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八声甘州·对雨潇潇》导学案和解析

合集下载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赏析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赏析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赏析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宋朝柳永的诗作。

原文翻译为: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

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

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

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

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念佳人,一定天天登上江边画楼,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只当作心上人的归舟。

眺望我的归舟误认一舟一舟。

你可知道我,倚高楼眺望,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此词抒写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

上片描绘了雨后清秋的傍晚,关河冷落夕阳斜照的凄凉之景;下片抒写词人久客他乡急切思念归家之情。

全词语浅而情深,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写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典型感受,从而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此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和强烈的思归情绪,表达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典型感受。

在艺术手法上,柳永采用了写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表现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形象、感人至深。

同时,柳永还善于运用优美、流畅、新奇、细腻的语言,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总之,《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一首具有深刻情感和思想内涵的优秀作品。

通过赏析此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柳永的创作风格和思想特点,也可以更好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的深厚底蕴。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教案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教案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一、教学目的1、了解柳永慢词的特点和风格2、学习本词情景交融和白描的手法二、学习要点:本词的艺术技巧三、教学安排:1、词的简介词:随唐时兴起的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

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牌原是乐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形式格律的标志。

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联系。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最短的只有十几个字,最长的不超过二百四十字,如《莺啼序》,有人按字数多少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阕(曲)或一片,上下片的句式有完全相同的。

如《西湖》、《卜算子》等。

也有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

如《清平乐》、《沁园春》等。

凡是下片开头的字数平仄,句式与上片有不同的,叫“换头”,换头与不换头都是曲,乐曲的节奏变化决定的。

词从片数来分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几种。

单调不分片,多为小令,双调分二片,三叠分三片,四叠分四片。

从乐曲性质分,词调有令、引、慢、等,舒缓的乐曲叫“慢词”依慢词填的词叫慢词。

有的词调名下加慢“慢”字,如《木兰花慢》是由小令演化成的慢词。

柳永是慢词的奠基人,他开创了词的新局面,宋以前的词,主要是小令,柳永依慢词填词后,慢词才得发展。

柳永对词的贡献不反在于创意,而且在于创调。

他通晓音律。

(见作者介绍后部分)1、题解:《八声甘州》简称《甘州》,原为唐代边塞曲,后用为词调。

《词谱》说:“此调前后八韵,故名‘八声’,上下阙,九十七字,是慢词,上下个四平韵。

这首词写的是游子失意苦闷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羁游行役之苦)2、作者及背景介绍柳永:初名三变,字耆卿。

福建崇安人。

柳永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父祖两代都中举作官,在京城开封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养成了一种放荡的性格,整日与伶工歌妓为伍,写过一些风月歌词,自道是“白衣卿相”,据说柳永科场失意的主要原因是他生活浪费,不像一个正流文人。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赏析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赏析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赏析《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赏析《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

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

下面是诗文介绍!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作者】柳永【朝代】宋代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注释⑴潇潇:风雨之声。

⑵一番洗清秋:一番风雨,洗出一个凄清的秋天。

⑶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

霜风,秋风。

凄紧,一作“凄惨”。

⑷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

是处,到处。

红,翠,指代花草树木。

语出李商隐《赠荷花》:“翠减红衰愁杀人。

”⑸苒(rǎn)苒:渐渐。

⑹渺邈:遥远。

⑺淹留:久留。

⑻颙(yóng)望:抬头远望。

⑼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

”⑽争:怎。

⑾恁(nèn):如此。

凝愁:忧愁凝结不解。

赏析此词抒写羁旅悲秋,相思愁恨,大约作于游宦江浙时。

上片写景。

以暮雨、霜风、江流描绘了一幅风雨急骤的秋江雨景:“潇潇”状其雨势之狂猛;“洒江天”状暮雨铺天漫地之浩大,洗出一派清爽秋景。

“渐霜风凄紧”以下写雨后景象:以关河、夕阳之冷落、残照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境象,内蕴了萧瑟、峻肃的悲秋气韵。

而“残照当楼”则暗示出此楼即词人登临之地。

“是处”二句写“红衰翠减”的近景细节,词人情思转入深致低回,以“物华休”隐喻青春年华的'消逝。

“长江水”视野转远,景中见情,暗示词人内心惆怅、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由景入情的过渡,引发下片抒情。

“不忍登高”乃是对登楼临远的反应,词人便层层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阅读训练答案及翻译赏析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阅读训练答案及翻译赏析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阅读训练答案及翻译赏析《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阅读训练答案及翻译赏析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字词解释:⑴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写眼前的景象。

潇潇暮雨在辽阔江天飘洒,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清朗寒凉。

潇潇,下雨声。

一说雨势急骤的样子。

一作“萧萧”,义同。

清秋,清冷的秋景。

⑵ 霜风:指秋风。

凄紧:凄凉紧迫。

关河:关塞与河流,此指山河。

⑶残照:落日余光。

当,对。

⑷是处:到处。

红衰翠减:指花叶凋零。

红,代指花。

翠,代指绿叶。

此句为借代用法。

⑸苒苒(rǎn):同“荏苒”,形容时光消逝,渐渐(过去)的意思。

物华:美好的景物。

休:这里是衰残的意思。

⑹渺邈(miao3):远貌,渺茫遥远。

一作“渺渺”,义同。

⑺归思(旧读:sì,做心绪愁思讲):渴望回家团聚的心思。

⑻淹留:长期停留。

⑼佳人:美女。

古诗文中常用代指自己所怀念的对象。

颙(yóng)望:抬头凝望。

颙,一作“长”。

⑽误几回: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只当作心上人的归舟。

语意出温庭钧《望江南》词:“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天际,指目力所能达到的极远之处。

⑾争(zěn):怎。

处:这里表示时间。

“倚栏杆处”即“倚栏杆时”。

⑿恁(nèn):如此。

凝愁:愁苦不已,愁恨深重。

凝,表示一往情深,专注不已。

翻译:伫立江边面对着潇潇暮雨,暮雨仿佛在洗涤清冷的残秋。

渐渐地雨散云收秋风逐渐紧,山河冷落落日余晖映照江楼。

满目的凄凉到处是花残叶凋,那些美好的景色都已经歇休。

只有长江水默默地向东流淌。

其实我实在不忍心登高眺望,想到故乡遥远不可及之处,一颗归乡的心迫切难以自抑。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鉴赏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鉴赏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鉴赏《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

此词抒写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鉴赏。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朝代:宋代作者:柳永原文: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译文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

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

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

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

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注释⑴潇潇:风雨之声。

⑵一番洗清秋:一番风雨,洗出一个凄清的秋天。

⑶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

霜风,秋风。

凄紧,一作“凄惨”。

⑷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

是处,到处。

红,翠,指代花草树木。

语出《赠荷花》诗:“翠减红衰愁杀人。

”⑸苒(rǎn)苒:渐渐。

⑹渺邈:遥远。

⑺淹留:久留。

⑻颙(yóng)望:抬头远望。

⑼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

”⑽争:怎。

⑾恁(nèn):如此。

凝愁:忧愁凝结不解。

赏析此词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

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

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剪梅花醉教学设计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剪梅花醉教学设计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剪梅花醉教学设计尊敬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将为大家设计一堂以《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为内容的语文课教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两首经典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感、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导入】为了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我将通过一段活泼有趣的视频或音频材料展示两首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学生们可以跟随视频或音频材料朗读,并尝试感受其中的节奏、音调和意境。

通过导入的方式,我们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诗歌欣赏与分析】接下来,我将引入《八声甘州》和《潇潇暮雨洒江天》这两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通过简短的介绍,激发学生对于这两首诗歌的进一步了解和思考。

然后,我将在黑板上展示两首诗歌的原文,并黑板上手写两首诗歌的主要意境和重要词语。

学生们可以跟着老师一起读诗,同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接着,我将以小组互动的形式,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来进行分析和讨论。

每个小组将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诗歌中的重要意象、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并进行呈现。

通过小组讨论和呈现,学生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理解诗歌,拓宽思维和想象力。

【创作与表达】在学习和分析两首诗歌后,我将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和表达。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选择其中一首诗或两首诗,通过绘画、写作、朗诵等方式来进行表达。

在表达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大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塑造出自己独特的诗意。

【合作交流与展示】为了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我将组织学生之间的互评和展示环节。

每个小组可以分享彼此的创作和表达成果,并进行评价和讨论。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总结与反思】课堂即将结束,在这个环节中,我会与学生们一起进行总结和反思。

通过与学生们的交流和问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和体验。

同时,引导学生们思考课堂所学的诗歌对于人们的思想和情感的影响,以及它们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八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八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高中语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教案 苏教版 选修1

高中语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教案 苏教版 选修1

高中语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教案苏教版选修1教学要点:1、了解柳永及作品《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2、学习并背诵《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检查背诵默写。

二、作者简介你对柳永了解多少?柳永,初名三变,字耆卿,又字景庄,因家族内排行第七,俗称柳七。

北宋专力写词的第一人。

柳永生活在一个快要烂掉的国家和错误的时代,如果他晚生980多年,只凭吹拉弹唱的一手绝活,填词谱曲的卓绝才华,最起码也是演艺界的大腕。

可980年前,他只有靠给妓女们填词打发岁月,虽然赢得了数不清的女儿心,却因此毁了自己的名声,耽搁了锦绣前程,最后落到“贫病即死,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的地步。

柳永大概活了63岁,除了孩提时代和为数不多的几年游宦经历外,其余时间,一直混迹于秦楼楚馆、烟花巷陌。

他在扩大词境、发展慢词、丰富词作表现手法上都有杰出贡献。

柳词内容有三类:1描写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生活风尚,《望海潮》最为有名。

这是一首最早出现的,由文人创作的长调慢词,它形象地描绘出钱塘江的秀美景色和繁华富庶。

2描写男女情爱。

这类词中有表现下层人民不幸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同情的,如《定风波》,有写妓女悲苦和她们对轻薄男子怨恨的,如《少年游》,有写妓女渴望自由、渴望真正爱情生活的,如《迷仙引》。

3江湖落拓的感慨是他词作的另一重要内容。

《雨霖铃》、《八声甘州》、《夜半乐》是这部分词的代表作。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八声甘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道出了居无定处,四海漂泊的乡思愁怀;“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雨霖铃》)、“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夜半乐》)和“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八声甘州》)中主人公颓唐的心情将秋日景象涂抹上浓重的阴影。

词人的离愁别绪与冷落清秋的景物相互交融,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境界。

宋词自柳永起开始作容纳内容更多的慢词,这为小令之外又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精品教案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精品教案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疏通这首词的文意,体会词中所蕴涵的词人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掌握这首词的艺术特色,进而了解柳永作词的风格和特点。

3.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词。

4.鉴赏《八声甘州》。

5.通过阅读文本,掌握宋词的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一、词人简介: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屯田。

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独以词著称于世。

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此外也有些反映劳动者悲苦生活、咏物、咏史、游山玩水等等。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

诗仅存数首,《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甚痛切。

有《乐章集》。

与苏词风格对比: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相关材料:1.《望海潮》展示其铺陈特点。

形式上,柳永的词是慢词长调,多铺排、叙述。

他有浪漫的性格,还特别有音乐的才能。

他不能像李后主、冯延巳那样,把感情凝聚在一起,那么密那么浓地喷发。

2.《夜半乐》展示其志意追求与落空(叶嘉莹语)。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

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

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

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望中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

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

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

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

叹后约、丁宁竟何据。

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

凝泪眼、杳杳神京路。

断鸿声远长天暮。

内容上,柳永把他志意的追求和落空结合进了外边高远的景物。

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柳永《⼋声⽢州》赏析柳永《⼋声⽢州》赏析 《⼋声⽢州·对潇潇暮⾬洒江天》是宋代词⼈柳永的⼀篇词作。

下⾯我们为你带来柳永《⼋声⽢州》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家。

⼋声⽢州·对潇潇暮⾬洒江天 宋·柳永 对潇潇暮⾬洒江天,⼀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语东流。

不忍登⾼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妆楼颙望,误⼏回、天际识归⾈。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声⽢州·对潇潇暮⾬洒江天》译⽂ ⾯对着潇潇暮⾬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番⾬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

凄凉的霜风⼀阵紧似⼀阵,关⼭江河⼀⽚冷清萧条,落⽇的余光照耀在⾼楼上。

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

只有那滔滔的长江⽔,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登⾼遥看远⽅,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思难以收拢。

叹息这些年来的⾏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上⼈回家的船。

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声⽢州·对潇潇暮⾬洒江天》注释 ⑴潇潇:风⾬之声。

⑵⼀番洗清秋:⼀番风⾬,洗出⼀个凄清的秋天。

⑶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

霜风,秋风。

凄紧,⼀作“凄惨”。

⑷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

是处,到处。

红,翠,指代花草树⽊。

语出李商隐《赠荷花》诗:“翠减红衰愁杀⼈。

” ⑸苒(rǎn)苒:渐渐。

⑹渺邈:遥远。

⑺淹留:久留。

⑻颙(yóng)望:抬头远望。

⑼误⼏回、天际识归⾈: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上⼈回家的船。

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天际识归⾈,云中辩江树。

” ⑽争:怎。

⑾恁(nèn):如此。

凝愁:忧愁凝结不解。

《⼋声⽢州·对潇潇暮⾬洒江天》赏析 此词开头两句写⾬后江天,澄澈如洗。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教案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教案

单元选修(一)唐诗宋词——“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课题《八声甘州》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2.能够展开联想,驱驰想像,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像文。

3.进一步了解柳永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了解了他的羁旅之思。

今天,我们走进柳永的《八声甘州》,看看又是一番怎样的思念。

二、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晚年作过屯田员外郎,所以当我们说到柳永、柳三变、柳耆卿、柳七、柳屯田时,都指一个人。

他才华横溢,创造了慢词,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内容,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2.背景介绍:《八声甘州》大约作于柳永游宦江浙时,是一首传颂千古的名作。

这首词融写景、抒情于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妇情绪,语浅而情深。

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

三、诵读(一)一读诗歌,整体感知【思考1】全词中哪个语句最能体现词人情感的?由此,可以看出本词的词眼是哪个字?“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 “望、误、识”。

由全神贯注盼望的焦急,到误认归舟的惊喜,再到清醒不是后的懊丧。

【思考2】这首词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是如何分工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思考3】该词上片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气氛?该词上片描绘的是一幅暮秋之景。

词人用暮雨、霜风、冷落的关河、残照、红衰翠减、无语长江等意象。

营造了一种凄冷、荒凉、肃杀的气氛。

【思考4】自由诵读词的下片抒情,可分几个层次?①“不忍登高······何事苦淹留”——哀叹长年漂泊,有家难归。

②“想佳人······识归舟”——设想佳人也在楼上盼望自己③“争知我······正恁凝愁”——回应上层,再抒相思之愁。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教案设计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教案设计

八声甘州教学目标:1、理解词人产生愁情的原因,因文读人。

2、赏读诗文语言,品味情与景的妙处。

教学重点:1、感受形象,品味意境。

2、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用诵读传情达意。

教学难点:柳永愁情的具体内涵。

教学方法:1、诵读法2、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中国文人中,柳永无疑是个独特的存在,一个有经仕致用之志的文人,只因《鹤冲天》中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便让他硬生生被人从榜单中删除,从此流连歌楼妓馆,创作了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得到“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高度评价。

他更在四次落榜之后,也就是公元1024年愤而离开京师,开始了浪迹天涯的人生岁月。

公元1032年左右,已近不惑之年的柳永,流浪至渭南,在渭河边上,填写了这首《八声甘州》,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这首词,走进词人的内心。

板书:八声甘州柳永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诵读,教师配乐范读2、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投影):(1)词中最凝练传神表达思想感情的字是_____明确:愁(2)引发词人这种情感的原因是 _____明确:登高临远——景思乡、思亲——情三、鉴赏上片词人登高临远,举目纵望,景色尽收眼底。

上片中,作者写到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点?请找到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鉴赏,并说明理由。

明确:(1)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①本句如何断句,“对”起什么作用?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对”是领字,本首词中的领字还有:渐、是处、惟有、不忍、叹、想、争。

这些领字,会带出一个段落。

一段段向前铺展,使作品很有层次。

此处的“对”要读出登临纵目,望尽天涯之感。

②对眼前的这场雨,作者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⒈交代了时令:秋季,傍晚时分。

秋天的背景引发人的离愁别绪,傍晚的景色变化很快,在光影明暗的对比中更加鲜明,易让人产生人生短暂的感慨。

哪些字写出了雨的特点?2、“潇潇”是拟声词,和“萧萧”形容落叶声,马的嘶鸣声不同之处在于,它写出了雨声的狂猛急骤。

3、“洒”写出了水落江面,形成了雨幕,描绘出铺天漫地的雨势。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教案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教案
千古丽句《望海潮》,促使完颜侵宋朝。
“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三、解题
《八声甘州》又名《甘州》唐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全词共有八小段音乐组成,所以叫八声,属慢词。令和慢都是音乐上的名称。(因为令曲短慢曲长把字句多篇章长的词叫做慢词。慢词字句长,韵少,节奏较为舒缓)
唐人高处:把山水疾,寒气逼人;关河——冷落,萧条沉寂;夕阳——残阳;不仅点出了季节、环境、时间和地点,而且景色苍茫辽阔,境界高远雄浑。
3、自由朗读上片,说说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以暮雨、霜风、江流描绘了一幅风雨急骤的秋江雨景:“潇潇”状其雨势之狂猛;“洒江天”状暮雨铺天漫地之浩大,洗出一派清爽秋景。“霜风凄紧”以下写雨后景象:以关河、夕阳之冷落、残照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境象,内蕴了萧瑟、峻肃的悲秋气韵。而“残照当楼”则暗示出此楼即词人登临之地。“是处”二句写“红衰翠减”的近景细节,词人情思转入深致低回,以“物华休”隐喻青春年华的消逝。“长江水”视野转远,景中见情,暗示词人内心惆怅、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由景入情的过渡。
四、整体感知
自由诵读,思考全词主要写什么内容?从哪里可以看出?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个字?
写景——上片
思乡——“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愁”
怀人——“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五、意境赏析(上片)
1、“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洗”字为什么用得好?
二、作者
柳永(987-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人。柳生活在北宋仁宗时期,早年曾热中功名,但仕途坎坷,屡试不第,于是失意无聊,常浪游于汴京、苏杭等地,出入歌楼妓馆,与歌妓交往颇多,曾四处飘流泊,饱尝羁旅滋味。世称柳七或柳屯田。

(完整版)《八声甘州》导学案

(完整版)《八声甘州》导学案

《八声甘州》导学案学习目标:1、复习词的有关常识。

2、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探究本词风格及表达技巧。

学习重点、难点:探究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词这种文体,并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1)、什么是词?词,是诗歌的一种,别称有“”(比如辛弃疾的词集名为《》)“”(比如苏轼的词集名为《》)“诗余”“曲”“曲子词”“曲词”“乐章”“歌词”等。

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2)、词的类别。

①.词按字数的多少分类可分为(58字以内),(59—90字),(91字以上)三大类。

②.按词的段落的多少分类有分为:单词(全词只有一段)、双调(有两段)、三叠(有三段)、四叠(有四段)。

词的段落叫“”或“”。

“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

“阕”原是乐终的意思。

(3)、词的风格。

宋代词风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①、婉约派代表人物有:,代表作《雨霖铃》(寒蝉凄切)、,代表作《鹊桥仙》(纤云弄巧)、,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周邦彦代表作《苏幕遮》(燎沈香)、姜夔,代表作《扬州慢》(淮左名都)等。

他们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

①、豪放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并称“苏辛”)他们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4)、词的发展词产生于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衰微于元明,复兴于清代。

唐代曲子词最早流行于民间。

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为词体起源于民间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晚唐时期的代表作家是温庭筠,它为五代西蜀花间词派所推崇,因而被称为“花间鼻祖”。

南唐词的成就比花间派高,代表作者有冯延巳、南唐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北宋初年,代表词人是晏殊;北宋中叶到南渡,风格婉约、豪放并举,代表词人是苏轼、柳永、秦观、李清照;南宋前期风格可谓是壮怀高唱,代表词人辛弃疾、陆游;南宋后期,风格多哀感低吟,代表词人是姜夔。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全词赏析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全词赏析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全词赏析《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全词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朝代:宋代作者:柳永原文: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赏析一此词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

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

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

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

“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

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

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

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

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

而“凄紧” “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

这一句精彩处“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

“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

“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

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

“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阅读训练答案及翻译赏析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阅读训练答案及翻译赏析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阅读训练答案及翻译赏析《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阅读训练答案及翻译赏析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字词解释:⑴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写眼前的景象。

潇潇暮雨在辽阔江天飘洒,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清朗寒凉。

潇潇,下雨声。

一说雨势急骤的样子。

一作“萧萧”,义同。

清秋,清冷的秋景。

⑵ 霜风:指秋风。

凄紧:凄凉紧迫。

关河:关塞与河流,此指山河。

⑶残照:落日余光。

当,对。

⑷是处:到处。

红衰翠减:指花叶凋零。

红,代指花。

翠,代指绿叶。

此句为借代用法。

⑸苒苒(rǎn):同“荏苒”,形容时光消逝,渐渐(过去)的意思。

物华:美好的景物。

休:这里是衰残的意思。

⑹渺邈(miao3):远貌,渺茫遥远。

一作“渺渺”,义同。

⑺归思(旧读:sì,做心绪愁思讲):渴望回家团聚的心思。

⑻淹留:长期停留。

⑼佳人:美女。

古诗文中常用代指自己所怀念的对象。

颙(yóng)望:抬头凝望。

颙,一作“长”。

⑽误几回: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只当作心上人的归舟。

语意出温庭钧《望江南》词:“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天际,指目力所能达到的极远之处。

⑾争(zěn):怎。

处:这里表示时间。

“倚栏杆处”即“倚栏杆时”。

⑿恁(nèn):如此。

凝愁:愁苦不已,愁恨深重。

凝,表示一往情深,专注不已。

翻译:伫立江边面对着潇潇暮雨,暮雨仿佛在洗涤清冷的残秋。

渐渐地雨散云收秋风逐渐紧,山河冷落落日余晖映照江楼。

满目的凄凉到处是花残叶凋,那些美好的景色都已经歇休。

只有长江水默默地向东流淌。

其实我实在不忍心登高眺望,想到故乡遥远不可及之处,一颗归乡的心迫切难以自抑。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翻译赏析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翻译赏析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翻译赏析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翻译赏析“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出自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注释】⑴潇潇:风雨之声。

⑵一番洗清秋:一番风雨,洗出一个凄清的秋天。

⑶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

霜风,秋风。

凄紧,一作“凄惨”。

⑷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

是处,到处。

红,翠,指代花草树木。

语出李商隐《赠荷花》诗:“翠减红衰愁杀人。

”⑸苒(rǎn)苒:渐渐。

⑹渺邈:遥远。

⑺淹留:久留。

⑻颙(yóng)望:抬头远望。

⑼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

”⑽争:怎。

⑾恁(nèn):如此。

凝愁:忧愁凝结不解。

【参考译文】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

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

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

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

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创作背景】柳永出身士族家庭,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有求仕用世之志。

因天性浪漫和有音乐才能,适逢北宋安定统一,城市繁华,首都歌楼妓馆林林总总被流行歌曲吸引,乐与伶工、歌妓为伍,初入世竟因谱写俗曲歌词,遭致当权者挫辱而不得伸其志。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原文赏析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原文赏析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原文赏析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译文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

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

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

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

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注释⑴潇潇:风雨之声。

⑵一番洗清秋:一番风雨,洗出一个凄清的秋天。

⑶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

霜风,秋风。

凄紧,一作“凄惨”。

⑸苒(rǎn)苒:渐渐。

⑹渺邈:遥远。

⑺淹留:久留。

⑻颙(yóng)望:抬头远望。

⑼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

”⑽争:怎。

⑾恁(nèn):如此。

凝愁:忧愁凝结不解。

赏析此词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

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

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

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

“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

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

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一、课堂内容整理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一)释词
(1)八声甘州:词牌名,原为唐边塞曲。

简称“甘州”,又名“潇潇雨”“宴瑶池”。

全词共八韵,所以叫“八声”。

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脉络十分清晰(2)潇潇:风雨之声。

(3)一番洗清秋:一番风雨,洗出一个凄清的秋天。

(4)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

霜风,秋风。

凄紧,一作“凄惨”。

(5)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

是处,到处。

红,翠,指代花草树木。

语出李商隐《赠荷花》诗:“翠减红衰愁杀人。


(6)苒(rǎn)苒:渐渐。

(7)渺邈(miǎo):遥远。

(8)淹留:久留。

(9)颙(yóng)望:抬头远望。

颙,一作“长”
(10)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


(11)争:怎。

(12)恁(nèn):如此。

凝愁:忧愁凝结不解。

(13)归思(sì):渴望回家团聚的心思。

(二)写作背景
柳永出身士族家庭,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文化熏陶,有求仕用世之志。

因其天性浪漫,极具音乐天赋,适逢北宋安定统一,城市繁华,开封歌楼妓馆林林总总,被流行歌曲吸引,乐与伶工、歌妓为伍。

初入仕,竟因谱写俗曲歌词,遭致当权者挫辱,因此不得伸其志。

他于是浪迹天涯,用词抒写羁旅之志和怀才不遇的痛苦愤懑。

《八声甘州》即此类词的代表作。

其具体创作时间未得确证,可能作于柳永游宦江浙之时。

(三)诗词故事
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原名三变。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妓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以擅长写“淫冶讴歌之曲”闻名,他写了一首《鹤冲天》,末句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据说考进士时,曾因此而被宋仁宗黜退:“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致使仕途坎坷。

此后柳永便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四)文题背景
此词调从唐教坊大曲《甘州》截取一段改制而成,因全词前后两片共八韵,故名“八声”。

柳永一生流落不遇,谙尽漂泊滋味,故其长调慢词“尤工于羁旅行役”。

这首《八声甘州》
是暮秋所作,是柳永词慷慨秋悲和婉约别情结合得最为出色的一首。

(五)文本赏析
1.整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词中表达了作者常年宦游在外,于清秋薄暮时分,感叹漂泊的生涯和思念佳人的心情。

2.请赏析“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两句的妙处。

用“对”字作领字,勾画出词人正面对着一幅暮秋傍晚的秋江雨景。

“洗”字生动真切,潜透出一种情心。

“潇”和“洒”字,用来形容暮雨,仿佛使人听到了雨声,看到了雨的动态。

3.“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描写怎样的氛围?请简要分析。

烘托出凄凉、萧索的气氛。

这三句由“渐”字领起。

雨后傍晚的江边,寒风渐冷渐急,身上的感觉如此,眼前看到的也是一片凄凉。

“关河”是冷落的,词人所在地也被残阳笼罩,同样是冷落,景色苍茫辽阔,境界高远雄浑,勾勒出深秋雨后的一幅悲凉图景,也渗透进了天涯游客的忧郁伤感。

4.请分析“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叹”字有何妙处?
这两句是词人向自己发问,流露出不得已而淹留他乡的凄苦之情,回顾自己落魄江湖,四处漂泊的经历。

扪心问声究竟是为了什么原因。

问中带恨,发泄了被人曲意有家难归的深切的悲哀。

一个“叹”字所传出的是千思百回的思绪,和回顾茫然的神态,准确而又传神。

5.“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描写的怎样的内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这里设想着故乡家人正盼望自己归来。

佳人怀念自己,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本处运虚于实,与自己倚楼凝望对照,进一步写出两地想念之苦,并与上片寂寞凄清之景象照应。

(六)补充材料
1.《甘州缘何是八声?》王怀志
2.《读柳永》梁衡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回顾柳永词,完成下列默写。

(1)《望海潮》开篇就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点出了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2)《望海潮》中“,,”几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都市户口的繁庶,表现了杭州繁华热闹的景象。

(3)《望海潮》中“,,”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钱塘江就像广阔无边的天然壕沟。

(4)《望海潮》中“,,”几句,描写了杭州的典型景物:圆若宝镜的湖面、重叠的山岭、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

词人以工整的对联,高度凝炼的语句,把西湖乃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了,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5)《望海潮》中“,,”几句,写不论白天还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

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6)《雨霖铃》中写留恋之情的语句是:,。

即将离别的男女手牵着手,眼看着眼,因悲伤而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