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尝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尝试
摘要: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而过程与方法即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
通过探究,搜集信息,多渠道获取知识,使思维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关键词:
改变传统理念,培育信息积累能力;注重学科联系,设计开放性问题;倡导、引导、诱导、探究性学习。
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尝试
新的课程改革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其中第二个维度过程与方法即学习上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新的学习模式,它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真知灼见。
而语文作为基础学科,运用探究性学习,培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探究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使情感、能力,特别是思维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一、改变传统模式,倡导探究学习
传统的教学理念,对于语文教学做出十分细致框架、限制,每个步骤的时间分配、知识点的培养,甚至问题的设计基本是事先准备好的,教师和学生总觉得自然。
而美国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施瓦布提出了探究性的学习理念。
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的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他认为:科学知识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探究方式的更新,它们会被不断地修正。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力避不痛不痒的一问一答,设计一些诸如质疑、讨论、评价、探究之类具有艺术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勾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使知识空间拓展延伸。
例
如:学习《灰雀》一文时,学生熟读课文后,质疑:1、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可以看出它们俩爱什么?2、列宁又发现那只灰雀,没有再问小男孩,而去问灰雀?3、列宁对小男孩如何评价?4、从语言中看出列宁是怎样的人?把问题投影到屏幕上,设计以下程序进行教学:讨论→补充→拓展。
经过交流、探究,使同学们钦佩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同时渗透鸟是人类的朋友的教育。
二、培育信息积累能力,引导勇于探究
学生的知识来源,已不再满足课堂这狭小的阵地。
信息时代,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教师应尊重每位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自主性、独立性,引导、帮助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执教《海底世界》中,同学们兴致极高,因为没见过大海,也更不用说了解海底世界。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知道:“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
”讲读时没有准备问题,而是让学生自主交流、质疑、探究。
同学们被美丽异常的景色陶醉了,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吮吸着知识的甘露。
我在为能放手让学生自我阅读——自我发现——自我探究而欣慰。
一名学生突然举手问老师:海洋的动物大约有三万余种,它们在水里怎样呼吸呢?问题太突然了,让老师茫然不知所措,本来这问题不是探究的主要目标。
我微笑着说:“问题提得太有挑战性了,不过我暂时不能明明白白告诉同
学们,请同学们下去查阅资料好吗?”第二天,同学们把这一问题相互补充得尽善尽美。
事后经过调查得知,有的看笔记,有的看《十万个为什么》,有的回忆《动物世界》节目,有的上网查寻。
由此扩大知识面,使课内外知识有机地结合。
让学生多渠道搜集各方面的信息,以灵活的方法解决了问题,鼓励了同学们对知识探究的信心,更主要的是同学们认识到语文课和搜集有关信息的乐趣。
三、注重学科联系,鼓励积极探究
探究性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的学习,还应注意各学科的相互渗透。
由于小学生喜欢丰富的奇特的幻想,敢于大胆提出一些奇特的想象,同时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
如学习《荷花》一课后,提出:“叶圣陶先生看荷花入了迷,随风翩翩起舞,被荷花的美景陶醉了。
”你是否也有同感,把你感受到的美表达出来。
这时学生有的查资料,查素材;有的也像叶圣陶先生那样,听音乐、舞蹈起来。
还有挥毫调色临摹荷花美景图,甚至有的即兴看着窗外盛开的桃花绘起一幅优美的图画。
这样语文学科上注重了各学科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审美观,不仅激发了探究积极性,更主要发挥了每位学生的特长。
由课文到生活,由生活到想象的审美、探究意识,即提高了语文素养,又渗透了音乐、美术的涵养,增强热爱
大自然的情感。
四、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诱导大胆探究
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书本之内,老师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诱导学生大胆探究。
1、访一访。
我校附近有一段残壁断垣的旧寨墙,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社会实践课,我让学生访上年纪的老人,了解旧寨墙的经历,以增强学生对村情、村貌变迁的了解,培育爱家乡、知村情教育,每生写一份调查报告。
2、想一想,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对问题想一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学习《桂林山水》后引导学生思考:桂林山水甲天下,风景秀丽,那些不会被环境污染呢?怎样保护山清水秀?这样的问题拓展了知识面,强化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的重要性。
3、看一看,每天电视上节目丰富多彩,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今日说法等电视节目,学生每日搜集这些信息。
并针对所看到的节目发表自己的见解,评点或预测,以此培养学生对时事政治参与意识,激发学生通过探究分析,增加对事理的洞察和判断能力,增强其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