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导学案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答案数学(八年级上册)填空题:1. 周长为 42cm 的长方形,它的长是宽的 3/2,那么它的面积是_______答案:84cm²2. 若正比例函数 y = 3x,那么当 x = 8 时,y = _______答案:243. 设图中的阴影面积是 16.8dm²,那么阴影部分的周长是______ 答案:12.2dm4. 一个面积是 48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如果面积增加 16平方厘米,它的周长会增加_______厘米。

答案:85. 已知正比例函数 y = 2x - 1,求当 x = 6 时,y = _______答案:11选择题:1. 已知一函数 y = |x - 3| + 2,那么它的定义域为()A. RB. x ≤ 3C. x > 3D. x ≠ 3答案:D2. 下列四个函数中,是奇函数的是()A. y = -1/4x³B. y = 4 - 2xC. y = 8x² + 9D. y = 2|x|答案:A3. 分式 3x/(x - 2) + 1,当 x = 2 时,分母为_______。

A. -2B. 0C. 2D. 4答案:04. 在矩形 ABCD 中,AD = 8cm,AB = 6cm,\angle C = 90^\circ,则其对角线 BD 的长为()。

A. 6cmB. 8cmC. 10cmD. 12cm答案:10cm5. 若 x + y = 6,x - y = 2,则 (1/x) - (1/y) 的值为()A. (1/6)B. (1/2)C. (1/12)D. (2/3)答案:A计算题:1. 求得物体表面积占整个球表面积的比值,已知球的半径为 5cm。

答案:(3/4)2. 已知正三角形 ABC 的边长为 8cm。

求 \angle ABD 的度数。

答案:30°3.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 ABC中,AB = AC = 1。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全册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全册导学案及答案

高一数学必修2导学案主备人: 备课时间: 备课组长:1.1.1棱柱、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2)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

(3)会表示有关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概括出柱、锥、台的几何结构特征。

(2)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二、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的结构特征。

学习难点:柱、锥、台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先浏览教材,再逐字逐句仔细审题,认真思考、独立规范作答,不会的先绕过,做好记号。

2、要求小班、重点班学生全部完成,平行班学生完成A、B类问题。

3、A类是自主探究,B类是合作交流。

四、知识链接: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体:五、学习过程:A问题1:什么是多面体、多面体的面、棱、顶点?A问题2:什么是旋转体、旋转体的轴?B问题3:什么是棱柱、锥、台?有何特征?如何表示?如何分类?C问题4;探究一下各种四棱柱之间有何关系?C问题5:质疑答辩,排难解惑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2.棱柱的任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A 例1:如图,截面BCEF 把长方体分割成两部分,这两部分是否是棱柱?B 例2:一个三棱柱可以分成几个三棱锥?六、达标测试A1、下面没有对角线的一种几何体是()A .三棱柱B .四棱柱C .五棱柱D .六棱柱A2、若一个平行六面体的四个侧面都是正方形,则这个平行六面体是()A .正方体B .正四棱锥C .长方体D .直平行六面体B3、棱长都是1的三棱锥的表面积为()A .3B.23C.33D.43B4、正六棱台的两底边长分别为1cm,2cm,高是1cm,它的侧面积为()A .279cm2B .79cm2C .323cm2D .32cm2B5、若长方体的三个不同的面的面积分别为2,4,8,则它的体积为()A .2B .4C .8D .12C6、一个三棱锥,如果它的底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它的三个侧面()A .必须都是直角三角形B.至多只能有一个直角三角形C .至多只能有两个直角三角形D.可能都是直角三角形A7、长方体的共顶点的三个侧面面积分别为3,5,15,则它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__.七、小结与反思:【励志良言】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找方法。

高一数学:函数及其表示(导学案含答案)

高一数学:函数及其表示(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节 函数及其表示1.函数与映射的概念2.函数的有关概念(1)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在函数y =f (x ),x ∈A 中,x 叫做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 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 的值相对应的y 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 (x )|x ∈A }叫做函数的值域.求函数定义域的策略(1)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常从解析式本身有意义,或从实际出发.(2)如果函数y =f (x )是用表格给出,则表格中x 的集合即为定义域.(3)如果函数y =f (x )是用图象给出,则图象在x 轴上的投影所覆盖的x 的集合即为定义域.(2)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3)相等函数: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则这两个函数相等,这是判断两函数相等的依据.两函数值域与对应关系相同时,两函数不一定相同.(4)函数的表示法:表示函数的常用方法有:解析法、图象法、列表法.3.分段函数若函数在其定义域内,对于定义域内的不同取值区间,有着不同的对应关系,这样的函数通常叫做分段函数.关于分段函数的3个注意(1)分段函数虽然由几个部分构成,但它表示同一个函数.(2)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并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3)各段函数的定义域不可以相交.考点一 函数的定义域[典例] (1)函数y =ln (1-x )x +1+1x的定义域是( ) A .[-1,0)∪(0,1)B .[-1,0)∪(0,1]C .(-1,0)∪(0,1]D .(-1,0)∪(0,1)(2)已知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1,0),则函数f (2x +1)的定义域为( )A .(-1,1) B.⎝⎛⎭⎫-1,-12 C .(-1,0)D.⎝⎛⎭⎫12,1[答案] (1)D (2)B 2.抽象函数的定义域问题(1)若已知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a ,b ],其复合函数f (g (x ))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 ≤g (x )≤b 求出;(2)若已知函数f (g (x ))的定义域为[a ,b ],则f (x )的定义域为g (x )在x ∈[a ,b ]上的值域.[题组训练]1.函数f (x )=1ln (x +1)+4-x 2的定义域为( )A .[-2,0)∪(0,2]B .(-1,0)∪(0,2]C .[-2,2]D .(-1,2]解析:选B考点二 求函数的解析式[典例] (1)已知二次函数f (2x +1)=4x 2-6x +5,求f (x );所以f (x )=x 2-5x +9(x ∈R).考点三 分段函数考法(一) 求函数值[典例] 已知f (x )=⎩⎪⎨⎪⎧ log 3x ,x >0,a x +b ,x ≤0(0<a <1),且f (-2)=5,f (-1)=3,则f (f (-3))=()A .-2B .2C .3D .-3[答案] B考法(二) 求参数或自变量的值(或范围)[典例] 设函数f (x )=⎩⎪⎨⎪⎧ 2-x ,x ≤0,1,x >0,则满足f (x +1)<f (2x )的x 的取值范围是( )A .(-∞,-1]B .(0,+∞)C .(-1,0)D .(-∞,0)[答案] D[题组训练]1.设f (x )=⎩⎨⎧ x ,0<x <1,2(x -1),x ≥1,若f (a )=f (a +1),则f ⎝⎛⎭⎫1a =( )A .2B .4C .6D .8综上,f ⎝⎛⎭⎫1a =6.2.已知函数f (x )=⎩⎪⎨⎪⎧2x ,x ≤1,f (x -1),x >1,则f (f (3))=________. 解析:由题意,得f (3)=f (2)=f (1)=21=2,∴f (f (3))=f (2)=2.答案:23.设函数f (x )=⎩⎪⎨⎪⎧x +1,x ≤0,2x ,x >0,则满足f (x )+f ⎝⎛⎭⎫x -12>1的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答案:⎝⎛⎭⎫-14,+∞ 4.设函数f (x )=⎩⎪⎨⎪⎧ ⎝⎛⎭⎫12x -7,x <0,x ,x ≥0,若f (a )<1,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答案:(-3,1)[课时跟踪检测]1.下列所给图象是函数图象的个数为( )A .1B .2C .3D .4故选B.2.函数f (x )=2x -1+1x -2的定义域为( )A .[0,2)B .(2,+∞)C .[0,2)∪(2,+∞)D .(-∞,2)∪(2,+∞)解析:选C 由题意得⎩⎪⎨⎪⎧ 2x -1≥0,x -2≠0,解得x ≥0,且x ≠2.3.已知f ⎝⎛⎭⎫12x -1=2x -5,且f (a )=6,则a 等于( )A.74 B .-74C.43 D .-43解析:选A 令t =12x -1,则x =2t +2,f (t )=2(2t +2)-5=4t -1,则4a -1=6,解得a =74.4.下列函数中,同一个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相同的是( )A .y =x -1B .y =ln xC .y =13x -1 D .y =x +1x -1解析:选D5.已知函数f (x )=⎩⎪⎨⎪⎧ log 2x +a ,x >0,4x -2-1,x ≤0.若f (a )=3,则f (a -2)=( )A .-1516 B .3C .-6364或3 D .-1516或3 解析:选A 6.已知函数y =f (2x -1)的定义域是[0,1],则函数f (2x +1)log 2(x +1)的定义域是( ) A .[1,2]B .(-1,1] C.⎣⎡⎦⎤-12,0 D .(-1,0)解析:选D 由f (2x -1)的定义域是[0,1],得0≤x ≤1,故-1≤2x -1≤1,∴f (x )的定义域是[-1,1],∴要使函数f (2x +1)log 2(x +1)有意义, 需满足⎩⎪⎨⎪⎧ -1≤2x +1≤1,x +1>0,x +1≠1,解得-1<x <0.7.下列函数中,不满足f (2 018x )=2 018f (x )的是( )A .f (x )=|x |B .f (x )=x -|x |C .f (x )=x +2D .f (x )=-2x解析:选C 若f (x )=|x |,则f (2 018x )=|2 018x |=2 018|x |=2 018f (x );若f (x )=x -|x |,则f (2 018x )=2 018x -|2 018x |=2 018(x -|x |)=2 018f (x );若f (x )=x +2,则f (2 018x )=2 018x +2,而2 018f (x )=2 018x +2 018×2,故f (x )=x +2不满足f (2 018x )=2 018f (x );若f (x )=-2x ,则f (2 018x )=-2×2 018x =2 018×(-2x )=2 018f (x ).故选C.8.已知具有性质:f ⎝⎛⎭⎫1x =-f (x )的函数,我们称为满足“倒负”变换的函数,下列函数:①f (x )=x -1x ;②f (x )=x +1x ;③f (x )=⎩⎪⎨⎪⎧ x ,0<x <1,0,x =1,-1x,x >1.其中满足“倒负”变换的函数是(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① 解析:选B 9.函数y =ln ⎝⎛⎭⎫1+1x +1-x 2的定义域为________. 答案:(0,1]10.若函数f (x )=⎩⎨⎧ lg (1-x ),x <0,-2x ,x ≥0,则f (f (-9))=________. 答案:-211.已知函数f (x )=⎩⎪⎨⎪⎧2x ,x >0,x +1,x ≤0,若f (a )+f (1)=0,则实数a 的值等于________. 答案:-312.已知f (x )=⎩⎪⎨⎪⎧ 12x +1,x ≤0,-(x -1)2,x >0,使f (x )≥-1成立的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答案:[-4,2]13.设函数f (x )=⎩⎪⎨⎪⎧ax +b ,x <0,2x ,x ≥0,且f (-2)=3,f (-1)=f (1). (1)求函数f (x )的解析式;(2)在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中画出f (x )的图象.解:(1)由f (-2)=3,f (-1)=f (1),得⎩⎪⎨⎪⎧ -2a +b =3,-a +b =2, 解得⎩⎪⎨⎪⎧ a =-1,b =1,所以f (x )=⎩⎪⎨⎪⎧-x +1,x <0,2x ,x ≥0. (2)函数f (x )的图象如图所示.。

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导学案及答案(145页)

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导学案及答案(145页)

§1.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自学目标]1.认识并理解集合的含义,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2.了解属于关系和集合相等的意义,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3.初步掌握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并能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知识要点] 1. 集合和元素(1)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记作a A ∈; (2)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集合A,记作a A ∉. 2.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 3.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Venn 图. 4.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5.常用数集及其记法: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 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 [预习自测]例1.下列的研究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如果能,采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它. (1)小于5的自然数; (2)某班所有高个子的同学; (3)不等式217x +>的整数解; (4)所有大于0的负数;(5)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第一、三象限的平分线上的所有点.分析:判断某些对象能否构成集合,主要是根据集合的含义,检查是否满足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例2.已知集合{},,M a b c =中的三个元素可构成某一个三角形的三边的长,那么此三角形 一定是 ( )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例3.设()()(){}22,,2,,5,a N b N a b A x y x a y a b ∈∈+==-+-=若()3,2A ∈,求,a b 的值.分析: 某元素属于集合A,必具有集合A 中元素的性质p ,反过来,只要元素具有集合A 中元素的性质p ,就一定属于集合A.例4.已知{}2,,M a b =,{}22,2,N a b =,且M N =,求实数,a b 的值.[课内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所有著名的作家可以形成一个集合 (B )0与 {}0的意义相同 (C )集合⎭⎬⎫⎩⎨⎧∈==+N n n x x A ,1是有限集 (D )方程0122=++x x 的解集只有一个元素 2.下列四个集合中,是空集的是( )A .}33|{=+x xB .},,|),{(22R y x x y y x ∈-= C .}0|{2≤x x D .}01|{2=+-x x x 3.方程组20{=+=-y x y x 的解构成的集合是( )A .)}1,1{(B .}1,1{C .(1,1)D .}1{.4.已知}1,0,1,2{--=A ,}|{A x x y y B ∈==,则B =5.若}4,3,2,2{-=A ,},|{2A t t x xB ∈==,用列举法表示B= . [归纳反思]1.本课时的重点内容是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难点是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以及集合元素的三个重要特性的正确使用;2.根据元素的特征进行分析,运用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解决问题,叫做元素分析法。

四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导学案答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导学案答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导学案答案一、直接写出得数。

+= y+y= 56×78×0= 25×14-25×10= ÷5÷4=÷= 90×70= n×n= 37十68×0= -65-35=二、填空题1. 一个小数由2个十,5个十分之一,9个百分之一共同组成,这个小数就是( )。

2. 5.46是由( )个1、( )个0.1、和( )0.01组成。

3. 用字母则表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s=( )4. 一本书a元,买40本这样的书需要( )元。

5. 一个工厂旧有煤x吨,火烧了t天,每天火烧a吨,还剩下( )吨。

6. 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平均数是n,另外两个数分别是( )和( )。

7. 一个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就是40度,另一个锐角就是( )度。

8. 最小的三位数与最大的两位数的乘积( )。

9. 钟面上9时整,时针和分针所夹的角是( )度。

从1点至2点,分针转动的角度就是( )度。

10. 甲数是乙数的7倍,甲数比乙数多,乙数是( )。

11. 用字母则表示乘法分配律就是( )。

12. 一周角=( )直角 =( )平角13. 25×49×4=(25×4)×49这一运算过程运用了( )律。

14. 用3根小棒来拼三角形,已知两根小棒的长度分别为10厘米和5厘米,那么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最短是( )厘米。

15. 不必排序,在○填上上<、>或=(40+4)×25○11×(4×25) -○-+216. 大红用一根17厘米短的铁丝围起了一个三角形,它的边长可能将就是( )、( )、( )。

三、判断(在括号里对的打“√”,错的打“×”)1. a的平方一定大于2a ( )2. 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角是锐角。

( )3. 小的三角形比大的三角形内角和度数小。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一数据收集整理 数据收集整理内 容1、说说你的书包里有几种不同的物品,各有几件2、读表并回答问题。

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 人数 96 15 8⑴全班共有( )人。

⑵最喜欢()色的人数最多。

(3)如果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 )色合适。

3、读图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下表。

姓名王明明陈小菲 票数⑴ 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参加比赛。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项目温故如新 新课先知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12 4 (2)31 8能会怎样?4、统计数据的时候,可以用举手、画(( ) ”字、画(( )心中有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和画圆圈等方法。

5、下面是小明记录的某个月的天气情况。

O正正正d正正 丁奇 而天气 ■ 天数(1)把记录的结果填在表中。

(2)这个月共有( )天,①比响!多( )天。

温馨 知识准备:分类和整理的相关知识。

提学具准备:空白的统计表。

示参考答案1、略2、(1)38 (2)蓝 (3)蓝3、15 22 (1)陈小菲 (2)即使.预习检验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这两人都选王明明,结果还是陈小菲票数多4、正5、(1)1512 4 (2)31 8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二表内除法(一)1 平均分内 容2、把6块糖分成3份,你怎样分?♦ 一 R 3 勒_____________ ____ J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Z \>第()幅图是平均分。

每份分得(),叫平均分3、把18个苹果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几个?分析与解答:分苹果的时候,我们可以1个1个地分,还可以2 个2个地分,但是无论怎样分,最后分得的结果是每份(),都是( )个。

4、8个苹果,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分析与解答:可以先把苹果每 2个一份去分,最后发现分成了( )份,也就是说8里面有( )个2。

5、分物体的时候,我们可以1个1个地分,也可以2个2个地分,还可以( )地分。

数学九年级下册全套导学案(pdf版含答案)(1)

数学九年级下册全套导学案(pdf版含答案)(1)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全套导学案26.1.1反比例函数§26.1 反比例函数1.认识反比例函数是描述具有反比例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2.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反比例函数的过程,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3.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试一试反比例函数的概念1.回答下列问题(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 ,某次列车的平均速度v(单位:km/ h )随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 (单位:h )的变化而变化.问题中有两个变量与,当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随着它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对于的每一个确定的值,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因此变量间具有函数关系,它的解析式为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块面积为1000m2 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y (单位:m )随宽x(单位:m )的变化而变化. 问题中有两个变量与,当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随着它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对于的每一个确定的值,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因此变量间具有,它的解析式为.(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 104 km2 ,人均占有面积S (单位:km2 / 人)随全市总人口n (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问题中有两个变量与,当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随着它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对于的每一个确定的值,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 因此变量间具有,它的解析式为.答案:1.(1)t,v,t,v,t,v,v1463;(2)x,y,x,y,x,y,函数关系,y t=1000;x1.68 ⨯104 k(3)n,S,n,S,n,S,函数关系,Sk = ;小结:(1) y = ,非零常数; n x(2)x ,y ,x ,不等于 0 的一切实数;(3)分母,无意义;(4)自变量,函数.根据已知条件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1.已知 y 是 x 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 x = 2 时, y = 6 .(1)写出 y 关于 x 的函数解析式;(2)当 x = 4 时,求 y 的值.解:(1)因为 y 是 x 的 ,所以设 .又因为 x = 2 时, y = 6 ,所以有,解得, 因此 y = .(2)把 x = 4 代入,得 y = . 2. 近视眼镜的度数 y (单位:度)与镜片焦距 x (单位:m )成反比例.已知 200 度近视眼镜的镜片焦距为0.5m ,则 y 与 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是. 答案:1.(1)反比例函数,y= ,6 = x试一试k 12,k=12,2 x;(2)y12,3;2.xy 100.x 题组一1.用函数解析式表示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1)某厂现有 300 吨煤,这些煤能烧的天数y(单位:天)随平均每天烧的吨数x(吨/天)的变化而变化.那么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2)一个物体重100N,物体对地面的压强p (单位:Pa)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单位:m2 )的变化而变化.那么p 与S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2.下列函数:① y做一做2x1;②y4=-;③yx⑤ xy =15;⑥y=2,其中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的是(填序号). x 23.在xy + 2 = 0 中,y 是x 的()A.一次函数B.反比例函数C. 正比例函数D.既不是正比例函数也不是反比例函数答案:1.(1)y300;(2)p x=300;2. ②④⑤;3. B. S题组二1.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对气缸顶部的活塞加压,测出每一次加压后缸内气体的体积和气体对气缸壁所产生的压强,如下表:体积 x (mL)100 80 60 40 20压强 y(kPa) 60 75 100 150 300则可以反映y 与x 之间的关系的式子是()3000 6000A. y =3000x做一做B. y 6000xC.y =D. y =x x2.已知y 与x2 成反比例,并且当x = 3 时,y = 4 .(1)写出y 关于x2 的函数解析式;(2)当x = 1.5 时,求y 的值;(3)当y = 4 时,求x 的值.答案:1.D;2.(1)因为y 与x2 成反比例,所以设y =k k. 又因为 x = 3 时, y = 4 ,所以x 2 有4 = ,解得k = 36 ,因此 y =3236;(2)将x=1.5代入y = x36得y 16;(3)将x2 y = 6代入 y = 36得 x = ± 6 .x 1. 若 y = (a +1)xa -2 是反比例函数,则 a 的取值为 .2. 已知函数 y = 能力拓展m + 3 x1-m2-3m是反比例函数,则m2 2m = .3.反比例函数y=k在x = 2 处自变量增加 1,函数值相应地减少了2 x 3小结:(1)反比例函数y = 中 k≠0,自变量 x 的指数为;k x (2) y 与 x 成正比例, x 与 z 成反比例,则 y 与 z 成. 6 ,则 k= .4.若 y 与 x 成正比例, x 与 z 成反比例,且当 z = 2 时, y = -3,则 y 与 z 的函数解析式是 .答案:1. 1;2. 0;3. 4;4. y = -6 ;小结:(1)-1;(2)反比例. x 26.1.2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1. 会根据解析式画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归纳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特征和性质.2. 灵活运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解决问题.3. 感悟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与图像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及转化的思想方法.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1. 通过描点法画出下列反比例函数的图像.(1) y = (2) y = 12 x x解:列表表示几组 x 与 y 的对应值(填空):x … -12 -6 -4 -3 -2 -1 1 2 3 4 6 12 … y = 6xy = 12 x图26.1-12. 通过描点法画出下列反比例函数的图像.(1) y = - 6x试一试(2)y =-12 x答案:1. 略;小结(2)一、三,一、三,减小;(3)减小;2. 略;小结:(3)二、四,二、四,上升,增大;(4)二、四,增大.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运用1.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经过点A(2,6) .(1)这个函数的图像位于哪些象限?y 随x 的增大如何变化?(2)点B(3,4) ,C(-2试一试1, 4 2k k 14) , D (2,5) 是否在这个函数图像上? 5解:(1)因为点 A (2,6) 在 象限,所以这个函数的图像位于 象限,在每一个象限内, y 随 x 的增大而.(2)设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y = ,因为点 A (2,6) 在其图像上,所以点 A 的坐x标满足 y = ,即 ,解得 k=.所以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x因为点满足该解析式,点 不满足该解析式,所以点在这个函数图像上,点 不在这个函数图像上. 2. 下列反比例函数:① y = - 2x②y =③ 7 y =-103x x④ y3 100x(1)图像位于第一、三象限的是 ; (2)图像位于第二、四象限的是 .小结:1. 如果任意一点的坐标满足函数解析式,那么这个点就在其图像上,否则,就不在其图像上.2. 反比例函数图像的位置以及 y 如何随 x 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只与有关.函数 图像位置 图像变化趋势y = kxk > 0 第一、三象限 在每个象限内, 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 k < 0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 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3. 如图 26.1-2,它是反比例函数 y =m - 5 图像的一支.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x(1)图像的另一支位于哪个象限?常数 m 的取值范围是什么?(2)在这个函数图像的某一支上任取点 A (x 1,y 1) 和点 B (x 2,y 2 ) ,如果 x 1 > x 2 ,那么y 1和 y 2 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图 26.1-2解:(1)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只有两种可能:位于象限,或者位于象限.因为这个函数的图像的一支位于第 象限,所以另一支必位于第象限. 因为这个函数位于象限,所以 m-5,解得.(2)因为 m-5 ,所以在这个函数图像的任一支上,y 都随 x 的增大而,因此当 x 1 > x 2 时,.4. A (-1, y ) , B (1, y ) , C (3, y ) 是反比例函数 y = - 1图像上的三点,请你正确排出123xy 1,y 2,y 3 的大小顺序.k 12 答案:1.(1)第一,第一、三,减小;(2) 6 =,12, y =,B 、C ,D ,B 、C ,D ;2.2x(1)②④;(2)①③;小结:2. k 的正负;3,(1)第一、三,第二、四,一,三,一、三, >0,m >5;(2)>0,减小, y 1 < y 2 ;4. y 2 < y 3 < y 1 ;小结:(2)原点.反比例函数的几何意义k1. 如图 26.1-3 所示,反比例函数 y =试一试(k ≠ 0) 的图像上任取一点P(x, y) ,过这一点分别x作x 轴、y 轴的垂线PM ,PN ,垂足分别为点M 、N ,所得的矩形PMON 的面积为多少?图 26.1-3k解:矩形PMON 的面积S = ,因为y =,所以xy =k ,所以S= ,即过x双曲线上任意一点作x 轴、y 轴的垂线,所得的矩形面积为.k2.如图 26.1-3 所示,反比例函数y =k (k ≠ 0) 的图像上任取一点 E (x , y ) ,过 E 作 xEF ⊥ y 轴于点 F ,连接OE ,所得三角形 EOF 的面积为多少? 解:三角形 EOF 的面积 S= ,因为 y = ,所以 xy = k ,所以 S=, x即过双曲线上任意一点作坐标轴的垂线,并将该点与原点相连,所得的三角形的面积为 .答案:1. PM ⋅ PN =y ⋅x =xyk k, , ,k ,k ;2. 1 EF ⋅ OF =1x ⋅ y = 1xy1 1.22 22 2题组一1. 下列图像中是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是( )(A )(B )2. 填空学习迁移做一做k (C )(D ) 5(1)反比例函数 y =的图像在第象限.x(2)反比例函数 y = 的图像如图 26.1-4 所示,则k0;在图像的每一支上,y 随 xx的增大而.图 26.1-43. 对于反比例函数 y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xA.图像经过点(-1,3)a 2B. 图像位于第二、第四象限C. x > 0 时, 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D. x < 0 时, 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4.当a ≠ 0 时,函数 y = ax +1与函数 y = 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象可能是()x答案:1.C ;2.(1)一、三;(2)>,减少;3.D ;4.C.题组二k1. 若点 P 1(-1,m ) P 2 (-2, n ) 在反比例函数 y = x(k > 0) 的图像上,则m n (填“>”“<”或“=”) 2. 已知点 A (x 1, y 1) , B (x 2 , y 2 ) , C (x 3, y 3 ) 是函数 y = - xx 1 < 0 < x 2 < x 3 ,则 y 1, y 2 , y 3 的大小关系是3 + 2m图 像 上 的 三 点 , 且3. 已知 A (-1, y 1) , B (2, y 2 ) 两点在双曲线 y = ( )做一做,且y1 >y2 ,则m 的取值范围是xA.m >0B.m 0C.m >-3 2D.m <-3 2答案:1.<;2. y2 <y3 <y1 ;3.D.题组三k1.如图26.1-5 所示,M 为反比例函数y =的图像上的一点,MA⊥y轴,垂足为A,△MAOx的面积为2,则k 的值为.2.如图26.1-6,点A 在函数y =做一做4 4 ( x > 0) 的图象上,且OA = 4 ,过点 A 作 AB ⊥ x 轴于x点 B ,则△ ABO 的周长为.图26.1-5 图26.1-6 3. 如图 26.1-7 所示,A 、B 两点在双曲线 y = ,分别经过 A 、B 两点向坐标轴作垂线段,x已知 S 阴影 = 1,则 S 1+ S 2 等于( ) A. 3B. 4C. 5D.6图 26.1-7图 26.1-84 4. 如图 26.1-8 所示,函数 y = -x 与函数 y = -x6 的图像相交于 A ,B 两点,过 A ,B 两点 分别作 y 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 C ,D ,则四边形 ACBD 的面积为( ) A. 2 B. 4 C. 6 D. 8 答案:1.4;2. 2 + 4 ;3.D ;4.D. 1. 如图 26.1-9,P 是双曲线 y =4( x > 0) 的一个分支上的一点,以点P 为圆心,1 个点位x长度为半径作⊙P,当⊙P与直线y = 3相切时,点P 的坐标为. 图26.1-9 图26.1-102.如图26.1-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反比例函数y =k( x> 0) 的图像上有一点A(m,4),x过点 A 作AB⊥x轴于点 B,将点 B 向右平移 2 个单位长度得到点 C,过点 C 作y 轴的平行线4交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于点D,CD =.3(1)点D 的横坐标为(用含m 的式子表示);(2)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3.如图 26.1-11,四边形ABCO 是平行四边形,OA = 2 ,AB = 6 ,点C 在x 轴的负半轴上,将□ABCO 绕点A 逆时针旋转得到□ADEF,AD 经过点O ,点F 恰好落在x 轴的正半轴k上,若点 D 在反比例函数y =( x< 0) 的图像上,则k 的值为.x图 26.1-11答案:1.(1,4)或(2,2);2.(1)m+2;(2) CD =4,∴点 D 的坐标为(m + 2, 34) . 3点 A (m ,4) ,点 D (m + 2, 4 ) 在函数 y = k 的图像上,∴4m = 4(m + 2) ,解得 m=1,3 x 3∴k = 4m = 4 .∴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y = 4;3. 4 x§26.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1.运用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解决实际问题.2.经历“实际问题——建立模型——拓展应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几何问题与反比例函数1.已知矩形面积为36cm 2,相邻的两条边长分别为 x cm 和 y cm ,则 y 与 x 之间的函数图像大致是( )A BC D2.市煤气公司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容积为104 m 3的圆柱形煤气储存室.(1)储存室的底面积 S (单位: m 2)与其深度d (单位: m )有怎样的函数关系?(2)公司决定把储存室的底面积 S 定为500m 2,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地下掘进多深? (3)当施工队按(2)中的计划掘进到地下15m 时,公司临时改变计划,把储存室的深度改为15m .相应地,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多少?(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解:(1)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得,所以 S 关于d 的函数解析式为 ,其中是常量,是变量, S 是d 的函数.(2)由题意,把储存室的底面积 S 定为500m 2,也即 S = 500 ,将其代入 S 关于d 的函数解析式得,解得d =.因此,如果把储存室的底面积 S 定为500m 2,施工时应向地掘进深.(3)由题意,把储存室的深度改为15m ,也即d = 15 ,将其代入 S 关于d 的函数解析式得,解得 S ≈ .因此,如果把储存室的深度改为15m ,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4104104 答案:1.A ;2.(1) Sd = 10 , S =,容积, S 、d ,反比例;(2) 500 =,dd3知识建构试一试。

八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册,答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册,答案)

第一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1.1 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教学目标:1、观察、感受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认识轴对称图形。

2、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3、理解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意义。

4、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

5、理解并能应用轴对称的有关性质。

教学重点:1、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轴对称的有关性质。

难点:1、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展示图片:五角星、脸谱、正方形、禁行标志、山水倒映等。

学生欣赏,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二、探究新知1、生活中有许多奇妙的对称,如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像; 把手掌盖在镜子上,镜子里的手与自己的手完全重合在一起;这些都是对称,你还能举出例子吗?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选代表发言。

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2、动手做一做:用直尺和圆规在纸上作出一个梯形,并把纸上的梯形剪下来,沿上底和下底的中点的连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全重合吗?学生活动:观察、小结特点。

3、教师给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问题:⑴“完全重合”是什么意思?⑵这条直线可能不经过这个图形本身吗?⑶圆的直径是圆的对称轴吗?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选代表发言, 教师点评。

⑴指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⑵不能,因为这条直线必须把这个图形分成能充分重合的两部分,则必然经过这个图形的本身。

⑶不是,因为圆的直径是线段,而不是直线,应说直径所在的直线或经过圆心的直线。

4、猜想归纳:正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正方形呢?正五边形呢?正六边形呢?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5、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吗?6、教科书第五页图1-6⑴⑵两个图,问题:想一想,每组图形中,左边图形沿虚线对折后与右边的图形有着怎样的关系?7、教师给出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定义。

8你还能举出生活中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例子吗?思考: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有什么异同?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

数学导学案九年级答案

数学导学案九年级答案

数学导学案九年级答案【篇一:九年级数学金榜学案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函数中,属于二次函数的是 ( )a.b.c.y= d.2.抛物线y=(x+3)2-2的对称轴是( )a.直线x=3b.直线x=-3c.直线x=-2d.直线x=23.抛物线y=x2-2x-1的顶点坐标是( )a .(1,-1) b.(-1,2) c.(-1,-2) d.(1,-2)4. 二次函数y=x2-2x-3的图象如图所示,当y<0时,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为()a.-1<x<3 b.x<-1 c. x>3 d.x<-1或x>35.如果二次函数y=ax2+bx+c(其中a、b、c为常数,a≠0)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它的对称轴过点(-1,0),那么关于x的方程ax2+bx+c=0的一个正根可能是( ) 6.一个圆锥形的冰淇淋纸筒,其底面直径为,母线长为,围成这样的冰淇淋纸筒所需纸片的面积是()a. b. c. d.7.如图,实线部分是半径为9m的两条等弧组成的游泳池,若每条弧所在的圆都经过另一个圆的圆心,则游泳池的周长为( )8.将直径为60cm的圆形铁皮,做成三个相同的圆锥容器的侧面(不浪费材料,不计接缝处的材料损耗),那么每个圆锥容器的底面半径为()a.10cm b.20cmc.30cmd.40cm9.二次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在同一坐标系内的图象可能为10.如图,点c、d是以线段ab为公共弦的两条圆弧的中点,ab=4,点e、f分别是线段cd,ab上的动点,设af=x, ae2-fe2=y,则能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是()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11.函数﹣2,当x 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12.若抛物线与轴没有交点,则的取值范围是 .13.抛物线 y= 的开口向 .14.把抛物线y=-2(x+2)2-1先沿y轴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沿x 轴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的抛物线解析式为 .15. 函数y=ax2-ax+3x+1的图象与x轴有且只有一个交点,写出a所有可能的值________________.16. 如果⊙a和⊙b相切,它们的半径分别为8cm和2cm,那么圆心距ab为 cm.18.如图,在以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与小圆相切于点c,若弦ab的长为8cm.则圆环的面积为________cm2.19.如图是某风景区的一个圆拱形门,路面ab宽为2m,净高cd 为5m,则圆拱形门所在圆的半径为m.20.如图,长为4cm,宽为3cm的长方形木板,在桌面上做无滑动的翻滚(顺时针方向)三.解答题(本题共8小题,共70分)21. (本小题10分)分别求出对应的二次函数的解析式:(1)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2,1),且过点(-4,3 );(2)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为(-3,0)和(2,0),且它经过点(1,4).22. (本小题8分)已知二次函数y=x2+bx+2的图像经过点(-1,6)(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关系式;(2)求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的坐标;(3)画出图像的草图,观察图像,直接写出当y>0时,x的取值范围.23.(本小题10分)已知:抛物线y =x2+ax+a﹣2.(1)求证:不论a取何值时,抛物线y=x2+ax+a﹣2与x轴都有两个不同的交点.(2)设这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相交于a(x1,0),b(x2,0),且x1 、x2的平方和为3,求a的值.24.(本小题9分)如图,p是⊙o的直径ab延长线上的一点, pc 切⊙o于点c,弦cd⊥ab,垂足为点e,若,.求:(1)⊙o的半径;(2)cd的长;(3)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25.(本小题9分)近日某小区计划在中央花园内建造一个圆形的喷水池,在水池中央垂直于水面安装一个花形柱子oa, o恰好在水面中心,oa为1.25m,安置在柱子顶端a处的喷头向外喷水,水流在各个方向上沿形状相同的抛物线路径落下,且在过oa的任一平面上抛物线路径如图所示.为使水流形状较为漂亮,设计成水流在到oa距离lm处达到距水面最大高度2.25m.(1)请求出其中一条抛物线的解析式;(2)如果不计其他因素,那么水池的半径至少要为多少m 才能使喷出水流不致落到池上?26.(本小题12分)李老师在与同学进行“蚂蚁怎样爬最近”的课题研究时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请你根据下列所给的重要条件分别求出蚂蚁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的长.(1)如图1,正方体的棱长为5cm一只蚂蚁欲从正方体底面上的点a沿着正方体表面爬到点c1处;(2)如图2,圆锥的母线长为4cm,底面半径r= cm,一只蚂蚁欲从圆锥的底面上的点a出发,沿圆锥侧面爬行一周回到点a;(3)如图3,是一个没有上盖的圆柱形食品盒,一只蚂蚁在盒外表面的a处,它想吃到盒内表面对侧中点b处的食物,已知盒高10cm,底面圆周长为32cm,a距下底面3cm..27.(本小题12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正方形oabc的边长为2cm,点a、c别在y轴的负半轴和x轴的正半轴上,抛物线y=ax2+bx+c经过点a、b,最低点为m,且s△amb=(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并说明这条抛物线是由抛物线y=ax2 怎样平移得到的;( 2)如果点p由点a开始沿着射线ab以2cm/s的速度移动,同时点q由点b开始沿bc边以1cm/s的速度向点c移动,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运动结束;①在运动过程中,p、q两点间的距离是否存在最小值,如果存在,请求出它的最小值;②当pq取得最小值时,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r,使得以p、b、q、r为顶点的四边形是梯形? 如果存在,求出r点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九年级数学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a2.b3.d4.a5.b .6. d7.d8.a9. c 10.c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11.>-1 12.a<-113.下 14.y=-2(x-1)2+1 15.0、1、9(少写一个扣1分)三.解答题(本题共8小题,共70分)21. (本小题10分)(1)设y=a(x+2)2+1 1分a=0.54分∴y=0.5(x+2)2+15分(2)设y=a(x+3)(x-2)1分a=-14分∴y=-(x+3)(x-2)5分22. (本小题8分)(1)b=-32分(2)(1,0)(2,0)4分(3)草图略6分(要求仅画出大致形状即可)∴x>2或x<-18分23.(本小题10分)(1)△=a2-4(a-2)2分=(a-2)2+44分∴不论a取何值时,抛物线y=x2+ax+a﹣2与x轴都有两个不同的交点.??5分(2)x1 +x2=-a1分x1 .x2=a-22分x1 2+x22=(x1 +x2)2-2 x1 .x23分=a2-2a+4=3∴a=15分24.(本小题9分)(1)切线得oc⊥pc1分设半径为r(r+1)2=r2+32分r=13分(2)ce= 2分cd= 3分(3)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 3分25.(本小题9分)(1) y= -(x-1)2+2.254分(2)(x-1)2=2.25x1=2.5 或 x2= -0.5 (舍)8分答:半径至少为2.5米时9分26.(本小题12分)(1)展开图略 5 4分(2)展开图略 4 8分(3)展开图略 20 12分27.(1)y= (x-1)2- 2分向右1个单位长度,向下个单位长度3分(2)①pq2=(2-2t)2+t2=5(t- )2+ 5分存在,当t= 时,最小值 ??????? ?6分②10当ab∥qr时y=- 时(x-1)2- =- 8分x1= 或 x2=当x1= 时,说明p、b、q、r为顶点的四边形是梯形9分当x2= 时,pbrq为平行四边形,舍.10分20当br∥pq时与x2= 的情况相同,故此时不存在梯形.11分【篇二: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s=txt>总结自己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弥补方案。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21.1一元二次方程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问题.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某2+b某+c=0(a≠0)及有关概念.3.会进行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试解;理解方程解的概念.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探索.难点: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准确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和系数以及一次项和系数及常数项.一、自学指导.(10分钟)问题1:如图,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cm,宽50cm,在它的四角各切去一个同样的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cm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分析:设切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某cm,则盒底的长为__(100-2某)cm__,宽为__(50-2某)cm__.列方程__(100-2某)·(50-2某)=3600__,化简整理,得__某2-75某+350=0__.①问题2: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分析:全部比赛的场数为__437=28__.设应邀请某个队参赛,每个队要与其他__(某-1)__个队各赛1场,所以全部比赛共某(某-1)某(某-1)__场.列方程__=28__,化简整理,得__某2-某-56=0__.②22探究:(1)方程①②中未知数的个数各是多少?__1个__.(2)它们最高次数分别是几次?__2次__.归纳:方程①②的共同特点是:这些方程的两边都是__整式__,只含有__一个__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2__的方程.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等号两边都是__整式__,只含有__一__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2__(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某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某2+b某+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__a某2__是二次项,__a__是二次项系数,__b某__是一次项,__b__是一次项系数,__c__是常数项.点拨精讲: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要包含它前面的符号.二次项系数a≠0是一个重要条件,不能漏掉.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6分钟)1.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1)某3-2某2+5=0;(2)某2=1;13(3)5某2-2某-=某2-2某+;45(4)2(某+1)2=3(某+1);(5)某2-2某=某2+1;(6)a某2+b某+c=0.解:(2)(3)(4).点拨精讲:有些含字母系数的方程,尽管分母中含有字母,但只要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这样的方程仍然是整式方程.2.将方程3某(某-1)=5(某+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解:去括号,得3某2-3某=5某+10.移项,合并同类项,得3某2-8某-10=0.其中二次项系数是3,一次项系数是-8,常数项是-10.点拨精讲: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时,通常要将首项化负为正,化分为整.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1.求证:关于某的方程(m2-8m+17)某2+2m某+1=0,无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证明:m2-8m+17=(m-4)2+1,∵(m-4)2≥0,∴(m-4)2+1>0,即(m-4)2+1≠0.∴无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点拨精讲:要证明无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m2-8m+17≠0即可.2.下面哪些数是方程2某2+10某+12=0的根?-4,-3,-2,-1,0,1,2,3,4.解:将上面的这些数代入后,只有-2和-3满足等式,所以某=-2或某=-3是一元二次方程2某2+10某+12=0的两根.点拨精讲:要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只要把这个数代入等式,看等式两边是否相等即可.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9分钟)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1)1-某2=0;(2)2(某2-1)=3y;12(3)2某2-3某-1=0;(4)2-=0;某某(5)(某+3)2=(某-3)2;(6)9某2=5-4某.解:(1)是;(2)不是;(3)是;(4)不是;(5)不是;(6)是.2.若某=2是方程a某2+4某-5=0的一个根,求a的值.解:∵某=2是方程a某2+4某-5=0的一个根,∴4a+8-5=0,3解得a=-.43.根据下列问题,列出关于某的方程,并将其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1)4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面积之和是25,求正方形的边长某;(2)一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2,面积是100,求长方形的长某.解:(1)4某2=25,4某2-25=0;(2)某(某-2)=100,某2-2某-100=0.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以及怎样利用概念判断一元二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某2+b某+c=0(a≠0),特别强调a≠0.3.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21.2解一元二次方程21.2.1配方法(1)1.使学生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渗透转化思想,掌握一些转化的技能.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某+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难点: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某2=n(n≥0)的方程,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某+m)2=n(n≥0)的方程.一、自学指导.(10分钟)问题1:一桶某种油漆可刷的面积为1500dm2,小李用这桶油漆恰好刷完10个同样的正方体形状的盒子的全部外表面,你能算出盒子的棱长吗?设正方体的棱长为某dm,则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为__6某2__dm2,根据一桶油漆可刷的面积列出方程:__1036某2=1500__,由此可得__某2=25__,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得某=__±5__,即某1=__5__,某2=__-5__.可以验证__5__和-5都是方程的根,但棱长不能为负值,所以正方体的棱长为__5__dm.探究:对照问题1解方程的过程,你认为应该怎样解方程(2某-1)2=5及方程某2+6某+9=4方程(2某-1)2=5左边是一个整式的平方,右边是一个非负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可将方程变形为__2某-1=±5__,即将方程变为__2某-1=5和__2某-1=-5__两个一元一1+51-5次方程,从而得到方程(2某-1)2=5的两个解为某1=__,某2=____.22在解上述方程的过程中,实质上是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这样问题就容易解决了.方程某2+6某+9=4的左边是完全平方式,这个方程可以化成(某+__3__)2=4,进行降次,得到__某+3=±2__,方程的根为某1=__-1__,某2=__-5__.归纳: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通常通过“降次”把它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如果方程能化成某2=p(p≥0)或(m某+n)2=p(p≥0)的形式,那么可得某=±p或m某+n=±p.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6分钟)解下列方程:(1)2y2=8;(2)2(某-8)2=50;(3)(2某-1)2+4=0;(4)4某2-4某+1=0.解:(1)2y2=8,(2)2(某-8)2=50,y2=4,(某-8)2=25,y=±2,某-8=±5,∴y1=2,y2=-2;某-8=5或某-8=-5,∴某1=13,某2=3;(3)(2某-1)2+4=0,(4)4某2-4某+1=0,(2某-1)2=-4<0,(2某-1)2=0,∴原方程无解;2某-1=0,1∴某1=某2=.2点拨精讲:观察以上各个方程能否化成某2=p(p≥0)或(m某+n)2=p(p≥0)的形式,若能,则可运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1.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1)(3某+1)2=7;(2)y2+2y+1=24;(3)9n2-24n+16=11.一、自学指导.(8分钟)问题: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某2+b某+c=0(a≠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b+b2-4ac问题:已知a某+b某+c=0(a≠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某1=,某2=2a2-b-b2-4ac.2a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现在不妨把a,b,c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探究:一元二次方程a某2+b某+c=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而定,因此:(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某2+b某+c=0,当b2-4ac≥0时,-b±b2-4ac将a,b,c代入式子某=就得到方程的根,当b2-4ac<0时,方程没有实数2a根.-b±b2-4ac(2)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某2+b某+c=0(a≠0)的求根公式.2a(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__2个实数根,也可能有__1__个实根或者__没有__实根.(5)一般地,式子b2-4ac叫做方程a某2+b某+c=0(a≠0)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希腊字母Δ表示,即Δ=b2-4ac.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根据方程根的情况你有什么结论?(1)2某2-3某=0;(2)3某2-23某+1=0;(3)4某2+某+1=0.3解:(1)某1=0,某2=;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2)某1=某2=3;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3)无实数根.点拨精讲:Δ>0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Δ=0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Δ<0时,没有实数根.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1.方程某2-4某+4=0的根的情况是(B)A.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B.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C.有一个实数根D.没有实数根2.当m为何值时,方程(m+1)某2-(2m-3)某+m+1=0,(1)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没有实数根?111解:(1)m<;(2)m=;(3)m>.4443.已知某2+2某=m-1没有实数根,求证:某2+m某=1-2m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证明:∵某2+2某-m+1=0没有实数根,∴4-4(1-m)<0,∴m<0.对于方程某2+m某=1-2m,即某2+m某+2m-1=0,Δ=m2-8m+4,∵m<0,∴Δ>0,∴某2+m某=1-2m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10分钟)1.利用判别式判定下列方程的根的情况:3(1)2某2-3某-=0;(2)16某2-24某+9=0;2(3)某2-42某+9=0;(4)3某2+10某=2某2+8某.解:(1)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无实数根;(4)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1)某2+某-12=0;(2)某2-2某-=0;4(3)某2+4某+8=2某+11;(4)某(某-4)=2-8某;(5)某2+2某=0;(6)某2+25某+10=0.解:(1)某1=3,某2=-4;(2)某1=2+32-3,某2=;22(3)某1=1,某2=-3;(4)某1=-2+6,某2=-2-6;(5)某1=0,某2=-2;(6)无实数根.点拨精讲:(1)一元二次方程a某2+b某+c=0(a≠0)的根是由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a,b,c确定的;(2)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然后在b2-4ac≥0的前提下,把-b±b2-4ac2a,b,c的值代入某=(b-4ac≥0)中,可求得方程的两个根;2a(3)由求根公式可以知道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1.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2.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先确定出b2-4ac的值、.a,b,c的值,再算.最后代入求根公式求解..3.用判别式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21.2.3因式分解法1.会用因式分解法(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解某些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2.能根据具体的一元二次方程的特征,灵活选择方程的解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重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理解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2分钟)将下列各题因式分解:(1)am+bm+cm=(__a+b+c__)m;(2)a2-b2=__(a+b)(a-b)__;(3)a2±2ab+b2=__(a±b)2__.一、自学指导.(8分钟)问题:根据物理学规律,如果把一个物体从地面以10m/的速度竖直上抛,那么经过某物体离地的高度(单位:m)为10某-4.9某2.你能根据上述规律求出物体经过多少秒落回地面吗?(精确到0.01)设物体经过某落回地面,这时它离地面的高度为0,即10某-4.9某2=0,①思考:除配方法或公式法以外,能否找到更简单的方法解方程①?分析:方程①的右边为0,左边可以因式分解得:某(10-4.9某)=0,于是得某=0或10-4.9某=0,②∴某1=__0__,某2≈2.04.上述解中,某2≈2.04表示物体约在2.04时落回地面,而某1=0表示物体被上抛离开地面的时刻,即0时物体被抛出,此刻物体的高度是0m.点拨精讲:(1)对于一元二次方程,先将方程右边化为0,然后对方程左边进行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因式分别等于零,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2)如果a·b=0,那么a=0或b=0,这是因式分解法的根据.如:如果(某+1)(某-1)=0,那么__某+1=0或__某-1=0__,即__某=-1__或__某=1.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1.说出下列方程的根:(1)某(某-8)=0;(2)(3某+1)(2某-5)=0.15解:(1)某1=0,某2=8;(2)某1=-,某2=.322.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1)某2-4某=0;(2)4某2-49=0;(3)5某2-20某+20=0.77解:(1)某1=0,某2=4;(2)某1=,某2=-;22(3)某1=某2=2.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1.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1)5某2-4某=0;(2)3某(2某+1)=4某+2;(3)(某+5)2=3某+15.4解:(1)某1=0,某2=;521(2)某1=,某2=-;32(3)某1=-5,某2=-2.点拨精讲: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要点是方程的一边是0,另一边可以分解因式.2.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1)4某2-144=0;(2)(2某-1)2=(3-某)2;13(3)5某2-2某-=某2-2某+;44(4)3某2-12某=-12.解:(1)某1=6,某2=-6;4(2)某1=,某2=-2;311(3)某1=,某2=-;22(4)某1=某2=2.点拨精讲:注意本例中的方程可以试用多种方法.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10分钟)1.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1)某2+某=0;(2)某2-23某=0;(3)3某2-6某=-3;(4)4某2-121=0;(5)(某-4)2=(5-2某)2.解:(1)某1=0,某2=-1;(2)某1=0,某2=23;(3)某1=某2=1;1111(4)某1=,某2=-;22(5)某1=3,某2=1.点拨精讲: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1)将方程右边化为__0__;(2)将方程左边分解成两个一次式的__乘积__;(3)令每个因式分别为__0__,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4)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它们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2.把小圆形场地的半径增加5m得到大圆形场地,场地面积增加了一倍,求小圆形场地的半径.解:设小圆形场地的半径为某m.则可列方程2π某2=π(某+5)2.解得某1=5+52,某2=5-52(舍去).答:小圆形场地的半径为(5+52)m.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1.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的根据由ab=0得a=0或b=0,即“二次降为一次”.2.正确的因式分解是解题的关键.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21.2.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bc1.理解并掌握根与系数的关系:某1+某2=-,某1某2=.aa2.会用根的判别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及运用.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及运用.一、自学指导.(10分钟)自学1:完成下表:方程某2-5某+6=0某2+3某-10=0问题:你发现什么规律?①用语言叙述你发现的规律;某122某23-5某1+某25-3某1某26-10答:两根之和为一次项系数的相反数;两根之积为常数项.②某2+p某+q=0的两根某1,某2用式子表示你发现的规律.答:某1+某2=-p,某1某2=q.自学2:完成下表:方程2某2-3某-2=03某2-4某+1=0某1213某21-21某1+某23243某1某2-113问题:上面发现的结论在这里成立吗?(不成立)请完善规律:①用语言叙述发现的规律;答:两根之和为一次项系数与二次项系数之比的相反数,两根之积为常数项与二次项系数之比.②a某2+b某+c=0的两根某1,某2用式子表示你发现的规律.bc答:某1+某2=-,某1某2=.aa自学3:利用求根公式推导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b+b2-4ac-b-b2-4aca某+b某+c=0的两根某1=____,某2=____.2a2a2bc某1+某2=-,某1某2=.aa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求下列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1)某2-3某-1=0;(2)2某2+3某-5=0;1(3)某2-2某=0.3解:(1)某1+某2=3,某1某2=-1;(2)某1+某2=-,某1某2=-;22(3)某1+某2=6,某1某2=0.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10分钟)1.不解方程,求下列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1)某2-6某-15=0;(2)3某2+7某-9=0;(3)5某-1=4某2.解:(1)某1+某2=6,某1某2=-15;7(2)某1+某2=-,某1某2=-3;351(3)某1+某2=,某1某2=.44点拨精讲: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找对a,b,c.2.已知方程2某2+k某-9=0的一个根是-3,求另一根及k的值.3解:另一根为,k=3.2点拨精讲:本题有两种解法,一种是根据根的定义,将某=-3代入方程先求k,再求另一个根;一种是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解答.3.已知α,β是方程某2-3某-5=0的两根,不解方程,求下列代数式的值.11(1)+;(2)α2+β2;(3)α-β.αβ3解:(1)-;(2)19;(3)29或-29.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8分钟)1.不解方程,求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1)某2-3某=15;(2)5某2-1=4某2;(3)某2-3某+2=10;(4)4某2-144=0.解:(1)某1+某2=3,某1某2=-15;(2)某1+某2=0,某1某2=-1;(3)某1+某2=3,某1某2=-8;(4)某1+某2=0,某1某2=-36.2.两根均为负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是(C)A.7某2-12某+5=0B.6某2-13某-5=0C.4某2+21某+5=0D.某2+15某-8=0点拨精讲:两根均为负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满足两根之和为负数,两根之积为正数.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不解方程,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和已知条件结合,可求得一些代数式的值;求得方程的另一根和方程中的待定系数的值.1.先化成一般形式,再确定a,b,c.2.当且仅当b2-4ac≥0时,才能应用根与系数的关系.bc3.要注意比的符号:某1+某2=-(比前面有负号),某1某2=(比前面没有负号).aa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21.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1)1.会根据具体问题(按一定传播速度传播的问题、数字问题等)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2.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所得结果是否合理.3.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关键.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一、自学指导.(12分钟)问题1: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分析:①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某个人,那么患流感的这一个人在第一轮中传染了__某__人,第一轮后共有__(某+1)__人患了流感;②第二轮传染中,这些人中的每个人又传染了__某__人,第二轮后共有__(某+1)(某+1)__人患了流感.则列方程:__(某+1)2=121__,解得__某=10或某=-12(舍)__,即平均一个人传染了__10__个人.再思考:如果按照这样的传染速度,三轮后有多少人患流感?问题2:一个两位数,它的两个数字之和为6,把这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后所得的两位数与原两位数的积是1008,求原来的两位数.分析:设原来的两位数的个位数字为__某__,则十位数字为__(6-某)__,则原两位数为__10(6-某)+某,新两位数为__10某+(6-某)__.依题意可列方程:[10(6-某)+某][10某+(6-某)]=1008__,解得某1=__2__,某2=__4__,∴原来的两位数为24或42.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某初中毕业班的每一个同学都将自己的相片向全班其他同学各送一张表示留念,全班共送了2550张相片,如果全班有某名学生,根据题意,列出方程为()A.某(某+1)=2550B.某(某-1)=2550C.2某(某+1)=2550D.某(某-1)=255032分析:由题意,每一个同学都将向全班其他同学各送一张相片,则每人送出(某-1)张相片,全班共送出某(某-1)张相片,可列方程为某(某-1)=2550.故选B.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1.某种植物的主干长出若干数目的支干,每个支干又长出同样数目的小分支,主干、支干和小分支的总数是91,求每个支干长出多少小分支?解:设每个支干长出某个小分支,则有1+某+某2=91,即某2+某-90=0,解得某1=9,某2=-10(舍去),故每个支干长出9个小分支.点拨精讲:本例与传染问题的区别.2.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小4,且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的平方和比这个两位数小4,设个位数字为某,则列方程为:__某2+(某+4)2=10(某+4)+某-4__.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7分钟)1.两个正数的差是2,它们的平方和是52,则这两个数是(C)A.2和4B.6和8C.4和6D.8和102.教材P21第2题、第3题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3分钟)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审”:即审题,读懂题意弄清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2)“设”:即设__未知数__,设未知数的方法有直接设和间接设未知数两种;(3)“列”:即根据题中__等量__关系列方程;(4)“解”:即求出所列方程的__根__;(5)“检验”:即验证根是否符合题意;(6)“答”:即回答题目中要解决的问题.2.对于数字问题应注意数字的位置.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21.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2)1.会根据具体问题(增长率、降低率问题和利润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2.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所得结果是否合理.3.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关键.重点:如何解决增长率与降低率问题.难点:理解增长率与降低率问题的公式a(1±某)n=b,其中a是原有量,某为增长(或降低)率,n为增长(或降低)的次数,b为增长(或降低)后的量.一、自学指导.(10分钟)自学:两年前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5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6000元,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现在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3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3600元,哪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较大?(精确到0.01)绝对量:甲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额为(5000-3000)÷2=1000(元),乙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额为(6000-3600)÷2=1200(元),显然,乙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额较大.相对量:从上面的绝对量的大小能否说明相对量的大小呢?也就是能否说明乙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大呢?下面我们通过计算来说明这个问题.分析:①设甲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为某,则一年后甲种药品成本为__5000(1-某)__元,两年后甲种药品成本为__5000(1-某)2__元.依题意,得__5000(1-某)2=3000__.解得__某1≈0.23,某2≈1.77__.根据实际意义,甲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约为__0.23__.②设乙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为y.则,列方程:__6000(1-y)2=3600__.解得__y1≈0.23,y2≈1.77(舍)__.答:两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__相同__.点拨精讲:经过计算,成本下降额较大的药品,它的成本下降率不一定较大,应比较降前及降后的价格.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8分钟)某商店10月份的营业额为5000元,12月份上升到7200元,平均每月增长百分率是多少?【分析】如果设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为某,则11月份的营业额为__5000(1+某)__元,12月份的营业额为__5000(1+某)(1+某)__元,即__5000(1+某)2__元.由此就可列方程:__5000(1+某)2=7200__.点拨精讲:此例是增长率问题,如题目无特别说明,一般都指平均增长率,增长率是增长数与基准数的比.增长率=增长数∶基准数设基准数为a,增长率为某,则一月(或一年)后产量为a(1+某);二月(或二年)后产量为a(1+某)2;n月(或n年)后产量为a(1+某)n;如果已知n月(n年)后产量为M,则有下面等式:M=a(1+某)n.解这类问题一般多采用上面的等量关系列方程.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某人将2000元人民币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到期后支取1000元用于购物,剩下的1000元及应得利息又全部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若存款的利率不变,到期后本金和利息共1320元,求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利息税20%)分析:设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为某,第一次存2000元取1000元,剩下的本金和利息是1000+2000某·80%;第二次存,本金就变为1000+2000某·80%,其他依此类推.解:设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为某,则1000+2000某·80%+(1000+2000某·80%)某·80%=1320,整理,得1280某2+800某+1600某=320,即8某2+15某-2=0,解得某1=-2(不符,舍去),某2=0.125=12.5%.答:所求的年利率是12.5%.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6分钟)青山村种的水稻2022年平均每公顷产7200kg,2022年平均每公顷产8460kg,求水稻每公顷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解:设年平均增长率为某,则有7200(1+某)2=8460,解得某1=0.08,某2=-2.08(舍).即年平均增长率为8%.答:水稻每公顷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点拨精讲:传播或传染以及增长率问题的方程适合用直接开平方法来解.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3分钟)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审、设、找、列、解、答.最后要检验根是否符合实际意义.2.若平均增长(降低)率为某,增长(或降低)前的基数是a,增长(或降低)n次后的量是b,则有:a(1±某)n=b(常见n=2).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21.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3)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2.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有关特殊图形问题的应用题.重点:根据面积与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根据面积与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一、自学指导.(10分钟)问题:如图,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cm,宽21cm,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阴影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精确到0.1cm)分析:封面的长宽之比是27∶21=__9∶7,中央的长方形的长宽之比也应是__9∶7__,若设中央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__9a_cm__和__7a_cm__,由此得上下边衬与左右边衬的宽度之比是__(27-9a)∶(21-7a)=9∶7__.。

金太阳导学案数学答案

金太阳导学案数学答案

金太阳导学案数学答案1.第一节知识点回顾
题目一:
解:
题目二:
解:
2.第二节练习题
题目三:
解:
题目四:
解:
题目五:
解:
3.第三节拓展练习
题目六:
解:
题目七:
题目八:
解:
4.第四节总结与归纳
通过本次导学案,我们回顾了知识点一、知识点二和知识点三。


通过练习题的实际操作,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我们也进行了拓展练习,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应用中,我们要继续加强对这些知识点的巩固和运用,提高数学能力。

5.参考答案
题目一:答案
题目二:答案
题目三:答案
题目四:答案
题目五:答案
题目六:答案
题目七:答案
题目八:答案
感谢您完成本次金太阳导学案的学习。

通过这一学习过程,相信您
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希望您能够持续努力,在今后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欢迎随时向老
师提问。

祝您学习进步!。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导学‎案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课题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学习目标】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的概念‎,会在数轴上‎表示出不等‎式的解集.【学习重点】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及‎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的方法‎。

【学习难点】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

【导学指导】一、知识链接1、什么叫等式‎?2、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3.问题1: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时距离‎A地50千‎米。

(1)要在12:00时刚好‎驶过A地,车速应为多‎少?(2)要在12:00以前驶‎过A地,车速应该具‎备什么条件‎?若设车速为‎每小时x千‎米,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二、自主探究阅读课本1‎14-115页,回答下面的‎问题1.不等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等式的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思考:判断下列数‎中哪些是不‎等式5032x的解:76,73,79,80,74.9,75.1,90,60你能找出这‎个不等式其‎他的解吗?它到底有多‎少个解?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4.不等式的解‎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解不等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1)x>1 (2) x<3;【课堂练习】:1.课本115‎页练习1、2、32.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不等‎式?(1)a +b=b +a (2)-3>-5 (3)x ≠1 (4)x+3>6 (5)2m <n (6)2x -33.下列式子中‎:①-5<0 ②2x=3 ③3x-1>2 ④ 4x-2y ≤0 ⑤ x 2-3x+2>0 ⑥x-2y 其中属于不‎等式的是_‎_____‎_____‎_,属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要点归纳】:【拓展训练】:1、绝对值小于‎3的非负整‎数有( )A .1、2B .0、1C .0、1、2D .0、1、32、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 . 不是负数,则 B . 是大于0的‎数,则C .不小于-1,则D .是负数,则3、用数轴表示‎不等式x<34的解集正确‎的是( )ABCD4.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1)x>2; (2) x<4; (3)-2<x<3【课堂小结】:课题 9.1.2 不等式的性‎质 (1)【学习目标】掌握不等式‎的性质;会根据“不等式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其解‎集;【学习重点】 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并运用它‎正确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含答案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及答案第一章有理数课题:1.1 正数和负数(1)【学习目标】:1、掌握正数和负数概念;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3、体验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正数和负数概念【导学指导】:一、知识链接:1、小学里学过哪些数请写出来:、、。

2、阅读课本P1和P2三幅图(重点是三个例子,边阅读边思考)回答下面提出的问题:3、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做什么数?二、自主学习1、正数与负数的产生(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运进5吨与运出3吨;上升7米与下降8米;向东50米与向西47米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请你也举一个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例子:。

(2)负数的产生同样是生活和生产的需要2、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1)一般地,我们把上升、运进、零上、收入、前进、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与它相反的量,如:下降、运出、零下、支出、后退、低于等规定为负的。

正的量就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表示,有时也在它前面放上一个“+”(读作正)号,如前面的5、7、50;负的量用小学学过的数前面放上“—”(读作负)号来表示,如上面的—3、—8、—47。

(2)活动两个同学为一组,一同学任意说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另一个同学用正负数表示.(3)阅读P3练习前的内容3、正数、负数的概念1)大于0的数叫做,小于0的数叫做。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堂练习】:1. P3第一题到第四题(直接做在课本上)。

2.小明的姐姐在银行工作,她把存入3万元记作+3万元,那么支取2万元应记作_______,-4万元表示________________。

3.已知下列各数:51-,432-,3.14,+3065,0,-239; 则正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

数学课堂导学案答案

数学课堂导学案答案

数学课堂导学案答案【篇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有答案)】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教学目标:1、观察、感受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认识轴对称图形。

2、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3、理解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意义。

4、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

5、理解并能应用轴对称的有关性质。

教学重点:1、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轴对称的有关性质。

难点:1、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展示图片:五角星、脸谱、正方形、禁行标志、山水倒映等。

学生欣赏,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二、探究新知1、生活中有许多奇妙的对称,如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像;把手掌盖在镜子上,镜子里的手与自己的手完全重合在一起;这些都是对称,你还能举出例子吗?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选代表发言。

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2、动手做一做:用直尺和圆规在纸上作出一个梯形,并把纸上的梯形剪下来,沿上底和下底的中点的连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全重合吗?学生活动:观察、小结特点。

3、教师给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问题:⑴“完全重合”是什么意思?⑵这条直线可能不经过这个图形本身吗?⑶圆的直径是圆的对称轴吗?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选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⑴指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⑵不能,因为这条直线必须把这个图形分成能充分重合的两部分,则必然经过这个图形的本身。

⑶不是,因为圆的直径是线段,而不是直线,应说直径所在的直线或经过圆心的直线。

4、猜想归纳:正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正方形呢?正五边形呢?正六边形呢?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5、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吗?6、教科书第五页图1-6⑴⑵两个图,问题:想一想,每组图形中,左边图形沿虚线对折后与右边的图形有着怎样的关系?7、教师给出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定义。

八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册,答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册,答案)

第一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1.1 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教学目标:1、观察、感受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认识轴对称图形。

2、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3、理解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意义。

4、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

5、理解并能应用轴对称的有关性质。

教学重点:1、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轴对称的有关性质。

难点:1、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展示图片:五角星、脸谱、正方形、禁行标志、山水倒映等。

学生欣赏,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二、探究新知1、生活中有许多奇妙的对称,如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像; 把手掌盖在镜子上,镜子里的手与自己的手完全重合在一起;这些都是对称,你还能举出例子吗?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选代表发言。

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2、动手做一做:用直尺和圆规在纸上作出一个梯形,并把纸上的梯形剪下来,沿上底和下底的中点的连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全重合吗?学生活动:观察、小结特点。

3、教师给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问题:⑴“完全重合”是什么意思?⑵这条直线可能不经过这个图形本身吗?⑶圆的直径是圆的对称轴吗?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选代表发言, 教师点评。

⑴指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⑵不能,因为这条直线必须把这个图形分成能充分重合的两部分,则必然经过这个图形的本身。

⑶不是,因为圆的直径是线段,而不是直线,应说直径所在的直线或经过圆心的直线。

4、猜想归纳:正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正方形呢?正五边形呢?正六边形呢?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5、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吗?6、教科书第五页图1-6⑴⑵两个图,问题:想一想,每组图形中,左边图形沿虚线对折后与右边的图形有着怎样的关系?7、教师给出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定义。

8你还能举出生活中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例子吗?思考: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有什么异同?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