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形成机理的理论模型

合集下载

产业链及节点评价模型

产业链及节点评价模型

产业链及节点评价模型产业链是指将各个企业或组织按照产品或服务的相互依赖关系连接起来的一种经济关系网络。

在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中,每个节点都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和功能,相互协作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

对于一个产业链的评价,可以采用产业链及节点评价模型来进行分析和判断。

一、产业链评价模型产业链评价模型是对一个产业链进行综合评价的工具和方法。

它通过对产业链中各个节点的功能、效率、创新能力等进行评估,从而得出对整个产业链的总体评价。

常用的产业链评价模型包括SWOT 分析、价值链分析和供应链管理等。

1. SWOT分析SWOT分析是一种评估产业链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方法。

它通过对产业链中各个节点的内部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评估产业链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通过SWOT分析,可以确定产业链中关键节点的优势和劣势,为决策提供依据。

2. 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是一种评估产业链中各个节点的附加值和竞争优势的方法。

它通过对产业链中各个节点的价值创造活动进行分析,找出附加值的来源和竞争优势的形成机制。

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确定产业链中关键节点的附加值和竞争优势,为提升产业链的竞争力提供思路和方向。

3. 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是一种评估产业链中各个节点的供应和配送效率的方法。

它通过对产业链中各个节点的供应和配送过程进行分析,找出瓶颈和效率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优化产业链中关键节点的供应和配送效率,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效率和响应能力。

二、节点评价模型节点评价模型是对产业链中各个节点进行评价和排序的工具和方法。

它通过对节点的功能、效率、创新能力等进行评估,从而确定节点的重要性和优先级。

常用的节点评价模型包括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和TOPSIS等。

1.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对节点进行综合评估的方法。

它通过构建层次结构,确定层次间的权重关系,然后对节点的各个评价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最终得出节点的综合评价结果。

基于共生理论的产业链协同演化模型及其机制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产业链协同演化模型及其机制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产业链协同演化模型及其机制研究产业链协同演化模型是指由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合作,使得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参与者能够以协同的方式共同发展和成功。

共生理论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物种之间互相依存和互惠共生的关系。

将共生理论应用于产业链协同演化模型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产业链中的各个节点之间并非彼此独立的,而是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

基于共生理论的产业链协同演化模型建立的核心是共生机制,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利益共享机制在一个产业链中,有着不同的角色扮演者,例如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消费者等。

这些角色的利益往往有着紧密的关联。

在传统的产业链模式下,利润主要由供应商和制造商两个角色所获得,而分销商和消费者则很难获得实质性的利益。

在共生机制下,利益应该获得更加公平的分配。

例如,制造商可以将部分利润分给分销商,以协调共同发展的目标。

2. 资源共享机制在共生机制下,不同角色扮演者之间可以共享资源。

在传统的产业链中,每个角色扮演者都会将资源集中在自己手中,以达到竞争的目的。

而在共生机制下,每个角色扮演者可以将自己拥有的资源与其他角色扮演者共享,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3. 信息共享机制信息共享是共生机制最为关键的一种机制。

在传统的产业链中,每个角色扮演者都往往是孤立的,信息互通的机会非常有限。

但是,在共生机制下,每个角色扮演者都可以通过互相共享信息,了解到其他扮演者的需求和愿望,从而更好地协调各自的目标和合作方式。

在实践中,基于共生理论的产业链协同演化模型的应用已经给企业链带来了明显的好处。

由于企业之间的合作得到了加强,不同角色扮演者的互动更加协调,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各参与者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合作,产业链的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之间的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共生理论的应用更是意义重大。

总之,基于共生理论的产业链协同演化模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共生机制的运用改善了整个产业链生态系统的效率,为企业的发展带来生动活力。

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研究

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研究

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研究一、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研究报告1. 产业链与产业链运行机制的概念和特点分析2. 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的构建理论和方法3. 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的实证分析和应用研究4. 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的优化和改进策略探讨5. 未来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的趋势和发展展望二、案例分析1. 汽车产业的产业链运行机制分析2. IT产业的产业链运行机制分析3. 工程机械产业的产业链运行机制分析4. 食品饮料产业的产业链运行机制分析5. 服装纺织产业的产业链运行机制分析一、报告内容1. 产业链与产业链运行机制的概念和特点分析产业链是指将各种资本、技术、终端用户等因素逐级连接在一起形成的一个完整的产业流程。

产业链中的每个环节相互依存,形成完整的产业关系网络。

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价值输出为主,由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不断分化和集成,形成由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生产制造和加工企业、批发商、零售商等不同角色组成的层次结构。

产业链通常包括原材料、零部件加工、总装、销售、售后服务和废旧处理等环节,其中每个环节都对产业链的质量、效率和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产业链运行机制是指产业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衔接规则。

它是产业链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产业链的稳定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产业链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随着产业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产业链运行机制包括分工协作机制、论证决策机制、奖惩激励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等多种方面,这些机制之间缺一不可,相互影响,决定了产业链的质量和效益。

2. 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的构建理论和方法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的构建是产业链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是对产业链运行机制进行量化和分析的重要工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通常包括多层次的结构和多维度的指标体系,其中包括产业链结构、产业链环节、产业链决策制度、产业链配套政策和产业链运行效益等方面。

产业链理论

产业链理论

产业链理论一、产业链模型介绍1、产业链模型概述所谓产业链是指围绕着核心企业及其关联企业而形成的一种网络结构,它反映了价值增值活动的空间集聚,以及与之相关的纵向与横向的关联关系。

同时也是指出了创造增加价值的来源和渠道,是一种市场战略的有效工具。

通过对产业链的定义可以看出,它主要强调了产业链的纵向关系。

产业链由多个环节组成,我们不仅可以从这些环节的产值大小看出每一环节的重要性,而且还可以从链条上下游企业数量的多少等方面判断出这个链条的发展情况。

产业链一般具有如下特点:(1)自顶向下的产业链;(2)循环型的产业链;(3)内外部经济性的产业链;(4)低价格弹性的产业链。

2、产业链的基本类型产业链按其纵向延伸程度,一般可分为完全型产业链、准完全型产业链、半完全型产业链和不完全型产业链四种类型。

一、产业链模型介绍1、产业链模型概述所谓产业链是指围绕着核心企业及其关联企业而形成的一种网络结构,它反映了价值增值活动的空间集聚,以及与之相关的纵向与横向的关联关系。

同时也是指出了创造增加价值的来源和渠道,是一种市场战略的有效工具。

通过对产业链的定义可以看出,它主要强调了产业链的纵向关系。

产业链由多个环节组成,我们不仅可以从这些环节的产值大小看出每一环节的重要性,而且还可以从链条上下游企业数量的多少等方面判断出这个链条的发展情况。

产业链一般具有如下特点:(1)自顶向下的产业链;(2)循环型的产业链;(3)内外部经济性的产业链;(4)低价格弹性的产业链。

2、产业链的基本类型产业链按其纵向延伸程度,一般可分为完全型产业链、准完全型产业链、半完全型产业链和不完全型产业链四种类型。

(一)完全型产业链模型。

在完全型产业链中,企业间的纵向联系不仅表现为投入产出的关系,而且表现为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完全型产业链的特点是企业数目较多,规模较大,并且相互作用的密切程度很高。

生产商→经销商→零售商→消费者这条链,最上游是产品制造商,通过零售商到达消费者。

产业链结构模型

产业链结构模型

产业链结构模型
产业链结构模型是描述一个产业链中各参与主体之间关系的一个模型。

它主要是通过将产业链分解成不同部分,并描述各个部分之间的相关性和依赖关系,来揭示一个产业链中的关键要素和参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个典型的产业链结构模型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1. 上游供应商:提供原材料、组件或设备等对下游参与主体进行生产所必需的物品或服务。

2. 生产主体:进行产品或服务加工、制造或提供的企业或组织。

3. 下游分销商:负责将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通过销售和分销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

4. 顾客或最终用户:购买和使用产品或服务的个人、家庭或企业。

5. 支持服务提供商:为产业链中的各个参与主体提供支持和服务的企业或组织,例如物流、金融、技术支持等。

通过建立产业链结构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一个产业链中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产业链中的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和风险传导等问题。

这有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供应链的效率和降低成本,从而增强产业链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001-产业链理论

001-产业链理论

一、产业链理论1、产业链内涵产业链(Industry Chain)被认为是一个十分传统的概念,早在1958年赫希曼就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从产业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的角度论述了产业链的概念啊1。

但随着供应链、价值链等理论的兴起与运用,产业链相对弱化。

据蒋国俊考证:最早提出“产业链”一词的是我国学者姚齐源、宋武生于1985年发表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实现模式——区域市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产业链是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概念191。

产业链指的是以某项核心技术或工艺为基础,以提供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为目的,具有相互衔接关系的企业集合。

产业链内涵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产业链是一种相关资源的组合;其次,这种组合不是无序的,而是要求围绕着某项核心价值或技术来加以优化和提升:其三,对于产业链是否优化的判别标准应是着眼于是否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资源的全部价值,即优化的标准是着眼于“结构”和“动态”,它的讨论对象是“环节”而不是“点”n引。

产业链的四个基本特征:(1)与一般的供应链不同,它是特定的产业群聚区内相关企业的集合,并同群聚区内的政府及其他重要相关机构有密切的联系;(2)与一般的市场交易关系不同,产业链中的企业相互I’日J是一种长期的战略联盟关系;(3)与通过各种途径实现的纵向一体化不同,产业链是独立企业间的联合;(4)与各种松散的企业联合不同,产业链中的企业联盟在各方承诺的关键性领域中能像单一的公司那样运作…1。

2、产业链构建机制产业链的构建包括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两个层面的内涵。

接通产业链是指将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断续的产业部门(通常是产业链的断环和孤环形式)借助某种产业合作形式串联起来;延伸产业链则是将一条既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深延展¨引。

产业链中断会造成上下游企业供应不配套而导致的产业资源损失。

我国市场化改革后,产业结构调整效果不够理想的很大原因在于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使得产业结构调整只是站在表层现象,没有探索出产业链内在的联系形态和联系机制n2l。

产业链理论

产业链理论

产业链理论1、概念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

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它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

产业链的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它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存在两维属性: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

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

我国现有产业链条:自然资源产业—般加工产业—机械制造产业—高科技产业2、概念分解2.1 价值链(value chain)最早是由麦克.波特(Porter,1985)在分析公司行为和竞争优势时提出并应用的。

他认为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主要由基本活动(含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和支持性活动(含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两部分组成,这些活动房在公司价值创造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由此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这一链条称之为价值链。

(摘自《产业链基本理论》)2.1.1微笑曲线微笑嘴型的一条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

微笑曲线中间是制造;左边是研发,属于全球性的竞争;右边是营销,主要是当地性的竞争。

当前制造产生的利润低,全球制造也已供过于求,但是研发与营销的附加价值高,因此产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也就是在左边加强研展创造智慧财产权,在右边加强客户导向的营销与服务。

如下图所示:2.2产业链中的上中下游产业企业:上游产业企业掌握了核心技术或是关键生产环节而成为了行业发展的领导企业(战略环节)。

同时上游企业具备自主开发能力和完整的销售网络,是整个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其产品附加值高,获利空间大,通常占有全行业利润的60%。

中游产业企业引进、并吸收上游产业企业的技术,并根据特定市场进行产品定制,属于生产制造环节,中游产业企业只是参与产品附加值分配,利润比上游低,一般占有全行业利润的30%。

产业链研究框架

产业链研究框架

产业链研究框架引言:产业链是指由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制造商、分销商和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一系列相互依赖的经济活动环节。

通过研究产业链,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一个产业的运作机制、产业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个环节的价值创造和竞争优势。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产业链研究框架,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产业链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一、产业链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1 产业链的定义:产业链是指一个产品或服务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消费的全过程,涵盖了多个环节和参与者。

1.2 产业链的分类:根据价值链的理论,产业链可以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环节。

上游环节包括原材料供应商和生产制造商,中游环节包括零售商和批发商,下游环节包括最终消费者。

二、产业链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1 目的:产业链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分析产业链中各环节的关系和价值创造方式,从而找到产业链中的瓶颈和机会。

2.2 意义:产业链研究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身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角色,制定战略决策,提高竞争力。

三、产业链研究的方法和步骤3.1 数据收集: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包括行业报告、企业年报、市场调研等,了解产业链中各参与者的数量、地位和业务范围。

3.2 参与者分析:对产业链中的各参与者进行分析,包括企业规模、技术实力、市场份额等,以及各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和竞争关系。

3.3 价值链分析:通过分析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价值创造方式和利润分配,了解产业链中的价值链和利润链。

3.4 竞争分析:对产业链中的竞争态势进行分析,包括竞争对手的数量、产品差异化程度、市场份额等,以及竞争对手的战略和动态。

3.5 SWOT分析:通过分析产业链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找到产业链中的战略机会和挑战。

3.6 战略规划:根据产业链研究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包括产品创新、渠道拓展、合作伙伴选择等,以提高企业在产业链中的竞争力。

四、案例分析:以汽车产业链为例4.1 数据收集:收集汽车产业链相关的行业报告、企业年报、市场调研等数据。

关于产业链的研究

关于产业链的研究

关于产业链的研究作为经济学范畴内的一个概念,产业链主要以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某种关系为主,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以及时间分布,客观地形成的一种连锁关系的形式。

目前研究上认为,它主要包含四个维度,并通过这四个维度的相互均衡,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

这四个维度主要是价值链、企业链、供应链和空间链。

产业链的形成机制就像是市场经济下“看不见的手”一样,作为一个客观规律一样控制着产业链的形成。

刘贵富在《产业链基本理论研究》一文中,系统地提出了产业链的分类和命名方法,并提出了产业链形成机理的理论模型、产业链功能效应的概念,同时在文章里就产业链的增加值链、成本链、利润链给出了符合规律的计算公式。

学者吴金明、邵昶在《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4+4”模型中》,根据产业链内容的主要因素,选取了四个维度来反映产业链的丰富内涵:其中包括“点和点”的供需维度、“点和线”的企业维度、“线和线”的空间链维、“链和链”的价值链维。

产业链的这四个维度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之间相互对接。

对接的结果将对产业链的延伸和扩展产生影响, 如果对接内容越丰富,那么产业链就会越长。

学者郑大庆在《产业链整合理论讨论》中,对产业链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与丰富,同时提出了产业链整合的四个促发因素和三种方式,其中四个促发因素包括技术上的创新、生产要素的不同、产业管制的模式、以及相关产业及其支持性产业,而三种方式包含纵向、横向一体化,和产业链融合。

学者马燕在《虚拟企业: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提出:“要想让产业链的每条链条的每个环节都得到利润,实现互利互惠的合作共享关系,产业链必须对接价值链,供需链、空间链和企业链也都要顺着价值链的方向走。

”汪建、周勤和赵驰在《产业链整合、结构洞与企业成长——以比亚迪和腾讯公司为例》一文中,从企业的角度出发,采用结构洞理论比较分析产业链整合模式的差异性以及整合对于企业成长的绩效影响。

游振华、李艳军在《产业链概念及其形成动力因素浅析》一文中,对产业链的概念如何形成,是什么因素导致其形成进行了研究,针对产业链形成的动力因素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将其分为内部和外部两部分,其中降低交易费用因素、风险规避因素和创造和利用社会资本因素是其内部因素,区位优势因素、产业技术因素和产业政策因素则是其外部的主要因素。

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_4_4_4_模型

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_4_4_4_模型

[收稿日期]2006-03-10[作者简介]吴金明(1963—),男,湖南临湘人,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邵昶(1975—),男,江苏徐州人,中南大学商学院硕士。

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4+4”模型吴金明1,2,邵昶2(1.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44;2.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摘要]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

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

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它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

反映在实践中,除了这只“无形之手”,还有“企业内部调控”、“市场结构和行业间的调控”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这三只“有形之手”对产业链的形成进行调控。

“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的“握手”过程就是现实中对产业链进行“四维调控”的过程和产业链的形成过程,即产业链形成的外模式。

产业链外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四种:市场交易式、纵向一体化、准市场式和混合式产业链。

四维对接、四维调控以及四种具体模式就构成了说明产业链形成机制的“4+4+4”模型。

[关键词]产业链;形成机制;“4+4+4”模型[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80X(2006)04-0036-08【产业经济】2006年4月第4期(总217期)Apr.,2006No.4ChinaIndustrialEconomy近年来,由于产业链本身概念的模糊性和内涵的复杂性,学术界在对纷繁芜杂的产业链现象研究中,始终缺乏一个明晰的分析框架。

现有的研究基本上是依附于价值链、供应链、生产链和产业集群的角度进行的,多数情况是在相互缠绕的产业链中,选择其中之一进行具体分析,而从抽象意义上对产业链形成机制展开研究的极少。

迄今为止,产业链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其演化规律究竟是什么?这在理论界依然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难题。

产业链的相关定理

产业链的相关定理

产业链的相关定理一、产业链的关联定理产业链的关联定理主要指不同环节之间的联系与互动。

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是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每个环节的发展和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产业链的运行。

当一个环节发生问题或者变化时,会引起其他环节的反应和调整,最终影响整个产业链的效益和运行情况。

1.1 垂直关联定理垂直关联定理指的是产业链上下游环节之间的关联关系。

在产业链中,上游环节通常是原材料生产和供应等,下游环节则是产品加工制造和销售等。

这两个环节之间通过供应链和价值链的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垂直关联定理强调上下游环节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协作,只有通过良好的合作与协调,才能实现整个产业链的高效运行与协同发展。

1.2 横向关联定理横向关联定理指的是产业链中同一环节之间的关联关系。

在一个产业链中,同一环节存在着多个竞争者或者合作伙伴,彼此之间通过市场竞争和合作关系相互依存。

横向关联定理强调产业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互补和竞争,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品质和降低成本,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整个产业链的稳定与发展。

1.3 内部关联定理内部关联定理指的是产业链内部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一个产业链中,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衔接与协作关系,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或者疏漏都会影响到整个产业链的稳定和效益。

内部关联定理强调产业链内部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依存,只有通过加强内部协调与配合,才能实现整个产业链的高效运行和持续发展。

二、产业链的演化定理产业链的演化定理主要指产业链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的一系列过程和规律。

产业链的演化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与因果关系。

了解产业链的演化定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产业链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

2.1 产业链生命周期定理产业链生命周期定理指的是产业链从起步、成长、成熟到衰退的一系列阶段和过程。

在一个产业链的发展历程中,会经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不同阶段。

不同阶段的产业链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策略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产业链理论

产业链理论

一、产业链理论1、产业链内涵产业链(Industry Chain)被认为是一个十分传统的概念,早在1958年赫希曼就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从产业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的角度论述了产业链的概念啊1。

但随着供应链、价值链等理论的兴起与运用,产业链相对弱化。

据蒋国俊考证:最早提出“产业链”一词的是我国学者姚齐源、宋武生于1985年发表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实现模式——区域市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产业链是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概念191。

产业链指的是以某项核心技术或工艺为基础,以提供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为目的,具有相互衔接关系的企业集合。

产业链内涵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产业链是一种相关资源的组合;其次,这种组合不是无序的,而是要求围绕着某项核心价值或技术来加以优化和提升:其三,对于产业链是否优化的判别标准应是着眼于是否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资源的全部价值,即优化的标准是着眼于“结构”和“动态”,它的讨论对象是“环节”而不是“点”n引。

产业链的四个基本特征:(1)与一般的供应链不同,它是特定的产业群聚区内相关企业的集合,并同群聚区内的政府及其他重要相关机构有密切的联系;(2) 与一般的市场交易关系不同,产业链中的企业相互I’日J是一种长期的战略联盟关系;(3)与通过各种途径实现的纵向一体化不同,产业链是独立企业间的联合;(4)与各种松散的企业联合不同,产业链中的企业联盟在各方承诺的关键性领域中能像单一的公司那样运作…1。

2、产业链构建机制产业链的构建包括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两个层面的内涵。

接通产业链是指将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断续的产业部门(通常是产业链的断环和孤环形式)借助某种产业合作形式串联起来;延伸产业链则是将一条既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深延展¨引。

产业链中断会造成上下游企业供应不配套而导致的产业资源损失。

我国市场化改革后,产业结构调整效果不够理想的很大原因在于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使得产业结构调整只是站在表层现象,没有探索出产业链内在的联系形态和联系机制n2l。

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

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

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产业链形成机制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产业链是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企业和组织,通过一定的合作与协调关系,完成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等环节。

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产业链的构成、发展和影响因素,从而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和效益。

一、产业链形成机制的定义和特点产业链形成机制是指影响产业链各环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和规律。

它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

内部因素主要指产业链内部各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关系,如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和服务等环节之间的关系。

外部因素则是指产业链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和影响,如市场需求、政策法规、技术创新等因素。

产业链形成机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元化:产业链形成机制的研究需要考虑到不同产业链的特点和差异,因为不同的产业链有不同的组成要素和运作规律。

2. 动态性:产业链形成机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会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3. 协同性:产业链形成机制强调各环节之间的协同作用,只有通过良好的协作关系,产业链才能实现高效运作和优化发展。

4. 市场导向:产业链形成机制的研究需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通过市场导向的方式来调整和优化产业链的结构和运行方式。

二、产业链形成机制的研究方法产业链形成机制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等。

实证研究是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数据来验证产业链形成机制的有效性和影响因素。

理论研究则是通过构建产业链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和框架,来解释和预测产业链的演变和发展。

案例研究则是通过对具体产业链的深入调研和分析,来揭示其形成机制和运行规律。

三、产业链形成机制的影响因素产业链形成机制的影响因素是指影响产业链各环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和规律。

其中,市场需求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只有满足市场需求的产业链,才能获得稳定的订单和利润。

政策法规也是影响产业链形成机制的重要因素,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可以促进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和优化升级。

产业链模型原理介绍

产业链模型原理介绍

产业链模型原理介绍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

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

两条曲线制造业产业链中,有两条趋势相反的曲线——微笑曲线和武藏曲线。

其中,微笑曲线是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为「再造宏碁」而提出的,为台湾各种产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提供了方向。

微笑曲线的主要决策依据是产业附加值,希望推动企业向附加价值高的区域移动。

附加价值,就是市场给出的超出基本劳动报酬的溢价,这种溢价可以基于研发、设计、知识产权、品牌、渠道、市场、服务等。

而若处于产业链的中游,只能依靠产能扩张来实现业绩的提升;品牌弱势,没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只能给别人代工;没有自己特有的自主销售渠道、没有服务优势,利润空间就容易受到挤压。

苹果是微笑曲线的典型案例,把握研发、设计、知识产权以及销售渠道,占据微笑曲线左右两端;海底捞提供的也不仅是餐饮,更是优质服务和得到尊重的感觉。

微笑曲线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些发展策略,如产品升级或产品下移,垂直整合、缩短销售渠道,通过研发和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溢价。

但这些途径往往需要雄厚资金的支持。

也有学者提出质疑。

龙真(2009)认为对于庞大的组织,仅凭技术研发和营销服务无法完成企业目标,还会造成工作割裂;庄鸿霖和姜阵剑(2010)认为,忽略制造环节容易形成工业空心化的哑铃结构;邓欣(2019)通过对浙江民营也的考察发现,目前很多民营制造业不具备资金、研发人员大量投入的能力,无法进行升级;微笑曲线有其使用条件,文嫮和张生丛(2009)以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为案例进行研究,发现该产业价值链的利润分布就不符合“微笑曲线”,而是一条从左上到右下倾斜的曲线。

2004年日本索尼中村研究所所长中村末广提出了“武藏曲线”,即和微笑曲线相反的拱形曲线——真正最丰厚的利润源正是在“制造”上。

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研究

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研究

[摘要]本文提出了产业链的运行机制主要有利益分配机制、风险共担机制、竞争谈判机制、信任契约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和监督激励机制六种机制,并对这六种机制的概念、特点等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图。

[关键词]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产业链的运行机制主要有:利益分配机制、风险共担机制、竞争谈判机制、信任契约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和监督激励机制六种机制。

其中,信任契约机制是基础,利益分配机制是核心,风险共担机制是本质,竞争谈判机制是手段,沟通协调机制是关键,监督激励机制是保证。

以上六种机制通过市场机制这只“无形的手”和政府机制这只“有形的手”共同作用于产业链,推动产业链的正常运行。

一、产业链的信任契约机制1.产业链信任的基本概念产业链信任是指产业链核心企业与节点企业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

产业链信任的特点是:第一,合作伙伴间信任的相互性。

在任何形式的交易中,交易双方的信任都是相互的,信任一方对被信任一方有信心,被信任一方对对方有责任。

第二,企业间信任的建立与消失速度的不对称性。

企业间信任是逐步建立的,这既需要时间,又需要成本,但其消失却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

而且一旦信任遭到背叛,重新建立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成本。

第三,企业间信任的风险性。

企业间信任是有风险的,要保障企业利益,需要对企业间的信任进行控制,避免误信或信任过度。

2.产业链信任的类型张维迎教授从信任来源和信任对象两个维度对信任进行了分类研究。

他指出:从信任来源的角度可将信任分为基于个性特征的信任、基于制度的信任和基于信誉的信任三类。

基于个性特征的信任是指由先天因素或后天的关系决定的信任。

一种交易对信任的敏感程度很大程度上是由交易物或交易主体的特征决定的。

基于血缘关系以及建立在后天培养的个人品德基础上的信任都属于基于个体特征的信任。

所谓基于制度的信任,是指在给定的制度下,市场主体行为的强烈的可预见性特征,使得交易双方产生的信任。

商业分析工具:产业链分析(ValueChain)模型

商业分析工具:产业链分析(ValueChain)模型

商业分析工具:产业链分析(ValueChain)模型什么是产业链分析(Value Chain)模型?产业链分析,是用来研究整个产业链中,哪些是关键的商业环节/步骤,以及如何在这些关键步骤上形成竞争优势的。

产业链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做一系列的商业决策,包括:改进流程、降低成本、形成竞争壁垒,等等。

本质上说,产业链分析的思路,是先全面摸排,再选重点分析:'确立所有步骤'-'明确重点步骤'-'深入分析重点'。

后文中会详细介绍具体分析过程。

类似产业链模型这一思路类似的,还有以下分析模型:- 相对成本控制模型(RCP)- 商业定义(business Definition)- 最佳商业实践(Best Demonstrated Practice)- 流程重铸(Re-engineering)- 利润池(Profit Pool)有些已经在之前的文章里介绍过了,比如:商业分析工具:商业定义(Biz Definition)模型商业分析工具:最佳商业实践模型(BDP)商业分析工具:利润池(Profit Pool)模型其他尚未介绍的,也会陆陆续续写文。

那么产业链分析,具体分析过程,是什么样的呢?模型分析过程:大致分为三步:步骤一:决定包含哪些商业环节步骤二:决定哪些环节是最关键的步骤三:深入分析关键环节上的优劣势下面是每步的详细介绍。

步骤一:决定包含哪些商业环节产业链分析,需要根据分析目的,针对每个企业或者行业的具体情况,对步骤进行拆分或者重组。

比如,为了优化流程,需要尽量对步骤详细拆分;而为了竞争优势分析,则不需要拆分那么细。

具体来说,各个环节如何分拆和组合,可以考虑以下因素:- 不同流程,包含不同团队/设备/技术的应用- 成本占比:比如成本占比太大,或者成本飞速上升,则需要分拆- 客户认知:如果被客户认知为相对独立的,需要分拆。

因为这涉及到,如何在客户的认知里形成竞争优势一般来讲,一个涉及到商品生产的产业链环节,会有如下标准步骤:根据分析的目的,可以做一些具体调整。

产业链基础理论

产业链基础理论

一、产业链基础理论知识 2、产业链的概念 • 价值链: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 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 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 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 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 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 企业链:由企业生命体通过物质、资金、技术等流动和相 互作用形成的企业链条。 • 供应链:由物料获取并加工成中间件或成品, 再将成品送 到顾客手中的一些企业和部门构成的网络。 • 空间链:指同一种产业链条在不同地区间的分布。
4、产业链的基本类型 • 3)以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为主要素的产业链 • 如电视机产业链、发电设备产业链、旅游产业链等,在该 类产业链的形成过程中,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具有十分重要 的地位和关键作用; • 4)以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为主要素的产业链 • 如服装工业产业链、食品工业产业链、建材工业产业链等 ,这类产业链是以各种各样的大型专业市场为核心,其生 产利润和价值主要为市场聚集地所得。
6、产业链形成的四大模式
纵向一体化式产业链指核心企业通过向产业 链上游和下游的纵向一体化扩张而形成的产 业链。
02
纵向一体化式产业链
产业链中的企业同属于一个企业集团或总公 司,有着产权的关系纽带。总公司或集团公 司通过控股或自建等方式对其他企业保持着 强有力的控制。它是一种在产业链内部进行 “自给自足”的模式。 用集团内部的计划代替市场交易,从而使生 产更加稳定;但是,企业集团内部管理的难 度加大.不利于产业链整体效率的提高。
一、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 3、产业链的内涵
产业层次
产业关联程度
产业链表达的内容
资源加工深度 满足需求程度

供应链创造价值理论

供应链创造价值理论

什么叫做产业链?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

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它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产业链的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它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存在两维属性: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

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产业链的“6+1”的理论“6+1”产业链是由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提出的。

“6”指的是: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1”指的是:产品制造..他认为,从2005年开始,世界进入他所说的“产业链战争”的时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价值最低且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制造业一端(即“1")放在了中国,而将产品设计、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六块非制造业(即“6")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6”是“软"的生产环节,“1”是“硬”的生产环节。

以芭比娃娃为例:芭比娃娃在美国沃尔玛的零售价近10美元,在这个产业链里,中国只能得到1美元的价值,而且还给自身带来了难以避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但美国人通过“6”,获得了9倍的价值,而且这9倍的价值没有污染、没有浪费。

也就是说,中国每创造1万元的价值,就为美国创造9万元的价值;中国越勤劳、越制造,美国人就会越富裕。

什么叫做供应链?供应链最早来源于彼得。

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而后经由迈克尔。

波特发展成为”价值链",最终日渐演变为”供应链”。

它的定义为:"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

它是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模式"。

产业链供需模型

产业链供需模型

产业链供需模型产业链供需模型是指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中,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赖。

在这个模型中,供给方是指各个环节的生产者,而需求方则是指各个环节的消费者。

通过供需的交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产业链。

产业链供需模型可以用来分析和解释产业链上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在一个典型的产业链中,生产者通过生产出产品或服务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而消费者则通过购买产品或服务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种供需关系形成了一个闭环,使得整个产业链得以运转。

在产业链供需模型中,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供给方的生产活动直接受到需求方的需求水平的影响。

如果需求方的需求增加,供给方就会增加生产,以满足更多的需求。

相反,如果需求方的需求减少,供给方就会减少生产,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这种供需关系使得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能够相互协调,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产业链供需模型中,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单向的,还存在着相互影响的作用。

供给方的生产活动会影响到需求方的消费行为,而需求方的消费行为也会影响到供给方的生产活动。

例如,供给方的产品质量的提高会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促进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的改变也会影响到供给方的生产决策,从而调整供给方的供给水平。

在产业链供需模型中,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的关系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价格、技术、政策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到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决策行为,从而改变供需关系。

例如,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需求方的购买行为的变化,进而影响到供给方的生产决策;技术的进步会改变供给方的生产能力,从而影响到需求方的消费决策。

产业链供需模型是一个描述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依赖的模型。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产业链上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从而为产业链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链形成机理的理论模型产业链形成的动因可从两个视角进行研究。

一个是理论视角,即借用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生态学理论、社会学理论等相关理论分析产业链形成的动因;另一个是影响因素视角,主要是从静态视角和动态视角追溯引发产业链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并加以总结、提高,得出产业链形成的动因。

从企业的个体角度出发,企业加盟产业链的目的不妨可以概括为价值创造最大化,经营风险最小化。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从两个方面进行管理:一是产业链创造的价值,包括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收益;二是降低风险或不确定性(外界风险)。

因此不同的理论实际上就从这两个根本点出发,从不同角度考察了企业构建产业链的动因。

标签:产业链;形成机理;理论模型一、产业链形成动因的理论分析框架关于产业链形成的动因,目前尚未见报道。

笔者认为:产业链形成的动因可从两个视角进行研究。

一个是理论视角,即借用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生态学理论、社会学理论等相关理论分析产业链形成的动因;另一个是影响因素视角,主要是从静态视角和动态视角追溯引发产业链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并加以总结、提高,得出产业链形成的动因。

两个视角分析的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二、产业链形成机理的经济学视角分析(一)交易费用理论对产业链形成机理的解释科斯于1937年在其著名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研究了企业存在和扩张的根本原因,提出了交易费用这一概念,从而创立了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的提出对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它适用于所有涉及契约安排的研究领域。

而产业链是以契约关系为纽带的,它属于交易费用理论研究的范围。

交易费用理论对于产业链形成机理的解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交易费用理论认为在组织制度谱系中,市场与企业位于这个谱系的两极,中间存在一系列市场与组织相混合的准市场组织,产业链正是这种准市场组织中的一种。

因此,产业链能够降低交易成本。

产业链降低交易成本主要是通过稳固的伙伴关系,减少签约交易成本,降低履约风险,降低因有限理性而产生的种种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的降低是产业链存在的前提条件。

其次,产业链的不同形式是交易费用影响的结果。

不同形式的产业链实质上就是不同的契约安排。

(二)价值链理论对产业链形成机理的解释迈克尔·波特在其1985年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价值链理论。

波特认为,企业的价值活动包括研究开发、原料采购、生产、分销、营销和销售、售后服务等活动,所有这些活动构成企业的价值链条,每项价值活动是价值链上的一个环节。

企业是截取整个产业价值链的某些阶段从事分工活动的实体,任何企业都只能在产业价值链的某些环节上拥有优势,而不可能拥有全部的优势。

在某些价值增值环节上,某个企业拥有优势,在其余的环节上,其他企业可能拥有优势。

为达到“双赢”的协同效应,彼此在各自的关键成功因素——价值链的优势环节上展开合作,可以求得整体收益的最大化。

(三)战略联盟理论对产业链形成机理的解释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认为,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共同战略利益和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为了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生产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的网络组织。

战略联盟具有组织的松散性、行为的战略性、合作的平等性、合作关系的长期性、整体利益的互补性、管理的复杂性六大基本特征。

除市场交易式、纵向一体化式产业链外,从战略联盟的概念可知其他类型产业链中的企业之间都是一种战略联盟关系,因此可用战略联盟理论来解释产业链形成的机理。

企业之间通过组建产业链来建立联盟关系,有以下三个目的:一是达到战略目标,二是在增加收益的同时减少风险,三是充分利用双方的宝贵资源。

如果一个联盟达不到这三项目的,那么它就是不成功的、无效率的。

战略联盟还可为合作双方提供下列其他机制中所不具有的显著优势:(1)协同性,整合联盟中分散的企业资源使之凝聚成一股力量;(2)提高运作速度,尤其是当大企业与小企业联合时更是如此;(3)分担风险,使企业能够把握伴有较大风险的机遇;(4)加强合作者之间的技术交流,使它们在各自独立的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5)通过联盟可获得重要的市场情报,顺利地进入新市场,与新客户搞好关系,这些都有助于销售的增长;(6)组成联盟可给双方带来工程技术信息和市场营销信息,使它们对于新技术变革能够作出更快速的调整和适应。

战略联盟理论能够从另一个视角很好地解释产业链的形成动因。

(四)战略选择理论对产业链形成机理的解释战略选择理论认为,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或市场营销能力。

这一理论说明企业组成产业链、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能提高市场响应速度,提高市场营销能力,提高竞争能力。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提高其产品或服务的吸引力,提高企业的效率,降低成本。

在国际化背景下,跨国企业还可以选择当地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从而追求在国外市场上的长久竞争力,这种选择并不是出于某种资源的需求或者对交易成本的考虑。

三、产业链形成机理的管理学视角分析(一)资源依赖理论对产业链形成机理的解释资源依赖理论的核心在于:企业处在开放的系统中,它必须通过与外界进行交换来获取资源。

资源的采购需求造成了企业与其环境组织的依赖性,这些组织可能是供应商、竞争对手、顾客、政府机构以及环境中的其他相关的机构。

为了能够管理这种依赖性,企业既要获得一些重要资源的控制力来减少对其他组织的依赖性,又要通过获得一些资源的控制权来增加其他组织对企业的依赖性。

企业组建或加入产业链可以实现上述两个目标。

因为产业链既能够积聚合作伙伴的智慧,又能够把合作伙伴不同寻常的市场威望结合起来而创造稀缺的、不可流动的资源。

这样,它就能够通过独特的资源来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资源依赖理论能够很好地说明产业链的资源互补动机,具有合理性。

(二)企业资源理论对产业链形成机理的解释企业资源理论认为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企业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而呈现出异质性。

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拥有和控制的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并不可替代的异质性资源。

各个企业的资源具有差异性且不能完全流动而导致的企业资源具有稀缺性是企业能够获得利润与竞争优势的主要原因。

利用稀缺的资源,企业可以生产出比其他企业成本低、质量高的产品,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资源理论中资源的概念不仅仅限于等多种作用,促使企业完成进化的整个过程。

而进化后的企业又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的能动性影响。

在这里,环境不仅承担选择和评判的功能,还具有对企业进化的诱导者作用。

值得说明的是,其他企业也是一个企业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

在进化过程中,企业显示了主动学习、主动创新的精神,这些主动性本质上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突出体现。

企业进化理论对我们研究产业链形成机理的启示是:企业组建产业链是企业适应环境的一种本能反应,是企业的一种学习、创新精神。

五、产业链形成机理的社会学视角分析(一)社会关系理论对产业链形成机理的解释社会关系理论认为,企业的战略行为受到它所嵌入的企业社会网络的影响。

该网络包括与网络成员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甚至还包括组织内外部资源关系。

社会关系理论把联盟看成是以信任为基础的关系契约,认为信任是积极而成功的前期联盟的产物。

信任是指对伙伴有足够信心,以至尽管存在伙伴利用企业对联盟所作出的承诺的风险,企业仍然向联盟中承诺有价值的知识和其他资源。

社会关系理论对产业链形成机理研究的启示是:企业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单元,企业的行动既是理性经济人的行为,同时还是社会人的行为。

企业所深深嵌入的外部关系网络是影响企业行动决策所必不可少的关键性资源,它不仅关系企业内部现有的资源、信息的分布状况,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未来可控资源集的大小和获利能力,进而关系未来的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和企业生存能力的大小。

利用好社会关系不仅可降低产业链的关系风险,同时也可以降低产业链的外部环境风险。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产业链形成机理的解释利益相关者是指可以影响或者受企业影响的一系列个体,包括投资者、供应商、消费者、员工、竞争者、当地社团、管理机关等。

企业是其与利益相关者结成的一系列契约,这些契约是既有正式的文档合同也有非正式协议,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在于有助于实现企业的目标。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产业链形成机理的解释是:(1)外界环境是由特定的利益集团或相关者关系所组成的,产业链与环境是互相依赖的,企业不但是经济人,而且还是社会人、道德人,企业不仅要注重竞争和效率性,而且更要具有人性和社会性。

(2)利益相关者关系是产业链竞争优势的新来源。

产业链与企业盟友的牢固的关系是革新的先决条件,密集的关系网络为新市场和机会的开发提供必要的资源和信息,关系是好的声誉的源泉,并能增加品牌价值。

(三)制度理论对产业链形成机理的解释制度理论认为,制度环境和社会规范会给企业形成压力,文化在企业中的融合,使之成为企业革新的重要推动力。

六、产业链形成机理的理论模型以上我们用不同学派理论从不同角度研究和阐述了产业链形成的原因。

尽管各学派的理论基础不同,考察的重点不同,然而它们考察的内容有很多是相互覆盖的。

我们如果将产业链看成一个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主体,可以将上述不同理论用一个模型联系起来,如图2所示:效用是产业链所追求的最根本因素,它的实现取决于价值与风险两个方面。

价值的创造取决于成本与收益两个方面,交易费用理论、企业资源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等观点从不同方面对此做了重点阐述。

风险可以分为合作风险、绩效风险和外界环境风险三种。

绩效风险可能来自市场、技术、商业等因素,对于风险这些要素基于风险的理论进行了重点分析,战略选择理论也作了一定的解释,其他各个学派也从不同的角度作了阐述,这种压力将使企业有动机按照那些社会规范去行动,以提高企业适应规范的能力,使企业早日被环境所接受。

要做到这一点,一种好的方法就是加入各种合作伙伴关系中。

例如一个小公司会因为与大型的、声誉良好的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而提升知名度和声誉,或获得某些特权。

在实践中,一个小的公司可以宣称它是intel、惠普或者摩托罗拉这类公司的供应商和伙伴,从而获得别人对它的信任和行业中的一些资源。

制度理论对研究产业链形成机理的启示是:企业必须融入社会群体中,这样不仅可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还可获得相应的社会资源,从而减少外界环境风险。

(四)学习理论对产业链形成机理的解释企业的一些经验性知识存在于组织程度与文化之中,隐蔽性很强,其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因此很难通过市场而获得。

知识的隐含维度包括:可编码化、复杂化和可教性。

知识的隐含性与可编码化和可教性成反比,与复杂化成正比,通过缔结合作伙伴创造一个便于知识分享、移动的宽松环境,采取人员交流、技术分享、访问参观合作伙伴的设施、增加合作各方的联系频率等办法,可以使经验性知识有效地移植到合作伙伴各方,进而扩充乃至更新企业的核心能力,真正达到企业间合作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