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本课题问题的提出。
为了适应人类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个性化和综合素养教育已成为当代建构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基本趋势。
在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7月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均对学校开发美术校本课程作了明确决定和要求。
特别《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要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努力做好”开发工作,有组织地进行调查、了解,充分加以利用,积极编写校本课程与教材,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
为此,我们应把以上各阶段的决定和要求作为最有力的研究背景,来弥补农村学校不能完整按通用教材实施美术教学内容。
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在美术综合探索领域,尝试开发适应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农村美术校本课程。
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学习探索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创设良好的探究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尽量在学校原有基础上突出校本的课程特色,尤其在充分尊重学校师生的个性以及学校和社会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上下工夫。
使之更好地成为国家、地方课程的补充,更好地达到提高学校美育质量,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因此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专家学者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使我们对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有了一定的认识。
“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源于本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这一思想波及到世界上众多的国家,产生了“校本课程开发”理念支配下的多种多样的操作模式,它已成为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也是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趋向。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研报告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研报告一、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教育体系中逐渐占据重要位置。
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近年来,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从开发实践来看,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呈现出多元化、特色化的趋势。
各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条件,积极开发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同时,教育部门也加强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和支持,为校本课程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实践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不足,导致课程开发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制约了课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尚未完善,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和方法,难以对课程开发成果进行合理评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教育质量与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力。
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与开发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当前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还能为政府和教育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推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科学化、规范化。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案例,可以提炼出成功的经验与做法,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与启示。
本研究旨在全面、系统地调研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促进学校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1.2 研究目的与任务本研究的核心目的是深入探究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理解其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改进策略。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第一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暨武汉市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结题研究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学校课程”的概念,在2001年6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 校本课程从此走入我们的视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项课程革新任务,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
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以下五点意义:(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创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是武汉市政府向全体市民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
我校与东湖风景区近邻。
东湖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楚文化的特色和现代科技文明风韵,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研究天地。
因此以东湖风景区为依托研究开发与实施我校特色校本课程,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武汉市政府工作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是《义务教育法》对中小学办学行为和育人方向总的规范要求。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资源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重点的兴趣校本课程初具雏形。
整合学校与地域教育资源,规范开发与实施行为,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摆在了我们面前。
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规范办学行为,创建以东湖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简介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设计的一种独特的课程。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本文将从校本课程的定义、发展背景、开发与研究的过程等多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校本课程的定义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学生需求、教学资源和社会发展需要,经过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自主设计和改进的一种与学校特色相适应的课程。
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具有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点。
二、校本课程的发展背景校本课程的发展背景主要涵盖以下方面:1. 教育改革的需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需求,需要更多具有个性化、创新性的教育方式。
2. 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在迅速发展,教育需要与之相适应,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3. 深度和广度的需求:传统课程缺乏深度和广度,校本课程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包括以下过程:1. 需求分析:学校通过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和教师对课程的需求和期望,为开发定位提供依据。
2. 课程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学校制定具体的课程目标、内容和教学策略,并确定教学资源和评估方法。
3. 实施与评估: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实施和开展校本课程,通过评估和反思来改进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4. 研究与分享: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式,总结和分享自己的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促进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四、开发与研究中的挑战与机遇开发与研究校本课程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教师培养、课程资源、评估方法等。
但同时也有很多机遇,如技术支持、教育改革等。
教育部等相关机构也提供了多种支持和指导,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校本课程的意义与价值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1. 适应学生需求:校本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2. 促进创新能力:校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整版)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心理学基础
(一)动机理论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生理的需求 安全的需求 归属感需求 尊重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求
2.贺兹柏格(Frederick Herzberg)的二因动 机理论 有一套外在的工作条件 有一套内在的工作条件
(一)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对校本课程发展的启示 1.由动机理论来看为何需要校本课程发展
(二)社会建构理论
社会建构理论对校本课程发展的启示: 1. 社会建构理论来看为何需要校本课程发展:
学习需从社会文化脉络而来 2. 社会建构来看如何运作校本课程发展:
课程内容的选择需以社会文化及儿童经验为主
社会学基础
(一)符号互动论
1.米德的象征互动论 互动中建构意义网络 心灵、自我和社会的互动 自我互动 2.布鲁默(Herbert Blumer)象征互动论 象征互动论的三项基本前提(1)人类对事物行动的基础建
校本课程发展提供教师自我实现的机会 2.由动机理论来看如何运作校本课程发展
(1)采用参与的方式提供学生、社区家长对学校 的隶属感 (2)给予专业成长的机会、认可与挑战性的工 作,提高其工作动机
(二)社会建构理论
以维果斯基(L.S.Vygotsky)的学说为代表 社会文化脉络、情境学习、内化作用、
最近发展区、鹰架支持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哲学基础
(一)存在主义
沙特:人存在,就是意识的存在;意识不是静态的, 意识总能意识到什么 1.对自己有责任 2.对社会有责任
马丁布伯:“吾—汝”关系
(一)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的课程观——格玲学校课程观 1.许多青年人生活在宰割与疏离的挣扎年代,传
统的课程往往无法引发他们的兴趣。 2.学科教材可借助适当的解说而增添学习者经历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指出:学校应根据教育部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课程方案的有关规定,从实际出发,认真实施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地方课程,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以及由学校安排的选修课资源,办出学校特色。
学校对课程的具体安排需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实施。
这就提出了校本课程的问题。
一、为什么要提出校本课程1.论与实践间的张力促使研究者与实践者共同转向具体的学校实践。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理论与实践应当呈何关系,一直论争不下,说法不一。
这种讨论虽然没有得出什么一致的认识,但引导着教育工的思维方式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既然理论总是抽象的,总是“灰色”的,总是无法全面解决任一具体实践问题的,也就是说,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脱节现象的。
那么,何不从一定的理论出发,直面具体的学校实践,于一般的理论与丰富的学校实践的结合中去探寻学校发展的方向及理论重新建构的路径呢?可以说,关注校本,既是实践界的渴求,更是理论工自觉的转向。
2.校在教育中所处的位置使得“校本”逐渐纳入人们的视野。
教育法令的颁定,教育政策的实行,教育方针的贯彻等等,若忽视具体的学校实践,也就成了一纸空文;反过来,只有经由学校这一环节才能践其言,成其行。
素质教育何以在某些地区沦落为“只打雷,不下雨”的境地,创新何以在某些学校仅仅属“纸上谈兵”,问题就在于没有在学校尤其是具体的学校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忽视了课堂,忽视了教学,忽视了师生关系的调整等,再好的教育主张都只能是外在于学校的。
此外,相对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而言,学校是教育中的正规的、独特的机构,突出学校在各类教育中的作用,把具体的、特殊的学校实践作为教育的抓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3.校的复杂性使校本层面日益凸显出来。
按照以往的思维方式或研究逻辑,常常是先由某种理论作先导,然后在学校实践中贯彻、实施这种理论;或者先进行研究,然后加以开发,再逐渐在学校中应用。
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
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在这个教育理念日新月异的时代,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逐渐受到广泛。
这不仅有助于丰富小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校本课程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校本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本课程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能力。
小学校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主题、活动形式和教学目标。
在内容框架的构建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发展水平。
主题应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时事,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活动形式应多样化,包括讲座、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目标则应明确、具体,以保障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某小学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通过开展系列讲座、实践活动和文化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施,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同时该校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另一个例子是某小学开发的“科技创新”校本课程,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创新创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该校学生在各级科技比赛中屡获佳绩,带动了全校师生对科技教育的和参与。
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一项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工作。
它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未来,我们应进一步优化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和社会发展。
我们还应该加强对小学校本课程的研究与交流,汲取国内外先进的课程开发经验,不断创新和丰富课程内容与形式,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创新。
城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城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长沙市芙蓉区大同第二小学课题组一、研究背景综述:(一)现实背景:本世纪初,《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
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新课程标准对课程改革的校本课程设计开发给予比较大的空间和指引,目的是希望改变“万人一本,千人一课”的局面,在校本课程中发展学生个性和潜能,拓展学生视野和学识。
我校对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就是在素质教育的实施日趋深入的大好形势下,学校为求得进一步的发展,办出特色,切实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过程中开始的。
大同二小新建于2006年8月,作为一所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新校,在开学以来的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为尽快走上正轨,我们主要进行的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学,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教育教学基本质量的保证,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与实践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因此,在最初阶段,我们借用大同本部的“篮球”与“模型”课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
但随着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办学声誉的不断扩大,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日益多元化,目前的课程结构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作为芙蓉区教育的一所新的名校,我们在思考:在继续实施借用课程的基础上,如何完善本校校本课程体系,建立起科学的、能供学生多样化选择的课程结构,体现学校的课程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促进学校的发展?(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的实施经验给了我们新的启发:20世纪初,国外兴起了课程选修制,选修课也成了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
英国一直坚持校本课程开发的传统;法、日、俄等教育权制国家对重必修轻选修的课程建设进行总结和反思,扩大选修课比例,强化选修课程的评价要求,试图通过增强课程选修性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适应性,达成个性发展与潜能的培养;1987年原苏联,教育部公布新的实验教学计划用“校选课”和选修课的形式来改组现行的教学计划,这两类课程大体上属于校本课程;1998年,日本发布了小学和初中课程标准,改变了无校本课程的状况,并逐步形成了比较有特色的“社区教育”。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创新性校本课程 指发展学生能力、激 发学生创造力的课程。相对于拓展性课 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它更重视学科的 前沿性、学术性和学习的创新性。
包括学科深化课程和创新实践课程。
二、背景与价值
满足学生发展需要。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个 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性发 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国本课程的不足: 不能完全适应各地区教育需求的差异性; 不能完全适合所有学校办学的实际条件; 不能与学科的最新发展同步。
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记忆,哪里就有希望。
谢谢各位, 请批评指正!
适应普高课程改革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提出:
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 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 程结构。
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 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 程和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普通高中课程结构
内容:学习领域←→科目←→模块
教育特色--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 特的、优化的、稳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风格。
特色教育课程化,校本课程孕育特色。
三、过程与方法
第一步:科学规划 方案一:在多个学习领域选择项目, 各个项目开设系列性选修课, 由学生自主选择。 方案二:在某些学习领域选择项目, 在某个年级开设相对独立、稳定的必 修课。 方案三:确定某个项目开设必修课。 同时开设小型的选修课。 (例:锡山高级中学课程体系)
可以与研究性学习课程、国本选修课程统一规划
第二步:选择项目
◆基点: 以文化为基点(知识、能力、修养) 以社会为基点(实用、现实、实践) 以学生为基点(需要、兴趣、经验) 以校本为基点(资源、环境、可行)
◆性质: 学科延伸。国本补白。乡土文化。
小学种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小学种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作者:王希银来源:《新课程》2022年第21期一、小学种植校本课程的研究背景伏龙坪小学创建于1979年,现有9个班,学生312人。
近年,学校结合独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具有田园风格的雅致绿色校园。
以“处处能实践、生活即教育”为课程理念,强调“做学完合一思创行一体”的学习方式,构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需要的种植特色课程,并从一个学科、一个课程群开始,逐步推进学校课程文化、校园文化的形成。
学校在建设生态校园的过程中,开辟了约475平方米的“东篱庄园”作为学生的种植实践基地。
我们将蔬菜种植作为学校实施科技教育、深化素质教育、形成办学特色的突破口,在连续两年成功实践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开展好科学种植实践研究,提升研究成果的价值和内涵,并能够得到示范和推广,使更多学生受益,使伏龙坪小学成为城关区中小学生的种植劳动实践基地。
二、开发种植校本课程,为种植实践提供充足的理论保障(一)课程定位让学生参与到种植活动中,亲近大自然,经历种植过程,认识劳动工具,学到种植知识,感受辛勤劳动,享受收获的喜悦,同时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合作能力及节粮意识;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热爱土地和家乡,健康、快乐地成长!(二)课程标准总目标:以学校课程开发为载体,让学生了解常见蔬菜的名称、样子、吃法及营养价值;意识到蔬菜在人们饮食中的重要性,喜欢蔬菜,懂得怎样合理地、科学地食用各类蔬菜,初步培养学生吃蔬菜的良好饮食习惯;通过走进学校种植实践基地,亲自到实践基地劳动,从而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愛大自然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低年级段目标:通过儿歌、谜语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在诵读、游戏中学习知识,认识常用的种植工具,学会松土、浇水、除草和采摘,进而走进学校种植实践基地,观察、了解和认识常见的蔬菜和花草树木。
校本课程开发与综合实践报告
校本课程开发与综合实践报告校本课程开发与综合实践报告课改以来,点小教师与新课程同进步,共成长,造就了一支爱学习、勤思考、能实践、会创造的教师队伍。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作为课程改革的新生事物,已在我校走过了近6年的历程。
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发校本课程是我们一直致力于探索的问题。
在这6年中,我校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正不断发展、改进、成长,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下面,从活动的具体开展情况,报告如下:一、与时俱进抓校本。
写字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写字是小学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搞好写字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有重要的作用。
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
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
几年来,我校结合实际,新开设了《快乐写字》这一校本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是我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又一项举措,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养成良好习惯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另外,我校属区内中心小学,师资力量雄厚,青年教师居多,专业业务能力强。
因此,我校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专业特长,开发了以小学科为主的校本课程。
从而使我校的校本课程结构更加合理,形成了两门必修课《经典诵读》、《快乐写字》,六门选修课:《家乡点军》《灌篮高手》、《红舞裙》、《田径小健将》、《绘画小能手》、《电脑小博士》的校本课程结构体系。
另外学校还形成了一套校本课程开发管理模式,并已经建成了点小校本课程电子资源库。
其中,学校先后被授予湖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实验学校、湖北省写字教学先进单位、湖北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宜昌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实验学校。
通过这些校本课程的实施,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升。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公民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怎样培养出具有知识综合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型人才成为了教育的主要问题。
单一国家统一的人才评价模式,已经脱离了本地教育的实际情况。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国家适时推行了课程改革政策,正式确定了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模式,打破了国家课程大一统的局限性,真正赋予了学校、教师合理而充分的课程开发自主权,这对学校、教师既是机遇,同时更是挑战。
学校校本课程的设置可以真正的与当地社会与经济的具体情况相联系,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进行开设和安排。
积极的、有创造性的根据设定的校本课程目标研究制定出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方案,并利用学校能提供的一切有力条件真正的开展校本课程,这是落实校本课程的重点与关键。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在课程建设中,应凸现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学习方式与过程要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唤醒自主意识,改变被动接受,鼓励主动探索。
因此,我们的视角主要着眼于构建一种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给学生以充分的民主与自主性的课程及其生成模式。
其本质是现代教育中课程与学习主体(学生),课程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重构,是教学课堂、师、生教学生活、教与学的方式、学生学习要素及学习能力的重构。
既然我们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就不能目中无人(学生),必须从学生的需求与特点出发。
当今的中小学生由于处在社会变革时期,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兴起,多元文化的传播,使他们思想活跃,观念开放,充满自信,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呈现出迅速觉醒的状态,自我概念水平较高。
反映在学习上,他们希望学得主动,学得生动,尤其崇尚民主,渴望自主,他们追求新的现代化的知识与技能,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追求能在学习中扬己所长,用己所长。
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给他们更大的可选择性和自主性。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原理与实践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原理与实践1. 引言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自主设计和开发的教学课程。
其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本文将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的原理和实践,帮助学校更好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工作。
2. 校本课程开发的原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2.1 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校本课程开发应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考虑学校的办学特点、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因素。
通过深入了解学校的需求和问题,开发出更适合学校的课程,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2 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校本课程开发应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潜能。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2.3 综合运用教育理论和实践校本课程开发需要综合运用教育理论和实践,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通过引入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3.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3.1 确定课程开发目标首先,学校需要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意义。
通过分析学校的教育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定开发的课程内容和目标。
3.2 制定课程开发计划根据课程开发目标,制定详细的课程开发计划。
包括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的设计,确保课程开发工作有序进行。
3.3 团队合作开发课程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团队的合作和参与。
组建专业的课程开发团队,由教师共同参与课程的设计、开发和评估工作,确保课程的质量和有效性。
3.4 实施课程并不断改进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实施和不断改进。
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课程的教学效果和适应性。
4. 结论校本课程开发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有效途径。
通过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及综合运用教育理论和实践,学校可以更好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工作。
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验与评价》——课题实验研究结题报告安徽省芜湖市师范附属小学唐晓俐摘要: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验与评价研究是由芜湖师范附属小学林明主持的安徽省2005年度立项的教育科研课题(安徽省教育厅教科研【2005】1号,课题编号JG05141)。
课题在2005年3月正式开题,通过论证后正式启动。
前期主要是理论学习和探索,后期主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和评价,取得了研究成果。
对照开题报告制定的研究目标和任务,业已完成。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实验评价一、课题提出背景:(一)新形势下学校再发展需求: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没有特色,就缺乏生机和活力,特色教育是我校的一大亮点。
我校自1995年以来本着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人才为目标,一直以兴趣小组和专长班的形式开设诸多的学校特色课程,如:微机、奥数、英语口语、故事、古诗欣赏、科技制作、剪纸、刺绣、缝纫、礼品包装、舞蹈、国际象棋……同时还有学校特色活动,如:校园吉尼斯、大课间活动、安塞腰鼓、信息素养培养等等,为我校“结合学校特色,开发建设学校课程”的课题研究奠定了有力的基础近年来学校发展遇到了新的任务和挑战,我们就“如何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进行了论证:学校的特色课程开发与建设是我校特色,我们有这方面的条件和优势。
适逢新的课程改革在课程开发与建设上给学校更大的灵活性,为我校积极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
我们受课改启发和专家指点,决定结合学校特色以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为支点,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着陆点,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
(二)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校本课程作为“三级课程”的结构,其开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校本课程,我们理解为:一是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第一节——校本课程的概念本次课改共提出了六项目标,其中第六项目标就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这一决定增强了地方、学校参与课程管理的主体地位,使“校本课程”这一张杨地方与校本特色的事物有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占课程总量的10%—15%。
一、“校本”的含义“校本”的大意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包含“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为了学校”:目的是意在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意在学校中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人来解决,要由校长、教师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
“基于学校”:意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组织的活动,研究、所设计的各门课程,都要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潜力,,将学校的各种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二、“课程”的含义“课程”不仅包括“课程”表所规定的显性学习内容,也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以及学校中潜在的各种文化素养的教育因素,它不仅包括书本知识,也包括学生个人获得的感性认识,个人经过系统整理实践得出的科学知识和个人经历产生的情感体验。
三、“校本课程”的含义就是以学校“课程”编制的,自主开发与实践的一种“课程”。
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估、分析,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资源,根据学校办学思想而开发出的一种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突出“以学校为本”的理念。
第二节——“校本课程”的发展趋势1、“课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要面向学生的未来,为学生明天做好准备,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兴趣的学习内容。
2、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实际,密切与现代社会与现实内容的关系。
与学生身边的社会、文化、家庭、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
3、体现地区(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与本地区、本校的特色紧密联系。
4、在一定的时间内,“校本课程”量,所占的比例还会不断的增加。
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牟天伟摘要:开发数学校本课程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数学课程新理念的要求。
本文在分析数学校本课程理论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数学校本课程,并在重庆市朝阳中学展开实验。
校本课程目标:一方面,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程结构:课程结构分为两部分,(1)数学模型;(2)数学游戏。
课程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在课时的安排上基于日课表形式、完整日形式、穿插形式等3种方法。
课程评价:在数学校本课程评价过程中,采用形成性评价形式。
关键词: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数学教育一、数学校本课程的理念1.数学校本课程的定义及其内涵在现代课程理论关于课程计划与实施的研究中,一种主流的观点认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定的课程计划只是提供了这个创生过程的工具。
在这样的理念下,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成为教师、学生共同建构教育经验并共同成长的过程,也就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和开发自己课程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赋予了数学课程自我生长性。
课程内涵的变化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课程论基础。
[1]数学校本课程就是某一类或某一级学校的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设计的各种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数学活动。
设计的数学活动是根据本校、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学校的特色以及数学教育和数学学习的规律。
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自身经历并获得学习的体验和对知识的自主的理解与建构。
2.开发数学校本课程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教育作用下高度内化的心理品质,并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外化为个体的行为表现。
“素质教育”是在每一个个体原有的人格特性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是对每个人的人格特性修正、补充、提炼和完善。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结题报告
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1、课题名称:由常胜钦担任主持人的课题名称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研究》。
我们于2013年12月上报课题申请、评审书,经巨野县教研室审批,于2014年3月26日正式立项。
2004年10月15日,省教研室委派南通市教学研究室、教科所(主任、所长)成达如等七人组成专家开题论证组到校现场开题,给予精心指导。
专家组成员有:如皋市教育局副局长金海清、如皋市教研室主任兼教科室主任姜健荣、南通市教研室教研员陈康衡、如皋市教研室教研员刘炜平、南通市教研室中学科科长陆子君、南通市教研室教研员陈林森等。
2、课题提出的原因和背景:我们开发和研究如皋地方文化校本教材,是基于以下思考:⑴、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而这种特有的文化就成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最广泛团结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旗帜,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如皋地方文化史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代代世世的如皋人民的精神支柱之一,也是145万如皋人民身份的标志,是凝聚如皋人民同心同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的一个源泉。
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之下。
对如皋青少年进行地方文化史的教育,实际上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大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新世纪合格公民的需要。
⑵、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
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实力和民族精神的竞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变千校一面的现状,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 及学生的适应性。
接触、深入了解校本课程及开发与研究, 完成对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的建立,及对现 行课程计划和将来课程改革实验课程计划 实施校本课程的构想,开发样本校本课程 并尝试实施。
研究过程——研究方法与步骤
• 2、正式实施阶段: (2002年12月─2005年12月)
• 措施:诠释与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进入校本课程研发与课程教学并呈现良好 状态,完成结合本区本校传统和优势、学 生兴趣和需要的校本课程开发和深入研究。
要(试行)》的精神和首批国家实验区进行课程实验的 情况时,当时主管教育教学的刘芝萍副局长召集教育 科研中心教研员进行座谈。
了解校本课程,探讨怎样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研 究。并认定了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将会对我区课改实 验与教育科研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学习与研究崔允漷教授《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 实践》研究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与政策。
它暗示着是一种控制权下移的口号,隐含着“基层”的决 策。
还用来传递“它与集权化教育相对立”这样的信息。
“校本”的英文是school-base,大意为“以学校为本”、 “以学校为基础”。
它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 基于学校。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 课题批准文号:XJK01AJ013 •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 •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 课题主持人:刘芝萍 • 主持人单位:长沙市芙蓉区教育局
概述
校本课程: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
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中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 指学校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 其基本定位是非学术性的、兴趣性的、灵活的, 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 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
概述
“校本课程”——是一个在许多国家都使用的术语。 是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下课程权力的再分配。
研究过程——研究方法与步骤
• 3、总结评估阶段: (2005年12月—2006年12月)
• 措施:追踪与重建。加强对实践经验与开 发案例的分析,探索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 的基本原理,完成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操 作体系的构建。
研究过程
• 二、具体研究内容
• (一)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与政策的研究
• 1.学习与座谈 2000年底,我们在了解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
校本课程开发的五根支柱
1、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求。 2、发挥师生主体作用。 3、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4、考虑学校实际可能。 5、有利于学校发展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需求主导模式:学生喜欢什么? 条件主导模式:学校能做什么? 目标主导模式:学校想要什么?
研究的背景
• 1、新课程推动的需要。校本课程开发是新 课程改革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 研究周期:2000年12月-2006年12月
相关概念澄清
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合计16-20%的比例。 如何内部分配?
课时比例 课程
级别
信息技术教育
综 合
研究性学习
国家课程
实 践
社区服务与社 会实践
活 动
劳动与技术教 育
地方课程
开设课程待定
学校课程
学校自主开发 或选用
教育部 九年课时 总计比例
研究过程——具体研究内容
• 2.通识培训 2001年7月,教育局召集全区的校长会议进行
校本课程通识培训,由教育科研中心彭海鳌副主 任主讲。
讲解新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了解校本课程 开发的基本思路。
并每校发送一批崔允漷教授编撰的《校本课程 开发:理论与实践》及相关书籍,让各校自主学 习与研究,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二级培训工作。
研究过程——具体研究内容
• 3.专家引领 • 2002年8月,我区进入了首批省级新课程实验,
我们聘请专家来我区讲学,先后听取了郭晓明教 授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思路与策略》、石 鸥教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肖川 博士《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等专家报告。对 教师进行课程理论和开发策略的培训,让教师初 步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 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常识、课程探究,为课 程开发提供理论准备,借助专家引领推动校本课 程的开发研究。
研究过程
•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 (一)研究方法 • 行动研究通过决策、建设、实施、评价四
个环节完成开发操作的生成。 见《校本课程开发操作指南》
研究过程——研究方法与步骤
• (二)研究步骤与进程 • 1、预研究阶段:(2000年12月—2002年12
月) • 措施:整合资源。理论学习与文献研究,
• 2、突破教育的僵化和“千校一面”的现象, 学校特色发展基于课程的个性化开发。
• 3、承认学生的成长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 生个性化成长基于个性化课程。
• 4、我省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校本课程开发 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当时还未见有正式文 献出现。需要前瞻性的研究。
研究目标与内容
• (一)研究目标 1、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 2、我区中小学校本课程的课程体系; 3、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体系; 4、促进研究人员与实验教师专业成长。 • (二)研究内容 1、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与政策的研究; 2、义务教育校本课程样本的研究; 3、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操作指导的研究; 4、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管理机制效应的研究; 5、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经验推广的研究
16-20%
湖南省
9年总课时
占课时比例
867
9.10%
486
5.10%
556
5.83%
-
-
593
6.22%
相关概念澄清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技术层面)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策略支持)
校本课程与活动课、选修课、兴趣小组活动。(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须编写课程方案,包括课程标准与教师用书,以 及课时计划设定,才具备课程的基本要素。 但不主张编制学生用书。“校本教材”概念违背课程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