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要抓住特征(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里? 高山之颠,大海之滨。 适合观察对象的特征和
了解景物的特征
认真观察
内涵意义。
选好观察点
一、选好观察点,认真观察 观察点体现着景与人之间的方位、 距离、角度等关系。
方位
前、后、左、右等位臵关系。 高、低、上、下等位臵关系。 远、近关系。
角度
距离
①多角度地进行观察。
比如上看、下看、近看、远看,要变 换各种观察角度。就像一个摄影师,一会 儿把镜头摇远,一会儿拉近呈大特写,一 会儿又俯拍、仰拍,这样文章才有动感。
点评:这里用的是工笔描摹。工笔写景范围不大 ,却有视觉的,也有听觉的,都仿佛带着泥土的 气息,一草一木,每个细小的景物,都没有脱离 开这一特征。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 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 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 的名曲。”
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
比如从前到后、从里到外,或由主到 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要有次序有层 次地进行观察。 还注意不要忘记观察景物变化的全过 程,从开始到最后,凡有变化的都要细致 入微地观察,这就容易抓住景物的特征。 到行文时,也要按照观察的顺序写, 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③动静结合地进行观察。
每天清晨经过荷塘,总能看见一池荷韵。从冬日的衰 落到春日的绿意,繁盛、凋零,一如人生的起落。当 风低水皱,湖闲雨轻的日子,清荷亭亭,绿裙裾上青 玉滚滚,水生秀色;抑或刀风烈日,如丹青杰作的风 荷依旧清色冰姿,气宇凌仙。年年荷花都能从丝毫不 见生机的枯萎中复生,而我的师长却不能了,那一个 年轻的身影走进了翩翩地荷叶间,稍不留意便无迹可 寻,只留下清香袅袅。 (《又是清荷盛开时》)
如何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观察: 形状 颜色 声音 气味 思考: 1、此景与彼景的不同(物种) 2、此时与彼时的不同(时令) 3、此地与彼地的不同(地域)
春
夏
花里带着甜味儿
麦浪翻滚着
秋
林寒涧肃 晴初霜旦
冬
卧着点雪
春之叶
秋之叶
赏析下列景物描写,分析这些景物描写美在何处? 好在哪里?
[例1]
雨丝、绿海
下雨天,我的窗外真美!那一片绿绿的 稻田,好大的一片,像一片海。而我这小 楼就像一只船。远远那两丛树林掩映的村 舍,和稍近一点的那长着芒蒿的小丘,是 这绿海上的岛屿;那环抱着我们的群山, 在有雾的时候,就不是山,而是云,是灰 色、紫色、深蓝、淡青的云;而那些挺秀 的电杆呢?那是帆樯,悠然地点缀在这绿 绿的海上。
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 们(指包头和呼和浩特) 的北边,从阴山高处 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 上,沐着阳光。”
(翦伯赞《内蒙访古》) (比喻、拟人)
点评:用大手笔来勾勒景物的特征。这是一幅 鸟瞰图,缩千里于咫尺。作者用“青铜的屏风”比 喻阴山主脉的形状和色调,用“拖”字写山坡的态 势,这些都是秋天阴山所独具的;加上黄河、阳光 的烘托和城市的点缀,整个画面洋溢着和平、宁静 的气氛。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 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 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动 衬静,以静写动,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 艺术形象。动静结合,写出的文章方能情 趣盎然。
大山、建筑物等,在我们平时的观 察中是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的。 而聚散的云彩、飞驰的汽车、风中摇 曳的花朵、树叶却处于活动、变化的状态。 我们观察景物时,既要注意它的静态, 又要注意它的动态。动笔时,需把这两者 结合起来,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两相对 比,相互映衬,这样才能使文章生动活泼、 情趣盎然。
要想把景物写活,不能毫无选择地 把可供描写的地方全都细腻、逼真地描 绘出来,而必须抓住最能反映描写对象 本质特征的地方,倾注全力加以刻画, 去掉一切多余的东西,而保留其“特 征”,突出“重点”。这样才能使被观 察描写的景物的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二、按一定顺序写
按空间写 按逻辑 关系写 按时间 顺序写
从内到外,从外到内;从上往下,从下 往上;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从前至后, 从后至前。 先写全景再描述局部,或先描述局部 再描写全景。 可以依据白天、黑夜或清晨、上午、 中午、下午、傍晚、深夜的先后顺 序来写,也有的按春、夏、秋、冬 的季节变换顺序来写。
赏析
看万山红遍, 远看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近看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仰观 鱼翔浅底, 俯瞰 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游踪,就是游览一个地方所经过的路线、 踪迹。浏览一个地方,往往要经过许多地方, 看到许多景物。行文的时候必须按照游览先后 顺序记叙,清楚地交代先到了什么地方,后到 了什么地方。准确地把游踪写清楚,才能够具 体描述景物所处的地点、方位、特征。 写清楚游踪的主要途径是“移步换景”, 即随着游览、参观者的立足点不断转移,相应 描述不同地点所见的景物。作者如同导游,领 着读者一个点、一个点地游览、参观。为了使 状物绘景更生动、更具体、更形象,还可以采 用多种表现手段来丰富描写。
写景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 比、对比、借代、衬托等。
写景常用的表现手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想象、联想、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 哀情、渲染、虚实结合、侧面描写、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诗中有远景、有近景、有仰视、有俯瞰、
形成层次感和立体感很强的画面。
三、抓住景物的特征,有重点地写
抓住景物的动态、静态特征。 抓住景物“时、空”特征。
时辰节令的不同,景色也不同 。 同是一个景,因其空间位臵,观察角度的不同,景色更是 各异。不同的地域,景物特点也不同。 “春山淡怡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
[例3] (朱自清《荷塘月色》通感)
点评:通过树影来衬托月亮的美丽, 从而使得月亮更加朦胧而富有美感。
小结: 由上可见,景物的特征只是简 单的描绘还不够,恰当的写作方法 如“大笔勾勒、工笔描摹、衬托、 修辞”等和巧妙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才会使效果更加明显。
二、景物描写还要突出感情特点
清代著名的画家和诗人郑板桥在赠给一 位巡抚的《风竹图》上题道:
抓住景物的“声”、“形”、“色”、“味”等特征。
明净而如洗,冬山惨淡而如睡。 "(宋·郭熙) 写景描写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百度文库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④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
自然是个有声、有色、有味的世界, 我们用鼻闻,用手触,借助视觉、听觉、 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感知景 物,就容易捕捉到景色的特点,使其跃然 纸上。
5、有重点地进行观察。
在我们面前,有山川树木、江河湖海、 日月星辰、花鸟虫鱼、时序节令……这 就需要有目的地进行选择。最好是选你 自己感兴趣、感受最深的景物来观察描 写,做到重点突出,形象鲜明。
有袅娜的开着的
有 羞 涩 的 打 着 朵 儿 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 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 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 的颤动 ,像闪电般,霎时传 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四、充分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景物的特征只是简单地描绘还不够,古今中外著 名作家成功的写景片断都是非常具体、形象的。原因 之一是,他们不约而同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 手法。准确、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有助于 把景物写得具体、形象、真实感人。
点评: “爱雨的人是不想躲开雨的”,正是这份 爱,在作者的笔下,落在绿绿的稻田上的那场 雨这样的富有诗意。这诗意从作者的心中溢出 ,伴随着作者丰富的想象,流淌在作者的笔尖 ,便成了同样富有诗意的语言: 稻田成了“海”,小丘成了“海”中的“岛 屿”,连那煞风景的电线杆也成了点缀。“雨 ”更让作者浮想联翩,想着与她亲近,让她抚 慰;想着受她洗礼,涤去尘俗。 借雨景,抒雨情,言雨志。这一切融合在作 者的笔下,就是那生动联想,贴切的比喻,深 刻的感悟。这雨倒不像从天上落下来的,分明 像从作者的心底流淌出来的。
雨,静静地落着,落在稻浪上,深 深密密地溶入那无边的绿海里。于是, 你禁不住要俯在窗口,向那如丝的雨凝 望。你是多么想,想自己变成那只在绿 海上翩跹着的白鹭,扑在那柔细清凉的 雨丝里,让它冲刷抚慰着你的头颈,和 你赤裸的背。你是多么想,想投身到那 被雨水濡湿的稻浪里,泳着,拍打着雨 水的花朵,和稻浪的波痕。让你莹洁纤 细的身体,没入那深深沉沉的绿海,去 捕捉那柔柔细细的雨丝。
杜甫借景抒发的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 的思念之情。
景物描写的标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 一。自然景物是客观的,写什么,不写 什么,却全由作者的感悟来决定。 《故都的秋》《沁园春·长沙》写的 是不同的秋景,但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引起作者感悟的一面。
所以,学习写景,既要认真观察, 对景物有准确的了解,又要找准景物与 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写 得情景交融。
[例2]“桃林前面,有老百姓种的荞麦,也有 大麻和玉米这一类高秆植物。荞麦正当开花, 远望去就像一张粉红色的地毯,大麻和玉米就 像是屏风,靠着地毯的边缘。太阳光从树叶的 空隙落下来,在泥地上,石家具上,一抹一抹 的金黄色。偶尔也听得有草虫在叫,带住在林 边树上的马儿伸长了脖子就树干搔痒,也许是 乐了,便长嘶起来。” (茅盾《风景谈》比喻)
孙 人民 犁 战争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 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 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 高高地挺出,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荷花淀》)
荷 宗 生机 叶 璞 勃勃 荷 花 许 瑜 怀念 萍 老师
那是满地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 或婉转靠在水面,层层叠叠,堆玉叠翠,只觉得 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微风过处,满池荷 叶裙袂飞扬,翩然起舞。 (《西湖漫笔》)
江山如此多娇
自然是人类生活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 存的基础。人类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大地母亲 的哺育,而且在精神上也需要向自然寻求依 托。 当知时节的春雨飘落大地时,当秋风吹 来诱人的果香时,感到喜悦、幸福的决不仅 仅是农民;过去的政治家、文学家,每当失 意的时候,就会寄情山林;就是我们现在的 中学生,当不堪学习重负,感到身心疲惫的 时候,去野外踏青,不是也能愉悦身心吗? 可以说,人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
景物描写要注意抓住两点:
一、首先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 即不仅要区别物种的差别,还要注
意地域和时令的不同。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具有朦胧之美, 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是清、静而悲凉的, 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是优美的……
景物的特征
对于景物的特征,标准的说法:景 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 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 方;换言之,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的, 他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他全然相似 的。 就是说,在你的笔下的景物,要能 够留给别人鲜明的不同于一般景物的印 象。
景物是客观的,人的眼睛、心情是千 差万别的。 同一种景物在不同人的眼睛里,形色 味便是不同的。 心情不同,感受不同,文章主旨不同, 景物也随着千变万化。 任何描写都要目的明确,为表达内容 服务。哪里描写,怎样描写,都要从表 达的需要出发。
怎样抓住特征写好景物?
写作前
如果你想看日出,你会选
写景
择在哪里观看?为什么选择在
• 是日,更定矣。余桡一小舟,拥毳衣炉 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 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 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湖心亭看雪》 赏析: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 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三两粒,高 度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 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阅读这样的文字,在我们为之拍案叫绝的 同时,无疑会体会到难以言说的艺术享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图上数竿墨竹,迎风而动,一枝一叶都 好象竖起耳朵在倾听民间的疾苦,那是作者 关心人民的一颗心。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 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了解景物的特征
认真观察
内涵意义。
选好观察点
一、选好观察点,认真观察 观察点体现着景与人之间的方位、 距离、角度等关系。
方位
前、后、左、右等位臵关系。 高、低、上、下等位臵关系。 远、近关系。
角度
距离
①多角度地进行观察。
比如上看、下看、近看、远看,要变 换各种观察角度。就像一个摄影师,一会 儿把镜头摇远,一会儿拉近呈大特写,一 会儿又俯拍、仰拍,这样文章才有动感。
点评:这里用的是工笔描摹。工笔写景范围不大 ,却有视觉的,也有听觉的,都仿佛带着泥土的 气息,一草一木,每个细小的景物,都没有脱离 开这一特征。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 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 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 的名曲。”
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
比如从前到后、从里到外,或由主到 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要有次序有层 次地进行观察。 还注意不要忘记观察景物变化的全过 程,从开始到最后,凡有变化的都要细致 入微地观察,这就容易抓住景物的特征。 到行文时,也要按照观察的顺序写, 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③动静结合地进行观察。
每天清晨经过荷塘,总能看见一池荷韵。从冬日的衰 落到春日的绿意,繁盛、凋零,一如人生的起落。当 风低水皱,湖闲雨轻的日子,清荷亭亭,绿裙裾上青 玉滚滚,水生秀色;抑或刀风烈日,如丹青杰作的风 荷依旧清色冰姿,气宇凌仙。年年荷花都能从丝毫不 见生机的枯萎中复生,而我的师长却不能了,那一个 年轻的身影走进了翩翩地荷叶间,稍不留意便无迹可 寻,只留下清香袅袅。 (《又是清荷盛开时》)
如何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观察: 形状 颜色 声音 气味 思考: 1、此景与彼景的不同(物种) 2、此时与彼时的不同(时令) 3、此地与彼地的不同(地域)
春
夏
花里带着甜味儿
麦浪翻滚着
秋
林寒涧肃 晴初霜旦
冬
卧着点雪
春之叶
秋之叶
赏析下列景物描写,分析这些景物描写美在何处? 好在哪里?
[例1]
雨丝、绿海
下雨天,我的窗外真美!那一片绿绿的 稻田,好大的一片,像一片海。而我这小 楼就像一只船。远远那两丛树林掩映的村 舍,和稍近一点的那长着芒蒿的小丘,是 这绿海上的岛屿;那环抱着我们的群山, 在有雾的时候,就不是山,而是云,是灰 色、紫色、深蓝、淡青的云;而那些挺秀 的电杆呢?那是帆樯,悠然地点缀在这绿 绿的海上。
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 们(指包头和呼和浩特) 的北边,从阴山高处 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 上,沐着阳光。”
(翦伯赞《内蒙访古》) (比喻、拟人)
点评:用大手笔来勾勒景物的特征。这是一幅 鸟瞰图,缩千里于咫尺。作者用“青铜的屏风”比 喻阴山主脉的形状和色调,用“拖”字写山坡的态 势,这些都是秋天阴山所独具的;加上黄河、阳光 的烘托和城市的点缀,整个画面洋溢着和平、宁静 的气氛。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 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 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动 衬静,以静写动,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 艺术形象。动静结合,写出的文章方能情 趣盎然。
大山、建筑物等,在我们平时的观 察中是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的。 而聚散的云彩、飞驰的汽车、风中摇 曳的花朵、树叶却处于活动、变化的状态。 我们观察景物时,既要注意它的静态, 又要注意它的动态。动笔时,需把这两者 结合起来,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两相对 比,相互映衬,这样才能使文章生动活泼、 情趣盎然。
要想把景物写活,不能毫无选择地 把可供描写的地方全都细腻、逼真地描 绘出来,而必须抓住最能反映描写对象 本质特征的地方,倾注全力加以刻画, 去掉一切多余的东西,而保留其“特 征”,突出“重点”。这样才能使被观 察描写的景物的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二、按一定顺序写
按空间写 按逻辑 关系写 按时间 顺序写
从内到外,从外到内;从上往下,从下 往上;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从前至后, 从后至前。 先写全景再描述局部,或先描述局部 再描写全景。 可以依据白天、黑夜或清晨、上午、 中午、下午、傍晚、深夜的先后顺 序来写,也有的按春、夏、秋、冬 的季节变换顺序来写。
赏析
看万山红遍, 远看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近看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仰观 鱼翔浅底, 俯瞰 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游踪,就是游览一个地方所经过的路线、 踪迹。浏览一个地方,往往要经过许多地方, 看到许多景物。行文的时候必须按照游览先后 顺序记叙,清楚地交代先到了什么地方,后到 了什么地方。准确地把游踪写清楚,才能够具 体描述景物所处的地点、方位、特征。 写清楚游踪的主要途径是“移步换景”, 即随着游览、参观者的立足点不断转移,相应 描述不同地点所见的景物。作者如同导游,领 着读者一个点、一个点地游览、参观。为了使 状物绘景更生动、更具体、更形象,还可以采 用多种表现手段来丰富描写。
写景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 比、对比、借代、衬托等。
写景常用的表现手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想象、联想、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 哀情、渲染、虚实结合、侧面描写、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诗中有远景、有近景、有仰视、有俯瞰、
形成层次感和立体感很强的画面。
三、抓住景物的特征,有重点地写
抓住景物的动态、静态特征。 抓住景物“时、空”特征。
时辰节令的不同,景色也不同 。 同是一个景,因其空间位臵,观察角度的不同,景色更是 各异。不同的地域,景物特点也不同。 “春山淡怡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
[例3] (朱自清《荷塘月色》通感)
点评:通过树影来衬托月亮的美丽, 从而使得月亮更加朦胧而富有美感。
小结: 由上可见,景物的特征只是简 单的描绘还不够,恰当的写作方法 如“大笔勾勒、工笔描摹、衬托、 修辞”等和巧妙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才会使效果更加明显。
二、景物描写还要突出感情特点
清代著名的画家和诗人郑板桥在赠给一 位巡抚的《风竹图》上题道:
抓住景物的“声”、“形”、“色”、“味”等特征。
明净而如洗,冬山惨淡而如睡。 "(宋·郭熙) 写景描写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百度文库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④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
自然是个有声、有色、有味的世界, 我们用鼻闻,用手触,借助视觉、听觉、 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感知景 物,就容易捕捉到景色的特点,使其跃然 纸上。
5、有重点地进行观察。
在我们面前,有山川树木、江河湖海、 日月星辰、花鸟虫鱼、时序节令……这 就需要有目的地进行选择。最好是选你 自己感兴趣、感受最深的景物来观察描 写,做到重点突出,形象鲜明。
有袅娜的开着的
有 羞 涩 的 打 着 朵 儿 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 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 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 的颤动 ,像闪电般,霎时传 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四、充分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景物的特征只是简单地描绘还不够,古今中外著 名作家成功的写景片断都是非常具体、形象的。原因 之一是,他们不约而同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 手法。准确、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有助于 把景物写得具体、形象、真实感人。
点评: “爱雨的人是不想躲开雨的”,正是这份 爱,在作者的笔下,落在绿绿的稻田上的那场 雨这样的富有诗意。这诗意从作者的心中溢出 ,伴随着作者丰富的想象,流淌在作者的笔尖 ,便成了同样富有诗意的语言: 稻田成了“海”,小丘成了“海”中的“岛 屿”,连那煞风景的电线杆也成了点缀。“雨 ”更让作者浮想联翩,想着与她亲近,让她抚 慰;想着受她洗礼,涤去尘俗。 借雨景,抒雨情,言雨志。这一切融合在作 者的笔下,就是那生动联想,贴切的比喻,深 刻的感悟。这雨倒不像从天上落下来的,分明 像从作者的心底流淌出来的。
雨,静静地落着,落在稻浪上,深 深密密地溶入那无边的绿海里。于是, 你禁不住要俯在窗口,向那如丝的雨凝 望。你是多么想,想自己变成那只在绿 海上翩跹着的白鹭,扑在那柔细清凉的 雨丝里,让它冲刷抚慰着你的头颈,和 你赤裸的背。你是多么想,想投身到那 被雨水濡湿的稻浪里,泳着,拍打着雨 水的花朵,和稻浪的波痕。让你莹洁纤 细的身体,没入那深深沉沉的绿海,去 捕捉那柔柔细细的雨丝。
杜甫借景抒发的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 的思念之情。
景物描写的标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 一。自然景物是客观的,写什么,不写 什么,却全由作者的感悟来决定。 《故都的秋》《沁园春·长沙》写的 是不同的秋景,但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引起作者感悟的一面。
所以,学习写景,既要认真观察, 对景物有准确的了解,又要找准景物与 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写 得情景交融。
[例2]“桃林前面,有老百姓种的荞麦,也有 大麻和玉米这一类高秆植物。荞麦正当开花, 远望去就像一张粉红色的地毯,大麻和玉米就 像是屏风,靠着地毯的边缘。太阳光从树叶的 空隙落下来,在泥地上,石家具上,一抹一抹 的金黄色。偶尔也听得有草虫在叫,带住在林 边树上的马儿伸长了脖子就树干搔痒,也许是 乐了,便长嘶起来。” (茅盾《风景谈》比喻)
孙 人民 犁 战争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 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 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 高高地挺出,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荷花淀》)
荷 宗 生机 叶 璞 勃勃 荷 花 许 瑜 怀念 萍 老师
那是满地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 或婉转靠在水面,层层叠叠,堆玉叠翠,只觉得 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微风过处,满池荷 叶裙袂飞扬,翩然起舞。 (《西湖漫笔》)
江山如此多娇
自然是人类生活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 存的基础。人类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大地母亲 的哺育,而且在精神上也需要向自然寻求依 托。 当知时节的春雨飘落大地时,当秋风吹 来诱人的果香时,感到喜悦、幸福的决不仅 仅是农民;过去的政治家、文学家,每当失 意的时候,就会寄情山林;就是我们现在的 中学生,当不堪学习重负,感到身心疲惫的 时候,去野外踏青,不是也能愉悦身心吗? 可以说,人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
景物描写要注意抓住两点:
一、首先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 即不仅要区别物种的差别,还要注
意地域和时令的不同。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具有朦胧之美, 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是清、静而悲凉的, 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是优美的……
景物的特征
对于景物的特征,标准的说法:景 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 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 方;换言之,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的, 他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他全然相似 的。 就是说,在你的笔下的景物,要能 够留给别人鲜明的不同于一般景物的印 象。
景物是客观的,人的眼睛、心情是千 差万别的。 同一种景物在不同人的眼睛里,形色 味便是不同的。 心情不同,感受不同,文章主旨不同, 景物也随着千变万化。 任何描写都要目的明确,为表达内容 服务。哪里描写,怎样描写,都要从表 达的需要出发。
怎样抓住特征写好景物?
写作前
如果你想看日出,你会选
写景
择在哪里观看?为什么选择在
• 是日,更定矣。余桡一小舟,拥毳衣炉 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 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 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湖心亭看雪》 赏析: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 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三两粒,高 度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 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阅读这样的文字,在我们为之拍案叫绝的 同时,无疑会体会到难以言说的艺术享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图上数竿墨竹,迎风而动,一枝一叶都 好象竖起耳朵在倾听民间的疾苦,那是作者 关心人民的一颗心。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 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