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学术思想的历史地位
论荀子的哲学思想
一 、荀子生平和时代
荀子,名况,字卿,也称孙卿,战国时赵国人,生于诸侯相记载,推知他的政治、学术活动约在公元前298至公元前238年之间。[3]
在先秦时期,旧的社会体系行将解体,新的社会秩序还在探索之中,天下异说纷纭,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学说,其中以儒家的地位尤为显著。然而,到了战国时期,儒家的思想显然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成衰微之势。生当战国晚期的荀子,有感于群雄争霸,杀人“盈城”、“盈野”,“残贼生而忠信王”,为谋求匡正之术,他高举起“隆礼”的大旗,试图通过“君子”的“正己”和“修身”,施及邦国,以达到天下大治,进而实现“一天下,财万物”的政治理想。诚如刘向所言:“如人君能用荀卿,庶几于王,然也莫能用,而六国之君残灭”。[4]然而,荀子终究未能借着仕途而达成志向,遂以在野之身,发愤著书,序列数万言而卒。荀子一生著述颇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思想著作曾经刘向整理,编之为《孙卿新书》后唐代杨倞为其作注并重新编排为20卷、32篇《荀子》。
百家争鸣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
百家争鸣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
至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
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
3、墨家,代表人物:墨翟。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对荀子思想的新认识
作者: 廖名春
作者机构: 清华大学历史系,北京100084
出版物刊名: 河北学刊
页码: 4-8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期
主题词: 重新认识 荀子 哲学地位 历史贡献
摘要:荀子是中国文化史、哲学史与儒学史上的大家,贡献卓著,影响深远。
但是,对于荀子的评价和定位,历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如宋儒及现代新儒家将荀子视为"不醇之儒",也有学者将荀子与思孟学派作为儒家的两极对立起来。
为此,很有必要重新认识荀子的思想特征及其在儒家乃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地位与意义。
我们认为,荀子是先秦学术思想史的集大成者,他针对时代提出的问题,较为全面地丰富和发展了儒学与中国哲学。
荀子是现实主义儒学传统的奠定者,在外王学,即统一中国及其制度文明的理论设计方面发挥了较为重大的作用;在方法论上,发展了分疏、析别的思想传统。
其超迈前人的学术贡献表现在天人关系、人性学说、社会理论与礼治建构、认识论与逻辑学等多个方面。
荀子同时开启了几道思想闸门,后世对他的不同评价说明他有着巨大的思想张力,对荀子的批评史也将成为荀学思想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荀子思想的地位与价值
状 况 及 其 在 思 想 史 的 意 义 ,指 出 朝 鲜 时 代 ( 1 3 9 2 1 9 1 0 年) 对苟子思想 的评价 , 主要 以人性论 即性恶说为中心展开 的。朝鲜学者关于性恶说的文 献有很多非常具有逻辑性和整合性的论述 ,这可 以
说 是朝 鲜时代 的苟子 研 究 的特征 ,也充分 体现 了朝 鲜 时代 的思 想风 貌 。
以为 禹舜 ” , 但不 同的是 , 苟 子 似乎 以更 为 冷 峻和 现
2 荀子之思想 、 命题 、 理 论
苟子作为先秦儒学之殿军 , 其学无所不窥 , 博大
实的目光来打量世界 , 一方面 , 他对“ 可以” 给 以理性 的普遍性的基础 , 同时也赋予“ 心之所可” 以深沉的
力量 ; 另一方面 , 他对“ 不可使 ” 又置诸于客观的现实
又有来 自中国的廖名春、 梁涛、 周炽成 、 林宏星( 东方 朔) 、 惠吉兴等专家。国内名 刊《 中国社会科学报》 、 《 中山大学学报》 、 《 管子学刊》 、 《 中华读书报》 等莅会
1 荀子的人性论
人性论问题是 中国哲学史 、思想史研究中一个 绕不开的古老话题 。凡谈人性论 , 言必性善、 性恶之 分, 自然 就会想 到 苟子 主张 的人 陛恶 。 在荀子 之思想
除
柬埔寨皇家农学 院 K I M S o b e n 讲师探讨 了气候
何一个行为体 ,只有在尊重他人权利的同时才能维 护自 我性 ,只有在与别人更好整合行为的过程中才 能优化发展 ,只有在共享理念的条件下才能创造出
更多机 遇 。
謦 变化背景下研究人员及进修教育人员 的作用。越南
荀子 的历史 地位 及影 响 、 苟子 文献梳 理和文 本考订 、 苟子 军事理 论 、 苟子 治学 精神 、 苟子 与燕赵 文化 以及 道德建 设 的关 系等层 面 , 讨 论 范 围十分广 泛 。 这 是近
先秦思想的总结者荀子
先秦思想的总结者荀子作者:暂无来源:《前进》 2020年第9期荀子(?—前236年),名况,当世人尊称为荀卿或孙卿。
赵国郇邑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三晋学脉的开创者之一,先秦学术思想的总结者。
荀子虽然身为儒者,却对先秦诸子的各种思想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而历史上有人评价荀子,说他是以儒为本,杂以墨法。
在荀子的思想中,几乎能够窥到整个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概况和线索,可以说,荀子是中国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他既是儒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
谜一样的荀子无论从儒家学脉还是从先秦思想来看,荀子一直是一个充满着神秘色彩的人物。
历史记载中,荀子的姓氏、年龄、出生地、师承等个人信息都出现了很多不一致的地方。
这些都使得荀子成为中国思想史上谜一般的存在。
因而,要想对荀子有较为全面的了解,需要一种探秘的方式来层层剥离出一些历史的真相。
荀子究竟姓甚名谁,这个问题似乎就是一个玩笑。
尽管在大多数关于荀子的介绍中,都会说:荀子名况。
但是,在《史记》《叙录》《韩非子》,乃至《荀子》这本最直接的著作中,都会看到对于荀子不同的称呼,除了荀子之外,还有荀卿、荀卿子、孙卿等等。
这里最为有趣的就是荀子的姓氏,因为,“荀子”这一称呼,并不是史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在诸多文献中,除了《史记》上认为其姓氏为“荀”之外,大多数文献,包括《荀子》书中,都将荀子的姓氏定位为“孙”,称之为“孙卿”。
后世的学者一度认为,这是因为汉代要避汉宣帝刘询之讳,但在最新的研究成果中被认为与史实不符。
因为汉代并不讲究避嫌名讳,而且《史记》《说文》《汉书》这些著作中并没有避讳“荀”字,避讳之说恐难以成立。
那么,为什么会有“荀”“孙”之别呢?廖名春教授2014年出版的《〈荀子〉新探》认为,这是一个有趣的方言语音上形成的小误会。
因为荀子的出生地处在今天的晋南和陕西交汇处,这一带的方言发音,“荀”“孙”不分,而且在先秦、两汉的文献中,大多数作“孙”,而非“荀”,因此,荀子本姓为“孙”的可能性更大。
荀子生平及其思想体系产生的背景
一、荀子生平及其思想体系产生的背景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赵国人。
今河北邯郸人。
约生于公元前316年。
荀子是战国末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是适应当时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适应当时政治和思想领域的斗争形势而产生的。
从时代背景看,早在西周后期,奴隶制就已经出现危机;春秋时期,奴隶制加速崩溃,在奴隶社会内部,封建主义的经济形式已经发生并日益成熟;春秋战国之交和战国初期,新兴地主阶级相继向奴隶主阶级夺取政权,并逐渐具备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客观条件。
秦始皇最终通过兼并战争统一了中国。
荀子就是生活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夕,他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有着要求实现封建大一统的强烈愿望,他的学术活动,他的哲学思想,就是为新兴地主阶级建立集中统一的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服务的。
从战国时期生产力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客观条件来看,每一个时代的哲学,总要在不同程度上反映那一个时代的生产水平与科学水平的。
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成就,影响了荀子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他的"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自然观,关于"可以知,物之理"的认识论,就是对当时劳动人民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成就所作的一种哲学上的理论概括。
从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的客观环境来看,战国时期正处于"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荀子说当时是"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的年代,正说明那个时候在政治领域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各个阶级和各个集团、学派之间的斗争都是十分复杂、激烈的。
这种独特的思想环境为荀子哲学社会思想的建立创造了充分的思想条件。
二、“明分使群”的社会组织理论荀子认为,人要生存,要战胜自然,必须能“群”,即必须过一种集体的、社会的生活,离开群体人就不能独立以自存,所谓“人生不能无群”。
(《王制》)他说,人力不如牛,跑不如马,而牛马却能为人所用,其理由就在于“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两千年之政,秦政也,两千年之学,荀学也的意思 -回复
两千年之政,秦政也,两千年之学,荀学也的意思-回复“两千年之政,秦政也,两千年之学,荀学也”这句话出自晚清著名思想家、改革家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
康有为以此强调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和荀子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两千年之政,秦政也”。
这里的“秦政”指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郡县制、法律制度、度量衡等。
这些制度在秦朝之后的汉朝得以继承和发展,并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主要形态。
因此,“两千年之政,秦政也”就是说秦朝的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长达两千多年。
再来看“两千年之学,荀学也”。
这里的“荀学”是指战国时期儒家学者荀子的思想学说。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化和法制来约束人的行为。
他强调礼法并重,主张以礼乐教化人民,同时也要用法律来惩罚犯罪。
荀子的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汉代以后,他的性恶论和礼法并重的观点被许多儒家学者所接受和发扬光大,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主流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
“两千年之学,荀学也”就是说荀子的思想学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长达两千多年。
总的来说,“两千年之政,秦政也,两千年之学,荀学也”这句话是康有为对秦朝政治制度和荀子学术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的高度
评价。
他认为,秦朝的政治制度和荀子的学术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新评估荀子思想的地位和价值
会 的渡 世梯航 ,尽 管人人 都在遵 守,然 而却是 不好见 天 日的东西 ,于面 子 问题 大有关碍 。就这 样 ,苟 子便只 能做
狗 肉,而不 能做羊 头 了。 ”L 2 』 2 郭沫若 认为荀 子是先秦 诸 子 中最 后一位 大师 ,他 不仅集 了儒 家的大 成 ,而 且可 以说是集 了百家 的大成 的 。荀
而是 吸取 了百家 的精华 ,确 是无 可否认 的事 实 。因此 我觉得 他倒很 像是 一位杂 家 。杂 家代表 《 吕氏春 秋 》一 书 , 事实上 是 以苟 子思想 为其 中心 思想 , 也就是 我这 一断案 的旁证 了。 但 这种 杂家 的面貌也 正是秦 以后 的儒 家 的面 貌 ,
汉武 以后 学术 思想虽 统于 一尊 ,儒 家成 为 了百家 的总汇 ,而荀 子 实开其 先河 。 ‘ 今 之学 者得 孙9 即 之 遗言 余教 ,足 以为天 下法 式表仪 。 ……观 其 善行 ,孔 子弗过 ’( 《 尧 问》 ) ,荀子 门徒 的这一番 赞辞 ,可谓推崇 备至 了 。然而文 庙
百家 的学说 差不 多都融会 贯通 了。 ”[ 2 1 2 1 8 郭沫若 《 十批 判书 ・ 荀子 的批判 》 :“ 要 之 ,苟 子 的思想 相 当驳 杂 ,他 的寿 命长 、阅历 多、涉猎广 、著述 富 ,
是使其 驳杂 的一些 因素 。书非成于 一 时,文 非作 于一地 ,适 应环 境与 时代 自然 不免有所 参差 。但 他并不 纯其 为儒 ,
第2 3 卷 第1 期
V0 1 . 2 3 No . 1
邯郸 学院学报
荀子生平及其重要思想
荀子生平及其重要思想邵明思荀子生平荀子名况,又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人,他的生卒年份,约公元前313年至约公元前238年。
荀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杰岀的教育家、廉明的政治家、古代唯物主义理论家,他是较早提出廉政文化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荀子处于“七雄争霸”,国家四分五裂的战乱之年;他恪守“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不随波逐流的信念,渴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荀子周游列国,传播富国之道,极力寻求一个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政治舞台。
公元前284年, 青年荀子抛家舍业去燕国游说, 由于燕国新贵族与老贵族激烈的争权夺利, 朝臣勾心斗角。
荀子愤然离去。
公元前284年, 荀子到齐国, 在稷下讲学执教, 曾三次岀任首席士大夫的学宫“祭酒”, 号称“最为老师”。
后因齐国战败而失陷,荀子返回赵国。
尽管赵王把他奉为上卿,终因朝廷昏暗,民不聊生,他又转回齐囯。
齐国的皇亲国戚把持朝政,结成裙带关系的腐败网,鱼肉百姓,搞得怨声载道,荀子的向往落空。
公元前265年,荀子应聘入秦国,与秦昭王谈论国事,逗留了一段时间。
公元前259年,荀子回赵国,与孝成王谈论兵法战略。
赵王只顾维护自己的“家天下”,野心勃勃,穷兵黩武,不顾及国计民生。
荀子从政的道德底线是:宁可为有道明君牵马坠蹬,不为顽愚贪婪的庸君提灵长智。
因此,他谢绝其挽留,脱离赵国。
公元前255年,荀子到楚国。
虽然孝烈王是个平庸之君,但相国春申君黄歇治政有所建树,被誉为“战囯四公子”。
春申君任命荀子为“兰陵令”。
是时,以老峄县为中心的枣庄地区隶属楚国兰陵所辖的地盘,其版图与现在枣庄市的范围差不多。
客观的讲,荀子堪称历史上“枣庄市长”第一人。
荀子任兰陵令,前后执政十八年,为这一方人民做了许多好事。
他爱民如子,清正亷明,创建学堂、书院、黉学一系列文教事业,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兴修水利,建桥筑路;百姓安居乐业,呈现兰陵大治的文明景象。
公元前236年,楚国发生内乱,春申君遇害,荀子解职。
从三晋文化视角看待荀子思想和学术成就的历史定位问题
夏是魏文侯的老师 ,魏文侯的重要大臣也几乎都师 从子夏。 子夏虽然未在魏国做官 , 但他的思想却深刻 影响了魏国的政治 、 经济和法制建设 。在政治上, 子
子的思想和学术成就源于晋文化 , 深受晋文化的启
收稿 日期 :0 1 1— 8 2 1- 0 1
作者简介 : 高专诚 , 山西省社会科 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 所长。
上还 是传 统儒 家思 想 占据主 导地位 。尽 管他 肯定 了 具有 现实 有效 性 的“ 道” 即法家 思想 , 整合性地推
动 了三 晋 文化 的发展 , 应该 说 是 全 面 推动 晋 文 化 发
“ 王道” “ 对 霸道” 进行修正和制约。荀子主张发展经 济, 注重民生 , 强调以国力 的全面提升作为实行 “ 霸 道” 的基础。 苟子还强调守信在推行“ 霸道” 过程中的 重要作用。 在苟子看来 , 儒家的仁义道德具有更强大
在先秦思想史和学术史的研究方面 , 学术界并没有
把 晋和 三晋地 区作 为一个 有着 独特地 位 的发展单 元
来看待。但是 ,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三晋地区的思
想 发展 在先秦 思想 史和 学术史 上 的地位不 仅是 重要
的新 的思想文化发展进程。在此之前是“ 官学” 占统
治 地位 的时代 ,思想 家 以个 人 的身份 传播 思想 文化 既 是不现 实 的 , 也是 不被允 许 的 。孔子 之后 , 大批 孔 子 弟子成 为有 成就 的思想 家 。 在这些 弟子 中 , 著名 最
一
位思想家和学术家 ; 从思想传承上讲 , 子夏思想是
孔子儒家思想在三晋地区的发展 ; 从思想成就上讲 ,
子 夏创 立 了三晋 儒学 , 启迪 了三晋 法家 ; 从历 史 贡献
先秦儒家:荀子
五、荀子思想与现代社会
• 隆礼重法思想: 1、“隆礼”与现代社会行为规范建设; 2、“重法”与现代社会法制建设; • 学习观与现代教育理念
六、思考与讨论
• 今天如何评价荀子的学习观? • “性恶论”的价值与局限何在? • 荀子对孔子的礼学思想作了哪些发展?
• 讨论:人性是善还是恶?
阅读书目
• 《荀子》(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方勇、李波译注 中华书局2011 • 《荀子全译》 蒋南华 杨寒清译注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 《荀子译注》张觉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 《荀子评传》孔繁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二、《荀子》简介
• 原称《孙卿子》,汉代刘向编定为32篇, 至唐代杨倞订正注释,重新编排,并改名 为《荀卿子》,简称《荀子》。一般认为, 书中前26篇为荀子自著,《大略》以下的6 篇是荀子后学的杂记。
三、荀子思想概说
(一)天人观 1、天道自然:天地之变,阴阳之气。 2、天人相分: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 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 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 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 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 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然则有曷贵 尧禹,曷贵君子矣哉?凡贵尧禹君子者, 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
(三)学习观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 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 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 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 无过矣。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 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荀子认为,“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 暗于大理”,要形成正确的认识就需要 “解蔽”。要“解蔽”就要懂得衡量是非 的标准(即道)。而要“知道”(懂得道) 就需要心的“虚壹而静”,也就是排除各 种干扰,做到心神专一,这种状态叫“大 清明”。
山西思想家荀子述评
山西思想家荀子述评作者:遆慧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24期摘要:在先秦儒家中,荀子思想体系是系统而全面的,形成了包括方法论、天人关系的本体论、人性论、礼义论等在内的较完整的体系,将先秦儒家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事实上,通过吸收包括此前儒家在内的各家思想精华为其所用,荀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儒家文化的综合与统一,成为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
本文评述荀子的生平事迹及其师承、思想产生的背景,对百家之学的批判与继承,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后世影响等方面,以期深入了解山西著名思想家荀子。
关键词:荀子山西思想家荀学一、荀子研究概况荀子是先秦时期著述丰富的大家,但后来的两千年中逐渐被人们遗忘。
唐人杨倞《荀子注》的流传,清代中后期荀子著作的考订,使荀学渐渐兴起,宋人对荀子的负面评价也受到挑战。
二十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对荀子著作的辨伪使其成为显学,继而得到肯定;五十年代以来,大陆的荀子研究呈现出政治化趋势,七十年代政治化达到高潮;1980年以来,荀子研究以“拨乱反正”为特征,讨论由浅入深。
二、荀子生平及其师承荀子生平记载较少,较难考证,对此观点在《荀子文艺思想研究》、《论荀子的哲学思想》、《荀子评传》中多有叙述。
《史记》载:荀卿,赵人。
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
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
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
”田骈之属皆已死。
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
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
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於巫祝,信讥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因葬兰陵①。
此外,《孙卿书录》载:“孙卿,赵人,名况。
方齐宣王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士於稷下,尊宠之,若邹衍、田骈、淳於髡之属甚众,号曰列大夫,皆世所称,咸作书刺世。
6.荀子的历史地位
6.荀子的历史地位一.上承孔孟1.荀子与诗、礼、春秋和易诸经的传授,皆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为儒家思想的流传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2.就整个儒学体系来说,如果说孟学的贡献主要在“内圣”(仁),那么荀学的贡献则在“外王”(礼),有了荀学,儒家的“内圣外王”之学才具有了比较完备而充实的内容,一个在理论上体用兼备、一以贯之的儒学体系才算真正确立起来。
3..荀子继承了儒家的思想脉络,效法尧舜禹等先王。
又发展了孔孟思想,凸显出礼义制度的重要性,荀子引法入礼,使礼获得了法的性质和特征二.下接韩非1.荀子是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韩非、是他的入室弟子。
2.荀子的的思想在先秦时期就受到其学生韩非的继承和发展。
荀子依靠“礼法”的外在规范来治民、治国,韩非将其发扬光大,并完成了由“礼治”到“法治”的建设。
三.旁收诸子1.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
以地主阶级利益为标准,去各家之弊,取各家之见,既有批判也有吸收和继承;同时对当时提出来的一些哲学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综合百家之学的基础上,创立了他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2.如对道家天道观,宋尹学派的“气的学说”墨家的尚贤,法家的法治,都有批判有吸收四.开启汉儒1.荀子强调人为,并以改造自然的性恶论与孟子追求先验的性善论鲜明对立。
克服和冲淡孟子思想路线的神秘主义和宗教方向,同时由于尽量吸取了墨家、道家、法家中冷静理智和重实际经验的历史因素,使儒学的重人为、重社会的传统得到了很大的充实,从而把儒家积极乐观的人生理想提到‘与天地参’的世界观的崇高地位。
没有荀子,就没有汉儒2.荀子的学说是儒学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荀学与孟学间的差异或“对立”实际上恰恰构成了二者互补的基础使儒学体系完整。
3.王充对他“制天命而用之“的发展。
荀子的思想体系与影响
荀况,即荀子,号卿。
约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
战国时赵国(在今安泽一带)人。
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 物主义思想象、教育家。
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同自然斗争能力的提高,对以后我国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影响很大。
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
曾在齐国游学,在稷下(今山东临淄北)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二次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首席)。
后来又到过秦国、赵国。
晚年在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着书立说,直到逝世。
荀子的思想体系荀子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
他也是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在思想倾向上与孔孟一样,也试图从先王那里寻觅解释现实的依据。
他的学问渊博,在继 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
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许多方面的内容。
一、哲学思想荀子的哲学思想,以其理论的深度和逻辑力量,把我 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自殷周以来的历史哲学观,大都认为自然与社会之间存在某种神秘的联系,世间诸种物事及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皆 受被神化了的自然力的鉴临与制约,并且认为社会的礼仪制度、典章规范也为超人格的上帝所创制。
这种以自然现象解释社会历史的历史外因论观点不能正确阐释社 会历史领域所发生的一切变革现象,也无法寻觅社会历史发展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最终不得不诉诸不可知的神秘的外在力量。
迨及战国末期的荀子,兼融众家之学说,并收诸子之所长,在历史哲学观上,不囿于古人成见。
荀子割断了自然与社会之间神秘的联系纽带,以理性主义眼光重新审视二者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天人之分”理论。
他指出,自然现象与社会治乱毫无内在联系。
荀子认为,人类作为自然界最高生灵,须遵循自然规律进行活动,如使民以时,加强农业生产,节约消费,顺适自然时令等,都是其表现形式。
荀况介绍
荀况荀况即荀子(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县)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儒学地位荀子在儒学体系中的地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1.荀学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体现了战国百家争鸣走向学术交融的历史趋势。
无论从哪个角度考察,《荀子非十二子》的学术史、思想史价值应该给予发掘。
2.荀子对儒学经典的传授居功甚伟。
汉代儒学,不仅“礼学”出自荀学,“诗经学”乃至于“春秋学”都与荀学有关。
清儒汪中著《荀卿子通论》认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并对荀子的“传经”作了详细考证,为经学史研究的学者所基本同意。
当代大儒徐复观也曾高度评价荀子在经学史上的地位。
3.荀子密切关注现实世界的变化,充满事功精神。
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不在孔孟之下。
孔子不入秦,荀子却对秦政、秦俗多予褒奖,而同时批评其“无儒”。
这说明他在坚持儒学的基本信念的前提之下,还在努力争取扩大儒家的政治空间。
俯仰于政治与学术之间,荀子所体现的务实精神,应该是汉代儒宗董仲舒的取法对象。
他们都为儒学适应时代环境、进而寻求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生平荀子(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赵国猗氏(今运城临猗)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且“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改称孙卿。
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荀子于五十年始来游学于齐,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
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的教育思想博文收藏2010-02-08 100151fa76350100ieyf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子,原名荀况,号卿。
他大概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
战国时赵国人。
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级人物,被誉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他有两个很有名气的学生——李斯、韩非。
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并做过一些官,他一生的主要时间是用于研究和传习儒家的经典著作和从事教学工作,一生著书立说,直到逝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荀子具有极高的地位,他的《荀子》开创了儒家学派中个人著作体的先河,《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
语言丰富多采,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
其中留下了很多名篇,如《劝学》,全书经典之处比比皆是。
《荀子》一共有三十二篇,一般认为其中的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全书有关于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
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人们信仰天命鬼神,肯定了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积极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和孔子的“性善论”走了相背离的道路,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
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现实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
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比如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中文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博学才能“知助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
在教育思想上,他十分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发达,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即以身作则。
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
“荀子”思想体系
“荀子”思想体系的历史意义荀子在他的历史时代有着相对于他之前的许多思想理论家们而言有着更好的学术条件去对他之前和同时的各种不同的思想观念和理论观点去逐一地进行梳理和反思,更有着相对丰富的供其归纳、总结并吸取经验和教训的认知思想的对象。
荀子也正是在这样一种全面的认知和思想探索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其相对成熟而且全面的,超越了中华文明传统的自然唯物主义的基本认知思想观点及其自然主义的群体社会观认知思想体系的束缚和局限的人文现实主义的群体社会观思想范畴的认知和思想诉求的表达体系。
荀子是诸子百家中,也是中国的思想家中的第一个,事实上也是唯一的一个完全立足于现实主义的认知和思想的角度,真正地以其人文主义的基本观点去论证并阐述“传统”的正确和必要性的人,而且他还是第一个更是唯一的一个将“天”、“地”、“人”这三者真正地置于同等的认知和思想地位的思想家。
这样的认知和思想层次在荀子的时代,在世界范围内的人类文明体系中都是没有过的。
因此,“荀子”体系虽然有着其历史时代的和作为一个普通思想者本人的局限性,但都不足以影响到迄今为止他的体系对于中华文明体系的发展和进步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也难以掩盖其体系所固有的理性而科学的思想性光芒。
“荀子”体系在其基本的认知和思想观点上摆脱了、或者说超越了中华文明传统的认知思想体系的自然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束缚和局限,完全是从群体社会观的认知角度和思想立场出发所表达出来的一种社会人文主义的思想诉求。
与此同时,“荀子”体系在这样一个超越了“传统”的、即自然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局限性的认知思想观点的立足点上又给予“传统”的诉求表达观念,比如“礼”等以一种全新的、堪称为脱胎换骨式的阐释。
换言之,荀子是立足于其社会人文主义的认知和思维层次对“传统”的“礼”作出了理性而科学的唯物主义的阐释。
而孔子对于“传统”的“礼”的理解和阐述显然还被局限于自然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认识层次上,因此,相对于“孔子”体系而言,“荀子”体系无疑是一种认知和思想观点上的进步和跨越,是对于“孔子”体系的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和发扬,正如“日心说”是对于“地心说”的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和发扬一样。
荀子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荀子思想的起源与发展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的研究中,我对荀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通过对他的著作和相关研究的阅读,我对荀子思想的起源与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
荀子的思想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学术环境。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种学派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们对于社会秩序和个体生存状态的思考愈发迫切。
而在这个背景下,荀子的思想应运而生。
荀子的思想主要围绕人性和道德展开。
他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有通过教化和修养才能使人们远离恶行,追求善行。
他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约束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教育和制度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
荀子的思想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鲜明对比,对于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思想发展主要体现在他对人性的理解和对社会秩序的探讨上。
他认为人性恶的根源在于人的欲望,而欲望是人性的本能。
他主张通过道德教化和社会制度来约束人的欲望,从而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他提出了“法治”和“礼治”的观点,认为通过法律和礼仪的规范,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荀子的这一观点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后来的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荀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思想对于后世的儒家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秩序的思考,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他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总的来说,荀子的思想源于先秦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学术环境,他的思想主要围绕人性和道德展开,并通过对人性的理解和对社会秩序的探讨来发展自己的思想。
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劝学》思想的历史与现实再解析
《劝学》思想的历史与现实再解析作者:曹家欣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1年第11期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继续选入了荀子的《劝学》,这可以视作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表现。
那么本着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思路去实施教学,教师要思考应当传承怎样的文化,应该如何促进学生去理解。
笔者以为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能够解读出《劝学》一文中的相关思想。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荀子《劝学》思想在整个儒学教育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1]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诞生出了多种思想,这些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而荀子的思想在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劝学》是《荀子》三十二篇之首。
在我国古代的重要文献当中,居首的文章往往都是有着重要的地位的,是有着特殊的意义的,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诗经》中的《关雎》。
此外,再加上人们研读的时候,由于心理上存在首因效应,也往往会对首篇给予高度的关注。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进一步探究《劝学》的思想也显得非常重要。
一、《劝学》思想的历史回溯进一步探究《劝学》的思想是一个传承与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偶尔有一点创新,那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对于《劝学》思想的探究,历史上的著作可谓是汗牛冲栋。
《四库全书总目》有云:况之著书,主于明周孔之教,崇礼而劝学……至其以性为恶,以善为伪,诚未免于理未融,然卿恐人恃性善之说,任自然而废学,因言性不可恃,当勉力于先王之教。
故其言曰:凡性者,天之所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2]在众多的史学著作当中,用这样一段文字来评价《劝学》的思想,被不少史学家认为是持平之论。
众所周知,荀子是持性恶之论的,这与孟子所说的性善直接对立。
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虽然观点常常对立,但每一方都是言之有据,合乎逻辑。
第四章 荀子的经济思想
附录:
• 荀子批评宋子的寡欲论。
子宋子曰:“人之情,欲寡,而皆以己之情, 为欲多,是过也。”故率其群徒,辨其谈说,明 其譬称,将使人知情之欲寡也。 应之曰:然则亦以人之情为目不欲綦色,耳 不欲綦声,口不欲綦味,鼻不欲綦臭,形不欲綦 佚--此五綦者,亦以人之情为不欲乎? 曰:“人之情,欲是已。” 曰:若是,则说必不行矣。以人之情为欲, 此五綦者而不欲多,譬之,是犹以人之情为欲富 贵而不欲货也,好美而恶西施也。古之人为之不 然。以人之情为欲多而不欲寡,故赏以富厚而罚 以杀损也。是百王之所同也。 《正论》
( 3)富国富民的手段是“强本节用”。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 。《天论》 “夫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墨子之私忧过计
也”。 “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
一岁而再获之。然后瓜桃枣李一本数以盆鼓;然后 荤菜百疏以泽量;然后六畜禽兽一而剸车;鼋、鼍、 鱼、鳖、鳅、鳣以时别,一而成群;然后飞鸟、凫、 雁若烟海;然后昆虫万物生其间,可以相食养者, 不可胜数也。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 人矣;麻葛茧丝、鸟兽之羽毛齿革也,固有余,足 以衣人矣。” 《富国》
“农农、士士、工工、商商” ——《王制篇》
首先,重视官员士大夫在社会生活中的指导 作用。 “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 以为市师,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 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精于道者也。 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
“君子以德,小人以力。 力者,德之役也。百姓 之力待之而后功……百姓之财待之而后聚。” ——《富国篇》
(3)为何人群内部会闹矛盾呢? 答曰:人的自利性引起。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
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 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 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 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是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 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 明矣,其善者伪也。《性恶》 • 集体生活的天然弱点是互相攀比,搭便车,机会 主义,如此,“则人有树事之患,而有争功之祸 矣”。 • 集体生活矛盾的表现形式从横向讲,是本位主义, 互相推诿;从纵向讲,是以上凌下或以下犯上, 亦或是下位非其人(贤、不肖;能、愚易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学术思想的历史地位
我个人觉得荀子的学术想不是乱邦,也不是乡愿之说,荀子的学术思想是为封建制度服务的。
因为荀子是战国末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是适应当时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适应当时政治和思想领域的斗争形势而产生的。
一、产生背景
从时代背景来看,早在西周后期,奴隶制就已经出现危机;春秋时期,奴隶制加速崩溃,在奴隶社会内部,封建主义的经济形式已经发生并日益成熟;春秋战国之交和战国初期,新兴地主阶级相继向奴隶主阶级夺取政权,并逐渐具备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客观条件。
秦始皇最终通过兼并战争统一了中国。
荀子就是生活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夕,他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有着要求实现封建大一统的强烈愿望,他的学术活动,他的哲学思想,就是为新兴地主阶级建立集中统一的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服务的。
从战国时期生产力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客观条件来看,每一个时代的哲学,总要在不同程度上反映那一个时代的生产水平与科学水平的。
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成就,影响了荀子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他的"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自然观,关于"可以知,物之理"的认识论,就是对当时劳动人民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成
就所作的一种哲学上的理论概括。
从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的客观环境来看,战国时期正处于"百
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荀子说当时是"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的年代,
正说明那个时候在政治领域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各个阶级和各个集团、学派之间的斗争都是十分复杂、激烈的。
这种独特的思想环境为荀子哲学社会思想的建立创造了充分的思想条件。
荀子作为一个新兴的地主阶级哲学思想家,他的思想是对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阶级的斗争经验和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经验进行理
论总结,对当时社会生产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进行理论总结的结果,特别是他对各家各派思想、学说从理论上进行批判总结的结果。
二、荀子对百家之学的批判和继承
荀子的自然天道观受了道家天道观的影响,道家天道观否定了儒家的唯心主义"天命"观,提出了自然无为的"道"的学说。
荀子在此影响下,把天看作是没有意志的自然的天;同时荀子又把道家作为神秘实体的"道"改造成为具有规律性意义的"道",因而建立了他自己的唯物主义天道观。
但是,荀子批评老子"有见于多訁出,无见于信"(《天论》);对于庄子,荀子批评他"蔽于天而不知人"(《解蔽》)。
宋尹文
学派对荀子思想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但是他对他们的批评也不少。
但是荀子又吸收了宋尹学派关于"气"的学说,从而使自己的自然天道观建立在唯物主义的气本原论的基础之上。
对于宋尹学派的"虚壹而静"的"心术"论,荀子剥掉了其神秘的成分,把它吸收到自己的认识论中来,大大丰富了自己的认识论的内容。
对于墨子,荀子也提出了很多批评。
他对墨子的批评集中在其"非乐"、"节用",否认礼乐的文饰,抹煞等级的差别等观点上。
但是,墨子关于"尚贤"的主张,对荀子有积极影响。
特别是墨子及其后学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的积极成果,
荀子更是予以吸收和继承,融会贯通于自己的认识论和逻辑学中。
对于法家,荀子也是有批评的。
他主要批评了慎到和申不害,说"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執而不知知"(《解蔽》)。
这是批
评慎到片面的法治主义和申不害片面的权势主义。
当然,荀子本人并不否认法治和权势的重要,不过他同时也强调礼治和尚贤使能的重要。
荀子从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以地主阶级利益为标准,去各家之"蔽",取各家之"见",既有批判也有吸收与继承;同时对当时提出来
的一些哲学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综合百家之学的基础上,创立了他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
三、荀子思想的重要历史意义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他对先秦诸子百家都进行了认真的批判,进行鉴别取舍,完成了他的唯物论的哲学体系。
荀子的思想在先秦时期,就受到其学生韩非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制天命而用之”观点,从王充,柳宗元、刘禹锡,到工夫之、傅山等思想家的继承和阐发,对中国人民在古代改造客观世界产生了积极作用。
荀子注重功利的思想,在宋代以后受到理学家的非难,将他的人定胜天与注重功利的思想视如“洪水猛兽”。
二程抨击说荀子学说“极偏驳”,朱熹对他的学生说:“不须理会荀卿。
”直至明末清初以来荀子的学说普遍受到注意,评论虽然有褒有贬,但趋于客观和实事求是。
他的《天论》、《解蔽》,《正名》、《性恶》4篇都被认为是其精华所在。
荀子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天下既法制又兼用“礼”治。
这对于巩固国家稳定和封建统治制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方面我想特别提到《劝学篇》,本篇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如今看到原文都还是有那种激昂,熟悉的感觉,记得当初我在中学背这篇文章就被该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深深吸引。
并且作为我个人认为他强调学习的作用,提倡虚心求教、学无止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等等,都是学习经验的总结,值得后人借鉴,到今天都具有普遍意义。
参考文献:
[1]杜国庠.荀子对诸子的批判.杜国庠文集,1962.
[2]郭志坤.荀子论"变".东岳论丛,1987,(2).
[3]郭志坤.荀子与百家之学.齐鲁学刊,1987,(3). [4]王森:《荀子》(白话今译),中国书店出版,1992年10月第1 版,《导言》第3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