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教案
八声甘州(教案)[5页]
《八声甘州》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词的常识2.掌握《八声甘州》的主旨(二)能力目标1.能捕捉《八声甘州》的意象,分析意境(三)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对词的审美情趣二、教学时数2课时三、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八声甘州》的主旨(二)教学难点1.《八声甘州》中的意象的使用与意境的形成四、教学内容(一)词的常识词的起源:词这一文学形式,起于唐代,在宋代迎来了它的全盛期。
词的发生与唐代的新音乐有密切关系。
由于唐代对外交流频繁,原产于西域的“胡乐”尤其是龟兹乐大量传入中土,与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燕乐。
唐人崔令钦的《教坊记》所载教坊曲有三百二十四种,这些燕乐曲调有舞曲,也有歌曲,歌曲的歌辞就是词的雏形,当时叫作“曲子词”。
后来,词又称为长短句、诗余,是广义上诗歌的一种。
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之所以称为“牌”,由演唱时要挂牌的做法而来。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法不同罢了。
有的词牌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有的摘取名作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但因白居易有“能不忆江南”的名句,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酹江月》,是因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和“一樽还酹江月”的句子而来。
有的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更漏子》咏的是夜。
(完整版)八声甘州 精品教案
(完整版)八声甘州 精品教案1《八声甘州》教案教学目标:1、 体会词中意象的抒情作用及“对写法”的抒情方法;2、 感受词人登楼临远所抒发的羁旅思归之情;3、 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1、 体味视野开阔、意境高远雄浑的词句及“对写法"的抒情角度;2、 虚实相生的手法. 教学难点:1、 诗歌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2、 词人表达感情的手法。
一、作者简介柳永 (约980——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
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二、译文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
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
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
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
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心上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三、赏析词中表达了作者常年宦游在外,于清秋薄暑时分,感叹漂泊的生涯和思念情人的心情。
这种他乡做客叹老悲秋的主题,在封建时代文人中带有普遍意义。
但作者在具体抒情上,具有特色。
词的上片写作者登高临远,景物描写中融注着悲凉之感。
一开头,总写秋景,雨后江天,澄澈如洗。
头两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用“对”字作领字,勾画出词人正面对着一幅暮秋傍晚的秋江雨景。
“洗"字生动真切,潜透出一种情心。
“潇"和“洒”字,用来形容暮雨,仿佛使人听到了雨声,看到了雨的动态。
接着写高处景象,连用三个排句:“渐霜风凄惨,关何冷落,残照妆楼。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课程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 - 了解八声甘州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写作背景; - 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意义; - 学习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 理解并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与表现技巧; -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与创作能力。
二、知识点梳理1.八声甘州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写作背景。
2.诗歌中的意境和意义。
3.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4.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技巧。
三、教学策略1.唤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优秀诗歌。
2.运用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将八声甘州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写作背景进行生动呈现。
3.通过讲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表现技巧和语言特点。
4.课堂中运用小组活动和讨论,加强学生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引导学生从“兰亭集序”、“小山重叠金明灭”等名句中初步了解唐诗的特点及其作用。
### 二、讲授知识点 1. 八声甘州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写作背景。
八声甘州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王之涣从事官场事务多年,对地方风貌和民情有较深的了解,这首诗以音乐之八调、声韵之甘泉、风俗之甘州来表现了当时的民生状况。
2.诗歌中的意境和意义。
本诗以八调、甘泉、甘州为主题,描绘了一个生活在边陲的苍凉甘苦的精神风貌。
诗中意境清新:“朱履踏遍”、“翠眉佯作”等,情感强烈:“渺世独称羽,无人共徘徊”,并处处透露着浓郁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向往。
3.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本诗属于七言绝句,平韵。
四句间相当于2句独立成一段,故称“对仗句”。
这首诗写于唐开元年间,是唐代绝句诗的代表作之一。
4.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技巧。
本诗具有浓郁的田园诗情,蕴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和伟大的人生境界;诗中富有音乐性的表现手法和精巧的排比对仗,以及情意绵延、意蕴深刻的意象描绘,颇具特色。
三、活动安排1.小组探究,学生分成小组,查找与八声甘州相关的历史资料、音乐视频等素材,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推演,最后进行汇报和答辩。
《八声甘州》教案
《八声甘州》教案教学要求1.1.教学目的:1.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创作;2.了解慢词及柳词特点;3.了解作者在词史中的贡献。
1.2.学习要点:1.题解关键词:字耆卿;世称柳七、柳屯田;制作慢词;白描铺叙;《乐章集》。
2.内容提示这首词抒写了被萧瑟秋景所触发的羁旅之愁与思乡之情,曲折地透露出词人矛盾痛苦的内心,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封建时代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情绪。
此词为双调。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写景层层铺叙,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抒情细腻深婉,穿插想象,曲折有致。
作者生平:2.1.柳永生平:(按:柳永《宋史》无传)柳永(?-约1053),北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
诗仅存数首,《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甚痛切。
有《乐章集》。
(《辞海》1989年版)2.2.柳永生平的其他资料:1.吴曾《能改斋漫录》:仁宗留意儒雅,务本向道,深斥浮艳虚华之文。
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低吟浅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吟,何要浮名!”景祐元年方及第。
2.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艺苑雌黄》:柳三变……喜作小词,然薄于操行。
当时有荐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曰:“然。
”上曰:“且去填词。
”由是不得志,日与擐子纵游倡馆酒楼间,无复检约,自称云:“奉旨填词柳三变。
”3.张舜民《画墁录》: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公府,晏公(按,即晏殊)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
”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
《八声甘州》教案
八声甘州柳永一、作家生平简介柳永(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故称柳七,福建崇安人。
年轻时,常出入歌楼妓馆,为乐工歌妓撰写歌辞,因而被达官贵人所不齿,屡试不第。
于是他索性放浪于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以填词为专业。
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考取进士,做过屯田员外郎等小官,世称柳七、柳屯田。
他一生穷困潦倒,独以词著称于世,最后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
柳永处在“士大夫”和“市民”的夹缝中,因而思想有两面性,向往功名又不得志,同时又向往市民生活中的男欢女爱。
柳永是词人中官位最小的一位,但是是第一位专业词人。
有《乐章集》。
二、柳永词的内容1、艳情词、爱情词。
着重写他在秦楼楚馆、烟花柳巷的生活。
①反映自己仕途失意以后的狎妓行乐的生活,既表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又反映了他的浪子习气。
代表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
忍把浑名,换了浅斟低唱。
”——上片着重写幽怨之情,下片重点写自己及时行乐的浪子情怀。
体现了柳永的人生价值观,对士大夫的人生价值观有一定的怀疑、迷惘,对烟花柳巷的生活有一定的向往。
②反映了他和妓女之间的爱情。
代表作:《雨霖铃》、《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忆帝京》(“借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等。
如《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③反映妓女对正常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渴望。
2、宦情羁旅词。
着重写自己漂泊失意的伤感、思乡怀清的伤感。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教案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一、教学目的1、了解柳永慢词的特点和风格2、学习本词情景交融和白描的手法二、学习要点:本词的艺术技巧三、教学安排:1、词的简介词:随唐时兴起的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
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牌原是乐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形式格律的标志。
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联系。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最短的只有十几个字,最长的不超过二百四十字,如《莺啼序》,有人按字数多少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阕(曲)或一片,上下片的句式有完全相同的。
如《西湖》、《卜算子》等。
也有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
如《清平乐》、《沁园春》等。
凡是下片开头的字数平仄,句式与上片有不同的,叫“换头”,换头与不换头都是曲,乐曲的节奏变化决定的。
词从片数来分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几种。
单调不分片,多为小令,双调分二片,三叠分三片,四叠分四片。
从乐曲性质分,词调有令、引、慢、等,舒缓的乐曲叫“慢词”依慢词填的词叫慢词。
有的词调名下加慢“慢”字,如《木兰花慢》是由小令演化成的慢词。
柳永是慢词的奠基人,他开创了词的新局面,宋以前的词,主要是小令,柳永依慢词填词后,慢词才得发展。
柳永对词的贡献不反在于创意,而且在于创调。
他通晓音律。
(见作者介绍后部分)1、题解:《八声甘州》简称《甘州》,原为唐代边塞曲,后用为词调。
《词谱》说:“此调前后八韵,故名‘八声’,上下阙,九十七字,是慢词,上下个四平韵。
这首词写的是游子失意苦闷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羁游行役之苦)2、作者及背景介绍柳永:初名三变,字耆卿。
福建崇安人。
柳永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父祖两代都中举作官,在京城开封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养成了一种放荡的性格,整日与伶工歌妓为伍,写过一些风月歌词,自道是“白衣卿相”,据说柳永科场失意的主要原因是他生活浪费,不像一个正流文人。
八声甘州柳永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声甘州柳永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八声甘州柳永教案教学设计1八声甘州柳永教案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学要求1. 学生能够理解该诗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2. 学生能够理解该诗的主题和篇章结构。
3. 学生能够掌握该诗的词语和句式。
4. 学生能够阅读和欣赏该诗,并能够准确地诵读、抒情。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 课文导读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八声甘州诗的背景,让学生理解柳永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也让学生熟悉了解唐诗宋词,了解文学的历史发展。
2. 词语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诗中难懂的词汇,让学生理解这些词汇在文化背景中的含义。
例如:“甘州”是指陇西地区;“鴈門”是指今天的山西运城。
3. 篇章结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的结构,了解诗的主题和篇章结构,同时指导学生熟练掌握词语和意义。
让学生了解到该诗是描绘了柳永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离愁别绪,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抒情艺术特点。
4. 诵读和欣赏教师指导学生规范地诵读诗歌,熟悉每一句词语的情感表达,让学生通过朗读和欣赏诗歌,深刻地感受到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表现出中国文人内心的情感疏导。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1. 诗歌解读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该诗的阅读方法,如分析诗词的韵律和意蕴,让学生理解和领悟柳永的意境和情感。
2. 词语解析教师可以通过词语的解析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该诗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例如,让学生研究“下龙飞”、“马蹄声碎”、“谁怜”等词,了解它们隐含的含义。
3. 生动的讲解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或图片等方式来讲解本诗,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柳永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4. 诗歌赏析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名家诵读或直接诵读,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情感特点,并对古代文人抒情艺术特点有更深入的理解。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1. 听讲和演示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该诗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之后可以通过自己的演讲和解析,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传达给学生。
2. 互动和讨论教师可以通过诗歌的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特点和表现情感的方式,甚至可以让学生讲解诗歌的主题和篇章结构。
八声甘州 教案
八声甘州教案八声甘州教案一导入:有一首歌唱地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对家乡的情是无法改变的,想想我们学过的诗歌,有哪些是抒发思乡之情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烟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透过诗行,我们可以看见游子的思念,母亲的呼唤,亲人的期盼,今天,我们走进柳永的《八声甘州》,看看又是一番怎样的思念。
二、介绍作者: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晚年作过屯田员外郎,所以当我们说到柳永、柳三变、柳耆卿、柳七、柳屯田时,都指一个人。
他才华横溢,创造了慢词,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内容,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导入:本词应该属于哪一类?我们读过才知道,大家推荐一位为我们泛读一下。
给同学时间自由读,思考: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导入: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共同研讨这首词。
三、分析词句:分析“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描写了哪些意象?暮雨、江天、秋2为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时间、地点、天气、人物3这些意象的组合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凄冷(在诗词中这叫意境)导入:本词首句词人通过意象的选取,形成了一种凄冷的意境,我们在看看下一句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分析:“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意境有没有发生变化?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变成什么样子了?更加凄冷。
2李白的《忆秦娥》中也有类似意境的诗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阕”,苏轼曾经把二者进行比较,认为柳词这句不减唐人高处,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提示:从意象意境两方面分析)明确:物像选取大尺度、大范围,广阔辽远,风既寒且急,行旅必少,只留下空寂的山河、渡口和楼头孤悬的残照,所用的描写词语更寒冷,肃杀落没。
可以感到意境更凄冷。
导入:远处景物这样的荒凉、凄冷,词人不忍再看,低头寻觅。
八声甘州教学设计3页
《八声甘州》柳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词中意象的抒情作用及“从对方着笔”的抒情方法;2、感受词人登楼临远所抒发的羁旅思归之情;3、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1、体味视野开阔、意境高远雄浑的词句及“从对方着笔”的抒情角度;2、虚实相生的手法。
教学难点:1、诗歌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2、词人表达感情的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传颂千万的名句让我们知道了柳永,这位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的天才词人。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的著名词作------《八声甘州》,看看在这首词中词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二、作者介绍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柳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他是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死时靠歌妓捐钱安葬。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有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
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有《乐章集》。
三、教师范读全词,注意让学生正音。
四、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词作,了解诗歌大意。
五、分析鉴赏1、思考: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解析:要分析上片描绘的画面,应该从词中所描写的意象入手。
八声甘州 教案
八声甘州教案教案标题:《八声甘州》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并理解《八声甘州》这首古琴曲的背景和意境;2. 学习并掌握《八声甘州》的基本演奏技巧;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八声甘州》的音频或视频资源;2. 古琴乐器;3. 教学投影仪或黑板;4. 学生乐器(如古琴、钢琴等)。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他们对音乐的了解和喜好;2. 介绍《八声甘州》这首古琴曲的名字和作者,并简要介绍背景信息。
探究(15分钟):1. 播放《八声甘州》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仔细聆听;2. 引导学生观察、感受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语描述所感受到的内容;3. 分享学生的观察和感受,引导他们理解和欣赏音乐的多样性。
技巧训练(20分钟):1. 介绍古琴的基本结构和演奏技巧;2. 演示《八声甘州》的基本演奏技巧,包括指法、弹奏力度等;3. 指导学生跟随演示,尝试演奏《八声甘州》的简单片段;4. 分组练习,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共同演奏《八声甘州》的片段。
创作表达(15分钟):1. 鼓励学生根据对《八声甘州》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创作表达;2. 学生可以选择用乐器演奏、歌唱、舞蹈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3.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创作,或者个别展示。
总结(5分钟):1. 回顾今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2. 鼓励学生分享对《八声甘州》的新的理解和感受;3. 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对人们的情感和文化的影响。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自行寻找其他古琴曲目,并进行欣赏和演奏;2.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演出或音乐展览,拓宽他们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技巧训练环节的表现,评估他们对《八声甘州》演奏技巧的掌握程度;2. 评估学生在创作表达环节的表现,包括对音乐理解的准确性和创意性。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2. 学生在技巧训练环节是否能够有效地掌握基本演奏技巧?3. 学生在创作表达环节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4. 是否有必要增加更多的拓展活动,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剪梅花醉教案设计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剪梅花醉教案设计教案设计一:初识《八声甘州》教案目标:1. 通过欣赏《八声甘州》音乐,了解其历史典故背景与基本情节;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3. 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及其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调动学生的感官感知,使其展开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2. 通过音乐欣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3. 了解《八声甘州》中所描绘的历史典故背景以及相关的文化内涵。
教前准备:1. 准备电子设备或音响设备播放音乐;2. 展示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介绍《八声甘州》的历史典故背景。
教学过程:引入:1. 教师以一段简单的音乐引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教师出示相关图片资料,简要介绍《八声甘州》的历史典故背景。
练习与表达:1. 教师播放《八声甘州》,让学生闭眼静静地聆听。
2. 学生听完后,回答教师提问,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学生分成小组,彼此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共同总结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形象等特点。
拓展与延伸:1. 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背景知识,进一步了解《八声甘州》的文化内涵。
2. 学生可以尝试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或以音乐为背景进行绘画创作。
教案设计二:传统文化经典——一剪梅花教案目标:1. 通过了解一剪梅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2. 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兴趣,引导他们探索个人创造力;3. 培养学生对一剪梅艺术形式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对一剪梅的欣赏和理解能力;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探索能力;3. 引导学生以一剪梅为创作素材进行绘画或写作创作。
教前准备:1. 展示或出示一剪梅的相关图片或资料。
教学过程:引入:1. 教师出示一剪梅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描述与分析。
2. 学生共同探讨一剪梅的文化内涵与代表意义。
教学展示与练习:1. 教师展示一剪梅的绘画作品或文学作品,解读其艺术表现手法和文化内涵。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教学设计1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二、教学1、朗读《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八声甘州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
2、回顾作者柳永(约987一约1 05 3)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更名永,字耆卿。
过去我们学过他的《雨霖铃》。
此词抒写羁旅悲秋,相思愁恨,大约作于游宦江浙时。
3、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登楼纵目,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浸洗了清凉的秋色。
不久又是清霜冷风,寒冷逼人。
关口和渡口一片冷落,残阳照着高楼。
到处红花枯萎,绿叶凋零,茂盛的草木失去了岁时的生命。
只有那长江默默地滚滚东流。
不忍登高眺远,望故乡,渺茫而又遥远,归乡的心思难以改变。
感慨长久以来,自己的踪迹究竟是为了什么而苦苦地在外流浪。
想像那心上人,正登楼眺望,多少回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只当着爱人的归舟。
怎知我倚着栏杆,如此地忧愁凝结不解。
)4、赏析(1)“八声”作何解释?(共有八个韵脚,调名“八声”,表明这八个韵脚与音乐有密切关系。
领字用去声最为发调,本调领字多用去声,也是为了歌唱时悠扬动听。
)(2)柳永所写长词慢调,善于在许多转折的地方,安排一些强有力的领字,用来承上启下,把整个作品像珠子一样连贯起来。
请从本文中找出领字,说说它们在结构全词、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上片先用“对”字领起全词,以登高望远展示暮雨潇潇的江上清秋。
又以“渐”字领起“霜风”三句,气象阔大,寓意深远。
“是处”两句一转,刻绘出众芳凋谢的秋景。
“惟有”两句又一转,展现出大江东流的苍茫境界,而作者的羁旅情怀,也就隐然言外。
下片即景抒情,“不忍”一句承上启下拓开词意,然后用“望”字兴起思乡怀人之情,并与下片起句相互呼应,然后以一“叹”字转回到自身萍踪浪迹的处境。
高中语文_八声甘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八声甘州》教学设计【课前学习活动设计】1、预习朗读全词,利用好工具书,读准字音。
2、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词,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读清节奏3、查阅资料,了解柳永生平【教师课堂活动设计】一、导入在北宋时期,有一位词坛高手,曾有人这样称赞他:“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可见他的词作有多么受欢迎。
这里的“柳”指的就是柳永。
我们在必修四学过他的《雨霖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成就极高的词,《八声甘州》。
二、展示学习目标1、准确理解本词的情感2、深情朗读,熟能成诵三、初读感知1、请同学们朗诵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2、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注意听,并订正字音苒苒(rǎn) 渺(miáo)邈(miǎo) 颙(yóng)望阑(lán)干正恁(nèn)凝愁3、齐读整首词,并思考:这首词上阕写了什么?下阕写了什么?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师板书)4、词中哪一个字最能概括全词的情感?从哪句话中找到的?明确:最后一句“正恁凝愁”中的“愁”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愁”可以看做全词的词眼。
(师板书)四、品读上阕1、朗读上阕,思考,上阕是如何通过写景抒发愁情?要求:小组讨论交流2分钟,按照PPT要求组织思路,组织语言。
(PPT展示:我读到了一幅________的画面,是在_______(句)中读到的,特别是这句中的______(景/词)最能体现愁情,因为……)(学生发言,教师板书、点拨,指导学生抓住“暮雨”“霜风”“残照”“长江”等景物,以及“潇潇”“凄惨”“冷落”“无语东流”等词语,分析体味意境,理解情感)明确:凄冷、苍凉、萧条、寂静2、作者在上阕选取了“暮雨”“霜风”“残照”“长江”等意象,营造了凄冷萧条的氛围,抒发了内心愁苦的情感。
因此,上阕主要的抒情方式是——借景抒情。
3、朗读上阕,读出愁苦之感。
教师指导朗读:语速要慢,语调要低沉,重读“渐霜风凄惨”和“惟有长江水”两句,上阕结尾时语速更慢,把拍子拖住。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教案
单元选修(一)唐诗宋词——“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课题《八声甘州》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2.能够展开联想,驱驰想像,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像文。
3.进一步了解柳永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了解了他的羁旅之思。
今天,我们走进柳永的《八声甘州》,看看又是一番怎样的思念。
二、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晚年作过屯田员外郎,所以当我们说到柳永、柳三变、柳耆卿、柳七、柳屯田时,都指一个人。
他才华横溢,创造了慢词,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内容,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2.背景介绍:《八声甘州》大约作于柳永游宦江浙时,是一首传颂千古的名作。
这首词融写景、抒情于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妇情绪,语浅而情深。
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
三、诵读(一)一读诗歌,整体感知【思考1】全词中哪个语句最能体现词人情感的?由此,可以看出本词的词眼是哪个字?“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 “望、误、识”。
由全神贯注盼望的焦急,到误认归舟的惊喜,再到清醒不是后的懊丧。
【思考2】这首词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是如何分工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思考3】该词上片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气氛?该词上片描绘的是一幅暮秋之景。
词人用暮雨、霜风、冷落的关河、残照、红衰翠减、无语长江等意象。
营造了一种凄冷、荒凉、肃杀的气氛。
【思考4】自由诵读词的下片抒情,可分几个层次?①“不忍登高······何事苦淹留”——哀叹长年漂泊,有家难归。
②“想佳人······识归舟”——设想佳人也在楼上盼望自己③“争知我······正恁凝愁”——回应上层,再抒相思之愁。
《八声甘州》教案(精选6篇)
《八声甘州》教案(精选6篇)《八声甘州》篇1教学目标:1、了解的发展概况。
2、了解作者及作品。
3、体味词中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鉴赏《八声甘州》。
2、通过阅读文本,掌握宋词的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一、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讲解宋词的有关知识1、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宋词有关知识的情况。
2、根据提问情况,教师对宋词知识加以补充订正。
宋代最有特色的文艺形式是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或者说词本是一种依照一定曲调配乐演唱的诗。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倚声”。
词在宋代的别称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等,均与音乐有关。
另一个后世比较通行的别名“长短句”,从表面上看着眼点是文字表现上与传统五七齐言的诗不同,其实词句子的长短参差,还是因为曲调节拍的需要。
词依音乐体段和节奏的不同,有“令”、“引”、“近”、“慢”等等分别。
令,也叫“小令”。
慢词,古人从字数着眼,也称为“长调”。
词的分段叫“分片”,除单调外,一首词多由上、下两片组成,慢词有多至三四片者。
词在唐五代即由文人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引进教坊和诗坛,但所作仍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
慢词的大量出现,则是北宋中期的创造。
从此宋词曲调大盛,兼备众体,蔚为中国诗歌史上与并峙的另一个高峰。
两宋词坛的勃兴是在北宋建国七八十年之后的宋仁宗赵祯时期,代表作家有晏殊(991-1055)、欧阳修、张先(990-1078)、柳永等人。
五代时,由于君主的提倡,南唐词坛特盛,晏殊、欧阳修等出自江南旧地的江西词人,沿袭南唐余绪,以风流自命,致力于创作短章小令、轻丽之词。
柳永开始大量创作慢词长调,为此后宋词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传世的柳永《乐章集》二百余首,慢词就占一百多。
著名的长调如《望海潮》(东南形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以赋体的手法铺写都市生活和送别的场面,洋洋百余言,充分体现了慢词篇幅宏大、适于铺陈的特点,使宋词在唐代近体诗长于比兴的特点之外别树一帜。
八声甘州沪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八声甘州沪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八声甘州》。
2.分析并领会柳永词的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词的意境与情感表达。
2.柳永词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难点1.词中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2.词的节奏与韵律。
四、教学过程1.导入以柳永的生平故事引入,让学生了解其创作背景。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柳永吗?知道他的哪些作品?2.词的朗读与感知学生齐读《八声甘州》。
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节奏与情感的表达。
学生再次朗读,感受词的韵味。
3.词的内容分析分析词的上片,引导学生理解“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意境。
分析词的中片,引导学生理解“望海涯天际,心旷神怡”的情感。
分析词的下片,引导学生理解“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哲理。
4.词的艺术特色分析分析柳永词的艺术风格,如:意境优美、情感真挚、语言流畅等。
引导学生从词中找出具体的例子,感受柳永词的艺术魅力。
5.课堂讨论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柳永的词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在《八声甘州》中是如何体现的?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6.作业布置背诵《八声甘州》。
五、教学反思1.学生对柳永的生平了解不够,需要加强课前预习。
2.学生对词的节奏与韵律掌握不够,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3.课堂讨论氛围较好,但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具体教案如下:1.导入讲述柳永的生平故事,让学生了解其创作背景。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柳永吗?知道他的哪些作品?2.词的朗读与感知学生齐读《八声甘州》。
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节奏与情感的表达。
学生再次朗读,感受词的韵味。
3.词的内容分析分析词的上片:“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露之变,木叶尽脱。
望海涯天际,心旷神怡。
”引导学生理解“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意境。
分析词的中片:“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荚梅熟,麦浪翻空。
问耕耘,答未央。
”引导学生理解“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情感。
柳永八声甘州教案
柳永八声甘州教案第一篇:柳永八声甘州教案八声甘州[语文常识] 一柳永,中国词史上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二其词多写都市繁华景象及下层市民生活,尤其善于表达羁旅行役之苦,以铺叙见长,善用通俗语言传情状物。
精通音律,大量制作慢词,对我国词体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分析] 一上片:状写登高所见之景。
1.开头两句,以“对”字领起,总写暮秋傍晚雨景,清冷凄凉的悲秋,为铺叙景物抒发情思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2.接着三句,以“渐”字领起,具体写雨后暮景:秋风横扫关河,夕阳蚕残照小楼的悲凉3.跌到眼前物华衰飒的近景:花叶凋零、众芳摇落4.再宕开一笔,推出所见长江远景:江水无语东流,喻愁绪深远。
特点是借景抒情、情景相生:雨是暮雨,风是霜风,日是残照,再加上关河冷落,红衰翠减,一派凄凉;眼前景物层层铺叙,游子羁旅他乡,失意惆怅的情感亦步步加深,秋景烘托着离愁,隐蓄着凄清落寞,万端感伤。
(思考题一、二)二下片:抒发羁旅思乡之情1.“不忍”二字领起,直写思乡之情,是全篇的主旨所在。
2.补写思乡之意出自羁旅之苦3.转换角度,推己及人,以侧笔渲染羁旅之苦。
4.再归结到自己,以“倚阑干”遥应开头,以一个“愁”字倒贯全篇,打通情景。
[思考题] 一、二、上片写望中所见,融情入景,下片写望中所思,既景抒情。
在词的上片,词人以苍茫的暮色、萧萧的秋雨、凄紧的霜风、冷落的关河、西沉的落日、无语的流水、辽阔的江天等景色,为我们构成了一幅旷远、阴沉、凄寒、寂寥的图景,它寓含着主人公的愁思。
也增添着主人公的愁思。
特别是“无语东流”的长江水,它是萧瑟秋景中唯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但江水东流,游子却不能东归。
江水似也有情,为淹留异乡的游子黯然神伤,为秋天秋景、秋风秋雨的“无情”而默默无语。
表现了词人浓重的感伤情结。
三这是写景的句子,但“无语”二字又言外有意,景中寓情。
古人每用流水来比喻时间的流失,和美好事物的消逝。
江水本不能语,词人却故意责以“无语”,意思是时间悠悠,年华流逝,江水应为此而“语”,而感伤,如今却只是无语东流。
2024年《八声甘州》诗词教学教案
2024年《八声甘州》诗词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背诵《八声甘州》并理解其中的意象与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个人感悟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深入体会诗词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其民族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八声甘州》的意象构造和情感表达。
难点:体会诗中的隐晦之意和深层情感。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词,简要介绍词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展示《八声甘州》的作者辛弃疾的生平简介,激发学生对这首词的兴趣。
诗词朗读教师首先示范朗读《八声甘州》,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情感的表达。
学生跟读,并尝试理解诗词中的字面意思。
词意讲解详细解析《八声甘州》的每一句,阐述其字面意思和可能隐藏的深意。
通过对诗中意象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词人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探讨《八声甘州》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个人抱负。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个人感悟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写一篇关于《八声甘州》的个人感悟。
教师收集学生的感悟,挑选几篇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考。
课堂总结总结《八声甘州》的主题思想,强调词中展现的民族气节和人文情怀。
提醒学生注意诗词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和意境理解,而非单纯的文字记忆。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八声甘州》,并准备下一节课的诗词分享。
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人生经历。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课堂氛围等。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表现,调整后续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六、教学资源提供《八声甘州》的多种朗诵版本,供学生课后欣赏和学习。
推荐相关的诗词鉴赏书籍和网站,拓宽学生的诗词学习视野。
七、课堂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八声甘州》教案[5篇材料]
《八声甘州》教案[5篇材料]第一篇:《八声甘州》教案《八声甘州》教案教学目标一、了解柳永的文学常识。
二、赏析诗词,掌握本词的思想内容。
三、通过赏析,让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鉴赏诗词内容,把握本词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通过赏析本词,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有一首歌唱地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对家乡的情是无法改变的,想想我们学过的诗歌,有哪些是抒发思乡之情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烟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透过诗行,我们可以看见游子的思念,母亲的呼唤,亲人的期盼,今天,我们走进柳永的《八声甘州》,看看又是一番怎样的思念。
二、词人简介: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屯田。
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独以词著称于世。
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此外也有些反映劳动者悲苦生活、咏物、咏史、游山玩水等等。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
诗仅存数首,《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甚痛切。
有《乐章集》。
与苏词风格对比: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三、分析词句1.分析“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1)描写了哪些意象?暮雨、江天、秋。
(2)为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时间、地点、天气、人物。
(3)这些意象的组合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凄冷(在诗词中这叫意境)小结:本词首句词人通过意象的选取,形成了一种凄冷的意境,我们在看看下一句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声甘州教案八声甘州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宋词的发展概况。
2、了解作者及作品。
3、体味词中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鉴赏《八声甘州》。
2、通过阅读文本,掌握宋词的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一、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讲解宋词的有关知识1、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宋词有关知识的情况。
2、根据提问情况,教师对宋词知识加以补充订正。
宋代最有特色的文艺形式是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或者说词本是一种依照一定曲调配乐演唱的诗。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倚声”。
词在宋代的别称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等,均与音乐有关。
另一个后世比较通行的别名“长短句”,从表面上看着眼点是文字表现上与传统五七齐言的诗不同,其实词句子的长短参差,还是因为曲调节拍的需要。
词依音乐体段和节奏的不同,有“令”、“引”、“近”、“慢”等等分别。
令,也叫“小令”。
慢词,古人从字数着眼,也称为“长调”。
词的分段叫“分片”,除单调外,一首词多由上、下两片组成,慢词有多至三四片者。
词在唐五代即由文人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引进教坊和诗坛,但所作仍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
慢词的大量出现,则是北宋中期的创造。
从此宋词曲调大盛,兼备众体,蔚为中国诗歌史上与唐诗并峙的另一个高峰。
两宋词坛的勃兴是在北宋建国七八十年之后的宋仁宗赵祯时期,代表作家有晏殊(991-1055)、欧阳修、张先(990-1078)、柳永等人。
五代时,由于君主的提倡,南唐词坛特盛,晏殊、欧阳修等出自江南旧地的江西词人,沿袭南唐余绪,以风流自命,致力于创作短章小令、轻丽之词。
柳永开始大量创作慢词长调,为此后宋词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传世的柳永《乐章集》二百余首,慢词就占一百多。
著名的长调如《望海潮》(东南形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以赋体的手法铺写都市生活和送别的场面,洋洋百余言,充分体现了慢词篇幅宏大、适于铺陈的特点,使宋词在唐代近体诗长于比兴的特点之外别树一帜。
柳词的另一个贡献是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宋词的题材,把词的描写范围由士大夫的小庭深院引向市中都会;同时普及了词的歌唱,使之成为雅俗共赏、“天下咏之”的文艺形式。
柳永词多为歌妓所作,故始终未脱“词为艳科”的传统束缚,这一缺点他与晏殊、欧阳修相同,另一位与柳永同时而齐名的张先,也不能免。
其后以异军突起而主盟词坛的苏轼,在柳永开创的慢词长调的基础上,进一步“以诗入词”,完全突破了词的传统题材和传统风格,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品格,使之成为一种可以表现多方面内容的新诗体,因而为宋词的发展开辟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新方向。
关于苏轼词风与柳永的不同,宋人有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俞文豹《吹剑续录》)的说法。
“大江东去”即《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此相类的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后世以“豪放派”概括苏轼的词风,大抵正着眼于这一部分作品。
其实苏轼作词,刚柔相济,所著《东坡乐府》,其中婉约词亦不少。
不过就文学史上的影响而言,最能代表苏词的,还是清雄之作。
苏轼作词,以意为主,常常突破词律的束缚。
这一点曾引起恪守传统词法的后起作家如李清照等人的不满。
在当时,他的门人、著名词家秦观(1049-1100)也没有走他所开辟的道路。
从秦观到李清照,一般被认为是婉约派词风的正宗。
秦观有《淮海词》传世,代表作如《踏莎行》(雾失楼台)、《鹊桥仙》(纤云弄巧),声情并茂,语工而美,继承了柳永赠妓之作的遗风,而词品比他要高。
李清照曾撰《词论》,力主词“别是一家”之说。
传世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写深闺中的寂寞和年轻女子惜春的心情,具有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社会意义;晚年避乱江南所作的《声声慢》(寻寻觅觅),通过个人流离生活的描写,反映当时的民族灾难,以传统词风抒写深沉的爱国情怀,均是婉约词中思想价值较高的佳作。
北宋后期的重要词人还有周邦彦(1056-1121)。
周邦彦精通词律,能自度曲,宋徽宗时曾主持过中央音乐机关大晟府,是两宋注重音律一派词人承先启后的主要代表。
著有《清真集》,以“本色”、“当行”盛行于世。
南宋前期主盟词坛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
作为时代的歌手,辛弃疾一生写了大量的词,有《稼轩长短句》六百二十多首,著名的如《破陈子?为陈同父赋壮词以寄之》、《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表现了当时重大的抗战、爱国主题,抒写了在把持朝政的投降派的排斥下,壮士报国无门的忧愤心情。
从艺术上讲,稼轩词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将“以诗为词”进一步发展到“以文为词”,使宋词的思想和艺术都取得了空前的杰出成就。
后世以“苏、辛”并称,但辛弃疾又自成特色,一时仿效或倾慕者如张孝祥、韩元吉、陆游、陈亮及稍后的刘过、刘克庄等,世称辛派词人。
南宋后期于辛词外别立一宗的是姜夔(1155?-1221?)。
姜夔上承周邦彦,下开格律词派。
著有《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多自度曲,如《扬州慢》等自度曲十七首,均旁注音谱,是现存宋人词集中仅见的完整的词曲谱。
其时及稍后词坛较有影响者如吴文英、史达祖、王沂孙、周密、张炎等人,均远绍周邦彦,近师姜夔,以音律之讲究、辞句之精美为权舆,重形式而轻内容,与辛派词人走了相反的道路。
倒是宋末爱国诗人文天祥以及刘辰翁(1232-1297)的一些词作,成为辛弃疾、陆游等爱国词的嗣响。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词在11-13世纪的繁荣,是包括与宋先后并存的辽、西夏、金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关于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和金海陵王完颜亮闻歌柳永《望海潮》,“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的记载,说明当时词的歌唱,已普及到中国西北、东北广大少数民族地区。
另据辽人王鼎《焚椒录》记载,辽道宗耶律洪基(1055-1101年在位)宣懿皇后萧观音曾创作了《回心院》等词作十多首。
至于金代,以苏、辛词风为宗,出现了蔡松年、赵秉文、元好问等不少优秀词人。
相传辛弃疾早年在北方曾从金人学词,成名之后,又成为金朝词人学习的榜样。
当时中国虽暂时分裂为几个对立的政权,但在文化方面则是互相融合,相与并进的。
词在11世纪中国的勃兴,有着多方面的社会原因。
比如商品经济的发达,城市文化的兴起,以及歌妓制度的发展和士大夫公余生活的优容等。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士庶文化生活的需要和文艺形式的自身发展。
沈括《梦溪笔谈》卷五“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的记载,叙述了音乐史上三个不同时代的配诗乐。
“雅乐”即《诗经》中的《雅》、《颂》,“清乐”指汉魏六朝的乐府,与唐宋词配合的主要就是“宴(燕)乐”。
任何一种文艺形式的产生,总与社会上文化娱乐生活的价值取向有关,配乐演唱,乃是社会对诗歌创作的传统要求。
盛唐诗歌,特别是近体绝句,本也有入乐者,宋诗承中晚唐之余,向散文化、议论化发展,愈益趋于书面文学化。
于是适应秦楼楚馆助觞遣兴的词的创作也就逐渐兴盛起来了。
到元代,士民对文艺的兴趣转向另一种兼有表演性质的新形式,宋词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就被新起的元曲所替代。
宋人词籍除各人专集及历代词选外,近人唐圭璋编有《全宋词》,搜罗比较全面,查阅也方便,但其中有一些错字,使用时最好能与原书核对。
二、简介作家作品。
1、找学生介绍。
2、教师补充。
柳永:(987?-1055?),字耆卿,初号三变。
因排行七,又称柳七。
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有《乐章集》。
三、赏析《八声甘州》。
1、学生朗诵诗。
2、诗中重点词句讲解(略)。
3、《八声甘州》简析潇潇暮雨,洒遍江天,直洗出一片清秋天地。
雨过后。
渐觉霜风凄紧,秋意一阵紧似一阵。
词人独立高楼,极目远望,关河冷落,夕阳残照。
风雨过后,到处红衰翠减,韶光休矣。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似与词人默默相对。
不忍登高临远,因故乡邈渺不可见,而望乡又总使人归心难收。
更遥想佳人,此刻亦独立妆楼举首凝亡命望,多少次天际识归舟,总是一场空!美人迟暮之悲,和红衰翠减之悲,亦打成一片。
佳人又怎知道,此时此刻,我与你正一样凝愁相望!4、诗的艺术特色: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
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
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
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
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
“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
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
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
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
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
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
这一句精彩处在“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毕休。
”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
“红衰翠减”,乃用玉谿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
“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
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
“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
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
但下片妙处在于词人善于推已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
“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
结句篇末点题。
“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
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