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讲义(4)
心理健康学习适应课件
学习成果
学习成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 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影响其 心理健康。良好的学习成果能够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其心理
健康水平。
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提供更多的 学习资源和支持,帮助学生更好 地适应学习,减少心理压力和不
适感。
提高心理健康和学习适应性的方法
培养积极心态
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及时 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和学习困难,并提供支持和 帮助。
与学校保持紧密联系
家长需要与学校保持紧密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 状况和表现,与教师共同协作,帮助孩子更好地 适应学习和生活。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REPORTING
实践与应用
在学校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括课程设置、师资培训 、心理咨询等,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讲座、工作坊、小组讨论 等,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素质。
建立心理档案
提高学习适应性的方法与技巧
01
制定学习计划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 标和时间安排。
调整心态
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克服消极情 绪和思维定势。
03
02
掌握学习方法
学习并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如记忆技巧、笔记方法等。
寻求帮助
遇到困难时,及时向老师、同学或 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和支持。
04
PART 06
考试焦虑
对考试感到紧张和恐惧,影响 考试表现。
社会适应心理健康
第一讲现代健康观由中学进入大学,大学生在学习方式、生活环境、年龄阶段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由中学到大学的顺利过渡,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是大学生的当务之急。
大学生必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状态应对现实压力,因而大学生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
在有效应对新的挑战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心身健康状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的心身健康状况一方面直接影响大学生本身的生命质量,另一方面影响着学习任务的完成,进而总体地、长远地影响着国家大业。
所以当代大学生需要增强维护心身健康的意识, 提高心身健康水平!一、现代健康观人人都希望健康,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人人希望拥有的最大财富。
那什么是健康呢?健康是一个发展性、综合性的课题。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发展和丰富着健康的内涵。
传统观念认为“健康就是身体无病”,这是人们对健康的最初认识。
实际上,这一传统健康观是既消极又不全面的。
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兴边缘学科的出现,为人类认识自身提供了多种手段和方法。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科学家可以深入到机体的神经细胞膜以及生物化学物质的分子水平去探究人的健康状况,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医学,特别是人类学、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使社会文化、心理社会因素对心身健康的影响受到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1948年成立之时就在宪章中向全世界提出了有关健康的新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的虚弱现象,而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满状态。
”这一概念改变了以往健康仅指无生理功能异常,免于疾病的单一概念,明确、概括地指出人生命活动过程中生物、心理、社会活动等多方面的要求。
1978年9月,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所发表《阿拉木图宣言》又重申了这一健康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及体质虚弱,而为身心健康、社会生活幸福的完满状态”,由此可见健康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有所演变,反映着强烈的时代特征。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提纲4
四职业与心理健康1、职业心理健康的理论:人-环境匹配理论;工作需求-控制理论;工作要求-资源理论。
2、健康心理的标准主要是以下三方面:健康的心理状态;良好的自控力;很好的环境适应性(自然环境,乐于工作,人际关系)2、员工帮助计划( EAP )(1 又称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全员心理管理技术。
(2 它是职业心理健康投资的一种有效模式,目的是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的诊断、建议和对员工及其直系亲属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旨在帮助解决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3 内容:压力管理、职业心理健康、裁员心理危机、灾难性事件、理财问题、职业生涯发展、健康生活方式、家庭问题、情感问题、饮食习惯、减肥等,全面解决个人问题。
(4 特点:保密性、对企业和员工双向负责、为来访者建立心理档案、服务方式多样时间高度灵活。
(5 心理管理技术:进行专业的员工职业心理健康问题评估;搞好职业心理健康的宣传;对工作环境的设计和改善;开展员工和管理者培训;组织多种形式的员工心理咨询。
3、上班恐惧症1)表现:上班前不想上班,焦虑;上班第一天萎靡不振,烦躁。
2)原因:对工作本身的恐惧;对角色转换的恐惧;对社会交往的恐惧;(3)克服方法:调整自己的认知。
学会适当放松。
有意识地适应人际交往情境。
4、慢性疲劳症1)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
生理:肌肉酸痛、全身疲乏等。
心理:心情烦躁、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等。
1)定义:健康人不明原因地出现严重的全身倦怠感,伴有低热、头疼、肌肉痛、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有时淋巴结肿大而影响正常生活的一种临床综合症。
2)产生原因:个体原因(免疫力低、某些疾病等)工作原因(快节奏的工作、长期紧张工作)3)治疗对策:寻求病源,对症下药保持心情舒畅善于劳逸结合坚持锻炼身体4、假期综合症1) 原因:长假扰乱了平常的活动规律。
长假产生惰性,产生精神疲惫。
饮食不规律,导致危害。
2)预防方法:假期前的心理调适休息要适当提早进行角色转换多想开心事5、职业厌倦症(1 产生原因:长期的工作压力。
社会适应心理健康
第一讲现代健康观由中学进入大学,大学生在学习方式、生活环境、年龄阶段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由中学到大学的顺利过渡,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是大学生的当务之急。
大学生必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状态应对现实压力,因而大学生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
在有效应对新的挑战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心身健康状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的心身健康状况一方面直接影响大学生本身的生命质量,另一方面影响着学习任务的完成,进而总体地、长远地影响着国家大业。
所以当代大学生需要增强维护心身健康的意识, 提高心身健康水平!一、现代健康观人人都希望健康,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人人希望拥有的最大财富。
那什么是健康呢?健康是一个发展性、综合性的课题。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发展和丰富着健康的内涵。
传统观念认为“健康就是身体无病”,这是人们对健康的最初认识。
实际上,这一传统健康观是既消极又不全面的。
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兴边缘学科的出现,为人类认识自身提供了多种手段和方法。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科学家可以深入到机体的神经细胞膜以及生物化学物质的分子水平去探究人的健康状况,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医学,特别是人类学、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使社会文化、心理社会因素对心身健康的影响受到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1948年成立之时就在宪章中向全世界提出了有关健康的新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的虚弱现象,而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满状态。
”这一概念改变了以往健康仅指无生理功能异常,免于疾病的单一概念,明确、概括地指出人生命活动过程中生物、心理、社会活动等多方面的要求。
1978年9月,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所发表《阿拉木图宣言》又重申了这一健康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及体质虚弱,而为身心健康、社会生活幸福的完满状态”,由此可见健康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有所演变,反映着强烈的时代特征。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讲义
第三讲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活的支点,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直接影响到人的生活质量和学业、事业的拓展。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际适应更是社会适应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适应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给予你支持的力量,减缓你的压力,提高你的生活质量,然而适应不良的人际关系也会成为你烦恼的来源,甚至大部分适应不良的大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关系问题。
每个人内心都有被认可、被接纳的人际需要,人们也需要通过人际交往来认识自己——就像照镜子一样,并且通过人际交往来肯定自己。
大学里所有的学习、生活经历都与人际关系相关联,如果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出现了障碍,必然给心理造成困扰,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因此,大学时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1)有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
(2)有助于大学生知识互补。
(3)有助于大学生个性的完善。
(4)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5)有助于大学生实现社会化。
一、人际交往当中的四种心理地位二、三种基本人际策略(1)接近人需要受别人喜爱、想念、期待,希望得到承认、赞扬和赏识,同时愿意为别人所需要,成为在其他人,尤其是对某个特别的人看来是重要的和不能缺少的,他还期望得到来自别人的帮助、保护及指导。
甘居从属地位,总认为别人比自己强,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
人际逻辑:“如果我顺从,我就不会受到伤害。
”(2)对抗人对权力、对剥削他人、对社会声望、对个人崇拜和个人成就有强烈的需求。
这类人看待任何事情和关系都是“我能从它那儿得到什么?”,他们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如此,因此,要考虑的是如何才能比别人获得更多一点儿。
将生活视为一场博斗,适者生存,必须控制别人以掌握主动权;一心想超群出众、事事成功以至功名显赫;千方百计利用他人给自己带来好处;好斗但输不起;努力工作但并不真爱工作;压抑感情,不愿为感情而“浪费时间”;人际逻辑:“如果我有权力,谁也不能伤害我。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1.挫折在人们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努力去做的事会失败,需要的东西却未满足的心理体验,心理学中把这种由于遇到障碍或干扰,其需要不能满足时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和紧张状态称作挫折。
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遭受挫折总是难免的。
挫折常使人的心理处于紧张状态和血压升高,心跳加快,胃液分泌减少,失眠、焦虑、抑郁等。
挫折似乎只有消极意义,其实不然,若处理得好,挫折同样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
心理素质坚强的人,对挫折的承受力极大,面对困境,主动积极地迎接挑战,以百倍的力量去努力奋斗,以摆脱挫折的困扰。
在挫折面前,强者常利用挫折对个体的有益作用来提高自己的活动力量。
而对弱者,挫折则会减弱个体的成就动机水平,降低个体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水平,减弱自我控制力,使弱者显得更加无能为力,甚至发生行为偏差。
与强者不同的表现是,弱者面对挫折悲观失望,畏缩后退,冷漠无情,焦虑,甚至采取攻击、压抑、倒退、轻生等方式来自我解脱,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这些消极方式的利用,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造成个体动机、认识、情感上的障碍。
2.影响人们对挫折忍受力的因素(1)个体生活经历一帆风顺的人比经历坎坷的人对挫折的忍受力弱。
心理学家认为:在儿童期挫折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
太少,日后的生活中将不知如何应付挫折;太多,则会影响其人格发展,容易形成自卑、怯懦等人格特点。
(2)躯体状况有躯体疾病和缺陷的人较常人对挫折的忍受力弱。
(3)认知评价同样的挫折,却由于人们的判断不同,挫折感受也就不同。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培养和增强个体对挫折的忍受力,将有助于个体适应环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促使心理健康。
3.挫折的心理防御机制当人们遭遇挫折、伤害等不测事件时,为了度过难关,平衡心理,主观上通常不自觉地会选用某种调节的“心术”,以达到“内适应”,这种过程称为心理防御机制,又称为心理自卫机制或自我防御机制。
(1)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有学者将心理防御机制概括为以下特点:1)任何与个人的愿望相冲突的刺激,都可能自发地唤起心理防御机制;2)心理防御机制总是以某种行为模式而表现的;3)防御机制保护自我或自尊在面临威协时免遭可能的伤害,或以间接满足需要的方式提供出路;4)防御机制用以对抗挫折引起的焦虑、痛苦、不安等情绪;5)防御机制并不改变事实,而仅简单地改变人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或思考方式;6)防御机制总是不同程度地与歪曲事实、自我欺骗相联系;7)防御机制主要是无意识的;8)大多数防御机制虽可暂时免除或减轻痛苦或不安,但现实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只能起到一种回避现实的作用,有时反而会使问题复杂化,甚至使人陷入更大的挫折或冲突情景之中。
第四讲适应社会(共56张PPT)精选
你承对受职 压业力自角(yā色lì)转我强变的认认识知? ——对自己身份的知觉和评价;
4.A4、B1、c3、D2
特质——某人所具有的特征或其典型的行为方式(fāngshì); 常言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2、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中最被看重的是今后的发展前景 要重视终身学习与专业技能。
第九页,共56页。
1.1 工作环境的适应 《天下无贼》华仔说服刘若英说道: -----“他凭什么不设防啊?他凭什么不能受到 伤害?凭什么?是因为它单纯吗?他傻?你 为什么要让他傻到底?生活(shēnghuó)要求 他必须要聪明起来。作为一个人,你不让他 知道生活(shēnghuó)的真相,那就是欺骗。 什么叫大恶?欺骗就是大恶。”
第八页,共56页。
大学生职业适应(shìyìng)性发展的基本现状 (一)大学生职业适应(shìyìng)能力发展的主要特征 1、半数以上的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明确的择业意识并开始做择业的准备 2、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中最被看重的是今后的发展前景 3、多数学生在收入水平的期望值方面比较接近当前的社会实际 4、部分学生对职业需求和自己的职业适合性有一定的了解 5、部分学生能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日益激烈的择业竞争 (二)大学生在职业适应(shìyìng)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学生择业意识的形成比较滞后 2、面对日益激烈的择业竞争,部分学生存在明显的适应(shìyìng)不良现象 3、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适合性缺乏应有的了解 4、学校在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适应(shìyìng)性和就业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三十二页,共56页。
你意识到了吗?——人际关系在职业活动(huó dòng)中的 作用 1、可以尽快消除陌生感; 2、可以使工作顺心,生活愉快; 3、可以保持心情舒畅,心理健康; 4、可以增进团结,构建和谐。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讲义(4)
第六讲职业规划与社会适应1970年,美国哈佛大学对当年毕业的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25年后,哈佛大学再次对这一批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既定的方向不懈努力,现在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实现,成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什么特别突出的成绩,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所谓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
职业规划对自己的价值观和兴趣有充分的了解,知道自己的性向、追求的目标与能力所及的范围;同时,配合客观的环境评估到底什么样职业,最适合自己发展,且能够有弹性、有准备面对未来可能的变迁或是即将扮演的角色。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1、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个人确定职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2、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促进个人努力工作3、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个人抓住工作的重点4、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激发个人发挥潜能三、大学不同阶段的职业规划任务(1)大一:试探期特征:新环境、新学习和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复杂化;目标缺失或模糊规划任务:尽快熟悉、适应新环境、新学习和生活方式;融入新的集体中,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明确大学的下一步——就业、工作策略指导:向老师和高年级同学请教;有选择性地参加学生会和社团活动;熟悉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开始接触、进行职业规划、树立职业意识(2)大二:定向期特征:环境已经熟悉,但对未来依然迷茫;有了相对稳定的交际圈子;对大学生活和就业有了自己的看法规划任务:确定合适的定位;制定能力提升计划;对职业环境和职位进行探索策略指导:全面分析自身特点;明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通过职业实践发现自己适合做什么;参加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3)大三:冲刺期特征:开始专注于自己的目标;专业课的学习进入深化阶段;开始反思自己的规划,并进行调整。
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章 适应环境 转变角色
自我适应不良 学习适应不良 人际交往适应不良 校园生活适应不良 情绪适应不良 择业适应不良
大学新生不适应心理现象管窥
案例一:
“水土 不服” 现象
大学生多为异地求学,地域环境的变化 通常给他们带来一些不良反应,也就是“水 土不服”。辽阔的中国,地域文化差异很大, 气候、自然环境、语言、饮食习惯、生活习 惯等存在很大不同。由于语言听不懂,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尤其是大 学新生往往“不便”明说,也因此产生孤独 感。生活上,有的饮食以辛辣为主,有的以 清淡面食为主,许多异地大学生初入大学时 很不适应。个别同学因严重不适应环境而退学。
主要理论
• 适应的过程
认识变化阶段 产生不和谐与不满足感阶段 重新调整想法和行为以适应环境阶段 角色转变与稳定生活阶段
主要概念
• 认同
当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成功时, 就会通过模仿成功人士的言行、动作、服饰 等来减少失败的痛苦。认同具有积极的一面, 通过认同自己欣赏的对象,模仿其行为,可 以激发个体的斗志,并使之获得同样的成功。
——英· 怀特海
一个大学校长这样说:
学生在大学里,实际上是学四种东西, 一是学怎样读书:learn to learn;二是学怎 样做事:learn to do;三是学怎样与人相处: learn to together ; 最 后 是 学 怎 样 做 人 : learn to be。 大学是人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从入学 的第一天起,你就应该对大学四年有个正 确的认识和规划。
刺猬理论
案例五:
“不合 群”现 象
某大学生小张是在一个无忧无虑的 环境中长大的,从小一切都有父母帮他 打理,所以从来没受到过挫折。上了大 学,过上了寄宿生活,刚开始他还能适 应,后来慢慢发现自己越来越看不惯寝 室的人,看不惯他们谈女朋友、看不惯 他们的穿衣风格、看不惯他们的处事方 式,渐渐地性格越来越孤僻;又不愿意 向别人吐露心声,慢慢地连集体生活都 不太参加了。久而久之同学们也都开始 疏远他,他也变得多疑多虑,有人在旁 边小声说话,他都会认为是在议论自己。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
第30卷 第3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月Vol.30 No.3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y ,2004Ξ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陈建文,王 滔(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摘 要: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具有密切关系。
社会适应可以解剖为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心理结构和心理功能三个方面。
分析社会适应的三个方面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可以回答三个问题:个体的社会适应是怎样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什么样的社会适应心理素质能够为心理健康提供保证?从社会适应角度看,心理健康的内在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形成机制、保证条件和评价标准问题。
关键词:社会适应;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B848;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677(2004)0320034206 近年来,由于心理健康评定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实践操作上的需要,大家对心理健康的理论问题比较关注。
这些探讨都不由自主地涉及到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关系问题。
有人认为社会适应是考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另外个人发展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也有人认为,社会适应其实就是心理健康的本质,还有人认为社会适应不应该是心理健康的标准[1][2]。
尽管这些观点存在一些分歧,但是其基本结论是都承认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密切关系。
上述研究的缺陷在于,其一是对社会适应的分歧性和片面性的理解;其二是没有对二者的关系进行系统的考察。
本文试图在全面分析社会适应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以追求与社会环境维持和谐平衡关系的过程,系统地分析,社会适应包括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心理结构和心理功能三个方面[3]。
那么,通过分析社会适应的三个方面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我们可以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个体的社会适应是怎样影响心理健康的?什么样的社会适应心理素质能够为心理健康提供保证?从社会适应角度看,心理健康的内在含义是什么呢?其实这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形成机制、保证条件和评价标准问题。
心理健康与适应能力知识点
心理健康与适应能力知识点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是一个人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了解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的相关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提升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心理健康指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的良好状态,包括积极的情绪、稳定的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等。
心理健康对于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有着重要影响。
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常见症状许多人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压力过大等。
这些问题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症状包括失眠、食欲改变、注意力不集中、心烦意乱等。
三、提升心理健康的方法为了提升心理健康,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方法。
首先,保持积极的态度,学会拥有感恩之心,关注身边的积极事件和美好事物。
其次,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定期锻炼、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等。
此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关键。
与亲友交流、寻求支持是缓解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
四、适应能力的定义和重要性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外界环境变化时,通过自身的调整和改变,以适应新的环境。
提高适应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减少负面情绪和压力。
五、提升适应能力的方法要提升适应能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
学会面对挑战和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保持灵活性和开放的心态。
适应能力强的人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另外,积极主动地寻求新的学习与成长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六、心理健康与适应能力的关系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心理健康问题会降低个体的适应能力,而良好的心理健康可以提升个体的适应能力。
因此,保持心理健康对于提升适应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结论: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当代社会心理与个体社会适应4
? 在印象形成中,首因效应作用最明显;但近因效应有时可起弥补作用。
? 首因效应的应用
? 4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 5 刻板印象
? 6 定势作用:在对陌生人形成印象时,这种作用特别明显。
? [苏]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1965年的实验:向大学生出示同一个人的照片,1)提示是杀人犯;2)提示是一位科学家。结果大学生的对该人的评价是:1)深陷的眼睛证明内心的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犯罪的道路走到底的决心;2)深陷的双眼表明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在认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 还有三个重要的概念:噪音;编码;译码。
2 语言与辅助语言
? 语言的文化特征和性别差异:男女在谈话时所使用的语言结构不同。
? 男的喜欢使用中性的、宾格的句子,且善于描述一种行动的承担者。
? 女的更习惯于表达对一种行动的体验及行动类型。
3 目光接触
? 注视和相互注视的四种基本功能:
? 调整谈话(长时间的注视,有时可能是一种鼓励、期待,有时可能是“轮到你了的信号”;有时可能是一种挑战;有时又可能是一种迎合、投入等。)
二、对他人的知觉:印象的形成
? 1基本特征:指在人们形成印象时,具有影响力的信息的特征。如热情/冷淡;但礼貌/粗鲁则不是。
? 2平均模式与增加模式
? 3 最初的与最新的信息:
? 心理学家陆钦斯(1957)用两段文字材料描绘一个叫吉姆的学生。
? 1)吉姆去买文具,与两个朋友一起边走边晒太阳。他走进一家文具店时,店里挤满了人,他一面等待店员招呼,一面与一个熟人谈话,出商店时,他又停下来与同学聊天。离开商店时,他遇到了头天晚上结识的女孩。吉姆与她说了会儿话才去学校。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学目标:1、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2、正确理解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3、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4、了解人的社会化含义5、知道体育对人的社会化作用教学内容:一、心理健康(一)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及其表现1、心理健康是指人在知、行、情、意等方面保持持久、稳定的健康状态。
2、心理健康的表现及判断标准人际关系方面:(1)能够客观地评价他人,懂得尊重和关心他人,与同学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2)与同学交往中能够真诚地赞赏别人的优点,善意地批评对方的缺点。
(3)在保持个性的前提下,采取积极主动的沟通方式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
学习方面:(1)具有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能够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并因此而增强自信心。
(3)能够合理用脑,张弛有度,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我方面:(1)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能够虚心地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从中认识自我。
(2)对于新事物充满兴趣并勇于尝试,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确立目标并以此激励自己。
(3)具有自制力,能适度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4)能够摆脱焦虑、悲伤等消极情绪的困恼。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提高唤醒水平2、降低应激反应3、消除疲劳心理4、增加社会关系5、治疗心理疾病二、社会适应1、人的社会化(1)了解人是如何由一个自然的人(生物)逐渐转化(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社会成员)的,以及这个过程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强调每个人都必须适应一定的社会环境,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
(3)说明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
2、体育队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体育运动为人们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合作提供了机会和场所。
(2)通过体育中的角色承担和角色学习,有利于正确认识和理解各种人际关系。
(3)通过参加体育运动,人们可以体验和学会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亲子关系与社会适应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收养子女和过继子女之间形成的双向人际关系。
亲子关系与社会适应有什么关系?☐过去的亲子关系——自我状态、人格、心理健康☐现在的亲子关系——情绪状态、人格发展☐未来的亲子关系——新家庭的亲子沟通、反哺一、过去的亲子关系①:依恋模式安全型依恋:在有母亲在时,这类婴儿会独立探索,母亲的离开会引起明显的不安。
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有温暖的回应,如果脱敏感到很压抑,脱敏常会寻求身体接触来缓解压力。
有母亲在场时这类婴儿对陌生人很随和大方。
抗拒型依恋:这类婴儿紧紧地靠在妈妈的身边,很少有探索行为。
当母亲离开时,他们会相当压抑,但当母亲返回时,他们的表现很矛盾:他们会接近母亲但看上去他们对母亲的离开还在生气,他们甚至抗拒母亲主动的身体接触。
这类婴儿对陌生人保持相当的戒备,甚至当他们的母亲在场时也是如此。
回避型依恋:当他们同母亲分离时很少表现出抑郁,甚至当母亲想主动引起他们的注意时,他们仍然表现得很冷漠。
这类婴儿对陌生人相当友善,但有时会像忽视自己母亲那样回避和忽视陌生人。
混乱型依恋:这类婴儿在陌生情境中表现得极度压抑,他们似乎对于是要接近还是回避母亲表现出犹豫不决。
当母亲回来时,他们看起来不知所措,或者他们会在接近母亲的过程中因为母亲的接近尔突然跑掉。
他们也有可能在不同的重聚场景中同时表现出这两种模式。
依恋模式与成人人际关系之间的联系安全型依恋:对将要面临的挑战充满自信;更可能和未来的伴侣或朋友建立起安全和相互信赖的关系。
过度型依恋:认为自己是不值得爱的和没有价值的,但是他人是可接受的,总是努力赢得他人的接纳,并以此支持消极的自我形象消极型依恋:对个人的看法相对积极,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但是认为他人会拒绝自己,这种类型的成人会以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来作为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手段。
恐惧型依恋:害怕自己在亲密关系中收到伤害,害怕他人的拒绝而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
二、过去的亲子关系②:父母养育方式父母对孩子的不同养育方式,将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与社会化发展造成重要影响,心理学家用两个轴区分四种不同类似的养育方式:而父母养育方式与子女社会适应状况的关系可见下表:三、亲子沟通①:亲子边界高期望低期望高关注、应答四、亲子沟通②:有效处理亲子冲突(1)父母-青少年的冲突常出现在五个方面:社会生活和习惯方面。
责任方面。
学校方面。
家庭关系方面。
社会规矩方面。
(2)父母与子女两代之间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 ⏹ 模糊——清晰(弹性)————僵化⏹ 缠结——一定程度的渗透性——疏离☐妥协——顺从儿童☐对抗——叛逆儿童☐回避——顺从儿童✓亲子冲突中的自我状态和沟通模式分析✓成人自我会如何处理?✓自我管理、交往技能、谈判协商✓亲情是处理亲子冲突的基本条件✓冲突往往来自于混乱的人际边界✓向父母展现你的成人意识请思考:如何在与父母的关系之中体现你的成人意识和成人角色?第七讲大学生恋爱发展与人格发展爱情是男女双方在相互交往与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彼此爱慕和依恋的情感。
爱情是建立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综合需要基础之上的稳定而持久的情感。
爱情具有:(1)相互吸引的魅力。
(2)情感的依恋性。
(3)情感的忠贞性。
(4)与性爱不可分。
一、爱情是什么——爱情三角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
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
亲密,是两人之间感觉亲近,温馨的一种体验。
简单说来,就是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温暖的感觉体验。
1. 渴望促进被爱者的幸福。
2. 跟被爱者在一起时感到幸福。
3. 在一起做事情时,都感到十分愉快,并留下美好记忆,4. 尊重对方。
5. 跟被爱方互相理解。
6. 与被爱方分享自我和自己的占有物。
7. 从被爱方接受感情上的支持。
8. 给被爱方以感情上的支持。
9. 跟被爱方亲切沟通。
10. 珍重被爱方激情是一种“强烈地渴望跟对方结合的状态”。
见了对方,会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和对方相处,有一种兴奋的体验。
性的需要,是引起激情的主导形式,其它自尊、照顾、归属、支配、服从也是唤醒激情体验的源泉。
短期的承诺就是要做出爱不爱一个人的决定。
长期的承诺则是作出维护这一爱情关系的承诺,包括对爱情的忠诚,责任心。
也就是结婚誓词里说到的“我愿意!”,是一种患难与共、至死不渝的承诺。
两者不一定同时具备。
比如决定爱一个人,但是不一定愿意承担责任,或者给出承诺;又或者决定一辈子只爱他/她,但不一定会说出口。
爱情的三种成分构成了八种不同类型的爱情:⏹无爱:三个因素都不具备。
很多包办婚姻属于这种类型。
⏹喜欢:只有亲密关系。
在一起感觉很舒服,但是觉得缺少激情,也不一定愿意厮守终生。
⏹痴迷的爱:只有激情体验。
认为对方有强烈吸引力,除此之外,对对方了解不多,也没有想过将来。
⏹空洞的爱:只有承诺。
⏹浪漫的爱:有亲密关系和激情体验,没有承诺。
⏹伴侣的爱:有亲密关系和承诺,缺乏激情。
⏹愚昧的爱: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关系。
⏹完美的爱:同时具备三要素。
二、大学生恋爱的特点目前大学生中存在普遍的恋爱现象,与以往相比具有的特点:(1)低龄化,以往高年级或毕业生恋爱情况多,现在低年级学生也开始恋爱。
(2)公开化,以往采用比较隐蔽的方式,不愿公开;现在不在乎别人的注目与议论,大胆公开。
(3)进展快,以往相识—热恋需漫长时间;现在相识—热恋进展迅速。
(4)恋爱观,以往恋爱以结婚为目标;现在不以婚姻为唯一目标,恋爱动机与目的逞多样化。
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点:(1)自主性强。
(2)不成熟性。
(3)不稳定性。
(4)自我控制差。
(5)耐挫折力弱。
三、大学生恋爱的动机与目的1、情感寄托:生活乏味,寻求知己。
2、功利:恋爱以获取利益为目的。
3、情投意合:志趣相投,爱好一致。
4、把握时机:把大学作为最佳恋爱场所。
5、满足欲望:追求性的体验。
四、大学生选择恋爱对象的要求大学生选择恋爱对象的标准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外貌仪表:容貌、身材、体态、风度、身体素质。
2、学识才干:专业技术、学识水平、办事能力、社会阅历。
3、思想品行:思想境界、兴趣爱好、生活及事业的取向。
4、社会地位:对方本人、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的职业、名望、地位。
5、经济条件:对方及其家庭财产、收入、住房条件。
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选择恋爱对象标准的差异:男大学生选择标准:(1)共同语言、相互理解、志趣相投、性格和谐。
(2)温柔贤慧、知书达理、善于持家。
(3)心底善良、尊老爱幼,能赡养家庭。
(4)有主见、有能力、能在事业上相互扶持。
(5)漂亮、美貌。
女大学生选择标准:(1)有气质、有事业心、胸怀宽广、博学多才。
(2)要诚实、感情专一。
(3)谈吐举止文雅、幽默风趣、爱好广泛。
(4)生活事业两兼顾。
(5)物质条件、地位权力、经济利益。
五、大学生相互爱恋的心理因素1、生理、心理的成熟所决定。
2、对未来事业及婚姻家庭的憧憬。
3、受外界环境影响。
4、不甘寂寞、填补空虚。
5、需求互补。
6、态度相似、时空接近。
六、爱情的发展阶段七、大学生恋爱中的常见心理问题(一)自我评价失当:1、自视过高。
2、自卑感。
(二)理想脱离实际:用虚幻的理想形象去比照现实生活中的异性,盲目要求异性对象的完美。
(三)急于求成的心态:1、担心毕业后难找对象。
2、由于年龄大或迫于父母压力。
3、不能慎重地对待恋爱问题。
(四)影响恋爱交往的心理:1、羞怯心理:过于胆怯、羞涩、举止失态等情绪反应,常使人陷入难堪的境地。
2、嫉妒心理:变态的嫉妒心理不利于恋爱关系发展。
3、猜疑心理:由变态嫉妒心理所引起,给双方感情带来伤害。
4、逆反心理:越是难以得到的越是珍惜;越是容易得到的反而不珍惜。
5、自卑心理:怀疑自己的能力,采取自我封闭,逃避现实。
6、光晕心理:即光环效应。
在交往中将对方的印象加以想象和夸张,模糊了对对方的正确认识。
八、应对恋爱中的心理挫折和感情危机(一)单相思与爱情错觉:1、改善认知。
2、大胆表白。
3、做好思想准备。
4、及时转移注意力。
(二)失恋:1、端正认识,理智疏导。
2、更新、升华、积极投身工作与学习。
3、代偿迁移。
(三)恋爱中的感情纠葛:1、具体分析,找出问题的实质。
2、本着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审慎负责的态度。
3、寻求切实可行的妥善解决问题的途径。
4、具有敢于正视现实的勇气和决心。
(四)恋爱中的情感危机:1、注意避免自己的情感任意发泄。
2、防止过分压抑自己,造成严重心理障碍。
3、求助于他人或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和指导。
九、大学生恋爱的误区(一)沉溺于恋爱而荒废学业。
(二)以恋爱作交易换取个人名利。
(三)以恋爱为名追求性的体验。
(四)脱离了文明道德规范。
十、恋爱中的四种人安全型依恋的情侣是健康而安全的,他们很少彼此猜疑或被对方抛弃。
安全型依恋的人们倾向于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恋人和感情。
安全型通常对感情有更高的满意度。
两个人无论是亲密还是独处的时候,安全型的个体都能感觉到舒服、安心,他们努力在亲密和独处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恐惧回避型的情侣对感情持一种很矛盾的态度。
一方面,他们渴望拥有爱情;另一方面,恋人之间的亲密又会使他们感到不舒服。
这种矛盾的态度的根源在于他们对自己和恋人的消极评价。
他们常常觉得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并且不断怀疑对方示爱的动机到底是什么。
恐惧回避型不希望与恋人过于亲密,而且常常压抑他的真实感觉。
轻视回避型的情侣渴望高度的独立。
他们认为自己是自立的,而且不容易被感情所伤害。
他们不希望与爱人太过亲密,通常对亲密关系持否定态度,甚至声称恋爱是不重要的小事儿。
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而对恋人却持较低的评价。
研究者注意到,这种类型的情侣通常具有较高的防御性。
轻视回避型的个体倾向于压抑自己的真实感觉,他们处理被甩的方式是远离自己的情侣。
矛盾焦虑型的情侣总是对他们的关系感到焦虑不安。
他们想接近对方,又担心对方会离自己而去。
焦虑矛盾型更有可能经历没有回报的爱情。
这种类型的个体需要更多的亲密感、认同感,并希望时时刻刻都能够从对方那里得到回应。
有的时候他们过分的强调亲密的重要性,以至于过分的依赖于对方,或者说,腻住对方。
与安全型的个体相比,矛盾焦虑型的人对于他们的爱人有较消极的评价。
他们常常会因为对方的回应不够及时,不够热烈而对爱人、对感情有所怀疑。
他们在感情中会更多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常常会担心,并且会表现得很冲动。
十一、爱情的发展与人格的成熟人格的成熟是随着人生的不同阶段,完成相应的主题而逐渐完善的。
大学阶段跨越青春期和成年早期。
大学生应该在发展爱情的过程中完善人格,在自我意识统合的过程中,处理爱情冲突。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大学生形成健康恋爱心理的首要问题。
正确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性知识是培养健康恋爱心理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