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1)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 3、学习与教学过程
三个过程:
(1)学习过程 (2)教学过程 (3)评价/反思过程
1.学习过程
教育心理学研究核心内容
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教师。同学 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 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
确定教学目标
组织教学内容
分析教学对象
选择 教学策略
选择 教育方法
选择 教学形式
评价教学效果 ? 找出原因 采取措施
当代教育心理学
教学内容
1 2 3 4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二部分 学生心理与教师心理 第三部分 一般学习心理 第四部分 分类学习心理
5 第五部分 教学心理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是研究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 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科学。
1、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 (1)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和发展 都起着重要作用(教育学中的教学论、课 程论、德育论) • (2) 对人类学习过程的了解还将为人工 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2、实践意义
• (1) 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 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 学。 • (2) 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 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 (3)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帮助教育者提 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 3、学习与教学过程
三个过程:
(1)学习过程 (2)教学过程 (3)评价/反思过程
总结: 三大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 程 五大因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 教学环境 三大过程统摄五大要素,又受五大要素的影响和 制约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

•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 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 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 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 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 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 在一起。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
评价/反思过程
•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教育心理学发展 概况 • 第一个时期(1949年—1958年)以马克思 主义为指导,改造旧中国心理学并建设中 国的心理学。 • 第二个时期(1959年—1966年)统一认识, 明确方向,1962年成立了教育心理专业委 员会。 • 第三个时期(1966年—1976年)遭受破坏 • 第四个时期(1976年—)重新恢复、不断 发展的新生时期。
•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 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 态度的过程。 •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 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 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 能和态度。 • 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 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 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 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 检验、反思。
• 学习心理——学生是怎样学习的 • 教学心理——教师是怎样教学,论述与 学校教育实践紧密相联的心理学问题。 • 学生心理——学生的心理发展 • 教师心理——教师的心理品质和专业素 质
• • • • • • •
• • • •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何谓教育中的儿童 论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的逻辑 激进建构主义:一个后现代数学教育观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体制探析 区域教育现代化实践新探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城市学校适应问题的文 化审思 独生与非独生儿童个性与攻击行为研究 新任特岗教师的现状与培养建议 中学物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分析 外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内涵与特征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绪论

求是,切忌受主观偏见的影响。客观性 原则应是一切学科研究应遵循的通则, 但对于心理学研究来说尤为重要。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选 题要充分考虑学校教育实际的要求,研究情 境的设计要尽可能同实际的教育情境相接近; 研究所得结论要在学校教育实际中得到检验。
E. L. Thorndike 1874—1949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我国最早编写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的学者是廖世承(1924年出版)。 1980 年 , 潘菽出版我国第一部 《教育心理学》。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广义的定义: 1、潘菽(1980):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 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狭义的定义: 1、美国教育百科全书(1970):教育心理学是对教 育过程中的行为的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 常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景的学生的学与教的科 学。 2、彼得罗夫斯基(1972):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研 究教学和教育的心理学规律。
上的任务两个方面: 从理论上说,教育心理学要为发展与完善学 与教的理论提供心理学依据,同时也要为促 进整个心理科学理论发展提供事实材料与科 学的概括。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内容
就实践任务来说,教育心理学必须选择业已
形成的理论,将其转化为对教育实际工作的 建议,以提高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成效。 但教育心理学在为教育实践服务时,只能为 有效的学与教提供一般原理和建议,而不能 为解决特定情境中的实际问题准备好可以直 接采用的处方。
(三)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1 夸美纽斯 2 卢梭 3 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4 赫尔巴特:将“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付诸 实现 (1)提出意识域和统觉团、统觉过程等概念
教育心理学1

教育心理学-----物理2班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实验研究:是指创设一定的情景,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研究。
这种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3.行动研究:是指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或研究人员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4. 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5. 客体永久性:亦称“客体永恒性”,“永久性客体”。
系瑞士儿童心理学家J·皮亚杰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时使用的一个概念。
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如和乳儿做“藏猫儿”游戏时,你藏起来,不见了,他还用眼睛到处寻找。
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网上查出来的)6. 支架教学:教师或其他助学者通过和学习者共同完成蕴含了某种文化的活动(如数学活动、语言活动、科学活动等),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立自主无法完成的任务。
7. 智慧技能的学习:指运用符号或概念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能力的学习。
(p32)8. 动作技能的学习:指通过身体动作的质量的不断改善而形成的整体动作模式的学习。
9.练习律:(law of exer。
ise)桑代克提出的学习三定律之一,指学习需经过多次重复才能完成,它包括应用律(使用律)和失用律(不用律)。
应用律是指个体对刺激一反应间的可变联结应用的次数越多,则刺激一反应间的联结就越强。
失用律则是指应用的次数越少,则刺激一反应间的联结就越弱。
10.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以活动也感到烦恼。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第2章 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1)

第2章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1、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包括____、任务分析、____、____、实施教学和____六个方面。
【答案】明确教学目标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计教学课程教学评价2、“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反映了教育心理学对象的____。
【答案】特殊性3、高等学校具有____、____和____的三大职能。
【答案】教学科研直接服务社会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四个时期。
【答案】改造繁荣破坏新生5、高等教育心理学的重要作用是有助于____、有助于____、有助于____。
【答案】提高师资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教育教学改革6、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有____、____、____及个案法等。
【答案】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7、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在迅速发展,所以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坚持____,从____的角度来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诸要素,研究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趋势和阶段。
【答案】发展的原则发展8、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在于提高青年教师的____。
【答案】教学水平9、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师逐渐成为一种专门职业,高校青年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和认识教师职业的____,熟练地掌握和运用____,这样才能顺利实现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才能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
【答案】心理学基础理论职业心理技能10、教育实验法运用的核心是实验设计,实验设计中应该遵守两项基本原则:____原则和____原则。
【答案】随机化局部控制11、论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答案】【解析】高等教育心理学由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其研究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观察法观察法即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言语、行为和表情),从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可以依据观察者的参与程度、观察的组织程度、观察的系统性进行划分。
教育基础知识要点(心理学部分) (1)

请勿转发或上传到网上!仅供参考!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包括:1.心理过程(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1)认识过程.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现象,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活动(2)情感过程.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
(3)意志过程指由认识的支持与情感的推动,使人有意识地克服内心障碍与外部困难而坚持实现目标的过程。
2.个性心理(个体身上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1)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是具有一定的动力性和稳定性的心理成分。
(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心理学的萌芽1. 灵魂论2. 人性论(二)心理学的产生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之父”(三)心理学的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和铁钦纳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被分解为基本的要素.心理学应该通过实验法分解出心理的基本要素。
研究方法为内省法,依靠被试对经验的观察和描述.2. 机能主义心理学: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
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3.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并非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体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4.行为主义心理学(第一势力):华生心理是一个黑箱,心理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
心理学研究任务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新行为主义(斯金纳):有机体的行为是主动选择和适应的结果.任何有机体都倾向于重复指向积极后果的行为,而不去重复指向消极后果的行为。
5. 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奈瑟《认知心理学》心理学研究人的内部的认知活动。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研究对象和作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正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
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是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包括教学之前对教学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
这一要素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个别差异。
2、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
3、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4。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物质环境包括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一)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1、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
2、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1、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2、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
学生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个体差异,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2.教师指导地位,关键作用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习题答案

1.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A)A. 学生B.教师C.学习D.教学2.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D)A. 学生B.教师C.教学过程D.学习过程3. 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学者是(B )A. 皮亚杰B.桑代克C.布鲁纳D.维果斯基4.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C)A. 1877 年B. 1879 年C. 1903 年D.1913 年5. 廖世承在(D )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A.1903B.1908C.1913D.19246. 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的是(C)A.裴斯泰洛齐B.卡普捷列夫C.乌申斯基D.维果斯基7. 教师以非标准化的测验结果判断学生的智力水平,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自信心下降,这违背了心理学研究的( D )原则。
A.发展性B.整体性C.系统性D.教育性8.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 美国心理学家杜威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 英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等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的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C.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D.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说”9. 教育心理学成熟时期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A )思潮掀起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A•人本主义B•行为主义C•认知心理学D.信息论10. ( C)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
A•主动性研究B•反思性研究C•合作性研究D.社会文化研究11. 有人把(D )比喻为“科学研究的前门”。
A.访谈法B.测验法C.实验法D.观察法12. 教育心理学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扩展了研究领域,同时程序教学兴起的时期大致在(B)A.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B. 20 世纪20 年代到50 年代末C. 20 世纪60 年代到70 年代末D.20 世纪80 年代以后13. 教育心理学是(C )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产生和发展

3、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仁者见智。 2 对研究内容的把握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 3 对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定位模糊。 4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独特性和创新性不明
显。
4、发展中关注的研究领域
1 教与学的动力的深入研究。 2 教与学的策略的研究。 3 学习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研究。 4 创造性及其培养研究。 5 专家系统及专家型教师研究。 6 阅读理解和写作教学研究。 7 教与学评价研究。 8 教育社会心理因素研究。 9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培养研究。 10 网络教育心理学研究。 11 现代教育技术的心理学研究。 12 教育人性化与教育生态化的研究。
学校心理学。指运用心理测量、诊断、咨询、 行为矫正技术为学校提供服务。
教育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教育情境中的社 会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
教学心理学。一般涉及知识、情感和动作技能 方面的教学。加涅1969年首次提出, 1978 年美国格拉塞《教学心理学的进展》的出版, 标志着学科的正式独立。
2、发展趋势
1 在研究取向上,从行为范式、认知范式向情境范式 转变。
2 在研究内容上,强调教与学并重,认知与非认知并 举,传统领域与新领域互补。
3 在研究思路上,强调认知观和人本观的统一、分析 观和整体观的结合。
4 在学科体系上,从庞杂、零散逐渐转向系统、整合 、完善。
5 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分析与综合、量性与质性、现代 化与生态化、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综合。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以自我的发展为基础,认为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 段会面临不同性质的心理危机。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充满危 机的过程,个体的自我需求与社会规范之间往往存在冲突, 因此,教育应该培养个体应对危机且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答案(1)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填空题1、1903年,______出版《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2、1924年,________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廖世承)3、教育心理学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_________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与教》4、教育心理学是__________的一种,是的交叉学科。
(应用心理学、心理学与教育学)5、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这一因素对学与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和来体现的。
(群体差异、个体差异)6、教一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和_ 、_ 、_等五种主要的要素。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7、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可表述为具有描述、_ ____、预测和_____的作用。
(解释、控制)8、影响学与教的教师因素主要有_ _、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__ 等基本的心理特性.(敬业精神、教学风格)9、教学环境包括___ __和_ ____。
(物质环境、社会环境)10、评价/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__ _,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__以及在教学之后的。
(预测和评判、监视和分析、检验和反思)二、名称解释1、教育心理学2、学习过程三、单选题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的科学.CA。
基本教育规律 B。
基本教学规律 C.基本心理规律 D。
基本身心规律2.学校教育中的互动系统由()等核心因素构成。
AA。
教与学 B.教与环境 C.学与环境 D.教、学与环境3.()是学习的主体因素。
AA。
学生 B。
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4。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传递信息的工具.DA。
学生 B。
教师 C。
教学内容 D。
教学媒体5.( )不属于教学环境中的物质环境。
AA.课堂纪律B.温度C.桌椅D.座位的排列6。
( )不属于教学环境中的社会环境。
DA.课堂纪律B.同学关系C.校风 D。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知识要点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fa3e58ff4431b90d6d85c716.png)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本章的重点较少,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基本是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较少有论述题.重点是: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理解。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
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说,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根据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五要素和三过程,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两方面:(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
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2.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
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狭义上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育心理学 第1章绪论

【案例】 刘老师开展了一项“培养中学生化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实验研究”,他 首先选取了一个班作为实验样本,在实验前运用《中学生化学创造性思维 能力测试试题》对全体学生进行化学创造性思维能力测试(前测),并统 计了所得数据;然后根据化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模型及化学教学 实际,编写化学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教程,该《教程》以高二年级化学基 础知识内容为主线和载体,设计若干循序渐进的化学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 教案,每个教案的设计尽量体现启动、探究、归纳、演绎、创新、点评和 练习等重要环节中的一个或几个,原则上一个教案为一个教学课时,一个 课时重点训练一个主题,同时,在课外还适当安排了一些创造性实践活动 。实验时间为一年,一年后,采用事先设计的经过预测的《中学生化学创 造性思维能力测试试题》对实验组所有学生的化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又进行 一次全面测试(后测),接着比较了前、后测的实验数据。
程序教学和机 器教学兴起,同 时信息论的思想 为许多心理学家 所接受,这些成 果也影响和改变 了教育心理学的 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成熟和完善阶段(20世纪60 年代至今) 美 国
布鲁纳发起了提倡发现学习的课程改革运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围绕着计算机辅助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苏 联
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研究,它推动了前苏联的学制与课程改革。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学习理论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列昂节夫和加里培林等提出了学习活动理论。
我 国
中国教育心理学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20世纪我国出现第一本有 关教育心理学著作《教育实用心理学》;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前, 教育心理学问题的研究逐渐展开,60年代受十年动乱的冲击,研究一 度中断。70年代末重新繁荣。
2020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1(1)

练习
1、青少年在童年期思维特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青年期以抽象思维为主,
这体现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
A.不均衡性 B.阶段性
)特点。
C.顺序性 D.个别差异性
2、“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一说法说明了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具有(
的特征。
)
A.连续性与阶段性
C.不平衡性
B.定向性与顺序性
D.差异性
第二节 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02
01 学 生 心 理 03
04
绪 论
教 师 心 理
学 习 心 理
05
教 学 心 理
教 育 心 理 学
心 理 学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3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4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发生认识论” 主要观点: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 结果。随着环境和有机体自身的变化,智力的 结构和功能必然不断变化,以适应变化的条件。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Negative 我国
1.1924 年,廖世承《 教育心理学》
2.1926年, 陆志韦翻译——《 教 育心理学概论》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1、总体特点: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有独立体系的学科正式形成
2、西方
20世纪60年代: 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 罗杰斯人本主义 20世纪70年代: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加涅信息加工—为教育心理学的 成熟奠定基础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一)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一).txt我们用一只眼睛看见现实的灰墙,却用另一只眼睛勇敢飞翔,接近梦想。
男人喜欢听话的女人,但男人若是喜欢一个女人,就会不知不觉听她的话。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一)/ 来源:教师招聘信息网浏览次数:3053《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一)1~50道1、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3、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4、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5、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6、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7、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8、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9、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0、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1、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2、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大学课程《教育心理学》章节试题及答案(一)

大学课程《教育心理学》章节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2.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A)。
A.1903年B.1913年C.1924年D.1934年3.1877年(D)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B.桑代克C.华生D.卡普捷列夫4.(D)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编著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877B.1901C.1889D.19035.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D)。
A.学生的学习B.教育措施C.学校环境D.教与学的规律6.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D)。
A.人的本质及其改变的规律B.教与学的科学C.教育过程中的行为D.学校教育环境中学、教与环境三者互动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7.学校教育中学、教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是(D)。
A.彼此独子B.相互并列C.二者并重D.自成系统和互成系统的关系8.教育心理学着重考察与研究的是(D)。
A.学生心理B.教师心理C.管理心理D.教与学在环境条件制约下互动时学生心理9.教育心理学创建时期的时间大致为(C)。
A.19世纪20年代以前B.19世纪80年代C.20世纪20年代以前D.20世纪80年代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B)。
A.20世纪20年代以前B.20世纪20年代--50年代C.20世纪60年代5~_70年代D.20世纪80年代以后11.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D)。
A.19世纪20年代以前B.19世纪80年代C.20世纪20年代以前D.20世纪80年代以后12.20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一撰写的(A)。
A.《教育实用心理学》B.《教育心理学》C.《教育心理大纲》D.《教育统计》13.乌申斯基的代表作(B),对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
A.《大教学论》B.《人是教育的对象》C.《教育心理学》D.《教育心理大纲》14.学习的主体因素是(A)。
教育心理学(1)

1.学与教的过程从宏观上说包括5个要素,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其中的是( B )。
A.学生与教师B. 教育行政部门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 A ) 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B.教学过程C.评价过程D.反思过程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D ) 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B.加涅C.乌申斯基D.桑代克4. ( C )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A.杜威B.鲁宾斯坦C.罗杰斯D.布鲁纳5.负有理论发展与实践指导双重使命的研究范式是( B ).A.教育行动研究B. 设计型研究C.质性研究D.定量研究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如发展水平达到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 C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2.自我中心是哪一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 B )A.感知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3.在2~3岁孩子的房间内,所有的桌子、椅子、水金和壁柜都是儿童尺寸的,以便孩子尽可能自己做事。
在这种房间的孩子可能发展( A )。
A.自主性B.主动性C.勤奋感D.信任4.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C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个体能正确建构自我,知道如何用这些意识察觉做出适当的行为,并规划、引导自己的人生。
这种能力属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的( D )。
A.语言智能B.逻辑——数学智能C.空间智能D.内省智能2.某学生喜欢通过接触和操作物体来学习,并对能动手参与的活动更感兴趣,那么他最可能属于以下哪种学习者?( C )A.视觉型学习者B.听觉型学习者C.动觉型学习者D.触觉型学习者3.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 )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冲动型D.沉思型4.以下测验中,常被用来测量场依存型——独立型的是( B ).A.大五人格测验B. 镶嵌图形测验C.房—树—人测验D.瑞文推理测验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 ( D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 ( C )A.人类学习B.机器学习C.网络学习D.动物学习3.下列哪种学习的复杂程度比概念学习高? ( A )A规则学习 B.信号学习 C.辨别学习 D.连锁学习4.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 ( B )A.态度B.习惯C.言语信息D.运动技能5.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 C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1.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笼实验证明了学习是(A)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规程B.认知同化的过程C.产生顿悟的杖程D.信息加工统程2.“一时遭蛇唬,十年伯外绳”反映了条件作用的( C )A.消退B.分化C.泛化D.维特3.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有机体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一现象称为( B )。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选择题及答案(一)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回避失败的倾向 C.回避困难的倾向 D.追求刺激的倾向
14.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B
A.热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9.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 C )了。
A.大 B.多转 C.小 D.增加
10.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C )
12. 下列不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是( B )A 计划策略 B 组织策略 C 调节策略 D 监视策略
13. 计划策略属于( D )
A 精加工策略 B 支持策略 C 资源管理策略 D 元认知策略
14. 问题解决是通过尝试错误的方式来排除不成功的做法的过程,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 ( B )
2.按照巴浦洛夫的观点,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是 ( B )
A 无条件反射 B 条件反射 C 探究反射 D 定向反射
3.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 ( A )
A 脑 B 实践活动 C 心脏 D 客观现实
4.小学儿童玩游戏机的水平不亚于成人,这是因为他们 ( D )
A 注意的广度已有较好的发展 B 注意的稳定性已有较好的发展
C 注意的转移已有较好的发展 D 注意的分配已有较好的发展
5.与成人相比,小学儿童纯音听觉的敏感度( A )
A 不如成人 B 接近成人 C 已达成人 D 超过成人
6.考试中因没有复习而答不出、想不起来问题,这种遗忘叫 ( B )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30分).1.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
A.自我意识B.自我认知C.性格特征D.能力1.A[解析]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
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2.儿童在知道“菠菜”、“萝卜”和“洋葱”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是( )。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归属学习.A[解析]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性程度高的命题,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性观念。
3.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A.华生B.斯金纳C.弗洛伊德D.马斯洛3.C[解析]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4.手段一目的分析属于问题解决策略的( ).A.计划式策略B.规则式策略C.启发式策略D.算法式策略4.C [解析]手段一目的分析是纽厄尔和西蒙提到的最重要的通用的问题解决启发式策略。
5.只能进行自我中心思维的儿童,其认知发展处于()。
A.前运算阶级B.感知运动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5.A[解析]自我中心是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的典型特点6.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当遇到相类似的刺激也能作出条件反应,称为( )。
A.刺激分化B.消退C.刺激泛化D.获得6.C[解析]题干所述是刺激泛化的定义7.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 )。
A.附属内驱力B.认知内驱力C.自我提高内驱力D.欲望内驱力.C [解析]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成就动机的组成因素之一.是个体想通过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1)

第三章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一)学习动机的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二)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
2、运用强化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为学生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2)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3、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第四章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知识学习的结果总是以某种方式储存于大脑中,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及其网络或图示等方式在头脑里进行表征的。
(一)命题表征命题指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它由系词将主词和宾词联系而成。
命题在心理学中是指由语词表达的意义的最小单元。
它一般由一个简单的句子来表达。
(二)命题网络表征若干个命题彼此联系组成命题网络。
它表现为较为复杂的句子或由多个句子围绕一定的意义组成的段落。
(三)图示表征心理学家把有关许多属性组合的知识储存方式称为图式。
图式分两种:一种为事件图式;另一种为做事图式。
图式是一种组织化的认知结构。
图式理论认为,记忆系统是由大量的图式构成,因此,图式是陈述性知识表征的一种重要形式。
二、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种类(一)表征学习这种学习又称词汇学习,它是指学习单个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单个符号代表什么。
奥苏泊尔认为,对于个人来说,他开始是不知道某个词代表什么,它的意义如何。
他必须学会这些符号代表什么。
(二)概念学习概念学习是将具有共同特征的同一类事物或现象以一名词来加以概括。
学习概念就是获得概念的一般意义,即掌握概念的共同关键属性。
(三)命题学习命题是由若干概念、词汇等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
学习者必须先了解组成命题的有关概念的意义,才能获得命题的意义。
三、陈述性知识的习得(一)陈述性知识同化的条件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获得的最终表现是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考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A. 教育过程B. 学习过程C. 教育与学习过程D. 教育与教学方法答案:C2.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哪些?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所有以上答案:D3. 以下哪项不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A. 学习理论B. 学习动机C. 学习策略D. 教学设备答案:D4.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A. 古典时期、现代时期B. 古典时期、现代时期、后现代时期C. 现代时期、后现代时期D. 古典时期、后现代时期答案:B5.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功能是什么?A. 提供理论基础B. 指导教育实践C. 促进学生发展D. 所有以上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_________与_________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答案:教育者;学习者7.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_________法可以控制变量,观察特定条件对结果的影响。
答案:实验8. 教育心理学的_________阶段,主要关注教育实践和教育效果的科学性。
答案:现代9. 教育心理学的_________阶段,强调教育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答案:后现代10.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答案:认知特点;情感态度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答案: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在于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和情感成长,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12. 描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答案: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认知发展、情感态度、社会文化因素、教育评价等。
13. 解释教育心理学中的“认知冲突”概念。
答案:认知冲突是指学习者在面对新信息或新观点时,原有认知结构与新信息之间产生的不一致或矛盾,这种冲突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其调整或重构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心理学一、普通心理学概念心理学是对心理现象的阐述并揭露其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一)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2)情绪情感(3)意志过程2.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气质、能力(二)心理本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脑神经共有12对。
运动区——额叶;躯体感觉区——顶叶:调节机体的触、温、动、感觉等;视觉——枕叶;听觉——颞叶。
视听觉位于中脑。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2.脑功能的集中表现——反射第一信号系统:由各种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的具体信号引起的反射,人和动物共有。
如:看到别人吃梅子就流口水。
望梅止渴。
第二信号系统:由抽象语言文字引起的条件反射,人类所特有的。
如:看到梅子二字牙就发酸。
谈梅生津。
(三)心理学的发展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心理学的派别(1)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
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采用内省法。
(2)机能主义:詹姆士、杜威、安吉尔。
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
(3)行为主义(第一势力):华生、斯金纳。
主张用实验方法研究行为。
(4)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强调心里是一个整体,完形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第二势力):佛洛伊德。
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6)人本主义(第三势力):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奈塞尔、皮亚杰。
信息加工。
(四)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联系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5.分析与综合的原则第一章感觉和知觉(一)感觉1.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2.感觉的分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3.基本味觉:酸甜苦咸鲜痛觉:辣4.感受性:对刺激的感受能力。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
5.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即引起感觉的最小值。
6.差别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又叫最小可觉差。
7.感受性的变化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视觉适应:明适应——从暗到明,感受性降低暗适应——从明到暗,感受性提高,感觉阈限下降。
所以,视觉适应感受性有时提高有时降低听觉适应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味觉适应:饭店厨师由于连续品尝,到后来做出的菜会越来越咸。
触压觉适应:冬天,刚刚穿上棉衣时,会感觉有压力,随着时间的延续,这种压力的感受性会很快降低,甚至最终消失。
温度觉适应:下河游泳起初感到河水是冰凉的,几分钟后就会感觉河水不再那样冰凉了。
我们在热水里洗澡刚开始感到水很烫几分钟后就会感到水不再那样烫了。
(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
如同一灰色纸片放在白色背景上显得暗些,放在黑色背景上则显得亮些。
继时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会产生继时对比现象。
如吃糖后吃苹果会觉得苹果酸。
吃苦药后喝白开水也觉得甜。
(3)感觉后效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
视觉后像:正后像——品质与原像相同,负后像——相反,补色。
如注视发光的灯泡几秒钟,再闭上眼睛,就会感到眼前有一个同灯泡差不多的光源出现在黑暗的背景里,这时出现的就是正后像。
正后象出现以后,如果我们把视线转向白色的背景,就会感到在明亮的背景上有黑色的斑点,因为此时出现的后像和刺激在品质上是相反的,所以是负后像。
如电影中活动的画面利用人的视觉后象。
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1)不同感觉间的相互影响望梅止渴视觉对内脏感觉的影响(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如盲人丧失视觉能力,而其听觉能力和触觉能力相对提高。
如聋哑人的视觉相对发达。
(3)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如听到小刀刮竹子的声音时就觉得很冷浑身不舒服。
如红橙黄引起人温暖的感觉,蓝青绿引起寒冷的感觉。
(二)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1.知觉特征(1)知觉选择性: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
主动有意的选择知觉对象。
如两可图形嘈杂声中听到自己的名字。
(2)知觉的整体性刺激不完备,根据个别对象,知觉到一个整体,看东西时整体性优先。
如万绿丛中一点红,把绿归为一组。
(3)知觉的理解性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赋予其一定的意义。
如一个人换了衣服和发型,但我们依然能认出他。
如医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从X光片上看到不为一般人所察觉的病。
如一叶知秋,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并不因知觉的物理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仍然保持相对稳定和不变的特性。
如不同距离看同一个人。
明度形状颜色恒常。
2.知觉的种类:物体社会错觉物体知觉(1)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
深度知觉指对客观物体在三维空间的距离深度凹凸等信息反映。
视崖实验证明了深度知觉的存在。
如辨别汉字的偏旁部首结构是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包括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似动实质是静止的。
动景运动:如一本图画书连续翻页好像里边事物在动。
诱导运动:如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对静止的,而浮云在动。
但由于浮云的运动,人们看到月亮在动,而云是静止的。
自主运动:如在暗室里点燃一支熏香或烟头,并注视着这个光点,你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
运动后效: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再看静止的物体,就会觉得静止的物体似乎在动。
社会知觉(1)第一印象又称首因效应,指与陌生人初次见面时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如第一次见面留下的印象。
(2)近因效应指最近获得的有关熟人的信息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强烈影响。
如与熟人多次交往,最近印象使人重新认识她,并产生的印象。
(3)晕轮效应对某个人的某方面的品质特征形成印象后,就会影响对这个人其他方面的好或不好的看法。
如一俊遮百丑。
一坏百坏。
情人眼里出西施。
觉得某老师很有魅力,就喜欢听她的课。
(4)刻板印象(共同特质)指对社会上的各类人群所持有的固定的看法。
如认为山东人身材魁梧正直豪爽能吃苦耐劳,浙江人聪明伶俐能随机应变。
错觉错觉是对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只有客观条件具备,错觉必然产生,难以避免。
(1)视错觉(2)形重错觉:如用手比较一斤铁和一斤棉花的重量时,总觉得一斤铁比一斤棉花重。
(3)运动错觉:如自己乘坐的车未动而邻车前行时,会觉得自己乘坐的车向后退。
如注视瀑布时,水从山顶向下流,但往往产生山石腾空而上的错觉。
(4)时间错觉:如光阴似箭。
如一日三秋。
如度日如年。
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5)方位错觉:坐火车时开始向某个方向,行驶一段时间后,火车改变了行驶方向,人们也仍然觉得火车在向原来的方向行驶。
(三)感知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1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1)实物直观: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如图片(2)模象直观: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
如模型模拟ppt(3)言语直观:通过语言对事物的了解。
最为便利和经济的直观教学手段。
2.如何利用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强度律:直观对象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让学生清晰感知。
如教师讲课时,声音要洪亮。
如板书要清晰。
如课件字不宜太小。
差异律:将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如要求教师在写黑板字时尽量用白色粉笔。
如万绿丛中一点红。
如鹤立鸡群。
活动律: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
如多媒体模拟植物的生长过程。
如夜晚闪动的霓虹灯。
组合律:把相近的东西放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容易人们清晰的感知。
如板书时章与章,节与节不同内容之间要留空间。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3.观察力的培养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和高级形式。
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1)观察的品质客观性全面性:如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准确性:能辨别事物之间的微小差别。
如儿童刚学习鸟与乌字常混淆。
敏捷性:创造性4.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3)加强个别指导(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第二章记忆一记忆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记忆的过程:编码,贮存和提取二记忆的分类(一)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1.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2.程序性记忆: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如一个人学会骑自行车,很多年不骑也不会忘。
(二)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对象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这些具体形象可以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或味觉的形象。
如人对看过一幅画,听过一首音乐的记忆。
2.情绪记忆:以过去体验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如学生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愉快心情。
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3.逻辑记忆:以思想概念或命题等形式为内容记忆。
如对数学公式定理哲学命题的记忆。
4.动作记忆:以人们过去的操作行为为内容的记忆。
如体育课的体操动作,武术套路,上实验课的操作过程。
(三)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1.外显记忆:指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
如考试前有意识的回忆之前学习过的知识。
2.内隐记忆:不需要意识参与或不需要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如经常使用手机发短信的人,即使在黑暗的屋子里也能准确无误的找出每个字母的位置。
(四)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1.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如想起自己参加过的一个会议或曾经去过的地方。
2.语义记忆: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
如记住一年有四季。
(五)根据记忆材料保持长短1.瞬时记忆:不超过2秒,信息量大,时间短,信息原始,形象鲜明,容易衰退。
2.短时记忆:1分钟以内,容量为7+-2个组块,或5~9个组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