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咳嗽

咳嗽

四、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1.风寒袭肺
证候要点:咳嗽声重,痰清稀色白 + 风寒表证 证候要点:咳嗽声重, 病机:风寒袭肺, 病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
四、辨证论治
三拗汤: 生姜) 三拗汤:麻黄 杏仁 甘草 (生姜)
1.试述咳嗽的治疗原则? 试述咳嗽的治疗原则? 外感、 2. 外感 、 内伤咳嗽各个证型的治法及代表方 药是什么? 药是什么?
八、病案分析
1.男,24岁,于98年11月25日就诊。主诉: 日就诊。 岁 年 月 日就诊 主诉:
三、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咯痰。 临床特征: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咯痰。 病史: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2.病史: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以咳嗽、咳痰为主。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以咳嗽、咳痰为主。
辅助检查: 3. 辅助检查:
四、辨证论治
3.肝火犯肺
证候:咳嗽气逆,面红目赤,胸胁胀痛, 证候:咳嗽气逆,面红目赤,胸胁胀痛, 性急易怒。怒则咳嗽加剧, 性急易怒。怒则咳嗽加剧,甚则痰中带 血或咳吐鲜血,症状可随情绪波动增减。 血或咳吐鲜血,症状可随情绪波动增减。 病机:肝郁化火,上逆犯肺, 病机:肝郁化火,上逆犯肺,肺失清肃 治法: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治法: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方药:黛蛤散合泻白散。 方药:黛蛤散合泻白散。
(1)《内经》对咳嗽做了专篇论述。 内经》对咳嗽做了专篇论述。 素问·咳论 咳论》 皮毛先受邪 皮毛先受邪” 《素问 咳论》“皮毛先受邪” 素问·咳论 咳论》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素问 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素问·宣明五气篇 五气所病 肺为咳” 宣明五气篇》 五气所病, 《素问 宣明五气篇》“五气所病,肺为咳” 素问·咳论篇 以脏腑命名,将咳嗽分为“肺咳、 咳论篇》 《 素问 咳论篇 》 以脏腑命名 , 将咳嗽分为 “ 肺咳 、 心咳、肝咳、脾咳、肾咳” 心咳、肝咳、脾咳、肾咳”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将咳嗽分为外感、 (2)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将咳嗽分为外感、 内伤两类。 最早) 内伤两类。(最早)。

中医内科学—咳嗽

中医内科学—咳嗽
《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除五脏咳外,尚 有风咳、寒咳、久咳、胆咳、厥阴咳等。
《景岳全书·咳嗽》中,首次执简驭繁地把咳嗽归纳为 外感、内伤两大类,论述了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的病 理过程,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容。
在分类上,有繁有简,明李挻以因分证,《医学入门》 曰咳嗽诸证,有风嗽、寒嗽、湿嗽、热嗽、郁嗽、劳 嗽、食积嗽、气嗽、痰嗽、干嗽、血嗽、酒嗽、久嗽、 夜嗽、天行嗽共15种;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提纲 挈领提出咳嗽一证,“诸家立治太繁、以余观之,止 惟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以后医 家多拥景岳之说,如叶天士亦云“咳嗽一证,有外感 内伤之分,阴阳虚实之别。”
在病机上,《医贯》指出咳嗽与肺脾肾的关系, 并强调肾的重要。提出“金实不鸣,金破亦不 鸣”。《医学入门》提出咳嗽与瘀血的关系, 云“瘀血则喉间常有腥气……肺胀满,即痰与 瘀血碍气”。《医门法律》提出秋燥之说,制 清燥救肺汤治燥热伤肺所致之干咳喘逆。
在辨证上,明戴复庵曰“风寒嗽者,鼻塞声重 恶寒;火嗽者有声少痰面赤;劳嗽者,盗汗出 多做寒热,肺胀嗽者,动则喘窒重;湿嗽者嗽 动便有痰声,痰出嗽止。”张景岳曰:“外感 之嗽其来暴;内伤之嗽其来徐。”清张璐曰 “一嗽痰即出者,脾湿胜而痰滑也。连嗽十数 声,痰不即出者,肺燥胜而痰涩也。”这些至 今辨证时仍在沿用。
在治疗上,叶氏《临证指南医案》有咳为气逆, 嗽为有痰,内伤外感之因甚多,不离乎肺脏为患,若 因于风者,辛平解之;因于寒者,辛温散之,因于暑 者,当与微辛微凉,苦降淡渗;因于湿者,有兼风、 兼寒、兼热之不同,以理肺治胃为主;若因秋燥,则 喻氏之义最精;因于火者,以甘寒为主。至于内因为 病,有刚亢之威、木扣而金鸣者,当清金制木,佐以 揉肝入络;若土虚而不生金,真气无所禀摄者,有甘 凉,甘温二法。又因水虚痰泛,元海竭而诸气上冲者, 则有金水双收,阴阳并补之治,或大剂滋镇摄,保固

中医师-中医内科学-咳 嗽

中医师-中医内科学-咳 嗽

第二单元咳嗽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或伴咳吐痰液而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病因病机1.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因(1)外因:六淫之邪,侵袭肺系。

常以风为先导,或夹寒,或夹热,或夹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

(2)内因: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分其他脏腑病变及肺和肺脏自病。

他脏及肺有饮食不调、情志不遂。

肺脏自病者,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

2.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机及转化咳嗽的基本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咳嗽的病位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咳嗽的病理性质: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为六淫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

内伤咳嗽,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病理性质多为虚实夹杂。

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咳嗽首先应辨外感、内伤;其次要辨虚实;最后辨咳嗽、痰液的特点以判别不同的病邪、病理因素、病变脏器与虚损之性质。

(1)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头痛等肺卫表证。

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他脏见症。

(2)辨证候虚实: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一般属邪实。

而内伤咳嗽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虚实之间尚有先后主次的不同,他脏有病而及肺者,多因实致虚,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

详言之,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肺阴亏耗则属正虚,或虚中夹实。

还应分清标本主次缓急。

(3)辨咳嗽及咯痰特点:咳嗽一般从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以及加重因素鉴别,痰液从色、质、量、味等辨别。

咳嗽时作,白天多于夜间,咳而急剧,声重,或咽痒则咳作者,多为外感风寒、风热或风燥引起;若咳声嘶哑,病势急而病程短者,为外感风寒、风热或风燥,病势缓而病程长者,为阴虚或气虚;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午后、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微短促者,多属肺燥阴虚;夜卧咳嗽较剧,持续不已,少气或伴气喘者,为久咳致喘的虚寒证;咳而少痰者多属燥热、气火、阴虚;痰多者常属湿痰、痰热、虚寒;痰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痰黄而稠者属热;痰白质黏者属阴虚、燥热;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虚、属寒;咯吐血痰者,多为肺热或阴虚;脓血相兼,为痰热瘀结成痈;咳嗽,咯吐粉红色泡沫痰,咳而气喘,呼吸困难者,多属心肺阳虚,气不主血;咳痰有热腥味或腥臭气者为痰热,味甜者属痰湿,味咸者属肾虚。

咳嗽辩证分析范文

咳嗽辩证分析范文

咳嗽辩证分析范文咳嗽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通常是由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多种原因引起的。

中医理论认为咳嗽与肺、脾、肾、胃等多个脏腑有关,因此需要进行辩证分析,了解咳嗽的病因病机,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1.肺热咳嗽肺热咳嗽是指由于肺部受热邪侵袭,导致肺气燥热,引起咳嗽症状。

症状表现为咳嗽剧烈,咳痰黄稠,甚至带血,舌红绛,苔黄腻等。

治疗应重点清热降火,润肺化痰。

常用方剂有瓜蒌膏、川贝雪梨膏等。

2.肺寒咳嗽肺寒咳嗽是指肺部受寒邪侵袭,导致肺气不畅,引起咳嗽症状。

症状表现为咳嗽时感觉寒冷,嗓子痛,咳痰清稀,舌苔白等。

治疗应重点温肺散寒,化痰止咳。

常用方剂有苓桂朮甘汤、防风通圣散等。

3.目火咳嗽目火咳嗽是指由于肝火上扰,影响肺气的宣降,引起咳嗽症状。

症状表现为咳嗽多为干咳,伴有口干、目赤等症状,舌红绛,苔黄腻等。

治疗应重点清肝泻火,润肺化痰。

常用方剂有柴胡桂枝汤、玄龟甘桔丸等。

4.脾虚咳嗽脾虚咳嗽是指由于脾气虚弱,无法运化水湿,导致湿邪内停,阻碍肺气宣降,引起咳嗽症状。

症状表现为咳嗽黏稠痰多,甚至久咳不止,舌质淡白,苔白腻等。

治疗应重点健脾化湿,润肺止咳。

常用方剂有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

5.肾虚咳嗽肾虚咳嗽是指由于肾精亏损,无法保持肺气的下降功能,导致咳嗽症状。

症状表现为咳嗽声低弱无力,甚至伴有气短,腰膝酸软等症状,舌质淡红,苔薄白等。

治疗应重点补肾益气,润肺止咳。

常用方剂有肺养生膏、杞菊地黄丸等。

根据不同的辩证情况,选择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同时结合针灸、艾灸、推拿等中医疗法进行辅助治疗,可以加速病情康复。

值得注意的是,咳嗽症状持续时间过长或伴随其他严重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以排除其他严重疾病的可能。

辨证论治内伤咳嗽

辨证论治内伤咳嗽

辨证论治
外感咳嗽 —— 风热犯肺
症状: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嗄哑,喉燥咽痛, 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咳时汗出, 鼻流黄涕,口渴,头痛,恶风身热,舌苔薄 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 疏风清热 宣肺化痰。 方药: 桑菊饮加减。
辨证论治
外感咳嗽 —— 风燥伤肺
症状: 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 燥,无痰或痰少,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 丝,口干,鼻塞、头痛微寒、身热,舌苔薄 白或薄黄,质红干而少津,脉浮数或小数。 治法: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 桑杏汤加减。
谢 谢
咳嗽 喘证
中医教研室 李宗信
咳 嗽
概述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 要证候 有声无痰为咳 有痰无声为嗽 痰声并见 咳嗽并称
历史沿革
《内经》“五气所病……肺为 咳”;“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诸病源候论· 咳嗽候》有十咳 之称,五脏咳、风咳、寒咳、 久咳、胆咳、厥阴咳。 《景岳全书· 咳嗽》“咳嗽之要, 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二日外 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辨证论治
实喘——气郁伤肺
症状:情志刺激而诱发、呼吸短促,咽中不 适、气憋、胸闷胸痛,失眠、心悸、苔 薄、脉弦。 治法:开郁降气平喘。 方药:五磨饮子。
辨证论治
虚喘 —— 肺虚
症状: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咳声低弱,痰吐 稀薄,自汗畏风,烦热口干,面潮红, 舌质淡红或舌红苔剥,脉软弱或细数。 治法:补肺益气养阴。
治疗原则
• 外感咳嗽:多实证,应祛邪利肺 按病邪性质分寒、热、燥论治 •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 标实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 本虚为主者,治以扶正补虚
辨证论治
外感咳嗽 —— 风寒袭肺
症状: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 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 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止嗽散加减

中医内科常见病病因、病机、治则

中医内科常见病病因、病机、治则

中医内科常见病病因、病机、治则
中医内科的常见病病因、病机和治则是基于中医理论和辨证论治原则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因、病机和治则的例子:
1.咳嗽(病因):风热袭肺、痰湿郁肺、肺肾虚弱等。

(病
机):肺失宣降、肺气郁结、肺肾亏损等。

(治则):清热解表、化痰止咳、补益肺肾等。

2.消化不良(病因):饮食不节、情绪不稳、脾胃虚弱等。

(病机):脾胃气滞、湿热蕴结、脾虚失运等。

(治则):健脾和胃、化湿化痰、调理情绪等。

3.高血压(病因):情志不畅、饮食过多、肝肾失调等。

(病机):肝阳上亢、气滞血瘀、肾虚不固等。

(治则):平肝降压、活血化瘀、滋补肾脏等。

4.高血脂(病因):饮食不当、体内湿热、脾失健运等。

(病机):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脾虚失运等。

(治则):行气活血、清热利湿、健脾降脂等。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是一些常见疾病的范例,每个病症的具体病因、病机和治则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在中医内科的诊疗过程中,医生会通过仔细辨证和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舌脉信息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进行中药方剂调配、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以促进身体恢复平衡和健康。

胃咳嗽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胃咳嗽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一、概述胃咳嗽,中医称之为“胃咳”,是指因脾胃虚弱、肺气不足,导致胃气上逆,引起咳嗽的一种病症。

胃咳在中医临床上较为常见,多见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

中医治疗胃咳,注重辨证论治,通过调整脾胃功能、补肺益气、止咳化痰等治疗方法,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二、病因病机1. 病因(1)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过食生冷、辛辣、油腻食物,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

(2)情志不畅:忧思伤脾,肝郁脾虚,肺气不足。

(3)久病体虚:久病劳损,肺气虚弱,脾胃失调。

2. 病机(1)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导致肺气不足。

(2)肺气不足:肺主气,司呼吸。

肺气不足,宣发肃降无权,导致痰湿内生,上逆于肺,引起咳嗽。

(3)痰湿内阻: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内生,上犯于肺,引起咳嗽。

三、辨证分型及治疗1. 脾胃虚弱型症状:咳嗽,痰少,质黏,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止咳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

加减:若咳嗽剧烈,加杏仁、苏子;若食欲不振,加砂仁、鸡内金;若大便溏薄,加山药、莲子。

2. 肺气不足型症状:咳嗽,痰少,质稀,气短乏力,自汗,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肺益气,止咳化痰。

方药:补肺汤加减。

组成:人参、黄芪、白术、茯苓、五味子、杏仁。

加减:若咳嗽剧烈,加苏子、瓜蒌;若气短乏力,加当归、熟地黄;若自汗,加牡蛎、龙骨。

3. 痰湿内阻型症状:咳嗽,痰多,质黏,胸闷,恶心呕吐,口黏,舌淡苔白腻,脉滑。

治法:健脾燥湿,止咳化痰。

方药:二陈汤加减。

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

加减:若胸闷,加瓜蒌、薤白;若恶心呕吐,加竹茹、枳实;若口黏,加苍术、白蔻仁。

四、注意事项1. 调整饮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

2.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情舒畅。

3. 适当锻炼: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142619)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142619)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概说】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要点、证治分类、临证要点一、概念:咳嗽是指肺气不清,肺失宣降而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发病率高,如上呼吸道感染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多发,多为散发性,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所见的咳嗽,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对于咳嗽来讲,虽然为常见病,但临床的治疗仍然存在许多误区,如有些人一旦咳嗽,首先选用抗生素治疗;或者到药店买一些止咳化痰的成药,结果效果不佳,导致咳嗽反复发作,或者缠绵难愈。

我们临床遇到很多这类的患者。

有一4岁男孩,咳嗽平均每月发作一次,上幼儿园只上半天,一旦咳嗽发作,家人立即带往医院挂水治疗。

后来到门诊经中药治疗后,咳嗽发作次数减少,才得以正常上幼儿园。

即使中医治疗,也须仔细辨证,如果辨证失误,用药欠妥,也往往导致咳嗽较难治愈。

自古以来,就有咳嗽难治之说。

徐灵胎著《咳嗽难医论》,谓其研求咳嗽治法,四十余年后而后稍能措手。

【病因病机】《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均能导致咳嗽。

一、病因(一)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寒温失宜,或过度疲劳,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外邪入客于肺导致咳嗽。

1、四时六气有别由于四时主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

因而临床表现风寒、风热、燥热等不同证候,其中尤以风寒咳嗽为多。

2、常以风为先导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

(二)内伤咳嗽——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咳嗽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咳嗽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咳嗽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定义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有咳痰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释义有声无痰→咳,有痰无声→嗽,有痰有声→咳嗽咳嗽的病名首见于《内经》流行与发病本病发病率高,据统计慢性咳嗽的发病率为3%~5%,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高达10%~15%,尤为寒冷地区发病率更高。

历史沿革1.病因病机《内经》对咳嗽的病因、症状、症候分类、病理转归、治疗都有详细论述:(1)《素问咳论》指出咳嗽是“皮毛先受邪气”:“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皆能致咳。

(2)五脏六腑之咳“皆聚于胃,关于肺”,咳嗽不止于肺,亦不离乎肺。

2.分类《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五脏咳、风咳、寒咳、胆咳、厥阴咳。

《景岳全书》首次把咳嗽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论述了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的病理过程。

3.论治(1)《景岳全书》强调辨证当以阴阳虚实为纲,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内伤咳嗽宜“甘平养阴”为主的治则。

(2)赵献可《医贯》对咳嗽的治疗提出“治之之法不在于肺,而在于脾,不在于脾,而反归于肾”。

(3)王纶《名医杂著·论咳嗽证治》:“治法须分新久虚实,新病风寒则散之,火热则清之,湿热则泻之;久病便属虚、属郁,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兼郁则开郁,滋之、润之、敛之,则治虚治法也。

”(4)虞抟《医学正传》:“欲治咳嗽者,当以治痰为先。

治痰者,当以顺气为主,是以南星、半夏顺其痰,而喘咳自愈;枳壳、橘红利其气,而痰饮自降”。

(5)俞昌《医门法律》论述了燥的病机及其伤肺为病而致咳嗽的论治,创立温润、凉润治咳之法。

(6)《临证指南医案》:风——辛平解之;寒——辛温散之;暑——微辛微凉,苦降甘淡;湿——理肺治胃;火(温热)——甘寒范围中医——咳嗽既是具有独立性的证候,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本病咳嗽—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病症西医——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

第四章 肺系疾病,咳嗽

第四章  肺系疾病,咳嗽

气虚咳嗽
咳而无力,痰白清稀,面色苍白, 证候 咳而无力,痰白清稀,面色苍白, 气短懒言,语声低微,自汗畏寒,舌淡 气短懒言,语声低微,自汗畏寒, 边有齿痕,脉细。 嫩,边有齿痕,脉细。
健脾补肺,益气化痰。 治法 健脾补肺,益气化痰。 六君子汤加味。 方药 六君子汤加味。
加减: 加减:
气虚重者,加黄芪、黄精; 气虚重者,加黄芪、黄精; 咳重痰多者,加杏仁、川贝、炙枇杷叶; 咳重痰多者,加杏仁、川贝、炙枇杷叶; 食少纳差者,加焦山楂、神曲。 食少纳差者,加焦山楂、神曲。
加减: 加减:
低热不退者,加石斛、地骨皮、 低热不退者,加石斛、地骨皮、 阿胶养阴清热; 阿胶养阴清热; 久咳痰粘者,重用麦冬, 久咳痰粘者,重用麦冬,加川贝 合泻白散养阴清肺; 合泻白散养阴清肺; 兼胃阴不足,食少纳差者,加山楂、 兼胃阴不足,食少纳差者,加山楂、石斛生津 养胃。 养胃。
五、其他疗法
(二)治疗原则
宣降肺气
• 外感咳嗽者,治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 外感咳嗽者,治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 • 内伤咳嗽者,分而治之,或清肺化痰,或 内伤咳嗽者,分而治之,或清肺化痰, 燥湿化痰,或健脾补肺,或养阴润肺等法。 燥湿化痰,或健脾补肺,或养阴润肺等法
(三)证治分类
• 外感咳嗽
• 风寒咳嗽 • 风热咳嗽
2.辨寒热、虚实 辨寒热、 辨寒热 外感咳嗽属实证; 外感咳嗽属实证; 内伤咳嗽多属虚证或虚中挟实; 内伤咳嗽多属虚证或虚中挟实; 咳痰色白,舌淡红,苔白腻或薄白, 咳痰色白,舌淡红,苔白腻或薄白, 多属寒证; 多属寒证; 咳痰色黄,舌红苔黄或花剥, 咳痰色黄,舌红苔黄或花剥,多属热 证。
如痰湿咳嗽和痰热咳嗽的鉴别 一般可从痰量及性状( 形态、 一般可从痰量及性状(色、形态、 稀稠)及全身症状来考查,痰白质 稀稠)及全身症状来考查, 易咯出为痰湿,痰黄质稠、 稀、易咯出为痰湿,痰黄质稠、不易咯出 为痰热。但小儿多不会咯痰, 为痰热。但小儿多不会咯痰,医者可从咳 嗽时痰响的程度,是否容易嗽出来体会, 嗽时痰响的程度,是否容易嗽出来体会, 如咳嗽时痰响清亮、松活、易嗽出, 如咳嗽时痰响清亮、松活、易嗽出,多为 痰湿;咳嗽时痰响重浊、紧闷、 痰湿;咳嗽时痰响重浊、紧闷、不易嗽 多为痰热。并结合小儿舌象、 出,多为痰热。并结合小儿舌象、全身症 就可以辨别痰热与痰湿。 状,就可以辨别痰热与痰湿。

咳嗽中医辨证和治疗

咳嗽中医辨证和治疗

咳嗽中医辨证和治疗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多种病因所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咳,指有声无痰;嗽,指有痰无声。

临床上一般为痰声并见,故合称咳嗽。

【范围】西医学中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表现以咳嗽为主症时,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咳嗽为肺系疾患的主要症状之一。

究其成因不外外感、内伤二途。

其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一、病因’1·六淫外邪侵袭肺系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从口鼻皮毛而入,侵袭犯肺,是引起外感咳嗽的主要病因,但由于四时主气之不同,故人体感受的病邪亦有区别。

因风为六气之首,外邪致病多以风为先导,故外感咳嗽有风寒、风热、风燥等不同的证候,其中尤以风寒为多。

2.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肺脏自病或它脏有病及肺,均可引起内伤咳嗽。

(1)肺脏自病多由于肺脏的其它疾病迁延日久,耗损肺气,灼伤肺阴,而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2)它脏有病及肺多因饮食不节,嗜酒过度,过食辛辣肥甘,酿生痰热;或过度劳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渍于肺;或七情内伤,气机不畅,日久化火,气火上逆犯肺;或房劳过度,损伤肾阴则虚火上炎,损伤肾阳则阳虚内寒,皆可导致内伤咳嗽。

二、病机1.发病外邪侵袭犯肺,发病较急;内伤致咳,发病多较缓慢。

2.病位病变主脏在肺,并与肝、脾、肾密切有关。

(1)肺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它脏。

由于肺体清虚,不耐寒热,故称娇脏,内外之邪侵袭后易于为病,病则宣肃失司,以致肺气上逆冲激声门而为咳嗽。

(2)肝脾肾肝主疏泄,“肝脉布两胁上注于肺”,若肝郁化火,木火偏旺,或金不制木,木反侮金,则气火上逆犯肺而咳;脾主运化,脾为肺之母,“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若脾运不健,痰浊内生,上渍犯肺,则肺失清肃,上逆为咳;“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若久咳肺虚,金不生水,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逆为咳为喘。

第二讲:咳嗽

第二讲:咳嗽

4.肺阴亏虚
主症: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
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口干,
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滋养肺阴,甘草 —甘缓和中;贝母、甜杏仁—润肺化痰;桑白皮、 地骨皮—清肺泻热。
3.风燥伤肺
症状: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 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 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 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病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 。本方清宣凉润,用于风燥伤津, 干咳少痰,外有表证者。桑叶、薄荷、豆豉疏风解 表;杏仁、前胡、牛蒡子肃肺止咳;南沙参、大贝 母、天花粉、梨皮、芦根生津润燥。
部分中老年患者,通过异地生活可以自愈。部分儿
童、青少年至成年时,肾气日盛,正气渐充,辅以
药物治疗,可以终止发作。若哮喘大发作,持续不 解,可能转为喘脱或内闭外脱,预后较差,应及时 中西医结合救治。
[结语]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病,以喉中哮
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为临床特征。病理因素以痰
为主,痰伏于内,因感引发。发作时,痰阻气道,
分证论治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
症状: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鼻塞,流 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病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麻黄——宣肺散寒;杏仁、桔梗、前胡、甘草、橘 皮、金沸草—宣肺利气,化痰止咳。

咳嗽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咳嗽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肾阳不足,气化不利,水饮内停,上扰于肺,故咳嗽,痰涎清稀呈泡沫状;卫阳不固,易感外邪而诱发,故反复发作;水气上泛则头晕、心悸;水气游溢肢体则肢体沉重;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虚则腰腿酸软;阳虚生外寒,故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润,脉沉细为水湿内停之象。治法:
xx水,理气化痰4)肺虚咳嗽:
主证:
起病缓慢,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消瘦神疲,午后潮热,手足心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辩证: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2、内伤咳嗽:1)脾虚咳嗽:
主证;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胸脘胀满,纳少呕恶,神疲乏力,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滑。辩证:
脾湿生痰,上渍于肺,肺气壅遏,故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脾不健运,痰湿中阻则胸脘满闷,纳差,呕恶;脾虚气血生化无源,故神疲无力。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滑为痰湿之象。治法:
健脾燥湿,化痰止咳。2)肝火犯肺:
外感咳嗽是肺脏本身的病证,多以风邪为先导,而来寒、热、燥等邪气,从皮毛和口鼻侵入人体,首先犯肺,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致咳嗽。内伤咳嗽常涉及其它脏腑,因肺为娇脏,任何脏腑有病往往累及于肺而发生咳嗽,如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扰于肺;情志不舒,肝郁化火,上乘于肺;肾阳不足,气化不利,水气上犯;肺本身气虚、阴虚,皆能影响肺气的升降出入而致咳嗽。不论外感与内伤咳嗽,病机均属肺系受病,宣降失常,肺气上逆所致。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日久不愈,可损脏腑,发展成为内伤咳嗽,而内伤咳嗽多邪实与正虚并见,肺卫不固,又易外感,使咳嗽加重,故外感与内伤咳嗽,可互为因果。
主证:
咳嗽阵作,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面赤咽干,胸胁胀痛,口干苦,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辩证:
肝郁化火,上逆侮肺,肺失清肃,故咳嗽阵作,痰滞难出;肝火上炎则面赤咽干,口干苦;肝脉布两胁。脉络失和,故胸胁胀痛;苔薄黄少津、脉弦数为肝火肺热之象。治法: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ppt课件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ppt课件

(四)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相互为病。 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肺脏益伤,逐渐转为内伤咳嗽。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卫外不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在气候转冷时尤为明显。久则肺脏虚弱,阴伤气耗,由实转虚
(五)咳嗽的转归及预后。 一般而言,外感咳嗽其病尚浅而易治,但燥与湿二者较为缠绵。因湿邪困脾,久则脾虚而致积湿生痰,转为内伤之痰湿咳嗽。燥伤肺津,久则肺阴亏耗,成为内伤阴虚肺燥之咳嗽。 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治疗难取速效。痰湿咳嗽之部分老年患者,由于反复病久,肺脾两伤,可出现痰从寒化为饮,病延及肾的转归,表现为“寒饮伏肺”或“肺气虚寒”证候,成为痰饮,咳喘。至于肺阴亏虚咳嗽,虽然初起轻微,但如延误失治,则往往逐渐加重,成为劳损。 部分患者病情逐渐加重,甚至累及于心,最终导致肺、脾、肾诸脏皆虚,痰浊、水饮、气滞、血淤互结而演变成为肺胀
3、风燥伤肺证 (1)症状: 主症: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 兼症: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 苔脉: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2)证机概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3)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4)方药:桑杏汤加减 。本方清宣凉润,用于风燥伤津,干咳少痰,外有表证者。
(二)内伤咳嗽——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可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 1、它脏及肺 饮食不调:嗜烟好酒,熏灼肺胃;或因过食肥甘辛辣炙煿,酿湿生痰;或脾运不健,痰湿内生,上渍于肺。 情志刺激: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日久气郁化火,气火循经犯肺。 2、肺脏自病 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肺的主气功能失常,以致肃降无权,肺气上逆作咳
小青龙汤分析: 外寒 里饮 君 麻黄\发散风寒 臣 干姜\温肺化饮 桂枝/宣肺平喘化饮 细辛/助君药散寒 佐 白芍:和营养血,制约麻桂, 佐 五味子 敛肺,防肺气耗散半夏,和胃 以防发汗太过 止呕,止咳化痰 佐使 甘草:理气和中,调和诸药

小儿咳嗽中医理论辩证论治

小儿咳嗽中医理论辩证论治

小儿咳嗽中医理论辩证论治咳嗽是怎样产生的?咳嗽是小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它是怎样产生的呢?形成咳嗽的器官,有呼吸道、肺脏、呼吸肌、神经系统。

咳嗽中枢位于延脑,当咳嗽中枢受到刺激时,便可产生咳嗽动作。

呼吸道炎症,如病毒、细菌和某些寄生虫侵入呼吸道后引起的发炎,可刺激粘膜而引起咳嗽;其次,多种物理性和化学性因素能刺激呼吸道粘膜,或压迫支气管,通过神经而刺激咳嗽中枢。

其中,在儿童时期,最易遇到的是因呼吸道有异物而引起咳嗽:当小儿在哭、笑或喊叫时,可将口内的食物或其他东西吸入呼吸道。

此外,有些体质过敏的小儿,闻到油漆气味或吸入花粉、香烟、烟雾等也可引起咳嗽。

咳嗽时,第一步是吸气肌收缩使胸腔增大,胸腔压力降低,大量空气进入肺泡;第二步是声门关闭,呼吸肌、肋间内肌、膈肌、腹肌等同时迅速收缩,使胸腔内压力突然升高;最后,声门打开,此时肺内的气体在压力下迸发而出,并在喉头产生咳声。

中医是怎样认识咳嗽的,询问痰的情况有什么意义?中医认为,在外感或内伤所致的多种急慢性病证中,都可有咳嗽的症状出现。

“咳”谓无痰而有声,“嗽”谓无声而有痰,“咳嗽”谓有痰而有声。

咳嗽的发生,或因外邪犯肺,或因脏腑内伤而涉及于肺,故有“咳嗽不止于肺,而不离乎肺”之说。

治疗原则上,外感者以祛邪宣肺为主,内伤者以调理脏腑为主。

咳嗽的分类,以病邪分,有伤风咳嗽、风寒咳嗽、风热咳嗽、伤燥咳嗽、燥热咳嗽、痰饮咳嗽、寒嗽、热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瘀血咳、时行咳嗽等;从脏腑分,有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大肠咳、小肠咳、胃咳、膀胱咳、三焦咳、胆咳等;从咳嗽的时间和咳的特点分,有久咳、五更咳、五更嗽、干咳嗽、夜嗽、顿嗽等。

临床上,询问患儿是否有痰,痰的量、色,对指导诊断、治疗有直接关系。

如:有声无痰者责之于肺,多属阴虚肺燥;有痰无声者,责之于脾,多属脾虚不运,湿邪内阻,痰浊上干于肺;有声有痰者,肺气初伤,继动脾湿,属肺脾两脏同病。

所以,辨痰之有无,可以辨别病变部位。

中医内科学-咳嗽

中医内科学-咳嗽

辨证论治
❖ 痰热郁肺证加减变化: ❖ 痰热郁蒸,痰黄如脓或有热腥味,加鱼腥草、金荞
麦根、象贝母、冬瓜子、苡仁等清热化痰; ❖ 痰热壅盛,腑气不通,胸满咳逆,痰涌,便秘配葶
苈子、大黄、风化硝泻肺通腑逐痰; ❖ 痰热伤津,口干,舌红少津配北沙参、天冬、天花
粉养阴生津。
辨证论治
❖ 肝火犯肺证 主症:上气 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 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如絮条,胸胁 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 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代表方: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地骨皮、黄芩、山栀、丹皮、青 黛、海蛤壳、粳米、甘草、苏子、竹茹、枇杷叶。
❖ 另有凉燥证,乃燥证与风寒并见,表现干咳少痰或无痰,咽 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等症。用 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
辨证论治
❖ 风燥伤肺证加减变化: ❖ 津伤较甚,干咳咯痰不多,舌干红少苔,配麦冬、
北沙参滋养肺阴; ❖ 热重不恶寒,心烦口渴,酌加石膏、知母、黑山栀
热兼有瘀血;色清如泡沫—虚寒;粉红色血性泡沫 痰—心肺阳虚、气不主血(充血性心力衰竭)。 ❖ 质:稀薄—风寒;稠厚—痰湿、痰热;粘—阴虚燥 热、痰热。 ❖ 量:少—虚;多—实。 ❖ 味:热腥—热;腥臭—痰热瘀阻;味甜—痰湿;味 咸—肾虚。
诊查要点
❖ 燥咳湿咳之辨 ❖ 燥邪之特性,以干、涩为主;湿邪的特性以重浊、黏滞为主,
辨证论治
❖ 肝火犯肺证加减变化: ❖ 肺气郁滞,胸闷气逆,加瓜蒌、桔梗、枳壳利气降
逆; ❖ 胸痛,配郁金、旋覆花、丝瓜络理气和络; ❖ 痰黏难咯,加海浮石、知母、大贝母清热豁痰; ❖ 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北沙参、

咳嗽之小儿辨证论治

咳嗽之小儿辨证论治

2.(风热咳嗽)表现·分析
本症: 咳嗽,痰黄稠,鼻塞流浊涕
-- 风热犯肺,清肃失职
表热证: 症、舌(舌尖红,苔薄黄)、脉 (浮数)
辨证要点 咳嗽 + 表热见症
治则:清热解表,宣肺止咳
治法:开天门,分推坎宫,运太阳,退六
腑,清肺经,清天河水,推天柱骨, 揉乳根、 乳旁,揉肺俞,分推肩胛骨,推脊。
加减:若痰多喘咳,加揉丰隆、擦背部脾
胃区;肺内有干性啰音,加揉小横纹;有湿 罗音,加揉掌小横纹。
3.(肺脾两虚)表现·分析
咳喘无力,少气声低 -- 肺气虚主气、宣降不利 动则尤甚 -- 劳则耗气 痰稀色白如泡沫 -- 肺气虚津液不布,聚而为痰 面色
偏白无华,食少便溏 --脾虚而失健运 或自汗,畏风,易感冒 -- 肺气虚卫外不固
肺脾两虚证:症、舌 (舌质淡,苔薄白),脉 (细无力或沉)
?根据病症 适当加减取穴
五、治疗方法
1.(风寒咳嗽)表现·分析
本症: 咳嗽,痰清稀,鼻塞流清涕,咽痒 -- 风寒袭肺,肺失宣降
表寒证:症、舌(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辨证要点 咳嗽 + 表寒见症
治则: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治法:开天门,推坎宫,揉耳后高骨, 推三关,揉二扇门,清肺经,揉天突, 揉乳根、乳旁,揉肺俞,分推肩胛骨。 加减:若风寒无汗,流清涕甚者,加 拿风池,揉迎香。
咳嗽
主讲:何朝伟
生理
肺 -- 主气,宣发、肃降,调水道;
病理
肺 -- 咳嗽、气喘、胸闷、咯血等
一、概述
? 由于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 内伤(脏腑 功能失调伤及于肺),致肺气不清,失于宣肃。 以咳嗽咯痰 为主要表现。
? 小儿咳嗽是临床上 常见病多发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故以咳嗽并称。

古代医家有“咳证虽多,无非肺病”和“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等说法,咳嗽一证可出现在多种疾病之中,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等病,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辩证论治。

病因病机咳嗽的病因分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是肺脏本身的病证,多以风邪为先导,而来寒、热、燥等邪气,从皮毛和口鼻侵入人体,首先犯肺,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致咳嗽。

内伤咳嗽常涉及其它脏腑,因肺为娇脏,任何脏腑有病往往累及于肺而发生咳嗽,如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扰于肺;情志不舒,肝郁化火,上乘于肺;肾阳不足,气化不利,水气上犯;肺本身气虚、阴虚,皆能影响肺气的升降出入而致咳嗽。

不论外感与内伤咳嗽,病机均属肺系受病,宣降失常,肺气上逆所致。

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日久不愈,可损脏腑,发展成为内伤咳嗽,而内伤咳嗽多邪实与正虚并见,肺卫不固,又易外感,使咳嗽加重,故外感与内伤咳嗽,可互为因果。

辩证论治辩证首先应区别外感还是内伤,论治应分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见肺卫表证,属于邪实,治以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反复发作,如见他脏引起者,多属邪实正虚,治当去邪止咳,兼顾扶正。

1、外感咳嗽:1)风寒咳嗽:主证:咳嗽声重有力,痰清稀色白,咽痒,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无汗,全身酸软,舌苔薄白,脉浮紧。

辩证:风寒袭肺,肺气不宣,故咳嗽,咽痒,鼻塞流清涕;寒邪郁肺,气不布津,凝聚为痰,故痰清稀色白;风寒外束,卫阳被遏,故见恶寒发热,无汗;经络失和则全身酸软,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在表之象。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2)风热咳嗽:主证: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黄涕,头痛身热,恶风汗出,苔薄黄,脉浮数。

辩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热伤津液,故见咳嗽不爽,痰黄粘稠,鼻流黄涕、口渴咽痛;风热犯表,卫表不和,故头痛身热,恶风汗出,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在表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3)风燥咳嗽:主证: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或痰带血丝,咳引胸痛,恶风发热,鼻干咽噪,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

辩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故干咳无痰,痰少粘稠;燥热灼津则鼻干咽燥;热伤肺络则痰带血丝,咳引胸痛;风燥外客,表卫不和则恶风发热;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为燥热之象。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2、内伤咳嗽:1)脾虚咳嗽:主证;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胸脘胀满,纳少呕恶,神疲乏力,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滑。

辩证:脾湿生痰,上渍于肺,肺气壅遏,故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脾不健运,痰湿中阻则胸脘满闷,纳差,呕恶;脾虚气血生化无源,故神疲无力。

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滑为痰湿之象。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2)肝火犯肺:主证:咳嗽阵作,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面赤咽干,胸胁胀痛,口干苦,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辩证:肝郁化火,上逆侮肺,肺失清肃,故咳嗽阵作,痰滞难出;肝火上炎则面赤咽干,口干苦;肝脉布两胁。

脉络失和,故胸胁胀痛;苔薄黄少津、脉弦数为肝火肺热之象。

治法:清肝泻火,润肺化痰3)肾虚咳嗽:主证:咳嗽反复发作,痰涎清稀呈泡沫状,气短乏力,动则尤甚,头晕、心悸、形寒肢冷,肢体沉重,腰腿酸软,舌质淡胖,苔白润,脉沉细。

辩证:肾阳不足,气化不利,水饮内停,上扰于肺,故咳嗽,痰涎清稀呈泡沫状;卫阳不固,易感外邪而诱发,故反复发作;水气上泛则头晕、心悸;水气游溢肢体则肢体沉重;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虚则腰腿酸软;阳虚生外寒,故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润,脉沉细为水湿内停之象。

治法:温阳利水,理气化痰4)肺虚咳嗽:主证:起病缓慢,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消瘦神疲,午后潮热,手足心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辩证:阴虚内燥,肺失滋润,故于咳少痰,口干咽燥;热伤肺络则痰中带血;阴虚火旺,则午后潮热,手足心热;迫津外泄则盗汗;津液不足而致消瘦神疲,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止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