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知识梳理
高考文言文《赤壁赋》考点梳理
高考文言文《赤壁赋》考点梳理(2)五、词类活用1、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2、舞: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起舞)3、泣:泣孤舟之嫠(lí)妇(使动,使……哭泣)4、正:正襟危坐(使动,整理,端正)5、南、西:乌雀南飞……西望夏口(名作状,朝南、往南;朝西,往西)6、下:下江陵(名作动,攻下)7、樵: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作动,砍柴)8、侣、友: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以……为伴侣,以……为朋友)六、古今异义的词1、徘徊:徘徊于斗牛之间(①古义:明月停留。
②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2、美人:望美人兮天一方(①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②今义:美貌的`人。
)3、凌:凌万顷之茫然(①古义:越过。
②今义:欺侮。
)4、子: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①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
②今义:儿子)七、句式1、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宾短语后置)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4、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5、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6、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7、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判断句)9、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10、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1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介宾短语后置)12、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1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八、难句翻译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译: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
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来,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译:我们任凭小船随意飘荡,越过那茫茫万顷的江面。
4、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译: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按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吹箫伴奏。
5、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译:使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翩翩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
5《赤壁赋》文言知识梳理
《赤壁赋》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译为:2.山川相缪.通:,译为:3.举酒属.客通:,译为:二、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斗牛:今义:一种竞技方式古义:古义:2.白露..横江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义:3.凌万顷之茫然..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古义:4.望美人..兮天一方今义:美貌的人古义:二、一词多义1.东:顺流而东()东望武昌()2.望:七月既望 ( )望美人兮天一方 ( )3.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4.如:纵一苇之所如()如诉如泣()5.白: 白露横江()不知东方之既白()6.歌:歌窈窕之章()歌曰:“……”()倚歌而和之()7.长:抱明月而长终()而卒莫消长也()8.然:其声呜呜然()何为其然也()9.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是饮酒乐甚()三、实词1.清风徐.来()2.纵.一苇之所如.()()3.凌.万顷之茫然()4.飘飘乎如遗.世独立()5.扣.舷而歌之()6.击空明..兮溯.流光()()7.渺渺..兮予怀()8.倚.歌而和.之()()9.余音袅袅..()10.不绝如缕.()11.苏子愀然..()12.正襟危.坐()13.方.其破荆州()14.酾酒..临江,横槊.赋诗()()15.固.一世之雄也()16.挟.飞仙以遨游()17.知不可乎骤.得()18.盈虚..者如彼()()19.而卒莫消长..也()()20.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21.而吾与子之所共适.()22.杯盘狼藉..()23.相与枕籍..乎舟中()24.舳舻..千里()25.郁.乎苍苍()26.举匏樽..以相属()()27.哀吾生之须臾..()28.托遗响..()()..于悲风29.逝.者如斯.()()四、虚词1、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托遗响于悲风()2、乎而又何羡乎()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客亦知夫水与月乎()相与枕藉乎舟中()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郁乎苍苍 / 知不可乎骤得()7、然凌万顷之茫然 / 苏子愀然()何为其然也()其声呜呜然()五、词类活用1.歌.窈窕之章()2.扣舷而歌.之()3.白露横.江()4.不知东方之既白.()5.而吾与子之所共适.()6.哀.吾生之须臾()7.肴核既尽.()8.西.望夏口()9.东.望武昌()10.乌鹊南.飞()11.舞.幽壑之潜龙()12.泣.孤舟之嫠妇()13.正.襟危坐()14.侣.鱼虾而友.麋鹿()六、特殊句式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2.渺渺兮吾怀3.何为其然也4.而今安在焉5.而又何羡乎6.凌万顷之茫然7.客有吹洞箫者8.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9.月出于东山之上10.徘徊于斗牛之间11.不绝如缕1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13.寄蜉蝣于天地14.(予)举酒属客15.固一世之雄也16.此非曹孟德之诗乎1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18.何为其然也19.而今安在哉20.客亦知夫水与月乎21.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七、成语积累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实用课件】《赤壁赋》重要知识点梳理
疑难探究,思维提升
一、由景生事,由事生情 这一手法集中表现在第三段。眼前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使“客”自然联想到曹
操诗句“月明星稀”,而“客”之所处长江赤壁之景又使“客”联想到赤壁之战;于是文章铺陈曹操“一 世之雄”的盛事,将“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正面推到读者面前,这就是“由景生事”。而推出 曹操是为了言志抒情,文章通过“而今安在哉”这一发问过渡,表达出以下的伤感情怀,“一世之雄” 尚且随着“大江东去”,更何况“侣鱼虾友麋鹿”,如“蜉蝣一粟”之平庸渺小之辈。身处逆境,吾生 须臾,又何必再去建功立业!看来只有逃避现实,“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但这又“不可乎 骤得”。想超脱而不得,可谓哀伤到极点了。结句“托遗响于悲风”写出了不得不“哀”的一片苦衷。 至此,由景生事,由事生情,情终于被发挥至极致,但又与景、事交融,自然流畅,毫无生硬说教之弊。 二、由景明理,由理及情
却不宜将“客”之言理解成杨道士的言语。这是艺术处理上的虚托的方法。这也如同本文中所 说的赤壁,并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对此,清人朱日浚《赤壁怀古》写道:“赤壁 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苏轼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客”引曹孟德 之诗,阐述人生之失意,也只能“托遗响于悲风”。而苏子却能从清风明月中寻求解脱,蕴含 了多少无奈与伤悲!苏子随之阐说自己的“变与不变”论,进行劝慰。这与其说是“劝客”, 莫若说是“慰己”。 所以,“主客”我们都不妨理解为苏轼自己。这是现实中的肉身与独立之精神的对话。作者故 意设置这么一个议论的对立面,“客”之疑问和“主”之超脱,正是作者个人思想——苏子极好的衬托:“客”的落寞伤感,反 衬出苏子身遭贬谪、身处逆境而不消沉、不颓废的人生智慧;“客”的悲观消极,反衬出苏子 乐观、旷达、洒脱的积极情怀。
前赤壁赋梳理
《前赤壁赋》练习1.第3段为何写历史人物?第3段吊古抒怀,借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曹孟德已逝不在,抒发了人生苦短的悲怀。
2.第4段,以水、月为喻,有何作用?以水、月为喻,借物喻理:水与月虽然有往逝、盈虚的变化,但实际上两者并没有消失、增减,所以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待这些自然现象,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与自己都是没有穷尽的,因此不必为人生短促、暂时失意的处境而悲伤哀愁,不妨放情山水,在清风明月的秀美景色中消解愁怀,这样人生才能变得乐观豁达。
3.分析情感脉络全文以“乐—悲—乐”形成了一条内在的感情线索。
先通过对月夜泛舟的秀美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超然之乐,接着感情为之一变,以箫声呜咽烘托悲伤的气氛,由历史人物的兴亡抒发人生苦短的悲怀,再从水、月之自然现象来感悟“变”与“不变”的人生哲理,抒发旷达超脱、积极乐观的情怀,最终由悲转乐。
《前赤壁赋》的抒情脉络从喜转悲入乐,委婉有致,条脉分明。
4.如何理解《前赤壁赋》“主客对话”?《前赤壁赋》继承和发展了汉赋惯用的“主客对话,抑客伸主”的表现手法,作者借客人之口来宣泄人生失意的苦闷,由主人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阐述对宇宙、人生、生命的深刻认识,表达了自己乐观旷达的情怀。
主客对话之法,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将其内心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加强了艺术表达的效果。
前赤壁赋课后练习一、背诵课文,试分析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主客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第3、4段,说说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
参考答案:文章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玩赏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第3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而两位英雄已杳然长逝,化为陈迹。
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也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
而自己作为远谪黄州的小人物更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从而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
《赤壁赋》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
《赤壁赋》知识梳理成语、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挖空练习、作文素材等一、相关成语物各有主:意思是世间万物各有其所属。
水波不兴:指没有涟漪和波纹。
形容十分平静。
水光接天:水的光色与天的光色相连接,比喻水域宽广。
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独立”的意思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凄凉。
余音袅袅:原意指声音已经结束,余音还在缭绕。
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不绝如缕:原意是只有一根细线连系着,似断非断。
比喻事情极其危急,后也比喻技艺等方面继承人稀少。
沧海一粟:指大海里的一粒谷子。
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
一毫莫取:比喻极其微小的东西。
连一根毫毛那样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也不拿人家的。
形容为人廉洁,不占他人或公家的便宜。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拿不完,用不尽。
形容非常丰富。
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二、文化常识苏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想象丰富,成就卓越,因而有“浑涵光芒,雄视百代”的称誉。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南宋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
他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苏轼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赋:是中国古代兼具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
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和谐;三、文辞上进究藻饰和用典。
汉代赋称为古赋,篇幅较长,多采用问答体,韵散夹杂,喜用生僻字。
六朝赋称为骈赋,又称“俳赋”,篇幅较短,讲究对偶和用典。
唐宋时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诗体赋称律赋,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和谐,并由考官出题限韵,全文一般不超过 400字。
中唐以后,受古文运动影响,赋更加散文化,句式参差,多以散代骈,押韵较随便,比较注意行文的清新流畅,几乎与散文相接近,故称文赋。
《赤壁赋》知识点全梳理
《赤壁赋》知识点全梳理一、知识点梳理1、文体知识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
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
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
汉赋分为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
赋的特点:①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②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③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④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赤壁赋》即是一篇文赋。
2、作家作品: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3、课文解读《赤壁赋》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3 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第4 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第5 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二、综合练习题(一)给加点字注音壬戌(,)举酒属客()一苇()窈()窕()冯()虚御()风扣舷()桂棹()溯()嫠()妇袅袅()不绝如缕()愀然()潜蛟(,)和之()挟()山川相缪()舳舻(,)旌旗()酾酒()横槊()渔樵()江渚()麋鹿()匏尊()蜉蝣(,)粟()须臾()愀然()枕藉()洗盏()更酌()肴核()杯盘狼籍()(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2 、杯盘狼籍(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七月既望2、举酒属客3、徘徊于斗牛之间4、纵一苇之所如5、凌万顷之茫然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7、桂棹兮兰桨8、击空明兮溯流光9、倚歌而和之10、其声呜呜然11、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12、苏子愀然13、正襟危坐14、山川相缪15、方其破荆州16、下江陵17、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18、固一世之雄也1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20、举匏樽以相属21、哀吾生之须臾22、知不可乎骤得24、盈虚者如彼,23、托遗响于悲风25、而卒莫消长也26、相与枕藉乎舟中(四)词类活用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6、侣鱼虾而友麋鹿(五)翻译下列句子,注意画线处的译法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4.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6.而今安在哉?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赤壁赋》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赤壁赋》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一篇文言文,也是诗人曹操与诸葛亮的著名对联作品。
以下是《赤壁赋》文言文的知识点梳理:
1. 文言文的叙事技巧:《赤壁赋》采用了纪实和叙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描写历史事件来展现人物形象和情感感受,并以此呈现其诗意。
2. 修辞手法的应用:《赤壁赋》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使文章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3. 描写自然景物:《赤壁赋》以赤壁山水环境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具有浓厚的江南山水意境。
4. 展现人物形象:《赤壁赋》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胆略、智谋和情感,塑造出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如曹操、周瑜等。
5. 展示社会风貌:《赤壁赋》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疾苦,通过描写江南渔民的生活和抗击外敌的壮烈事迹,表达了作者关心国家大事和民生疾苦的情感。
6. 思想情感的表达:《赤壁赋》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思想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时局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和感慨,以及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总的来说,《赤壁赋》是一篇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和思想深度的文言文,通过对历史事件、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描写,展示了丰富的文学技巧和深邃的思想情感。
它既是一篇叙事文学作品,又是一篇颇具诗意的抒情散文。
《赤壁赋》知识点梳理
《赤壁赋》知识点梳理
一、创作背景与历史事件:
1.赤壁之战:主要发生在公元208年的三国时期,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占领荆州,但在赤壁大战中被刘备和孙权联军击败,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场战役。
二、题材与主旨:
1.描述赤壁大战:《赤壁赋》以赤壁大战为背景,描绘了壮阔的战争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英勇表现。
3.自然美的赞美:以描写赤壁风景为主线,赞美了大自然的辽阔和壮丽美景。
三、艺术手法与形象描写:
1.借古喻今:通过描写昔日的战争场面,来映射当时的社会动荡与战乱,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的忧虑和希冀。
3.形象描写:通过刻画刘备、孙权、周瑜以及许多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展现了他们的品德和才华,塑造了一批英勇无畏、志存高远的英雄形象。
四、辞章结构与文学价值:
1.辞章结构:《赤壁赋》共分为七个部分,以描写赤壁大战、美景和友谊为主线,通过不同场景的展现,形成一幅生动而壮丽的图画。
2.文学价值:《赤壁赋》以其优美的文辞、生动的形象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而脍炙人口。
它表达了对战乱的痛惜和对友谊、和平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赤壁赋》的知识点梳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主题,展现出对战争的痛惜、对友谊的赞美和对自然美的向往,充分展示了苏轼的文学才华和情感世界。
无论是文学爱好者还是历史研究者,都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和感受到深刻的思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9《赤壁赋》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遗响”)
5.宾语前置句 (1)何为其然也?(疑问句中介词宾语前置,“为” 的宾语“何”前置,应为“为何”) (2)而今安在哉?(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在”
的宾语“安”前置,应为“在安”)
(3)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羡”的宾语“何” 前置,应为“羡何”)
6.定语后置句
(1)凌万顷之茫然(正常语序为“凌茫然之万顷”)
名词,歌词 名词,歌声
动词,歌唱
农历每月十五 动词,眺望 动词,向远处看 名词,名望,声望
到……去 纵一苇之所如 .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像,如同 . 3.如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 及,“不如”就是不及,比不上 王如 其言 依照,按照 .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的 代词,它
《赤壁赋》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每天积累一点点, 脑海变辞海!
1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2
一词多义
3
4
文言句式
一、古今异义 1.白露 横江 .. 古义:
白茫茫的水气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徘徊于斗牛 之间 .. 古义:
指天上的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3.凌万顷之茫然 .. 古义: 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整理 月光下清澈的江水
攻占
发白,发亮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固一世之雄也(“……也”表判断)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非……乎”否定反 问语气,表示判断语气)
2.省略句 (1)举酒属客(省略主语“苏子”) (2)凌万顷之茫然(省略主语“小船”)
(3)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省略主语“其声”)
吟诵 攻克,攻下;向东进军 捕鱼;砍柴
《赤壁赋》重点难点指导
《赤壁赋》重点难点指导1、重点提示: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依然应该放在鉴赏上。
《前赤壁赋》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其写景状物,体物之工,妙传造化;触景生情,情感波澜,层层深入;其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缥缈多姿,为读者创造出优美的神话般的境界。
它借景明理,以物写志,抚今追昔,寓理于情;欣赏自然、观察社会、总结历史,启发读者更深层的哲理思考。
其思想源于老庄,又超越老庄。
全文共换12次韵,用韵错落有致,音调铿锵,节奏感强。
全篇忽乐忽悲,乐中有悲,悲又转喜。
作者感情波澜有起有伏,形似散而神聚。
苏轼在《文说》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前赤壁赋》这篇千古不朽的杰作,正是体现苏轼文风的优秀典范。
2、难点解析:本文的情和景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这篇散文赋以作者邀游赤壁为线索,将不同的景色和意境贯穿起来,联缀一体。
首先写夜游之乐。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令人顿觉胸襟开阔,兴意盎然。
在清风明月,白露水光之中乘一叶扁舟,凌于万顷碧波之上,真好像列子乘风前行,不知飘到哪里才能停止,又宛如羽化为仙,飘飘然像离开人世,超然独立而飞升到仙境。
良辰美景,何其乐也!然而客人伴奏的低沉的箫声与作者悲凉的心境产生了共鸣。
寄情山水并不能完全医治作者心灵的创伤,也无法掩盖住内心深处的苦闷。
作者接着通过客人之口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盛衰兴亡、倏忽即逝的历史画卷,表达出对曹操一世英豪的仰慕,同时又为他沉浮于岁月的倏忽之间而叹惜。
于是自身渺小、人生短暂而长江无穷的悲感,便油然而生,从而将人生无常、功名难就的感伤情绪推向了顶峰。
最后写令人伤心千古的悲哀终于得到了解脱,由悲生悟:世界万物如同眼前的江水和月亮一样。
流去的就像江水,可是江水没有因为流去而消失掉;有圆有缺的就像月亮,可是月亮却没有因此增长或减少。
如果从变化的一面看,世上万物转瞬即逝,一去不返,不必为荣辱得失而着恼;如果从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和人类,又都是永存的、在美妙理想与可悲现实的矛盾面前,作者终于从老庄的处世哲学中找到了出路,表现了作者在人生坎坷、政治失意后对世事采取的一种超然物外的达观精神。
《前赤壁赋》:知识点梳理
《前赤壁赋》知识点归纳一、文学、文化常识填空1.《前赤壁赋》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代著名散文家,与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2.“赋”是一种讲究词采、体物铺陈的文体3.“壬戌之秋”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游褒禅山记》最后的“至和元年七月某日”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4.“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另外,“望”是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晦”是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是指农历每月初一。
二、主旨本文通过对赤壁山水的描写,以及主客问答的方式,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宇宙人生的超然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三、写作特色(一)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情、景、理交融诗人夜游赤壁,面对清风、明月、秋江之清净开阔之景,“乐甚”之情油然而生。
景中寓情,情由景生。
又由明月、江水、赤壁,联想到曹操的诗,进而联想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想到曹操当时盛极一时,发出“英雄安在”的感慨,故羡长江无穷,叹人生短暂渺小,人生无常,由乐转悲。
再由眼前的江水和明月来生发议论,领悟到“变”与“不变”的哲理,长江也不足羡慕,投身大自然,尽情地享受那清风明月之美,豁达喜悦。
这篇赋写景、抒情、议论三者紧密结合,情景交融,情理相生,既充满诗情画意、又含寓着人生哲理,充满理趣之美(二)语言整散结合示例1:如开头的一段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事由。
下面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等整句描绘出了一幅清净开阔的秋江夜景图。
“纵一苇之所如……羽化而登仙”等整句写出作者身处如此环境闲适洒脱的心态。
整散结合,使文章的语言整齐又富于变化,同时又很好地写出游赤壁之事及所见之景和所融之情,让后文生发感慨和议论人生态度有了前提。
示例2:如第三段中“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等多用整句,写出曹操军队数量之多,气势之大及曹操不可一世的骄态,极力渲染当时曹操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
赤壁赋挖空训练及重点知识梳理
赤壁赋挖空训练及重点知识梳理一、基础夯实1.解释加点的词语(第1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 )江,水光接天。
纵( )一苇之所如,凌万顷( )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 )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 )而登仙。
【答案】①属(劝请)②横(笼罩,覆盖)③纵(放任)④如(往) ⑤凌(越过) ⑥万顷(广阔的江面)⑦冯(同“凭”,乘) ⑧虚(太空) ⑨御(驾)⑩羽化(飞升成仙)(第2段)于是饮酒乐甚,扣( )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 )流光。
渺渺( )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 )歌而和( )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答案①扣(敲)②溯(逆流而上)③渺渺(悠远的样子)④倚(循,依) ⑤和(同声相应,唱和) ⑥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⑦缕(细丝)(第3段)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 )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 )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 )千里,旌旗蔽空,酾酒( )临江,横槊赋诗,固( )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 )得,托遗响( )于悲风。
”答案①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②危坐(端坐)③缪(同“缭”,盘绕、围绕)④方(当) ⑤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⑥酾酒(斟酒)⑦固(本来) ⑧骤(一下子,很轻易地) ⑨遗响(余音,指箫声)(第4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 )者如彼,而卒( )莫消长( )也。
高中语文《赤壁赋》内容梳理
赤壁赋一、作者、作品①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谥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著有《苏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②唐宋八大家:指唐宋时期的八个散文家,即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③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
④苏黄:指北宋文学家苏轼和黄庭坚。
⑤苏辛:指宋代豪放词人苏轼和辛弃疾。
⑥苏门四学士: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他们四人都出于苏轼门下,且诗文成就极高,故而得其名。
二、明了背景《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苏轼被贬黄州以后,经常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其后,苏轼又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
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
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三、感悟主旨本文先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
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
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赤壁赋知识点梳理
赤壁赋知识点梳理
赤壁赋简介
赤壁赋又名《赤壁之赋》,是中国东晋时期文学家陆机所作的一篇赋体散文。
这篇赋以赤壁之战为背景,描绘了群英会聚、风月无边的壮观场面,展现了人物的豪情壮志和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赤壁赋中的人物
赤壁赋中描绘了曹操、刘备、周瑜等历史人物的形象。
曹操被描绘为雄才大略的一代名将,刘备则是仁爱之主,周瑜则是智谋过人的谋士将领。
赤壁战役
赤壁赋以赤壁之战为背景,这场战役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一战。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军队遭遇了刘备与孙权联军的重创,最终被迫撤退,成为三国鼎足之势的一个转折点。
赤壁赋的艺术特点
赤壁赋以雄壮豪迈的笔调描绘赤壁之战的壮丽场面,既有雄健的筆墨,又兼而带上優美的风格。
在描写人物时多用精簡的筆法,表現出人物的形象特徵,富有強烈的個性。
赤壁赋的意义
赤壁赋不仅在文学上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更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它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写,展现了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对后世文学、艺术和历史研究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赤壁赋的传承与影响
赤壁赋在后世文学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许多后世文人都以赤壁赋为典范,创作出许多描写历史战争和人物的优秀作品,形成了赤壁赋的丰富传承。
总结
赤壁赋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历史事实与文学艺术之间取得了完美的结合。
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写,展现了那个英雄辈出、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为
读者展现了一幅壮丽而感人的历史画卷。
赤壁赋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同时也对后世文学、历史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赤壁赋知识点归纳整理笔记
赤壁赋知识点归纳整理笔记
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是东晋文学家曹操所作的一篇骈文。
下面是赤壁赋的知识点归纳整理笔记:
1. 赤壁赋的写作背景: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著名战役,曹操
率领大军攻打东吴,但被东吴联军在赤壁击败。
曹操战败后,大军溃败,损失惨重。
赤壁赋的写作背景就是这场战役。
2. 赤壁赋的结构:赤壁赋分为上、中、下三篇。
上篇主要描写战争
前的景色和曹操的豪情壮志;中篇描写战争的激烈场面和曹操的失败;下篇则是对战争胜利后的景象和东吴名士的风采等进行描写。
3. 赤壁赋的意境和艺术特点:赤壁赋以自然景物的描写为主线,通
过描绘江水、山岳、风景等,表现出大自然的壮丽和气势。
同时,也通过战争的描写,展现出英雄壮志和忠诚精神。
4. 赤壁赋的语言特点:赤壁赋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夸张等,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文章的语言流畅,形象生动,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艺术享受。
5. 赤壁赋的影响:赤壁赋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成为后
世文人墨客推崇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还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文化等领域。
总之,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它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战争场面,表现了自然的壮丽和人的英雄壮志,展示了曹操战败和东吴胜利后的景象。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赤壁赋文言知识点梳理
赤壁赋文言知识点梳理【篇一:赤壁赋文言知识点梳理】(3)纵一苇之所如:纵,任。
如,往(4)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
茫然,旷远的样子(5)击空明兮溯流水:空明,月光下的清波。
溯,逆流而上(6)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7)倚歌而和之:循,依。
唱和(8)不绝如缕:细丝(9)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10)正襟危坐:都是端正的意思(11)方其破荆州:当(12)横槊赋诗:朗诵。
(13)固一也之雄也:本来(14)寄蜉蝣于天地:喻人生短促(15)逝者如斯:此,指水(1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消减和增长(17)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连、竟(18)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四、重点虚词(1)于月出于东山之上:从徘徊于斗牛之间: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表被动(2) 之纵一苇之所知:助词,主谓间,无实义目遇之而成色:它们,代清风、明月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无实义惟江上之清风:助词,的(3) 而倚歌而和之:表修饰关系,不译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但,表转折关系耳得之而为声:就,表顺承关系(4) 其其声呜呜然:那方其破荆州:他,代曹操何为其然也:语气词(5) 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的样子,形容词词尾而又何羡乎:呢,表疑问语气词(6)挟飞仙以遨游: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7)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如果(8)而今安在哉:哪里(9)纵一苇之所如:的地方五、词类活用(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舞。
“泣”,使……泣。
动词的使动用法。
(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向西。
东,向东。
名词作状语。
(3)下江陵,顺流而东:下,攻下,名词作动词。
东,向东进军,名词作动词。
(4)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侣。
友,以……为友。
名词的意动用法。
(5)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6)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作动词,显出白色六、文言句式(1)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即“凌茫然之万顷”。
(2)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即“予怀渺渺兮”。
赤壁赋内容梳理
赤壁赋内容梳理《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极为著名的一篇文学作品,被认为是东晋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作为文言文成就的杰出代表,赤壁赋以其精湛的文学技巧和深刻的内涵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从分析赤壁赋的内容来展开对这篇名篇的解读和梳理。
背景和引子赤壁赋是由东晋时期的文学家曹植所作,描写了当时三国时代赤壁之战的英雄豪情和壮阔场面。
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三国时代蜀汉和吴国联合对抗曹魏的重要战役。
在这篇赋文中,曹植以自己的视角,对赤壁之战中的各种情节和人物进行了细腻而深刻的描写,展现出了他对历史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赤壁风光在赤壁赋中,曹植首先描绘了赤壁的自然风光。
他以细腻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岸边的红叶、江水的波涛和桨声等细节,勾勒出了一幅旖旎的江南水乡画卷。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仿佛可以感受到赤壁的宁静和美丽,使整篇赋文更具有诗意和意境。
赤壁之战赤壁赋的核心内容是对赤壁之战的描写。
曹植通过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曹操军队在赤壁遭遇火攻的情节,展现出了吴国和蜀汉联合对抗曹魏的英勇与智慧。
他通过对火烧连营、乱箭飞舞等战斗场面的描写,生动再现了当时的激烈战斗场面,展现了历史人物的勇敢和智慧。
英雄豪情赤壁赋中,曹植不仅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惨烈,还展现了人物的英雄豪情。
在赋文中,周瑜、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都被塑造成了忠义仁爱、机智勇敢的英雄形象,他们在战争中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智谋和胆识,表现出了中国古代英雄的高贵情操和风范。
总结总的来说,赤壁赋是一篇充满悲壮和豪情的古文名篇,展现了东晋文学家曹植优雅的文学才华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
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曹植向读者展现出了一幅真实而生动的历史画卷,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个英雄激荡的时代。
这篇赋文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遗产和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赤壁赋》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他是北宋时期成就最高的文学家、艺术家。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
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苏轼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
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宋代四大书法家;词作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南宋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
他在黄州赤壁所作的词为《念奴娇赤壁怀古》。
2、《前赤壁赋》是一篇文赋,是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夜游赤壁所作。
它继承了传统表现手法中的主客问答,借客之口宣泄政治失意、人生无常的苦闷;借主之口表达潇洒超脱、返归自然的旷达。
除了本文,我们还学过杜牧的《阿房宫赋》。
二、词法、句法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属—嘱劝酒)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凭借)
③山川相缪(缪—缭盘绕)
④举匏尊以相属(属—嘱劝酒尊—樽酒杯)
⑤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籍”通“藉”。
狼藉,凌乱。
)
⑥击空明兮泝流光(“泝”同“溯”,逆水而上)
(二)一词多义
望:1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
2西望夏口(向远处看,动词)
长:1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
2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然:1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白:1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2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歌:1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2歌曰(歌词,名词)
3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名词)
适:1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2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
3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适合)
5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刚刚,才)
6适大病,不能行(适逢)(三)虚词归纳
⑴之
纵一苇之所如(去,往)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苟非吾之所有(助词,的)
⑵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
⑶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⑷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
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四)指出句中的古今异义现象并解释:
1、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2 、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
3、凌万顷之茫然(凌:古义-越过今义-欺侮)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子: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儿子)
5、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节气名)
(五)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歌窈窕之章(歌:名词用作动词,歌咏)
2、白露横江(横:形容词作动词,横贯,笼罩)
3、苏子与客泛舟(泛:使动,使……漂浮)
4、击空明兮溯流光(流光: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
5、正襟危坐(正:形容词作动词,整理)
6、下江陵(下: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攻下)
7、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8、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舞动)
9、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10、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1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12、渺沧海之一粟(渺: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渺)
13、哀吾生之须臾(哀:为动用发,为……哀叹)
14、顺流而东也(东: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15、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16、不知东方之既白(白:形容词作动词,变白)(六)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2、游于赤壁之下(介词结构后置)
3、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4、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5、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6、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谓语省略,省略句)
7、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8、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9、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10、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11、固一世之雄也(“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1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非”为标志的判断句)
13、(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省略句)
14、(其声)舞幽壑之潜蛟(省略句)
15、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后)(七)其他重点字词解释
1、七月既望
..(农历每月十六)
2、举酒属.客(指劝人饮酒)
3、哀吾生之须臾
..(片刻)
4、苟.非吾之所有(如果)
5、纵一苇之所如.(往)
6、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7、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遗弃、脱离)
8、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三、概括本文感情线索,理清全文感情发展的脉络。
本文的感情线索是乐——悲——乐。
作者首段写主客泛舟赤壁,饮酒赋诗,由清风明月抒发超然之乐;二、三段写箫声悲咽,由历史人物的兴亡,写面对现实的悲伤;四、五段纵谈“变”与“不变”的哲理以自我解脱,最终由悲转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