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地理课程标准与2003年比较的变化整

合集下载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野外考察实践与探索—以“校园植被观察”为例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野外考察实践与探索—以“校园植被观察”为例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野外考察实践与探索—以“校园植被观察”为例一.问题提出与2003年版本相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了新概念——地理实践力,更强调拓展地理学习开展空间,要求高中地理教学立足校园而不拘泥于校园,走向田野,到自然、社会、生活等情境中营造更直观、实时生动的数字化地理教学环境。

这对高中地理教师开发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在考察、实验、课堂活动、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应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可通过调查访谈、观测、实验、绘图读图等活动进行培养。

从全国和浙江高考试卷来看,四个方面的考查均有涉及,试题选取典型案例,创设相关情境,提供文字和图表等信息素材,提出实际问题,侧重考查学生处理地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若学生参加过类似的考察、调查、实验和绘图活动,在考试中能更好地联系生活实际,运用相关地理原理和规律,更好地进行模拟推断,从而完成相关问题的作答。

笔者统计2017——2021年高考全国卷和浙江卷野外考察类题目(如表1所示),发现近两年无论是浙江卷还是全国卷,野外考察类题目分值比前几年有明显提高。

表1 近五年高考野外考察类题目统计表112020年142018年7笔者以校园植被观察为例,探索野外考察类活动流程。

二.活动方案2017版地理课程标准必修模块“地理一”要求1.10“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针对课标要求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对校园及其周边环境进行考察,如校园植被观察活动。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被及物候现象,引导学生识别各种植物类型、理解物候变化及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

笔者所在的学校虽建校才20年,但校园清幽文雅,生物多样性丰富,校园内生长着矮牵牛、芭蕉等茎内木质部不发达的草本植物;也大量生长着木质部发达、茎坚硬的木本植物;有银杏、水杉、槐树等落叶乔木,还有枇杷、香樟、白兰、海桐等常绿乔木和常绿灌木。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广大中学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地理课程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新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此前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进行了深入调整和修订。

本文将对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变化和影响。

一、课程目标新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以实现学生综合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将地理学科的学科要求与教学目标相结合,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学习兴趣和责任感的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而旧版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有着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的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学目标上较为笼统。

二、教学内容新版地理课程标准突出了思维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划分,增加了地理技能、地理方法和地理实践三大板块,强调地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与此新版课程标准对一些传统的内容进行了深化和拓展,增加了地理科技知识,强化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地理学科的实用性。

而旧版地理课程标准较为偏重地理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对地理实践的要求相对较少。

三、教学方法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提倡启发式教学、研究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旧版地理课程标准中,教学方法相对较为传统,注重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接受。

四、评价方式新版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化评价的理念,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强调对学生的品德、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全面评价,提倡综合素质评价。

而旧版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评价较为传统,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

新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相对于旧版地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较大调整和改革。

解读03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解读

解读03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解读

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2003实验稿:“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017年版:学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休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四个要素,三个维度”——基本思想和方法(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基本活动经验(地理实践力)、基本价值观念(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

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

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和能力。

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

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二、课程目标——要点精简、维度变化2003实验稿: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知识与技能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3.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4.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1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一份教育部颁布的标准,旨在确定国内高中地理教育的课程方向、内容和教学目标。

于2002年首次发布,随着国内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2017年教育部修订并发布了新版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本文将对新旧两个版本进行比较分析。

一、课程设置和改变新旧课程标准在课程设置上有所不同,旧版本包括《物理地理》、《人文地理》两门主要课程。

而新版本改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门主要课程,旧版曾经强调对地理科学研究方法和技能的培养,而新版则进一步体现了地理应用的实践,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安排。

二、思想性与特色新旧地理课程标准都十分强调地理学科的思想性和特色。

旧版课程注重地理思想的培养,注重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新版地理课程标准中更强调地理学科的研究问题,并将地理知识融入到实际问题中解决。

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在注重地理的实践性的同时,强调地理学科的系统性特点,注重地理知识的结构性和综合性。

三、知识重点在知识重点方面,新旧地理课程标准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旧版地理课程标准注重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结合,加强对地理知识的概括性和深入性的训练,其中自然地理部分涉及太阳系、地球及其运动、地球的内部、岩石圈、地球表层和气温、气压等内容。

而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则从生态环境、自然地理基础和地球物理三大方面,也包括地球的组成、地表形态、自然资源与环境等方面展开。

同时,新版地理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对世界主要地理现象的掌握和了解,例如天气、气候、地球生态系统等。

四、教学与实践新旧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和实践也有区别。

旧版地理课程标准主要注重地理思想和知识的理性训练,强调地理工具和地理实验教学;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在强化地理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注重实践性的掌握,毕竟地理学科除去其专业特点外,还需要学生去实践探索环境和现实问题,以维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同时,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在知识掌握的同时,也加入了地理技能的培训,例如运用地图、海拔计、气候计进行测量、预测和监测等方面。

高中地理新旧教科书的表述结构变化分析--以人教版“农业区位”为例

高中地理新旧教科书的表述结构变化分析--以人教版“农业区位”为例

【摘 要】本文以人教版“农业区位”为例,分析新旧两版地理教科书的表述结构变化,归纳新版教科书叙述性课文、活动性课文的特点,并提出新版地理教科书的教学建议:重视地理概念的教学、活用教科书的活动性课文、关注学生的自主建构。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科书 教材对比分析 表述结构【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6-0125-02教育部于2014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要创新教材的呈现方式,不断增强教科书的育人效果。

201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导下的新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与旧版教科书相比,其表述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基于此,本文以人教版“农业区位”为例,通过对比新旧两版地理教科书的表述结构,归纳新版教科书的表述结构特点,提出新版教科书的教学建议。

一、教科书中“农业区位”知识点的变化分析(一)知识点的增删及侧重变化。

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变化必然会促使高中地理教科书产生变化。

以“农业区位”为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变化如表1所示,其差异主要为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减少了对农业地域类型知识及能力的明确要求,降低了学生学习该部分知识的难度。

2019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2依据课程标准的变化,删减了旧版(2008年版)教科书地理必修2中第三章关于农业地域类型的内容,农业生产的知识从一章变成了一节,知识重点侧重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详见图1。

(二)知识点的表述方式对比分析。

地理教科书是地理课堂教与学的基础性资料,其基本表述方式分为叙述性课文、活动性课文。

地理教科书中的叙述性课文主要指对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等的表述,是对地理知识的解释,便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是地理学习的基础;活动性课文一般指能让学生以某种活动的形式参与学习的课文表述方式,其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是拓展学生学习内容及丰富学习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7版高中课程标准 与2003实验版课程标准的比较

2017版高中课程标准 与2003实验版课程标准的比较

2017版高中课程标准与2003实验版课程标准的比较:(2003实验版)中关于课程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体现。

(2017版)是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等四个角度进行阐述。

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高度整合和提炼,并以“地理核心素养”的方式体现出来,实现地理学科塑造品格和提升能力的价值。

地理核心素养包含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从2016—2018年的高考新课标卷中,充分体现了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和培养。

1、“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大的方面而言就是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目前人地关系中的问题,都是命题关注的素材:温室效应、酸雨、人口老龄化、城市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城市内涝、资源开发和使用中问题,关注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可持续发展实施途径人口观:人口观包括许多细化内容:人口增长、老龄化、人口迁移、环境人口容量和合理容量、人口素质与环境、人口迁移与环境资源观:资源的形成(太阳能,风能,地热和水能),资源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运用可持续发展观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比如,关注一地生态(湿地)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含发展的影响);退耕还林,还草,还湿,耕地不能够增加,农业出路在哪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答题);乌兹别克斯坦过度发展长绒棉种植,引发的哪些环境问题,以及发展的建议等2、综合思维能力地理环境整体性思维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不仅仅是内容上,渗透在解题的思维层面重点关注如何解答事物间相互影响的试题以及个体变化对整体的影响高考试题青睐考查河流特征(水系和水文)的原因是因为充分体现了综合思维3、区域认知区域地理的考核内容:区域地理事物特征描述,区域发展变化,区域发展的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必修三命题的地位会上升,区域地理的载体作用要重视,要按照“区域认知”思考每一个区域最需要认知的是什么重点学会区域地理分析方法,无需刻意记忆区域知识4、地理实践力自觉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作者:金亚骏来源:《科技视界》2020年第09期摘要本文通过比较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两版课标,从课堂目标入手研究归纳出课标两个版本侧重点的发展变化,加深对两版本课标的理解和把握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有助于加深地理教师对课标精神实质的领悟和理解,从而更好地达成地理课堂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 G633.55 ; ; ; ; ; ; ; 文献标识码: ADOI:10.19694/ki.issn2095-2457.2020.09.0311 研究背景(1)知识内容存在滞后性。

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2003版课标”)中仍然为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已经于2006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剔出”行星范围,被划分为矮行星,因此太阳系只有八大行星;而雾霾问题已成为时下最严峻的大气污染问题,但2003版课标中并未涉及此内容;在海洋权益争端加剧的当代,钓鱼岛、赤尾屿以及南海诸岛问题在2003版课标中也未涉及。

(2)知识内容要求的认知水平低。

2003版课程标准偏重于对较低认知水平的要求,侧重对基础地理知识的掌握,属于“识记”层次,对“理解”层次、“应用”层次的要求较少。

没有对深层次的地理学科素养能力提出要求。

鉴于这些问题的存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版课标)与2013版课标的对比,分析共同性和差异性,能更好地领会和落实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2 课程目标的变化2003版课标强调三维目标。

2003版课标中阐述的地理学习目标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且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但在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下,2003版课表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教育发展需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作者:孙慧慧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16期摘要:通过对教育部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2003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部分课程内容方面的比较分析,发现“2017版”课程性质表述更精简,基本理念体现核心素养,课程目标由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课程结构的调整更能体现地理学科的基础性与选择性。

关键词:地理课程标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1](以下简称“2017版”),这意味着使用十余年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2](以下简称“2003版”)得到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3]。

本文主要对两个版本课标的部分内容进行比较,并在比较的基础上,对一些新变化和价值取向做分析,以便更好地领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新要求。

一、课程性质表述更精简课程性质即课程的基本属性和内在要求,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存在[4]。

“2003版”和“2017版”的“课程性质”都有两段内容对其进行描述,第一自然段描述地理学的定义、地理学的性质及地理学的作用,第二自然段描述高中地理课程的含义及其作用。

在“2017版”的第一自然段中将地理学的“地域性”改为“区域性”,这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课程性质保持一致。

此外,相比地域性,区域性所指的地理范围更小,这更加符合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某一区域”。

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同时也是地理课程的显著特点[5]。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学科基础,综合性是地理学的学科未来。

地理课程的这两个特点,决定它成为学校培养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和整体观念的重要学科课程之一[5]。

地理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比较

地理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比较
地理课程标准与地理教学大纲的比较
2003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Vs
2002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完整ppt课件
1
我们的框架
课 课 课 课 课课
前言
程 结



程程




评管
标 容 施 价理
完整ppt课件
2
前言
地理课程改革史:
我国中小学于1904年正式设立地理课程我国全国普遍实施的第一个学制。
完整ppt课件
6
比较的意义:
前言
•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于身为教育硕士的我 们,对于即将走上讲台的我们,要认真学习课程 标准新与的教地学理大课纲程的标异准同与,过在去比的较教中学得大到纲更之深间入的
学习,为以后的学有习哪工些作不做同准?备。
完整ppt课件
7
我们的框架
课 课 课 课 课课
前言
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
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完整ppt课件
10
我们的框架
课 课 课 课 课课
前言
程 结



程程




评管
标 容 施 价理
完整ppt课件
11
课程目标的比较
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
1.知识与技能
与1.教获学得对大终纲身发相展比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
(地球的基本知识,重要的基本 技能,地理与环境、人口、资源
过取,3(社识.力 三 要 高程和学会实 等情与 加 习 责践,个求学”感方工和任能共、,生维教 、法能探感力4态条,力究,等着 的学 “度度)思,兴爱,眼 基大德建与维交趣国共价于 本构纲育能流,主4值条力和科义学 素课的”观),合学、生 质教程三信 作 态 全的提学目方息 能 度 球获 力 , 意全供标目面面有的体构人 和 3观 深 爱 与.和力是系成类 适 、 化 国 协有与 当 环 对 情 调谐保由,,助环 评 境 国 感 人于发障对地“境 价 观 情 以 类促之 。 , 、 及 与展。学理双进间 以 国 对 环,生课基形的 及 力 社 境成为程提”问可、会关科题持国的系全标出、学做续策责的的面准基“出发的任活人正展认感动提从本能口确的识;观的观,积、判念增极资断;强参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新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该标准与2003年版本的地理课程标准相比,有了许多变化。

本文将对新旧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

一、课程设置从课程设置来看,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在章节顺序、课程安排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优化。

旧版地理课程标准共五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人类与环境”,第二部分为“地球的空间结构”,第三部分为“地球的自然环境”,第四部分为“地理信息技术”,第五部分为“实践教学”。

这种设置方式没有体现出课程的内在逻辑和不同章节之间的联系。

而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将课程设置分成了六个章节。

第一章为“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和STEM思维中的地理问题”,第二章为“人口与人类活动”,第三章为“经济与城市发展”,第四章为“区域与国土开发”,第五章为“地球环境与资源管理”,第六章为“地理方法与技术”。

新版地理课程标准不仅清晰地展现了地理课程的内在逻辑,更贴近实际生活,也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课程定位旧版地理课程标准在课程定位上强调“突出区域、生产和生活与环境、地域系统和灾害”等选题,使其过于注重知识面的广度,而忽略了知识面的深度和时效性。

相比之下,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将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和思维与学科应用紧密结合,并将地理学的荣誉源泉放在了地球的未来。

课程定位更注重观察地球的未来,更注重研究地球与人类的关系,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地球的未来。

三、课程特点1.采取生态学的观点新版地理课程标准采用生态学的观点,力求使教育者和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对其的影响。

教育者和学习者需要关注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状况,以及自然界和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保护地球生态系统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强调核心概念和STEM思维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强调核心概念和STEM思维的培养,力求使学生能够掌握地理学中的核心概念,掌握开展地理问题研究所需的思维、技能和能力,把学科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创新、合作、解决问题和决策等方面的能力。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改革逐渐深入,2003实验版高中课程标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

虽然实验版课标指导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

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下面为2017版高中课程标准与2003实验版课程标准的比较:从上述思维导图中能够清晰的看出,2017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关注学生的素养提升、关注学生的个性指导。

新版课标较之前版本的改变之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更新了教学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

其中,最突出的亮点在于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内容,以此为指导,针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等方面作出了细致地调整。

下面从三大方面帮助总之,我们要突出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法。

在核心素养这一要求下,广大地理教师都要研究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真正改变培养学生的模式,培养符合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学业质量分析作为本次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一大亮点,高中地理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明确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内容后,学科核心素养达到的等级水平,提出学业质量标准。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旧教材“活动”比较分析——以“必修第二册”和“必修2”为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旧教材“活动”比较分析——以“必修第二册”和“必修2”为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旧教材“活动”比较分析——以“必修第二册”和“必修2”为例摘要:活动系统是地理教材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2003版“必修2”和2017版“必修第二册”为例,从数量、类型、实施、层级和位置等方面比较两个版本教材“活动”的差异,并尝试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和学生的多元需求两个方面解释造成差异的原因,最后根据新教材的“活动”变化,提出应增强地理“活动”实践性、优化地理“活动”情境性、锻炼学生合作能力等建议,为地理教师更好地实施活动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人教版;新旧教材;地理“活动”地理教材中的“活动”是指在地理教材中呈现的,要求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操作实践等活动,从而获取地理知识和养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学生主体性学习活动[1]。

自第八次课程改革开始,“活动”栏目便是地理教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后文简称《新课标》)中更是提到“要设计多种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地理”[2]。

一、人教版新旧教材“活动”比较本文所提到的“活动”并不单指地理教科书中明确标注“活动”二字的版块,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泛指教材中出现的所有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设置的活动形式和内容。

例如,旧教材中的“问题研究”“读图思考”,新教材中的“问题研究”“思考”等。

1.“活动”数量的比较表1 新旧教材“活动”数量比较从表1 可以看出,旧教材和新教材的活动总数分别为52和46,用活动总数与教材页码数作比较,得到新旧教材平均每页活动数分别为0.49和0.37。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活动”数量明显减少,这与课程改革对教材编制提出“降低难度,方便教学”的要求相一致。

所以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教材“活动”的开发,以达到促进教学的作用。

2.“活动”类型的比较目前对地理教材中“活动”的分类并无统一标准,本文参考李家清教授[3]提出的分类标准并结合教材实际,将教材中的活动分为认知拓展型、技能操作型、情意发展型、问题解决型共四大类。

新旧地理课程标准对比分析

新旧地理课程标准对比分析

新旧地理课程标准对比分析作者:鲁婷婷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年第30期【摘要】相比旧版的地理课程标准(2003版课标),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课标)在内容和框架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自然地理部分,本文以自然地理部分为例,从大体框架、课程结构、内容要求以及教学建议四个方面,对新旧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变化的原因,并对教师的实际教学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自然地理内容标准教学建议【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0-0103-01新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后,课程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形成了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的模块结构。

其中必修包括两个模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选择性必修包括三个模块(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本文就新旧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自然地理部分进行比较,而自然地理部分内容的变动主要体现在大体框架、课程结构、内容要求以及教学建议四个方面。

一、大体框架比较分析旧版课标的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主要由标准和活动建议两部分内容组成,与旧版相对应,新版课标的第四部分——课程内容,主要由内容要求、教学提示以及学业要求三部分组成,“内容要求”对应旧版的“标准”,“教学提示”对应旧版的“活动建议”,“学业要求”为新版增加的内容,明确了学生完成本模块课程学习任务以后所应达成的学科核心素养,可增强教师教学的导向性,为考试评价提供依据[1]。

二、课程结构比较分析在旧版课标中,自然地理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地理必修一中,而新版课标将地理必修一划分为地理必修一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两部分内容,地理必修一主要包括一些比较简单基础的知识点,而一些偏难的知识点则安排在地理选择性必修一,选择性必修一是对必修课程地理一内容的加深和拓展。

旧版的地理一完全把自然地理部分内容全部安排在一本书中,而自然地理部分知识逻辑性强,复杂而且难以理解,容易使高中学生在学习之初对地理产生“多、难、杂”的印象,而新版的地理必修一到地理选择性必修一,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够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普通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普通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普通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2018年1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将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产生重大影响。

甘肃教科院邀请了学科教研员和部分教师对各科课标进行分析解读,今天起,甘肃教科研将分学科发布对高中课程标准解读,敬请关注。

十九大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的教育方针,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的结果。

核心素养的提出既是对中国目前中学教育问题正视和反思,也是为中国教育的未来描绘的“教育梦”,将培养人,培养会思考,会做事的有素养的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中国教育改革探索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课程性质和理念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初中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课程。

开设高中地理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备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

”可见,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以提高生命品质为目的,他首次将生命的感受、生命的品位、精神境界作为教育的目标,是地理教育人性化的回归。

基于以上课程目标,新版地理课程标准与03版课程标准相比,变化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课程理念的变化: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内容、地理课程结构;并以地理核心素养为纲更新了教学内容、制定了学业质量标准、倡导培育和创新地理学习方式、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

同时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等均做了调整。

二、地理核心素养1、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三个维度来表述地理课程目标,是对同一学习目标,同一学习个体从不同维度的测量标准,但无论从哪个维度要求和测量,培养人,培养有正确的人地观念、具备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社会责任感的人是最终目标,所以,是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三维目标的升华和概括。

2017地理 新课程标准与旧课程标准对比

2017地理 新课程标准与旧课程标准对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为主导的地理课程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建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
评价建议
2017 地理学业质量水平分为四级,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 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 现水平为主要维度。
2004版
2017版
通过地理学科核心 素养的培养,从地 理教育的角度落实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 课 程 结 构
A
设设计计思思路路
2014年 注重与实际相结合、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解决问题为重点。
2017年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与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
B
课课程程结结构构
2014版 2017版
2014 一、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评价 二、对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评价 三、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 四、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评价 五、地理学习评价要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
二、 高 中 地 理 课 程 的 总 体 目 标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 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 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 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 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 段;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 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 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 展观念。
2017地理 新课程标准对比
一、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基本思想与方法
基本思想与方法
基本活动经验
区域认知
(地)
综合思维
(理)
人地协调观 (知)
基本价值观 地理实践力
(行)
基本理念
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地理课程标准与2003年比较的变化整一、前言2003实验稿:第一段:解释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与要求。

第二段:阐述地理课程改革方向和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应该承担的使命,发展的功能和价值。

2016修订版:省略了背景这一部分,将一些内容融入课程性质中。

二、地理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1、课程性质——课程作用更明显,育人价值凸显(1)重新定义学科作用2003实验稿:对地理学作用的定位,侧重于服务现在2016修订版:对地理学作用的定位,除了服务现在,还强调了解释过去和预测未来。

(2)修正学科性质的表现2003实验稿:地理学的两个显著特点:综合性和地域性,并解释了内涵。

2016修订版:修正为:综合性和区域性,省略了内涵解释。

(3)中心定位课程作用2016修订版:地理学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具备地理学科特有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学会用地理的眼光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的公民奠定基础。

2、基本理念——改动较大,主要围绕地理核心素养展开2003实验稿: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重视地理问题的探究。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

2016修订稿: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

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

创设适于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

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

二、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1、学科核心素养2003实验稿:“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016修订版:学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四个要素,三个维度”——基本思想和方法(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基本活动经验(地理实践力)、基本价值观念(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的思维视角。

综合思维:人们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

区域认知:指人们对区域的特征、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意识和能力。

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

地理实践力: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

2、课程目标——要点精简、维度变化2003实验稿:课程目标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2016修订版:课程目标体现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

人地协调是地理课程的总目标,也是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

三、课程结构2003实验稿:设计思路列述了4点,前两点属于课程的设计依据,后两点属于课程结构和学分分配与选课要求。

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

课程结构由必修和选修组成,必修分3个模块,选修7个模块。

选修课程学习不作具体规定。

2016年修订版:设计依据的介绍更丰富、详实、科学,立足实际需要(学科、社会、学生),重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的落实。

调整课程结构,更加重视地理学科的基础性和选择性。

对课程学习的时间做出建议,学分分配和选修要求也有变化。

1、课程内容结构——大变动(3+7——2+3+9)(1)改变了呈现方式选修1:差异发展;必修的递进或拓展;选修选考高考和选择性学考内容;本科录取依据选修2:个性化需求;交叉、延伸或应用,校本课程选修不考或备考必修:共同基础;全修全考学考内容;毕业依据;高职高专录取依据。

呈现形式从表格变为纯文字。

删除活动建议和体例说明加入教学提示和学业要求加入对模块主要内容和课程目标的说明(2)调整了课程内容必修课更具基础性选修课更具选择性内容课程更清晰具体凸显时代性与科学性(3)人地关系理念贯穿始终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

因此新版课标在内容选择上更加突出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2、必修课程地理1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地球科学基础, 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 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

侧重自然地理,以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及其人类活动的关系为主线,内容选择偏重学科基础知识。

【内容标准】 1.1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2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3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4 运用图像等资料,描述3~4 种地貌的主要特点,在野外观察、识别某种地貌。

1.5 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1.6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 解释相关现象。

1.7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8 运用图表,说明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分布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1.9 观察和识别3~4 种土壤类型,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10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避灾、防灾的措施。

1.11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与方法,探究有关自然地理的问题。

加重了通过观察、观测、野外考察等方式进行地理实践学习比重强调了运用图表、资料、样本、地理信息技术等地理课程资料源进行地理学习。

加入了防灾减灾措施的学习,既满足学生提高生存能力的需求,也适应近年来全球灾害频发的境况。

【教学提示】以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

充分利用景观图像、地理视频、遥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和周边地理等课程资源,运用体验、观察、观测、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开展地理实践学习活动。

【学业要求】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解释与地貌、大气、水循环、海水、土壤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有一定的运用实验、考察、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运用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理解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变化过程和规律(综合思维)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人地协调观),并能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内的自然现象(区域认知)。

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加强课程资源利用地理2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人口分布,城镇和乡村,产业区位选择,环境与发展。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社会经济的空间特点,树立人地和谐观念和人类共同发展的理念。

● 侧重人文地理,内容选择侧重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和空间差异。

同时体现了地理课程的基础性与时代性。

【内容标准】2.1 运用资料,说出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分析区域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2.2 结合实例,分析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特征,说明合理规划聚落空间的意义。

2.3 结合实例,了解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2.4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市化的利弊。

2.5 结合实例,分析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2.6 结合实例,分析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7 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条件。

2.8 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2.9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理解协调人地关系和走可持续发展途径的道理。

2.10 结合实例,了解地理信息技术与方法对分析和解决人文地理问题的作用。

● 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实例分析。

● 加入了对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分析。

与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的国情相适应。

● 近年来我国海洋主权问题和资源考法问题突出,例如南海九段线、台湾岛、钓鱼岛等。

海洋地理比重增加,体现了课程的时代性和育人价值。

【教学提示】以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

采用案例学习的方法,具体分析体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典型实例,帮助学生掌握分析人文地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注重社会调查等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实践能力。

加强培养人文地理学的空间思维习惯,强化人文地理信息的运用。

【学业要求】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观察人文地理事物的空间现象及其变化,理解不同地方的人们对人文地理事物进行区位选择的依据(区域认知);在日常生活中,搜集多种地理信息,分析人们社会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形式(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形成判断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问题关系的初步意识(人地协调观);用恰当的方式收集和呈现人文地理数据,懂得这些数据对理解人类活动空间分布的意义(地理实践力)。

● 采用案例学习● 掌握分析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空间思维3、选修Ⅰ课程选修Ⅰ-1 自然地理基础本模块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地球运动,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特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提升认识自然环境的能力与意识水平。

● 是对地理1的延伸和补充● 强调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性和发展演变对人类的影响。

【内容标准】Ⅰ-1.1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Ⅰ-1.2 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Ⅰ-1.3 结合实例,解释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Ⅰ-1.4 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Ⅰ-1.5 运用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说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重要意义。

Ⅰ-1.6 绘制示意图,解释陆地水体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Ⅰ-1.7 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实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Ⅰ-1.8 结合实例,说明海气相互作用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Ⅰ-1.9 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解释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 对比旧版:❽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❾,表述更准确。

● 注重分析现实问题。

● 在旧版基础上,更加重视自然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提示】以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与要素、发展演变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线索组织教学。

关注各地理环境整体性与要素的特征、演变过程。

注重从具体的地理事象出发,分析现实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