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1).ppt
合集下载
手足口病防控指南课件
![手足口病防控指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e260e92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16.png)
播。
宣传海报与手册
设计制作宣传海报和手册,张贴在公 共场所、学校、医院等地方,供公众
随时查阅。
社交媒体平台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等 ,发布防疫信息和健康提示,与公众 互动交流,解答疑问。
专题讲座与培训
组织专家和医务人员开展专题讲座和 培训,提高公众对手足口病的认知和 防控能力。
0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手足口病防控的监测与预警
预防意义
手足口病的预防非常重要,因为该病传染性强,容易在托儿所、幼儿园等集体场所爆发,因此 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保护儿童健康,减少疾病传播。
02
手足口病预防措施
个人卫生习惯
01 勤洗手
用肥皂/洗手液和水彻底清洁双手,特别是在处理 食物、呕吐物和粪便之后。
02 洗脸和口鼻
用清水清洁脸部和口鼻,避免用脏手触摸脸部。
监测系统建设
监测点设立
在社区、学校等重点区域设立监测点,定期收集 病例数据。
建立病例报告制度
建立病例报告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及时上报手足 口病病例。
加强培训与指导
定期组织专业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手足口病的 认识和诊断水平。
预警级别与应对措施
预警级别划分
根据疫情形势,将预警级别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中药外治法
如中药泡脚、中药灌肠等,可辅助 治疗手足口病,缓解患儿不适症状 。
04
手足口病防控的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策略
制定宣传教育计划
根据当地疫情和防控需求,制定 针对不同人群(如儿童、家长、 教师等)的宣传教育计划,明确
宣传内容和形式。
合理分工
组织卫生、教育、宣传等部门分 工合作,明确职责和任务,确保
宣传海报与手册
设计制作宣传海报和手册,张贴在公 共场所、学校、医院等地方,供公众
随时查阅。
社交媒体平台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等 ,发布防疫信息和健康提示,与公众 互动交流,解答疑问。
专题讲座与培训
组织专家和医务人员开展专题讲座和 培训,提高公众对手足口病的认知和 防控能力。
0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手足口病防控的监测与预警
预防意义
手足口病的预防非常重要,因为该病传染性强,容易在托儿所、幼儿园等集体场所爆发,因此 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保护儿童健康,减少疾病传播。
02
手足口病预防措施
个人卫生习惯
01 勤洗手
用肥皂/洗手液和水彻底清洁双手,特别是在处理 食物、呕吐物和粪便之后。
02 洗脸和口鼻
用清水清洁脸部和口鼻,避免用脏手触摸脸部。
监测系统建设
监测点设立
在社区、学校等重点区域设立监测点,定期收集 病例数据。
建立病例报告制度
建立病例报告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及时上报手足 口病病例。
加强培训与指导
定期组织专业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手足口病的 认识和诊断水平。
预警级别与应对措施
预警级别划分
根据疫情形势,将预警级别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中药外治法
如中药泡脚、中药灌肠等,可辅助 治疗手足口病,缓解患儿不适症状 。
04
手足口病防控的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策略
制定宣传教育计划
根据当地疫情和防控需求,制定 针对不同人群(如儿童、家长、 教师等)的宣传教育计划,明确
宣传内容和形式。
合理分工
组织卫生、教育、宣传等部门分 工合作,明确职责和任务,确保
小学手足口病ppt课件
![小学手足口病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3acf3dc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de.png)
02
03
04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定期开窗通风,避免长时间关 闭门窗。
饮食护理
鼓励患儿多喝水,多吃新鲜蔬 菜和水果,避免刺激性食物。
口腔护理
饭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皮肤护理
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避免 抓挠患处。
药物治疗
口服药物
根据医生建议,给患儿服用抗病 毒药物和对症治疗药物。
外用药物
如瘙痒严重,可遵医嘱使用外用药 物涂抹患处。
手足口病是如何传播的?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答: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接触传播,例如 共用餐具、咳嗽、打喷嚏等。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答:手足口病的症状包括口腔溃疡、手足皮疹、发热、头 痛、咳嗽等,严重时可引起心肺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
家长和学生关心的问题解答
小学手足口病PPT课件
目录
• 手足口病简介 •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 手足口病的治疗与护理 • 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控制 • 手足口病问答环节
01
手足口病简介
手足口病的定义
01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 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 吸道和接触传播。
02
患者的手、足、口腔等部位会出 现疱疹和溃疡,并伴有发热、咳 嗽、流涕等症状。
家长和学生关心的问题解答
手足口病会影响上学吗?
答: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如果孩子出现相关症状,建议暂时停课或请假,待症状消失后一周方可复 课。同时,学校应加强卫生管理,定期消毒课桌椅、玩具等物品。
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建议
加强宣传教育
向家长、学生和教师宣传手足 口病的预防知识和注意事项,
手足口病预防控ppt课件
![手足口病预防控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f66e201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05.png)
团体心理辅导
组织患者和家属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活 动,通过互相交流和支持,减轻心理 压力和孤独感。
艺术治疗和音乐治疗
利用艺术手段和音乐元素进行心理干 预,帮助患者表达情感、缓解压力和 促进身心康复。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https://
为预防手足口病并发症的发生,患者 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卫 生;避免与患病儿童密切接触;加强 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并发症处理
一旦出现并发症,如脑炎、心肌炎等,应立 即就医。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相应 的治疗方案,包括抗病毒、抗炎、免疫调节 等措施,以降低并发症对患者的危害。
PART 04
PART 06
手足口病宣传教育与心理 干预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家长和儿童宣传教育内容
手足口病基本知识
01
向家长和儿童介绍手足口病的病因、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
施等基本知识,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和理解。
个人卫生习惯培养
02
教育家长和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喝生
水、不吃生冷食物等。
家庭环境卫生改善
03
指导家长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定期开窗通风,清洗消毒家居用
品和儿童玩具等。
教师和医务人员培训要求
1 2
疾病认知和预防控制知识
培训教师和医务人员全面了解手足口病的病原学、 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预 防控制措施等。
疫情报告和处置流程
掌握手足口病疫情报告和处置流程,能够及时发 现、报告和处置疫情,防止疫情扩散。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 ppt课件
REPORTING
https://
《手足口病的防控》课件
![《手足口病的防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2ef21af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1a.png)
疫苗研究进展
疫苗种类
研究开发针对不同病毒株的广谱性疫苗,提高疫苗的保护 范围和持久性。
免疫策略
探讨最佳的免疫策略,如加强免疫、联合免疫等,以提高 疫苗接种效果。
临床试验
加速疫苗的临床试验进程,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 到充分验证。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展望
信息共享
加强国际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共同监测病毒变异和疫情动态。
营养支持
保证患儿充足的营养摄入,增强免疫力,促进康 复。
护理方法
隔离措施
将患儿隔离在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的房间,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
口腔护理
保持患儿口腔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漱口,以减轻口腔疼痛和感染 。
皮肤护理
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抓挠患处,防止继发感染。
康复指导
定期复查
01
在治愈后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复发情况
。
预防措施
02
教育患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
食物等。
增强免疫力
03
鼓励患儿多参加户外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饮食,以增强免
疫力。
04 手足口病的防控策略与建 议
完善防控体系
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
通过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并报告手足口病病例,为防 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加强疫情报告制度
种。
疫苗接种注意事项
在接种前应该了解疫苗的禁忌症 和注意事项,并在接种后留观30
分钟以确保没有不良反应。
03 手足口病的治疗与护理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轻重,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如利巴韦林、干扰素等。
对症治疗
针对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采取适当的对症 治疗措施,如退烧、止咳、缓解咽痛等。
《手足口病防治指南》课件
![《手足口病防治指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2da8092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f4.png)
《手足口病防治指南》ppt课 件
目录
CONTENTS
• 手足口病概述 •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 手足口病的治疗与护理 • 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 手足口病防治的公众教育
01
CHAPTER
手足口病概述
定义与特点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 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
吸道和接触传播。
手足口病多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 ,尤其是3岁以下的幼儿。
休息与运动
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时间,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参加户外活动 。
预防知识
向家长宣传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如勤洗手、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等 。
04
CHAPTER
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监测与预警系统
监测
通过医疗机构、实验室、社区等 渠道收集手足口病相关信息,包 括病例报告、病原学监测等。
预警
基于监测数据,运用流行病学方 法分析手足口病流行趋势,预测 可能发生的疫情,及时发布预警 信息。
手足口病的常见症状
发热
大多数病例会出现发热症状, 体温一般在38℃左右。
皮疹
在口腔黏膜、手心、足心和臀 部等部位出现红色丘疹或疱疹 ,疼痛明显,有时可伴有瘙痒 。
咳嗽
部分病例可能出现咳嗽症状, 一般较轻。
流涕
部分病例可能出现流涕症状, 一般较轻。
02
CHAPTER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个人卫生习惯
疫情报告制度
报告程序
建立完善的疫情报告程序,确保各级 医疗机构、实验室、社区等及时上报 手足口病病例信息。
报告内容
包括病例基本信息、临床诊断、实验 室检测结果等,以便对疫情进行全面 了解和分析。
防控措施的落实与评估
目录
CONTENTS
• 手足口病概述 •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 手足口病的治疗与护理 • 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 手足口病防治的公众教育
01
CHAPTER
手足口病概述
定义与特点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 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
吸道和接触传播。
手足口病多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 ,尤其是3岁以下的幼儿。
休息与运动
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时间,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参加户外活动 。
预防知识
向家长宣传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如勤洗手、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等 。
04
CHAPTER
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监测与预警系统
监测
通过医疗机构、实验室、社区等 渠道收集手足口病相关信息,包 括病例报告、病原学监测等。
预警
基于监测数据,运用流行病学方 法分析手足口病流行趋势,预测 可能发生的疫情,及时发布预警 信息。
手足口病的常见症状
发热
大多数病例会出现发热症状, 体温一般在38℃左右。
皮疹
在口腔黏膜、手心、足心和臀 部等部位出现红色丘疹或疱疹 ,疼痛明显,有时可伴有瘙痒 。
咳嗽
部分病例可能出现咳嗽症状, 一般较轻。
流涕
部分病例可能出现流涕症状, 一般较轻。
02
CHAPTER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个人卫生习惯
疫情报告制度
报告程序
建立完善的疫情报告程序,确保各级 医疗机构、实验室、社区等及时上报 手足口病病例信息。
报告内容
包括病例基本信息、临床诊断、实验 室检测结果等,以便对疫情进行全面 了解和分析。
防控措施的落实与评估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ppt课件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9cac77ba216147916112858.png)
7
病毒的特性
• 肠道病毒71型(EV71)属于小RNA病毒科 肠道病毒属的成员。由于病毒颗粒没有类脂性 的包膜,所以对去污剂、乙醚、脱氧胆酸盐以 及弱酸有抵抗力,此外,该病毒还能抵抗70% 乙醇和5%甲酚皂溶液等常见的消毒剂,这些 都决定了该病毒较强的野外生存能力。EV71 病毒对高温(50℃以上)及紫外线的抵抗能力较 差。
手足口病 预防与控制
1
手足病
•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 (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 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 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 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 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 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 所致心肺功能衰竭。
27
28
手卫生
29
本次课重点
• 洗手:
• 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 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
程。
30
六步洗手法
•
•
第一步
• 掌心相对揉搓
•
第二步 手指交叉,掌心对手背揉搓
第三步 手指交叉,掌心相对揉搓
第四步 弯曲手指关节在掌心揉搓
第五步 拇指在掌中揉搓
第六步 31
指尖在掌心中揉搓
们免疫力低下时,马上就可能发病.
33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去年世界洗手日呼吁全世 界重视用肥皂洗手对于保障健康,特别是儿童 健康的重要作用。
• 此外,用肥皂洗手还是防止甲型H1N1流感、 EV71病毒蔓延的重要方式之一。
34
病毒的特性
• 肠道病毒71型(EV71)属于小RNA病毒科 肠道病毒属的成员。由于病毒颗粒没有类脂性 的包膜,所以对去污剂、乙醚、脱氧胆酸盐以 及弱酸有抵抗力,此外,该病毒还能抵抗70% 乙醇和5%甲酚皂溶液等常见的消毒剂,这些 都决定了该病毒较强的野外生存能力。EV71 病毒对高温(50℃以上)及紫外线的抵抗能力较 差。
手足口病 预防与控制
1
手足病
•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 (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 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 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 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 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 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 所致心肺功能衰竭。
27
28
手卫生
29
本次课重点
• 洗手:
• 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 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
程。
30
六步洗手法
•
•
第一步
• 掌心相对揉搓
•
第二步 手指交叉,掌心对手背揉搓
第三步 手指交叉,掌心相对揉搓
第四步 弯曲手指关节在掌心揉搓
第五步 拇指在掌中揉搓
第六步 31
指尖在掌心中揉搓
们免疫力低下时,马上就可能发病.
33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去年世界洗手日呼吁全世 界重视用肥皂洗手对于保障健康,特别是儿童 健康的重要作用。
• 此外,用肥皂洗手还是防止甲型H1N1流感、 EV71病毒蔓延的重要方式之一。
34
小学生手足口病防控知识PPT
![小学生手足口病防控知识PPT](https://img.taocdn.com/s3/m/924b9930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f2.png)
保持室内通风
小学生应保持室内空气流 通,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3 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定期清洁和消毒
小学生应定期对玩具、家 具、地面等进行清洁和消 毒,特别是接触频繁的物 品和场所。
避免接触病人
小学生应尽量避免接触已 经感染手足口病的病人, 如果必须接触,应佩戴口 罩和手套。
集体预防措施
加强晨检
庭环境卫生。
家长应避免让孩子喝生水、吃生 冷食物,尽量少带孩子到人群密
集的场所。
学校预防教育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个人卫生习 惯的培养,教育学生养成勤洗 手、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 等良好卫生习惯。
学校应定期对教室、食堂、宿 舍等场所进行清洁和消毒,保 持环境卫生。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健康状况的 监测,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采取 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危害
手足口病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如脑膜炎、脑炎、心脏疾病等 ,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02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
小学生应养成勤洗手的习惯,特别是在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 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保持手部清洁。
避免揉眼、抠鼻等行为
小学生应避免用手揉眼睛、抠鼻子等行为,这些动作容易将病毒带 入体内。
手足口病多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的幼儿。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通过接触患者或隐性感染者的粪便、 疱疹液、呼吸道分泌物及被污染的物 品传播。
孕妇感染后,病毒可经胎盘传染给胎 儿。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 过空气飞沫传播。
手足口病的症状与危害
症状
发热、咳嗽、流涕、厌食、口腔 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并伴有手 、足、臀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 。
社会宣传与教育
《手足口病防治指南》课件
![《手足口病防治指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c232a74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84.png)
健康教育
保持公共场所卫生清洁,定期清理垃圾,加强水源和食品卫生管理。
环境卫生
建立健全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并控制疫情。
疫情监测与报告
加强医疗救治力量,提高救治成功率。
医疗救治
目前国内上市的手足口病疫苗主要有EV71型疫苗和多种病毒型别混合的疫苗。
疫苗种类
接种对象
接种程序
注意事项
重点针对6个月至5岁的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的易感人群。
休息与运动
遵医嘱定期到医院复查,了解病情恢复情况。
定期复查
根据当地卫生部门的建议,及时接种相关疫苗,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
预防接种
向家长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提高家长对疾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健康宣教
家属支持
鼓励家属给予患儿关爱和支持,减轻患儿的心理压力。
情绪疏导
关注患儿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安慰和疏导,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预防并发症
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的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和疾病传播。
预防交叉感染
鼓励患儿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增强免疫力
04
CHAPTER
手足口病的护理与康复
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适量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
避免接触患者
健康生活习惯
01
02
03
04
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者使用含有至少60%酒精的手部消毒液。
在公共场合、接触患者后或处理患者物品后应戴口罩。
尽量减少与患者及其分泌物的接触,避免共享个人物品。
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锻炼,以提高免疫力。
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提高居民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保持公共场所卫生清洁,定期清理垃圾,加强水源和食品卫生管理。
环境卫生
建立健全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并控制疫情。
疫情监测与报告
加强医疗救治力量,提高救治成功率。
医疗救治
目前国内上市的手足口病疫苗主要有EV71型疫苗和多种病毒型别混合的疫苗。
疫苗种类
接种对象
接种程序
注意事项
重点针对6个月至5岁的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的易感人群。
休息与运动
遵医嘱定期到医院复查,了解病情恢复情况。
定期复查
根据当地卫生部门的建议,及时接种相关疫苗,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
预防接种
向家长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提高家长对疾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健康宣教
家属支持
鼓励家属给予患儿关爱和支持,减轻患儿的心理压力。
情绪疏导
关注患儿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安慰和疏导,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预防并发症
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的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和疾病传播。
预防交叉感染
鼓励患儿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增强免疫力
04
CHAPTER
手足口病的护理与康复
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适量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
避免接触患者
健康生活习惯
01
02
03
04
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者使用含有至少60%酒精的手部消毒液。
在公共场合、接触患者后或处理患者物品后应戴口罩。
尽量减少与患者及其分泌物的接触,避免共享个人物品。
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锻炼,以提高免疫力。
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提高居民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预防手足口病PPT
![预防手足口病PPT](https://img.taocdn.com/s3/m/6006ca7d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f2.png)
传播途径
01
消化道传播
通过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
02
呼吸道传播
通过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
03
接触传播
通过接触患者或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再接触口鼻或 眼睛等部位传播。
易感人群
儿童
身体虚弱或慢性疾病患者
特别是5岁以下的儿童,由于免疫系 统尚未完全发育,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身体虚弱或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容易感 染病毒。
老年人
老年人的免疫系统较弱,容易感染病 毒。
02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个人卫生
01
02
03
勤洗手
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特别是在饭前、便后以及 处理完呕吐物和粪便后。
避免亲密接触
避免与生病的人亲密接触, 特别是不要接触他们的眼 睛、鼻子和嘴巴。
咳嗽礼仪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 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 进封闭的垃圾桶,之后立 即洗手。
04 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公共卫生宣传教育
01
宣传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高公众的防控 意识。
02
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向家长和儿童普及手足口病的 基本知识和预防方法。
03
通过媒体、宣传册、海报等多种形式,广泛传播手足口 病防控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
社区干预措施
加强社区卫生管理,定期开展环境卫 生整治,保持公共场所清洁卫生。
新型检测技术研发
1.D 研发更快速、准确的手足口病检测技术,提
高疾病诊断和监测的效率。
未来挑战
01
02
03
04
疾病长期影响研究
对手足口病对儿童生长发育和 健康的长期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pptx
![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pptx](https://img.taocdn.com/s3/m/59b13f9df705cc17552709c7.png)
2019-10-11
谢谢关注
8
托幼机构及小学预防控制措施
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 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2019-10-11
谢谢关注
4
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 多途径传播但以接触传播为主,
易感人群 : 普遍易感,成人隐性感染,可反复 感染
2019-10-11
谢谢关注
5
疫情报告
5月2日起按丙类传染病报告 报告病例定义
临床诊断病例 实验室诊断病例
突发事件报告标准和要求
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通知家 长送诊、患儿居家隔离治疗,直至病愈方可返校。对缺勤学 生进行追踪,如为病人要采取督促其治疗。
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 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现阶段根据卫生部要求:发现2例病人和1例重症病人或死亡 病例学校停课2-3周。
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 积极开展医疗救治工作,防治患儿出现并发症。
2019-10-11
谢谢关注
10
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在托幼机构、中小学、医院等场 所,开展饭前便后洗手、促进房间通风 等相关内容的健康教育;印刷相关宣传 品,对群众进行健康知识普及,教会群 众“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 晒衣被”的15字防病口诀,促进养成良 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建议家长尽量少让 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及时就诊,及时 隔离。
《手足口病防治》课件
![《手足口病防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c2879b3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05.png)
就医时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避免到 非法行医场所就诊。
若患儿出现持续高热、呕吐、肢体抖 动、呼吸急促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就医时应如实向医生描述病情,遵从 医生的治疗方案和建议。
04
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公共卫生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对象
针对儿童家长、幼托机构工作人 员、学校教师等重点人群开展宣
传教育。
全球疫情监测与预警
建立全球性的手足口病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和应对疫情,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提 供有力保障。
THANKS
感谢观看
手足口病的常见症状
01
02
03
04
发热
大多数病例会出现发热症状, 体温一般在38℃左右,持续
1-2周。
皮疹
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红色斑 丘疹或疱疹,通常在发热1-2 天后出现,2-4天后消退。
口腔症状
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 痛明显,影响进食和吞咽。
其他症状
部分病例可出现头痛、咳嗽、 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3
遵循接种后的注意事项
在接种疫苗后,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有异常 及时就医。
03
手足口病的治疗与护理
家庭护理
01
02
03
04
保持患儿的口腔和皮肤清洁, 勤换洗衣物,修剪指甲,避免
抓破皮疹。
患儿使用的餐具、奶瓶、奶嘴 等应充分清洗干净并消毒。
患儿宜居家休息,减少外出, 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高 热不退、呕吐、肢体抖动、呼 吸急促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手足口病防治》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手足口病概述 •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 手足口病的治疗与护理 • 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 手足口病防治的未来展望
若患儿出现持续高热、呕吐、肢体抖 动、呼吸急促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就医时应如实向医生描述病情,遵从 医生的治疗方案和建议。
04
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公共卫生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对象
针对儿童家长、幼托机构工作人 员、学校教师等重点人群开展宣
传教育。
全球疫情监测与预警
建立全球性的手足口病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和应对疫情,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提 供有力保障。
THANKS
感谢观看
手足口病的常见症状
01
02
03
04
发热
大多数病例会出现发热症状, 体温一般在38℃左右,持续
1-2周。
皮疹
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红色斑 丘疹或疱疹,通常在发热1-2 天后出现,2-4天后消退。
口腔症状
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 痛明显,影响进食和吞咽。
其他症状
部分病例可出现头痛、咳嗽、 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3
遵循接种后的注意事项
在接种疫苗后,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有异常 及时就医。
03
手足口病的治疗与护理
家庭护理
01
02
03
04
保持患儿的口腔和皮肤清洁, 勤换洗衣物,修剪指甲,避免
抓破皮疹。
患儿使用的餐具、奶瓶、奶嘴 等应充分清洗干净并消毒。
患儿宜居家休息,减少外出, 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高 热不退、呕吐、肢体抖动、呼 吸急促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手足口病防治》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手足口病概述 •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 手足口病的治疗与护理 • 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 手足口病防治的未来展望
手足口病防治指南完美版PPT
![手足口病防治指南完美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bee011157c1cfad6195fa7e9.png)
• 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 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本病常 呈爆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幼 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 亦可发生聚集发病现象。该病传染性强, 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 规模流行。
疫情报告
• 报告内容与方法 • 报告时限
报告内容与方法
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 方法?
科学、标准、有序报告
报告方法
手足口病传染病报告卡 当诊断为临床观察病例时在宁波市公共卫
生应急指挥系统上报告.〔不发热〕 手足口病网络直报系统 在网络直报系统中进行传染病报告时,如
选择病种为“手足口病〞,〔发热〕 实验室诊断病例〔疾控更正报告〕
聚集性疫情
发现疫情异常升高或同一托幼机构、学校 等集体单位一周内发生10例〔包括临床 观察病例〕及以上手足口病或1例重症病 例及以上
市CDC将发出聚集性疫情协查通知单,县 级CDC在48小时内完成
手足口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居家隔离
严格按照?宁波市手足口病病人居家隔离 管理方法〔试行〕?执行
每例病例由各社区卫生效劳中心〔乡镇卫 生院〕落实包干责任人
• 居家隔离病人由包干责任人〔社区责任 医生含乡村医生、公共卫生管理员、联 络员为包干责任人,下同〕做好居家隔 离病人的管理工作和以儿童为重点的密 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工作
• 包干责任人须催促病人严格按照隔离期 限及有关要求进行居家隔离治疗,病例 应隔离治疗至主要病症消失,热度及红 疹消退,以及所有水疱消退,假设病人 为托幼儿童或学生,再延长1周〔隔离期 应大于发病后10天,托幼儿童或学生须 大于14天〕。发放隔离告知书和解除隔 离通知书,托幼儿童或学生须凭解除隔 离通知书方能返园〔校〕
手足口病防控教学课件ppt
![手足口病防控教学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dd48e3c8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b7.png)
。
保持学校卫生
02
定期清洁和消毒学校内的物品和表面,特别是儿童经常接触的
物品。
宣传教育
03
对学生进行手足口病的宣传教育,让他们了解预防措施和症状
。
食品卫生与饮水安全
保证饮用水安全
使用安全的饮用水,避免饮用生水。
注意食品卫生
避免食用生或未煮熟的动物产品,对食品进行充分的清洗和烹饪。
03
手足口病的治疗与护理
2
手足口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高发。
3
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手 足疱疹等。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通过消化 道、呼吸道和密切 接触传播。
手足口病在儿童之 间传播迅速,需及 时采取防控措施。
患者粪便、呼吸道 分泌物和皮肤疱疹 液中存在病毒,接 触后易感染。
手足口病的症状与表现
强化免疫接种
推广手足口病疫苗接种,提高接种率,降低发病 风险。
手足口病疫苗接种的相关问题
疫苗种类和效果
目前市场上有多种手足口病疫苗,不同疫苗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 果略有不同。
接种对象和接种程序
根据不同疫苗的说明书,需要接种的对象和接种程序也略有不同 。
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
部分儿童在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后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家长应 了解相关知识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06
关于手足口病防控教学的建议和展望
加强手足口口病防控的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可以提高公众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增强防控意识和能力。
多渠道宣传
利用媒体、网络、宣传册等多种渠道,广泛开展手足口病防控知 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覆盖面和效果。
增加实例和案例分析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ppt课件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f553bfa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91.png)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手足口病概述 • 手足口病的预防 • 手足口病的治疗 • 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控制 • 手足口病案例分析
01
手足口病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 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 吸道和接触传播。
特点
多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3 岁以下的幼儿,潜伏期一般为210天。
传播途径
01
02
03
消化道传播
通过接触患者或隐性感染 者的粪便、口腔分泌物、 疱疹液等污染的食物、水 或餐具等传播。
呼吸道传播
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病 毒可通过飞沫传播给近距 离接触的易感人群。
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患者皮肤疱疹液 、病灶或接触被病毒污染 的物品,如玩具、毛巾等 。
症状与表现
发热
多数患者会突然出现发热,体温 在38℃-39℃之间,持续1-2周。
咳嗽礼仪
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纸 巾捂住口鼻,然后将纸巾 扔进封闭的垃圾桶,之后 立即洗手。
饮食卫生
喝Hale Waihona Puke 水喝开水可以杀死病毒和细菌。
煮熟食物
确保食物完全煮熟,特别是肉类、蛋类和奶制品 。
清洁水果和蔬菜
在食用之前,用清水清洗水果和蔬菜,并确保去 皮。
环境卫生
清洁和消毒
定期清洁和消毒家居物品、玩具和表 面。使用含有至少60%酒精的消毒液 可以杀死病毒。
通风
垃圾处理
及时清理垃圾,避免病毒在垃圾中存 活并传播。
保持室内通风,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3次,每次10-15分钟。
疫苗接种
接种疫苗
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可以有效预防 该病。请咨询医生或医疗保健提 供者,了解疫苗接种的最佳时间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手足口病概述 • 手足口病的预防 • 手足口病的治疗 • 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控制 • 手足口病案例分析
01
手足口病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 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 吸道和接触传播。
特点
多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3 岁以下的幼儿,潜伏期一般为210天。
传播途径
01
02
03
消化道传播
通过接触患者或隐性感染 者的粪便、口腔分泌物、 疱疹液等污染的食物、水 或餐具等传播。
呼吸道传播
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病 毒可通过飞沫传播给近距 离接触的易感人群。
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患者皮肤疱疹液 、病灶或接触被病毒污染 的物品,如玩具、毛巾等 。
症状与表现
发热
多数患者会突然出现发热,体温 在38℃-39℃之间,持续1-2周。
咳嗽礼仪
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纸 巾捂住口鼻,然后将纸巾 扔进封闭的垃圾桶,之后 立即洗手。
饮食卫生
喝Hale Waihona Puke 水喝开水可以杀死病毒和细菌。
煮熟食物
确保食物完全煮熟,特别是肉类、蛋类和奶制品 。
清洁水果和蔬菜
在食用之前,用清水清洗水果和蔬菜,并确保去 皮。
环境卫生
清洁和消毒
定期清洁和消毒家居物品、玩具和表 面。使用含有至少60%酒精的消毒液 可以杀死病毒。
通风
垃圾处理
及时清理垃圾,避免病毒在垃圾中存 活并传播。
保持室内通风,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3次,每次10-15分钟。
疫苗接种
接种疫苗
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可以有效预防 该病。请咨询医生或医疗保健提 供者,了解疫苗接种的最佳时间
《手足口病的防控》课件
![《手足口病的防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0ea70c7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f5.png)
并发症的处理
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医生会给予进 一步的治疗和护理。
防控措施
医院隔离措施
对手足口病患者进行单间隔离,采取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
安全防护措施
医护人员和家属需佩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定期消毒诊疗区域和设备。
疫情监测和报告
加强对手足口病疫情的监测,及时报告病例,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结束语
《手足口病的防控》PPT 课件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我们将会学习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这一疾 病,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病情介绍
定义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口腔、手和脚上的小水疱。
症状表现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手脚疱疹等,严重情况下可能引发脑炎。
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毒携带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
2 接种时间和方法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儿童可在特定年龄接种疫苗,通常使用皮下注射的方式。
3 注意事项
接种前需咨询医生,根据孩子的身体状况决定是否护理环境,保持患者口腔、
用药原则
2
手和脚的清洁。
根据医生建议,选用适当的药物缓解症
状,如发热药、口腔溃疡贴等。
3
预防措施
个人卫生
勤洗手、避免接触病 人的分泌物,尤其是 接触口腔、手和脚的 分泌物。
家居卫生
保持家居清洁,经常 通风换气,定期消毒 常用物品。
食品卫生
食用熟透的食物,避 免生食,注意饮食卫 生。
学校卫生
学校应加强卫生管理, 定期检查和消毒,做 好学生卫生教育。
预防接种
1 疫苗介绍
手足口病疫苗可有效预防疾病,减少严重症状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98年,我国台湾地区发生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 和疱疹性咽峡炎流行,监测哨点共报告129106例病例。 当年共发生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 下的幼儿。重症病例的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 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
流行病学
•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 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该病 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 庭聚集发病现象。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 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 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病原学
• 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 柯萨奇病毒(Coxasckie virus) A组16、4、5、7、9、 10 型, B组2、5、13 型;埃可病毒(ECHO 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 Cox Al6型最为常见。
•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 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 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 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 在50℃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 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存活1年, 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流行病学
• (一) 流行概况 •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
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 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 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 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 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 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前言
•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 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 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 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 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 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 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 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 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 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 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为指导各地 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制定本指南。
病例定义
• (二)实验室诊断病例 • 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为实验室诊断病例 • 1.病毒分离 • 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
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 • 2.血清学检验 • 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
IgG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 3.核酸检验 • 自病人血清、脑脊液、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
流行病学
• 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 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71流行, 1975年保加利亚报告病例750例,其中149人致 瘫,44人死亡。1994年英国发生一起由Cox A16 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患者大多为1-4岁婴幼儿, 大部分病人症状较轻。英国1963年以来的流行病 学数据显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 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东亚地区流行。 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 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人发病,4-6月有29 例病人死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流行病学
• 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此后,北京、河北、 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青海和广东等10几个 省份均有本病报道。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 手足口病暴发,5-10月间发生了7 000余病例。经过2 年低水平散发后,1986年再次暴发。1995年武汉病毒 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1998年深圳市卫 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标本中分离出EV71。
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等标 本中检测到病原核酸。
疫情报告
• (一)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 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 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 对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告。
病例定义
• (一) 临床诊断病例 • 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
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 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 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 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 重症病例: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 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 衰竭、肺水肿等。2. 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 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 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流行病学
• (二)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
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 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 传播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 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 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 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 易感性 •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 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 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 最高。
目录
• 一、目的 • 二、病原学 • 三、流行病学 • 四、病例定义 • 五、疫情报告 • 六、流行病学调查 • 七、实验室检测 • 八、预防控制措施
目的
• (一)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开展肠道病毒病的疫情报告和监测;
• (二)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 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
• (三)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 开展公众预防和疫情应急处置。
流行病学
•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 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该病 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 庭聚集发病现象。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 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 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病原学
• 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 柯萨奇病毒(Coxasckie virus) A组16、4、5、7、9、 10 型, B组2、5、13 型;埃可病毒(ECHO 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 Cox Al6型最为常见。
•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 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 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 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 在50℃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 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存活1年, 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流行病学
• (一) 流行概况 •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
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 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 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 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 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 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前言
•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 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 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 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 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 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 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 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 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 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 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为指导各地 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制定本指南。
病例定义
• (二)实验室诊断病例 • 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为实验室诊断病例 • 1.病毒分离 • 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
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 • 2.血清学检验 • 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
IgG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 3.核酸检验 • 自病人血清、脑脊液、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
流行病学
• 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 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71流行, 1975年保加利亚报告病例750例,其中149人致 瘫,44人死亡。1994年英国发生一起由Cox A16 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患者大多为1-4岁婴幼儿, 大部分病人症状较轻。英国1963年以来的流行病 学数据显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 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东亚地区流行。 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 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人发病,4-6月有29 例病人死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流行病学
• 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此后,北京、河北、 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青海和广东等10几个 省份均有本病报道。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 手足口病暴发,5-10月间发生了7 000余病例。经过2 年低水平散发后,1986年再次暴发。1995年武汉病毒 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1998年深圳市卫 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标本中分离出EV71。
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等标 本中检测到病原核酸。
疫情报告
• (一)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 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 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 对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告。
病例定义
• (一) 临床诊断病例 • 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
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 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 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 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 重症病例: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 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 衰竭、肺水肿等。2. 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 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 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流行病学
• (二)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
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 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 传播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 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 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 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 易感性 •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 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 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 最高。
目录
• 一、目的 • 二、病原学 • 三、流行病学 • 四、病例定义 • 五、疫情报告 • 六、流行病学调查 • 七、实验室检测 • 八、预防控制措施
目的
• (一)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开展肠道病毒病的疫情报告和监测;
• (二)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 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
• (三)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 开展公众预防和疫情应急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