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自然的生存哲学

合集下载

适者生存的意思

适者生存的意思

适者生存的意思文章一:适者生存的含义适者生存,是一个古老而简洁的哲学命题。

它告诉我们,生存并不取决于强大或聪明,而是取决于能否适应环境并不断进化。

适者生存也是一个科学原理,揭示了自然界中物种的演化和变异,以及为什么某些物种能够在时间的考验中幸存下来。

适者生存的核心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适应环境,二是不断进化。

适应环境,体现了物种与大自然的相互关系。

只有适应了环境,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不断进化,体现了物种的自我调节和变化,使得物种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

进化使得物种更加强大、更加灵敏,从而取得生存的主动权。

在人类社会中,适者生存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类面对着种种挑战和变化,只有适应环境才能保持个体和社会的稳定。

社会也对个体的竞争力、变通力、适应力等多方面进行评判。

只有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和技能,才能在职场中胜出;只有顺应大环境,抓住机会,才能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

综上所述,适者生存是一个珍贵的生命信条和生存哲学。

它教导我们要学会适应和进化,提高生存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胜利。

【要点分析】本文主要讲述适者生存的含义和原理,阐述适应环境和不断进化在适者生存中的重要性。

其中,进入主题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古时候的一个哲学命题介绍适者生存;二是通过生物学原理解释适者生存的科学意义。

而文章后半部分则将适者生存的原理运用到了人类社会中,以示其普适性。

在用词上,文章使用简单明了、易懂的语言描述,避免了冗长的句子和高深的词汇,以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文章二:深入探讨适者生存适者生存这个概念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不陌生。

所谓适者生存,就是指在生存竞争中,只有适应环境并不断努力进化的物种或个体才会长期存在下去。

但这个命题不单指自然界,也指社会生活。

无论是在自然还是社会中,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的个体,就像淘汰的物种一样,注定被替代。

适者生存可以说是一种生存哲学、价值观和生命信条。

比如人在生存及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种种艰难险阻。

关于顺应自然的事例

关于顺应自然的事例

关于顺应自然的事例顺应自然是一种哲学观点,倡导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尊重和顺应自然的规律。

顺应自然不仅仅是一种理念,它也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共同的生存法则。

许多事例表明,顺应自然可以有益于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传统农业传统的耕作方式,比如较常见的旱作耕作法,遵循自然生长周期,农作物的生长顺应自然。

耕作时间和维护过程根据气候和环境变化进行调节,增加了作物收成的概率和品质。

传统农业技术不仅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也有益于保护土壤,减少水资源的使用率。

这是人们可以从传统的农业中学到的教训。

2. 太阳能和风能太阳能和风能是两种自然是无尽的可再生能量资源,它们减少石化燃料的使用和热能的浪费。

在全球范围内,太阳能和风能的开发深入人心,通过建造太阳能板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厂,人们能够将自然的能量转化为可靠的电力和热能来源。

这些能源的使用有助于改善环境和减少碳排放,有益于人类社会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3. 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一种通过降低建筑物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来保护环境和人类生活保护的方式。

这些建筑物的设计,材料和设备使用是为了最小化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建筑了绿色屋顶和墙壁,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一些绿色建筑物使用雨水回收系统,从而节约了水资源,还配有高效能的灯具,空气调节等设施,有利于保护当地环境,提高工作和生活的舒适度。

4. 有机食品有机食品指的是不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种植的农产品,通过采用天然的土壤改良方式。

有机农业技术排斥对环境的破坏和土壤质量的下降,能减少对食物的污染,有助于维护生态环境,促进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顺应自然是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首要方案,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不必要的浪费。

尽管我们需要科技的帮助来处理繁重的任务,但是只有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实现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未来。

道德经虚静无为顺应自然修身养性的智慧经典

道德经虚静无为顺应自然修身养性的智慧经典

道德经虚静无为顺应自然修身养性的智慧经典道德经-虚静无为,顺应自然修身养性的智慧经典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作者为老子。

本书共有81章,以道、德、无、名等词汇为主要概念,阐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其中最为核心也最为人所知的理念是“道德经-虚静无为”,强调人应当顺应自然、顺应自身本性,抛弃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看似现代化的价值观。

一、虚静无为《道德经》中关于无为的阐述,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一个方面是不是空无,而是虚无,另一个方面则是说,无所为而为,即不是没有行动,而是符合大道自然而为。

虚静无为的道理是“天道无为,而无不为”。

事物的发展在自然状态下就有了其本身的规律,它们自然发生、自然涌动、自然变化,因而在人向道靠近时,便自然维系。

老子认为,在有为之外,必有无为。

人们常常借助努力、奋斗等手段来追求自身的利益,而《道德经》认为,在无为之下,通过变化万物,从而化生荣华。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放弃,放下贪婪,放缓心态,放任自己,才能享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二、顺应自然人类与自然,是彼此依存、互相关联的。

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人们应该致力于保护自然、顺应自然。

《道德经》表达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一哲学思想,既反映出自然万物的互相依存和相生,也表明了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

它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按照自然规律去生活,去思考,去行动,我们就能够得到自然的支持和回报,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修身养性人生在世不仅是为了追求自身的私利和欲望,更是在修身益友、养性重道中追求自己的更高次元的进步。

《道德经》对修身养性的理念是,应该敬畏大自然、顺应天地,与自然共存共荣,抛弃物欲,舍弃功利,修养心灵,提高个人修养。

同时,乐善好施、奉献于人社会,回报大众,促进社会和谐,也是《道德经》对即人即性的补充。

修身养性不只是回归自然破除扰乱,更是培养心灵的素养,拥有更为本真的自我。

四、智慧经典《道德经》虽然已然流传了两千多年,但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依然能够对今天的人们产生启示和借鉴。

庄子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

庄子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

庄子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摘要】庄子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一派,他在本体论思想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

庄子认为存在是因为人类以自我为中心而产生的,他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相融合。

庄子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过度干涉会破坏自然的平衡。

他提倡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本真,并实现自己的价值。

庄子的物我一体思想强调人与宇宙的统一性。

庄子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本体论思想也在当代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庄子哲学的深入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个体与整体的和谐共存。

【关键词】庄子哲学、本体论思想、存在、自然、人、无为而治、自我认知、物我一体、影响、现代意义、思考、总结1. 引言1.1 庄子哲学的重要性庄子哲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对于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具有重要影响。

庄子在哲学领域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思想观点上,更体现在对人类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的启发。

庄子哲学以其深邃的智慧和超凡的视野,引领着人们探讨生命的真谛,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达到心灵的安宁。

庄子哲学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生存境遇的透彻洞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哲学和思维方式。

庄子哲学的普世价值和永恒意义,使其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庄子哲学的重要性,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本源和生命的意义,从而引领我们走向更加丰富、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之路。

1.2 本体论思想的定义本体论思想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探讨的是存在的本质和实质。

本体论思想要解答的问题包括实体的本质是什么,事物的存在方式是怎样的,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建立的。

在庄子哲学中,本体论思想是一种对世界观的探讨,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庄子通过他的哲学观点,试图揭示万物的本质和联系,指引人们认识世界和自我。

本体论思想在庄子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了庄子对世界的看法和对自我的认知。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译文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译文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译文一、人法地在古代我国哲学中,"人法地"是一种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在这个概念中,人作为万物之灵的主体,应当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要遵循自然的法则,顺应自然的变化,不可逆自然而行。

在现代社会中,“人法地”更多地体现为环保、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活的理念。

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突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需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我们应当倡导低碳生活,节约用水、用电,减少垃圾排放,减少对地球的损害。

在城市规划、建设和住宅设计中应当更多地融入自然元素,推广绿色出行方式,建设更多的绿色公共空间等措施,以便更好地顺应自然规律。

二、地法天“地法天”是我国哲学史上关于自然规律的思想。

古代的我国人认为,地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天是人类生存的依托,地法天则是指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顺应地球的运行规律和天象变化。

这种思想理念是以天文地理为依据的,体现了一种以自然规律为导向的生活态度。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自然的规律,研究地球和宇宙的运行规律,积极保护自然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地法天的意义更多地体现在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方面。

我们应当更加重视自然资源的节约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地球家园。

三、天法道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天法道”是一种关于宇宙规律和道德规范的思想。

天法道强调人应当顺应宇宙规律,秉持道德规范,追求和谐与平衡。

这种思想理念贯穿于我国古代哲学、儒家思想等各个方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在当代社会,“天法道”更多地体现为追求和谐、平衡发展的理念。

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我们应当更多地体现宇宙规律和道德规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和谐世界。

只有把握宇宙规律和道德规范,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理念。

《老子》自然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道法自然

《老子》自然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道法自然

《⽼⼦》⾃然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道法⾃然“道”在⽼⼦的思想中有两层意思:⼀是宇宙的本体,⼆是万事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认为,“⾃然”是⾄⾼⽆上的。

所谓“⾃然”,就是“⾃然⽽然”,也就是没有外⼒影响的这个世界的本来⾯⽬,它既应当包含所有“⾃然”的存在,也应当包含“⾃然”运⾏的规律。

就“道”⾃⾝来说,就是⾃⼰如此之义,⽽就“道”与万物的关系来说,就是顺应万物之固有本性、使之⾃然⽽然地演化之义。

在⽼⼦看来,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万物皆源于“道”。

“天下万物⽣于有,有⽣于⽆。

”《⽼⼦》认为“道”产⽣万物有个过程,“道⽣⼀,⼀⽣⼆,⼆⽣三,三⽣万物。

”[1] “道⽣⼀”,即“道”⾃⽣,“⾃本⾃根,⾃⽣⾃成”;“⼀⽣⼆”,即“道”分化为阴阳⼆⽓;阴阳⼆⽓的统⼀叫做“冲⽓”(冲虚之⽓),由阴⽓、阳⽓、冲⽓三者产⽣了万物。

道是万物起始的源头,也是宇宙万物⾃然运⾏的规律,万物皆和谐统⼀于道。

“道”是宇宙间⽣成万事万物的⾃在本体。

⽼⼦⽤“⼤盈若冲,其⽤不穷”(《⽼⼦•四⼗五章》)论述了本体、本原同是“道”的思想。

“⼤盈若冲,其⽤不穷”的“⼤”,也就是“道”,“道”的表现是“冲”。

“⼤盈若冲”说明空间并⾮真空,⽽是充塞满了物质的空间。

《⽼⼦•⼆⼗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寂兮寥兮,独⽴不改,周⾏⽽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道,名之⽈⼤。

⼤⽈逝;逝⽈远;远⽈反。

”可见,《⽼⼦》所说的道,既是世界的统⼀原理,⼜是世界的发展原理。

⽼⼦在这⾥明确说了“道”是“先天地⽣”的⽆、有混成之物。

混成之物遍布空间,“⽆”、“有”处于运动状态,永不停息。

“道”纯任⾃然,它⽣成世界万物,没有任何⽬的性,⽽是⼀种“⾃在⾃为”的结果。

作为世界的发展原理,“道”“独⽴⽽不改,周⾏⽽不殆”,不停地运动,永远都不会改变。

《⽼⼦》认为,宇宙中的具体事物⼀直处于变化之中,不是永恒的,但“道”却是绝对不变的,也只有“道”是永恒的,“道乃久”。

生命的意义活着中的生存哲学

生命的意义活着中的生存哲学

生命的意义活着中的生存哲学生命的意义:活着中的生存哲学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时常感到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人类思考已久的话题,也是文学家和哲学家们探求的重要议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但是又有哪些独特的观点和想法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呢?生命是宝贵的,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人类,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和价值。

生命的意义可以从各个层面来考虑,包括个体层面、社会层面和宇宙层面。

而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种被称之为“生存哲学”的方式来理解和实践生命的意义。

首先,生存哲学强调的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一观点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尊重生命的节奏和周期。

在我们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忽视了这一点。

生存哲学告诉我们要意识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过度地去干涉和改变自然。

其次,生存哲学注重的是内心的平衡和心灵的满足。

生活中常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会适应和调整来获得内心的平静。

生存哲学告诉我们要学会接受现实,调整自己的心态,摆脱烦恼和焦虑,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与此同时,也要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以及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此外,生存哲学还强调的是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价值的追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潜力,应该积极地发展自己的能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生存哲学告诉我们要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坚持自己的信念,追逐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实现个体的自我实现,我们可以找到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最后,生存哲学也关注的是社会责任和关爱他人。

生活中,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满足,也要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幸福。

生存哲学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责任感和同情心的人,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我们可以找到更大的意义和价值。

生存哲学并不是一个复杂而抽象的概念,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态度和行为方式。

通过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实现个体的价值和关爱他人,我们可以获得生命的意义和满足感。

顺应自然的道家思想

顺应自然的道家思想

顺应自然的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是古代一种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

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道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列子等。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我们应该汲取这个古代先进思想的精神养料,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积极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关键词: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生态意义中图分类号:B028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3-随着工业化社会步伐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断加剧,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害。

人们痛定思痛,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认识到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应是人们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维持人们可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需。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人们就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我们有必要对这种理念理解、把握,从古人那里汲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智慧,以便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丰收。

一、“天人合一”的科学内涵“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先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认识,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思想命题是由北宋张载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的。

张载在其名篇《正蒙•乾称》里说:“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张载提出的这一重大而先进的哲学命题,体现了中国哲学重合轻分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表达了中国先辈“万物同源,和谐共处”的思想观念,同时亦揭示了中国哲学、中国文化包容宇宙、开拓进取的风貌特色与基本精神。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传统文化理念的优秀思想精髓。

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指明了人与自然应是和谐共处的关系,人凌驾在自然之上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其次,体现了人类生生不息、前仆后继,与天地万物共同存在、发展、创造的完美主义理想和拼搏进取精神;第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这种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先进性和创造性。

中国哲人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命题的问题意识之一就是深刻认识到“天人一体”,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本是同根生”。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便是以人为万物的尺度,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强调人与自然的主客二分、二元对立,宣扬人是自然的主宰,以人类为中心,强调征服自然.向自然索取。

这一思想固然有其历史的积极意义,激励人类开发自然,创造物质财富,推动了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但其负面影响也是十分严重的,西方文化强调主客二分,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所产生的认识误区,是把人与自然摆到了对立的位置,过分放纵主体的创造能力,不顾客观自然规律去发挥主体的能动性,造成人类对自然的无限制掠夺,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破坏,甚至到了危害人类自身生存的地步。

自工业大革命以来,一方面社会经济在高速发展,另—方面生态环境也日益遭到破坏。

进入20世纪以后,生态环境的问题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萌发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

六十年代末以降,环境保护运动勃兴,表明人们对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担忧。

当前威胁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尖锐化、全球化,即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使整个人类陷入了严重困境。

从世界范围来看,当前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由于长期过度开发,已极度消耗匮乏,包括土地资源、淡水资源、能源资源、森林资源等等的严重缺乏,已不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加上世界人口的激增,进一步加深了人的需要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环境污染严重,大规模污染事故包括核污染事故,以及战争造成的污染不断发生,威胁着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工业污染带来了江、河、湖、海的污染,以及大气受到污染,酸雨面积扩大,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遭到破坏,全球气候恶化,灾害性天气包括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危害着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出现了一些新的疾病,并使一些生物灭绝。

生态环境的危机在中国也不例外,不仅工业污染给环境造成了破坏,危及国民健康,降低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而且由于大规模毁林开荒、围湖造田,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抵御洪水的能力下降,以致长江洪水肆虐,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损失。

人要遵循自然规律名言

人要遵循自然规律名言

人要遵循自然规律名言1.关于自然规律的名言警句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妙,为人类造福。

——爱迪生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

——培根我不是不爱人类,而是更爱大自然。

——拜伦大自然从来不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永远是我们自己。

——卢梭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

——达尔文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

——雨果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

——亚里士多德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顺从自然。

——埃斯库罗斯只有按照自然所启示的经验来生活。

——叔本华这自然法规我认为是最高的法规,一切法规中最具有强制性的法规。

——马克·吐温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

——黑格尔我们已经背弃了大自然,她曾经那样准确地为我们指路,而我们却想用她的教导来教训她。

——佚名自然不掺杂半丝人情。

谁抵抗它,谁就被一脚踢开;谁顺从它,谁就承受其恩典。

——佚名2.有关自然规律的名言和诗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荀子·天论》战国·荀况《荀子·天论》。

天:天体,自然。

行:运行,运动。

常:规律。

尧:传说中上古贤明的帝王。

桀:夏朝末年的暴君。

这几句大意是:天体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不为尧的贤明而存在,也不因桀的暴虐而灭亡。

~体现了荀子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哲学观。

荀子认为:天有运行规律,人有能动力量。

天的自然力量和人的能动力量有各自作用的范围。

天无意识、无情感,对尧对桀均无爱憎。

天的自然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也不干预、主宰人事;人可以掌握和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却无法改变天的客观规律。

荀子的这一精辟思想激扬千古,启迪后人,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可用以批判'天命论”、“天人感应论”等唯心主义学说。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唐代诗人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自然规律名言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自然之道的主要内容

自然之道的主要内容

自然之道的主要内容自然之道,是指人类在生活中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

自然之道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智慧,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自然之道教导我们要尊重自然。

自然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环境。

只有尊重自然,我们才能够获得自然的恩惠,享受自然的美好。

在现代社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严重,我们更应该秉持自然之道,保护环境,建设美丽家园。

其次,自然之道告诉我们要顺应自然。

自然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而不是逆其道而行。

比如,农民在种植作物时要根据季节、气候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作物种类和种植时间,这样才能够获得丰收。

又如,医生在治疗疾病时要结合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这样才能够达到最好的疗效。

顺应自然,我们才能够事半功倍,事半功倍。

再者,自然之道提倡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肆意破坏。

我们应该珍惜自然资源,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垃圾分类、节约用水、减少碳排放等方式,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

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才能够获得健康、快乐的生活。

最后,自然之道教导我们要感恩自然。

自然界赋予我们生命、空气、水、食物等一切,我们应该心存感恩之心。

我们要感恩大自然的馈赠,感恩自然的恩惠,感恩自然的包容。

只有心怀感恩,我们才能够珍惜自然,更好地保护自然,让后代子孙也能够享受到自然的美好。

总之,自然之道是一种生活哲学,是一种处世之道。

它教导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感恩自然。

只有遵循自然之道,我们才能够获得幸福、快乐的生活。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点滴做起,践行自然之道,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寻找规律,顺其自然作文素材

寻找规律,顺其自然作文素材

寻找规律,顺其自然的作文素材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这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在古代。

当时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与太阳光照有直接关系。

阳光充足、强烈的时候,可以进行活动;太阳落山了,光线弱了,则应该停止活动,进入休息状态。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言出自庄子的《逍遥游》,体现了道家重视并利用自然规律办事的人生哲学。

大鹏向南海迁徙,在水面拍击三千里,然后利用扶摇巨风才能上达九万里的高空。

没有巨风,它无论怎么拍击都无济于事。

利用风的能量,才能顺利飞升;否则只是蛮干,没有结果。

3、沙漠里修坎儿井。

在新疆地区,有一种特殊的灌溉设施——坎儿井。

这种井每隔一两公里一个,下面以渠道相连,终年水流不绝。

这种设施,依据新疆地区特殊的气候、土壤条件而设,减少了蒸发量,非常经济实惠,用了数千年。

如果在江南地区也采用这种方式,就会沦为笑柄。

因为江南地区水多,这样干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水患。

4、修道路,依实际情况面定,有的地方宜钻山,有的地方宜架桥,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在应该钻涵洞的地方架桥,在可以架桥的地方钻洞,无疑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5、庄子的《庖丁解牛》里有这样几句话:“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一把刀要想保持锋利,不受损害,那么在切割牛肉的时候,要根据牛的身体结构,避开大骨头和筋骨交错的地方,寻找缝隙。

做人也是一样,要发现和研究规律,才能找到最佳的办法,事半功倍。

6、“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这是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的一段话。

陶渊明在任职期间,看出这个世道不太平,官场太污浊不适合自己的生存。

白鹭哲学10条

白鹭哲学10条

以下是一些关于白鹭的哲学思考:
1.存在即合理:白鹭在自然界中存在,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2.顺应自然:白鹭的生存方式体现了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

3.独立自主:白鹭独自觅食、独立生活,体现了独立自主的精神。

4.静待时机:白鹭常常静静地等待,捕捉食物时非常迅速,体现了静待时机的哲
学思想。

5.保持优雅:白鹭的姿态优美,保持优雅,展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6.尊重生命:白鹭捕食其他动物,但同时也尊重生命,体现了生命的平等和尊重。

7.知足常乐:白鹭容易满足,常在浅水或沼泽地带觅食,表现出知足常乐的生活
态度。

8.顺应潮流:白鹭的迁徙行为体现了顺应潮流的精神,知道自己的方向并为之努
力。

9.坦然面对生死:白鹭能够坦然面对生死,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和豁达的人生态
度。

10.独立思考:白鹭是独立思考的动物,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处事原则。

总的来说,白鹭的生存哲学可以概括为:独立自主、顺应自然、尊重生命、坦然面对生死、保持优雅、知足常乐、顺应潮流等。

这些哲学思想可以为人类提供启示和借鉴,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然和生命的真谛。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句话出自《尚书·大禹谟》,是介绍大禹治水的重要哲学思想之一。

在这句话中,大禹通过顺应天地自然规律的原则,来指导治水工作。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不仅是治水工作的指导原则,更是一种哲学思想,它教导我们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使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进步。

在古代,自然灾害频繁,洪水成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大禹作为中国古代治水的先驱者,深知治水的艰辛和复杂性。

在治水的过程中,大禹深刻领悟到了自然的伟大和神奇,他认识到治水工作需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方能真正解决问题。

他提出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思想。

这句话的含义是要顺应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和节奏,才能使事物发挥其最优性能。

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句话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面对环境问题时,我们也需要从自然中获取启示,学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途径,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思想来引导自己的行为。

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我们可以少开车,更多地步行或骑自行车,少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多使用可降解材料,节约用水,减少食物浪费等等。

这些都是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保护环境的具体行动。

除了生活中,工作中也可以运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思想。

在企业管理中,我们应该尊重员工,尊重客户,尊重市场。

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取得长远的发展。

又我们在创新产品和服务时,也应该尊重市场需求,顺应市场变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推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取得市场成功。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句话,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价值观,更是一种智慧。

它教导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使我们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024届高考作文押题《天人合一,师法自然》

2024届高考作文押题《天人合一,师法自然》

2024届高考作文备考:“天人合一,师法自然”【主题阐说】“天人合一”是古代先人提出的生存法则。

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的问题如今已经引起全球的重视,成为关系人类命运的共同话题。

自然界和人类是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矛盾关系。

一味地征服自然最终得到的将是大自然疯狂的报复,一场疫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个古老的规律。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我们应继承祖先的智慧,友好地对待自然,顺应自然,不要给自然增添环境超过其承载能力的负担。

否则,自然必会以悲剧回敬人类。

试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材料一: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天人合一”。

材料二:2018年11月26日,一对基因编辑婴儿诞生,她们的基因经过人为修饰,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该消息引发了全球范围内时科学发展与人类伦理矛盾的激烈争论。

要求:请根据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

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对于名言警句、诗句、歌词等材料,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材料一,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为哲学思想,“天”代表“道”、“真理”、“法则”,“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

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

“天人合一”哲学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作文素材

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作文素材

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作文素材无为而治议论作文1最近学了《逍遥游》之后,对“老庄”的“无为而治”有了一些感触,特此与大家分享。

所谓“无为而治”就是一种消极避世的生活方式,其中心思想就是“无为”,也就是不进行任何管理而达到“治”的目的。

废话少说,切入正题——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我们现在的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并且现在还处于不断的膨胀之中,有预测说,我们的世界也同样会在一次坍塌中,原路返回。

例如一个杯子从桌子上掉落到地板上被打碎,如果你将它录像,你可以容易的辨别出它是向前进还是向后退。

如果将其倒退回来,你会看到碎片忽然集中到一起离开地板,并跳回桌子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杯子。

那么完全可以断定录像是在倒放,因为这种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

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陶瓷业将无生意可做!那么为什么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呢?一般的解释是因为它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在任何闭合系统中无序度或者可以称之为熵[shang 1] 总是随时间而增加)因为事情总是趋向于越变越糟糕!!!桌面上的一个完整的杯子是一个高度有序的状态,而地面的碎杯子是一个无序的状态。

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将一个完好的杯子变成一滩玻璃渣,而不是相反!其实我们可以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建设房屋,就是使无序的泥土,沙石变为有序的状态;而如果长时间没有人居住,或者火山地震,就会使有序的房屋变为无序的泥土沙石。

也许有人会有怀疑?不错,当我们学习的时候,就可以使我们的头脑变得有序起来,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却使我们周围的环境中的熵成n倍的增加,比如,当你在阅读一本大约15万字的书籍的时候,如果你记住了书中的每一个词,那么你的记忆就记录了大约200万单位的信息——你的头脑中的有序度就增加了大约200万单位。

然而当你在阅读的时候,却至少将以食物为形式的1000卡路里的有序能量,转换成为以对流喝汗液释放到你周围空气中的热量的形式的无序能量,这就将宇宙的无序度增加了大约20亿亿亿单位!!!因此总的熵还是大大增加了。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政治观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政治观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智慧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核心理念,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智慧。

它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了人类应当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

“天人合一”的理念,主张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类应当把自然看作自己的同类,与之和谐相处,而不是将其视为满足自身需求的工具。

在自然界中,万物生长、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应当尊重这些规律,顺应自然,而不是试图改变或破坏。

“道法自然”的理念,则强调万物皆有其存在的道理,人类应当以谦虚的心态去认识、理解自然,而不是以征服者的姿态去对待自然。

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有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和智慧,人类应当从中学习,以便更好地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两大理念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生态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这个视角下,人类不再是自然的统治者,而是自然的一部分,应当与自然共同发展,和谐共生。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传统哲学的生态智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提醒我们应当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生态智慧的精髓。

它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同意的诗句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同意的诗句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同意的诗句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观念,虽源于现代生物学的进化论,但在古人的诗句中,我们也能找到与其相呼应的智慧。

以下是一首与这一主题相契合的古诗,以及对其的解读和拓展。

古诗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两句诗,虽未直接言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却蕴含了深刻的生存哲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指天道刚健,运行不息,君子应效法天道,不断自我完善,永不停息。

这与“物竞天择”中的竞争精神不谋而合。

在自然界中,生物为了生存,必须不断适应环境,进化自身,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同样,人生在世,也需要不断学习、进步,才能在社会的洪流中立足。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则是说大地宽厚,能承载万物,君子应效法大地,以深厚的德行承载世间一切。

这与“适者生存”中的适应精神相呼应。

在生物界,适者不仅仅是强者,更是那些能与环境和谐相处,顺应自然规律的生物。

同样,人类社会中,真正的智者不是那些一味追求竞争、胜利的人,而是那些能包容他人,顺应时势,以和为贵的人。

因此,“天行健,地势坤”这两句诗,可以说是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观念的最好注解。

它们告诉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既要不断自我完善,追求进步;又要保持一颗宽容的心,顺应自然,与人为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人与自然的古训

人与自然的古训

人与自然的古训
人与自然的古训是指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是古代智慧和哲学思想对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总结和教诲。

古代文化中有许多关于人与自然的古训,以下是几个例子:
1. 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认为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整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2. 顺天应人:这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强调统治者应当尊重自然规律,顺应天意,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的平衡相统一。

3. 自然法则: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观点,认为人类应当遵循自然法则,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实现人类的幸福和完善。

4. 自然之道:道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强调人类应该追随自然的原则和规律,摒弃欲望和功利,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这些古训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与自然的统一,从而实现人类的幸福和全面发展。

这些古训对于当代人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醒我们要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与自然共同生存和繁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顺应自然的生存哲学精神紧张而积淀下来会引起心理疾病。

我撰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指出克服这种精神紧张状态的方法。

过去,我本人就因为精神紧张而患了极为严重的肠胃神经症,多年来受其折磨,苦不堪言。

后来幸遇"森田疗法",用这一精神治疗法,终于在短时期内奇迹般地得以痊愈。

这本书就是以我亲身感受为主要素材撰写而成的——冈本常男简介:作者冈本常男冈本常男1924年生于日本广岛,1958年开设冈本商店,1963年参加尼齐伊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建,曾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等职。

1985年,他身患严重的肠胃神经症,苦不堪言。

后幸遇"森田疗法"才得以痊愈。

其间,他深感"森田疗法"不仅是医治神经症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也是指引人生走向成功的一种生活哲学。

为此,冈本先生于l988年设立了精神保健冈本纪念财团,用以资助神经症研究和推广"森田疗法"。

本书是冈本先生继《克制自我的生活态度》后又一部专著。

全书以作者亲身经历和感受为素材,讲述了公司职员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中应如何应用"森田疗法"克服种种心理障碍,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加深对"森田理论"的认识。

同时,作者还注意从理论上加以阐释和分析,于平凡事实中引出耐人寻味的哲理。

寄语中文版此次,我为公司职员撰写的《顺应自然的生存哲学》这部拙著,承蒙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潘金生教授、潘钧先生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对此感到由衷的高兴。

当今,中国引进了市场经济,因而其经济正取得飞跃性的发展。

在实施市场经济的情况下,要求对于作为市场的顾客提供更好的商品,更加优质的服务。

为了不断地适应这一要求,必需在企业间的激烈竞争中取胜。

总之,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要谋求"革新、不断进步",即求得中国古语所说的"日新,日日新"的繁荣景象。

我举一个例子来说吧;在日本的一个大城市--大阪,有一条名为"船场"的批发纤维的商业街。

1910年时,街上曾有几百家以批发纤维产品为主的商店,可是在经历了80余年后的今天,仅有十几家幸存下来,余下的大部份商店都先后破产。

事物的发展规律就是这样。

无论经营企业也好,在企业工作的薪俸阶层者也好,如果不随着经济情况的变化、市场的动向;企业政策的改变,采取机动灵活的对策,连生存下去都将有很大的困难吧。

在当今的日本社会中,如不能有效地适应企业政策的变更、合理化建议的采用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其结果定会有不少人患神经症或忧郁症,终日为之闷闷不乐。

即,这种所谓"由精神紧张而积淀下来的心理上的疾病"会日益增多。

据一次通信调查,在企业工作的75%的薪俸阶层者回答:"平时不知为什么总感到有点紧张反应。

"我撰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指出克服这种精神紧张状态的方法。

过去,我本人就因为精神紧张而患了极为严重的肠胃神经症,多年来受其折磨,苦不堪言。

后来幸遇"森田疗法",用这一精神治疗法,终于在短时期内奇迹般地得以痊愈。

这本书就是以我亲身感受为主要素材撰写而成的。

拙著的中文版,如对中国人民多少有些参考价值的话,我将感到十分荣幸。

此外,对积极推荐拙著译成中文出版的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的贾蕙萱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财团法人)精神保健冈本纪念财团理事长冈本常男前言此一位经营养鱼场的朋友曾告诉我这样一件事:把用于养殖的约几千尾小鱼苗放入鱼池内,每天喂以饵料。

结果,由于饵料摄取方式的不向,这群鱼必定分为不同类型的三组。

摄食积极,养得膘厚的一组(假定称为"A群");摄食并不积极,食欲一般的一组(假定称为"B 群");还有几乎不进食,且甚少游动的一组(假定称为"C群")。

这几组鱼群大致各占全部鱼数的三分之一。

如果只把称作"瘦鱼"的"C群"全捕捞起来,然后将其倒入另外一个鱼池,那么这组鱼群依然又会分为三组。

其中的三分之一摄食多,另一组的三分之千摄食平平,剩下的三分之一几乎不进食。

将此方法多次重复,并让所有的鱼都进食。

这就是所谓的"挑选"作业。

再说,即便同类的鱼也会分成三组,这点确实是非常有趣的。

因为这一规则,看去也非常适用于我们人类的世界。

我作为一个经营者,在企业中已生活了30余年。

在此期间,见过许多公司职员,可谓举不胜举;此外,我从第一线退下来后仍通过讲演会、研讨会等多种渠道接触到不少职员。

据我本人观察,在职员中确实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生性开朗、直爽;另有三分之一的人属于一般;余下的三分之一的人则生性阴郁、固执。

若以上述鱼群作比喻,最后的一类人相当于"C群"的"瘦鱼"。

可以说他们是属于生性阴郁、固执的内向型性格的人。

存在于这些人身上的共同点是:所谓的神经质性格:不善于对外;患把忧症,为人做事极端认真;凡事内向,执著心强;正因为如此,性格倔强好胜,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另外,感受性敏锐;对内动辄自咎,对外则反应过分敏感。

其结果,精神上的紧张积淀下来,终以身心不调的症状表现出来。

这就是神经症。

在商业这一战场中,有相当多的斗士为这种神经症而感到苦恼。

而且,神经症的一个特点就是本人往往并不觉察。

过去我本人就是这一病症的典型。

是"森田疗法"(由东京慈惠医大名誉教授森田正马博士(1874-1938)约于1902年创立的)将我从被折磨得简直难以忍受的、痛苦万状的神经症中拯救出来。

在"森田疗法"看采,神经症并不能算病,而是源于心的束缚。

这个作为一种精神疗法已获国际好评的"森田理论"(森田疗法理论),同时也是卓越的人生哲学。

我本人也如拨开云雾见青天似地得益匪浅,甚至连性格都有很大的改变。

假如本书能作为一本劝言录,有助于商界的斗士们驱散覆盖在心灵上的自我防卫意识和烦恼的话,我将感到无比的欣慰。

引言——"营业高手"的拼命、忘我的工作态度昭和五十八(1983)年二月,曾任尼齐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副总经理的我再次就任营业总部部长,兼任副总经理。

当时我已59岁了。

作为参加四公司合并、创办尼齐伊的一个经营者,我在以后的20年里一直担任公司营业方面的最高负责人。

我在流通业界竞争激烈的商业战场上,经历无数艰险,克服重重困难,以自己的努力赢得了荣誉--在公司里被称作"营业高手"。

对此,我本人也抱有一定的自负感。

其间,唯有一个时期,因公司根据我的提案而成立的子公司受挫,加之当时我患眼疾而去住院治疗,便把营业负责人的职位让给了别人。

然而,这次因那位担任营业方面的负责人病倒,突然我再次被推上负责人的岗位,这可谓时隔两年,东山再起吧。

另一方面,从年龄上来讲,也该是我最后一次任营业总部长了--一个掌握全部营业部门,率领部下1万5干人冲锋陷阵的营业总部长。

为此,我曾暗暗地对自己发誓:"为做一个理想中的营业总部长,我将竭尽全力!"我从就职的第二天起,就开始拼命地工作。

本来,我已是一个过分认真,全身心地致力于工作的人了,而这次比过去更加努力,即便是每天的工作日程这一项,也要亲自周密细致地安排,并要求自己严格执行。

下面描述一下当时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吧。

我的一天工作是从早晨慢跑开始的。

虽说是慢跑,并非仅仅跑步而已,而是边跑边听有关经营方面的录音带。

我每天上班比谁都要早到,到了公司后随即投入工作。

从审批文件开始,直至研究当天需布置的诸多事宜,接下来便同营业干部碰头、参加朝会、出席有关会议,之后还要赶赴下属各店去巡视。

我一个接一个地巡视店铺后,在乘车回公司的途中,还要给刚刚巡视过的各店店长和事业部长草拟指示文件。

回到公司后,紧接着听取部下的各项汇报,处理需要裁定的有关事项,此外还要连续出席几个碰头会。

这样,每天回家自然就很晚了,但我从不空手而归,总要抱上几本有关流通方面的本行业杂志,晚上可以在家浏览。

那时,我从未考虑过与家人的团聚,从早到晚,占据我脑海的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即便同公司干部一起打高尔夫球,或同公司职员一起喝茶,我依然张口就是工作,没有其他话题。

这样有规律的生活,约坚持了两年左有,其间甚至一次也没有打破。

因而别人或许认为我好像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典型,其实并不尽然。

我是一个患有严重的杞忧型的人,正因为此,生性倔强,不愿轻易服输。

我想可以这样说吧--当时的我,一边暗暗地对自己起誓:这是我告退前的最后冲刺,当无愧于自己的人生,一边竭尽全力扮演了"理想的营业总部长"这一角色。

身体出现不调是在昭和六十年秋的前后。

当时,我食欲锐减,原本饭量就小,在近40年里养成了一日两餐的习惯。

因担心肠胃作痛,我一直恪守一日两餐制,因而才能积极紧张地完成了诸项工作,但有时候连一日一餐都难以维持。

此后,我食欲减退的情况日益加剧,半年后几乎每天只能进餐一次;就这一餐,无非是半片面包、汤和少许冰激淋而已,如同婴儿刚断奶时的进食量一般。

当然,我的体重也急剧下降。

我原本身材矮小,身高只有156厘米,体重过去一直保持在45公斤左右,但这一来,体重眼看一天天轻下去,竟剩下36公斤了。

当然,体力也随之衰退了。

我家门前有一条平缓的上坡路,当时已不能照直地走上去了,非得让妻子在后面推着才行。

即便如此,我仍坚持每天早晨慢跑,每天上班,从没有休息过一天。

我踉踉跄跄、摇摇晃晃地在路上慢跑的时候,旁边正上学的学生们一个个地擦肩而过,把我远远地抛在后面;去上班的时候便躺在车里暂作休息。

在别人看来,也许会感到滑稽可笑,但作为当时的我来讲却是拼出命来干的。

尽管体重减轻,体力衰退;我仍不断地鞭策、激励着自己:"我是营业部总部长,要为公司付出更大的努力……"我竟然到了骨瘦如柴的程度我手头有一张当时的照片,不知道当时情况的人看了,怎么也不会相信就是我。

照片中的我十分可怕,面颊塌陷,脖颈上布满皱纹;而且喉部像被剜了一块似地深深地陷了下来。

在那消瘦的脸上,唯有眼睛发出异样的光芒,看去像是被什么东西附在身上一样。

"那时的冈本先生像是一副骨头架子在行走似的。

"--这是同公司的副总经理后来告诉我的。

其实,这也并不奇怪。

当时我以一个婴儿般的饭量来维持连续数日的繁重而紧张的工作。

假如知道得的是什么病,如内脏某个部位有疼痛感等,那只需去医院治疗即可。

但,我只是没有食欲,不管面前放着什么样的美味佳肴,也丝毫引不起食欲。

其间,我一边为这种原因不明的"食欲极度不振"的疾病所折磨,陷于日益痛苦之中,另一方面凭着自己的毅力坚持在商业战场上不畏难险,顽强战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