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牢牢抓住课堂提问这一有效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才能激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提问;效率

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师生互动形式。以有效的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的习惯;还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还可以让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发现问题,从而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怎样才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形成有效课堂教学呢?下面是笔者的一些体会:

一、提问要抓住关键

所谓关键,是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的重点处提问,重点就会突出,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容易突破。例如: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是教学的重难点,在帮助学生理解简单分数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时可以这样问:出示一个月饼涂,让小红和小明分着吃,两人都很谦让,师:你们说他们怎样分才公平?生:平均分。演示平均分成两块。师:怎样才知道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了两块?再演示把两个半块恢复成一个饼再平均分,小红和小明每人得了半块月饼的过程。师问:这半个月饼是几份中的几份?(闪烁半个月饼)我们就说它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用1/2表示?另外半个月饼是多少呢?(闪烁另外半个月饼。)生:也是这块月饼的1/2。师:你是怎样想的?生:这半块月饼是两份中的一份。师:从刚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什么?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它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这样一系列的提问,帮助学生加深了对“平均分”、“简单分数几分之一”的理解,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只有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思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在各知识点上进行开放性提问

开放性提问是教师提出的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固定解决方法的问题。它和传统的提问有很大的不同,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更重要的是一个发散性提问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我们这样做可以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收集、积累知识的习惯,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相信自己离开教师也能获得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我们在实践中还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由一位教师教,教后同学为老师打星,师生互评,主张提问要具有开放性、挑战性。

三、以比较新颖的形式进行提问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小学生。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就不可能被吸引。相反,如果教师在设计时多花一点心思,比如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使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兴趣,就会积极动脑思考。有位老师上的公开课“用字母表示数”,利用多媒体出示儿歌:一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二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三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四只青蛙……学生们特感兴趣,一口气读了很长一串。这位老师就提问了:“奇怪了,儿歌没有了,你们怎么还能读下去呢?”“你们从数学的角度发现这首儿歌存在着数量关系,那么你们能把它们表示出来吗?”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积极性很高,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四、提问对象要明确

有问必有答,教师提出问题必要有学生回答。提问的效果最好是能启发多数学生的思维,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先提名再提问,这样会使其他学生产生“不关我的事”的心理,就不加思考;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比如按座位号或按点名册上的学号,这样也会造成相同的弊端。课堂上不要形成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问答场面,教师不要总叫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这样会使其他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也不要总叫“差生”回答,这样会花去很多时间,也会使教学节奏松弛。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一般情况教师可以先叫中等学生回答,并提醒全班学生尤其是“差生”要认真听,等中等生大的八九不离十或答的差不多了,可以让好的学生补充回答,也可以试着叫“差生”,让他们逐步提高。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没一个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引发解决问题策略的提问

小学生解决问题可以使他们经历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从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受到科学素养的熏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些要比学会某一个数学知识还具重要的意义。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在发展之中。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解决问题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因此,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设想解决问题可能采用的策略。这类似于成人在研究问题时的“研究方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能够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探究活动,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例如,在“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将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进行形状上的比较,再根据它们的特点,结合已有的经验一起研讨“采用什么方法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引发解决问题的提问应该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相对的开放性。较强的目的性是指提问要指向问题的本质,这是由解决问题时人的思维特点决定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属于指导性思维,即问题解决中,思维过程始终指向一定的目标,由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由此问题所设定的目标所支配和指导着。相对的开放性是指提问尽量不要束缚学生的思维,相对是针对目的而言的,只要学生思维始终指向问题,是在条件与问题之间的空隙搜集信息提出方案或假想就可以。学生提出的方案或假想,不一定都能解决问题或是“真”。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教师也不能弃之不理,而是要组织学生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重新修订。有的时候,学生会从分析和修订失败案例中加深对成功方案特点的认识,同时他们还可以从反面积累数学学习活动的经验和教训。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刘梦琴.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J].都市家教月刊,2010

[2]方能.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