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第一阶段:中央银行成立至一战以前
独立性情况:政府对央行干预较少,央行相对独立 背景: (1)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央行没有成为国 家干预和调节的工具; (2)经济思想方面,传统货币主义占据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可以通过“看不见的手”实现充分就业的平衡; (3)货币制度处于金本位制的鼎盛时期,央行的首 要任务是维护金本位制,维持银行券和黄金的自由兑换; (4)除代理国库外,央行作为政府的银行职能有限。
中央银行保持相对独立性应遵循的原则
1、中央银行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及整个业务 操作必须以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为基本出发 点 2、中央银行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及整个业务 操作都必须符合金融活动自身的规律性。
决定央行独立性的主要因素
法律地位 隶属关系 中央银行负责人的产生 决策机构加拿大都实现了较低的通货膨胀率, 其经济增长率并不比通货膨胀率较高的英国、法国、意大利低。这也就意味着, 保持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并不是以牺牲经济增长速度为代价的。
央行对政府保持一定独立性的原因
1、有利于维护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避免政治性经济波动。 2、可以避免通过增加货币发行或购买国债的方式来弥补 财政赤字。 3、央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实施金融监管等方面有 较强的专业性。 4、可以使中央银行与政府其他部门之间的政策形成一个 互补和制约的关系,有利于增强政策的综合效力和稳定性, 避免因某项决策或政策失误而造成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性 的损失。 5、央行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可使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全面、 准确、及时地贯彻总行的方针政策,较少受地方政府的干 预,保证货币政策决策与实施的统一,增强央行宏观调控 的实效性和提高央行运作的效率。
关于对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的思考

关于对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的思考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是中国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管理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作为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之一,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是,中国人民银行在执行职责的过程中,面临着独立性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人民银行不同于其他的商业银行,它是由国家授权的机构,承担着维护货币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责。
因此,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政治因素干扰了中国人民银行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将会给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安全带来巨大的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主要包括政策独立性、行政独立性和财政独立性。
政策独立性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和金融管理方面的决策不受政治和行政机关的干扰。
行政独立性是指中国人民银行的组织结构和人事管理不受外部势力的影响。
财政独立性是指中国人民银行的财务决策和资金支配不受任何政治或行政因素的影响。
在现实中,中国人民银行面临着政治因素的影响。
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政府的经济发展目标和政治考虑常常会成为参考因素。
在执行金融监管时,一些政府部门也会对中国人民银行的政策立场产生影响。
这些现象都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
因此,为了保证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我们需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
其一,加强中国人民银行的制度建设。
要求政治领导人不直接介入货币政策和金融管理的具体操作,加强对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和约束力度,确保中国人民银行的行政、财务等方面的独立性,保障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发展。
其二,中国人民银行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机制。
要求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层及全体员工保持政治中立,严守职业操守,避免私人利益和政治干预等问题的发生,维护中国人民银行政策、行政和财务独立性的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其三,加强对中国人民银行的外部监管。
政府和监管机构应不断完善对中国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监管制度和规章,加强对中国人民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机构等的配合和联动式监管,保证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以及执行的政策能够切实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
中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

关于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探讨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央银行独立性概念及其理论模型,作者认为对不同类型的国家央行独立性应以不同的理论模型来解释,我国央行独立性更适宜采用铸币税型动态不一致来描述。
本文按照不同类型的国家分析了央行独立性对宏观经济的作用,并探讨了关于加强我国央行独立性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央行独立性;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铸币税中央银行独立性从上个世纪以来流行于全球,十几年来广受关注。
我们认为对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不可过于迷信,而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此认真研究,吸取可用之处。
一、央行独立性概念中央银行独立性(CBI ,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意味着给予中央银行独立于政府而实现经济目标的权利。
它有两种定义:(1) 独立的央行。
具有CBI 的央行即为独立的央行,不独立的央行不具有CBI。
在这种定义下,描述CBI 的变量仅取0 和1 两个值,中央银行要么是独立的,要么是不独立的,如0 代表不独立,1 代表独立。
美国和德国的央行是典型的独立央行。
(2) 世界各国央行和其政府的关系都是既分权又合作,独立和不独立只是程度的不同,其界限并非泾渭分明,有些国家(比如意大利和比利时) 难以确定应该划入独立之列,还是非独立之列。
从这个角度说,每个央行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区别只是程度的不同。
在这种定义下,描述CBI 的变量可以连续取值,分布在一个区间内。
本文的CBI 定义取后者。
在比较CBI 的大小时,早期都是以央行所具有的法律规定的CBI 为标准\.CBI 具有一定的效用。
比如,Miller 和Zhang (1995) 认为,诸如CBI 的制度安排,有助于市场形成政府致力于低通胀的预期,从而有助于达到低通胀的目标。
但是,这种法律CBI与央行在实际操作中所具有的CBI 相比,可能相差很大,法律CBI 的效力更多地限于纸面上,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实际操作中央行所具有的独立性。
比如,1980 年代的阿根廷,法律规定其央行行长的任期为4 年,而实际上其央行行长的平均任期只有不到1 年。
11.12 探析中央银行的的独立性问题

三、增强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建议和措施 • 我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由于货币 发行“软着陆”,但经济的大起大落给宏 观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央行 不能自主灵活地运用货币政策,根据经济 发展需要适时、灵活地调节利率和货币供 应量。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足对经济 产生了一定的危害,客观上存在尽快增强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紧迫要求。
• 最初提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并引起广 泛重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 1920年布鲁塞尔会议上。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独立性思潮再起。20世纪七十年代, 西方国家的“滞胀”再次提出中央银行独 立性问题。
二、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
• 在独立性问题上,在现行法律框架内 的我国央行的特点是:既有独立的一面, 同时又缺乏充分的独立性,属于“相对独 立”。
• • • •
1、赋予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权。 2、成立统一的监管机构。 3、处理好与财政部的关系。 4、增强政府的财政能力,强化中央银行独 立性的经济基础。 • 5、增强中央银行的政治地位,提高政治独 立性
谢谢观赏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 独立性的表现: • 我国央行在法律和 组织上具有一定的独 立性,并且独立性是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 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不 断加强的。
• 独立性不足的表现: • 由于各种历史、现 实的原因及条件限制, 我国央行的独立性仍 然不足,没有达到独 立行使货币职能所需 的独立性,央行在政 府面前的独立性较小。
探析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
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起源及其发展
• 所谓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其实是指中央 银行的相对独立性,一国在制定和执行货 币政策时,既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的控制 之外不受政府的约束,同时也不能凌驾于 政府机构之上,而应接受政府的一定监督 和指导,并在国家总体经济政策的指导下, 独立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并且与其他 政府机构相互协作和配合。
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思考

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思考王玮摘要: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国务院组成部门之一。
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探讨由来已久,而在中国这个大背景之下又该如何看待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它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到底有何区别,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定论,本文将对其进行一些研究。
关键词:中央银行独立性法律中央银行是一个由政府组建的机构(在美国是联邦储备体系),负责控制国家货币供给、信贷条件,监管金融体系,特别是商业银行和其他储蓄机构。
作为金融主管当局,代表政府管理金融机构、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特殊金融机构。
它是发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银行的银行。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主要是货币政策的决策和运作)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上,这一关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总是相对的。
1一、中央银行产生发展中央银行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形成于19世纪初叶,其雏型是瑞典银行,1833年英国议会规定英格兰银行发行的银行券为无限法偿币,标志着第一家中央银行的诞生。
19世纪初形成较完善的中央银行制度。
1920年在布鲁塞尔国际金融会议上提出的发行银行应脱离各国政府控制的观点,成为各国建立中央银行最重要的理论根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央银行国有化成为当时改组和设立中央银行的重要原则。
同时,在保持中央银行相对独立的情况下,国家加强了控制。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召开加强了各国中央银行的合作,在此基础上,1945年12月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推动了各国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中国的中央银行萌芽于20世纪初,清政府光绪年间因整理币制而成立大清银行,经理国库、发行纸币。
而后历经了北京军阀及民国间的不断调整改变。
浅析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浅析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一、中央银行的权力机构和独立性中央银行独立性大的国家多设单一的监管机构,中央银行就是金融业的主管部门。
在实行联邦制的国家,如德国和美国,或在中央银行独立性较小的国家,如意大利、法国、日本、加拿大和瑞士等,对金融业的监管机构是多头的。
1.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表现在制定政策方面。
除美国、德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大、有权制定货币政策外,其他中央银行处于政策参谋咨询地位,帮助政府制定货币政策,提供情报与建议,参与讨论并予以贯彻执行。
在政府与中央银行意见不一致时,政府对中央银行有权干预。
2.从中央银行与财政部资金关系上看,很多国家严格限制中央银行直接向政府提供长期贷款,但又要通过某些方式对政府融资予以支持。
中央银行与财政的资金往来关系,是衡量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大小的一个重要尺度。
3.从中央银行的利润分配与税收管理上看,中央银行有着保持相对独立性的财务基础。
中央银行不是企业,但它有盈利,不但能够维持自己的营业支出和股票分红,还有一部分剩余上交财政。
中央银行不需要财政拨款,因此减少了政府的制约,这是中央银行不同于其它政府部门的地方。
但是中央银行不以盈利为目标,它的收入扣除必要分配外,全部要上交。
这又是它作为政府部门性质的体现。
二、关于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这次金融改革比以往更强调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
例如,《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并指出要组建货币政策委员会。
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也明确指出:深化金融改革,首要的任务是把中国人民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
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的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
这是因为,各国市场紧急发展的实际表明,中央银行能否有效的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保持货币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一)从法律角度看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几种模式从立法角度规定中央银行在政治体制中的法律地位,是决定中银行独立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世界上主要有四种模式:第一种:中银行在法律地位上独立于政府,直接向最高权力(立法)机构(如果会、议会、人民代表大会)负责。
分析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

分析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第一篇:分析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分析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央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上,这一关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独立性;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的分析:独立性比较弱,也有呈现出独立性不断增强的趋势。
本文主要从政府与央行的关系角度来探究独立性问题,同时也会兼顾央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政府的部门的关系的分析,从这几个方面综合分析中国人民银行的地位及独立性问题。
我将从(1)法律赋予中央银行的职责及履行职责时的主动性;(2)中央银行的隶属关系;(3)中央银行负责人的产生程序、任期长短与权力大小;(4)中央银行与财政部门的资金关系;(5)中央银行的最高决策机关的组成,这几个方面去探究中国人民银行与政府的关系。
(1)法律赋予中央银行的职责及履行职责时的主动性。
中国人民银行(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简称央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成部门。
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中国人民银行就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重要事项作出的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由此看出,法律赋予中国人民银行在重要事项决策方面对政府的独立性比较弱,需要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营,目标独立性不强,法律独立性也不强;但是,法律也对独立性给予了一定范围的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就其他有关货币政策事项作出决定后,即予执行,并报国务院备案;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中国人民银行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设立分支机构,作为中国人民银行的派出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对分支机构实施统一领导和管理。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浅论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金融091 任媚 0923100226㈠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现状:⑴目标独立性不强。
《银行法》第十二条指出:“中国人民银行设立货币政策委员会。
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职责、组成和工作程序,由国务院规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其中经济增长是最终目标。
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保持增长这个目标又被放到更高的高度。
然而稳定币值只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手段。
稳定币值和促进经济增长这两个政策目标是不协调的。
⑵决策工具独立性不强。
中国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效果与财政部、建设部等部委的经济产业政策密切相关。
而现阶段我国有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业务和公开市场操作这三项货币政策工具,然而中央银行相对于国务院而言,只享有一般货币政策事项的决策权,对于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重大货币政策事项只有制定和执行权,最终决策权却在国务院手中,所以工具的运用打了折扣。
⑶组织、人事任免独立性不强。
《人行法》第二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由于中央银行是国务院领导下的与部委平级的机构,其重大货币政策的制定要经过国务院的批准,因此独立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且中国人民银行实行行长负责制,其行长由国务院总理提名,由全国人大决定,其任期与总理一致,这种体制的设定很难回避政府对中央银行的左右。
除此之外,中国人民银行其他官员的任职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行政机关、金融机关人事渗透过多,使中国人民银行在人事上产生两方面的弊病:高度的行政依附性和欠缺广泛的代表性。
⑷经济独立性不强。
《人行法》第28、29条分别规定了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担保。
但是中国人民银行每年的贷款有相当部分投向财政支出负担的项目,如对国有企业亏损的补贴、建设公共基础设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探讨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央银行独立性概念及其理论模型,作者认为对不同类型的国家央行独立性应以不同的理论模型来解释,我国央行独立性更适宜采用铸币税型动态不一致来描述。
本文按照不同类型的国家分析了央行独立性对宏观经济的作用,并探讨了关于加强我国央行独立性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央行独立性;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铸币税中央银行独立性从上个世纪以来流行于全球,十几年来广受关注。
我们认为对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不可过于迷信,而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此认真研究,吸取可用之处。
一、央行独立性概念中央银行独立性(CBI ,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意味着给予中央银行独立于政府而实现经济目标的权利。
它有两种定义:(1) 独立的央行。
具有CBI 的央行即为独立的央行,不独立的央行不具有CBI。
在这种定义下,描述CBI 的变量仅取0 和1 两个值,中央银行要么是独立的,要么是不独立的,如0 代表不独立,1 代表独立。
美国和德国的央行是典型的独立央行。
(2) 世界各国央行和其政府的关系都是既分权又合作,独立和不独立只是程度的不同,其界限并非泾渭分明,有些国家(比如意大利和比利时) 难以确定应该划入独立之列,还是非独立之列。
从这个角度说,每个央行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区别只是程度的不同。
在这种定义下,描述CBI 的变量可以连续取值,分布在一个区间内。
本文的CBI 定义取后者。
在比较CBI 的大小时,早期都是以央行所具有的法律规定的CBI 为标准\.CBI 具有一定的效用。
比如,Miller 和Zhang (1995) 认为,诸如CBI 的制度安排,有助于市场形成政府致力于低通胀的预期,从而有助于达到低通胀的目标。
但是,这种法律CBI与央行在实际操作中所具有的CBI 相比,可能相差很大,法律CBI 的效力更多地限于纸面上,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实际操作中央行所具有的独立性。
比如,1980 年代的阿根廷,法律规定其央行行长的任期为4 年,而实际上其央行行长的平均任期只有不到1 年。
于是人们转而寻求设计衡量实际CBI 的统计指标,比较常用的如央行行长的换任率。
实际CBI 不只是来自法律授权,而主要是来自国民的支持。
美联储Minneapolis 分行行长Bruce MacLaury 称那种以为改变中央银行的法律设置就可以增加其独立性的想法为一种流行的过于简单化的想法(fashionable oversimplification) 。
比如,发展中国家新近建立、改建的几十个央行,普遍在法律规定上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其法律CBI 平均水平已经高于发达国家1980 年代的水平,但是人们还是公认这些央行的实际CBI 较低。
二、CBI 理论模型经济学家们一般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如果没有持续增长的货币供给,通货膨胀难以持久。
可是,由于政府的货币政策往往具有动态不一致,导致货币供应不断增加,从而通货膨胀愈演愈烈,因此,这种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就成为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为了消除政府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加强中央银行独立性成为一种重要的措施。
(一) 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理论模型现在的经济学家们一般认为,货币政策只有当它没有被公众预期到的时候,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这意味着货币政策要想获得充分的效力,就应该是出乎公众意料的。
这给政府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提供了理由。
政府货币扩张政策的动机主要是实现就业目标、获取铸币税收入、改善国际收支、稳定金融,相应地描述政府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有如下四种理论模型:11 就业型动态不一致政府原来向公众承诺的是低通货膨胀目标,从而公众也形成了一个较低的通胀预期。
然而政府为了刺激就业,实现就业目标,需获得一个较高的产出,因而采取的货币政策导致出现公众没有预期到的高通货膨胀,使实际通胀率高于最优通胀率。
21 铸币税型动态不一致这种类型的动态不一致是指政府决定最优货币增长率的行为在公众决定实际货币余额之前和之后不一致。
由于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主要用此理论模型来解释,所以下面将详细介绍。
31 国际收支型动态不一致在盯住汇率制度下,或在对外汇盈余的强烈偏好下,如果市场不能结清,名义工资具有刚性,政府可能选择本币贬值的政策,以减少国际收支赤字,其代价是本币的物价上涨。
这是货币扩张的国际收支动机,相应的动态不一致称为国际收支型动态不一致。
41 金融稳定型动态不一致2005 年第1期关于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探讨33当金融体系面临严重危机时,政府可能宁肯牺牲物价稳定,而出手相救,这就是货币扩张的金融稳定动机,相应的动态不一致为金融稳定型动态不一致。
(二) CBI 与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在实际中,四种货币扩张动机可能交织在一起,同时发挥作用,因而相应地可以用四种动态不一致理论模型来解释政府货币政策不一致的行为。
一般来说,国际收支型和金融稳定型动机对通货膨胀的作用较小。
就业型理论模型往往适合于解释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
因为近几十年来,发达国家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滥印钞票,而是关注就业问题,因此CBI 主要是解决就业型动态不一致导致的通货膨胀。
在发展中国家以及在发达国家遇到紧急状况时,由于资金缺乏,所以多用铸币税型理论模型来解释政府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因此发展中国家的CBI 主要用于解决铸币税型动态不一致而产生的通货膨胀。
(三) 铸币税型动态不一致理论模型11 政府的目标函数(1) 铸币税设S 为铸币税, M 为名义货币存量,ÛM 为增加的名义货币, P 为价格水平, g M 为货币增长率, L (·) 为对真实货币余额的需求, Y 为实际收入, r 为实际利率,π e 为预期通货膨胀率,则铸币税为S =ÛMP=ÛMMMP= g MM= g M L ( r +π e , Y)假定在长期Y、r 为固定,按照Cagan 货币需求模型,可以假定L ( r +πe , Y) = e - απe(2) 损失假定通货膨胀率的损失为eβπ+γπe,其中π为实际通货膨胀率。
(3) 政府目标函数政府在确定最优货币增长率时的目标函数为U = g M e - απe- weβπ+γπe(1)其中α,β,γ, w > 021 稳态下最优货币增长率在稳态下,π e =π= g M ,于是U = g M e - αg M - weβg M +γg M (2)(1) w = 0如果政府完全不在意通货膨胀的损失,只关心铸币税,则w = 0 ,于是U = g M e - αg M 。
一阶导数为dUdg M= e - αgM - αg M e - αgM34 金融研究总295期令其为0 ,求出g3M =1α。
二阶导数为d2 Udg2M=α(αg M - 2) e - αg M当0 < g M <2α时,二阶导小于0 。
因此g3M =1α为最优货币增长率,亦即是最优通胀率,其最大铸币税S=1αe。
(2) w > 0如果政府考虑到通货膨胀的损失,则w > 0 ,于是对(2) 式中的U 求一阶导数,得到dUdg M= (1 - αg M) e - αgM - w (α+β) e (α+β) gM当g M =12 时,dUdg M< 0 ,因此其最优解g3Mc小于1α。
31 对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解释理性政府一定将g M 定在小于1/α的区间内,因为这时可以在较低的通胀率下获得同样的铸币税收入,否则将是无效率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出现恶性通胀呢?对这一问题有多种解释。
下面我们用铸币税型动态不一致来加以解释。
该思路始于Calvo (1978) 、Barro (1983) 。
在均衡条件下目标函数(1) 式中π e 固定,π= g M ,于是目标函数为U = g M e - απe- weβgM +γπe其一阶条件为e - απe- wβeβg M +γπe= 0在新稳态下π e = g M ,则此时最优货币增长率为g33M = -ln ( wβ)α+β+γ只要w 足够小, g33M 就可以很大,进入无效率区域( g33M >1α) 。
在上述分析中,政府在一开始决定货币增长率时, 考虑到了通货膨胀对货币真实余额的反向影响,即通货膨胀率越高, 公众越不愿意持有货币。
这样决策得到的最优通货膨胀率为g3MC 。
但是,在公众据此确定其持有的实际货币余额后,政府就改变了原来的考虑,把向下倾斜的通货膨胀———真实余额曲线视为水平,即不再将π e 视为变量,而是视为定值。
在此基础上重新最优化,得到g33M 。
政府在公众决定实际货币余额之前和之后的最优化行为不一致,这就是铸币税型动态不一致。
但是,当公众预见到在他们根据g3MC做出预期后,政府实际采取的是g33M ,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将提高,即π e 上升,引发货币供大于求,物价上涨。
这时,政府想要得到原来预期得到的实际购买力,必须提高货币增长率,于是,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
2005 年第1期关于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探讨35三、央行独立性对宏观经济的作用经验研究表明:不同类型国家及同一类型但处于不同经济发展状况的国家,其央行的独立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因而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
(一) 发达国家央行独立性对宏观经济的作用11 主流看法是央行独立性可以有效治理通货膨胀(1) 实证结果实证结果表明央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率负相关。
关于CBI 和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研究始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经济系的Parkin 和Bade (1987) 对12 个国家在1973 年- 1986 年期间数据的分析。
从此以后,有大量的对各国数据的实证研究,如Berger、Haan 和Eijffinger (2001) 的研究结果认为央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率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独立性越强,通货膨胀率越低。
主流的看法认为,提高央行独立性可以大大减少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从而降低通货膨胀率。
这成为加强央行独立性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重要经验根据。
(2) 理论分析对上述实证研究结果的理论分析表明:从短期来看通胀与产出有正向关系,因此政府往往通过提高通胀率来刺激产出,增加就业;从长期看通胀与产出之间并无显著关系,这就意味着Phillips 曲线是垂直的,因而提高通胀率不但不会增加产出,反而导致物价上涨。
因此,人们愿意把政府以通货膨胀刺激产出的权利分离给中央银行,即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由中央银行来保卫货币的稳定。
虽然在Rogoff (1985) 研究中表明加强独立性会导致产出的波动增大,但在以后的理论分析及Alesina 和Summers (1993) 等对相关国家的数据分析中,表明不存在这个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