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版》](https://img.taocdn.com/s3/m/327da283a1c7aa00b52acb4a.png)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一、诊断标准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作出诊断。
(一)临床诊断病例1.流行病学史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流行季节,当地托幼机构及周围人群有手足口病流行,发病前与手足口病患儿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2.临床表现符合上述临床表现。
极少数病例皮疹不典型,部分病例仅表现为脑炎或脑膜炎等,诊断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结果。
(二)确诊病例在临床诊断病例基础上,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
1.肠道病毒(CV-A16、EV-A71等)特异性核酸检查阳性。
2.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V-A16、EV-A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
3.急性期血清相关病毒IgM抗体阳性。
4.恢复期血清相关肠道病毒的中和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
二、鉴别诊断(一)其他儿童出疹性疾病手足口病普通病例需与儿童出疹性疾病,如丘疹性荨麻疹、沙土皮疹、水痘、不典型麻疹、幼儿急疹、带状疱疹、风疹以及川崎病等鉴别;CV-A6或CV-A10所致大疱性皮疹需与水痘鉴别;口周出现皮疹时需与单纯疱疹鉴别。
可依据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进行鉴别。
(二)其他病毒所致脑炎或脑膜炎由其他病毒引起的脑炎或脑膜炎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临床表现与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重症病例表现相似。
对皮疹不典型者,应当结合流行病学史并尽快留取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尤其是EV-A71的病毒学检查,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结果作出诊断。
(三)脊髓灰质炎重症病例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时需与脊髓灰质炎鉴别,后者主要表现为双峰热,病程第2周退热前或退热过程中出现弛缓性瘫痪,病情多在热退后到达顶点,无皮疹。
(四)肺炎重症病例可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应与肺炎鉴别。
肺炎患儿一般无皮疹,胸片可见肺实变病灶、肺不张及胸腔积液等,病情加重或减轻呈逐渐演变的过程。
三、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重症病例诊疗关键在于及时准确地识别第2期和第3期,阻止发展为第4期。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版](https://img.taocdn.com/s3/m/6af5359b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82.png)
演讲人:
REPORTING
日期:
• 手足口病概述 •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诊断技术 • 临床治疗原则与方法选择 • 患者管理与康复指导建议 • 预防策略及宣传教育工作部署 • 总结回顾与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目录
PART 01
手足口病概述
REPORTING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一 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 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颅脑CT检查
一般不进行该项检查。并发脑炎者可表现为脑水肿、脑实质病变或脑积水等改变。
磁共振检查
重症患者并发脑炎者可表现为延髓被盖部的网状结构中广泛对称性病灶,病灶呈双灶或多灶性,可融合,脑 干向上区域性被盖组织信号异常。
辅助诊断技术进展
免疫荧光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检测样本中的肠道病 毒抗原,具有快速、灵敏的特点。
主要针对儿童家长、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小学教师和校医等人群进 行健康教育。
跨部门合作机制建立
1 2
卫生部门与教育部门合作
加强托幼机构、学校等单位的卫生管理,共同落 实预防措施。
卫生部门与疾控机构合作
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 疫情扩散。
3
卫生部门与医疗机构合作
加强医疗救治工作,提高重症患儿的救治成功率 。同时,开展临床研究和治疗技术创新,为手足 口病的防治提供有力支持。
重型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严 重并发症,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危重型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引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引](https://img.taocdn.com/s3/m/22ca8c3510661ed9ad51f3ed.png)
宝安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
• 时间分布
2006年 1200 1000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报告数
800 600 400 200 0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1月 0 5 15 6 2月 0 1 1 12 3月 1 1 17 80 4月 4 4 152 348 5月 5 16 1072 175 6月 9 53 35 241 7月 13 41 12 183 8月 6 20 3 32 9月 26 17 2 10月 16 15 8 11月 17 13 10 12月 16 10 0
月份
注:2009年统计到8月10日
图1、2006-2009年手足口病病例的时间分布
• 性别分布
2000
1600
报告数
1200
800
400
0 系列1
男 1735
女 978
性别
注:2009年统计到8月10日
图2、2006-2009年手足口病病例的性别分布
• 年龄分布
2006年
500 400
2007年
• 疫情监测 监测内容— *手足口病个案网络报告; *高度关注幼托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疫情; *疑似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 监测方式— *被动监测; *主动监测(到医疗机构/学校/幼儿园搜索)
• 疫情监测 疫情分析— *病例是否异常升高; *病例是否呈聚集性分布; *是否出现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 信息反馈— *对象: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下级疾控机构及医疗机构; *及时、快速。
• 对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 碘酒、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对乙醚、去氯胆 酸盐、75%酒精和5%来苏不敏感。 • 一般症状较轻,<39℃,手、脚、口斑丘疹、 疱疹/溃疡(四不象、四不特征)。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22年版)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22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77153c16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63.png)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22年版)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eae,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
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常出现暴发或流行,为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制定本指南。
一、目的(一)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疫情报告与监测。
(二)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监测。
(三)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开展重点场所及公众预防控制工作。
二、疾病概述(一)病原学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Co某ackieviruA,CVA)的2、4、5、7、9、10、16型等,B组(Co某ackieviruB,CVB)的1、2、3、4、5型等;肠道病毒71型(HumanEnteroviru71,EV71);埃可病毒(Echoviru,ECHO)等。
其中以EV71及CVA16型较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酒精和5%来苏尔不能将其灭活,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以及56℃3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
病毒在4℃可存活1年,-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
(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
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
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8f505491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c5.png)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和粪-口途径传播。
一般来说,手足口病主要感染儿童,但也有可能感染成人。
以下是手足口病的诊疗指南。
一、临床表现1.儿童患者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喉咙痛、口腔溃疡、手掌、足底和臀部出现红色疹子等。
2.成人患者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相对轻微,一般只有轻度发热、喉咙痛和口腔溃疡。
二、诊断准则1.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可以初步诊断手足口病。
2.需要进一步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如天花、水痘、猩红热等。
三、治疗原则1.对于轻型手足口病,主要是支持性治疗,包括适当的休息、饮食调理和症状缓解药物等。
2.对于重型手足口病,需要住院治疗,包括静脉输液、氧气吸入、抗病毒治疗等。
四、药物治疗1.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使用非处方的对症治疗药物,如解热镇痛药、口腔溃疡喷雾剂等。
2.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需要住院治疗,一般采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
五、其他治疗措施1.对于手足口病的病人,需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房间清洁卫生。
2.患者应避免接触其他儿童,以免传染给其他人。
3.定期观察患者的体温、症状变化和口腔溃疡情况,及时就医。
六、预防与控制1.手足口病的预防主要是进行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改善,如勤洗手、保持手足清洁等。
2.对于病人的床具、衣物和玩具等应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病毒传播。
3.对于感染手足口病的患者,需要及时就医并进行隔离,以避免传播给其他人。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尤其在夏秋季节高发。
临床上,一般以儿童为主要感染人群,症状较轻,但也有可能感染成人。
对于轻型手足口病,可以采用支持性治疗和对症治疗药物,如解热镇痛药和口腔溃疡喷雾剂等。
对于重型手足口病,需要住院治疗,包括静脉输液、氧气吸入和抗病毒药物等。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改善,如勤洗手、保持手足清洁等。
在感染手足口病的患者中,需要及时就医并进行隔离,以避免传播给其他人。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24e78b9c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75.png)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发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烧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
EV71感染引发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
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发暴发或流行。
为指导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制定本指南。
一、目的(一)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肠道病毒病的疫情报告和监测;(二)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三)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开展公众预防和疫情应急处置。
二、病原学引发手足口病的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asckie virus) A组1六、4、五、7、九、10 型,B组二、五、13 型;埃可病毒(ECHO 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 Al6型最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
各类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
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留,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三、流行病学(一) 流行概况手足口病是全世界性传染病,世界大部份地域均有此病流行的报导。
1957年新西兰第一次报导该病。
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
初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第一次确认。
手足口病的世界卫生组织指南与建议
![手足口病的世界卫生组织指南与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62be3f47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6d.png)
手足口病的世界卫生组织指南与建议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简称HFMD)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影响儿童和幼儿园群体。
该疾病通常由肠道病毒引起,尤其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为主。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针对手足口病制定了相关的指南与建议,旨在加强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一、手足口病的定义与症状特征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口腔和咽喉内出现溃疡和斑丘疹,以及手脚上出现皮疹。
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全身不适、咳嗽、喉咙痛和纳差等症状。
二、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手足口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途径传播。
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唾液、尿液和粪便等体液中的病毒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污染的物体间接传播给他人。
因此,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和公共卫生措施对于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三、世界卫生组织对于预防与控制手足口病的指南与建议1. 加强监测和报告制度:各国应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并及时报告HFMD病例,以便及早采取控制措施。
2. 提高公众意识:倡导社会大众关注手足口病的传染途径和预防措施,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如勤洗手、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等。
3. 加强早期发现与筛查:及时发现患有手足口病的患者和病情严重的高风险人群,并进行迅速隔离和医治。
4. 强化医疗措施:对于手足口病的患者,应提供适当的医疗照顾,包括卧床休息、补充水分、控制发热、缓解疼痛等,并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5. 消除感染源:加强患者和潜在感染者的个人卫生习惯,特别是儿童和幼儿园群体应进行集体卫生教育,避免病毒的传播。
6. 工作场所卫生:幼儿园、学校和托儿所等集体场所应加强卫生管理,定期清洁和消毒,做好空气流通和个人卫生习惯的教育工作。
7. 国际合作与经验分享: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分享预防和控制HFMD的经验和最佳实践,共同应对该病的威胁。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解读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5dc8915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65.png)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解读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2022年修订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深度解读手足口病,一种主要影响儿童的传染病,近年来引起了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广泛关注。
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版(1)
![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版(1)](https://img.taocdn.com/s3/m/d54ec0e7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23.png)
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版(1)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口内疱疹、手
足皮疹和发热等症状。
为了及时有效地防治手足口病,卫生部专门发
布了《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以下是该指南的相关要点:
一、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
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为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手掌和脚底出现皮疹,同
时伴有发热等症状。
手足口病多发生在儿童和幼儿园人群中,一般经
过7-10天即可自行恢复。
二、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粪-口和口-口传播途径传播,患者的粪便、唾液、
呼吸道分泌物等均可成为传播源。
因此家庭、幼儿园及学校是手足口
病易发传播场所。
三、手足口病的诊断和治疗
手足口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同时可采用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和抗体检测等方法进行确诊。
在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临床上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来缓解症状。
四、手足口病的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证饮食
卫生,避免食用生、熟不熟的食物;保证室内空气流通,有效消毒卫生;减少人群聚集,避免人员密集场所;加强对幼儿园和学校卫生的
管理。
总之,手足口病虽然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但只要及时有效地采取防控措施,就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卫生部发指南防控手足口病
![卫生部发指南防控手足口病](https://img.taocdn.com/s3/m/c2eae66325c52cc58bd6bea4.png)
上期脑筋急转答案:1、水涨船高,水不会淹没软梯。
2、不会停,它会一直沉下去。
3、正在飞行的飞机。
4、电视机。
5、那是一群鸵鸟。
6、滑冰运动员。
7、鱼缸内没有水。
8、“坏”字。
医药保健!!!!!!"!"!!!!!!"!"卫生部于日前印发《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以指导全国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卫生部指出,今年以来,在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手足口病疫情比去年同期明显上升。
我国安徽以外部分省份的手足口病疫情较去年也有所上升。
国内外资料显示,6~7月份是手足口病的发病高峰期。
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部分地区的手足口病疫情还可能上升。
为做好全国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卫生部于4月底下发通知,指导各地完善防控工作方案,加大监测工作力度,加强重症病例临床救治,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强化公众健康教育,切实做好手足口病等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
同时,卫生部正在总结国内外手足口病防控和临床救治经验,组织开展流行病学、病原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专家介绍,目前尚无针对该病的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但是通过15字防控口诀可有效降低被感染的可能,即“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专家提醒,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在孩子未彻底治愈前,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或学校,防止传染给其他儿童。
据指南介绍,手足口病(Hand-f oot-mo uth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牙杯、玩具、食具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f5bf9254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71.png)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儿童中,尤其是幼儿园和托儿所。
本文将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详细介绍手足口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病因与流行病学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引起。
感染途径主要是经口-经飞沫或接触传播。
二、临床表现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
其中,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多在38-39℃之间;口腔疱疹主要分布在舌头、腭部和颊粘膜等处,症状为疱疹、溃疡和红斑;手足皮疹多见于手掌、足底和甲周,为红色斑疹、小水疱和糜烂。
三、诊断手足口病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临床表现符合手足口病;2.实验室检查发现手足口病病毒核酸或抗原阳性;3.排除其他引起类似临床表现的疾病。
四、治疗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特效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和支持疗法。
根据病情的轻重,治疗策略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症处理:包括控制发热、止痛、润喉等,使用退热药、镇痛药和改善口腔卫生的药物;2.排除并发症:如脑膜炎、肺炎等,并给予相应的治疗;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时补充体液;4.预防传染:患者应隔离,避免接触其他儿童,定期手卫生,勤洗手;5.饮食调理:患者可适量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
五、预后与并发症大多数手足口病患者预后良好,病程较短,一般在一周内恢复。
然而,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如脑膜炎、肺炎等,需要及时治疗。
六、预防措施手足口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1.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2.在疫情期间,避免去人流密集的场所;3.食用熟食,避免生食;4.定期打扫和消毒环境,保持空气流通;5.进行疫苗接种,有效预防。
2024年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方案范文(二篇)
![2024年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方案范文(二篇)](https://img.taocdn.com/s3/m/4ab37db9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b5.png)
2024年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方案范文____年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方案一、概述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途径传播。
该病在儿童和幼儿中较为常见,症状包括口腔溃疡、手脚皮疹、发热等。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制定本方案,旨在加强社会各界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预防控制措施的实施。
二、健康教育与宣传1.加强公共卫生宣传,普及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和预防方法,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向公众传播预防手足口病的信息。
2.开展手足口病宣传周活动,组织各级医疗机构、幼儿园、学校等开展宣传讲座、宣传展览等活动,提高公众的认识和意识。
3.加强对幼儿园和学校师生的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幼儿园和学校制定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督导。
三、个人防护措施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污物后、进食前和接触病人后。
2.避免与患者亲密接触,特别是避免接触患者的唾液、鼻液和皮疹。
3.避免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等污染物。
4.个人用品和餐具要单独使用,定期清洗和消毒。
四、环境卫生管理1.加强家庭和公共场所的清洁消毒工作,保持室内通风,保持环境卫生干净整洁。
2.合理使用消毒剂,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消毒剂,并正确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
3.加强对托幼机构、学校、幼儿园等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监管,对场所进行定期检查和清洁消毒,及时排除卫生死角。
五、病例报告和监测1.完善手足口病病例报告制度,建立健全病例报告机制,确保病例的及时上报和有效监测。
2.加强手足口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病毒分型工作,及时掌握病情的变化和趋势。
3.建立手足口病监测网络,加强与各级医疗机构的数据交流和信息共享,提高监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六、疫苗接种1.加强对手足口病疫苗的研发和生产,提高疫苗的有效率和安全性。
2.推广手足口病疫苗的接种,将手足口病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目标人群进行免疫接种。
七、医疗救治1.完善手足口病诊断和治疗的指南和方案,指导各级医疗机构进行科学的诊疗工作。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15d2d5386294dd88d0d26bd1.png)
流行病学
• 易感人群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流行病学
张琪,邹前健.赣州市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与发病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 杂志,2014,31(04):269-271.
发病机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肠道病毒主要在扁桃体、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结大量复制后释放入血液, 可进一步播散到皮肤及黏膜、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脏、肝脏、胰 脏、肾上腺等,引起相应组织和器官发生一系列炎症反应,导致相应 的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CRP) 多数病例白细胞计数正常,
部分病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RP可升高。 2.血生化 部分病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
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轻度升高, 病情危重者肌钙蛋白、血糖、乳酸升高。
辅助检查
流行病学
• 流行情况 2008—2009 年手足口病在我国发生大流行,2008 年我国累
计报告病例489,540 例,死亡127例,2009 年报告病例 1,155,575 例,死亡353 例。 手足口病爆发流行具有周期性,间隔时间约2-3年。 2011年报告1,613,231例,死亡508例;2012年2,081,285例, 死亡548例。
发热,倦怠,流涎,咽痛,纳差,便秘。甚者可出现大疱、手指脱甲。 • 舌象脉象指纹:舌质淡红或红,苔腻,脉数,指纹红紫。 •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邪。 • 基本方:甘露消毒丹。 • 常用药物:黄芩、茵陈、连翘、金银花、藿香、滑石、牛蒡子、白茅根、
薄荷、射干。
治疗
• 中医辨证论治 • 风动期 毒热内壅,肝热惊风证。 • 症状:高热,易惊,肌肉瞤动,瘛瘲,或抽搐,或肢体痿软无力,呕吐,
手足口病应急预案
![手足口病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5f63cf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a0.png)
手足口病应急预案一、总则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中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
该病可在多年龄组人群中引起感染,但以婴幼儿发病为主,易在5岁以下婴幼儿中造成暴发流行。
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和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脑炎、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传染源为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途径传播。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疫情的流行蔓延,及时做好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总体目标及时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暴发和流行,指导和规范全镇范围内手足口病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版〉》《湖南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应急预案》、《隆回县手足口病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
(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危害公众身心健康的手足口病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
(四)工作原则政府领导、部门配合,依法防控、科学应对,属地分管、分级负责,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二、组织管理(一)成立城关镇卫生院手足口病领导小组,由罗文任组长,钟艺斌副组长,镇卫生院、中心校、托幼所等为成员单位。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地点设在卫生院,办公室主任由罗文同志兼任。
(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卫生院:负责组织、协调、管理本镇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普及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广大群众自我防病意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建立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和联络员制度,及时与有关部门交流协商,形成部门共同参与联防联控机制。
中心校、托幼所:切实加强托幼机构、中小学校手足口病的宣传、教育和防控工作,认真落实晨检制度,加强对因病缺课学生的管理,同时全面整治学校环境卫生,加强学校饮水、饮食卫生安全管理。
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
![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49c1b440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06.png)
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
1、每日晨检,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儿童,要立即要求家长带
儿童去医院就诊;同时做好缺课儿童病因追查。
晨检结果报告卫生室。
2、发现患病儿童,立即去医院诊治,患病儿童不接触其他任何学生,痊愈两周后上课。
3、立即对患病学生接触过的桌椅、体育器材等进行消毒;同时做好教室、食堂、厕所等消毒处理。
4、每天早晚校舍通风或消毒半小时。
5、上一堂手足口病健康教育课,熟知防治知识和正确洗手方法。
6、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饭前便后洗手,不接触患病儿童。
7、在与患者接触后,触摸眼、口、鼻前,打喷嚏或咳嗽后,如厕后,戴口罩前及摘口罩后,接触公共设施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公共电话后,从外面回家后,均需要立即洗手。
洗手时肥皂液或洗手液在手上保持6秒钟以上。
8、发现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工作。
9、在幼儿园门口和班级门口张贴手足口病宣传画和宣传单,
黑板报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10、每天用消毒液对幼儿园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
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11、每个儿童带给家长一张宣传单,带回家读给其家长听让家长了解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12、在流行季节避免儿童或外来人员的往来或交流活动。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53875809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b3.png)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1. 简介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人类亚型载腺病毒(EV71)和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A16)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
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多发生在儿童中。
本文档将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关于手足口病的诊疗指南。
2. 病因与传播途径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源的飞沫或直接的接触传播。
婴幼儿是感染HFMD最容易的人群,在幼儿园和托儿所等集体环境中易发生暴发流行。
3. 主要症状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手足皮疹4. 诊断标准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诊断标准,手足口病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发热,儿童多在38℃以上,成人在37.5℃以上。
•口腔黏膜破损,呈小的溃疡,分布在舌、牙龈和口腔黏膜处。
•手、足、臀部等处出现皮疹,初期为红色丘疹或丘疹团,逐渐发展为大小不等的水疱,水疱多呈圆形或卵圆形。
5. 治疗方法手足口病一般是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患者经过一周至十天左右的时间可以自愈。
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症状,减轻不适。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5.1 药物治疗•抗病毒药物:鉴于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用于治疗手足口病,一般不主张使用抗病毒药物。
•对症治疗: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缓解发热症状。
•口腔保护剂:使用含酚麻美敏(美多芭)的口腔保护剂,有助于缓解口腔溃疡症状。
5.2 症状缓解•饮食调理:鼓励患者多喝水,选用温和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休息:患者需要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6. 预防与控制预防是降低手足口病传播的关键措施。
以下是一些预防与控制手足口病的方法:•维护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清洁环境。
•加强环境清洁:定期消毒,特别是幼儿园和托儿所。
•强化教育宣传:加强对公众和医务人员的手足口病知识宣传,提高防控意识。
7. 注意事项•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过于密切接触。
•患者及家人应定期更换被褥、衣物,保持环境清洁。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4fd9fad3f78a6529647d53ff.png)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参考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一)个人预防措施1.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2.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4.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5.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1. 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2.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3.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
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4. 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5. 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6. 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7. 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
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8.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一堂课活动;给家长发放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单和调查问卷。
9.配备必要的消毒物品,增加洗手设施。
(三)正确的洗手方法正确的洗手方法是个人良好卫生习惯重要内容之一,能有效的防止肠道病毒的传播。
在与患者接触后,触摸眼、口、鼻前,打喷嚏或咳嗽后,如厕后,带口罩前及摘口罩后,接触公共设施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公共电话后、从外面回家后等均应及时洗手。
推荐较合理的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
1、湿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手足口病居家隔离工作指南
![手足口病居家隔离工作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f40aa6d433d4b14e8524688d.png)
手足口病居家隔离工作指南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
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
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
根据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精神,特制定本指南。
一、指导到位,做好宣教。
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建立与辖区医疗机构的信息互通机制,第一时间掌握居家治疗儿童的地址和联系方式,及时通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上门服务。
要向患儿家庭成员宣传防病知识,提供必要的消毒药品,指导患儿看护人做好居家消毒隔离工作。
二、就地隔离,避免接触。
患儿一周内应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家长不能因患儿症状轻再送学校、托儿所、幼儿园;平时尽量让患儿呆在家里,避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健康儿童密切接触。
患儿应留在家中,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一般需隔离2周。
三、细心护理,促进康复。
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故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口腔有糜烂时可以吃一些流质食物。
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每次餐后应用温水漱口,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
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应宽大、柔软,经常更换。
床铺应平整干燥。
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臀部有皮疹的婴儿,应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疱疹破裂者,局部可涂擦1%龙胆紫或抗菌素软膏。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方案模版(三篇)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方案模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d73c7029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89.png)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方案模版一、背景介绍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
其临床特点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水疱、疱疹和溃疡,患者会出现发热、食欲不振、疲倦等症状。
手足口病在儿童中传播迅速,严重影响了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学习效果。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制定____年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二、疫苗接种1. 确保疫苗充足供应:加强与疫苗生产厂家的合作,提前储备足够的疫苗,确保疫苗的充足供应。
2. 推广疫苗免疫:主动推广手足口病疫苗的接种,通过地方卫生部门、学校和社区组织宣传,提醒家长及时带孩子接种疫苗。
3. 加强疫苗监测工作:建立有效的疫苗监测系统,定期监测疫苗的接种情况和疫苗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个人卫生与生活习惯1. 加强手卫生教育:通过健康教育宣传手卫生的重要性,提醒儿童和家长保持良好的洗手习惯。
推广正确的洗手方法,鼓励使用肥皂和流动的水洗手,尤其是在食用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部位以及接触污物后要及时洗手。
2. 避免互相传播:避免接触患有手足口病的患者,尤其是接触他们的分泌物或排泄物。
密切亲密接触者应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勤换洗衣物等。
3. 健康饮食习惯:鼓励儿童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提供均衡营养的食物。
加强对家长的健康饮食指导,提高其对合理膳食的认识。
4. 推行公共卫生措施:加强对公共场所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增加公共洗手设施,提供清洁的餐具和饮水设施,确保公共场所的卫生安全。
四、儿童保健1. 密切关注儿童健康状况:各级儿童医疗机构应建立手足口病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发现疫情,做好病例的隔离和治疗工作。
2. 加强儿童健康管理:针对手足口病易发生于儿童的特点,加强儿童健康管理工作,定期对儿童进行健康检查,确保儿童的身体健康。
3. 提高防治意识:通过医疗机构、学校和社区等渠道,加强对家长和儿童的健康教育和防治知识普及,提高他们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防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