维柯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康德主张真知的获得取决于人的先天认识能力,皮亚杰揭示了人基于自身的基础来认识事物,维果茨基强调通过主动地参与社会交往活动促进人的心理的发展,而库恩则表明了科学知识中人的主观性的存在。

(2都强调知识的获得是以一种个体的“前结构”的存在为条件。

如维柯的“人所熟悉的事物”、康德“知性范畴”、皮亚杰“认知结构”、维果茨基的“内部语言”、“历史、文化”和库恩的“范式。

(3在知识、认识主体和客体三者的关系上,都主张知识是主体基于自身经验或一定的理论基础,对客体的认识和建构的结果。

都直接或间接地表明“物自体”是无法真正达到的。

(4一些作者的理论主张之间尽管存在分歧,但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如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前者注重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角度来解释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后者注重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视角来认识个体意识的发生发展。

显然,这些特征的出现并不都是偶然的,其中与研究者之间的继承性,同时代作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存在直接地联系。

如维果茨基的研究通过与皮亚杰等论战而得以超越和完善,库恩的研究借鉴了维果茨基等的认识成果等。

当然这种结果也与当代的建构主义作者们基于一些共同性的目标和研究问题,而进行的选择有直接的关系。

也许正是这种在认识论选择上的合而不同,才使得建构主义在后天的发展中,在不同的领域中所表现出“不同而合”的特征。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作者对当代建构主义所产生的影响力是不同的。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皮亚杰是建构主义理论的真正的莫基者。

因为,按照“建构”的字面含义来说就是“结构”的建设,是一种动宾结构,这种结构在维柯那里是模糊的,康德提出了结构,但他的结构是静态的,“天赐”的,只有到了皮亚杰,才真正地在探究这种结构是怎样“发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