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爱情比较
中西爱情悲剧意识比较——以《孔雀东南飞》和《阴谋与爱情》为例
![中西爱情悲剧意识比较——以《孔雀东南飞》和《阴谋与爱情》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c8ae2e87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09.png)
085爱情是人类最为强烈的一种感情,爱情悲剧这种艺术对人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
中外文学作品中关于爱情悲剧的有很多,比如大众比较熟悉的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很多学者对这两部作品研究较多。
今天我们从悲剧意识方面来研究另外两部中西方的爱情悲剧作品《孔雀东南飞》和《阴谋与爱情》。
这两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写照,反映了当时社会在婚姻方面的狭隘思想给年轻人带来的伤害。
但是中西方文学作品在表达爱情悲剧时又存在着一定的不同,这些不同体现在各个方面。
一、关于《孔雀东南飞》和《阴谋与爱情》的简介《孔雀东南飞》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以诗歌的形式、简短的篇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同时它作为乐府诗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这部文学作品虽然没有明确的作者,但是内容却取材于现实的婚姻悲剧。
全诗仅用1700余字就为读者呈现了多个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情节内容。
在这首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焦仲卿和刘兰芝两人的被迫分离以及双双自杀的悲剧,还可以看到焦母的顽固不化和刘兄的蛮横无理。
文章结尾为我们呈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后双双化蝶的画面,通过这种神话形式寄托了人们对自由恋爱的追求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1]。
《阴谋与爱情》这部文学作品主要围绕着宰相瓦尔特的儿子费迪南和平民乐师米勒的女儿露易丝之间的爱情悲剧而写。
作者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特别是上层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生活场景。
从中我们发现这部西方爱情悲剧作品既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又具有地域特征。
在这出爱情悲剧中除了当事人费迪南和露易丝外,还有两类人参与其中,一种是与当事人有感情联系的,比如米尔佛特夫人和伍而牧;一种是与这场爱情有利益关系的,比如宰相瓦尔特和平民乐师米勒夫妇 。
费迪南和露易丝在外界的种种干扰之下最终双双赴死,选择这种方式在一起。
二、《孔雀东南飞》和《阴谋与爱情》两部作品的相似性《孔雀东南飞》和《阴谋与爱情》这两部作品之所以打动人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都出于对爱情的执着而选择以极端的方式去反抗当时的社会。
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比较
![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76473d383968011ca3009184.png)
姻 而轻 视 恋 爱 。” 爱 情 在 中 国 传 统 社 会 文 化 结 构 中 的 地 位 很 低 , 认 被
为 是 次 要 的 。 由 于 深 受 儒 家 政 治 伦 理 思 想 的 影 响 , 国 中
传 统 文 化 中 爱 情 的 功 能 被 单 一 化 , 仅 起 繁 衍 后 代 的 作 仅 用 。 情 和 婚 姻 建 立 在 “ 母 之 命 , 妁 之 言 ” , 的 性 爱 父 媒 上 目
关键 : 西方传 统 爱 情观 中 不 同之 处 原 因
西 方 人 表 现 在 爱 情 观 上 就 是 “ 究 ” 态 . 征 是 爱 探 心 特 独立 自由 , 欢 探 究 新奇 , 于 冒 险进 取 。男 女在 择 偶 上 喜 乐
不 管 年 龄 大 小 、 貌 美 丑 , 管 是 否 已婚 , 要 能 达 到 探 相 不 只 究 上 的满 足 , 切 都 无所 顾 忌 。 且 西 方 人觉 得 恋爱 是 自 一 而
功的。
文 学 作 品 中得 到 了反 映 。 方 人 重 视 恋 爱 , 国 人 重 视 婚 西 中
姻 而 轻 视 恋 爱 . 背 后 有 深 刻 的 原 因 , 民 族 文 化 、 族 其 如 民
性 格 、 会 开 放 程 度 等 的 迥 然 不 同 。中 国 的 传 统 爱 情 观 已 社 经 逐 渐 落伍僵 化 , 代 要 求 结合 中 西爱 情观 的 可取 成 分 , 时 形 成 一种 健 康 向上 、 极 有 为 的爱 情观 。 积
己的事 。 应 受 过 多 约束 。 不
中 西 方 有 着 不 同 的 文 化 传 承 ,这 影 响 到 社 会 的 方 方 2爱 情 的 表 达 方 式 .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38080cbf87c24028905fc316.png)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受其生存环境,教育背景,宗教信仰等的影响。
人类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我们的情感表达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
中西方人们生存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导致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存在差异。
就如爱情观而言,中西方人们有不同的态度与见解。
就我所听所查阅的资料,我得出了一下几点差异:一、中西方爱情维持时间的差异在我们看来西方人的爱情是瞬间产生的,他们比较相信一见钟情,他们享受爱情带来的感觉,而不是婚姻的约束。
西方人个人主义强烈,自我权利意识很重。
如果是结婚,财产会选择去公证,很多西方人长期维持一个恋爱的关系,而不是选择结婚。
在我们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会认为爱情只是一时的,没有婚姻来的可靠,恋爱关系确认后的一段时间里就会选择结婚。
夫妻双方确立关系,从此长相厮守,白头偕老。
中国人的爱情是与亲情相融合的。
二、中西方爱情表达方式的差异西方的爱情在我们看来是热烈、开放、浪漫的,而中国的爱情相对是保守的。
所以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也是尤为直接的,西方人则是用直白的语言,用具体化的行动来表达爱意。
在西方“我爱你”是可以很轻易的表达出来的。
而在中国,就我们的身边的父母而言,我们也很难听到这些字句的,爱的感情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的。
三、中西方对爱情的态度的差异西方人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他们认为爱情是神圣的、至上的。
他们崇尚恋爱自由,恋爱双方的选择与婚姻,完全是以爱情为基础.而不论出身,门第,年龄,社会地位和其他考虑。
在中国,恋爱双方的选择,很多时候长辈会从中掺和,会考虑对方的各方面条件。
爱情相对比较物质,缺乏西方人的神圣。
但是,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中西方文化互相间的交流,我们的爱情观也在与时俱进,不同程度的改变着。
比如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崇尚自由恋爱,脱离传统观念的束缚。
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
![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c90e886bb84ae45c3b358c18.png)
从《安娜贝尔.丽》到《悼亡》——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中西方的爱情观有相通点也有很大的差异,这主要是收到文化、宗教、家庭等一系列的影响,而这些差异往往体现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其中悼亡诗成为了表现爱情的典型。
悼亡诗,就是哀悼死去的人的诗,自晋代起,以潘岳的《悼亡》作为哀悼亡妻的作品后,“悼亡”二字成为丈夫哀悼亡妻的诗作。
悼亡诗的通常是死亡和爱情的叠加,在中国各朝代都有继承和发展,给很多优秀的文人留下了不少情深意重、感人肺腑的作品。
在西方,悼亡诗的数量虽然不多,却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西方诗歌的创作。
悼亡诗是丈夫为思念已故的妻子而写的悼念诗篇,凝聚着男女之间的爱情。
而情感的触发正是诗歌创作的直接动力。
明代徐桢卿说: “情者,心之精也。
情无定位,触感而兴。
既动于中,必形于声。
”由此可见,情是诗歌生命的灵魂。
特别是悼亡诗,它把爱与死这两个永恒的主题相结合,在情感的抒发上比其他任何诗歌都要求更真挚,可以说容不得半点虚假。
情感与悼亡诗的联系如此紧密,我们将通过对爱伦坡的《安娜贝尔.丽》和元稹的《悼亡》之间的比较来探讨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之处。
十九世纪美国诗人爱伦坡为了悼念死去的妻子,做了一首著名的悼亡诗《安娜贝尔。
丽》,诗的大意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海滨的王国里,有一个美丽的少女,诗人和她邂逅并陷入了爱河,可是,他们的爱情遭到了天使的妒忌,寒风夺去了安娜贝尔。
丽的生命。
但在诗人的心目中,他和安娜贝尔。
丽的爱情是永恒的、浓厚的、神圣的。
皎洁的月光带领他进入了梦境,闪烁的星光使他仿佛看见了安娜贝尔。
丽那双明亮的双眼。
每当夜幕降临,海潮涨起的时候,诗人便来到海边的墓地,于她相伴,与她共眠,与她一起聆听大海的涛声。
诗歌纯洁、完美且富有想象力。
诗人把亡妻弗吉尼亚描绘成了连天使都要妒忌的少女安娜贝尔。
丽,以“很久很久以前”为开头,用“滨海的王国”、“六翼天使”等字眼描绘,营造了苍白的月光、茫茫的大海、孤寂的坟墓等气氛,,是读者仿佛置身于远离人寰、超凡脱俗的仙境。
中西爱情观对比(官方版)
![中西爱情观对比(官方版)](https://img.taocdn.com/s3/m/393c5f757fd5360cba1adba7.png)
中西爱情观对比(《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对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诗经》的第一篇便是这首爱情诗《关雎》,可见美好的爱情在很早很早就被人们推崇。
仔细看看、对比中西爱情,不难发现,对待爱情的态度,中国人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压抑式的自我消磨,而西方人却是狂风暴雨式的放任激情、席卷一切,包括理智甚至生命,要死要活的对吧?伟大的诗人歌德谈过N次恋爱,每经过一次恋爱,就写出一首好诗。
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人们的思维方式与风俗习惯等各不相同,外国的爱情小说格外注重人物的语言、外貌等等的描写,中国的爱情小说也就特别注重对人物眼神、神态、动作的描绘。
西方人崇尚爱情至上,爱情是生活和生命的全部,中国更多的联系到了政治上的抱负和志向,和社会理想,人生抱负,大家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侧重点不同:西方作品多追求爱情,赞美爱情为主要内容,中国作品多讲述离愁别恨,悲欢离合。
中西方爱情小说的差异还表现在结构与内容上。
表现爱情时就多用语言描写,常常是男主人公大段大段的表白或者以书信方式的独白,诉说对心上人的思恋与赞美之情;中国的爱情小说尤其是古典爱情小说往往忽略男女主人公相恋的整个过程,总是一笔带过,而把笔墨集中在他们爱情所受的阻力以及他们由此而做的抗争上。
由此中国的爱情小说往往承载了一定的社会思想意义、是外观型的,通过个人的要求(爱情)与社会的矛盾来反映某种现象。
中国的爱情讲究从一而终,矢志不渝,西方爱情在这方面倒不是很注重,罗密欧先是对罗瑟林倾心不已,后来见到朱丽叶后,又爱得要死要活的;中国的《铡美案》,背叛了发妻秦香莲,被视为负心汉的代表。
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一见钟情在西方比较普遍,而在中国传统的爱情之中,基本都是日久生情,慢慢两情相悦,《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从同窗做起,感情日渐深入。
大家都知道美国著名动画片《白雪公主》中,白马王子充满爱的神情一吻可以使白雪公主死而复生,而它最早在中国上映是情节被改了,小矮人安葬白雪公主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压载白雪公主身上,把毒死白雪公主的毒苹果从她喉咙里压出来了,于是白雪公主又活过来了,真让人哭笑不得~共同点:无论是梁祝化蝶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都看出我们都想冲破传统观念,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与向往,最后都为爱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还有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西方类似冰岛不少国家的离婚率非常高,但同时他们国民的幸福指数却也很高,一般我们认为离婚率高意味着社会也会十分的不稳定,但我想,国外缺少的就是我们中国人的这种夫妻之间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一种夫妻间应当互相尊重的意识,他们只把婚姻当做一种仪式,享乐之用。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19baa40ab7360b4c2e3f6461.png)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以《孔雀东南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爱情是人类故事中更久不变的主题,谈及爱情,所有人的眼里首先都会泛起美好的光彩,是一种甜蜜、深刻至深入人心的情感。
然而爱情悲剧,就是要把爱情这种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
在爱情主题上,中西方都有不少的悲情故事,而《孔雀东南飞》、《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说是双方的经典代表。
男女主角的爱情都经历了种种坎坷,偏偏要在他们双双陨落之后,那些不安分的阻扰因素才安静下来,然而什么都以及挽回不了了。
由于中西方社会、文化、政治以及伦理等方面的差异,这两个故事也有着异同。
一、两种爱情,相同追求1、爱情国度的自由追求不论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生死相随,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紧紧相依,一切的开端都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他们的开始都是自由的相爱。
爱情的萌芽期往往是一帆风顺的,外界干扰因素还没有察觉,然而男女主在心里已经慢慢种下了爱情的种子。
焦仲卿和刘兰芝从相遇到相识,从相识到相知,最后同结连理,一切都是那么顺利,他们拥有着平凡的幸福,过着平凡的日子,完全不知道在她们爱情的背后,一些不安分因素已经在蠢蠢欲动。
罗密欧本来想要寻找自己以前喜欢的女子而混入了凯普莱特家族的一场聚会,然而在聚会上罗密欧却被这次聚会的主角—朱丽叶所深深吸引,当罗密欧向朱丽叶表白之后,朱丽叶对罗密欧也心生情愫,他们一见钟情。
在知道了两家的家族矛盾之后还是忘不了对方,便经常去修道院聚会,并在神父的帮助下结为了夫妻。
2、起伏跌宕,青春绝唱两个故事的相同点之二在于剧情的设置跌宕起伏、悲喜交融,最后都在含着眼泪和悔恨中纷纷陨落。
当刘兰芝迫于婆婆的压力必须要回娘家时,焦仲卿安抚着兰芝: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焦仲卿给了刘兰芝这样一个保证,让我们又看到了拯救他们爱情的希望。
但是兰芝回到家中,面对母亲和兄长的劝说,迫于强大的压力而要改嫁。
爱情的希望再次被熄灭,直至最后两者纷纷走上黄泉路。
中西爱情的美学比较——浅论《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
![中西爱情的美学比较——浅论《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https://img.taocdn.com/s3/m/6e8829e1172ded630b1cb65f.png)
中西爱情的美学比较
浅论 《 山伯 与祝英台 》和 《 梁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的 “ 爱情”
赵 民威 何军斌 ( 广西 民 ,一直以来是 中西所描述、歌颂 的对 象。但是 ,由于 中西方不同的美学观 ,致使 中西方的爱情观 念存在 着 差异。本文试以 《 梁山伯 与祝 英台》和 《 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通 过 比较 ,主要从 “ 主客 统一”、 “ 主客二分 ”; “ 意境” 、 “ 崇高” 等方面来分析中西美学观 的差异。 关键 词:中西 ;爱情 ;美学;主客 统一 ;主客二 分;意境 ;崇高
沐 浴 在 爱 河 中 双 方 主 人 公 的举 动 , 中西 方 是 截 然 不 同 的 。 中 国人往 往 比较含 蓄 、顾全 大 局 ,对将 来 思前想 后 ,是 理性 主 宰 罗 朱对 待爱 情义 无 反顾 的行 为与 西方 的文化 观念 密切 相关 。 感 性 ,基 本上 是不 由 自主地 丧 失个性 ,表 现 出 一种保 守 的思 想状 西 方是 “ 客两 分 ” 的美学 观 ,认为 世 界是 二元 对立 的 ,人可 以 主 态 ;而 西 方相 爱的 双方 往往 是感 性冲 动超 越 了理 性 思考 ,轰 轰烈 支 配 自然 ,可 以改变 一切 ,命 运 掌握 在 自己的手 中 。因为 西方 文 烈 ,不 顾 一切 ,张扬 出一种 狂放 的 生命 意识 。造 成 中西 以上 明显 化来 源 于古 希腊 ,古 希腊 地 处爱 琴海 ,沟 壑纵 横 ,土 地贫瘠 。为 的差异 在 于中 西所 持的 美学观 念 的不 同 。本文 试 以 《 山伯 与祝 了 生存 ,必 须进 行海 上掠 夺 ,所 以造 就 了西方 冒险、 自主 ,不 安 梁 英 台》 和 《 罗密 欧 与朱丽 叶 》 中的 “ 爱情 ”为例 ,通 过 比较 ,力 于天 命 的性格 特 征 。特别 是 “ 艺复 兴 ”后 , 以人 为本 、 崇 尚个 文 求探 讨 出其 中西美学 观 的差异 。 性 自由的行 动更 是轰 轰烈 烈 。 《 山伯 与祝 英 台》 和 《 梁 罗密 欧 与朱 丽叶 》 中的 主人 公对 待 《 山伯 与祝 英 台》和 《 梁 罗密 欧 与朱丽 叶 》 的结局 也是 两个 爱情 的态度 截然 不 同。 截 然不 同 的场面 。 梁祝 对待 爱情 的态 度 是保 守的 。梁 祝 同窗三 载 , 日则 同食 , 《 山伯 与 祝 英 台 》 的 结局 是 一 场 风 雨 雷 电 之后 ,风 停 雨 梁 夜则 同 卧 ,从 相知 到相 爱 ,他们 是 在长 期相 处 的过程 中建立 深 厚 霁 、彩 虹 高悬 ,一 对心 心相 印 的灵 魂化 为两 只翩 翩起 舞 的蝴 蝶穿 感情 的 。祝英 台渐 渐地 爱上 了忠厚 老实 、勤 奋上 进 的梁 山伯 ,但 梭 于万 花丛 中 , “ 虹 万里 百花 开 ,花 间蝴 蝶成 双对 ,千 年万 代 彩 由于 我 国封建 礼教 思想 的束 缚 ,祝 英 台没有对 同床共 枕 的梁 山伯 不 分 开 ,梁 山伯 与祝 英 台 。” … 梁 祝 化蝶 ,虽死 犹 生 ,寄予 了 做 出半点 越轨 的行 为 。与梁 山伯 同 睡一 张床 ,祝 英 台总会 用 一碗 美 好 、 光 明 的希 望 。 中 国古 典 悲剧 往 往 会 营 造 一 个大 团 圆的 结 水 或 一本 本厚 厚的 书隔 开 ,两人 总会 保持 一 定 的距 离 ,这 就 是我 局 ,这符 合我 国大众 的 审美心 理 。 国古代 “ 男女 授受 不亲 ”传统 思想 。 为什 么我们 民族会有 这样 的审美心理 呢?这源 于 “ 意境 这种 “ 男女 授受 不亲 ”传 统 思想 统治 、影 响 了 中国几 千年 。 说 ” 。意 境 是 我 国古 典 美 学 思想 的一 个 重 要 范畴 。 “ 境 是在 意 为 什 么 会 形成 这 种 思 想 呢 ? 因为 我 国地 处 黄 河 流域 ,其 水 源 丰 情境 交融 的基 础 上 所 形 成 的一 种 艺 术 境 界 、 美 的境 界 。它 以意 富 、 自给 自 的生活 方式 使其 形成 了顺 应 自然 、 内 向调适 ,认 同 蕴 、情趣 取胜 。在意 境 中写景 是 为 了抒情 ,是 化景 物为 情思 ,也 足 “ 命 ” ,追 求 主客 统一 、天 人 合一 的 民族心 理 。 自古 以来 ,中 是化 情 思 为 景 物 。 意境 不 是 机 械 地 模 仿 自然 ,而 是 艺 术 家创 造 天 华 民族 以 “ 体 为本 位 ”,重 整体 , 尚人 伦 ,强调 “ 天 理 ,去 的一 种 新 境 , 它 能 在有 限 中展 示 无 限 , 即所 谓 ‘ 有 尽而 意无 群 存 言 人欲 ”,严格 遵 守宗 法伦 理秩 序 ,把家 族利 益 放在 自己的利 益 之 穷 ’。 ” ”梁 祝 的爱情 悲剧 最后 升 华到 “ 后方 生 ”的浪 漫主 死 上 ,刻意 地压 抑 自己内心 的情欲 、性欲 ,其 大胆 追 求爱 情 的行 为 义 意境 ,耐 人寻 味。 则会 被看成 是伤 风败俗 、离 经叛 道 。 这 种象 征性 的 结局 、浪 漫 的意境 ,在我 国 的 民间传 说 以及 文 所 以祝 英 台表 达 爱情 的方 式 也 是 婉 转 、 含 蓄 的 。 祝英 台虽 学 作 品中 比 比皆是 。 比如在 牛 郎织 女 的民 间传说 中 ,牛 郎与织 女 然深 爱着 梁 山伯 ,但 由于 “ 乎情 ,止 乎 礼 ”思 想 的 影 响 ,她 被 王母 娘娘 化 开 的银 河 所挡 ,却 有一 座 鹊桥 满足 他们 一年 一度 的 发 对 梁 山伯 的表 白一 直 羞于 启 齿, 到准 备 返 家时 ,才 求 助 师 母 : 相会 。如此 奇谲 瑰丽 的想象 ,体 现 了我 国古 典 的美学 思想— — 诗 直 “ 白蝴 蝶玉扇 坠 ,烦 交义 兄梁 山伯 ,倘 得 师母 来玉 成 ,大 恩永 化 的浪 漫主 义意 境 。 《 山伯与 祝英 台 》正 是采 取这 种 “ 雪 梁 意境 ” 记 在 心怀 ”… 。在 “ 十八 里相 送 ”时 ,祝 英 台也 是 含蓄 地借 物 的手 法 ,营 造 出一个 大 团 圆的结 局 ,寄托 了人们 在现 实 的艰辛痛 传 情 ,多次 以牛 郎织 女 、牡 丹花 、雌 鹅来 暗 示对 梁 山伯 的爱 慕之 苦 中对 美好 生活 的希 望 ,使 悲剧 带上 些少 喜剧 色彩 , 让人们 在痛 意。 苦 中颇 感 安慰 ,创造 了一 个 “ 言有尽 而 意无穷 ”的 意境 。 梁祝 追 求爱情 的行为 也 是被动 、保 守 的 。祝英 台 得知 父亲 已 而 《 罗密 欧与 朱 丽 叶》 中的 悲剧 则是血 淋 淋 。因 为西方 的悲 经将 她许 配 给马 家时 ,紧 锁深 闺 ,终 日以泪洗 脸 ,饮食 不进 ,最 剧 都 是将痛 苦赤 裸裸地 撕破 给人 看 ,追求 一种 悲剧 的崇高 美 。 后还 是被 父 母逼 上 了花轿 ;梁 山伯 更 是一病 不 起 。在 爱情 的存 亡 “ 悲剧 的崇 高特征 ,是通 过社 会上 新 旧力量 的矛盾 冲突 ,显 关头 ,梁 祝 两人 认 同了 “ 天命 ”,不约 而 同地 想到 了死 , 而不 是 示 新 生力 量与 旧势 力 的抗 争 。经常 表现 为在 一 定 的时期 内,还具 寻求 爱情 的 出路 。他们 所追 求 的爱情 是 在建 立封 建 伦理 道德 的基 有 强大 的实 际力量 的 旧势力 对 新生 力量 暂 时的压 倒 ,表 现为 带有 础上 ,其 “ 客统 一 ”的 思维 方式 使得 避免 冲突 、被 动 妥协 的 民 主 定历 史发 展 的必 然性 的 失败或 挫 折 ,表现 为正 义 的毁 灭 ,英雄 族心 理根 深蒂 固 。梁祝 的 爱情 悲剧 是不 可避 免 的 ,其 悲 剧涵 盖 了 的牺牲 ,严 重 的灾难 、困苦 等等 。 ” 西 方 的悲剧 则 是纯粹 意 中华 民族数 千年 来追求 自由恋情 的悲惨 宿命 。 义 上 的悲剧 ,莎 士 比亚 通过 构思 罗 密欧 与朱 丽叶 饮恨 而亡 ,使 作 相 比之 下 ,罗 密 欧与 朱 丽 叶表 达 和 追 求 爱 情 的态 度 较 为主 品 具有 震撼 人心 的 效果 。耶 稣被 钉死 在 十字 架上 ,其 死亡 的沉 重 动 、 开放 。罗 密欧 与朱 丽叶 坠入 爱河 的 时间 只不 过是 一场 舞 会 , 化 作形 象凝 固成 为 一种 崇高 ,罗 密 欧与 朱丽 叶为 轰轰 烈烈 的爱 情 他 们 的爱情 是对 对方 美 貌 的瞬 间爆发 的 心灵 震撼 ,也 就 是所 谓 的 而 自杀 的 ,他们 的死 亡 悲壮 而崇 高 ,所 以结 局就 是 :冰冷 的墓 穴 见钟 情 。罗密 欧在 舞 会上 见到 朱丽 叶就 将 她喻 为 “ 天上 明珠 降 中躺 着 两具 血淋 淋 的尸 体 ,以达 到震 撼人 心 的悲剧 美 ,给人 以丰 落人问” ,主 动 邀请 朱 丽叶 跳舞 。舞会 后 罗密 欧来 到 朱 的窗 富而 独特 的 审美 享受 , 引起人 们对 生 存状 态 的 自我 观照 和 自我 反 前 表 白: “ 朱丽 叶就 是太 阳 !… …那 是我 的 意中人 ;啊 !那是 我 省 。 的爱 ”。 朱丽 叶在 月夜 下的 内心 独 白也 大胆 热 烈 : “ 爱的 亲 两部 爱情 悲剧 滋 生于 不 同的文 化土 壤 中 ,不 同的文 化背 景 导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西爱情观的比较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西爱情观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5ec57f235901020207409c0d.png)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传统爱情观与中国传统爱情观的比较分析1.爱情在遇到阻挠和挫折后会愈加浓烈。
甚至可能会起到推动作用。
不过结局往往是毁灭。
例:《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无论是罗密欧还是朱丽叶,两个人都是越挫越勇,为了爱情坚决抗争不妥协,的确很难想象,只见过几面的两人怎么会爱得如此炽烈。
其实,两家的宿怨以及仇恨在阻挠的时候,也催化了他们之间爱情的生长。
越是被阻挠,越是得不到,就越是想用自己的力量去为争取爱情。
《简爱》中简爱和罗切斯特先生,《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和阿尔芒,都是越得不到越是受到现实的阻力却爱得越深的典型人物。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张生以及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在别人的阻挠和干预中都是感情愈加深厚。
2.中西方传统的著作中都歌颂女子的坚贞和贞洁。
例:《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在话语中经常出现赞美坚贞和贞洁的词句。
3.在炽热的爱情面前,中西方的传统爱情观都含有殉情的内容。
即在爱情受到极大阻力导致两人不能在一起的时候,是可以为了坚守爱情而舍弃生命的。
例:《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最后两个人都为彼此为爱情而甘愿放弃生命。
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保住彼此不可亵渎的爱情最终也双双殉情。
4.在中西方关于传统爱情观的作品中的两个主人公,往往都会被塑造成一对璧人,佳人才子的模式美化这两个形象,同时也美化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使之变得更为合理与应该。
例: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被塑造成翩翩少年,朱丽叶是动人的美丽的女子。
因此,两个人物都是经过了作者刻意的美化。
在《金粉世家》中,冷清秋是气质清新脱俗的女学生,金燕西是风流倜傥英俊潇洒的公子。
因此,照常理来说,两人的爱情也应该是很美的。
可是这种美在故事的结尾被摧毁,更让人唏嘘不已。
不同点:1.西方的爱情观倾向于开放的,自由的,而中国传统爱情观则是含蓄的、内敛的、深沉的。
(原因:就所处时代探讨)例:《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表达感情时可以说是大胆开放,赤裸裸的语言告白表明心意。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的例子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0ee3e381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1e.png)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的例子
中西方爱情观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西方爱情观更倾向于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的自由表达和追求,认为爱情是生活的核心,应该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在西方文化中,爱情被视为一种个人选择和自由意志的表现,个人有权选择自己的伴侣,不受外界的干扰和限制。
西方的爱情观也强调爱情的纯粹性和精神性,认为爱情是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的,而不是物质利益或其他外在因素的考虑。
相比之下,中国爱情观更强调家庭、社会和传统的价值观,认为爱情应该与家庭、社会和传统相符合。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而爱情是建立在家庭基础上的,因此爱情被视为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
此外,中国爱情观也强调爱情的现实性和物质性,认为爱情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例如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等。
总的来说,中西方爱情观在表达方式、追求目标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
西方爱情观更注重个人的情感和自由,强调爱情的纯粹性和精神性;而中国爱情观更注重家庭、社会和传统,强调爱情的社会责任和物质基础。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人们爱情观念的影响。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1f0da18e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e1.png)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一、本文概述爱情,作为人类情感中最为深沉且复杂的一种,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成为了文学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
尽管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大相径庭,但爱情的力量却总能在不同的故事中引发共鸣。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中西方两部经典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来探讨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共性与差异。
两部作品都以悲剧结尾,展现了爱情在社会束缚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冲突与挣扎,成为了各自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悲剧成因、表现手法以及悲剧意义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深化对中西方爱情悲剧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爱情悲剧的共同点,还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各自文化中的独特之处,从而丰富我们对爱情这一永恒主题的理解。
二、背景分析《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爱情悲剧虽然跨越了东西方的文化界限,但它们所根植的社会背景却各具特色,为这两部作品的情感深度和悲剧色彩提供了独特的土壤。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生在中国的古代社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那个时代,封建礼教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婚姻往往是由父母和家族来安排的,个人的情感和意愿往往被忽视或压抑。
在这样的背景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就显得尤为珍贵和悲壮。
他们两人虽然情深意重,但却无法抗拒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最终选择了殉情。
他们的爱情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压迫的写照。
相比之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则发生在欧洲从中世纪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社会变革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也开始发生变化。
尽管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仍然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阻碍,但他们更加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敢于反抗权威和传统。
他们的爱情悲剧更多地体现了人性的冲突和矛盾,以及个人在追求幸福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无奈。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爱情观的对比探析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爱情观的对比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e022a9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aa.png)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爱情观的对比探析比较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更深入地解读中西方文学作品和作者想传达的特定背景下的爱情观。
爱情在每个人的人生和情感经历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是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常见的题材之一,在中西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爱情观的对比是热情自由和含蓄委婉。
对比如下:
1、《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作品。
反映的是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时代主题,表现人性的光辉。
所以,莎士比亚在主题的表达上直接而有力。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改造了现实生活的定式,他们用年轻的生命预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罗密欧与朱丽叶》无愧于文艺复兴晚期一部洋溢着青春朝气的“乐观主义的悲剧”。
2、《牡丹亭》则完全不同。
中国的传统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比起罗密欧和朱丽叶则经历了很大的波折,从生到死,然后起死回生。
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同时作者表达这样的主题的时候并没有很直白地揭露,而是含蓄地抒写,这些主题是阅读者慢慢品味出来的。
中西方爱情观之比较
![中西方爱情观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ea61eafb998fcc22bcd10d51.png)
中西方爱情观之比较小时候爱情就是灰姑娘穿上水晶鞋找到了自己的白马王子,长大后爱情是等我头发都变白了,牙齿都掉了,那个他还愿意牵着我的手陪着我去看夕阳。
一直很喜欢西方作品中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是自由的,神圣的,更是直达灵魂的,不像中国式的围城,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是束缚,很多人想出城,但又有许多人急着进城。
在爱情相遇之初,中国人用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感情,让感情融化在生活之中,表达于眼神交流,内敛,深沉,于是中国更容易产生日久生情。
西方人则更喜欢用直白的语言,具体的行动表达自己的爱意,开放,自由,于是西方更容易产生一见钟情。
拜伦在《雅典的的少女》这样写道:“还有我久久欲尝的红唇,还有那轻盈苗条的腰身,凭这些定情的鲜花,我要说,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如此直白的爱意表白或许也只能在西方的文化作品中看到。
在爱情维持之时,中国人的爱情与家庭密切相关。
无论是现代还是传统,家庭在爱情婚姻中占了重要的比例。
从我国著名作品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幻化成蝶的悲剧,还是贾宝玉与林黛玉被拆分的爱与恨,他们的爱情都受着家庭的阻挠。
中国传统注重孝道,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任何追求自我爱情的人都会受到指责,中学学过的《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为了尽孝,听从母亲大人修其爱妻,结果闹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东南飞,是为了心爱的人,五里一徘徊,徘徊的是不尽的思念。
相比之下,正直文艺复兴时期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却恰恰相反,他们才是自由婚恋的忠实追随者。
虽然他们两家是世仇,但罗密欧和朱丽叶依然义无反顾地相爱。
那种不顾一切地爱恋,让他们祈求神父的帮助,希望最后可以成眷属,这一点很像中国的梁祝。
西方人认为爱情本身是一种价值,持“爱情至上”的观点,他们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甚至生命,不懂爱就不懂生活。
所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不顾家仇,为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宁愿双双殉情。
记得很清楚的是在《新结婚时代》中顾小西的妈妈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中国,结婚你不是嫁给某一个人,而是嫁给了这个人的全部社会关系。
中西爱情诗歌比较
![中西爱情诗歌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a43679c3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26.png)
中西爱情诗歌比较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诗歌是表达爱情的最佳方式之一。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背景,也使得中西爱情诗歌在表达方式上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风格、主题和形式三个方面,对中西爱情诗歌进行比较。
一、风格比较中西爱情诗歌在风格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从诗歌的表达方式来看,中文诗歌倾向于以抒情为主,通过描写情感、表达心声来表达爱情;而西方爱情诗歌更注重形容词形容等修辞手法,以绘画般的描述来表达爱情。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以婉约抒情的方式表达了思念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而西方诗人雪莱的《爱的抱枕》则通过比喻手法细腻地描绘了爱情的美妙:“我爱你的我的个体,我爱你的灵魂不变。
”二、主题比较中西爱情诗歌的主题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中文诗歌更多地将爱情与自然、季节等元素相融合,表现出深情厚意的爱情。
李煜的《浪淘沙令》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表达对爱情的思念:“夜久犹为报,钟山何处响。
客心自有主,凭谁看落晖。
”而西方爱情诗歌更注重揭示内心情感和矛盾,对于爱情的探索和思考更加深入。
例如,英国诗人拜伦的《谢尔盖娅的回忆》通过描写一段短暂而绝望的爱情,表达了对失去爱人的痛苦和悔恨:“我伫立在你的昔日宴会厅,回忆起我的错误,心都碎了。
”三、形式比较中西爱情诗歌在形式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文诗歌在形式上较为自由,常采用律诗、绝句等传统形式,并注重音韵的工整和平仄的控制。
李商隐的《锦瑟》用辞华丽,声调优美:“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而西方爱情诗歌则更灵活多样,没有固定的形式限制,可以运用自由诗、散文诗等形式。
例如,美国诗人金斯伯格的《爱之歌》采用散文诗的形式,赋予爱情以真实而感人的力量:“我爱你,就像一只小鸟爱阳光。
我不能没有你,就像花朵不能没有雨露。
”综上所述,中西爱情诗歌在风格、主题和形式上存在一定差异。
中文爱情诗歌注重抒情,将爱情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深情厚意;而西方爱情诗歌更注重形容和描述,强调内心情感的矛盾与探索。
中西爱情诗的比较
![中西爱情诗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328fd70eba1aa8114431d958.png)
中西爱情诗比较分析(一)中西爱情诗之两个共同点。
1、中西在早期都有大胆而热烈的情诗。
中国早期的情诗是大量存在的:《诗经》中有《关睢》、《蒹葭》、《静女》;“汉乐府民歌”中也有《上邪》,从敦煌出土的唐代无名氏有《菩萨蛮》,明代有《子夜歌》。
即使是现代,也有汪静之《过伊家门外》,徐志摩《雪花的快乐》,郭小川的《白雪的赞歌》,舒婷的《致橡树》等。
中国缺少的是像西方那样的有着丰富性爱内容的情诗。
西方早期的情诗也是大量存在的:如《圣经》中的《雅歌》、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相思》、古罗马卡图卢斯《歌集》、但丁的《新生》、彼德拉克的《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白郎宁夫人的十四行诗;19世纪英国诗人彭斯、拜伦、雪莱,俄罗斯诗人普希金,法国诗人雨果等,都有大量的情诗。
我们认为,西方的情诗是一条明线,中国的情诗是一条暗线;西方不论是文人创作还是民间创作,都很明显,而中国的文人作品中真正的情诗则很少,民间作品中还是有所谓的真正的情诗。
2、都有一个曲折反复而冲突阻力的发展过程。
在中国,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思想,主张“男女之大妨”、“男女授受不亲”以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因而情诗创作受到影响;但另一方面,历代的妓馆青楼却又是公开的。
因此,文人作品中自然形态的情诗少,但民间的情况又不太一样。
中国的情诗是一个两头小的S形。
在西方,由于受到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宗教统治,写情诗也是受到禁止的;自文艺复兴开始,西方人冲破禁欲主义的思想与体制,于是情诗也取得正常发展。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人的“性”与“情”基本上是开放的;文艺复兴以后,也就更加开放。
西方比中国的开放时间要长得多,因此,西方的情诗是一个两头大的S形。
(二)中西情诗的六点差异。
1、主题上的差异:中国关于“婚后恋”、“死亡恋”的诗比较多,如无名氏的《菩萨蛮》、李白的《长相思》、陆游的《钗头凤》、白居易的《长恨歌》;而西方关于“婚前恋”、“婚外情”的诗多,如萨福的《相思》、《圣经》中的《雅歌》、中世纪骑士抒情诗中的《破晓歌》、拜伦的《雅典的少女》等。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199f9cd03186bceb19e8bb65.png)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一、自由的爱情,理想的追求是两部作品的共同主线爱情是人生永恒的话题,追求自由的爱情是人人所向往的。
因此,爱情这一主题也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两部作品故事的开端都是来自于男女主人公的自由相爱。
《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罗》),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著名的正剧,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误称为莎翁四大悲剧之一(实为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及哈姆雷特)。
但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悲剧故事并4i是莎士比亚的原创.而是改编自阿瑟·布卢克(Arthur Broke)1562年的小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历史》。
该剧曾被多次改编,千百年来,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
《罗》中,来自蒙太古家族的罗密欧在一次宿仇凯普莱特家族举办的宴会上对美丽的朱丽叶一见钟情,当即上前表达了爱慕之情。
明知有阻力,两人仍然无法抑制住爱恋,并在神父的帮助下结成了夫妻。
在一次意外中,罗密欧杀死了凯普莱特家族的提伯尔特,这使得两人的爱情面临着更大的考验。
然而朱丽叶面对父母的责难和逼迫仍然对罗密欧不离不弃,甚至为了逃避父母为她选择的婚姻而在神父的帮助下服下一种可以让人假死的毒药,以求取得与罗密欧远走高飞的机会。
阴差阳错,不知情的罗密欧误以为心上人真的离他而去,选择了与心上人一起殉情。
当朱丽叶醒来后看见服毒死去的罗密欧,1i想独活人间,拔剑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最终实现了两人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有着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的《梁》(以下简称《梁》)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一起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
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梁祝故事经中国民间流传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影响深远、家喻户晓,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梁》中,梁祝经过化装求学、草桥结拜、三年同窗、十八相送之后,两人已经难分难舍,尤其梁山伯在师母那里得知英台乃女子之后,欣喜不已。
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
![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126a762e0722192e4536f682.png)
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爱情,它的美好,崇高与神圣已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无论是千百年前的西方还是在遥远的未来的东方,爱情无语都是永不会过时的美好。
然而中西在各方面都是经常被比较的,爱情自然也不例外,这尤其体现在爱情观上面。
中西方不同的爱情观,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一、从爱情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上看,爱情在西方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处于首位系统中。
爱情在中国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很低,属于次位系统。
二、从社会结构对爱情的制约因素上看,西方相对宽容,由于爱情主题在西方文化中所占地位较高,社会结构对爱情的制约相对就很少。
中国相当严厉。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个人是处于宗法关系网包围中的人,缺乏主体意识,个人在面对政治大潮、社会舆论或是家庭压力时,往往没有选择的自由。
爱情和婚姻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
三、从爱情的表达方式上看,西方文化中表达爱情的方式显得直露、开放。
如家喻户晓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形之下,中国文化中爱情的表达方式只能以“含蓄”来概括。
如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所经历的一般: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一、中西方爱情观中西方爱情观相差甚远。
朱光潜对此有精辟论述:“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至上’的标语。
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
”爱情在中国传统二、不同的表现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爱情的自由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婚恋的顾虑和干涉颇多,特别注意门当户对,女子是否有德有貌,男子是否有才有功名。
这样一来男女双方的爱情就绝非单纯的爱情了,其中掺和了许多门第功名等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相关的因素。
婚姻通常是父母做主,如果父母不同意来往的话,子女要么妥协放弃自己的真爱,听从父母的婚姻安排,要么为爱抗争,但这样的抗争往往是软弱无力且难以成功的。
中西传统爱情观的发展及比较研究
![中西传统爱情观的发展及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14c1cf9ba0d4a7302763ab4.png)
中西传统爱情观的发展及比较研究摘要:爱情一直是人类永久不衰的话题,它在人的一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他们都有自己的爱情观。
由于文化背景,传统道德等因素的不同,使中西的爱情观存有差异。
通过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对于在中国建立“以人为本”爱情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古代中国;西方;爱情比较一、中西的爱情观发展简述1.古代中国爱情观的演变在古代中国,最早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是《诗经》,主要描写的是男女相会、相爱,遭受波折等方面的内容,是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反映,这些充分证明当时男女是可以大胆自由的恋爱。
春秋时代,儒家代表孔子发出了:“男女之大防”的教诲,“发乎情,止乎礼”的思维结构限定了中国两千年情感发展的历史。
在这些观念的熏陶下,社会出现了一些固定的爱情模式,逐渐形成风俗习惯和道德标准,男女自由恋爱就受到一定的约束。
两汉期间,在独尊儒术思想的影响下,封建礼教越来越拘束着人们的行为。
甚至部分文学人士蔑视和看不起以爱情题材的作品,论诗写作应该以国计民生为主题,不应该以儿女情长为题材。
宋朝,“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出现和儒家地位的巩固,社会中自由的爱情几乎被扼杀了。
本来爱情是两性身心得到协调发展,是一种自我主动的选择,然而这种思想限制了人的欲望和个性发展,其中对于女性的管制最为严重。
首先,强调她们与异性保持适度的距离,以防非夫妻关系的两性因过多的接触,而产生感情。
据《礼记·曲礼》记载:“男女不杂坐,不同■,不同巾栉,不亲授。
叔嫂不通问,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于■,内言不出于■。
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
姑姊妹女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
”也就是说,就算是一家人异性之间也不得有过多的接触。
这样种种的不人性化限制,更加突出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女性地位的低微。
“妇人从人者也。
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这“三从”明显地反映出女性只是男性的隶属品,突出女性地位的卑微。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对比分析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4db1234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37.png)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对比分析婚姻观是人们对婚姻和家庭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婚姻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出发,对中西方婚姻观进行对比分析。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
婚姻的目的不仅仅是满足个人的情感需求,更重要的是为了传宗接代、延续家族血脉。
同时,婚姻也被视为是一种社会责任,夫妻双方有义务共同经营家庭,照顾老人和孩子。
因此,中国传统婚姻观注重家庭、传承和责任。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性和自由。
在西方社会中,个人的利益和自由被视为是最重要的价值。
在婚姻方面,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的感情需求和幸福感。
他们认为,婚姻是一种基于爱情和尊重的关系,而非一种社会义务。
因此,西方婚姻观注重感情、尊重和平等。
从优缺点来看,中国传统婚姻观有利于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由于重视家庭和责任,夫妻双方能够共同经营家庭,提供孩子稳定的生活环境和安全感。
但是,这种婚姻观也可能导致个人自由的限制和家庭地位的不平等。
西方婚姻观的优点在于尊重个性和感情,这有利于提高个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同时,由于注重平等和自由,夫妻双方能够更加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家庭角色。
然而,西方婚姻观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感情容易波动、离婚率较高以及忽视家庭责任等。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中西方婚姻观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存在很大的不同。
中国传统婚姻观注重家庭、传承和责任,而西方婚姻观更加强调感情、尊重和平等。
两种婚姻观各有优缺点,因此在实践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中西方婚姻观也在相互借鉴和融合,这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和研究的重要趋势。
中西方婚姻观的对比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的看法和态度。
虽然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两种婚姻观都有其合理性和价值。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进行选择和借鉴,以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和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琼州学院 06中文本2 王李雄
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朱光潜 《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
中西爱情诗两个共同点
现代诗歌:汪静之《过伊家门外》徐志摩《雪花的快乐》舒婷《致橡树》席慕容《前缘》
西方,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强调诗是客观之再现,强调主观之移情作用;华兹强调“自然”,柯尔强调“想象”,济慈追求“美感”,都有一种“唯美主义”倾向。
钱钟书讲中西诗歌之差异
钱钟书先生在《七缀集》中说: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情感不奔放,说话不唠叨,嗓门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使得那么狠,色彩不着得那么浓。在中国诗里算是浪漫的,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仍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算是痛快的,比起西洋诗,仍然不失为含蓄的。
思考题:1、中西自然诗之比较分析。2、中西宗教诗之比较分析。3、中西题画诗之比较分析。4、中西十四行诗之比较分析。5、中西叙事诗之比较分析。
b、不同的恋爱观和婚姻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受到伦理道德与责任的约束,只重生儿育女,不重圣与灵的结合;中国人认为男女授受不亲,婚外情是严厉禁止的。
西方人往往将恋爱与结婚当作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有“爱情至上”的传统,将爱情看作是一种情感的历险,“婚外情”一般是不受到谴责的。
c、不同的诗歌价值观
孔子有“兴观群怨”之说,讲究“发乎情,止乎礼仪”,讲究“温柔敦厚”
《周礼》记载:仲春三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着不禁。
《上邪》:上邪!我于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与君绝
b、都有一个曲折反复而冲突阻力的发展过程
在中国,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思想,主张“男女之大妨”“男女授受不亲”以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因而情诗创作受到影响;但另一方面,历代的妓馆青楼却又是公开的。因此,文人作品中自然形态的情诗少,但民间的情况又不太一样。
西方则多写“慕”情,多“求爱诗”而少“悼亡诗”,多欢快幸福之情 雨果《致一位女子》
中西不同的诗学表达方式: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经》
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
陆游与唐婉:中国古代最为凄美的爱情故事之一
(3)性质上:
中国诗少性的描写,少写身体、话语和动作,如陆游《钗头凤》
a、社会与文化根源
中国是一个高度伦理化的宗法制农业社会;文化是儒道释综合而以儒家为主;封建仕人追求功名利禄,重规范,不重感情,妇女没有任何地位
西方是一个海洋性的开放体系,有以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基督教的上帝宗教和罗马帝国的冒险精神统一的文化传统;女性有出入社交场合的自由;西方人比较注重人间的现世的及时行乐的生活。
西方:碧草如茵之大地、月光皓皓之林间、白雪皑皑之小径、浪卷细沙之海滩,如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华兹华斯《露茜组诗》
(6)风格上:
中国情诗含蓄、婉约、遮掩式的,重柔性之美,如《诗经》中的《关雎》《迢迢牵牛星》
西方的诗大胆直率,热烈欢快,多阳刚之气,如郎宁夫人的十四行诗,《雅典的少女》
中西情诗差异的三种根源
胡适: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西方的情诗:萨福《相思》 但丁《新生》 普希金《我曾经爱过你》
a、中西在早期都有大胆而热烈的情诗
西方不论是文人创作还是民间创作,都很明显;而中国的文人作品中真正的情诗则很少,民间作品还是所谓的真正的情诗:如《诗经》的《静女》、《关雎》、《卷耳》;“汉乐府”民歌的《上邪》
在西方,由于受到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宗教统治,写情诗也是受到禁止的;自文艺复兴开始,西方人冲破禁欲主义的思想与体制,于是情诗也取得正常发展。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人的“性”与“情”基本上时开放的;文艺复兴后,也就更加开放。西方比中国的开放时间要长得多。因此,西方的情诗在数量要多得多。
中西情诗差异:
(1)主题上:
西方诗多“性”的展示,多写身体,并且大胆而热烈。
(4)宗教情感上:
中国人对于超生死的存在本身没有什么信心,情人死后也就与草木同朽了,等待来世的不可期;西方人浓厚的基督精神,相信在天堂中还能再相见。如弥尔顿《悼亡妻》等都坚信死后会与亡妻在天国见面,天国几乎具有地理的真实性。
(5)情景上:
中国:闲庭深院、沉香亭畔、罗帐半掩、炭火微温、月影阑珊,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苏轼《水调歌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关于“婚后恋”“死亡恋”的诗比较多。如李清照《武陵春》
西方关于“婚前恋”“婚外情”的诗多。如拜伦《雅典的少女》
原因:中西不同的伦理价值观 中国伦理规范限制男女正常交往,西方自古以来则是男女交往非常自由。
(2)情感上或情调上:
中国情诗多写“怨”情,多悲苦与悲愤之情,多“悼亡诗”而少“求爱诗” 古诗十九首之《迢迢牵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