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bb103ed905087632311212bb.png)
• 3、学习与教学过程
三个过程:
(1)学习过程 (2)教学过程 (3)评价/反思过程
1.学习过程
教育心理学研究核心内容
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教师。同学 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 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
确定教学目标
组织教学内容
分析教学对象
选择 教学策略
选择 教育方法
选择 教学形式
评价教学效果 ? 找出原因 采取措施
当代教育心理学
教学内容
1 2 3 4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二部分 学生心理与教师心理 第三部分 一般学习心理 第四部分 分类学习心理
5 第五部分 教学心理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是研究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 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科学。
1、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 (1)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和发展 都起着重要作用(教育学中的教学论、课 程论、德育论) • (2) 对人类学习过程的了解还将为人工 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2、实践意义
• (1) 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 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 学。 • (2) 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 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 (3)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帮助教育者提 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 3、学习与教学过程
三个过程:
(1)学习过程 (2)教学过程 (3)评价/反思过程
总结: 三大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 程 五大因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 教学环境 三大过程统摄五大要素,又受五大要素的影响和 制约
史上最全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1-3章)
![史上最全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1-3章)](https://img.taocdn.com/s3/m/69a23436b90d6c85ec3ac6be.png)
•团结的班集体 •散聚的班集体 •离散的班集体
(2)学生班集体的特征: 具有育人的目的性、 组织的指令性、成员发展的相近性、活动的 整体性与独立性相结合、伙伴关系的平等性、 教师的影响性。
(3)优秀学生班集体的形成过程 –组建阶段 –形核阶段 –形成阶段 –发展阶段
• 知识要点: • 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定义;学习教 育心理学的意义;发展的三个时期;桑代克、布 鲁纳、布卢姆、加涅、奥苏贝尔等代表人物的贡 献和代表著作;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五个趋势;研 究方法。 • 本章考点 • 教育心理学、六种研究方法的定义、学习教育心 理学的意义,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范围以及发 展历程和趋势
第二节 历史、发展与现状
一、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03年★★★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著《教育心理学》 开始。1913年,桑代克吧这本书扩展为《教育 性理学大纲》,分为“人的本性”、“学习心 理”、“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卷。 二、教育心理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1)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 (2)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 (3)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
对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和体系贡献较大的学者
BLoom,E.S. 布卢姆 Bruner,J.S. 布鲁纳 Gagne,B.M. 加涅 Ausubel,D.P. 奥苏贝尔 Anderson,R.C 安德森 1913《教育目标分类》(1956)和 《人类的 特征与学习》 (1976)是他的代表作, 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 《教育过程》 (1960)是其代表作,他 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影响巨大。 研究学习分类的权威,信奉在教师指导 下的学习为最有效的学习。《学习的条 件》(1965)是他的代表作。 1968年和197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影响较大,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他与富斯特合著的《教育心理学:教和 学的科学》(1974),坚持行为主义观 点。
教育心理学1
![教育心理学1](https://img.taocdn.com/s3/m/1b4f14067cd184254b353565.png)
教育心理学-----物理2班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实验研究:是指创设一定的情景,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研究。
这种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3.行动研究:是指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或研究人员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4. 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5. 客体永久性:亦称“客体永恒性”,“永久性客体”。
系瑞士儿童心理学家J·皮亚杰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时使用的一个概念。
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如和乳儿做“藏猫儿”游戏时,你藏起来,不见了,他还用眼睛到处寻找。
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网上查出来的)6. 支架教学:教师或其他助学者通过和学习者共同完成蕴含了某种文化的活动(如数学活动、语言活动、科学活动等),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立自主无法完成的任务。
7. 智慧技能的学习:指运用符号或概念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能力的学习。
(p32)8. 动作技能的学习:指通过身体动作的质量的不断改善而形成的整体动作模式的学习。
9.练习律:(law of exer。
ise)桑代克提出的学习三定律之一,指学习需经过多次重复才能完成,它包括应用律(使用律)和失用律(不用律)。
应用律是指个体对刺激一反应间的可变联结应用的次数越多,则刺激一反应间的联结就越强。
失用律则是指应用的次数越少,则刺激一反应间的联结就越弱。
10.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以活动也感到烦恼。
教育基础知识要点(心理学部分) (1)
![教育基础知识要点(心理学部分) (1)](https://img.taocdn.com/s3/m/e4223a705acfa1c7aa00cc79.png)
请勿转发或上传到网上!仅供参考!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包括:1.心理过程(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1)认识过程.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现象,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活动(2)情感过程.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
(3)意志过程指由认识的支持与情感的推动,使人有意识地克服内心障碍与外部困难而坚持实现目标的过程。
2.个性心理(个体身上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1)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是具有一定的动力性和稳定性的心理成分。
(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心理学的萌芽1. 灵魂论2. 人性论(二)心理学的产生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之父”(三)心理学的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和铁钦纳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被分解为基本的要素.心理学应该通过实验法分解出心理的基本要素。
研究方法为内省法,依靠被试对经验的观察和描述.2. 机能主义心理学: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
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3.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并非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体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4.行为主义心理学(第一势力):华生心理是一个黑箱,心理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
心理学研究任务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新行为主义(斯金纳):有机体的行为是主动选择和适应的结果.任何有机体都倾向于重复指向积极后果的行为,而不去重复指向消极后果的行为。
5. 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奈瑟《认知心理学》心理学研究人的内部的认知活动。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c2fd6e6b1ed9ad51f01df2dc.png)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研究对象和作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正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
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是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包括教学之前对教学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
这一要素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个别差异。
2、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
3、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4。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物质环境包括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一)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1、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
2、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1、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2、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
学生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个体差异,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2.教师指导地位,关键作用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习题答案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8da104360cba1aa911dacb.png)
1.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A)A. 学生B.教师C.学习D.教学2.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D)A. 学生B.教师C.教学过程D.学习过程3. 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学者是(B )A. 皮亚杰B.桑代克C.布鲁纳D.维果斯基4.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C)A. 1877 年B. 1879 年C. 1903 年D.1913 年5. 廖世承在(D )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A.1903B.1908C.1913D.19246. 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的是(C)A.裴斯泰洛齐B.卡普捷列夫C.乌申斯基D.维果斯基7. 教师以非标准化的测验结果判断学生的智力水平,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自信心下降,这违背了心理学研究的( D )原则。
A.发展性B.整体性C.系统性D.教育性8.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 美国心理学家杜威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 英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等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的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C.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D.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说”9. 教育心理学成熟时期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A )思潮掀起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A•人本主义B•行为主义C•认知心理学D.信息论10. ( C)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
A•主动性研究B•反思性研究C•合作性研究D.社会文化研究11. 有人把(D )比喻为“科学研究的前门”。
A.访谈法B.测验法C.实验法D.观察法12. 教育心理学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扩展了研究领域,同时程序教学兴起的时期大致在(B)A.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B. 20 世纪20 年代到50 年代末C. 20 世纪60 年代到70 年代末D.20 世纪80 年代以后13. 教育心理学是(C )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产生和发展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产生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9a2e4b8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b4.png)
3、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仁者见智。 2 对研究内容的把握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 3 对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定位模糊。 4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独特性和创新性不明
显。
4、发展中关注的研究领域
1 教与学的动力的深入研究。 2 教与学的策略的研究。 3 学习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研究。 4 创造性及其培养研究。 5 专家系统及专家型教师研究。 6 阅读理解和写作教学研究。 7 教与学评价研究。 8 教育社会心理因素研究。 9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培养研究。 10 网络教育心理学研究。 11 现代教育技术的心理学研究。 12 教育人性化与教育生态化的研究。
学校心理学。指运用心理测量、诊断、咨询、 行为矫正技术为学校提供服务。
教育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教育情境中的社 会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
教学心理学。一般涉及知识、情感和动作技能 方面的教学。加涅1969年首次提出, 1978 年美国格拉塞《教学心理学的进展》的出版, 标志着学科的正式独立。
2、发展趋势
1 在研究取向上,从行为范式、认知范式向情境范式 转变。
2 在研究内容上,强调教与学并重,认知与非认知并 举,传统领域与新领域互补。
3 在研究思路上,强调认知观和人本观的统一、分析 观和整体观的结合。
4 在学科体系上,从庞杂、零散逐渐转向系统、整合 、完善。
5 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分析与综合、量性与质性、现代 化与生态化、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综合。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以自我的发展为基础,认为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 段会面临不同性质的心理危机。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充满危 机的过程,个体的自我需求与社会规范之间往往存在冲突, 因此,教育应该培养个体应对危机且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答案(1)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ffcf09e6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06.png)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填空题1、1903年,______出版《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2、1924年,________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廖世承)3、教育心理学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_________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与教》4、教育心理学是__________的一种,是的交叉学科。
(应用心理学、心理学与教育学)5、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这一因素对学与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和来体现的。
(群体差异、个体差异)6、教一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和_ 、_ 、_等五种主要的要素。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7、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可表述为具有描述、_ ____、预测和_____的作用。
(解释、控制)8、影响学与教的教师因素主要有_ _、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__ 等基本的心理特性.(敬业精神、教学风格)9、教学环境包括___ __和_ ____。
(物质环境、社会环境)10、评价/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__ _,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__以及在教学之后的。
(预测和评判、监视和分析、检验和反思)二、名称解释1、教育心理学2、学习过程三、单选题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的科学.CA。
基本教育规律 B。
基本教学规律 C.基本心理规律 D。
基本身心规律2.学校教育中的互动系统由()等核心因素构成。
AA。
教与学 B.教与环境 C.学与环境 D.教、学与环境3.()是学习的主体因素。
AA。
学生 B。
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4。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传递信息的工具.DA。
学生 B。
教师 C。
教学内容 D。
教学媒体5.( )不属于教学环境中的物质环境。
AA.课堂纪律B.温度C.桌椅D.座位的排列6。
( )不属于教学环境中的社会环境。
DA.课堂纪律B.同学关系C.校风 D。
教育心理学 第1章绪论
![教育心理学 第1章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465312471ed9ad51f01df283.png)
【案例】 刘老师开展了一项“培养中学生化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实验研究”,他 首先选取了一个班作为实验样本,在实验前运用《中学生化学创造性思维 能力测试试题》对全体学生进行化学创造性思维能力测试(前测),并统 计了所得数据;然后根据化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模型及化学教学 实际,编写化学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教程,该《教程》以高二年级化学基 础知识内容为主线和载体,设计若干循序渐进的化学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 教案,每个教案的设计尽量体现启动、探究、归纳、演绎、创新、点评和 练习等重要环节中的一个或几个,原则上一个教案为一个教学课时,一个 课时重点训练一个主题,同时,在课外还适当安排了一些创造性实践活动 。实验时间为一年,一年后,采用事先设计的经过预测的《中学生化学创 造性思维能力测试试题》对实验组所有学生的化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又进行 一次全面测试(后测),接着比较了前、后测的实验数据。
程序教学和机 器教学兴起,同 时信息论的思想 为许多心理学家 所接受,这些成 果也影响和改变 了教育心理学的 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成熟和完善阶段(20世纪60 年代至今) 美 国
布鲁纳发起了提倡发现学习的课程改革运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围绕着计算机辅助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苏 联
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研究,它推动了前苏联的学制与课程改革。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学习理论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列昂节夫和加里培林等提出了学习活动理论。
我 国
中国教育心理学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20世纪我国出现第一本有 关教育心理学著作《教育实用心理学》;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前, 教育心理学问题的研究逐渐展开,60年代受十年动乱的冲击,研究一 度中断。70年代末重新繁荣。
2020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1(1)
![2020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1(1)](https://img.taocdn.com/s3/m/ce5a1555852458fb770b56af.png)
练习
1、青少年在童年期思维特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青年期以抽象思维为主,
这体现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
A.不均衡性 B.阶段性
)特点。
C.顺序性 D.个别差异性
2、“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一说法说明了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具有(
的特征。
)
A.连续性与阶段性
C.不平衡性
B.定向性与顺序性
D.差异性
第二节 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02
01 学 生 心 理 03
04
绪 论
教 师 心 理
学 习 心 理
05
教 学 心 理
教 育 心 理 学
心 理 学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3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4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发生认识论” 主要观点: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 结果。随着环境和有机体自身的变化,智力的 结构和功能必然不断变化,以适应变化的条件。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Negative 我国
1.1924 年,廖世承《 教育心理学》
2.1926年, 陆志韦翻译——《 教 育心理学概论》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1、总体特点: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有独立体系的学科正式形成
2、西方
20世纪60年代: 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 罗杰斯人本主义 20世纪70年代: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加涅信息加工—为教育心理学的 成熟奠定基础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一)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一)](https://img.taocdn.com/s3/m/b6dc0cdd6f1aff00bed51ed1.png)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一).txt我们用一只眼睛看见现实的灰墙,却用另一只眼睛勇敢飞翔,接近梦想。
男人喜欢听话的女人,但男人若是喜欢一个女人,就会不知不觉听她的话。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一)/ 来源:教师招聘信息网浏览次数:3053《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一)1~50道1、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3、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4、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5、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6、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7、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8、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9、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0、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1、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2、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教育心理学(1)
![教育心理学(1)](https://img.taocdn.com/s3/m/342ac1da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64.png)
1.学与教的过程从宏观上说包括5个要素,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其中的是( B )。
A.学生与教师B. 教育行政部门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 A ) 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B.教学过程C.评价过程D.反思过程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D ) 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B.加涅C.乌申斯基D.桑代克4. ( C )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A.杜威B.鲁宾斯坦C.罗杰斯D.布鲁纳5.负有理论发展与实践指导双重使命的研究范式是( B ).A.教育行动研究B. 设计型研究C.质性研究D.定量研究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如发展水平达到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 C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2.自我中心是哪一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 B )A.感知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3.在2~3岁孩子的房间内,所有的桌子、椅子、水金和壁柜都是儿童尺寸的,以便孩子尽可能自己做事。
在这种房间的孩子可能发展( A )。
A.自主性B.主动性C.勤奋感D.信任4.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C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个体能正确建构自我,知道如何用这些意识察觉做出适当的行为,并规划、引导自己的人生。
这种能力属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的( D )。
A.语言智能B.逻辑——数学智能C.空间智能D.内省智能2.某学生喜欢通过接触和操作物体来学习,并对能动手参与的活动更感兴趣,那么他最可能属于以下哪种学习者?( C )A.视觉型学习者B.听觉型学习者C.动觉型学习者D.触觉型学习者3.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 )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冲动型D.沉思型4.以下测验中,常被用来测量场依存型——独立型的是( B ).A.大五人格测验B. 镶嵌图形测验C.房—树—人测验D.瑞文推理测验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 ( D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 ( C )A.人类学习B.机器学习C.网络学习D.动物学习3.下列哪种学习的复杂程度比概念学习高? ( A )A规则学习 B.信号学习 C.辨别学习 D.连锁学习4.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 ( B )A.态度B.习惯C.言语信息D.运动技能5.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 C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1.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笼实验证明了学习是(A)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规程B.认知同化的过程C.产生顿悟的杖程D.信息加工统程2.“一时遭蛇唬,十年伯外绳”反映了条件作用的( C )A.消退B.分化C.泛化D.维特3.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有机体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一现象称为( B )。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选择题及答案(一)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选择题及答案(一)](https://img.taocdn.com/s3/m/189836b0f524ccbff1218493.png)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回避失败的倾向 C.回避困难的倾向 D.追求刺激的倾向
14.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B
A.热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9.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 C )了。
A.大 B.多转 C.小 D.增加
10.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C )
12. 下列不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是( B )A 计划策略 B 组织策略 C 调节策略 D 监视策略
13. 计划策略属于( D )
A 精加工策略 B 支持策略 C 资源管理策略 D 元认知策略
14. 问题解决是通过尝试错误的方式来排除不成功的做法的过程,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 ( B )
2.按照巴浦洛夫的观点,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是 ( B )
A 无条件反射 B 条件反射 C 探究反射 D 定向反射
3.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 ( A )
A 脑 B 实践活动 C 心脏 D 客观现实
4.小学儿童玩游戏机的水平不亚于成人,这是因为他们 ( D )
A 注意的广度已有较好的发展 B 注意的稳定性已有较好的发展
C 注意的转移已有较好的发展 D 注意的分配已有较好的发展
5.与成人相比,小学儿童纯音听觉的敏感度( A )
A 不如成人 B 接近成人 C 已达成人 D 超过成人
6.考试中因没有复习而答不出、想不起来问题,这种遗忘叫 ( B )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https://img.taocdn.com/s3/m/4b82e321192e45361066f5ac.png)
第一章
第一节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一节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一、古代哲学心理学时期 二、教育科学取向 三、心理科学取向
四、认知发展与教学心理取向
五、社会性发展与成就动机研究
一、古代哲学心理学时期的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思想 (一)西方古代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思想
知识窗:赫尔巴特介绍
(一)西方古代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思想
• 福禄贝尔(F.Froebel)
(1)家庭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父母的爱是子女人格发展的动力。 (2)自由与创造是人类的天性,前者使人选择向善,后者使人得 到智慧。 (3)重视团体游戏的社会化教育功能,儿童在游戏中既可以学到 与人合作,也可以学到遵守道德规范。 (4)重视儿童感觉与知觉发展,并进而达到认识周围环境、发展 儿童美感的目的。
• 目的:从人或动物的行为变化中发现普遍的原 理原则,异于在教育情境中开展的研究 • 典型代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斯金纳、赫尔——极端行为主义
三、心理科学取向使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 究偏离正轨 • 结果与评价
1、完全丧失了传统教育中重视“人教育人”与“人 感化人”的教育理念 2、心理学研究演变到了既“非人”又“无心”的地 步,其研究所得原理原则难用于解决现实教育问 题
(二)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的揭示是重点
2、揭示学生学习的规律,即学习的发生、变化及发展 的必然性 ——使教师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习和教学,优化 教学系统、提高教学成效。
• 揭示学习规律:兼顾过程和条件 • 学习的一般规律VS.特殊规律:
一般规律——各种不同的学习所共有的规律 特殊规律——某种学习所特有的规律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PPT课件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3fac779227916888486d781.png)
(二)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 的科学认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 术的突飞猛进,教育心理学也在适应社会发展中 不断完善。正确剖析和认识社会出现的教育现象, 既需要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现实视野,也需 要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研究成果。
第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 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理解。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
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 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 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韵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LOGO
• 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
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 提供了可参照的丰富的例证。即教育心理 学给教师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研究 的方法.使教师不仅能够理解、应用某些 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而且还可以结合自己 的教学实际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去验证这 些原理并解决特定的问题。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一)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 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 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学习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传授 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从 而更好地驾驭教一学过程,更好地教导学生。
LOGO
• 4.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
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简单的实 物、口头语言、书本、录音、录像、网络、多媒 体计算机等都属于教学媒体范畴。它日益成为教 育心理学所关注的一项独特的课题。 5.教学环境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https://img.taocdn.com/s3/m/36882366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f2.png)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30分).1.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
A.自我意识B.自我认知C.性格特征D.能力1.A[解析]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
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2.儿童在知道“菠菜”、“萝卜”和“洋葱”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是( )。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归属学习.A[解析]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性程度高的命题,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性观念。
3.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A.华生B.斯金纳C.弗洛伊德D.马斯洛3.C[解析]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4.手段一目的分析属于问题解决策略的( ).A.计划式策略B.规则式策略C.启发式策略D.算法式策略4.C [解析]手段一目的分析是纽厄尔和西蒙提到的最重要的通用的问题解决启发式策略。
5.只能进行自我中心思维的儿童,其认知发展处于()。
A.前运算阶级B.感知运动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5.A[解析]自我中心是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的典型特点6.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当遇到相类似的刺激也能作出条件反应,称为( )。
A.刺激分化B.消退C.刺激泛化D.获得6.C[解析]题干所述是刺激泛化的定义7.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 )。
A.附属内驱力B.认知内驱力C.自我提高内驱力D.欲望内驱力.C [解析]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成就动机的组成因素之一.是个体想通过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1)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1)](https://img.taocdn.com/s3/m/adc349d531126edb6e1a10b7.png)
第三章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一)学习动机的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二)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
2、运用强化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为学生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2)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3、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第四章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知识学习的结果总是以某种方式储存于大脑中,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及其网络或图示等方式在头脑里进行表征的。
(一)命题表征命题指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它由系词将主词和宾词联系而成。
命题在心理学中是指由语词表达的意义的最小单元。
它一般由一个简单的句子来表达。
(二)命题网络表征若干个命题彼此联系组成命题网络。
它表现为较为复杂的句子或由多个句子围绕一定的意义组成的段落。
(三)图示表征心理学家把有关许多属性组合的知识储存方式称为图式。
图式分两种:一种为事件图式;另一种为做事图式。
图式是一种组织化的认知结构。
图式理论认为,记忆系统是由大量的图式构成,因此,图式是陈述性知识表征的一种重要形式。
二、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种类(一)表征学习这种学习又称词汇学习,它是指学习单个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单个符号代表什么。
奥苏泊尔认为,对于个人来说,他开始是不知道某个词代表什么,它的意义如何。
他必须学会这些符号代表什么。
(二)概念学习概念学习是将具有共同特征的同一类事物或现象以一名词来加以概括。
学习概念就是获得概念的一般意义,即掌握概念的共同关键属性。
(三)命题学习命题是由若干概念、词汇等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
学习者必须先了解组成命题的有关概念的意义,才能获得命题的意义。
三、陈述性知识的习得(一)陈述性知识同化的条件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获得的最终表现是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教育心理学)1
![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教育心理学)1](https://img.taocdn.com/s3/m/f66b373283c4bb4cf7ecd1c2.png)
1、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期D、中学生期2、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A、0~2岁B、2~7岁C、7~11岁D、11~15岁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
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A、勤奋感对自卑感B、主动感对内疚感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D、自主感对羞耻感4、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A、男优于女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C、女优于男D、男女总体水平,有年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5、依照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效果律、练习律和:()A、准备律B、刺激律C、失败—成功律D、成功—成功律6、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创始者是()A、斯金纳B、巴甫洛夫C、加涅D、苛勒7、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A、完形—顿悟说B、认知—结构学习论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8、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A、可能选择B、犹豫不决C、回避这项任务D、坚决选择9、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A、也是中等B、不利C、关系不大D、最有利10、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
它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A、知识巩固B、知识运用C、知识提起D、知识迁移11、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率。
这是运用了()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B、交式法C、比较法D、直观法12、学习策略中的一种——元认知策略、包括制定认知计划(计划策略)、监视计划执行(监视策略)和()A、调节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组织实施策略D、价值性13、发散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三个:交通性、独创性和()A、多样性B、迅速性C、流畅性D、价值性14、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A、道德理念B、道德行为C、道德品质D、道德意识15、一般说来,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三个创优,即依从、认同和()A、内化B、行为C、实行D、反馈16、学生害怕在社会交场合讲话,担心自己会因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
教育心理学-期末测试(一)含答案
![教育心理学-期末测试(一)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380fe86c85ec3a87c2c5ea.png)
教育心理学期末测试及答案(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哪项不归之于学习与教学的系统过程中。
( )A.学习过程B.教学过程C.反应过程D.评价/反思过程2.在皮亚杰看来,当学生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作出一定的概括时,他的思维水平已进入( )A、感知动作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3.下列规律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论的主要规律的是( )A、效果律B、练习律C、准备律D、接近律4.学生由过分重视成绩名次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 )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D、交往内驱力5. 举一反三属于()A、水平迁移B、垂直迁移C、一般迁移D、负迁移6. 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A、并列结合学习B、下位学习C、上位学习D、相关类属学习7.运算技能属于哪种技能。
( )A.操作技能B.心智技能C.动作技能D.运动技能8.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
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A、过度学习B、深度加工C、组块化编码D、及时复习9.创造思维的核心是( )A、直觉思维B、形象思维C、发散思维D、聚合思维10.根据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他律水平11.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 )A、诊断问题B、克服障碍C、行为矫正D、寻求发展12.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B、分析使能目标C、分析支持性条件D、分析学习结果13.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被称为( )A.群体凝聚力 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 D.人际关系14. 衡量一个测验能否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征或品质的指标被称为( )A.效度 B.区分度C.信度 D.难度15.福勒等认为,当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我"、"同事怎样看我"、"领导怎样评价我" 时,他此时主要处在教师成长历程的( )A、关注生存阶段 B 、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成就阶段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考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51c44e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ff.png)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A. 教育过程B. 学习过程C. 教育与学习过程D. 教育与教学方法答案:C2.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哪些?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所有以上答案:D3. 以下哪项不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A. 学习理论B. 学习动机C. 学习策略D. 教学设备答案:D4.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A. 古典时期、现代时期B. 古典时期、现代时期、后现代时期C. 现代时期、后现代时期D. 古典时期、后现代时期答案:B5.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功能是什么?A. 提供理论基础B. 指导教育实践C. 促进学生发展D. 所有以上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_________与_________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答案:教育者;学习者7.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_________法可以控制变量,观察特定条件对结果的影响。
答案:实验8. 教育心理学的_________阶段,主要关注教育实践和教育效果的科学性。
答案:现代9. 教育心理学的_________阶段,强调教育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答案:后现代10.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答案:认知特点;情感态度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答案: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在于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和情感成长,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12. 描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答案: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认知发展、情感态度、社会文化因素、教育评价等。
13. 解释教育心理学中的“认知冲突”概念。
答案:认知冲突是指学习者在面对新信息或新观点时,原有认知结构与新信息之间产生的不一致或矛盾,这种冲突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其调整或重构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作业考核《教育心理学》满分100分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如何?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从陈述性知识转化为自动化的技能的过程,它主要有三个阶段构成。
一、陈述性阶段。
在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来获得,学生首先要理解有关的概念,原理事实和行动步骤等。
二程序化阶段,经过大量的练习和反馈,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学生能将一个个产生式形成产生式系统,将各个行动步骤联合起来,流畅地完成各种活动。
三,自动化阶段,随着进一步联系学生最终进入到杜东华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无需有意识的控制或努力就能自动完成有关活动步骤。
这是操作的准确性和速度均得到了很大提高。
2、简述维纳的归因理论。
韦纳认为,个体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后,无论成败,都会从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部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归因。
只是不同的人在对不同的事件进行归因时,以上几项因素所起的具体作用会有不同。
韦纳又把这些影响因素进一步归纳为三个维度:因素源(内部的和外部的),稳定性(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可控性(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一般说来,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和不可控的因素,会降低个体的行为动机。
而把行为结果归结为内部的、可控的因素,会增强个体的行为动机。
例如,当学生把考试成绩好的原因归结为自身的能力和努力时,他在未来的学习中就会更有信心,同时学习动机也更强。
3、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表征问题的原因有哪些?通常情况下,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表征问题,主要有4个方面的原因:(1)缺乏明确问题的经验你可以自己回想一下,在寻找和明确问题方面你是否曾受过任何正规的训练?实际上,学生在学校中解决问题的经验往往来自于数学、化学、物理等课程;而所解决的问题又往往是教师或课本中明确规定或提出的模式化问题。
因此当学生面临从未见到的题型或复杂的情况,就会不知所措,理解不了。
(2)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存在未知概念或学生所缺乏的日常经验,问题理解也会出现困难。
还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在卖柠檬水的试题中,如果学生不明白“获利”是怎么回事,那就无法理解问题;如果重量单位不用“克”、“千克”,而改用“夸脱”和“盎司”,那学生更是无从下手。
所以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先获得与问题有关的知识。
(3)急于得出答案心理学上把富于解决某类问题的经验并能快速、熟练地解决此类问题的人称为“专家”,与之相应的不能熟练解决问题的人称为“新手”。
实践表明,无论哪个专业、多大年龄的新手,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没等弄明白问题之前就急着要得出一个答案。
甚至不管已知条件是否充足、所选择的策略是否有效,他们就开始胡乱地把已知条件拼凑在一起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
专栏2-6中所介绍的学生,就是这样把绵羊和山羊加在一起得出船长的年龄的。
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低年级学生身上,甚至很多大学生也是这样草率地选择一个方法并执拗地坚持计算下去的。
(4)具有辐合思维倾向辐含思维是指人的思维朝向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与之相反的发散思维是指思维朝向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向,哪怕有时看起来与原有问题大相径庭。
导致人在理解和表征问题时具有辐合思维倾向的因素叫心理定势,它能使人由于经验的作用而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或者由于练习的结果而只想到一种现成方法。
4、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采用的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提出了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1)前世俗水平。
阶段1,惩罚与服从阶段;阶段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2)世俗水平。
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4,法律与秩序的定向阶段; (3)后世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阶段。
5、什么是遗忘?遗忘的原因是什么?一、遗忘是指对过去曾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回忆,或产生了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二、遗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衰退说、排斥说和干扰说。
二、辨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
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不得分)1遗忘的进程是均衡的,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就是时间,时间越长,忘得越多。
答:错误。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研究了遗忘的进程并发现:开始遗忘是很快的,而在最后遗忘是很慢的。
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是遗忘的基本规律。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除时间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材料的性质。
(2)学习材料的数量。
(3)学习程度。
(4)加工程度。
2、学生的学习有其特殊性。
答:正确。
与环境对个体自发的、零碎的、偶然的影响相比,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
由此也决定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具有特殊性。
具体表现在:第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第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这是学生与从事学习活动的其他社会成员的区别之一。
第三、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由一定的教育制度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所规定了的活动。
3、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算法总能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而启发法做不到这一点,因此,算法可以取代启发法,答:错。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无论是简便的公式,还是穷尽一切可能的尝试,算法总能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而启发法做不到这一点,但算法又不能取代启发法,因为一是有些问题没有算法或尚未发现算法;二是一些问题虽有算法但不如启发法迅速简捷。
比如,要开启10个转盘的密码锁,每个转盘都有10个数码,用算法对每组数字组合进行尝试,就要尝试100亿次,这是不可能的。
若凭经验利用转盘移到正确的位置时发出的咔哒声,就能迅速解决问题。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1、布鲁纳学习理论与奥苏伯尔学习理论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第一,布鲁纳与奥苏贝尔都是认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对学习问题的研究都是从认知观点出发的。
第二,都强调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并且认为认知结构是分层次的,都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都强调心学习与原有认知结构的联系,即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都强调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过程,都重视内在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第四,都直接研究人的学习,其观点与教学实际联系均较密切.不同点:第一,所说的认知结构的具体内容不同:布鲁纳称之为“表征”、分为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号性三个阶段:奥苏泊尔称之为观念的内容与组织,并认为认知结构的层次是自上而下抽象概括水平逐渐降低.第二,强调的学习过程的方向不同:布鲁纳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一般原理,即进行上位学习;奥苏泊尔强调的教学过程正好与布鲁纳相反,强调由教一般的、范围广的概念到具体而详细的例证,即进行下为学习.第三,倡导的学习方式不同:布鲁纳倡导发现学习,并阐述了发现学习的过程和作用,奥苏泊尔强调接受学习,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第四,对学习实质的表述不同: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奥苏泊尔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以符号代表的新观念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第五,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难易程度不同:布鲁纳发现学习运用于课堂教学时,受学生的智力水平及学习材料的性质等因素制约,有一定难度.2、论述复述和组织在学习的信息加工中有何作用?复述是指在工作记忆中重现信息。
复述有两种类型即维持性复述和精制性复述。
维持性复述是指一遍一遍地、原封不动地重复要记忆的信息。
维持性复述的主要作用是使信息暂时地保存在工作记忆中以便使用;维持性复述的第二个作用是使工作记忆中的部分新信息通过反复的、充分的复述而转换到长时记忆中去贮存。
通过维持性复述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通常是一些意义性不强的学习材料,如电话号码、外文单词、数学公式等等。
由于维持性复述只是原封不动地重现新信息,而没有和已有知识建立任何联系,因此,即使通过简单的维持性复述进入到长时记忆的信息,也容易从长时记忆中遗忘。
精制性复述是指将要记忆的信息与已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建立联系的过程。
精制性复述是通过运用精制策略实现的。
所谓精制是指在工作记忆中完成的对新信息的精心制作或精细加工,是对要记住的新信息附加额外的信息的过程。
精制是一个主动的信息加工活动,学习者必须有主动精制的意识,主动地考虑如何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主动地以新信息为线索去激活长时记忆中贮存的有关信息。
精制性复述的作用有两个:第一,通过新旧知识建立联系,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并使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更长久地保持;第二,通过精制性复述而进入长时记忆的新知识,当需要从长时记忆中提取时,能够更容易对信息进行检索。
所谓组织是指对要记忆的新信息,按照项目之间的相似性或项目之间的关系归类,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模式的过程。
精制和组织都是在工作记忆中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方式,但又是两种不同的方式。
精制性复述有助于建立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但却没有建立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组织则是建立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合成一个整体。
组织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经过组织的信息最容易进入长时记忆中贮存并在长时记忆中建构命题网络;第二,经过组织的信息,也便于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回忆)信息。
3、加涅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1)学习结构模式。
加涅将学习过程看作是信息加工流程。
1974年,他描绘出一个典型的学习结构模式图。
加涅的学习结构模式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右边的结构叫操作记忆,是一个信息流。
来自环境的刺激作用于学习者的感受器,然后到达感觉记录器,信息在这里经过初步的选择处理,停留的时间还不到一秒钟,便进入短时记忆,信息在这里也只停留几秒钟,然后进入长时记忆。
以后当需要回忆时,记忆从长时记忆中提取而回到短时记忆中,然后到达反应发生器,信息在这里经过加工便转化为行为,作用于环境,这样就发生了学习。
第二部分是左边的结构,包括预期事项(期望)和执行控制两个环节。
预期环节起着定向作用,使学习活动沿着一定方向进行。
执行环节起调节、控制作用,使学习活动得以实现。
第二部分的功能是使学习者引起学习、改变学习,加强学习和促进学习,同时使信息流激化、消弱或改变方向。
加涅认为学习的外部条件应加以区别,发生在学习者头脑里(中枢神经系统)的内部活动是学习过程,它是在外界影响下发生的。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动、激发、维持和提高学习者学习的一整套外部条件。
在此基础上,加涅提出了他的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和相应心理过程的假设。
①动机产生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期望。
②了解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注意、选择性知觉。
③获得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编码、存入。
④保持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记忆贮存。
⑤回忆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检索。
⑥概括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强化。
⑦作业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