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伯雄治疗内伤咳嗽经验
清代医案研究与应用现状_张玥
170第15卷 第9期 2013 年 9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5 No. 9 Sep .,2013中医医案类文献数量众多,它不仅是中医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具体反映形式,而且浓缩、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方面的知识,还反映了医家的临床经验及思维活动,可谓博大精深,令人百读不厌,寻味无穷。
清代中医文献数量庞大,种类繁多,门类齐全,传播面广,是古代中医文献流传至今保存量最大者。
清代也是医案发展的鼎盛时期,根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记载,明以前医案著作28种,清代254种[1],在这一时期,不仅有大量的医案问世,而且医案的书写和编纂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2],这种医案文献盛行并发展形成专门门类的格局,真实体现了当时医学发展向前迈进的脚步。
今人以古为镜,认真研读并撷取其中的精华部分,对清代医案进行了大量分析和总结,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现小结如下。
1 清代医案研究现状1.1 痹证陈贵华等[3]根据《宋元明清名医类案》中记载清代名医治疗痹证的医案共55例总结出治痹心得,并通过统计分析,初步探讨了清代名医治痹用药思维及意义为:重视正气不足在痹证发生发展与转归中的主导地位;除湿不忘健脾;强调痰瘀的病理作用;巧用“通”法。
李娟等[4]认为清代名医费伯雄治疗三痹皆用独活、川断、姜、枣,且行痹用量最大的为鹿筋,痛痹为角霜,着痹为党参,医案多见祛风、散寒、除湿、养血、益肾、强筋之品共用,不同患者据其病证而有所侧重。
1.2 喘咳乐永红等[5]认为清代名医对于喘咳证治疗的论述,对于今天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治疗很有指导意义,医家之论述虽有不同,但基本精神是相同:“喘证虽有寒热之不同,要旨其本在肾,其标在肺,所以上逆,其原在胃,宜降气开郁,热则清之,寒则温之,久病敛之,初病发之,甚则从其性以导之,乃治喘之大法也。
”林晓冰等[6]通过对55 例清代名医治疗哮喘验案的统计分析,总结出哮喘的主要病机是痰饮伏肺,常易为劳倦、感邪所激发,病程缠绵难愈,病情常为虚实夹杂,早期以邪实为主,多用温肺化痰、止咳平喘之药,后期常及脾肾,多加用健脾益气、补肾纳气之品。
费伯雄治疗咳嗽常用对药浅释
内蒙 古 中医药 费Fra bibliotek雄治疗咳嗽常用对药浅释△
徐 建虎 马立旭 李 卫 强 周 波 朱 西杰 摘 要: 本 文探 讨 了费伯雄 治 疗咳 嗽 最常 用和 最具 特 色的 一些 药对 , 用药 大 多平 淡 轻灵 , 不 用 大补 大泻 、 大苦 大寒 、 大 辛 大热 、 大温大 清之 品 , 体现 了费 氏平 淡 和缓 的治 方思 想。 关键词: 费伯 雄 ; 咳嗽 ; 对药 中图分 类号 : R 2 5 6 . 1 1 文献 标识 码 : B 文章 编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4 ) 0 8 — 0 1 3 6 — 0 2
费伯 雄 , 字晋 卿 , 江 苏 武进 人 , 清代 著名 医家 , 是 近 代孟 河 医 《 本草求 真 》 云: “ 杏 既有发 散风 寒之 能 , 复有下 气 除喘 之力 。缘 派 的奠基 人 , 著述有 《 医醇 媵 义》 、 《 医方论 》 等。 费 氏对 咳 嗽 的诊 治 辛 则散 邪 , 苦 则 下气 , 润 则通 秘 , 温 则 宣滞 行 痰 …… ” 《 药 品化 义 》 颇 有独 到 之 处 , 在 他 所著 的《 医醇 媵 义》 中, 将肺脏之咳 , 详 列 于 日 : “ 贝母 , 味苦 能下 降 , 微 辛能散 邪 , 气 味俱 清 , … …” 二 药俱 有散 前; 心肝脾 肾之 咳 , 条载 于后 。对五 脏六腑 之 咳条 分缕 析 , 处方 用 邪之 功 , 故 配伍 之后 叮用 于风 痰所致 的 咳嗽证 。 药极 其精 当, 其 中有一些 独特 的对药组合 , 值得效法 , 现总结 如下 : ⑤ 嗜酒 太 过 , 酿 生湿 痰 , 伤肺 致 咳 , 加减葛花汤( 葛花 、 鸡 棋 1 杏仁 、 贝母 子、 花粉、 石斛 、 沙参 、 麦冬 、 茯苓 、 薏苡 仁 、 橘红 、 贝母 、 杏f ■、 橄榄 ) 杏仁 苦温 而 多脂 , 入肺经 而善 降气 行痰 , 义 略兼 宣散 之性 , 具 主之 。 因为 川 贝味苦性 微寒 , 一般 认 为只宜 于热 痰 、 燥痰 , 寒痰 、 湿 有 良好 的止 咳平 喘之效 , 为治 咳 喘之要 药 。 无论 内伤外感 , 新病 痼 痰则 不宜 使 用 。但 费 氏将其 与 茯苓 、 苡 灵 活搭 配 , 则 不仅 不 碍 疾, 凡涉肺 脏 , 多用 之 。贝母苦 甘 而寒 , 滋润性 强 , 入肺 经 , 既有 良 湿, 反 有祛 湿 ( 痰) 不 伤正 的特 点 。 好 的祛 痰止 咳之效 , 又能润 肺清热 , 同时又 能开 痰气之 郁结 。 二药 2 沙参 、 麦冬 配对, 贝母重 在润 , 杏 仁重在 降 , 一 润一 降 , 痰 气并 治 , 止 咳化痰 甚 沙参 、 麦冬 同 为养 阴生津 之品 , 性 味归经 相仿 。 沙 参味 甘而微 效 。费伯雄 云{ I : “ 痰之 为病 最烈 , 痰之 为病 亦最 多 。 积湿 与郁火 二 苦 , 性 微寒 , 体 质轻清 , 具轻 扬 上浮之 性 , 多入上 焦 而清肺 中之火 , 者 为生 痰之 大源 。 ” 咳嗽之 证 , 痰 与火 为其 两大 病理 因素 。贝母 祛 养肺 中阴液 ; 麦冬 味甘柔 润 , 性 偏苦 寒 , 长于滋 养 胃阴 , 生津 止渴 , 痰 清热 、 杏f _ 宣 降肺 气 , 二药 配 伍 , 直指 咳 嗽 主 因 , 且 均有 滋 润之 又 善养肺 阴 , 清肺 热 。 二药 相伍 , 相须 配对 , 肺 胃同治 , 甘润 以 养肺 性, 祛 痰而不 伤正 。故 费 氏治 咳极 喜用 此 药对 , 在《 费伯雄 先 生 医 阴 , 做 寒 以清肺 热 , 是治疗 阴虚 燥 咳的重 要药 对 。 费 氏用此 药对 不 案十一 ・ 咳》 所 载 的 6则 医案 7首处方 巾 , 有6 首 处 方应 用 了此 限 于治疗 阴虚肺 燥 , 凡 肺 虚滓 伤 、 肺热 津 伤所 致 的 咳嗽 或 他经 之 药对 ; 在《 医醇 媵义 》 【 治疗 咳 嗽 的 2 0首 自制 经验 方 中也 有 1 O 首 热 所致 的津伤 咳嗽 之证 皆可 应用 。 这 说 明费 氏治疗 咳嗽 注莺 养阴 应 用 了此 药对 , 说 明费 氏治 疗 咳嗽重 在润 肺化 痰清 热 。杏仁 与 贝 清肺。 母 的 比例一 般 为 3 : 2 。费氏常 将其 用于 以下 咳嗽诸 证 : ① 阴虚燥 咳 , 常配伍 玉竹 、 石斛 什凉养生 津 。 如治 疗肺 受燥 热 ① 肺 虚久 咳。 《 本 草汇 言》 云: “ 贝母 , 开郁 , 下气 , 化 痰之 药也 , 的清金保 肺 汤 。 祖怡 注 曰 : “ 清金 保肺 , 必先 片凉养 胃 , 以 胃为肺 之 润 肺 消痰 , 止咳定 喘 , 则虚 劳火结 之证 , 贝母 专 司首剂 。 ” 杏 仁主 人 来 源 , 脾 为肺母 也 。 二沙、 麦冬 、 玉竹 、 石斛, 是肺 约亦 是 胃药 。 L r 不 肺经, 昧苦 降泄 , 功专 降气 , 气降 则痰 消嗽 止 。 二 药配伍 , 可使 痰化 妨 胃, 润 能保肺 , 是 先 贤之定法 , 亦 是费 氏的绝 唱 。” 而不伤 正 , 长于治 疗肺 虚 久咳 。 如肺虚 而 咳 , 肌表 微热 , 神倦 气短 , ②肺 虚 津 伤火 升证 , 常配 伍 人参 、 t h 药、 天冬、 玉竹 等 气 阴双 不 时火 升 , 失 血 咽痛 者 , 保 肺 济 生丹 ( 天冬 、 麦冬 、 人参 、 沙参 、 五 补 , 滋 阴降火 。如 保肺 济生卅 、 金水 济 生 均 用此 来养 阴润 肺 , 清 味、 玉竹 、 女贞 子 、 茯苓 、 山药 、 贝母 、 杏仁 、 茜草 根 、 藕) 主之 。虚 之 热 生津 。 甚者 , 火 升体 赢 , 咳 嗽失 血 , 咽破 失音 , 此 为碎 金不 鸣 , 症 极危 险 , ③肺 热津 伤 , 发热 口渴 , 咳嗽痰 稠 之证 。如肺 热 而 咳 , 上 焦微 金水济 生 丹 ( 天冬、 麦冬、 生地 、 人参 、 沙参 、 龟板 、 玉竹 、 石斛 、 茜 草 喘 , 肌 表漫 热 , 口燥 咽 干 者 , 玉环 煎 ( 玉竹 、 羚羊角 、 沙参 、 麦冬 、 石 根、 蒌皮 、 山药 、 贝母 、 杏f _ _ = 、 淡竹 叶 、 鸡 子清 、 藕) 主之 。 斛、 贝母 、 蒌皮 、 蛤粉 、 梨汁) 主之 。 ② 阴伤肺 燥 , 咳嗽 有痰 者 , 常 配沙 参 、 麦冬 等 以养 阴润肺 , 化 ④ 他经之 热所 致 的津伤 咳嗽 痰少 之证 。如心 经之 咳 , 痰 少心 痰止 咳 。如肺 受 燥 热 , 发热 咳 嗽 , 甚 则 喘 而失 血 , 清 金保 肺 汤 ( 天 烦 , 夜 不成 寐 , 玄妙 散 ( 玄参 、 丹参 、 沙参 、 茯神 、 柏f ■、 桔梗 、 麦冬 、 冬、 麦冬、 南沙参、 北沙参 、 石斛 、 玉竹 、 贝母 、 杏仁 、 茜根 、 蒌皮、 茯 贝母 、 杏 、 夜合 花二 、 淡竹 叶 、 灯芯 ) 主之 。肝经 之 咳 , 痰 少胁 痛 , 苓、 蛤粉 、 梨、 藕) 主之 。 易怒头 眩 , 丹青饮 ( 赭石 、 麦冬 、 杭菊 、 石斛 、 潼蒺 藜 、 白蒺 藜 、 沙参 、 ③ 痰 热郁肺 , 咳嗽痰 稠者 , 常配 瓜蒌 、 桑 白皮 、 海浮石、 牛蒡 子 桑 叶 、 橘红 、 贝母 、 杏仁 、 旋 复花一 ) 主之 。肾经之 咳 , 或呛 或 喘 , 痰 等清 泄肺 热 , 化 痰止 咳 。 如 肺实 而咳 , 胸脘 喘满 , 时吐 稠痰 , 降气 和 味咸 而 有黑 花 者 , 山虎 汤 ( 蛤蚧尾 、 生地 、 麦冬 、 破故纸 、 人参 、 沙 r r I 汤( 苏子 、 沉香、 海石 、 篓仁 、 莱菔 子 、 芥子 、 橘红 、 半夏 、 桑皮 、 贝 参 、 沉香、 茯苓 、 山药 、 贝母 、 杏仁 、 人乳 、 姜汁 ) 主之 。 母、 杏r、 姜汁 ) 主之 。 实之甚 者 , 痰气 闭结 , 语音 不 出 , 此为 塞金 不 3 白石英 、 合欢 花 呜, 金牛汤( 郁金 、 牛 蒡子 、 芥子 、 陈麻 黄 、 栝蒌皮 、 苏子 、 沉香 、 贝 此 药对 出 自《 医 醇媵 义 》 石 花 汤( 白石 英 、 合欢 花 、 鲜百 部 、 沙 母、 杏f _、 橘红 、 半夏 、 桑皮 、 枇杷 叶 ) 主之 。 参、 麦冬 、 贝母 、 桑皮 、 苏子 、 杏仁 、 茯苓 、 薏苡 f ■、 淡竹 叶 、 金丝 荷 痰热 蕴蒸 , 热腐 成痈 , 咳吐腥臭 脓痰 者 , 常配 白石 英 、 合欢 花 、 叶) , 主治肺 痈 , 咳吐腥 臭脓 痰 。《 中药 大辞 典 》 记载 : “ 白石英 味甘 薏苡 仁 消痈排 脓 , 止咳平 喘 。 如 肺气 壅塞 , 致 成 肺痈 , 咳 吐脓痰 , 气 温 , 入肺 肾心 经 , 功 用温 肺 肾 , 安 心神 , 利 小便 。” 合 欢花 性 味甘 甚腥 秽 者 , 石花汤( 白石 英 、 合欢花、 鲜百 部 、 沙参 、 麦冬 、 贝母 、 桑 平 , 功能解 郁安 神 , 常用 于虚烦 不 眠 、 抑郁 不舒 、 健忘 多梦 等症 。 似 皮、 苏子 、 杏仁 、 茯苓 、 薏 苡仁 、 淡竹 叶 、 金 丝荷 叶 ) 主之 。 乎 二药 并无 治肺 痈 的作用 ,为何 费伯 雄 将其 作 为 主药 治疗 肺 痈 ④风 痰 入肺 , 久经 吼 咳者 , 鹅梨汤( 鹅管石 、 陈麻 黄 、 当归 、 苏 呢 ?查 《 药 性论 》 云 白石英 : “ 能 治肺 痈吐脓 , 治嗽逆 上 气 , 疸黄。” 子、 茯苓 、 蒌 、 桑叶 、 橘红 、 半夏 、 贝母 、 杏 、 梨汁 、 姜汁 ) 主之 。 《 神农 本 草经 》 载: “ 主消渴 , 阴痿 不 足 , 咳逆 , 胸 膈 问久 寒 , 益气 , 除 风 湿痹 。 ” 《 名医 别录 》 云: “ 疗 肺痿 , 下气 , 利 小便 , 补 五脏 。 ” 可见白 △基金项 目: 宁夏 医科大 学面 上 项 目( X M 2 0 1 �
增评医方集解
《增评医方集解》偶得一古版《增评医方集解》,为清末名医费伯雄在清初名医汪昂1628年刊行的《医方集解》上套插批注,遂成此书。
细览颇有意思,我等突发奇想,故妄亦圈点批评,聊发一点管窥愚见,权作练笔,或可博同道一笑。
汪昂不仅是清代一位著名医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医学普及教育家。
为了便于初学者入门、记忆,普及方剂学知识,汪昂精心编著了:《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医方集解》、《本草备要》、《汤头歌诀》、《经络歌诀》等中医著作。
一直被学医者奉为入门的必读课本。
现在的医科大学教材里,仍选用他的部分著述。
费伯雄也是一位中医大家,且悬壶经验更为丰富,临床技艺更为精湛。
费氏治学严谨,认为医学发展芜杂已极,必须执简驭繁救弊纠偏,以使后学者一归醇正。
故而对历代医籍精研细读、批评有加。
使用中药治疗疾病时,并不是一方一药所能应对的,只有在掌握中医诊断学理论的基础上,临症参详,辩证施治,才能解病家于水火之中。
切不可墨守成方、一成不变。
对中医经典的学习,应重在批评和灵活运用,正如费氏所言:“使用古方,不得不加意慎重;实不敢泥纸上之成方误目前之人命也。
”“相其病在何处酌量加减,方能得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
凡一切方书皆当作如是观。
”医者以治病救命为天职,以济世活人为己任。
“几味君臣药,一丸天地心”方显我医家本色。
一、补养之剂补者补其所不足也,养者栽培之,将护之,使得生遂条达而不受戕贼之患也。
人之气秉罕得其平,有偏于阳而阴不足者,有偏于阴而阳不足者;故必假药以滋助之,而又须优游安舒,假之岁月,使气血归于和平,乃能形神俱健得长生也。
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故先补养。
然补养非旦夕可效,故以丸剂居前、汤剂居后。
▲六味地黄丸补真阴除百病。
钱氏仲阳因仲景八味丸减去桂附以治小儿,以小儿纯阳故减桂附。
(注:钱仲阳将张仲景的肾气丸减去两味药,用治小儿病)今用通治大小证。
(文君然播讲)杏林国手费伯雄:治手脚麻,这方子留给后人
(文君然播讲)杏林国手费伯雄:治手脚麻,这方子留给后人(以下文字,前几天曾经推送过。
作为以上音频的文字内容,贴在这里,供您对照收听。
)我想说的,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手脚麻木。
对这个事儿,中医治起来方法很多。
不同的因由,用不同的方法。
不过,相对来说,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清末医家费伯雄的一则治验。
费伯雄,孟河医派的代表人物。
他被后世称作清末江南杏林的领袖、代表人物。
这个人,道光年间曾屡次进京,为皇太后和道光皇帝治病,效果很好,获赐牌匾“是活国手”。
咸丰朝的时候,他的医名更盛,来往求医者络绎不绝,直接把孟河镇变成了当时医疗行业的繁盛之地、核心之地。
费伯雄的患者中,还有林则徐、左宗棠,以及清军江南大营的主帅向荣。
费伯雄一生心血,凝成两部书,就是《医醇剩义》和《医方论》。
这两本书,在当年,是学医者人手必备的。
这样的一位高人,是如何治疗手脚麻木的呢?一次,费伯雄接待一个女患者。
这个人,没别的毛病,就是全身麻木,尤其是以手脚麻木,最为明显。
她找了好多郎中,去了好多地方,尝试了不少办法,效果都不好。
费伯雄在经过仔细查验以后,很快开了一张方子。
这张方子,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咱们一起看看——当归二钱,炒白芍二钱,生地三钱,茯苓二钱,丹皮二钱,炒白术一钱,海风藤三钱,豨莶草二钱,生薏苡仁四钱,川牛膝、怀牛膝各二钱,炒丝瓜络一钱半,桑枝三钱,梧桐花二钱,红枣三枚。
水煎服。
结果,患者用药之后,症状很快得到好转,手脚四肢麻木、拘挛之感消失,关节活动自如。
医案,就这么简单。
患者的具体症候如何,舌脉如何,医案中都没有记载。
作为研习者,我也不好妄加推测。
我们只能从费伯雄开出的方子里,来探求其中有价值的信息。
我告诉你啊,我个人觉得,费伯雄的这张方子,很好地揭示了中医在治疗顽固肢体麻木时候的一般规律。
这就是,以补血养血为主,以祛风湿通经络为辅。
我们简单分析一下这张方子。
这里头,头三味药,当归、白芍、生地,这就让人想起了四物汤,对不对?四物汤,就是白芍、地黄、当归、川芎组成的。
费伯雄治疗劳伤经验探要
妙创 制 多首新 方 , 轻可去实 , 醇正不杂 , 实 用 有 效 。费 伯雄 以擅 长治 疗虚 劳 驰誉 江南 , 其在 《 医醇媵义》 一 书
伤 内有“ 百 忧 感其 心 ” , 外 因“ 万事劳其形” , 为 身 心疾 患, 治 疗 当调理 身形 使神 有所 依 , 安神 定志方 能 心身合 一; 并 当顾 护脾 胃 , “ 盖深 知人 身之 气血 , 全赖 水谷 之气
不足 者 , 温之 以气 ; 精 不足 者 , 补 之 以味 ” 更 是 被历 代奉
法 以清润 、 平 稳为 主 , 善 于 通 变化 裁 古人 成 方 , 灵 活 巧
书, 各有特色: 龚 居 中《 红炉点雪 》 以水 亏 火 炽 金 伤 立
论, 治 以益水清 金 降火 ; 胡慎柔《 慎柔五书》 重视 脉 象 , 在预后 转 归 、 遣 方用 药 及 煎 服 法 等 方 面 , 细致 人 微 ; 汪
为施 治准 则 。《 难 经 ・十 四难 》 以“ 五损 ” 立论 , 并提 出
以生 之 , 其 急 急 于 脾 胃之 旨可 见 ” ; 同时 指 出“ 治 气 血
《 素问 ・ 调经论》 所谓“ 阳虚则 外 寒 , 阴虚 则 内热 ” 说 明 虚证 有 阴虚 、 阳虚 之别 。《 素问 ・阴阳应 象大论 》 之“ 形
统全 面 的论述 , 现 笔者试 从 以下几 个方 面进神 费 伯 雄认 为 劳
主题 词 劳伤 @ 费伯雄
@ 医醇媵 义
【 中图分 类号】 R2 5 【 文 章标 识码】A 虚劳 又称 虚损 , 是 以脏 腑 亏 损 , 气 血 阴 阳虚 衰 , 久
定喘汤治疗小儿咳喘疗效观察
定喘汤治疗小儿咳喘疗效观察【关键词】定喘汤【摘要】目的观察定喘汤对小儿咳喘的疗效。
方法对82例由于痰热闭肺而致咳喘的患儿运用定喘汤加减进行治疗。
结果痊愈29例,显效33例,好转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68%。
结论定喘汤加减治疗小儿痰热闭肺型咳喘疗效显著。
关键词小儿咳喘定喘汤咳喘是小儿肺系疾病中的一个常见病症。
临床以咳嗽痰多,气喘,发热或无热为主要特征。
古代医籍有:咳谓无痰而有声,嗽谓无声而有痰,咳嗽谓有痰有声也”,“咳嗽涎久不利使其喘矣”的记载。
现代医学小儿咳喘属急、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范围。
小儿咳喘,有一定的特点。
盖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禀稚阴稚阳,肺、脾常不足,而卫表每见不固,固多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旋即咳喘痰多。
又因小儿元阴未充,阳火易动,易成痰火相结之势。
而阳气柔弱,不耐寒冷,则水饮易聚难化,故小儿咳喘,往往迁延或反复发作,是临床上较难彻底治愈的疾病。
笔者在多年的临床中体会到,定喘汤是治疗小儿痰热闭肺而致的咳喘良方,现以82例患儿为例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82例患儿是我院门诊病人,都是属痰热闭肺咳喘证的患儿,男44例,女38例;年龄1~9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2周。
1.2 临床表现1.2.1 主症咳嗽、气喘、痰多黄稠,甚则喉鸣痰涌,声如拉锯,发热或不发热,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1.2.2 主要体征听诊肺部可闻干湿罗音及哮鸣音,喘甚可见明显的呼气性呼吸困难,X线检查双肺可正常或肺纹理粗乱或条索状阴影,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球可升高或正常。
1.3 治疗方法凡有以上主症的均以定喘汤(麻黄、白果肉、桑白皮、苏子、北杏、黄芩、冬花、甘草、法半夏)加减运用,如表证重者加薄荷、荆芥以解表,痰多者加葶苈子、浙贝以化痰,喘甚加地龙、马兜玲以止喘,热重加青天葵、鱼腥草以清热,兼滞加楂叶、芒核以消滞,咳喘控制后仍痰多而伴脾虚证的,宜去麻黄、白果、桑白,加四君汤以健脾化痰,伴肺气虚者加玉屏风散、白术、云苓以益气固表,健脾化痰。
孟河医派治疗咳嗽经验探析_刘美秀
156第16卷 第1期 2014 年 1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6 No. 1 Jan .,2014孟河医派以费、马、巢、丁四大家族为主要代表,是近代中医药最有影响的一大流派,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功绩。
孟河医派治病颇具特色,师古而不泥古,善于化裁古方,精通内外各科,他们高深的学术造诣、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借鉴。
孟河医派精通内外各科,在治疗咳嗽方面有诸多有效的方药。
本文以《孟河四家医集》中咳嗽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探析上述医家的部分医著、论述及医案中的一些医理精华,治法用药特色,以供临床借鉴。
1 费伯雄: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费氏治学主张师古而不泥古,立论以和缓为宗,制方用药,戒偏戒杂,寓神奇于平淡。
其治疗咳嗽从中医整体观出发,《医醇滕义·咳嗽》[1]中遵《内经》“五脏皆咳,非独肺也”之旨,认为心肝脾肾四经各有咳嗽之症,不过假途于肺;对五脏六腑之咳进行条分缕析,处方用药平正绵密,严谨周到;《费伯雄医案》[1]中咳嗽案例也体现其辨证用药特色。
1.1 治病求本,贵在辨证施治费氏在《医醇滕义·咳嗽》开篇即指出“心肝脾肾四经各有咳嗽之症,不过假途于肺”,并指出后人治咳,“效者少,而不效者多”的原因在于“不辨其所以致咳之由,但从肺治”。
将肺脏之咳,详列于前;心肝脾肾之咳,条载于后,细述各脏腑咳嗽诸证、主治方药。
费氏治咳重在审因,辨证施治,如肺脏之咳外感于燥者,有燥热、凉燥之分;内伤有寒热虚实不同,而虚又有气阴两虚、肝肾阴虚之别。
他脏致咳有肺胃不和,痰气交阻;脾虚生痰,上渍于肺;肝营不足,肝气上犯肺胃;水不涵木,肝阳上升等。
病机不同则治法有异,分别提出润燥泻肺、养阴润肺、清金养胃、顺气化痰、培土生金、调营柔肝、壮水柔肝等治疗原则。
费氏尚附有咳嗽门诸方,意在示人于对比,明辨咳嗽之病因,以期治法用药得当。
费伯雄制方用药规律发微
费伯雄制方用药规律发微★ 张霆 (武警浙江总队杭州医院 杭州310051)关键词:费伯雄;制方用药;和法缓治中图分类号:R-092 文献标识码:A 费伯雄是孟河医派的奠基人,《清史稿》称:“晚清江南诸医,以伯雄为最胜。
”其理论基础之深厚,绝非常人之所及。
其流派绵延至今,影响极其深远。
费氏所创诸方,迄今仍沿习,笔者临证用之,往往效若桴鼓。
现就研究所得,述其要于万一,以为引玉之砖。
1 重中气脾胃,擅和法缓治费氏治疗外感,注重中气脾胃。
对内伤杂病,虽说“最重脾肾”,其实补脾重于补肾。
如治疗火证,多以少量芩、连合二冬等清润为主,同时佐以茯苓、甘草等甘淡顾护脾胃。
治暑治湿离不开健脾化湿。
治疗燥证,主张“清金保肺必先甘凉养胃,以胃为肺之来源,脾为肺母也。
”治中寒,则着重温补脾阳,指出“脾阳不运,虚则寒生。
”所制治中寒四方,均以术、姜、枣补脾和营。
治疗中风,则“保障灵府之法,无如治脾胃以实中州,脾气旺,则积湿尽去,而痰气不生;胃气和则津液上行,而虚火自降。
治疗大法,无过于斯。
”对阳虚气耗之证,以补中益气健脾为主。
创新定拯阳理劳汤,方中使用参、芪、术、草、肉桂、当归、五味子、陈皮、生姜、大枣等。
治阴虚火动之证,反对使用知、柏、龟板等阴寒腥浊之品,以防败伤脾胃中气,每多用参、草、薏苡仁、陈皮等健脾化湿,以防滋腻碍湿。
创新定拯阴理劳汤用参、草、白芍、生地、丹皮、薏苡仁、橘红、麦冬、五味子、当归、莲子等脾肾同治。
治疗阴虚燥热的消渴症,创逢原饮、祛烦养胃汤,在大批清润中佐用半夏、陈皮、茯苓等健脾渗湿化痰,意在步步顾其脾胃中气。
费氏治疗疾病非常重视正气,擅长和法缓治以护正气为本。
费氏所谓和法缓治是指用药治病以和缓为贵,选用性能平和的方药,缓慢图治,以达到脏腑阴阳气血调和、机体康复之目的。
指出:“夫疾病虽多,不越内伤外感,不足者补之,以复其正;有余者去之,以归于平,是即和法也,缓治也。
”认为《内经》所说“毒药治病去其五,良药治病去其七”正是“和法缓治”的精义所在。
何功名老师治疗咳嗽经验辑要
何功名老师治疗咳嗽经验辑要摘要:通过对何功名主任治疗咳嗽的处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用药规律及特点,总结其在治疗咳嗽病的用药经验,从而指导临床咳嗽病的治疗。
关键词:咳嗽;何功名;名中医经验1. 咳嗽的病因病机咳嗽既是肺系疾病中的一个症状,又是独立的一种疾患[1]。
中医很早就对咳嗽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有较为系统的论述。
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就有《咳论》专篇,并认识到咳嗽虽为肺系症状,但其病因“非独肺也”。
除常见的外邪犯肺之外,还与其他脏腑受邪或功能失调有关,如“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黄帝内经》的这种认识也深刻影响了后世医家对咳嗽病因病机的多样性及复杂性的认识,进而有张景岳“外感”、“内伤”之分,王纶“新久虚实”之辨。
正如《医学心悟》云:“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搏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
”何老认为,理论上,病因虽有外内、新久、虚实之分,但在临床上,往往各种病因互为因果,夹杂存在,使病机更为复杂多变。
复杂多变的病因病机增加了治疗困难及疗效的不确定性,使得许多经验尚浅的临床医师常感“无方可用”。
何功名主任在治疗咳嗽病上有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
通过对其治疗咳嗽的处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用药规律及特点,总结其在治疗咳嗽病的用药经验,从而指导临床咳嗽病的治疗。
2.基础方的筛选及方药组成笔者统计了何功名主任2017.1-2019.7门诊处方,涉及病人年龄段5-89岁,总共筛选出治疗咳嗽处方167张。
167张处方中用药种类总数70种,其中用药频次超过100次的药物种类14种。
根据频次由多到少依次为:黄芩(162次)、苦杏仁(158次)、麦冬(155次)、甘草(149次)、半夏(147次)、枳壳(143次)、细辛(142次)、五味子(141次)、蜜枇杷叶(139次)、干姜(137次)、陈皮(132次)、紫苏梗(127次)、桑叶(127次)、茯苓(101次)。
脾一虚,腿就疼!清末名医费伯雄一张方子教你健脾养腿
脾一虚,腿就疼!清末名医费伯雄一张方子教你健脾养腿今天呢,我给大家说一说,清末名医费伯雄的一则医案故事。
有这么一会,费医应邀去患者家里帮忙看病,刚进了院子,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只听见有个人一直在呻吟,来到病床前,费医看到,患者双腿已经浮肿。
不仅如此,患者的腰部、膝部、双足、双手,都很疼。
且面色苍白,身形倦怠。
看舌头,发现舌淡,苔略腻。
这时费医问道:平时饮食怎样,患者说自己胃口不好,有时候还会胃痛。
费医听完给写了一张配伍。
方见——当归,茯苓,炒白术,丹参,香附,薏苡仁,狗脊,酒炒川断,酒炒独活,木香,陈皮,砂仁。
就这样,患者按照费医的方子调养一个多月,浮肿渐渐消失,腿部疼痛感减少,胃口也比之前好了。
这则医案我老师一直拿出来教导我们学习其中的治疗方法,归纳为八个字,这就是“和营畅中,运脾通络”。
这里头,都离不开对中焦脾胃的调理。
我们来看方中当归和丹参养血,狗脊、续断、独活补肝肾、强筋骨。
这些都是次要的。
关键是,用香附、木香、砂仁、陈皮、薏苡仁、白术、茯苓来健脾疏肝,调和中焦。
这样一来,使得气血生化充足,筋骨肢节才能得以养护,肾中精气得到补充,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就是费伯雄总结的“和营畅中,运脾通络”。
其实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如果一个人经常感到肢体疼痛,追究其原因,往往是因为脾的原因。
脾越虚,腿越疼。
如果你想要自己的腿脚一直利索,不受疾病的困扰,在我看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好好吃饭,让我们的脾胃得到充分的营养物质,打个比方就好像给树浇水一样,让其的到充分的滋养。
最后要特别说下,很多人问,为什么您写方子不带用量呢,这让我们看到最后怎么用啊,我担心的就是这样,中医讲究辩证论治,不是说一个方子适合所有人,如果你身体有不舒服的症状可以说下,我来帮大家一一解答,但是千万不能乱用方子,以免给身体增加负担。
费伯雄治疗咳嗽常用对药浅释
费伯雄治疗咳嗽常用对药浅释
徐建虎;马立旭;李卫强;周波;朱西杰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14(033)008
【摘要】本文探讨了费伯雄治疗咳嗽最常用和最具特色的一些药对,用药大多平淡轻灵,不用大补大泻、大苦大寒、大辛大热、大温大清之品,体现了费氏平淡和缓的治方思想.
【总页数】2页(P136-137)
【作者】徐建虎;马立旭;李卫强;周波;朱西杰
【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750004;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750004;宁夏医科大学,750004;宁夏医科大学,750004;宁夏医科大学,75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11
【相关文献】
1.小儿咳嗽用对药,常用配伍要记牢
2.小儿咳嗽用对药,常用配伍要记牢
3.费伯雄治疗内伤咳嗽经验
4.从费伯雄内伤咳嗽辨治思路探讨肺癌咳嗽的治疗
5.张庆祥教授运用对药角药治疗咳嗽经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费伯雄治疗燥证经验探要
病 ,或 由外 感 ,或 由 内生 ,各 有 所 伤。在 《 内
经 ・ 生气 通天论 》 中曾 提 出 : “ 伤 于湿 ,上 逆 而 秋 咳 ,发为痿 厥 ” 的 说 法 ,但 并 未 大 畅 其 说 ,以 致 “ 世俗 相沿 ,误 以湿 病 为燥 病 ,解 者 亦 竞 以燥 病 为
湿病 ” ,对 燥 的说 法全 然 误 解 。直 至 西 昌喻 氏 ,著
分 ,治燥 也 当分两 性 ,如果 遗漏 一边 ,则必会 引起
床造诣颇高。著有 《 医醇》 二 十 四卷 ,不幸 毁于 战 火 ,现 存著 作有 《 医醇 媵 义 》 《 、 医方 考》 及 其
后人 所辑 医案 。现将 费 氏治疗 燥证 的经 验及 特点 总
结 如下 :
1 燥证 的病 因病机
第 3 第 2期 2卷
20 0 9年 4月
云南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Ju a fYu n n Unv ri fT a io a iee Me iie o r lo n a iest o rdt n lChn s dcn n y i
V0 . 3 . 2 1 2 No
4. 2 o o 9
体 ,而 以热 与 凉 为 之 用 ,兼 此 二 义 ,方 见 燥 字 圆 相 。 并 认 为 “ 伤 于燥 ” ” 秋 ,燥 证 乃 感 受 秋 之 本 气
之 后 ,继以生凉 ,凉 生而热 解 ,渐 至大 凉 ,而燥令
乃 行 焉 。 的说 法 提 出异 议 。 并 认 为 “ 日燥 热 , ” 秋 言 暴及 干 ” ,此 时 燥 当属 阳邪 , 因 而 费 氏 有 此 感 叹 ,岂能一 味 凉 释 !喻 氏 只 论 述 了 “ 燥 ” 的成 凉
所致并有凉 、温之分 ,即温燥或凉燥 ,两种病证皆
清代名医(著)方(26)费伯雄方《医醇賸义》
清代名医(著)方(26)费伯雄方《医醇賸义》清代名医(著)方(26)费伯雄方胃痛一、通幽汤[组成]当归身、升麻、桃仁(研)、红花、炙甘草各3 克、生地黄、熟地黄各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调和气血,开通胃府。
[主治]胃脘痛。
[来源]《医方论》二、韭汁牛乳饮[组成]韭汁、牛乳等分。
[用法]时时呷之。
[功效]去瘀生新,开通胃气,补血润燥兼通大肠。
[主治]胃脘痛。
[来源]《医方论》痢疾一、槐花散[组成]槐花、青皮、荆芥穗等分。
[用法]研末为散。
水煎每服15克,温服。
[功效]清肠凉血驱风。
[主治]肠风血痢。
[来源]《医醇賸义》二、苍术地榆汤[组成]苍术90克、地榆30克。
[用法]每服30克,水煎,去渣温服。
[功效]健脾燥湿,凉血止痢。
[主治]脾经受湿血痢。
[来源]《医醇賸义》三、郁金散[组成]川郁金15克、槐花15克、甘草7.5克。
[用法]研末为散,每服3-6克,饭前用豆豉汤调下。
[主治]一切热毒痢,下血不止。
[来源]《医醇賸义》四、地榆芍药汤[组成]苍术240克、地榆、卷柏、芍药各90克。
[用法]每服30克,水煎温服。
[功效]清热利湿,和血止痢。
[主治]泻痢脓血,脱肛。
[来源]《医醇賸义》五、芍药黄芩汤[组成]黄芩30克、芍药30克、甘草15克。
[用法]每服30克、水煎,温服。
[功效]清热缓急止痛。
[主治]泄利腹痛,或后重身热,及下脓血稠粘。
[来源]《医醇賸义》六、白术黄芩汤[组成]白术60克、黄芩21克、甘草9克。
[用法]水煎分3服,温服。
[主治]服它药痢疾虽除,更宜调理。
[来源]《医醇賸义》七、诃子饮[组成]御米(去带蜜炒)1.5克、诃子(去核)2.1克、炮干姜1.8克、橘红1.5克。
[用法]上末,空心服。
[主治]治痢。
[来源]《医方论》火证一、雪乳场[组成]生地9克、熟地9克、天冬4.5克、玉竹12克、五味子1.5克、当归4.5克、白芍3克、山药9克。
[用法]人乳100毫升,藕汁100毫升,加水适量煎。
费伯雄论治痰饮病特色浅析
【 要】 摘 费伯 雄 对痰 饮 有独 到 的见 解 和治 疗 经验 。费 氏在 《 医醇 剩 义 》 , 六首 新 方 , 法 严谨 , 现 费 氏和 缓思 想 , 中 创 立 体
本 文 引摘 主症 原 文 , 略加 方 解 。 并
【 键 词】 关 痰饮 ; 医药疗 法 ; 中 费伯 雄 【 中图分类号】 2 58 R 5. [ 文献标识码】C
治 . 肿 自可消 退 。 水
4肃 肺 化 痰 。 阳 利 水 治 支 饮 温
之 长 以补偏 救 弊 , 于化 裁 前人 方剂 , 善 临床 见解 独 到 。 者 试 笔
就 费 氏对痰 饮 的病 因病 机 及施 治 方药 作 以下 探讨 。 痰饮 一 般认 为 是饮 证 的 总称 , 是指 水 液 在体 内运化 输 布 失 常 。 积于 某 些部 位 的一 类病 证 。 由肺脾 肾气化 失 司 , 停 多 或
“ 留饮 者 , 留而不 去也 。 下痞 满 , 哕 , 眩 。 归桂 朴 心 作 头 芎
汤 主之 。 川芎 24g 当归 6g 桂枝 24g 厚朴 3g 枳 实 3g ” . , , . , , , 广 皮 3g 半 夏 45g 茯 苓 9 g 天 麻 18g 菊 花 6 g 生 姜 3 , . , , . , ,
・
医护论 坛 ・
20 09年 2月第 6卷第 6 期 费伯 雄 论 治 痰 饮Fra bibliotek病 特 色浅 析
李学 军 , 邹竞 飞 。宗 方 霞 ,
(. 1山东 省胶 南 市卫 生 进修 学校 , 东胶 南 山 2 60 ;. 6 4 0 2山东省 胶南 市 中医 医院 , 山东胶 南 26 0 ) 6 40
和 胃散水 。 5化 痰 消痞 。 息风 化瘀 治 留饮
费伯雄:痰饮
费伯雄:痰饮1.《校注医醇剩义》《校注医醇剩义》是一部清代医书,作者是费伯雄。
2.费伯雄(1800~1879),字晋卿,号砚云子,书室名“留云山馆”。
江苏省武进县孟河镇人。
费伯雄生长在世医家庭,家学渊源,先儒后医。
悬壶执业不久,即以擅长治疗虚劳驰誉江南。
道光年间(1821~1851)曾两度应召入宫廷治病。
先后治疗皇太后肺痈和道光皇帝失音证,均取得显效。
为此获赐匾额和联幅,称道其“是活国手”。
至咸丰(1851~1861)时,费氏医名大振,远近求医者慕名而至,门前时常舟楫相接,孟河水乡小镇此时也以医药业发达而成为一个繁盛地区。
费氏博学通儒,医术精湛,人称其以名士为名医,蔚然为医界重望。
痰饮痰饮者,先生痰而后停饮,积水为病也。
人非水谷不能生活,然水气太盛,不能流行,则病亦丛生。
论者谓人身所贵者水也。
天一生水,乃至充周流灌,无处不到。
一有瘀蓄,即如江河回曲之处,秽积聚,水道日隘,横流旁溢,必顺其性,因其势而利导之,庶得免乎泛滥,此说是矣。
然谓为天一之水,充周流灌,以至于瘀蓄,则窃以为不然。
夫天一之水,精也、血也、津液也,此人身之圣水,惟患其少,不患其多,安有变为痰饮之理。
且停饮之人,往往呕吐,所吐之水,或清或黄,或酸或腐,动辄盈盆,天一之水,顾若此之贱且多乎!盖水谷入胃,除散精之外,其势下趋,由小肠而膀胱,乃气化而出,无所为饮也。
惟脾有积湿,胃有蕴热,湿与热交蒸,脾胃中先有顽痰,胶粘不解,然后入胃之水遇痰而停,不能疾趋于下,日积月累,饮乃由是而成。
又况嗜茶太过者,湿伤脾;嗜酒太过者,热伤胃;过嗜生冷者,寒伤脾胃;各各不同。
而于是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留饮、伏饮,遂由浅入深,而酿成痼疾矣。
其见症与治法,均列于后。
痰饮痰饮者,水从胃出,下走肠间,辘辘有声,胸中微痞,头目作眩,桂术二陈汤主之。
桂术二陈汤(自制)桂枝(八分)白术(一钱五分)广皮(一钱)半夏(一钱五分)茯苓(三钱)枳实(一钱)泽泻(一钱五分)牛膝(一钱五分)车前(二钱)姜(三片)此方以苓桂术甘、二陈去甘草,以桂枝开太阳,以白术健脾土,治痰饮之本也。
无价之宝:费伯雄是这样治病用药的!
无价之宝:费伯雄是这样治病用药的!孟河医派的奠基人费伯雄,数世业医,代有传人,虚怀若谷,乐于共互切磋,兼收诸家之长,擅治疑难杂症,尤其在治虚劳方面为近代宗师,对慢性病的诊治颇有独到之处。
其方严药精,经验丰富,而他的“归醇纠偏”的学术思想和博精求深、变通求切、破格求实的治学精神更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影响。
今天的文章且与您分享费老的学术特色与用药经验,一起来看看吧!学术特色1.师古不泥,异中求同,博采诸家之长而纠其偏自明初以来,医家们有所谓“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之说,他明确指出“仲景,立方之祖,医中之圣……后起诸家不可相提并论”。
对于金元诸家,费氏也向后学者提供精辟的分析,指出各家的长处和不足,并做了综合性论断。
费氏治学主张师古而不泥古,巧不离乎规矩而实不泥乎规矩,尤以临机应变为要,欲人师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乃为善学古人。
指出学医而不读《灵》《素》则不明经络,无以知致病之由;不读《伤寒》《金匮要略》,则无以知立方之法,而无从施治;不读金元四大家,则无以通补泻温凉之用,而不知变(《医方论·发凡》)。
费氏还主张异中求同,批判继承,其举金元四大家为例,“张、刘两家,善攻善散,即邪去则正安之义。
但药太峻,虽有独到处,亦未免有偏胜处。
学者用其长而化其偏,斯为得之”。
“李、朱两家,一补阳,一补阴,即正盛而邪退之义,各有灼见,卓然成家”。
他反对后世医家学派间偏执之争,所谓“宗东垣者则诋诃丹溪,宗丹溪者诋诃东垣,入主出奴,胶执成见”,明确指出,“殊不知相反实以相成,前贤并非翻新之异”,而是“各出手眼,补前人所未备”。
他谆谆告诫后学者:“吾愿世之学者,于各家异处,以求其同。
则辨证施治,悉化成心,要归一是矣。
”即要求后学者根据临证所治病证不同,善取各家之长。
费氏对历代医家的经验,认为要取其长而舍其偏,择善而从;临证善于化裁古方,创制了许多实用、有效的方剂,达200余首。
如黄龙汤治结胸失下证,人参、大黄并用,用意虽佳,然究竟互相牵制,补者不补,而攻者不攻;不若先服攻下之剂,俟药力已达病所,随后即服保纳元气之剂,以收摄之。
浅析费伯雄论治痰饮病特色
浅析费伯雄论治痰饮病特色ﻭ痰饮;疗法;费伯雄ﻭ费伯雄对痰饮有独到的见解和治疗经验。
费氏在《医醇剩义》中,创六首新方,立法严谨,体现费氏和缓思想,本文引摘主症原文,并略加方解。
ﻭ费伯雄,清代著名医家,其思想以“醇正"、“和缓”为特色。
用药以轻灵见长。
费氏学术源于历代各家学术,取各家之长以补偏救弊。
善于化裁前人方剂,见解独到.笔者试就费氏对痰饮的病因病机及施治方药作以下探讨. ﻭ痰饮一般认为是饮证的总称,是指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
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多由肺脾肾气化失司,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影响水液的正常敷布与排泄,以致水液停积而成。
然而三脏之中,脾胃的运化失司.费氏亦本经旨,首重脾胃,提出“痰饮者,先生痰而后停饮,积水为病也"的观点,在脾有积湿胃有蕴热的情况下,湿热交蒸成痰,胶粘不解。
然后进入胃中的水液遇痰而停滞,不能下趋小肠,由膀胱气化而出。
日积月累,饮乃由是而成。
况且嗜茶太过者,湿易伤脾;嗜酒太过者,热易伤胃;过嗜生冷者,寒伤脾胃,于是各种不同证候。
费氏对痰饮的分类,遵循仲景“四饮”之法,即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另外,留而不去者称为留饮,伏而不出者称为伏饮。
至于治疗方法,也是谨遵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并把此类疾病譬如江河横流旁溢之水,其治疗“必顺其性因其势而利导之",形象生动,开启后人。
自创六首新方,师古而不泥古,法度严谨,可师可法,分析如下:1温阳健脾。
利水除饮以治痰饮“痰饮者,水从胃出,下走肠间,辘辘有声,胸中微痞,作眩。
桂术二陈汤主之.”桂枝2。
4g,白术4。
5g,广皮3g,半夏4。
5g,茯苓9g,枳实3g,泽泻4。
5g,牛膝4。
5g,车前6g,生姜3片。
本方由仲师的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合二陈汤化裁而来,方中桂枝、白术温阳健脾,半夏、陈皮、枳实化痰行气消痞,茯苓、泽泻、牛膝、车前淡渗利湿引邪下行,使水饮之邪从小便排除,佐以生姜和胃散饮.因甘草能助湿增痞,故弃而不用. ﻭﻭ2肃肺疏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费伯雄治疗内伤咳嗽经验浙江省丽水市卫校 (323009) 陶亦鸣 清代名医费伯雄,在他所著的《医醇滕义》中,对内伤咳嗽以脏腑为纲,结合寒热虚实进行辨证。
将肺脏之咳,详列于前;心肝脾肾之咳,条载于后。
载有内伤咳嗽经验方20首,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举而广之。
一、治肺热重在甘凉滋润费氏认为内伤肺热咳嗽,与外感风热犯肺者不同,彼为无形邪热壅盛,可用银翘,白虎等清宣;此则为内热虚火,治宜甘凉滋润,不宜专事清泄。
如“肺热而咳,上焦微喘,肌表漫热,口燥咽干者,玉环煎主之”:玉竹12g羚羊角15g,沙参12g,麦冬6g,石斛9g,贝母6g,蒌皮9g,蛤粉12g,梨汁半杯冲服。
玉竹,羚羊角清肺生津为主药,辅以沙参、麦冬、石斛、梨汁等润肺养胃。
正如费氏所谓“清金保肺,必先甘凉养胃。
”同时肺为布津之脏,肺热不仅伤津而且易灼津为痰,故佐用贝母、懔皮、蛤粉等清肺化痰。
二、治肺寒重在温阳化饮费氏认为肺寒证多因寒水射肺,水冷金寒所致,症见“咳吐痰沫,胸脘作懑,肌肤凛冽”。
治当温阳化饮为主,不可单行温散。
以姜桂二陈汤主之:炮姜1.5,桂枝1.5,橘红3,半夏3,葶苈子6,当归4.5,茯苓6,白术3,苏子4.5,杏仁9,苡仁30,煎汤代水。
方中姜桂温肺,二陈燥湿同为主药。
辅以白术,米仁等健脾化湿,佐用苏葶,各仁宣降肺气。
合而温阳化饮,健脾理气,标本兼顾,气顺痰消,咳嗽自愈。
三、肺之虚实,当分微甚,治宜斟酌费氏认为肺之虚实又有微甚之分。
肺虚轻者,多为气阴两虚,如“肺虚而咳,肌表微热,神倦气短,不时火升,失血咽痛者,保肺济生丹主之”:天冬4.5,麦冬4.5,人参3,沙参12,五味1.5,玉竹9,女贞子6,茯苓6,山药9,贝母6,茜草根6,杏仁9,藕90,切片煎汤代水。
方以二冬,沙参,玉竹滋阴润肺为主,人参、茯苓、山药健脾益气以旺生化之源为辅,杏仁、五味敛降肺气,贝母化痰,茜草、藕片凉血止血同为佐药。
如“虚之甚者,火升体赢,咳嗽失血,咽破失音,此为金碎不呜,证极危险,金水济生丹主之”,天冬4.5,麦冬4.5,生地1.5,人参3,沙参12,龟板24,玉竹9,石斛9,茜草根6,蒌皮9,山药9,贝母6,淡竹叶10张,鸡子清1个,藕90煎汤代水。
肺虚甚者,则肺肾俱虚。
故在上方基础上加生地,龟板,鸡子清等滋阴补肾。
肺实轻者,仅为痰气壅塞。
如“肺实而咳,胸脘喘满,时吐痰稠,降气和中汤主之”苏子4.5,沉香1.5,海石9,萎仁12,菜菔子6,芥于3,橘红3,半夏3,桑皮6,贝母6,杏仁9,姜汁2,小匙冲服。
“实之甚者,痰气闭结,语音不出,此为塞金不鸣,金牛汤主之”郁金6,牛蒡子炒研9,芥子3,陈麻黄蜜水炙1.2,瓜萎皮9,苏子4.5,沉香1.5,贝母6,杏仁9,橘红3,半夏3,桑皮6,枇杷叶2张去毛蜜炙。
前方以三子、沉香、杏仁、姜汁降气化痰,半夏、橘红和中化痰,海石、桑皮、贝母清热化痰。
后者加密炙麻黄、枇杷叶、及金、牛等开结宣肺。
后者痰气甚而闭结,除胸脘喘满,吐痰加重外,尚见语音不出,可见“失音”与否是辨别虚实微甚的重要依据。
无论是金碎不呜或塞金不呜均属重证。
笔者按:一般治疗内伤咳嗽,药忌宣散伤正,耗气伤阴,一旦痰消气顺,即当护正,以免肺损成痨。
四、注意嗜好,适当兼顾费氏治咳,每重平素嗜好,治必兼顾。
如“嗜酒太过伤肺而咳者,加减葛花汤主之”:葛花6,鸡具子9,花粉6,石斛9,沙参12,麦冬4.5,茯苓6,米仁12,橘红6,贝母6,杏仁6,橄榄2枚打碎。
笔者按:咳而偏嗜烟酒者,戒酒戒烟非常重要。
临床医家每于处方中加葛花、花粉之类。
而费氏独立一方以治之,则其效更为显著。
其实该方不仅嗜酒伤肺者可用,对嗜烟伤肺者也有效。
五、治咳不得专事治肺费氏遵循《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的经旨,认为内伤咳嗽病位虽以肺为主,“但心肝脾肾各有咳嗽之证,不过假途于肺”罢了。
并强调指出:“一遇咳嗽,不辨其所以致咳之由,但从肺治,”是“其效者少,不效者多”的主要原因。
除肺之外,其他四脏六腑之咳,各有其功能失调的表现,临床应针对所病的脏腑辨证施治。
治疗的重点应放在所病的脏腑,而不再在肺。
这不同于其他医家以治肺为主,兼顾他脏的做法,所以他自制了治疗除肺以外的四脏六腑的10首方剂。
其辨证在《素问咳论篇》的基础上也有所区别。
如咳而痰少心烦,夜不成寐者为心咳,用玄妙散(玄参4.5,丹参9,沙参1,茯神6,柏仁6,麦冬4.5,朱砂拌桔梗3,贝母6,杏仁9,夜合花6,淡竹叶10张,灯芯3尺)清心安神为主。
咳而痰少,胁痛易怒,头眩者为肝咳,用丹青饮(赭石9,麦冬4.5青黛拌杭菊6,石斛9,潼蒺黎9,白蒺黎9,沙参12,桑叶3,橘红3,贝母6,杏仁9,旋复花3绢包)清肝顺气为主。
咳而胸懑。
痰稠,食少体倦者为脾咳,用术米汤(当归4.5,白术4.5,茯苓9,苡米24,半夏4.5,橘红3,菜菔子6,海石9,杏仁9,蒌仁12,姜汁2小匙冲服)健脾燥湿为主。
咳而或呛或喘,痰味咸而有黑花者为肾咳,用山虎汤(蛤蚧尾1对,酒洗,生地12切片蛤粉炒,麦冬4.5,破故纸4.5,核桃肉拌炒,人参6,沙参12,沉香1.5,茯苓6,山药9,贝母6,杏仁9,人乳半杯冲服,姜汁2滴冲服)补肾纳气。
此证临床极为常见,对肾咳主症的认识比《内经》“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更为深刻和洽切。
费氏认为:“喘病甚多,而皆非善症。
治喘之法,不过一降一纳尽之。
上焦之有余者降之,使不得反逆,而清肃之令行矣,下焦之不足者纳之,使归其窟宅,而根本之园地固矣。
”再如五脏传腑之咳,各以表里关系相传。
《内经》所谓“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因而治疗六腑咳证,又当脏腑兼顾。
如咳而呕者为胃咳,加味二陈汤(橘红3,半夏4.5,茯苓6,白术3,苡仁12,枳壳3,砂仁3,苏梗3,花椒24粒,姜3片)和胃降逆;咳而呕胆汁者为胆咳,用西清汤(桂枝1.5,山子4.5,姜汁炒苏子4.5,桑皮6,杏仁9,橘红3,半夏3,茯苓6,蒺黎9,郁金6,姜3片)清胆降逆;咳而遗失(即大便失禁)者为大肠咳,用回风养脏汤(沙参12苏子4.5,枳壳3,前胡3,桑叶3,茯苓6,白术3,苡仁12,橘红3,贝母6,荷叶蒂1枚)培土熄风(此与真人养脏汤之温中固涩有别);咳而失气者为小肠咳,用清宫汤(沙参12,茯神6,远志1.5,甘草水炒,归身6,麦冬6,贝母6,橘红3,半夏3,白术3,砂仁3,姜3片)清心和中;咳而遗尿者为膀胱咳,用加味茯菟汤(茯苓9,菟丝12,杜仲9,破故纸4.5,当归6,贝母6,橘红3,半夏3,白术3,杏仁9,核桃肉2枚)补肾固摄;咳而腹满,不欲饮食者为三焦咳,(即《内经》“聚于胃,关于肺”)用通理汤(当归6,茯苓6,白术3,苡仁12,枳壳3,橘红3,半夏3,厚朴3,青皮3,桑皮6,砂仁3,苏子415,姜3片)和中理气。
总之,费氏治咳,主张和法缓治,注重正气,全面调理脏腑功能,不得唯独治肺,贵在辨证论治,务须标本兼顾。
费氏之所以标明剂量,以示人用药剂量宜轻,不能见咳止咳,或妄投峻猛固涩之品。
诸如此类,值得探讨和效法。
(来稿日期:2001-05-25)(上接11页)医者常畏用之,《本经》亦将其列为下品。
然而,先生却极为亲和它。
他说:“附子大辛大热,纯阳之性,雄壮之质,药专力宏,走而不守,具有斩关夺门、善通十二经脉之功力,治疗诸多因阳气衰微、沉寒痼冷所致的疑难病证,每能立起沉疴”。
先生用附子,十分重视配伍,认为配伍恰当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如遇阳虚之体感受风寒外邪,虑其一则阳虚无力鼓邪外出,二则大汗更伤其阳,先生常配麻黄同用,如是,附子既助麻黄散寒解表以祛邪,又能顾护里阳以扶正,二者一攻一补,寓助阳于解表之中;汗中有补,汗出而不伤正;补中助散,扶正而不碍邪。
先生还常将附、麻与生脉散相伍为用治疗肺心病合心衰,每能取效,他认为附子温肾壮阳、化气行水,麻黄宣肺平喘、发汗利水,且二者均具强心作用,故能茯效。
曾治一单姓退休老教师,年愈七旬,患咳喘宿疾已10余年,6年前确诊为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1周前感受风寒,形寒怕冷,咳喘咯痰清稀量多,查体:下肢浮肿,舌淡伴有紫气,苔薄白,脉浮缓。
投方:熟附片20g炙麻黄10g淡干姜10g云茯苓10g法半夏10g五味子10g炙甘草10g。
5剂形寒怕冷、咳喘咯痰均愈。
先生如遇寒凝胞宫之痛经,或因血虚夹寒、络脉凝滞所致的关节疼痛、四肢麻木之证,习惯将附子与白芍、当归、熟地等配伍同用,且有其独到见解。
他说:“附子与白芍相伍,一阴一阳,一寒一热,一收一散,刚中有柔,动中有静,具有驯良的温阳散寒、养阴和阳作用;附子与熟地相伍,补而不腻,行而不散,为两补阴阳之妙剂;附子配当归,一以滋阴,一以强阳,当归引附子入血分,则温运之力更宏,具阴阳兼顾、刚柔互济之妙义”。
如治一刘姓增生性脊柱炎患者,先生根据患者系寒邪凝滞、痰浊瘀阻经脉所致,同时伴有明显的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表现,投方:生附片10g,熟地黄25g,鹿衔草30g,骨碎补25g,补骨脂30g,威灵仙30g,生白芍15g,鬼箭羽15g,生麻黄10g,白芥子10g,肉苁容15g,炙甘草10g。
先后随证加减,共服30剂,诸证悉除,体力亦明显增强。
如遇老年冷积便秘,先生常取《金匮》大黄附子汤、《千金方》温脾汤意,将附子、大黄二药寒温配对同用,以求苦辛通降,对诸多老年性寒实冷积便秘,屡治屡验;如遇肾病脾肾阳虚而造成的阴水证、亦或阳虚造成的寒湿身痛、关节疼痛之痹证,先生习以将附子与茯苓、白术、桂枝同用,认为附子大辛大热,温肾补火;茯苓甘淡而平,健脾利水。
茯苓得附子则补火生土,使水有所归;附子得茯苓则坎阳鼓动而水有所摄;白术健脾燥湿、温运脾土,配附子暖其水脏、益火之源、补火生土,以增强白术温阳散寒除湿之力,并有脾肾兼治之作用;配以桂枝,走经络、通血脉、散寒邪作用更强。
(来稿日期:2001-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