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病因--内伤病因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学说
(4)病后有免疫性。
3、影响疠气发生和流行的因素 (1)气候因素; (2)环境、饮食因素;
第二节 内 伤 病 因
【一】 七 情 内 伤
(一)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1、直截了当伤及内脏;易伤心、肝、脾; 2、影响脏腑气机——怒那么气上,喜那么气缓,
悲那么气消,思那么气结,恐那么气下,惊那么气乱。
水—质地清稀,无处不到,易致肿; 饮—质地适中,多停于胸胁、胃肠和肌肤; 痰—质地粘稠;分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二)水湿痰饮的形成:外感或内伤病因导致肺、脾、肾功能失常,水液代谢 障碍而成。
(三)水湿痰饮的致病特点:
1. 易阻滞气机,阻碍气血的运行; 2. 致病广泛,症状复杂-- 眩、咳、喘、悸、呕、满、肿、
“诸热瞀(昏迷)瘈(筋脉拘急),皆属于火。”
(4)火易致肿疡;— 红、肿、热、痛; “痈疽原是火毒生”—《医宗金鉴》
病邪
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 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行痹)
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风性主动。
寒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
(痛痹)寒性收引。
暑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4、宋·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三因学说”---
病 -病邪与发病途径相结合。 因外所因----外感病因(六淫、戾气--吴又可)
内所因----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劳逸)
第一节 外 感 病 因
【一】 六 淫
1、概念: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由六气异常变化形 成。 2、六淫总的致病特点:
(三)暑邪 —— 夏季主气 (伤暑、中暑)
(四)湿邪 —— 长夏主气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内伤病因
⑵七情内伤的一般规律。
① 首先伤及心神 ②其次伤及五脏, 喜、惊伤心 怒伤肝 思伤脾 悲、忧伤肺 恐伤肾
⑶灵活对待:虚弱之脏腑易受伤为病
⑷影响脏腑气机
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 过度愤怒伤肝,肝气上逆,症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胸胁 气满,呼吸急促等症状;气迫血升,血随气逆,则呕血,甚 则昏厥卒倒。横逆脾胃,则腹胀、飧泄、呃逆、吞酸、呕吐 等。 喜则气缓: 暴喜过度,则使心气涣散,轻则心神不宁,心悸失眠,精神 不集中;重则神不守舍,失神狂乱。
2.劳神过度
——主要损伤心脾 暗耗心血,损伤脾气则出现心悸,健忘,失眠, 多梦及倦怠,纳呆,腹胀,便溏等症。亦可影 响肝疏泄气机的功能,可见头昏目眩,急躁易 怒等症状。
3.房劳过度
——耗伤肾中精气 可致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性功能 减退等肾虚症状,男子可见遗精滑泄,甚则阳 痿。
(二)情志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人体情志活动是以脏腑精气为物质基础。
⑴生理:五脏精气化生五志:肝之志为怒,心之志为喜, 脾之志为思,肺之志为忧,肾之志为恐。 ⑵病理: 情志太过,可内伤五脏精气 ;怒伤肝,喜伤心---五脏精气阴阳气血功能失调,亦产生情志的异常。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三、劳逸过度
(一)过劳
1. 劳力过度
——主要伤气, “劳则气耗。” 劳力过度则喘息、汗出,导致气从内出,从外而越,因 而损耗人体的精气。 形体劳倦日久,损伤筋骨肌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久坐伤肉。” 损伤脏腑,以脾病为多见,甚至导致虚 劳病。常见症状如形体消瘦,精神疲惫,四肢倦怠,声 低息微等。
《中医学教案病因》课件
《中医学教案病因》课件第一章:病因概述1.1 定义: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痰饮、瘀血、结石等。
1.2 病因的分类: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
1.3 病因的诊断:望、闻、问、切四诊合璧,全面分析病因。
第二章:外感病因2.1 风邪:感冒、头痛、发热、咳嗽等。
2.2 寒邪:感冒、关节痛、腹痛、腹泻等。
2.3 暑邪:发热、口渴、心烦、尿黄等。
2.4 湿邪:关节肿痛、腹胀、腹泻、水肿等。
2.5 燥邪:咳嗽、口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燥等。
2.6 火邪:发热、口渴、咽喉肿痛、便秘等。
第三章:内伤病因3.1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3.2 饮食不节:食积、厌食、肥胖、糖尿病等。
3.3 劳逸过度:疲劳、失眠、健忘、阳痿等。
3.4 痰饮:咳嗽、哮喘、胸闷、水肿等。
3.5 瘀血:疼痛、肿块、出血、肤色暗沉等。
第四章:病理产物性病因4.1 结石:肾结石、胆结石、膀胱结石等。
4.2 肿瘤: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4.3 湿热:黄疸、带下、淋证等。
4.4 毒邪:中毒、疮疡、传染性疾病等。
第五章:病因的防治5.1 预防: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5.2 治疗: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调整阴阳平衡。
第六章:季节与地域因素6.1 季节对病因的影响: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
6.2 地域对病因的影响:山区多风湿、海边多风寒、内陆多干燥。
6.3 环境对病因的影响:气候变化、环境污染。
第七章:遗传与体质因素7.1 遗传因素:家族病史、基因遗传。
7.2 体质因素:气虚、血瘀、阳虚、阴虚等不同体质类型。
7.3 体质与病因的关系:体质决定病因的易感性。
第八章:现代生活方式与病因8.1 生活压力:精神压力、工作压力。
8.2 熬夜与现代疾病:失眠、高血压、糖尿病。
8.3 缺乏运动与肥胖:运动不足、体重管理不当。
第九章:药物与治疗因素9.1 药物因素:药物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
9.2 治疗方法的选择: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
内伤病因——精选推荐
内伤病因内伤病因,又称内伤,泛指因人的情志或行为不循常度,超过人体自身调节范围,直接伤及脏腑而发病的致病因素,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当等。
内伤病因系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为病。
由内伤病因所引起的疾病称之为内伤病。
内伤病因,是与外感病因相对而言的,因其病自内而外,非外邪所侵,故称内伤。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
七情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就称为五志。
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作为病因,七情是指过于强烈、持久或突然的情志变化,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的情志活动。
因七情而病称为因郁致病。
此外,由于某些慢性疾病,体内脏腑功能长期失调,引起人的精神情志异常,称为因病致郁。
七情还与机体本身的耐受、调节能力有关。
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主要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而七情则直接影响有关脏腑而发病。
七情不仅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疾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可促进病情的好转与恶化。
由于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1.七情与脏腑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
其基本规律是: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悲、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主惊、恐,过惊过恐则伤肾。
这说明脏腑病变可出现相应的情绪反应,而情绪反应过度又可损相关之脏腑。
七情生于五脏又伤五脏的理论在诊断和治疗中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七情与气血的关系:气和血是构成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
气对人体脏腑具有温煦推动作用,血对人体脏腑则具有濡养作用。
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情志活动与气血有密切关系。
简述中医病因
简述中医病因
中医病因学是研究致病因素及其性质、致病特点和致病规律的学说。
中医将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和其他病
因四类:
1. 外感病因: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而发病的病因,包括六淫和疫气。
2. 内伤病因:指由于人的情志或行为不节等因素,损伤脏腑功能而致病的病因,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3. 病理产物性病因: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结石等,成为新的致病因素。
4. 其他病因:包括外伤、寄生虫、胎传、毒邪等。
中医病因学的特点是将病因与人体正气紧密联系,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认为正气充足则不易发病,正气不足则易发病。
同时,中医病因学也注重病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认为多种病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基于“云班课”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教学——以“病因”教学为例
基于“云班课”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教学王玉英(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福建福州350101)[摘要]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资源已成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中医基础理论病因”教学为例,基于云班课教学平台,结合多种教学方式,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与专业内容有机融合,从而实现“三全育人”的教学改革要求。
如何实施“传帮带”、教学团队的分工协作、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化、信息化教学手段选择等是今后教学需要继续改进的地方,切实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使课程思政改革真正落地开花。
[关键词]云班课;课程思政;中医基础理论[基金项目]2019年度福建省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三全育人’的卫生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GA2019001);2019年度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实践中的探索”(2019-2-13)[作者简介]王玉英(1989—),女,福建龙岩人,医学硕士,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助教,主要从事中医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R-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1)34-0185-04[收稿日期]2021-06-07———以“病因”教学为例“蓝墨云班课”是由北京智启蓝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网络教学平台,简称“云班课”。
该平台具有界面简洁、免费开放、操作简便、内容丰富等特点。
教师通过课前发布资源、布置预习任务,课中针对重难点讲授,课后布置复习内容,完成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内容。
学生依托云班课平台,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在线学习,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打破时间空间限制[1]。
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学专业的入门课和主干课程,具有知识点琐碎、内容抽象深奥、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等特点[2],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能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认同度,增强中医药的文化自信,真正实现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相统一的育人目标[3]。
中医--病因与发病[文字可编辑]
分 泌 物 排 泄 面垢、眵多、小便混浊、大便溏泻 物秽浊不清 妇女带下多
症状粘滞 病程缠绵性
湿滞大肠:大便粘腻不爽 湿滞膀胱:小便涩滞不畅 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伤及人体 下部
下肢浮肿、淋浊、妇女带下、下肢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伤津液各种干燥症状 口干唇燥、鼻咽干燥、皮
干燥皲裂、小便短少、大
干涩
干结
易伤肺阴
干咳少痰、痰粘难咳、痰
带血
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性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质
阳 实热证
高热、面红、心烦、口渴、尿赤、脉洪
邪
伤津耗气
口渴喜饮、咽干唇焦、舌质红绛、体倦、乏
炎 症状多见于上部 头昏、头痛、面红、目赤、
上
咽喉红肿、口舌糜烂
炎 易生风 肝风 高热、四肢抽搐、两目上视、角弓反张
热 易动血 血液妄行 吐、便、尿血、皮肤发斑、妇女月经过多、
? 疠气形成原因:
?气候反常 ?环境污染,饮食不洁 ?预防隔离不好 ?社会因素
内伤病因
七情
? 七情基本概念: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情志变化。
? 七情致病: ? 超出生理范围的情志变化:突然、强 烈、长久 ? 机体耐受调节能力低
? 七情与脏腑气血: 心在志为喜 脾在志为思 肾在志为恐
肝在志为怒 肺在志为忧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原因结果的转化) : 痰饮、瘀血、结石
其他病因: 如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 先天因素
外感病因
六淫
?六淫概念: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
感病邪。
?六气概念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 自然界
内伤病因
内伤病因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
七情内伤(一)七情内伤的概念及其形成因素七情内伤是指由于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的生理调节范围,使气机紊乱,脏腑损伤,阴阳失调而引起疾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七情能否成为致病因素,一方面取决于情志异常变化是否超出了人体的适应范围;另一方面与个体耐受和调节能力的强弱密切相关。
七情内伤的形成主要与社会、疾病和个人体质等多项因素有关。
此外环境因素,如空气、水源污染,噪音等,亦可影响情志活动而导致疾病发生。
(二)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七情内伤不同于外感六淫,常直接伤及脏腑,导致气机逆乱,气血失调而发生各种病变。
1.直接伤及内脏情志活动与脏腑的功能有关,不同的情志变化分别体现着不同脏腑的生理功能,因此情志失调致人发病也往往通过不同的变化影响到相应的脏腑,出现各脏腑功能失调所特有的症状。
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气上,即气机上逆。
喜则气缓:气缓,有缓和、涣散的双重意思。
思则气结:气结,即气机郁结。
悲则气消:气消,即气泄下陷。
惊则气乱:气乱,即气机紊乱。
3.情志波动,影响病情饮食失宜(一)饮食不节1.饥饱失常食量过少或过多均可导致疾病。
2.饮食无时有规律地按固定时间进食,可以保证脾胃运化有节奏地进行,水谷精微化生有序,根据机体的生理需求,有条不紊地供给全身。
若饮食无时,或朝食暮废,或朝常不食,久之常可损伤脾胃,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发生病变。
(二)饮食不洁饮食不洁是指饮食不卫生,或进食腐败变质有毒的食物,或误食毒物等。
(三)饮食偏嗜饮食偏嗜包括种类偏嗜、寒热片嗜、五味偏嗜和、偏嗜饮酒等。
劳逸过度劳逸过度,是指劳倦过度和安逸过度而致病。
劳倦过度,超过人体生理的适应能力,安逸过度,导致人体生理功能减弱,都会损伤机体而导致疾病发生。
(一)过劳1.劳力过度劳力,是指体力劳作而言。
劳力过度是指长时间的持续劳作,得不到适当的休息以恢复体力,使身体始终处于疲劳状态,以致积劳成疾;或超过身体承受力的持重、受压及超大强度的运动等,均可导致疾病发生而成为致病因素。
病因辩证知识点归纳总结
病因辩证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病因辨证概述(一)病因:病因是中医病证的起因和发生之原因。
根据中医理论,疾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
在病因中,“外感”、“内伤”、“情志”和“饮食”是中医辨证的四大基本病因范畴。
其中,“外感”是指外邪侵袭所致的疾病,“内伤”是指内伤情志所致的疾病,“情志”是指情感所致的疾病,“饮食”是指饮食不节所致的疾病。
(二)病机:病因导致体内的生理功能失常、组织结构损伤、内环境紊乱,从而形成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称为病机。
病机包括气血津液的运行、脏腑经络的功能状态、津液精微的生成运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三)病因辩证:病因辩证是指通过分析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因与病机的关系,辨别出疾病的病因,从而对疾病进行分类和确定病因特点的诊断方法。
病因辩证主要包括四类:外感病因、内伤病因、情志病因、饮食病因。
二、外感病因辩证(一)概述:外感病因是指因外邪侵袭而引起的疾病,外邪包括寒邪、暑邪、湿邪、燥邪、风邪等。
外感病因主要表现为表证,如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咳嗽、咽痛等。
(二)病因分析及辩证要点:1. 寒邪:多因在寒冷环境中长时间停留、穿着不合适等引起。
辨证要点为恶寒重、发热轻、疼痛缓解等。
2. 暑邪:多因在炎热环境中暴晒或剧烈运动等引起。
辨证要点为恶寒轻、发热重、疼痛明显等。
3. 湿邪:多因潮湿环境居住或淋雨受湿引起。
辨证要点为身重困倦、头晕目眩、胸闷痰多等。
4. 燥邪:多因气候干燥、居室干燥等引起。
辨证要点为喘咳干燥、嗓子疼痛、便秘尿短等。
5. 风邪:多因气候风大、吹风受凉等引起。
辨证要点为头痛脖子疼、四肢酸痛、恶风怕冷等。
(三)治疗原则:外感病因辩证的治疗原则为解表祛邪,根据病情寻找治疗方法。
三、内伤病因辩证(一)概述:内伤病因是指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调、劳累过度而引起的疾病。
内伤病因主要表现为里证,如消瘦、气短、倦怠、食欲不振、口干等。
(二)病因分析及辩证要点:1. 情志失调:多因郁怒伤肝、喜乐伤心、思虑伤脾、恐惧伤肾等引起。
(中医学课件)内伤病因
探索中医学中的内伤病因及其特征,以及预防和调理方法。
内伤的定义和特征
定义
内伤是指身体内部脏器的损伤或功能紊乱,主 要由情志、饮食、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引起。
特征
内伤疾病表现为内脏功能失调,包括脏腑病变、 气血不调和经络堵塞等。
五脏对应的内伤病因
心
情志失调、过度悲伤
肺
病毒感染、吸入有害 气体
肝
情绪波动、过度用眼
脾
饮食不规律、过度思虑
情志引起的内伤
1 悲伤
妨碍心脏气血运行,可能导致心脏疾病。
3 忧思
伤能导致肝病和情绪不 稳。
4 恐惧
损害肾脏功能,可能导致肾虚和性功能障碍。
饮食引起的内伤
煎炸食物
过量摄入油腻食物,容易导致肠 胃不适和脂肪堆积。
熬夜 久坐不动 过度使用电子设备
损伤肝脏功能,影响免疫系统
导致淤血和肌肉萎缩,对心血管健康有害
对眼睛和颈部造成压力,可能导致视力问题和颈 椎病
内伤的预防和调理方法
1 情志调节
保持情绪平稳,学会释放压力和放松心情。
2 饮食调理
合理搭配营养,避免过度食用油腻、甜食和 高盐食品。
3 环境改善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减少电磁辐射和噪音污 染。
过量糖分
摄入过多的糖分会对胰腺和血糖 水平造成负面影响。
高盐食品
摄入过多的盐分可能导致高血压 和心血管疾病。
环境引起的内伤
1
空气污染
吸入有害物质,对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
电磁辐射
2
有害。
长期接触电磁辐射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不
良影响。
3
噪音
长时间暴露在噪音环境中,可能会导致 听力损伤和精神压力。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超强总结中医内科学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超强总结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科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它对中医诊疗的实际需要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中医内科学也是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的必考科目之一。
因此,想要通过中医助理医师考试,掌握中医内科学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本文对中医内科学的超强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中医内科学知识。
一、基本概念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学为基础的一门临床学科,它研究内科疾病的防治和诊疗方法,主要包括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
二、病因学中医内科学的病因学主要包括外感病因和内伤病因两种。
1.外感病因外感病因是指人体外部环境中的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侵入人体导致的疾病,主要包括风寒、风热、暑湿、湿热、寒湿、燥湿等六种病因。
2.内伤病因内伤病因是指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情绪不稳定、饮食不当等导致人体内部失衡、功能失调或致病因素侵入人体引起的疾病。
三、病机学中医内科学的病机学主要是指病理机制,提供了疾病产生、发展、演变的理论基础。
其中,病机主要包括表里虚实、阴阳失调、气滞血瘀、痰湿内停等。
四、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的诊断学是指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四诊法、望闻问切等。
1.四诊法四诊法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根据患者的神色、舌质、脉象、面色、姓名、性别等症状来确定疾病的病机及辨证分型。
2.望闻问切望闻问切是对疾病的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更加细致、具体的描述和方法。
五、治疗学中医内科学的治疗学主要是指针对不同的辨证分型使用针灸、草药等方法进行治疗,具体包括清热、和胃、温中、滋阴、补虚、攻下等方法。
1.清热清热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通过清除体内有害物质,使疾病得以缓解。
2.和胃和胃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改善胃肠系统功能,保持胃肠道黏膜的正常生理状态。
3.温中温中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温肾湿宝、姜汁糖水等温中祛寒的方法,改善肾脏功能,增强体质抵抗力,防治疾病。
中医病因
病因一、病因的概念病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病原,是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二、中医病因的分类外因:六淫,疫疠。
内因:七情,劳倦,饮食。
其他:外伤:金石,水火烫伤,虫兽病理产物:淤血、痰饮。
第一部分外感病因六淫一、六气与六淫1.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2.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淫:太过之意。
二、六淫产生的因素1、气候太过或不及2、气候剧烈地转变,超越了机体抵抗力3、非其时而有其气4、个体抵抗力低下三、六淫致病的一般规律外感性:邪从外入季节性: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地域性:居住和环境特征相兼性:六淫多相兼入侵转化性:在一定条件下,病变性质可发生转化【寒邪】寒邪为病的途径1、气温骤降,保暖不当2、汗出当风、淋雨冒雪3、饿冻露宿,过饮寒凉伤寒:寒邪外袭,伤于肌表,郁遏卫阳。
中寒:寒邪直入脏腑,伤及阳气。
【暑邪】1、属外邪2、热之气所化3、明显的季节性【湿邪】湿邪为病的途径:以水为事久居湿地感受雾露之气涉水淋雨【燥邪】温燥:主要发于夏秋交替之际凉燥:主要发于秋冬交替之际【火邪】疠气一、疠气的概念指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病邪。
二、疠气的成因1、气候因素:气候的异常变化2、环境和饮食3、未及时做好预防隔离工作4、社会因素三、疠气的致病特点1、发病急骤,病情危重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3、特异性强,症状相似第二部分内伤病因一内伤七情一、七情的概念1.生理含义:七情:是怒、喜、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2.病因含义:导致疾病发生的异常的七种情志变化,称之为内伤七情。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1、七情与脏腑的关系:肝主怒心主喜脾主思肺主悲忧肾主惊恐2、七情与气血的关系: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三、七情的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从内而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2影响脏腑气机气机紊乱--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忧则气聚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3影响病情变化情志波动,病情恶化;情志和缓,病情好转【七情致病简表】二饮食失宜一、饮食与健康合理膳食——水谷精微——气血——脏腑——健康二、饮食与疾病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三劳逸失度第三部分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一痰饮一、痰饮的概念广义之痰饮:指脏腑功能失调后,使体内水液不能及时输布而发生障碍,凝聚所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
中医关于内伤的病因
中医关于内伤的病因根据伤科内伤病因的致病特点,一般可分为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两方面,其中外在因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
外在因素是从外界作用于人体的伤病因素。
外来暴力直接作用人体的某部位而致的伤患,多由跌仆、坠堕、撞击、击打、压轧而致。
临床以伤血为主要特征,并可直接震伤或刺伤其所在部位的经络脏腑。
其损伤程度决定于作用力的大小和受伤的部位,严重者可致脏腑破损出血,危及生命。
外来暴力间接作用人体而致的伤患,多由于负重、闪挫或扭捩等引起,或传达暴力、扭转暴力所致。
因用力过度屏气而引起的内伤,俗称屏伤;因用力时体位不正、动作不协调而突然闪挫或强力扭捩所引起的内伤,称为闪伤或扭伤。
间接暴力引起的损伤,临床特征以伤气为主,损伤发生在远离外力接触的部位。
肌肉紧张收缩,亦可造成损伤,如老年人强力打喷嚏、咳嗽,以致肋间肌强烈收缩,可引起肋骨骨折,造成胸部的气血两伤;又如人体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腹肌骤然强力收缩可致腹部伤气,甚至气血两伤。
不同的外在因素,可以引起不同的伤病,而同一的外因在不同的生理情况下,伤病的种类、性质与程度又有所不同。
例如,胸部外伤由于骨骼的保护,内脏不易损伤,而腹部外伤由于腹腔脏器无骨骼保护,则易受损伤;如腹部受到外力撞击时,可移动性脏器损伤的机会就较少,而固定的脏器损伤的机会则较多;又如男性尿道长16~18 cm,女性尿道仅为3~5 cm,故当会yin部受到外力撞击时,男性尿道损伤的机会就较多。
内在因素是指从内部影响于人体的伤病因素。
如体质强弱、生理特点、病理因素、职业工种与伤科内伤的发生均有一定的关系。
内伤的发生,外因固然重要,但同一外因在不同的情况下可引起不同的内伤,体质强壮者可致伤轻,体质虚弱者则可致伤重。
说明内伤的发生与体质的强弱有着一定的关系。
伤科内伤的病因比较复杂,往往是内外因素综合的结果。
因此,必须正确理解内因与外因这一辨证关系,才能认识内伤疾患的发生与发展规律,更好地掌握内伤的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病因病机
(4) 暑多夹湿
❖ 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正当夏秋之交,为一年 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故长夏多湿病。此外,居住 潮湿、淋雨涉水等均可成为湿邪致病的途径,所 以四季均有湿病的发生。
❖ (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 (二)虫兽外伤
❖ (三)医源因素与先天因素
病机
❖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 局的机理。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 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 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 本规律,即病机学说。基本病机,包括邪正 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调及津液代谢失常 的方面,为病机学说的最高层次。
❖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 (2)风性善行而数变
❖ (3)风性主动
❖ (4)风为百病之长
❖ 【附】内风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尤其是肝的功能 失调,阳热亢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 导致风气内动,常称为“肝风内动”。主要表现 为头目眩晕、四肢麻木、抽搐、震颤等。
❖ 寒就是寒冷,冬季的主气。在气温较低的冬季, 人体不注意防寒保暖,易感寒邪。其他季节,如 淋雨涉水、汗出当风、贪凉露宿,或过饮寒凉之 物,也可感受寒邪。
疠气
❖ 疠气的致病特点 ❖ (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 (2)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 (3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二、内伤病因
❖ (一)七情 ❖ 七情是指人的喜(心)、怒(肝)、忧(肺)、思
(脾)、悲、恐(肾)、惊七种情志变化。若七情 太过或不及,则会伤及脏腑,发而为病。致病特点 为(1 )直接伤及脏腑(2 )影响脏腑气机“怒则 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 结”。(3)影响病势变化 ❖ (二)饮食 ❖ 饮食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条件。但是,饮 食失宜则又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饮食失宜 包括饮食不节、饮食不沽和饮食偏嗜三个方面。
中医护理学病因
中医护理学病因的概念强调了疾 病发生的综合性,即内外因相互 作用的结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 部阴阳平衡失调有关,而这种失 调又与外界环境、气候变化、饮 食起居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护理学病因的概念还涉及到 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 的各种影响因素。
中医护理学病因的分类
痰饮的治疗:治疗痰饮需调理脏腑功能,化湿祛痰,常用的中药有陈皮、 半夏等
痰饮的预防:预防痰饮需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过度进食生冷食物,加强锻 炼以增强体质
瘀血
定义:瘀血是 指体内血液停 滞,不能正常 循环的病理产
物
形成原因:气 滞、血寒、血 热、气虚等因 素均可导致瘀
血的形成
临床表现:瘀 血可引起疼痛、 肿胀、出血等 症状,同时伴 有面色晦暗、 舌质紫暗等表
发病机制:遗传 因素导致的疾病 通常是由父母的 基因遗传给后代, 使后代天生就带 有疾病易感基因, 从而容易患病。
分类:常见的遗 传性疾病包括先 天性畸形、代谢 性疾病、遗传性
精神疾病等。
护理措施:对于 遗传性疾病,中 医护理学强调从 饮食、运动、针 灸、推拿等方面 进行调理,以改 善患者的身体状 况,提高生活质
脏腑虚弱
病因:脏腑功能减退,正气不足 症状:面色无华、气短乏力、容易疲劳等 护理方法:饮食调理、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 预防措施:加强锻炼、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05
病理产物性病因
痰饮
痰饮的形成:由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水液代谢障碍,形成 痰饮
痰饮的分类:痰饮可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可引起咳嗽、哮 喘等症状,无形之痰则可引起头晕、心悸等症状
《中医学教案病因》课件
《中医学教案病因》课件第一章:病因概述1.1 定义介绍病因的概念和意义解释病因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1.2 病因分类介绍中医学中病因的分类详细解释每种类型的病因特点和表现第二章:外感病因2.1 风邪解释风邪的概念和特点介绍风邪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2.2 寒邪解释寒邪的概念和特点介绍寒邪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2.3 暑邪解释暑邪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暑邪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2.4 湿邪解释湿邪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湿邪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第三章:内伤病因3.1 情志病因解释情志病因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情志病因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3.2 饮食病因解释饮食病因的概念和特点介绍饮食病因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3.3 劳倦病因解释劳倦病因的概念和特点介绍劳倦病因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3.4 痰饮病因解释痰饮病因的概念和特点介绍痰饮病因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第四章:病理产物病因4.1 瘀血解释瘀血的概念和特点介绍瘀血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4.2 结石解释结石的概念和特点介绍结石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4.3 湿毒解释湿毒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湿毒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第五章:其他病因5.1 外伤解释外伤的概念和特点介绍外伤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5.2 寄生虫解释寄第六章:环境因素病因6.1 气候因素解释气候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介绍不同气候条件下人体易感受的病因6.2 地域因素解释地域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介绍不同地域特点与相关病因第七章:遗传与体质病因7.1 遗传因素解释遗传因素在病因中的作用介绍遗传性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7.2 体质因素解释体质因素在病因中的作用介绍不同体质类型易感受的病因和保健方法第八章:现代医学病因概念8.1 西医病因概念解释西医病因的分类和特点对比中医和西医病因概念的差异8.2 生活方式因素解释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介绍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病因和预防措施第九章:预防与治疗9.1 预防病因策略介绍预防病因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强调预防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9.2 治疗病因方法介绍中医治疗病因的常用方法解释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的作用和适用范围第十章:案例分析与讨论10.1 案例选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因案例分析案例中病因的识别和治疗过程10.2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对病因案例进行思考和分析探讨如何运用中医学知识预防和治疗病因相关疾病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病因分类难点解析:不同病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如何根据病因分类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内伤病因的认识
内伤病因
内伤是指人体内脏器官受到损伤或机能失调的现象,常见的内伤病因有以下几种:
1. 情绪压力:长期的情绪压力、焦虑、悲伤等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平衡,导致内脏器官机能失调。
2. 不良饮食习惯:经常饮食过度、偏食、吃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都会导致消化系统的负担过大,长期引起胃肠道的器官损伤。
3. 不良的生活习惯:不注意躯体姿势、缺乏运动、不规律的作息等都会引起身体疲劳、睡眠不足,降低身体的抵抗力,易使内脏器官发生病变。
4. 慢性疾病的影响:如糖尿病、高血压、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等严重的慢性疾病,长期患病会影响身体多个器官,造成内伤。
5. 严重外伤或手术:如外伤、手术等会对人体造成机体的负担和巨大的损伤,容易导致内脏器官受损或机能失调。
以上是造成内伤的一些常见的病因,针对不同的病情,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一定要注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有病及时就医,尽早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影响脏腑气机
气血精津失调
七情内伤
气机逆乱
▲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痰饮 瘀血 瘀精
气滞
脏腑失调
肝失疏泄 肝气上逆或横逆 化火
心气涣散 心失藏神
肺气耗伤 肺失宣降 肾失固摄 心气紊乱 肾气不固
伤阴
脾气郁结 脾失健运
3.影响病情变化
情志
得当 失当
有利于疾病康复 病情好转、痊愈
口苦、口腻、舌苔厚腻
《素问·生气通
天论》:“高粱 之变,足生大 丁。”
醉酒无度,酒毒攻心:神识昏迷死亡 现代报道,可成瘾,可致精神病。
《医门法律》“膈证”
五味偏嗜对脏腑的影响
判断依据 ? 五味与五脏的亲和性: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 肺、
咸入肾 ? 五行相乘规律 过食酸 入肝 肝木乘脾土:皮肉变厚变皱口唇干裂
二、饮食失宜
过饥
饥饱失常(饮食不节)
▲ 饮食不洁
过饱
五味 偏嗜
饮食偏嗜 寒热偏嗜 偏嗜饮酒
饥饱失常(饮食不节)
过饥 气血不足: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全身乏力
正气虚弱,抵抗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厌食、吐泻 化热、聚湿、生痰 小儿 疳积
肥胖、消渴、痢疾、痔疮、心脉痹阻 食复
过食咸 入肾 肾水乘心火:胸闷气短、血脉瘀滞
过食甘 入脾 脾土乘肾水:面色黧黑、腰膝酸痛、脱发
过食苦 入心 心火乘肺金:皮肤干燥、毫毛脱落
过食辛 入肺 肺金乘肝木:爪甲干枯不荣、筋脉拘急不利
29位营养学专家提出
? 10种健康食品:
①大豆(豆浆,豆奶);
②花叶菜等十字花科蔬菜(西兰花,卷心菜,白菜等); ③牛奶、酸奶;
情志病,系指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具有情志异常表 现的病证。情志病包括:
①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如郁证、癫、狂等; ②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如胸痹、真心痛、 眩晕(高血压病)等身心疾病; ③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消渴、 恶性肿瘤、慢性肝胆疾病等,大都有异常的情志表现,并且 其病情也随其情绪变化而有相应的变化。
消沉、悲观、波动 如高血压、心脏病
病情加重、恶化
七情变化对病情具有两方面的影响:
? 有利于康复。 情绪积极乐观,七情反应适当,当怒则怒,当悲则悲,怒 而不过,悲而不消沉,有利于病情的好转乃至痊愈。
? 使病情加重或恶化。 情绪消沉,悲观失望,或七情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 恶化。
4.多发为情志病证
则恐。”《灵枢·本 神》:“肝气虚则恐,
病理
五脏 肝
藏
化 生 如“怒伤肝”
实则怒。心气虚则悲,
实则笑不休。”情志
怒
心
脾 肺
伤
精 伤
气 伤
喜 思 悲
肾
恐
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 气血精津足 ? 气机调畅
刺激
机体
脏腑功能正常
心 肝 心肺 脾
肾
情志正常 喜 怒 忧、悲 思 恐、惊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
致疾病发生。
瘿瘤、夜盲、佝偻等
偏嗜肥甘厚味 — 聚湿生痰化热:肥胖、眩晕、中
食
风、胸痹、消渴、疮疡等。
偏 寒热偏嗜 —— 偏寒:损伤脾胃阳气,内生寒湿:腹痛、吐泻 偏热:胃肠积热:口渴、口臭、腹满胀痛、
嗜
便秘、口舌生疮,或酿成痔疮。
重者,化燥伤阴,损伤脉络:
形体消瘦、下血等。
偏嗜饮酒 —— 损伤脾胃,内生湿热:脘腹胀满、胃纳减退、
情志 刺激
人体 正气
发病 不病
七情 内伤
七情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1. 五脏精气是情志活动的基础——生理
《素问·阴阳应 象大论》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心在志为喜 肝在志为怒 脾在志为思
肺在志为忧
肾在志为恐
《素问·调经纶》:
2 . 脏腑精气异常致情志异常
“血有余则怒,不足
情志过激伤五脏精气
▲
▲ 怒伤肝 惊喜伤心
思伤脾 悲忧伤肺 恐伤肾
影响病情变化
怒 喜 惊 思悲 忧恐 则 则 则 则则 则则 气 气 气 气气 气气 上 缓 乱 结消 闭下
▲
? 怒则气上:肝气上逆、血随气逆
并走于上
头胀头痛、面红目赤、呕血昏厥
? 喜则气缓:心气涣散、神不守舍
? 惊则气乱:心气紊乱
精神不集中甚至失神狂乱 心悸不宁、惊恐不安
④海鱼;
? 七情能否致病,除与情志本身反应强度、方式有关外,还 与个体的心理特征、生理状态具有密切的关系。
? 七情内伤致病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疾病; 二是影响病情发展与转归。
? 七情致病特点:★ 多发为情志病
直接伤及内脏 影响脏腑气机
七情致病以心肝 脾三脏为多见
心为主导
皆从心而发
气血逆乱
饮食不洁
含义:指进食了不清洁、不卫生,或陈腐变质,或
有毒的食物。
多种胃肠道疾病:腹痛、吐泻、痢疾等
寄生虫病:腹痛、嗜食异物、面黄肌瘦、
致病特点:
肛门瘙痒。蛔厥证。
食物中毒:剧烈腹痛、吐泻,甚至昏迷、
死亡。
传染性疾病
五味偏嗜 —— 使与之相应的内脏机能偏盛
久之损伤其他脏腑,破坏五脏的平衡协调,导
饮
致病条件:①情志异常(超出生理范围的情志变化) 气机紊乱.
▲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
气血失调.
②机体耐受调节能力低
功能失常.
足以引发疾病或加重病情的七情就称为 七情内伤
发病途径:直接伤及内脏而发病 七情——七情内伤
意 义:情志因素不仅可以致病,而且对所有疾病的转归 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七情与七情内伤的关系 (如同六气与六淫的关系)
? 思则气结;脾气郁结
“思虑
纳呆、脘腹胀满、便溏 伤心脾”
? 悲则气消:损伤肺气 ? 忧则气闭:肺气郁滞
气短、精神萎靡不振、乏力 闷闷不乐、精神不振、胸闷、气短
? 恐则气下:肾气不固 二便失禁、遗精、昏厥
1.直接伤及内脏 (1)七情损伤相应之脏:如怒伤肝,喜伤心,思 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 (2)七情首先影响心神:盛怒者,迷惑而不治; 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等 (3)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如惊喜伤心,忧思伤 脾;等等。 (4)易损伤潜病之脏腑: 潜病,是指病证已经发生存在但无明显临床表 现的病证。如大喜大怒易致心脑病发作。
第二节 内伤病因
内伤病因,是相对“外感”或“外伤”而 言,主要与摄身不慎有关。
主要内容: 一、七情内伤 二、饮食失宜 三、劳逸失度
一、七情内伤
七情内伤,是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类内伤 病因。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概 念: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正 常的情志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