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微课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课知识点名称:解方程(人教版)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理解方程的解的含义以及解方程的依据,掌握解

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能较熟练地运用等式性质正确地求出方程的解,学会代入法检验

方程的解。

3、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资源与环境:ppt课件,录屏工具。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列出方程x+3=9,借助天平的动态演示,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解方程的依据,掌握运用等式的性质求方程的解的方法和一般步骤。

2、进行小结。(1)建立3个概念:①方程的解。②解方程。③方程的检验。(2)归纳方法:①解方程的依据是等式性质。②验证方程解

的过程是代入法。(3)解方程的步骤。①先写“解字和冒号”。②运用等式性质逐步求解,要求等号对齐。③进行检验。

3、解方程3x=18。再次借助天平数形结合,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解

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4、进行总结和鼓励。

教学反思:

1、遵循新课标理念,落实新课标的4个基本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关注数形结合、函数等数学思想渗透,注重观察、比较、

操作、归纳概括等数学方法的学习指导

2、注重数形结合,动态演示,将枯燥的等式性质进行生动演绎,帮

助学生理解解方程的依据;注重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解解方程的步骤,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微课知识点名称:《长方体的认识》

知识点来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学习目标:

(1)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认识面、棱、顶点,掌握其特征。

(2)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认识长方体,掌握其特征。

(3)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资源与环境:ppt课件,录屏工具。

教学过程:

一、示范操作,认识面、棱、顶点。

(1)拿出一根萝卜,用刀切一刀,要求学生观察,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叫做“面”。

(2)将切出的萝卜平面朝下,再垂直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出示给学生看。

指明两个面相交的边叫棱。

(3)继续切,把萝卜一面平摆在桌面上,再垂直切一刀,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让学生观察有几个面,有几条棱。指明三条棱相交于一个顶点。

刚才我们通过切萝卜的活动认识了物体的面、棱、顶点。

二、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认识长方体。

(1)长方体面的认识。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正方形。相对的面相同。

(2)长方体棱的认识。

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相等,因此我们可以将棱长分为3组。(3)长方体顶点的认识。

长方体有8个顶点。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通常我们把横着的棱的长度叫做长,把纵着的棱的长度叫做宽,把竖着的棱的长度叫做高。

(2)随着长方体摆放位置的变化,长方体的长、宽、高会发生相应

的变化。

四、总结长方体的相关知识。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教学反思:

教学中渗透给学生数学方法。每节课的教学中学生都会遇到问题,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给学生渗透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过程意识。在教学中应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感受,逐步领悟,逐步形成,逐步发展。

几何图形是很抽象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手摸,用眼观察去体验立体图形,循序渐进最后抽象出长方体,并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这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实践——总结”这一探究过程。

整个过程,从观察思考,到讨论、操作、探索发现,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经历了探索长方体棱、顶点及特点的全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创造力,迸发创新的火花。

微课知识点名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

知识点来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

一、片头

画面出示课题

您好!这个微课重点学习《有趣的测量》中的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

一种方法。

画面长方体和石块

教师语言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体积的测量和计算。那么,象这个石块一样,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该怎样测量呢?

测量一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以及不能直接用公式计算的物体的体积

采用排水法测量。这里,我们来介绍其中的一种。

二、正文讲解

(一)实验操作

1.准备一个长方体玻璃容器,测量出它的底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做好记录。

2.在容器里注入一定量的水(估计能将石块全部淹没),测量出水的高度,做好记录。

3.将石块放入容器,石块浸没水中后,水面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对,

水面会上升。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呢?是因为容器内一部分水所在的空间被石块体积占据,被排挤出的水就会向上升,上升的水的体积就等

于石块的体积。)

4.再测量出放入石块后的水的高度,做好记录。

画面实验操作过程

(二)计算

下面让我们利用实验测得的数据来计算这块石头的体积。用容器底面长乘宽再乘石头放入前的水面高度求出容器内水的体积,再用容器底面长乘宽再乘石头放入后的水面高度求出容器内石头和水的总的体

积,然后用总的体积减去水的体积,就得到了石头的体积。也可以先

计算出上升的水的高度,然后用容器的底面积,也就是底面长乘宽的积乘上升的水的高度,就能直接求出这块石头的体积。

画面演算过程

(三)积累内化

现在,让我们来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 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画面出示题目,演算答案。

2.一个长方体鱼缸,从里面量长50里面,宽30厘米,现在鱼缸里的水深20厘米。水中浸有一块石头,当把这块石头从水中捞出后,水

的深度变为15厘米。这块石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画面出示题目,演算答案。

三、结尾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