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与疲劳概述

合集下载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PPT文档演模板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 与疲劳
3. 活动代谢 活动代谢亦称劳动代谢、 作业代谢或工作代谢。 它是人在从事特定活动过程中所进行的能量代谢。 体 力劳动是使能量代谢量亢进的最主要的原因。 因为在 实际活动中所测得的能量代谢率(用AR表示), 不仅包 括活动代谢率, 也包括基础代谢率与安静代谢率, 所 以活动代谢率(用MR表示)应为
三种产能过程可概括于图5 - 1中, 其一般特性列 于表5 - 1。
PPT文档演模板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 与疲劳
PPT文档演模板
•图5 - 1 肌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示意图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 与疲劳
• 表5 - 1 三种产能过程的一般特性
PPT文档演模板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 与疲劳
在肝、 肾内部又合成为糖原。 在食物营养充足地合理
条件下, 经过休息, 可以较快的合成为糖原。
PPT文档演模板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 与疲劳
虽然糖酸解时1g分子葡萄糖只能合成2g分子ATP, 但糖酵解的速度比氧化磷酸化的速度快32倍, 所以是 高速提供能量的重要途径。 乳酸系列需耗用大量葡萄 糖才能合成少量的ATP, 在体内糖原含量有限的条件 下, 这种产能方式不经济。 此外, 目前还认为乳酸是 一种致疲劳性物质, 所以乳酸系列提供能量的过程不 可能持续较长时间。
PPT文档演模板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 与疲劳
3. 乳酸系列
在大强度劳动时, 能量需求速度较快, 相应ATP 的分解也必须加快, 但受到供氧能力的限制。 此时,
则靠无氧糖酵解产生乳酸的方式提供能量, 故称为乳
酸系列:

安全人机工程学课件:人体作业疲劳

安全人机工程学课件:人体作业疲劳

四、作业疲劳的积累 按照疲劳的积累状况,工作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工作适 应期
最佳工 作期
疲劳期
疲劳过度 积累期
四、作业疲劳的积累
工作适 应期
最佳工 作期
疲劳期
疲劳过度 积累期
工作开始时,由于神经调节系统的“一时性协调功能”尚未完全恢复 和建立,造成呼吸循环器官及四肢的调节迟缓,人体的工作能力没有 完全被激发出来,处于克服人体惰性的状态,这时不会产生疲劳。
四、作业疲劳的积累
工作适 应期
最佳工 作期
疲劳期
疲劳过度 积累期
疲劳产生后,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疲劳;否则由于疲劳的过度积累, 会导致人体暂时丧失工作能力,严重时容易引起作业者的身心损伤。
四、作业疲劳的积累
疲劳的积累过程可用“容器”模式来说明。操作者的疲劳受很多因素影响, 最典型的是以下五个方面。
四、作业疲劳的积累
工作适 应期
最佳工 作期
疲劳期
疲劳过度 积累期
人体逐渐适应工作条件,人体活动效率达到最佳状态并能持续较长时 间。只要工作强度不太高,这一阶段不会产生疲劳。
四、作业疲劳的积累
工作适 应期
最佳工 作期
疲劳期
疲劳过度 积累期
持续较长时间工作,伴随疲劳感增强,导致个体工作效率下降,出现 了工作兴奋性降低等待征。这一阶段中,疲劳将不断积累。进入这一 阶段的时间依据劳动强度和环境条件而有很大差别。
恢复
• 工作节奏:单调、重复、枯燥等

• 环境条件:照明、气候、噪声、温度等
• 生理心理:工作强度、工作持续时间等

• 身体素质:力量、耐力、健康状况等
• 营养、睡眠等
《安Hale Waihona Puke 人机工程》《安全人机工程》

疲劳的规律及降低作业疲劳的措施

疲劳的规律及降低作业疲劳的措施

疲劳的规律及降低作业疲劳的措施疲劳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种状态,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

特别是在工作中,长时间的工作容易让人感到疲劳。

而如何降低作业疲劳,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本文将对疲劳的规律及降低作业疲劳的措施进行深入探讨。

1. 疲劳的规律疲劳并非是一种突发的状态,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疲劳。

工作时间长短、工作内容的重复性和单调性、环境的噪音和气味、工作负荷等因素都会影响我们的疲劳程度。

而根据人体生物钟的规律,人们大多在清晨状态较好,到了下午或傍晚时分,疲劳感会逐渐加重。

这样的规律性让我们可以通过调整作息时间和工作方式来合理规避疲劳。

2. 降低作业疲劳的措施为了降低作业疲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单纯的“工作到疲劳,休息到饥渴”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应该在工作过程中适量休息,保证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

要避免长时间的单调重复性工作,可以在工作中适当加入一些交替性的任务,让大脑得到一些放松。

注意工作环境的舒适度,对于高噪音、刺激性气味等环境要尽可能进行改善,让工作环境更加适宜。

3.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疲劳是一种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状态,它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而对于降低作业疲劳,我认为要从综合的角度进行考虑,不能只重视单一的因素。

合理的时间安排、工作内容的多样性和环境的改善,都应该被纳入考虑范围。

总结回顾:疲劳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难以避免的状态,但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工作安排和改善工作环境来降低作业疲劳的发生。

关注疲劳的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保护身体健康。

对于疲劳的认识和应对,需要综合地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减少疲劳对我们的负面影响。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相信大家对疲劳的规律及降低作业疲劳的措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希望大家能够在工作中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从而更好地面对疲劳,提高工作和生活的质量。

人机工程学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人机工程学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5 - 3)
总能耗M∑=(1.2+RMR)×BR×体表面积(B)× 活动时间(t)(5 - 4)
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5.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影响人体作业时能量代谢的因素很多, 如作业类
型、 作业方法、 作业姿势、

由表5 - 3和表5 - 4可看出, 不同类型的作业对能 量代谢的影响。 图5 - 3给出了不同作业的能量消耗值, 其范围从1.6~16.2kCal/min。
动强度和作业时间。 劳动强度越大, 持续时间越长, 需氧量也越多。
从事体力作业的过程中, 需氧量随着劳动强度的 加大而增加, 但人的摄氧能力却有一定的限度。 因此, 当需氧量超过最大摄氧量时, 人体能量的供应依赖于 能源物质的无氧糖酵解, 造成体内的氧亏负, 这种状 态称为氧债。 氧债与劳动负荷的关系, 如图5 - 2所示。
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表5 - 5 三种营养物质氧化时的数据
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表5 - 6 非蛋白呼吸商和氧热价的关系
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实际应用中, 经常采用省略尿氮测定的简便方法, 即根据受试者在同一时间内吸入的O2量和CO2产生量 求出呼吸商(混合呼吸商), 而不考虑蛋白质代谢部分, 实践证明, 采用简便方法得到的结果不会有显著误差。
RMRMR ARRR (5 - 2) BR BR
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表5 - 3和表5 - 4为不同活动类型的RMR的实测值和 推算值。
除利用实测方法之外, 还可用简易方法近似计算 人在体力劳动中的能量消耗, 其计算公式为
AR=RR+MR=1.2×BR+RMR·BR
=(1.2+RMR)×BR
MR=AR-RR (5 - 1)

第6章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第6章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2)劳动时间率T计算方法
每天选择接受测定的工人2~3名,记录自上工 开始至下工为止整个工作从事各种劳动与休息的 时间。每个测定对象应连续记录3天,取平均值, 求出劳动时间率(T)。
工作日内纯净劳动时间(min) T (%) =—————————————————— ×100
工作日总工时(min)
∑[各单项劳动占用的时间(min)] =——————————————————×100
性别等级的主作业的rmr8h劳动能耗量kj一天能耗量kj男abcde011224477112303385238525234523473277327908590851084477469211921110676106761277012770146541465416329女abcde01l224477111926301430144270427059455945745374538h劳动能耗量kj一天能耗量kj男abcde011224477112303385238525234523473277327908590851084477469211921110676106761277012770146541465416329女abcde01l2244771119263014301442704270594559457453745389186908803980399295929510970109701247712477139428918690880398039929592951097010970124771247713942我国1984年颁布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gb3869831997年重新确定标准gb38691997代替gb386983标准规定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划分原则和级别是劳动安全卫生和管理的依据
6.1 体力工作负荷及劳动强度

人的作业疲劳与安全

人的作业疲劳与安全

人的作业疲劳与安全作业疲劳是指由于长时间或过度劳累而导致的身体和心理疲劳。

作业疲劳是各种工作中最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严重的作业疲劳会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增加事故发生率,影响生产生活质量甚至无法正常工作。

此外,作业疲劳也是工作人员在控制风险方面遇到的一种重要挑战。

作业疲劳对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有不良影响。

长期从事高强度的作业工作,人的身体容易受到损害,比如长时间的重体力劳动可能导致骨头关节出现问题,长时间地站立或坐着不动对血管造成损害。

除此之外,人的思维能力和反应速度也会受到影响,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抑郁等问题,从而影响个人的整体健康及生活质量。

安全是我们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如果员工过于疲劳,他们的谨慎程度,反应速度和决策能力将下降,这意味着他们的工作安全受到威胁。

过度疲劳的员工会犯更多的错误和事故,这可能导致人员受伤和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

其次,过度疲劳的人可能会导致人员的沮丧、情绪低落,从而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为了保卫员工的健康和安全,应该采取一系列的防止疲劳的措施,包括管理、工作环境、员工培训和修正等方面:1.管理上应该明确工作时长、工作强度、休息规定等,避免加班过多,设置睡眠区等方便员工休息的设施;2.在工作环境方面,可以采取调整环境条件,如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增加一些绿化和自然光线、开设休息室和放松区域等;3.关于员工培训,可以向员工传授一些防止疲劳的方法,如合理安排睡眠时间、注意饮食合理营养搭配、定期运动等;4.修正工作强度,优化工作任务安排,避免劳累过度,注意员工精神健康状况,如出现压力过大、注意力不集中等时及时调整工作任务。

最后,防止作业疲劳是确保工作者安全和健康的必备措施,这需要管理系统的支持和工作者个人的努力,并且应该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只有如此才能保障员工的健康,保障企业和员工的共同成长。

4作业能力与作业疲劳教程

4作业能力与作业疲劳教程
这种作业能力,在开始阶段提高很快,但持续时间很短,作业能力就开始下降,应在每一周期之间 安排一段短暂的休息时间。 例:课间休息时间
4.1.2 影响作业能力的主要因素
1 生理因素
年龄:25-35岁以后,心血管功能和肺活量、氧上限降低,作业能力下降; 身材:同一年龄,身材大小与作业能力关系紧密 智力:对脑力劳动,智力发展到20岁左右才达到完善,20-30可能是脑力劳动效率最高阶段,而后逐 渐减退,与身材无关; 性别:男女生理差异,体力劳动有差异,但对脑力劳动,智力的高低和效率与性别关系不大。
1.高度视力紧张作业疲劳 2.高度精神紧张作业疲劳 3.交通疲劳
疲劳的测定方法
1.观察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2.记录受试者的感觉。采用主观感觉询问表,记录受试者工作前后的感觉。 3.分析脑电图 4.测定闪频值。通过工作前后的闪频值(可分辨最快光闪的频率)
5.智能测验
1.反应时测验 2.轻敲实验和方格内打点实验 3.握力和肌耐力测验 4.快速智力测验
疲劳的类型
1.个别器官疲劳,即局部疲劳。 2.全身性疲劳,主要是全身参与较繁重的体力劳动所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整体作业能力明显
下降。 3.智力疲劳。主要是长时间从事紧张脑力劳动所致。头昏脑胀,全身乏力。失眠! 4.技术性疲劳。脑力和体力并重,神经高度紧张的作业。
现代工业疲劳特点的几种作业疲劳
4.3.1 疲劳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结果:事故频发 事故是最大的浪费!!!! 结论:违背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
4.4提高作业能力和降低疲劳措施
4.4.1 人的因素
核心关键:
合理用人,实
2.招聘、培养、使用不脱节
3.激励要及时,批评要滞后金香蕉.doc
2 环境因素 工作场所范围内的空气状况、噪声状况和微气候(温度、湿度、风速等)对体力和脑力劳动影响较大。

疲劳作业

疲劳作业

作业疲劳定义作业疲劳是指在作业过程中连续不断消耗能量产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而引起作业能力下降的现象。

通常划分为肉体疲劳和精神疲劳。

导致疲劳的因素分析(1)劳动条件导致疲劳①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导致疲劳一是因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的不合理导致劳动时间过长,劳动负荷过大,工作速度过快,工作体位不良,工作岗位不稳定,夜班连续作业等。

以上情况由于消耗劳动者体内大量能量容易导致疲劳。

二是因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的不合理导致长时间静态作业引起疲劳。

静态作业引起疲劳,其原因是劳动时保持相对固定的体位,依据人体局部的肌肉伸长、收缩来进行作业。

静态作业虽然能耗水平不高,但由于人体的心血管往往难以维持收缩肌肉中被压血管的稳定血流而使局部肌肉缺氧,细胞代谢产生的乳酸堆积引起疼痛从而导致疲劳,如支持重物、把握工具、压紧加工物件等。

三是因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的不合理导致长时间连续单调的作业引起疲劳。

如依附于流水线作业的人员,周而复始地做着单一的工作,这种机器人式的作业,使人容易产生厌烦疲劳,这种疲劳并不是体力上的疲劳,而是大脑皮层的一个部位经常兴奋引起的抑制。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了连续单调作业导致疲劳的事实存在,如从事连续单调作业的人员其工作效率往往在接近下班时反而上升了,这就是由于作业人员感到快要从单调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而引起的兴奋所致。

②机器设备、工具设计不合理,不适应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人操作繁杂、不准确,作业中有不安全感和不舒适感,增大人体生理消耗和心理压力,从而导致疲劳。

③不良的工作环境导致疲劳。

如光线的过强或过弱产生视觉疲劳;强烈的振动、噪声,抑制胃功能,减少腺液分泌;高温、高湿导致人体大量出汗,胃液分泌量减少,影响食物消化等,这些都增加了人体的体力消耗进而导致疲劳。

(2)劳动者的素质引起的疲劳劳动者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劳动者对工作的熟练程度及其对工作的适应性。

劳动者身体素质好,心脏承受负荷的能力大,工作中不易产生疲劳,反之则容易产生疲劳;劳动者工作熟练,作业中能充分协调身体的各个部位,巧妙地完成所从事的工作,所作的无用功少,体力消耗少,精神压力小,不容易产生疲劳,反之则容易产生疲劳。

谈论疲劳作业与工作安全的关系(图文)

谈论疲劳作业与工作安全的关系(图文)

谈论疲劳作业与工作安全的关系(图文)一、作业疲劳概述1.疲劳的概念疲劳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它并非由单一的、明确的因素构成,目前对疲劳的定义也有很大的差异。

一般来说,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由于生理和心理状态的变化,产生某一个或某些器官乃至整个机体力量的自然衰竭状态,称为疲劳。

疲劳感是人对于疲劳的主观体验,而作业效率下降是疲劳的客观反映。

无论脑力作业、体力作业、技能作业、还是人机系统中人的效能和健康都会因疲劳而受到影响。

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从本质上讲,疲劳是机体的一种正常生理保护机制。

这是由于人在生产过程中身心状态产生多种变化而推定的一个概念。

迄今,在科学的意义上,人们对疲劳的认识还有待于继续深化。

疲劳是劳动的结果。

劳动者在连续工作一段时间后,由于长时期的紧张的脑力或体力活动导致整个身体的机能降低。

从生物学的理论上看,劳动是能量消耗的过程,这个过程持续到一定程度,中枢神经系统将产生抑制作用。

继中枢神经系统疲劳之后,是反射运动神经系统的疲劳。

反映出动作的灵敏性降低,作业效率下降。

2.疲劳的分类疲劳的分类方法很多,工作性质不同,产生的疲劳现象也不同,较为合理的分类是体力疲劳和精神疲劳两种现象(1)体力疲劳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随着工作负荷的不断累积,使劳动机能衰退,作业能力下降,且伴有疲倦感的自觉症状出现。

如身体不适、头晕、头痛、注意力涣散、视觉不能追踪,工作效率降低,这种感觉累积的结果,是在生理与心理机能上产生恶化倾向。

从脸色、姿势、语言及动作上可以察觉出来,感觉机能、运动机能、代谢机能均会发生不协调,造成体力不支,植物神经紊乱,不仅使作业效率下降,还会造成各种差错。

在工厂里,许多事故的发生时间大都在疲劳期。

疲劳的积累还会逐渐演化为器质性病变。

(2)精神疲劳亦叫脑力疲劳,即用脑过度,大脑神经活动处于抑制状态的现象。

人的大脑蕴藏着巨大的工作潜力,是一个极为复杂、精密的机构。

一般来说,脑重1400g,只占全身重量2%,却拥有心脏流出血液的20%。

员工疲劳作业管理制度

员工疲劳作业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公司员工疲劳作业管理,保障员工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

第三条本制度遵循以下原则:1.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2. 合理安排,科学管理;3. 严格执行,持续改进。

第二章疲劳作业的定义及分类第四条疲劳作业是指员工在连续工作一定时间后,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状况。

第五条疲劳作业分为以下几类:1. 物理疲劳作业:因工作环境、工作强度等因素导致的生理疲劳;2. 心理疲劳作业:因工作压力、心理负担等因素导致的心理疲劳;3. 综合疲劳作业:物理疲劳和心理疲劳同时存在的疲劳。

第三章疲劳作业的预防与控制第六条公司应采取以下措施预防与控制疲劳作业:1.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确保员工有充足的休息时间;2. 优化工作流程,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3. 加强工作场所的通风、照明、温度等条件,改善工作环境;4. 定期对员工进行健康检查,关注员工身体状况;5. 增强员工心理素质,提高抗压能力;6. 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工作效率。

第七条公司应设立疲劳作业监测机制,定期对员工进行疲劳作业评估,发现疲劳作业现象及时采取措施。

第四章疲劳作业的处置第八条发现员工疲劳作业,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1. 暂停该员工的工作,安排其休息;2. 对该员工进行健康检查,了解其身体状况;3. 分析疲劳作业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4. 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第五章奖励与处罚第九条对在疲劳作业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员工,公司给予奖励。

第十条对违反本制度,造成疲劳作业的员工,公司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降职、解除劳动合同等处罚。

第六章附则第十一条本制度由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通过以上员工疲劳作业管理制度,公司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疲劳作业现象,保障员工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公司持续发展。

人的作业疲劳与安全

人的作业疲劳与安全
作业强度和持续时间作业速度作业态度作业时刻作业环境膝腱反射机能测定法触二点辨别阈值测定法皮肤划痕消退时间测定法皮肤电流反应测定法心率测定法色名呼出时间测定法勾销符号数目测定法反应时间测定法闪光融合值测定法疲劳可以通过休息消除疲劳有累积效应疲劳与生理周期有关人对疲劳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合理安排作业休息制度无论是轻体力劳动还是重体力劳动无论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应规定休息时间休息的额度休息的方式休息时间的长短工作轮班制等应根据具体的作业性质而定
闪光融合值测定法
疲劳的一般规律
疲劳可以通过休息消除疲源自有累积效应疲劳与生理周期有关
人对疲劳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降低疲劳的方法
合理设计作业的用力方法 合理安排作业休息制度 无论是轻体力劳动还是重 体力劳动,无论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应规 定休息时间,休息的额度,休息的方式,休息时 间的长短,工作轮班制等应根据具体的作业性质 而定。 克服工作内容单调感。 改进生产组织与劳动制度
力源物质的耗竭学说
肌肉活动疲劳时,能源物质(如肝元、 三磷酸腺苷、磷酸肌酸等)的含量下降,来 不及补充。因此有人提出了疲劳是由于这些 物质的耗竭而引起的
中枢系统变化学说
劳动过程中,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将会产 生一种特殊的功能,即保护性抑制,使肌肉 组织不致过度消耗而受损,保护神经细胞免 予过分疲劳。
脑力疲劳
指因长时间用脑,引起脑的血液和氧 气供应不足,使大脑出现疲劳感。主要表 现为头昏脑涨、食欲不振、记忆力下降、 注意力不能集中等。
疲劳产生的机理
疲劳物质累积理论 力源消耗理论 中枢系统变化理论 生化变化理论 局部血流阻断理论
疲劳物质累计理论
在劳动过程中,在体内产生某种疲劳物 质——乳酸,这种物质在肌肉和血液内大量 累计,使人的体力衰竭,不能再进行有效的 作业。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5 - 2 )
表5 - 3和表5 - 4为不同活动类型的RMR的实测值和 推算值。
除利用实测方法之外, 还可用简易方法近似计算 人在体力劳动中的能量消耗, 其计算公式为
AR=RR+MR=1.2×BR+RMR·BR
=(1.2+RMR)×BR
(5 - 3)
总能耗M∑=(1.2+RMR)×BR×体表面积(B)× 活动时间(t)(5 - 4)
•表5 - 4 相对能量代谢率RMR的推算值
• 图5 - 3 各种作业类型相对应的能耗(kCal/min)
作业方法不同, 能量消耗也不同。 S.R德塔 (S.R.Datta)等人对搬运重物的七种方式进行了研究, 测得相应的氧耗量, 如图5 - 4所示。
各种不同姿势的相对氧耗量, 如图5 - 5所示。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 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2020年5月30日星期六
5.1 人体作业时的能量代谢
5.1.1 人体能量的产生机理 由于骨骼肌约占人体重的40骼肌活动的能量来自细胞中的贮能元 ——三磷酸腺苷(ATP)。 肌肉活动时, 肌细胞中的三 磷酸腺苷与水结合, 生成二磷酸腺苷(ADP)和磷酸根 (Pi), 同时释放出29.3kJ的能量, 即
MR=AR-RR (5 - 1)
4. 相对能量代谢率 体力劳动强度不同, 所消耗的能量不同。 由于劳 动者性别、 年龄、 体力与体质存在差异, 即使从事同 等强度的体力劳动, 消耗的能量亦不同。 为了消除劳 动者个体之间差异因素, 常用活动代谢率与基础代谢 率之比即相对能量代谢率来衡量劳动强度的大小。 相 对能量代谢率RMR为
1. 基础代谢 人体代谢的速率, 随人所处的条件不同而异。 生 理学将人清醒、 静卧、 空腹(食后10 h以上)、 室温在 20 ℃左右这一条件定为基础条件。 人体在基础条件下 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量 称为基础代谢率, 用BR表示。 它反映单位时间内人 体维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所消耗的最低限度的能量, 通常以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消耗的热量来表示。

大学生学习疲劳分析报告

大学生学习疲劳分析报告

分析报告摘要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来自社会、家庭、学业和就业等压力困扰着我们,会对我们的心理和生理产生疲劳,而长期的疲劳会诱发亚健康的产生甚至导致心理的或生理上的疾病。

引起大学生产生疲劳的影响因素很多,有对前途的担忧、学习的压力、缺乏自信、运动不足、睡眠质量差与睡眠时间的不足等。

同时,大学生的心理疲劳问题已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学习作为一种身心交融的能动过程,和人的任何其他社会活动一样,都是主体的自主活动和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也都包含着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而大学生的学习更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

这个过程会伴随着学习主体出现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必然表现出身体和心理上的紧张与疲惫的交替状态。

具体为: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涣散,厌倦学习,莫名其妙地不安、焦虑等情绪,应引起社会广泛的注意。

学习疲劳会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产生怠倦,致使学习效率下降,甚至达到不能继续正常学习,降低学习效率。

查找导致学习疲劳的因素,对症下药。

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建议加强体育锻炼,科学睡眠,科学饮食,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加大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调整心态,改善大学生的疲劳状况,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疲劳影响因素解决措施目录1疲劳的概述 (1)2学习疲劳的概述 (1)3大学生学习疲劳的原因分析 (2)3.1学习动机偏差 (2)3.2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认识 (2)3.3难以克服各种干扰 (2)3.4作息饮食没有规律 (2)4疲劳的产生于积累原理分析 (3)4.1神经元是脑的最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3)4.2神经递质是中枢神经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3)4.3脑力活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力。

(3)4.4脑力疲劳的新发现 (3)4.4疲劳积累的容器模型示意图 (3)5大学生的学习疲劳的解决措施 (3)5.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5.2要保证睡眠时间 (4)5.3要适当增加营养 (4)5.4要讲究用脑艺术 (5)5.5要注意休息与锻炼 (5)6总结 (5)1疲劳的概述疲劳是一个很难准确解释的概念,由于它涉及到很多现象,迄今为止尚无统一的确切定义,但随着对疲劳研究的不断深入,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一种定义是“所谓疲劳就是在人体发生可以概括为失去功能或打乱这样的变化,引起生理活动的变化也就是发生机能变化、物质变化、自觉疲劳和效率变化的现象。

4 作业能力与作业疲劳

4 作业能力与作业疲劳
(错觉),动觉紊乱,记忆思维故障,意 志衰退,嗜睡。 有利影响:无 结果:使员工工作能力全面衰减乃至消失 结论:违背人力资源使用基本原则
4.3.1 疲劳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结果:事故频发
事故是最大的浪费!!!!
结论措施
4.4.1 人的因素
狭义讲,脑力负荷可定义为:测量人的信息处理系统的一 个指标,与人的闲置未用的信息处理能力成反比。脑力负荷 与人的闲置未用的信息处理能力之和即信息处理能力。人的 闲置未用的信息处理能力越大,脑力负荷就越低反之亦然。
应当指出,上述定义都是有缺陷的。如把脑力负荷与人的 尚未利用的信息处理能力联系在一起,若人的信息处理能力 无法测量,脑力负荷则无法测量。
1.反应时测验 2.轻敲实验和方格内打点实验 3.握力和肌耐力测验 4.快速智力测验
6.精神测验
1.跟踪实验。 2.记忆测验 3.联想测验。常用的50个联想刺激词,其中
28个具体实物,14个抽象,8个概括词。
4.3疲劳对人体与工作的影响
4.3.1 疲劳对人体的影响 不利影响:无力感,注意失调,感觉失调
4.美化
增加工作内容的趣味性和成就感 二、三过程 工作前、工作中、工作后
结论:四化贯穿三过程
4.4.3 环境 1.自然环境
平台、照明、噪声、污染指数、湿度、温度等
2.工作条件 辅助手段、通讯设备、工作室等 3.人文环境 和谐的人际关系、支持、理解、人性化的
制度、合理的激励措施 (华工:朱九思)
微下降。 2.第二阶段,表现为作业能力下降趋势明显,对工
作质量有明显影响,但对产量影响不大。 3.第三阶段,疲倦感强烈,作业能力急剧下降,导
致最终操作紊乱无法继续作业。
疲劳的类型
1.个别器官疲劳,即局部疲劳。 2.全身性疲劳,主要是全身参与较繁重的体力劳

人机工程学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人机工程学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人机工程学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引言人机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机器之间交互的学科。

在现代社会中,人机交互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人机工程学旨在优化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方式,使得人们能够更加高效、舒适地完成各种任务。

然而,在长时间的工作过程中,人类往往会出现疲劳现象,这对于人机工程学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作业能力与疲劳关系的研究人机工程学人一直在研究人类的作业能力与疲劳之间的关系。

作业能力是指人们完成各种任务所需的能力,包括心理能力和身体能力。

疲劳是指人体长时间工作后的生理和心理累积反应。

研究表明,人类的作业能力与疲劳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当人们长时间进行一项任务时,他们往往会出现疲劳感。

疲劳会导致人们的注意力下降、反应速度变慢、记忆力减退等问题,从而降低了他们的作业能力。

而高效的人机界面设计和任务安排可以有效地减轻人们的疲劳感,提高他们的作业能力。

减轻疲劳的策略人机工程学人通过研究和实践,给出了一些减轻疲劳的策略,旨在提高人们的作业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策略:1. 任务分解和时间安排将一个大任务分解成多个小任务,并合理安排时间。

人们在完成一个小任务后,可以休息一段时间,以缓解疲劳感。

2. 布置适当的休息环境人机工程学人可以通过设计合适的休息环境来减轻人们的疲劳感。

例如,提供舒适的座椅、照明和温度控制设备,以及放松的音乐和氛围等。

3. 提高任务的可控性和自主性给予人们更多的选择和控制权,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调节自己的工作状态。

例如,允许他们自由选择使用什么工具、掌握什么工作节奏等。

4. 使用人机界面设计减轻疲劳人机工程学人可以通过合理设计人机界面来减轻人们的疲劳感。

例如,使用大字体、清晰的图标和直观的操作方式,减少人们对屏幕的注视时间,从而减少眼睛的疲劳。

5. 健康生活方式的促进人机工程学人还可以通过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来减轻人们的疲劳感。

例如,鼓励人们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等。

疲劳极限知识点总结

疲劳极限知识点总结

疲劳极限知识点总结疲劳是指由于长时间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而导致的身体和精神上的疲倦感。

疲劳极限是指人体在经历长时间的高强度活动后,无法再维持原有的正常工作状态,导致身体和精神上的极度疲惫和虚弱,甚至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疲劳极限是一个重要的生理学问题,对于工作和生活中的健康和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与疲劳极限相关的知识点。

一、疲劳的类型疲劳可以分为生理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两种类型。

生理性疲劳是指由于长时间的体力活动或者工作导致的身体上的疲倦感,如体力劳动工作者、长时间驾驶人员等。

心理性疲劳则是指由于长时间的思维、情感或者判断类活动导致的精神上的疲倦感,如工作繁忙的白领、高强度学习的学生等。

二、疲劳的影响1.身体疲劳造成肌肉酸痛、动作迟缓、反应迟钝等,严重时还可能发生抽筋、猝倒等情况。

2.心理疲劳造成思维迟缓、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等,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三、疲劳的成因1.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或活动;2.连续的残酷训练或竞赛;3.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等;4.长时间的精神压力或情绪波动;5.持续的环境压力或恶劣的工作环境。

四、疲劳极限的预防1.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2.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3.学会放松和调节情绪,避免长时间的精神压力;4.改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减少环境压力和不良影响;5.适时寻求专业帮助,如心理咨询、健康指导等。

五、疲劳极限的测定1.体力疲劳的测定:通过测定血乳酸浓度、肌酸激酶水平、心率变异性等生理指标来判断体力疲劳程度;2.心理疲劳的测定:通过问卷调查、心理评估、神经影像学等方法来判断心理疲劳程度;3.综合评定:通过综合考虑身体和心理疲劳的各项指标来判断疲劳程度并进行评定。

六、疲劳极限的管理1.从源头上控制疲劳的发生,避免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和活动;2.强化自我管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3.建立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减少环境压力和不良影响;4.加强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疲劳问题;5.积极寻求帮助,包括专业咨询、医疗干预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氧债和劳动负荷
• • • • 劳动负荷分类: 常量负荷 高量负荷 超量负荷
非繁重劳动时,需氧量小 于最大摄氧量。此时,只 有作业开始2-3min内,呼 吸、循环系统暂时略欠氧 债。其后转人稳定状态, 这是人体可以持久作业的 最理想的状态。稳定状态 结束后,归还所欠氧债, 见图。
2)氧债和劳动负荷
6 脉搏数的测定
• 主要是测定与疲劳程度有关的刚结束作业 的脉搏数、脉搏积及回复到安静时搏数 所用的时间。 • 脉搏积=脉搏数×(最高最低血压差) ÷100
7 发汗的测定
• 发汗是肌体散热维持恒定体温的有效途径,发汗 量是高温下劳动或重体力劳动肌体丧失水分程度 的标志。发出大量汗水可造成脱水,因此对发汗 量及汗液化学成分等应进行测定,可以防止高温 中暑等疾病。 • 在安静状态下,当气温达到28±1℃时便发汗。 • 如果空气湿度高且穿衣较多,气温达到25℃时即 发汗。 • 劳动时,气温在20℃以下,也会发汗。劳动强度 越大,发汗量越显著。
4 肌电图
• 肌电图 :肌纤维细胞收缩时产生生物电位一 一动作电位,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动作电位 可通过电极引出,再放大、记录得到曲线 叫肌电图(简称EMG)。 • 放电频率和振幅:肌肉从轻微收缩增加到最 大收缩时,放电频率可从5次/s增加到50次 /s。动作电位振幅(mV)的大小反映了参加 收缩的肌纤维数量的多少。因此,通过肌 电图可以测定肌肉收缩的强度。
1 耗氧量 1)概念比较
• 需氧量 • 摄氧量 • 耗氧量
体内单位时间所需要的氧气量叫需氧量; 成年人安静时每分钟约为0.2-0.3L/min。 总需氧量—劳动及劳动结束后恢复期所 需氧量之和:Vo2z=Vo2l+Vo2h一Vo2j(t1+th) 式中Vo2z—劳动时的总需氧量,mL/min ; Vo2l—作业期摄氧量,mL/min;Vo2h—恢 复期摄氧量,mL/min;Vo2j—安静时平均 需氧量,一般为2 5 OmL /min;t1—作业 时间,min;th—恢复时间,min。
三、疲劳的作用
• 疲劳是人所共有的现象,是劳动生理的一 种正常表现,它是提醒人们应该休息,起 着预防肌体过劳的警告作用。 • 如当大脑皮层的一个区域兴奋太久后,就 会进入抑制状态,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理 变化从而达到保护大脑的作用。
四、疲劳的产生机理
• • • • •
作业者短时间内从事大 1)疲劳物质累积机理 强度体力劳动,消耗较 2)力源耗竭机理 多能量,能量代谢需要 的氧供应不足,产生无 3)中枢变化机理 氧代谢,乳酸在肌肉和 4)生化变化机理 血液中储积,使人感到 5)局部血流阻断机理 身体不适,即产生疲劳 感。
• • • • 劳动负荷分类: 常量负荷 高量负荷 超量负荷
劳动强度较大,需氧 量已接近或等于最大 摄氧量的负荷。此时, 氧债也是在需氧量上 升期间出现,到达最 大摄氧量后,便维持 稳定状态,见图。
2)氧债和劳动负荷
• • • • 劳动负荷分类: 常量负荷 高量负荷 超量负荷
劳动强度过大,需氧 量超过最大摄氧量, 人体一直在缺氧状态 下,形成较大氧亏, 处于“假稳定状态” 下的负荷,见图。
2)氧债和劳动负荷
• 氧债——剧烈活动时,呼吸、循环机能跟 不上氧需,致使肌肉缺氧,这时供氧量与 需氧量的差叫氧债。 • 缺氧时,能量必须以无氧分解代谢提供, 体内要透支1L氧,大约要产生7g乳酸。 • 氧债能力,一般人约为10L,训练有素的运 动员可达15-20L。氧债能力衰竭,血液中的 乳酸量会急剧上升,pH值迅速下降,这对 肌肉、心脏、肾脏及神经中枢都很不利。
3组不同坐姿的2-3腰椎背棘直肌肌 电图
5 呼吸量的测定
• 人体的活动时,新陈代谢率增高,氧气的 消耗量与二氧化碳的呼出量都随着活动量 而增多: • 呼吸频率由平静时的每分12-18次增加到每 分40-50次; • 呼出量由平静时的500mL升到2000mL上; • 通气量由平静时的6-8L升到100L以上。
超量负荷时,当心肺功能的惰性逐 渐克服后,每分钟需氧量仍高于最 大摄氧量,运动强度的持续,局限 在氧债能力范围内,活动不能持久。 劳动结束后,人体还要继续维持较 高的氧需以补偿欠下的氧债。
2 心率和最大心率
• 心率:单位时间内心室跳动的次数称为心率(HR)。 • 心率和劳动强度密切相关。正常人安静时的心率约75次 /min。在作业开始前1 min,由于心理作用,心率稍有增加。 作业开始后,为适应供氧要求,前30~40 S内迅速增加, 以后缓慢上升。一般经4~5min达到与劳动强度适应的稳 定水平。轻作业,心率增加不多;重作业能上升到150~ 200次/min。青年人中,当以50%的最大摄氧量工作时, 男子心率约为130次/min,女子140次/min。 • 最大心率:当人达到最大负荷时心室每分钟跳动的次数称 为最大心率(HRmax),最大心率几乎无性别差异,都随着年 龄(A)的增加而下降,近似计算式: HRmax=209.2-0.74AG(次/min) 式中HRmax —最大心率, 次/min;AG—年龄,岁。
四、疲劳的产生机理
• • • • •
作业时,肌肉收缩,肌 1)疲劳物质累积机理 肉变得坚硬,其内压增 2)力源耗竭机理 大,可达几十千帕,引 起部分或全部血流阻断。 3)中枢变化机理 能量代谢在缺氧或无氧 4)生化变化机理 状态下进行,血液中产 5)局部血流阻断机理 生乳酸堆积,产生局部 疲劳感。 一般认为肌体疲劳是上 述机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机学基础 ——作业与疲劳
教学目标
• 1、知道作业时人的生理变化特点,熟悉人 体的生理学参数(耗氧量、摄氧量、需氧 量、氧债、最大心输出量)的定义和计算 方法; • 2、知道疲劳概念、分类、机理、症状; • 3、掌握疲劳的测量方法、疲劳的影响因素、 疲劳的改善与消除。
教学的重点、难点
• 1、教学重点:氧债、疲劳的机理、测量方 法、疲劳的影响因素、疲劳的改善与消除 • 2、教学难点:疲劳的测量方法
四、疲劳的产生机理
• • • • •
美、英学者认为全身性 1)疲劳物质累积机理 疲劳是由于作业及其环 2)力源耗竭机理 境所引起的体内平衡紊 乱,引起紊乱的原因除 3)中枢变化机理 包含局部肌肉疲劳外, 4)生化变化机理 还有其他许多原因,如 5)局部血流阻断机理 血糖水平下降、肝糖元 耗竭、体液丧失、体温 升高等,此机理称为生 化变化机理。
四、疲劳的产生机理
作业者从事轻或中等劳 • 1)疲劳物质累积机理 动强度作业,时间较长, • 2)力源耗竭机理 造成肝糖元耗竭,使人 产生全身不适,即产生 • 3)中枢变化机理 全身性疲劳。
• 4)生化变化机理 • 5)局部血流阻断机理
四、疲劳的产生机理
• • • • •
前苏联学者认为,全身 1)疲劳物质累积机理 或中枢性疲劳是强烈或 2)力源耗竭机理 单调的劳动刺激引起大 脑皮层细胞贮存的能源 3)中枢变化机理 迅速消耗,这种消耗引 4)生化变化机理 起恢复过程的加强,当 5)局部血流阻断机理 消耗占优势时,会出现 保护性抑制,以避免神 经细胞进一步损耗并加 速其恢复过程,这一机 理称为中枢变化机理。
本章目录
第一节 作业时的生理变化
作业
第二节 作业疲劳和恢复
第一节 作业时生理变化的测定
• 活动时,人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进 而导致心率、耗氧量、肌电图、脑电图、 频闪值等一系列生理指标发生改变。通过 测定人的生理学参数,可以科学地推断人 从事某种活动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并据此 合理安排劳动定额和节奏,从而提高工效 和安全。
二、疲劳的特点
• 1)局部引起的疲劳,可以引起全身症状和大脑疲劳; • 2)疲劳不但使作业能力下降,也使作业意志减弱,产生 休息的需要; • 3)疲劳能够恢复,不会留下损伤痕迹;年轻人比老年人 恢复得快;体力上的疲劳比精神上的疲劳恢复得快; • 4)心理造成的疲劳常与心理状态同步存在,同步消失; 同样由作业内容和环境引起的疲劳,当作业内容和环境改 变时,疲劳也可消减。 • 5)感觉和疲劳不一定同时发生,如乐不知疲。 • 6)疲劳有一定的积累效应,未完全恢复的疲劳可在一定 程度上继续存在到次日,如次日达到六分疲倦程度,就感 到十分疲乏。在重度劳累之后,第二天还感到周身无力, 就是积累效应的表现。 • 7)人对疲劳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如连续几天劳动,反而 不觉得累。
第二节 作业疲劳和恢复
• 当人体内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平衡不能 维持,作业能力出现明显下降时叫疲劳。
一、疲劳的分类
疲劳分类
按疲劳原因分
按发生部位分
按疲劳程度分
生理性疲劳(新陈代谢) 心理性疲劳(感情影响)
精神疲劳(精神压力) 肌肉疲劳(肌肉劳累) 神经疲劳(用脑过度)
一般疲劳(肌体劳累) 过度疲劳(连续长期) 重度疲劳(接近病态)
1 耗氧量 1)概念比较
• 需氧量 • 摄氧量 • 耗氧量
单位时间内人体通过循环、呼吸 系统所能够摄入的氧气量称摄氧 量。 人在繁重体力劳动时,循环、呼 吸系统的功能经1-2min达到极限 摄氧能力,这时,单位时间内的 摄氧量叫最大摄氧量。
1 耗氧量 1)概念比较
• 需氧量 • 摄氧量 • 耗氧量
4 肌电图
• 肌电图在安全人机工程学上的应用主要是 作业设计、作业姿势、机械和工具设计的 人性化、合理化和最优化研究。在工业座 椅、家用沙发和床等尺度的研究中,肌电 图是一个实用的评价指标。一个具有良好 人机工程学设计的工业座椅能有效地减少 人体不必要的能量消耗,提高工作效率; 一个舒适的坐姿或者卧姿可使全身肌肉放 松,这种放松程度,可通过肌电图来评价。
3 搏出量与心输出量
• 搏出量:心脏每次搏动从左心室注人主动脉的血液 量称搏出量。 • 心输出量:单位时间内从左心室射出血量Q叫心输 出量。 • 重作业时,心脏每搏输出血液量由安静时的40~ 70mL可增大到 150 mL,每分钟输出血量可达 15~25 L,有锻炼的人可达 35 L/min。 • 最大摄氧量与最大心输出量关系: Qmax=6.55+4.35Vo2max(L/min) 式 中Qmax最大心输出量,L/min ; Vo2max最大摄氧量, L / (N· m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