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探索
校本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发和实践
校本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发和实践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在现代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校本课程的概念校本课程是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和教师的特点,由学校自主开发、组织实施的课程,其特点在于强调因地制宜、多样化、灵活性强,能够充分适应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需要。
相比于传统的、针对所有学校和学生群体的课程体系,校本课程更加贴近学校现实情况和学生需求,是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1. 针对学生需求: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特点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开发校本课程要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的特点,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2. 灵活多样: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开发校本课程要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打造大量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课程,使得学生有更多选择和自由度。
3. 教师主导: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要推手,教师应该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充分体现教师的专业性和主导性。
1. 组织阅读活动:阅读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组织阅读活动是校本课程的重要实践方式之一,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定量和定性的阅读活动,包括图书阅读、报纸阅读、杂志阅读等多种形式。
2. 创设文字环境:文字环境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可以借助校本课程的机会,建立文学馆、藏书室、语文墙、特色图书等等,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阅读氛围。
3. 开发课外阅读材料: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也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可以开发一些精品课外阅读材料,既可以让学生拓宽阅读领域,也能够带动学生课内阅读的积极性。
四、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意义1.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校本课程的实践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小学语文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校本课程的实践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具备更为完善的人文素质。
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研究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初中阶段是学生教育的重要阶段,根据国家教育政策,学校应该开展校本课程开发,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培养综合素质。
本研究旨在探索和实践初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并通过实践研究来评估其效果和可行性。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 研究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探索和实践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评估初中校本课程开发对学生研究的影响和效果;- 提出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实践研究:1. 文献综述:对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经验进行综述和分析,为实践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2. 课程设计与实施:选择适合的校本课程主题,制定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标准,并在实践中进行课程实施;3. 数据收集与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成绩和观察记录等方式收集数据,并使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4. 结果评估与讨论:对实践研究的结果进行评估和讨论,并分析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优缺点。
研究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初中校本课程开发对学生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机得到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满意度较高。
然而,研究也揭示了初中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一些问题:- 校本课程资源不足,需要增加教师培训和支持;- 评价体系与标准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研究建议基于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教师培训和支持,提高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2. 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和标准,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有效性;3. 加大对校本课程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学校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度。
结论初中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重要且具有前景的教育改革举措。
本研究通过探索与实践,证明了初中校本课程开发对学生研究的积极影响。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和改进。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研报告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研报告一、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教育体系中逐渐占据重要位置。
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近年来,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从开发实践来看,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呈现出多元化、特色化的趋势。
各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条件,积极开发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同时,教育部门也加强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和支持,为校本课程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实践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不足,导致课程开发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制约了课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尚未完善,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和方法,难以对课程开发成果进行合理评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教育质量与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力。
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与开发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当前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还能为政府和教育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推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科学化、规范化。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案例,可以提炼出成功的经验与做法,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与启示。
本研究旨在全面、系统地调研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促进学校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1.2 研究目的与任务本研究的核心目的是深入探究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理解其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改进策略。
校本教研模式研究与实践
▲ 教师专业发展始源性反思
教师职业之本真使命:人文教化 教师发展的存在之域:教育生活与实践
12/5/2020
▲教师专业发展可能的转型
——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回归:
给教师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
“在专业自主范围内可直接负起判断和采取行动的责任……”
专
业
专
专
业
业பைடு நூலகம்
待
自 主 权
训
遇
练
12/5/2020
(二)基地学校、教研部门
已初步建立了可行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教师工作机制和文化。
(三)高校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人员
拥有了真实体验,获得了丰富的实践案例等教育资源, 形成了坚实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基础。
12/5/2020
12/5/2020
三、反思与建议
(一)合作与定位
▲ 观念:加强合作 优势互补:同研究、共成长 ▲ 政策与制度支持力度:持续稳定、自觉主动 ▲ 项目研究与工作常态化:去功利化
(二)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化走过了以教 师学历达标和教学知识技能提升为主要内容、专 家和行政外控式力量主导为主要特征的专业化发 展道路,这是一种工具理性下知识技术主义式与 工程化、行政化驱动的外控式发展模式,一种非 主体性的、狭窄的、理论型专业发展姿态。
2、形成阶段性成果
2010年12月,成果获得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3、研究拓展
2008年开始又先后指导大连市2所示范性高中、1 所初中开展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校本教研模式 研究与实践。
专家培训指导和教师们参与编写的校本教材,正式出 版发行,免费提供给学生使用。(2015年获省科研成果二等奖)
《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的探索》课件
结合学生调查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对新模 式的反馈进行分析和总结。
结论与展望
成果总结
实践证明,采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可充 分挖掘教师和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的综合素 质提升。
展望未来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校本课程开发实践,进 一步探索课程开发的新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 展提供更多创新和机遇。
参考文献
实践模式的构建与运用
1
前期准备
制定课程开发计划,建立教学实践团队,制定教学实践方案。
2
课程构建
采用“产出导向、本土化、协同开发”的原则,构建校本课程。
3
教学实践
运用本土特色、引入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开展教学实践。
实践效果分析
教学数据统计分析
学生反馈分析
对教学数据进行分析,探究新模式下的教学效果, 并进行科学统计。
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
采用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构建 课程开发实践模式。
数据采集
采用问卷调查、学生表现评估等方法,在研究过 程中收集和分析数据。
理论框架
校本课程开发概述
以学校的特点和需求为出发点,结合国家课程标准,构建本校特色课程。
实践模式介绍
介绍了一种新的,基于课程开发实践的模式,以培养式 的探索》PPT课件
本课程介绍了一种全新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在本课程中,您将了解到 这种模式的基本原理,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这种模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引言
本次课程将介绍一种创新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通过本次课程,您将了 解到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概念、意义和目的。
1. 2. 3.
王海涛. 校本课程研究[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 2015.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自2010年开始,我校开展了“我爱母亲河——汶河”综合
实践校本课程的开发。
这一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汶河,探究汶河,热爱汶河,同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课程设计中,我们设置了具体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动手制作能力、热爱家乡和祖国的高尚情感等。
课程内容分为自然与环境、社会与道德和自我发展三个维度,其中以汶河为开发点,包括汶河的树木花草、鸟类鱼类、污染及治理情况等内容。
我们采用从大主题向小主题开发的方式,边开发边实践,已经开发出4个二级主题,15个三级主题,51个四级主题。
中心教研组根据三级主题,编写了学校主题活动校本课程,更好的指导主题活动的开展。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组织和管理,确保课程的顺利进行。
最终,我们成功举办了潍坊市级现场会,得到与会领导及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学校成立了主题课程领导小组,以确立学校主题活动课程的目标、理念和方案,协调各处室在综合实践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市小学校本课程中心教研组也成立了,以探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学校课程,
并对材料进行整理和归档,构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源包。
在活动开展方面,学校共开展了43个班级主题活动,例
如“我爱母亲河汶河”。
为了确保活动真实有效,学校要求课堂教学到位,让学生真正到实践中去,并留存活动材料和部分照片。
主题活动的开展步骤包括选择课题,做出可行性分析报告,教师进行备课和课时备课,组织学生活动,并指导学生填写小组活动方案、小组主题活动记录、小组主题活动报告和小组主题活动评价表。
最后,班级对主题活动情况进行汇总,形成主题活动报告。
(完整版)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心理学基础
(一)动机理论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生理的需求 安全的需求 归属感需求 尊重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求
2.贺兹柏格(Frederick Herzberg)的二因动 机理论 有一套外在的工作条件 有一套内在的工作条件
(一)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对校本课程发展的启示 1.由动机理论来看为何需要校本课程发展
(二)社会建构理论
社会建构理论对校本课程发展的启示: 1. 社会建构理论来看为何需要校本课程发展:
学习需从社会文化脉络而来 2. 社会建构来看如何运作校本课程发展:
课程内容的选择需以社会文化及儿童经验为主
社会学基础
(一)符号互动论
1.米德的象征互动论 互动中建构意义网络 心灵、自我和社会的互动 自我互动 2.布鲁默(Herbert Blumer)象征互动论 象征互动论的三项基本前提(1)人类对事物行动的基础建
校本课程发展提供教师自我实现的机会 2.由动机理论来看如何运作校本课程发展
(1)采用参与的方式提供学生、社区家长对学校 的隶属感 (2)给予专业成长的机会、认可与挑战性的工 作,提高其工作动机
(二)社会建构理论
以维果斯基(L.S.Vygotsky)的学说为代表 社会文化脉络、情境学习、内化作用、
最近发展区、鹰架支持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哲学基础
(一)存在主义
沙特:人存在,就是意识的存在;意识不是静态的, 意识总能意识到什么 1.对自己有责任 2.对社会有责任
马丁布伯:“吾—汝”关系
(一)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的课程观——格玲学校课程观 1.许多青年人生活在宰割与疏离的挣扎年代,传
统的课程往往无法引发他们的兴趣。 2.学科教材可借助适当的解说而增添学习者经历
地方非遗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地方非遗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园地方非遗资源园是指一个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研究、体验、教育于一体的场所。
它是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非遗文化在地方的重要体现。
2、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教学需要,自主开发的、符合国家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的课程。
它是学校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方向,也是学校贯彻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深入探究地方非遗资源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问题。
2、研究步骤1)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确定研究方向和框架;2)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和总结相关研究成果;3)实地调研地方非遗资源园,了解其展示、传承、研究、体验、教育等情况;4)设计和实施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教师和家长对地方非遗资源园本课程的认知和态度;5)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访谈,探讨地方非遗资源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问题;6)分析和总结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四、预期成果和应用价值1、预期成果本研究将形成一份详实的研究报告,包括地方非遗资源园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等内容,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2、应用价值本研究的成果将为地方非遗资源园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为推进非遗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
同时,也将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目标与主要内容非遗"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称为无形文化遗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它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活动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财富,不仅是民族自我认定的历史标识,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发展的根基和力量源泉。
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
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在这个教育理念日新月异的时代,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逐渐受到广泛。
这不仅有助于丰富小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校本课程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校本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本课程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能力。
小学校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主题、活动形式和教学目标。
在内容框架的构建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发展水平。
主题应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时事,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活动形式应多样化,包括讲座、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目标则应明确、具体,以保障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某小学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通过开展系列讲座、实践活动和文化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施,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同时该校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另一个例子是某小学开发的“科技创新”校本课程,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创新创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该校学生在各级科技比赛中屡获佳绩,带动了全校师生对科技教育的和参与。
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一项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工作。
它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未来,我们应进一步优化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和社会发展。
我们还应该加强对小学校本课程的研究与交流,汲取国内外先进的课程开发经验,不断创新和丰富课程内容与形式,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创新。
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探索
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探索摘要: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协调发展,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是校本教研的根本目标。
校本教研必须立足于课程,关注学科发展,以课堂为主阵地,培养教师和学生在校本教研实践中的主人翁意识,在校本教研的探索与实践中,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校本教研实践探索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协调发展,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是校本教研的根本目标,校本教研也是实现根本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提出:“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
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代表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决定学校的品位,是学校品牌的生命。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教研活动主阵地、以解决学校在教育教学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教师专业提高及学校发展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研活动。
在新课程改革推进到今天,学校的校本教研已有大量、丰富的实践积累的情况下,很好地对校本教研进行反思、总结,揭示其中的主要问题,探索校本教研进一步发展的道路,对于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和品味,最终实现促进教师成长、学生成才和学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结合我校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探索,谈一谈我对校本教研的几点探究。
一、立足课程在中国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成为了新课改的重点。
结合我校现实情况,首先应该展开对主课程的探索,加大长板,弥补短板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关键就在于既要顾及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又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以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为例,《新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定位于交际工具、文化载体,要关注语言的能力。
其内容包括不仅是读写,还有听说,在开发学生潜能时,要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要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
我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程度较高,无论是对中国诗词大会的关注度还是在学校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的参与度,都体现出他们热情洋溢、蓬勃向上的积极性。
非遗文化校园传承教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践与探索——以徽县职业中专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办公自动化杂志0概述中职学校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专业技能训练是中职学校教学中重要的实践环节。
疫情期,职业技能实践教学受到了很大影响。
对此,中职学校需要结合实际,正确研判,采取安全有效的措施开展实践环节教学,促进非遗校园传承教育的良性发展。
在实践中探索非遗校本课程开发和课程资源建设途径,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有效融入专业实践教学中,使非遗技艺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得以传承弘扬,进一步提升非遗校园传承教育效果。
基于此,笔者将本土非遗技艺马勺脸谱、景泰蓝制作作为研究对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分析,从马勺脸谱、景泰蓝制作工艺课程开发入手,探索中职学校开设非遗特色课程的方法;同时,中职学校需要加强非遗文化传承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弥补中职学校缺乏非遗技艺传承师资的不足,除了引进非遗传承人等,还需进行多方合作、共同开发,加大非遗特色课程开发的力度,才能有效形成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促进中职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教育的良性发展。
1结合专业发展和课程实际开发非遗校本课程资源美术绘画是学前教育专业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运用非遗文化中相关技艺对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发展至关重要,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课题组对徽县具有代表性的非(基金项目:1.2019年甘肃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企合作模式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策略研究》,课题立项编号:2019gszyjy-92;2.2020年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疫情期中职学校非遗文化传承教育策略研究》,课题立项编号:GS[2020]GHBYQ047)。
非遗文化校园传承教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践与探索———以徽县职业中专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张朝辉1张睿2(甘肃省徽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陇南742300)1(甘肃省徽县虞关学区陇南742302)2摘要:依靠职业教育传承非遗技艺、弘扬工匠精神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形势下,让非遗成功走进校园是传统文化可持续、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法的实践与思考——以《南京白局》校本课程为例
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法的实践与思考——以《南京白局》校本课程为例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改革,新课标的实施,学校以素质教育为突破开发系列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和开发与实施,进一步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通过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学校“办学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理念与校园文化特色,结合当前教育多元化交流和民族文化复兴等因素,通过不断的调研,音乐组决定开发地方传统艺术特色的“南京白局”作为音乐校本课程。
并把它作为学校开发校本课程重要的内容构建音乐学科的特色教育,以传统民间艺术特色为教学突破口,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校本课程、南京白局校本课程一词源于欧美等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校本课程受到广泛重视。
校本课程的开发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主要分为两种类型:首先,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老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开拓等方式,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再次的创造整理,使之更符合学生和学校的特点和要求;其次,开发的校本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需求在课程资源方面做足调研评估,体现课程的丰富多样性,学生可自由选择课程。
南京白局,据记载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历史渊源及形成有多种说法,大致可归为如“机房生成"、“织工擅唱”及“青曲别种”三种。
其特点是用的全是南京方言,唱的是地方俚曲,通俗易懂,韵味淳朴,生动诙谐,表现南京地区民间文化,是南京唯一的古老曲艺种类。
资料显示南京白局是南京的云锦的“衍生”物,是由南京云锦的机房工人所创造的。
在漫长而枯燥的机房生产中,织工们手不停梭,口唱小曲,自娱自乐,逐渐发展成为“机房里的戏曲”。
起初,是云锦机坊织工们一边劳动,一边说唱自由发挥的形式,演唱多以明清俗曲、江南小调曲牌为主,如传统唱段中也多是织锦工人对自身生活和苦难的表述。
后至清末民国初期,演唱内容不断扩大,特别是配合当时的社会新闻、民间趣事、民俗风情,编写唱词,拓展了这一娱乐形式的社会内容,还配上俗曲曲牌,联缀说唱等,表演也开始生动,滑稽易懂,使当初这一云锦工人自娱自乐的表演形式,逐渐成熟发展成一种风行街头市井的大众曲艺演唱艺术。
培育校本课程研究者激活教师成长自主性——上海市安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探索与反思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应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多样化平台。
近五年来,安亭小学始终关注教师专业成长,积累了校本研修组织实施、学校课程开发评价等多方面的经验,形成了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路径。
我校依托“项目驱动 自主申报”的管理模式,历经三个实践阶段(专家引领课程开发,骨干践行“做中学”理念;机制强化教师成就感,项目驱动全员化参与;“1+1+X”研修方式确立,自主研究氛围形成)构建了从校本课程“执行者”转向“研究者”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坚持赋予教师课程开发专业者的角色,并以此来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经过几年探索,教师的课程能力与专业发展自主性均得以提升,以“创意汽车城”“毕业季课程”“时序调整课程”等为代表的校本课程得以生成并渐成体系。
一、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性内涵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专门职业。
这种职业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公共业务”,专业化被设定为教师发展的目标。
教师专业发展探讨的是教师如何经过专业学习,更新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获得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由非专业人员向专业人员转变的过程。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是其专业发展的主体,具有自我发展的意识与动力,任何外在的发展要求都需通过教师内在产生自我发展动力,内化为个体知识结构,需通过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学习、探究、反思才能实现。
因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最终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自主性程度。
对学校管理者而言,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多样化平台是促使其专业成长的必要举措,而如何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是需深入研讨的一个话题。
二、自主性缺失的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教育形势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对教师专业发展带来更多挑战,尤为强烈地聚焦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上,即需要教师秉承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提升、深入反思。
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探析
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探析【摘要】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兼顾理科和文科两大领域的知识,在中学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开发中学地理校本课程有利于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有利于帮助中学生形成地理思维,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需要结合教育改革的要求,遵循课程开发原则,在提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教学。
本文对如何开发中学地理校本课程进行简要分析,旨在推动地理校本课程教学进程。
【关键词】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现阶段中学地理教学仍存在延续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的问题,在教学上缺少灵活性和多变性。
地理教师需要认识到单一的课程并不能满足中学生的要求,在教学中尽力挖掘地理教材教学资源,激发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以此提高中学地理教学效率。
1.遵循具体的课程开发原则1.1突出实践性中学地理教学的改革对中学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教学不再是为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而服务,而更强调自身的实践性。
开发中学地理校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帮助学生通过实践夯实知识,提高技能,是为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服务的。
因此,在开发中学地理校本课程时要突出实践性,多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把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中,让中学生深入生活,走出课堂,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思想思考问题。
1.2突出特色性地理学科与其他文科学科不同,其中仍蕴含了理科知识。
这就决定了地理校本课程本省是一门特色课程。
因此,在开发地理校本课程时,教师需要突出特色性,用地理学科的特色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探索地理知识的兴趣与欲望。
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本地区地理特点,选取有特色的题材,让学生感受到亲切感和真实感。
例如,保定地区的中学在开发地理校本课程时可以结合保定本地的历史发展情况,列举保定自然与社会经济环境等,凸显校本课程的意义。
2.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探析2.1科学制定课程纲要地理校本课程在中学校本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中医药校本课程研发探索——以中医药香囊为例
摘 要:教育部推动中医中药等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
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如何将其融入实践基地课程,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以实践基地中医药校本课程研发为例,结合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佩香囊习俗,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传统佳节、传统中医药以及传统艺术文化发生碰撞,为日后实践基地中医药校本课程的推广打下基础。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中医药;香囊;基地课程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21)04-0083-02 DOI:10.12240/j.issn.2095-9214.2021.04.038一、基地中医药校本课程的研发背景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医药在防治新冠病毒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了中国智慧。
中医药学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同疫病斗争实践的经验总结,经过历史的积淀,逐步形成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强调要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提高中医药教育整体水平。
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推动中医中药等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
其中多项涉及中医药内容,如介绍中医的代表人物和成就,认识中医蕴含的整体系统思维,学习医者的仁爱之心,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了解我国古代医学领域的主要成就等。
而纵观全国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中医药文化鲜少涉及,如何将其融入实践基地课程,开展中医药文化的知识普及,学习中医药蕴含的深邃哲学智慧,提升中医药健康文化的素养,在基地校本课程建设中,把中医药文化和素质教育结合在一起,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中药香囊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它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运用中医内病外治理论,从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出发制作而成,在维护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根据不同的中草药配方,可具有芳香化浊、镇静安神、驱虫防蚊、提神醒脑等功效。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一)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对校本课程发展的启示
(一)就校本课程发展必须存在的原因而言 校本课程发展是基于对个人及对社会的责任
(二)就校本课程发展的本质而言
1.强调主体性与互为主体性 2.重视抉择 3.课程本质为意义的赋予 (三)就如何运作学校本位课程发展而言
学校本位课程发展应藉由“吾-汝”关系的建构所形
B.内部的
二、目标拟定 目标陈述包含教师及学生的行为,包括学习结果积累的陈述。 三、方案建构 1.设计教学活动 2.手段与教材 3.设计适当的教学情境 4.人员的调度及角色的定位 5.时间表及必要的工作 四、解释和实施 实施课程改革的难题在于现有的教学环境中,存在着新旧之间所产生的冲突、抵抗 与混淆等。
(二)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2.专业发展的意义 (1)历程性 (2)方式多元性 (3)自主性
(4)内容多样性
(5)持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启示: 1.从教师专业发展来看为何需要校本课程开发: 专业成长有助于校本课程开发,而校本课程开发 也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从教师专业发展来看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
(三)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1. 2.
反中心性的色彩,避免独断主义 注重多元文化的意识形态
3.
4. 5. 6.
重视不确定性,消弭主客观的对立
没有绝对的真理,真理是语言论述的结果 重反省、诠释与创新 教育的过程是开放性的,且重转化性的质变
(三)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
反泰勒目标模式的后设论述 强调动态、循环与开放的课程观 反对学科本位,主张跨学科的课程统整 重视文化多元课程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案例分析1)
校本课程建设研讨会: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校本课程建设研讨会: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研讨会背景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建设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
如何通过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已成为学校教育工作者迫切探讨的问题。
为了促进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本次研讨会将围绕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展开深入探讨。
研讨会主题
•课程改革:从内容到形式的变革
•教学模式创新:挖掘学生潜能
•实践探索:校本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分享
研讨会内容
1.开幕致辞:重视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2.专题报告: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3.小组讨论:如何根据学生需求优化课程内容
4.案例分享:教学模式创新成功的案例分享
5.总结座谈:未来校本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参会方式
•时间:XX月XX日,上午9:00-12:00
•地点:XX学校会议室
•参会对象:校本课程建设负责人、教师代表、教育专家等
•报名方式:请发送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至XXX邮箱,报名截止日期为XX月XX日
总结
本次研讨会旨在促进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共同探讨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的关键问题。
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的交流与分享,激发更多教育工作者的创新思维,为教育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欢迎各位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共同开启校本课程建设的新征程!如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取授权,谢谢。
生物论文“关爱生命”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探索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福建省厦门海沧实验中学张命康20世纪六七十年代,校本课程开发正式迈入课程研究领域。
狭义的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良好实施的前提下,结合本校实际特点自主开发、编制、实施的,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的课程。
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校本课程改变了原本在教育工作当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如只注重成绩、忽略学生能力、一味进行知识灌输的教育模式等,而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人文素养。
同时,校本课程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特色、使教师的专业性和学生的个性化均得到良好发展。
“关爱生命”是本研究提出来的全新高中生物课程概念,生物是当今社会的重大科学课题,许多最基本的生物学问题依然了解甚少。
在传统的高中生物课程中,教师大多注重基础知识的疏导,比如,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能力供应、光合作用原理、遗传表达等,这些“硬”科学知识让学生知识结构得到良好地完善。
然而,笔者所认为的生物课,不仅是已知的基本科学知识灌输,更应该教育学生认识生物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他们了解生命、关爱生命、探索生命的奥秘,更重要的是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索精神、潜移默化地增强自己的科学思辨能力和实践论证能力。
本研究以“关爱生命”高中生物校本课程为例,对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和效果评估进行探讨。
一、“关爱生命”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实践探索本研究开发探索了“关爱生命”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三大模块:关爱生命,指导健康生活;拓展视野,探索生命的奥秘;培养探究实践能力。
1.关爱生命,指导健康生活。
(1)自身健康、心理健康及人身安全课程。
生物学首先是关于生命的学科,现代社会中人对于生命最切实的体验就是健康的生活。
“关爱生命”高中生物校本课程从学生最关心、最容易接受的话题入手展开了中学的自身健康、心理健康及人身安全课程。
本研究选取了以下内容作为课程重点:人类常见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急救措施,突发情况下自我保护措施,安全避险及紧急救助应急处理方法。
校本培训学习笔记
校本培训学习笔记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乘着课程改革的东风,校本课程早已纳入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视野。
我国过去实施的是“一纲一本”高度集中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管理体制。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开发课程改革,从单一的国家课程结构发展成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
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的具体情况,开发与国家课程相辅相承、互为补充的校本课程,受到越来越多的领导和教师的关注,对它的探索和研究也构成了新时期中国基础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我校作为新生成的江苏省示范初中,根据自身办学的理念,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核心,在对学生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系列校本课程。
我们语文教研组群策群力,开发了《说话的艺术》的校本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中国文化经典导读》的开发也正在酝酿之中。
我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对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形成了一些思考。
一、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落脚点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以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为蓝图,以指定的教科书为依据。
教师遵照大纲和教科书所罗列的内容进行教学。
大纲和教科书规定的内容是教学的上限。
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教科书,即挖掘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而绝不敢超越雷池半步,否则即视为“超纲”。
这就必然抑制了师生的创新思维。
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封闭的,教条的,没有生机的,更不必社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的培养总目标定位为“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并由此提出了语文课程的三维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的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内容的开放性。
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基本点,是底线,而不是全部内容。
而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学生水平和当地各方面的情况,去开发教学内容和供学生学习的各种资源,树立“用教科书去教而不是教教科书”的新理念。
开题模板:初中校本课程“我探究 我快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四、预期成果
1.论文
2.《我探究我快乐》课程活动教师指导手册
3.《我探究我快乐》课程活动学生成果汇编
(余下3页自行添加)
(二)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素质
“我探究我快乐”这一校本拓展课程开发主要以社会组老师为主体。通过开发校本课程体系形成了相对稳定可操作的规范流程,有利于新教师及有兴趣的教师在进行拓展性课程教学活动中有章可循的同时又能充分发挥个性特长。同时促使教师从“教学”定位向“教学——研究”角色转换,为教师潜能的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促使教师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要学习相应的课程理论知识,边学习边实践。其次,教师对探究活动选题的确定, 必须建筑在对学生所掌握的课程资源充分占有与分析和利用的基础上, 做到源于学生、 高于学生, 以调动学生参与研究的积极性, 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 并用于学科教学和实践。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认识水平,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提高了,教学科研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第三,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的特长、个性可得到充分展示,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
2.符合学校办学实际的需求
我校一直注意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及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一直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技能;一直注重让学生通过掌握学习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轻负优质、学有潜力”的办学理念。
2006年以来,我校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卓有成效,曾被评为杭州市研究性学习优秀社团、杭州市综合实践经验优秀学校。学生作品多次在省市区研究性学习、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中荣获一、二、三等奖。多位老师被评为省市区研究性学习指导老师,社会组被评为区综合实践优秀组。研究性学习逐渐成为学校特色发展项目之一。作为下城区的一所民办中学,家长对学生学业和能力的高期望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将学习与能力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进行整合,在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同时促进学生合作探究、思考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校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也需要将已有的校本课程做一个整合、提升与拓展。用系统、多样的校本拓展课程来充实、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我探究我快乐”这一校本拓展课程应运而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 调适模式的内涵、基础和意义 课程调适是对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和审定的
) 63 )
教材在学校实施层面中由教师所进行的校本化处 理, 使调适的课程教材对教师和学生更具有适切 性, 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调 适模式需要如下的条件或基础: 一是课程教材发 展相对比较成熟, 不需要做大的调整; 二是教师能 够较好地把握本学科 课程教材发展 的优势与不 足, 具有比较雄厚的研究基础和研究能力; 三是本 学科在学校发展中具有较好的历史发展积淀等; 四是在继承中寻求发展和创新。我校以传统的优 势学科语文、数学、科学为重点进行了局部领域的 调适实践。通过深入探索学科教学的内在规律和 特点, 进一步对课程教材的目标、内容、呈现程序 和方式等进行修订、补充、调整, 使其更具适切性, 实现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调适模式对于改善学 校教育教学最具有现实的意义, 也是教师实践自 主、自为的一种课程改进策略。
验、儿童的需要和动机、儿童的兴趣以及心理发展 为核心, 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经验生长和人格 的发展。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中, 按照 / 主题学习0和/ 综合活动0两大领域进行校本课程 的开发。在主题学 习领域中, 从/ 儿童与自然0、 / 儿童与社 会0和/ 儿童与自 己0 三个维度, 在低、 中、高年级中以/ 珍重生命0、/ 热爱家乡0 和/ 关爱 自己0三大主题, 分别确定了各年级的学习主题, 并将其儿童化。一年级学习主题是/ 生命探秘0, 二年级学习主题是/ 自然探险0, 三年级学习主题 是/ 东师附小 ) ) ) 智慧的摇篮0, 四年级学习主题 是/ 长春的小博士0, 五年级学习主 题是/ 我的志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模式
( 一) 整合模式的内涵、基础和意义 课程整合是以超越不同学科知识体系而关注 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通 过课程整合把不同背 景下的知识有 机地联系起 来, 使学生全面整体地面对问题背景, 引导学生通 过主体的、创造性的思考参与问题的解决, 提高学 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学科之间以及教育教学之间存在着可以整合的要 素与内容, 这是课程整合的前提, 而课程整合的目
创新模式下的课程教材建设是影响和制约课 程实施质量的关键。多数创编的课程都经历了从 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的开发过程。课程教材的 编写力求体现基础性、阶段性、自主性的特点。我 校将教材定位在教师的教本与学生的学本的有机 结合上, 因此, 教材内容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和多 元的 信息资源, 满足了教师 和学生的共同需求。 语文学科的5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210 首6, 在精心 呈现筛选的经典古诗词的同时, 在每首古诗词下 都配发了重点词的解释以及相关资料的链接, 不 仅便于教师的讲解, 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 了丰富的学习资料, 减轻了教学的难度和压力, 扩 大了学生的视野。
2008 年第 2 期 ( 总第 337 期)
EDU CATIONAL RE SEAR CH
No. 2, 2008 Genera l, No. 337
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探索*
熊 梅 脱中菲 王廷波
[ 摘 要] 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多样的实践模式: 创新模式、整合模式、调适模式、选择 模式。课程创新是校本化程度最高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 课程整合是以超越不同学科知 识体系而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的, 从而实现课程教学整体育 人的功能; 课程调适是对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和审定的教材在学校实施层面中由教师所 进行的校本化处理, 使之对教师和学生更具适切性; 课程选择是从众多可能的课程项目中 挑选、确定学校实施的课程的过程。四种实践模式各具特点又相互补充交叉, 反映了课程 开发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3. 社会本位的课程整合 社会本位 的课程整合以 社会生活经 验为中 心, 通过主题形式统整课程内容, 具有学际性的特 点, 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来共同完成学习任 务, 体现了学习小组和班集体的力量, 通过研究性 的学习, 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会合作、交往, 实现学生主体性、创造力的全面 发展。学校开展了以南湖公园社区为对象的课程 整合, 以南湖公园为学习对象, 从自然体验、社会 体验、文化体验三个角度构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 体系。课程整体设计分为自然资源的学习和文化 资源的学习两大领域, 各年级根据各领域中的具 体内容确定了学习单元的主题。比如, 四年级重 点研究自然资源中的动物和植物, 学生通过体验、 观察, 明确所要研究的动物和植物。成立了研究 小组, 制定了详细的计划, 并邀请学校的科学教师 和东北师范大学生物 系的教师参与 指导研究过 程。在家长的陪同下, 组织学生观察秋天和冬天 的南湖植物和动物的差别。在观察之前, 语文老 师对如何观察动物和植物进行课堂指导, 教学生 如何 记录观察笔记, 以及如 何撰写研究报告等。 同时, 学校召开年级的研究成果交流会, 鼓励学生 积极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这种模式的校本课程 以社区的生态资源作为整合的核心内容, 集中了 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多种资源, 涉及到了科 学、生物学、语文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将课堂 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使学生在关 注社 区的 过 程 中, 获 得了 知、情、意、行 的全 面 发展。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
( 一) 创新模式的内涵、基础和意义
课程创新是创造性地开发全新的课程或者课 程单元, 其校本化程度最高的, 最能体现教师的主 体性和学科专长、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体现学校 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 需要学校具备和创造如下的基础与条件。首先, 需要研究和了解国家课程政策与制度, 了解国内 外校本课程开发的趋势和特点, 从而准确把握校 本课程开发 的方向; 其次, 要基于学校的办学传 统、特色以及现有的条件资源, 从而使校本课程开 发的创新模式更具有基础性、承继性与发展性; 再 次, 课程创新需要教师具有崇高的 教育理想、信 念、价值追求以及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 为课 程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价值 的课程创新; 最后, 课程创新需要量力而行, 重在 实效, 因校制宜, 因师制宜, 避免因盲目追求创新 而不考虑学校和教师自身的能力与条件, 从而造 成教师负担过重、教学低效的恶果。
*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0( 项目批 准号: 06JA880014) 的研究成果之一。
) 61 )
( 二) 创新模式的课程类型 创新模式作为一种深层次的课程开发策略, 涉及到了学校课程的不同领域, 而且适用于所有 学科。学校可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条件基础, 本着/ 针对实际、突出重点、量力而行、重在实效0 的开发策略, 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大领域展 开创新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校本的学科课程是指学校从国家课程中拿出 部分内容和课时, 作为学校自主开发的学科课程 主题单元。为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我校在音 乐、体育、美术三大表现类学科中, 各自选择了一 个体现校本特色的课程内容, 以课程单元的形式 进行校本开发。音乐学科选择了5竖笛6, 体育学 科选择了5跳小绳6、5软式排球6, 美术学科选择了 5剪贴画6等主题单元, 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 实现 了内容的创新和教学方式的更新。 校本的活动课程是指学校利用课外时间独立 自主开发的活动课程, 旨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弘扬学校的办学传统。语文学科利 用每天清晨 15 分钟的晨读时间, 开展/ 经典诵读0; 外语学科 利用中午 15 分钟的午读时间, 组织英语的/ 每日 读0; 体育学科利用课间操时间, 自主开发了 3 套 课间操( 搏击操、韵律操、中华武术操) ; 学校每年 的大型活动( 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 及课外兴趣 活动等都属于校本的活动课程。它突破了传统的 学科课程的时间、空间的限制, 提升了活动课程的 意义与价值, 全方位地打造了学校的课程特色。 ( 三) 创新模式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是基础性原则。课程开发不是所谓的特长 培养, 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 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 掌握和接受。二是个性化原则。所选内容适合小 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能够促进学生 的个性发展。三是迁移性原则。创新模式校本课 程都是基于学科核心的知识与技能, 跳绳技能的 训练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运动协调能力, 阅读 的积累更是语文、英语学科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 四是普及性原则。创编的内容简便易学, 适合于 学生普遍学习与掌握, 教具学具价格低廉, 不受场 地、季节的限制, 便于学校和家长的认可与接受。 五是量力性原则。课程创新模式要在学校允许的 人力、物力、财力的基础上适当进行。 ( 四) 创新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课时的安排与保证是创新模式实施的主要问 题之一。创新模式开 发的学科课程 主题学习单 元, 要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落实与实施, 这就要求 对现有国家课程实施 的课时进行重 新调整与分 配。为此, 在不影响国家课程实施的前提下, 减少 和压缩国家课程内容和课时数, 增加了校本课程 主题单元的教学内容和课时数。每学年从国家课 时中拿出 16 课时, 占总课时数的 25% , 以满足音 乐、体育、美术三大主题单元学习的时间, 保证教 学质量。新创编的活动课程也将学校课程安排在 时间上重新划分, 学校课程计划中安排了每周四 次晨读, 每次晨读 15 分钟, 每周合计 60 分钟; 每 周四次英语午读, 每次 15 分钟, 每周合计 60 分 钟。学校将零散的学习时间进行整体分配, 不仅 符合语言积累的学习规律, 而且也丰富了学科课 程的内容,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活动课程真 正成为学科课程的有益补充和拓展。
[ 关键词] 校本课程; 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模式 [ 作者简介] 熊梅,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东北师范大学附 属小学校长 ( 长春 130021)
一般来说, 校本课程开发具有以下几种活动 类型: 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 课程拓展和课程创新。理论上对于课程开发活动 类型的划分明确了各种课程开发活动的特点与范 围, 但是并没有提供各种活动类型的实践策略与 操作方法, 同时, 这种精细的划分易导致实践操作 的交叉与重叠。为此,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以 下简称/ 我校0) 以理论上的划分为基础, 结合实践 上的可操作性原则, 总结提炼出四种校本课程开 发的实践模式: 选择模式、调适模式、整合模式和 创新模式。这四种模式基本上涵盖了校本课程开 发的活动类型, 其校本化程度体现了由低到高的 发展趋势, 在操作程序上也从简单逐渐走向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