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和日本造船企业在中国投资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国内外航运金融发展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航运金融发展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航运金融发展的比较研究一、航运金融概述航运金融建设是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关键环节。

一个成熟的国际航运中心必然要有发达的航运金融服务业做支撑,全球公认的12个国际航运中心城市,它们都有发达的航运金融服务业。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一些“硬实力”已走在了世界前列。

如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已居世界首位;集装箱吞吐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上海港的科技水平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但目前上海航运金融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同世界国际航运中心城市相比上海航运金融的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航运金融通常是指航运企业运作过程中发生的融资、保险、货币保管、兑换、结算、融通等经济活动而产生的一系列与此相关业务总称。

航运金融不仅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对国际航运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航运金融的出现是由航运业本身特点所决定的。

航运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所需投资额巨大,投资回收期较长,而且航运产业风险性高,这些特点决定了航运企业很难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投资活动。

航运金融的出现可以解决航运企业资金不足和风险等问题,从而促进航运产业的发展。

航运金融中的融资业务能为航运业提供巨大的资金支持;航运金融中的海上保险能使航运企业合理地规避海上运输的巨大风险。

航运金融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各类业务已发展比较成熟,已形成了一批比较专业的服务机构。

航运金融的业务主要包括:海上保险、船舶融资、资金结算、航运价格衍生产品等。

从事航运金融的主体主要有航运企业、港口、造船厂、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商品及衍生业务的经销商、金融租赁公司等机构。

航运金融的发展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相辅相成,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纽约、香港、东京、伦敦、新加坡等五大国际航运中心都是著名的国际航运金融中心。

当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经进入一个全面建设阶段,建立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相配套的航运金融服务产业,形成航运金融集聚区是迫切需要。

中日韩三国造船业的新比拼

中日韩三国造船业的新比拼

【摘要】阐述中日韩三国造船业发展现状,对我国造船业作SWOT 分析,并提出加速发展中国造船业的建议。

【关键词】造船工业;造船业概况;SWOT 2005年6月13日,全球10大船级社就油船和散货船共同结构规范的实施达成一致,规范将于2006年4月1日正式生效,从而将在历史上首次统一全球造船标准。

它满足了国际海事组织目前正在研究的目标型安全标准的要求,将为建造更牢固、环保、易维护的船舶提供一个可靠的标准。

专家指出,共同结构规范不针对已经营运的船舶,只针对2006年4月1日以后签订建造合同的船舶。

诚然,一个有关油船和散货船的新规则即将实施,其将形成什么新格局呢?日本和韩国这两个世界造船强国,他们的霸主地位能否动摇?作为后起之秀,中国能否抓住机遇,从造船大国走向造船强国?一切都是未知数。

1韩国、日本、中国造船业发展现状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世界造船市场由欧洲和日本主宰,共占市场份额达80%以上。

当时世界上主要的造船国有德国、瑞典、芬兰、挪威、丹麦、荷兰、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等,其中日本造船产量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占全球市场份额50%以上,而当时韩国和中国的造船工业基本上为零。

1.1韩国造船业概况韩国造船业从1972年的现代重工起步,凭借政府的政策和雄厚的资金支持,一开始就高起点。

新建设的船厂都是大投入、大船坞、大厂房、新设备,几乎所有的机器设备、船舶零部件和原材料(如船用钢板)均从国外进口,进行大规模组装生产。

凭借本国廉价的劳动力,以突出的价格优势与世界船舶市场上的欧洲、日本等造船强国展开竞争。

1972年当年就承接出口订单,随后的几年造船能力和市场份额急剧扩张。

到1993年,韩国承接造船订单首次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位,在造船技术和质量上也取得长足进步,尤其在船体质量上已经可以同日本相媲美。

船舶产品由基本的干散货船、油船发展到建造第五代、第六代大型集装箱船和高技术含量、高建造难度、高附加值的VLCC ,LPG ,LNG 船等。

中日韩造船:谁扬优势谁称雄

中日韩造船:谁扬优势谁称雄

日 本
2 0 正 05 20 正 06 2 0 正 04


2 0 焦 06
2 0 焦 05
3o 6
8 l
8O 4
90 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80 4
90 7
l4 lo
(33 (54 (29 ( 1 %) (6 (41 (58 ( .%) 1. %) Ii %) 3. %) 3 . 2 .%) O 3. %) 3. %) 4 30
义上说, 中国造船业的产品结构稍 优于 日 从大体可反映船舶复杂 本。
劳动成本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单位
劳动成本 ( 人均年人工成本) 和生 产效率( 人均年造船产量 ) 。尽管 我国主要船厂的生产效率仍与 日 韩船厂有较大差距 .是 日 的1 本 / 3 、 国 的1 ., 由于我 国船 5韩 /6 但 2 厂的单位劳动成本只相当于 日 本
界份额41 . %:第五位 意 大 利 ,04 占世 20 年
界 份 额 32 ,0 5 . 20 年 %
占世界份 额 1 %; . 第 5 六位 波 兰 .04 占 20 年 世 界 份 额 2 .0 5 % 20 年 占世界份额2 %。按 。 2 我 国国防科工委统计 的 数 据 ,05 , 20 年 韩 国、 日本 中国在 世界 市 场 份 额 分 别 为
从中 日 韩三国造船业的产品
结构看 . 韩国原油船 、 散货船和集
装箱船等常规船舶的比例最低 . 液
在许多方面对 日 韩形成竞争优势
( 现阶段在常规船领域) 。在各造 船竞争力因素中,劳动成本竞争 力( 单位产量成本 ) 居第一位 , 而
化气船等复杂船的比例最高 , 中国 的比例稍高于 日 其主要原因是 本, 中国建造的集装箱船多, 从这个意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毕业论文—韩国对中国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毕业论文—韩国对中国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毕业论文—韩国对中国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国际贸易毕业论毕业论—韩国对中国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韩国属于新兴工业化国家,但在20世纪50年代,韩国还只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家业国。

韩国经济的起飞,主要得益于出口导向经济战略,对外贸易出口对韩国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基于这样的背景,韩国对外投资的动因,主要是为扩大韩国产品出口和提高其国际市场竞争力服务的。

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当时国际贸易中贸易壁垒比较严重,韩国的对外投资重心,是打开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

就是说,通过对外投资,使韩国的产品绕开贸易壁垒,从而扩大出口。

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贸易自由化步伐加快,也因为此时韩国国内工人工资的上涨,使产品竞争力下降。

因此,利用它国廉价劳动力资源逐步成为韩国对外投资的主要动因之一,韩国对外投资中,这类投资占总投资的40至50左右[1]。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且价格低廉。

此外,中国不在地理上与韩国邻近,语言沟通存在着诸多便利。

为此,中国成为了韩国理想的“海外加工基地”。

换言之,利用中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是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基本动机。

一、韩国对中国的投资及中韩贸易情况1992年8月24日中韩建交后,双方政府签订了贸易协议,及民间投资保护协议以及成立经济、贸易与技术合作联委会的协议,中韩两国在贸易、投资、技术等领域的合作迅速展开,韩资在中国外资中的地位也晋级前八强。

中国和韩国建交10周年来,在两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双边的经贸合作迅速发展,双边贸易额由建交初期的63.7亿美元增长到20xx年的411.5亿美元,相互投资也有较大增长,这证明两国的经济具有互补的优势,经贸合作具有不断发展的潜力。

虽然目前韩中两国之间的经济依赖主要在商品交易、投资等实物领域,但五年后,包括金融、服务在内的综合性经贸依赖方面,中国也将成为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一)韩国对中国投资的现状直到1988年11月,韩国进雄株式会社以韩国法人资格在中国厦门创办了进雄中国株式会社独资企业,才拉开了韩国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序幕。

中国造船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中国造船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竞 争 将是 全球 造船 业格 局发 展 的主 旋 律 。从 世 界 各 国 、 地 区 手 持 船 舶 订 单 来 看 , 前 三 位 的 中 国 各 居 ( 8 5 ) 韩 国 (5 2/ 、 3. 、 3 . ) 日本 ( 8 1 ) 9 6 1 . 合计 占世 界 总量 9 . ; 1 8 同样 可 以看 出 , 来 数 年 里 , 、 韩 未 中 日、
三 国鼎 立 的造船 格 局仍将 继续 。本 文 就 中 国造 船 的 主要竞 争对 手 E本 和韩 国 , 造 船 的 主要 竞 争 因 素 l 从
点 。 E本 的根本 优 势 在 于 技 术 优 势 , 备 了世 界 领 t 具
先 的造 船效 率 和开 发 能 力 ; 国 的总 体 技 术 水 平 接 韩
O 4 29 2 5 9 . 0 .
世 界 总 计 1 0 1 0 0 42 9 1 0 0 4 8 1 0 0 2 2 3 0 . 1 0 . 88 4 0 .
能力、 产量 、 技术 水 平 和 竞 争 实 力 的差 异 很 大 , 的 新
资 料 来 源 : lr s n , 船 重 工 第 7 4研 究 所 标 准 情 报 室 分 C ak o s 中 0 析整理 。
关 键 词 造 船 业 国 际 竞 争 力 竞 争 因 素
S T分析 WO
中图 分 类 号 U6 6
评价指标体系
文 献标 识 码 A
欧 洲 地 区 4 0 3 8 7 .5 其 他 23 1 17 .
l 世 界 造 船 总体 竞 争 格 局
在 全球 众多 造船 国家 中 , 国船 舶工 业 的规 模 、 各
超 过 韩 国居世 界第 一位 ( 表 1 。从 目前 各 国或 地 见 ) 区 的造船 产能 可 以看 出 , 来 中 、 韩 三 国 之 间 的 未 日、

我国造船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及提升对策分析

我国造船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及提升对策分析

我国造船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及提升对策分析摘要:随着国际船舶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正确评价我国造船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于促进这一支柱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中日韩三国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和市场占有率的比较分析,得出与日韩等造船强国相比我国造船业国际竞争力较弱,并提出培育造船行业所需的高级生产要素、促进相关与扶持产业发展、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等提升造船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造船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对策建议造船业对机电、钢铁、化工、航运、海洋资源勘采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对促进劳动力就业、发展出口贸易和保障海防安全意义重大,船舶制造业是国家支柱产业之一。

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造船业在各国经济中重要性的日益提高,国际船舶制造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应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本国造船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

本文在造船业体上选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和市场占有率三个指标,通过与日韩等造船强国的比较,对中国造船业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定位了我国造船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并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造船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造船业竞争优势的评价指标选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研究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选取张金昌等人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和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来评价分析我国造船业国际竞争力。

1、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 (balassa bela)[1]提出,它通过该产业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份额之比来表示,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可以较好地反映一个国家某一产业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来看的相对优势。

索赔率高不仅与船舶建造质量有关

索赔率高不仅与船舶建造质量有关

索赔率高不仅与船舶建造质量有关李晓川;王思佳【期刊名称】《中国船检》【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4页(P14-17)【作者】李晓川;王思佳【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2016年4月中旬,有国外媒体刊出“北欧海上保险协会:中国造船索赔率比日韩高约90%”一文,通过国内媒体转载,立即引起业界关注。

文章表示,北欧海上保险协会(Cefor)最新研究发现,中国造船数量居年报第一,但索赔率却比日韩高出89%。

索赔额超过5万美元的概率比日韩高出75%,超过200万美元的索赔率则比日韩高出52%。

那么,文中所报现象事实如何,统计结果是全面调查还是抽样调查,结论是否客观?总之,中国造船界需要一个答案,国际航运界及相关业界更期待一个客观公正的真相。

问题有,但非来自主流船企大约从2004年开始,世界进入造船市场兴旺高峰期,中国造船业发展迅猛。

文中指出“Cefor分析比较了2007-2015年间的三国造船记录(主要集中在油轮、成品油轮、化学品船、散货船和集装箱船)”,敏感的时间阶段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高索赔率是造船高峰时期的产物。

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记者带着问题采访了业界多位人士,希望能够得到一个相对客观的解答。

“我个人并不认同高索赔率是造船高峰时期的产物。

”香港船东协会助理董事冯佳培就表示,“应该说,中国造船的高峰期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航运市场发展、当时人民币汇率相对比较低、中国造船技术提高以及国际上普遍接受造船质量等因素造成的。

过去半年来,香港许多船东转到日本订造新船,同样不是因为中国造船质量的问题,而是日本汇率降低,造成成本相对降低的原因。

业界普遍公认,日韩中造船质量和稳定性的排名是日本第一,韩国第二,中国第三。

中国造船和日韩造船的质量和稳定性方面有一定差距,但差距不是很大。

”中国造船业进入发展快车道,造船质量是否因此而下降?这几年,中国造船行业正在努力改进技术,吸取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中国造船的质量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韩国和日本造船企业在中国投资的比较研究

韩国和日本造船企业在中国投资的比较研究

国际产业转移 ( I n t e na r t i o n a l i n d u s t r i a l t r a n s f e r ),是指 船企 业 展 开正 面 竞 争 。 中 国拥 有 庞大 的 中低端 市 场 ,韩 日以 投 资 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和地 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 的方 式 将 过剩 的 中低 端船 舶 产 能 转移 至 中国 ,可 降 低本 国造 船业
转 移 到 另一 个 国 家 和地 区 的 过程 。 半个 多世 纪 以来 ,国际造 船业 主要 经历 了两次 产业 转移 。第一 次 是从 西 欧 向东 亚 的转 移 ,发 生在 上世 纪 5 0 年 代 。5 0年代 日本造 船 业的 崛起 ,打破 了西欧 造船 国一 统天 下 的局面 。第 二次 是从 日本 向 韩 国 的转 移 。韩 国造 船 业从 上 世 纪 7 0 年 代 开 始逐 步 发展 壮 大 , 发展 的 风 险 。
从 产业 转 移 的 角 度看 ,无论 是 西 欧 到 东亚 的 转 移 、还 是 东亚 常 用 的技 术输 出或 者技 术 合 作 的方 式 在 中国协 助 建 厂 ,主 要 原 因
三 、韩 日造船企业在 中国投资总体情况及特点
1 . 投 资 方式 多样 化 韩 日在 中 国投 资 的方 式 主 要有 三 种 :一 是设 立 独 资企 业 ,如
2 0 0 6 年, S T X( 大连 ) 集团在辽宁省大连市长兴岛兴建 的造船基地。 中远集团在江苏省南通市合资建设 的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 公 司。三是收购 中国中小型造船企业 ,如 2 0 0 4 年 ,韩 国现代综
二 韩 日造船企业在 中国投资的原 因及 目的
1 . 从 国 际产 业 转 移 的视 角 分 析 韩 日造 船 企 业 在 中 国 投资 的

韩国现代重工Vs上海外高桥:中韩两大造船企业比较

韩国现代重工Vs上海外高桥:中韩两大造船企业比较

韩国现代重工韩国现代重工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造船企业。

于1972年在朝鲜半岛东南端的蔚山市成立,该重工集团占地面积720万平方米,车间和各种设施布局合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造船效率,拥有干船坞9座(表 1),能按照船东要求建造各种尺寸和各种类型的船舶。

表1 现代重工船坞介绍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CSSC)、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中国船舶工业贸易公司联合出资,于 1999年5月成立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长江口南港河段南岸(邻近外高桥保税区),占地面积210万平方米。

是目前中国技术设施最先进的大型现代总装船厂,至 2003年4月,该厂一期工程竣工并正式投产;2005年3月,该公司二期工程开工,根据规划,二期工程建设期为三年,主要项目有部件生产中心、双壳分段生产中心、海洋工程建造区、600吨龙门起重机,两个分段涂装工场、切割生产中心(扩建)等,纲领目标年造船260万载重吨以上。

表2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船坞介绍两大造船企业主要指标比较备注:①一期工程;②二期工程从上各表中可以看出,2004年,现代重工是韩国最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造船集团,造船销售额高达704亿元;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造船企业,销售额为20.2亿元,现代重工销售额是外高桥的35倍;就其造船硬件而言,船坞数是外高桥4倍多,造船员工约为外高桥3倍多,但现代重工年造船能力将近是上海外高桥(一期规划)的7倍,显然在造船实施规模、技术能力上现代重工占有绝对优势;就每人平均造船完工量比较,上海外高桥约是现代重工的4/5,说明中国造船企业在生产效率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步。

就综合造船实力而言,还与韩国造船业存在一定差距,中国造船业应该加大造船硬件和软件实施建设,同时提高船舶设计技术、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水平等,才能早日成为世界造船强国。

日本缩短造船周期对抗中韩

日本缩短造船周期对抗中韩

前列 , 但数量 比较有限 , 少数跻身 世 界前 列者 多 为 国有 或有 很强 政
府 背景 的企 业 .而且 相 当一批 船
的风险则较小 。
五、 结语
东的兴起完全是凭借本国政府给 与的垄断资源优势。希腊和挪威 则代 表 了航 运 界 中的一种 特殊 情
况 。这 两个 国家 本身 外 贸运输 需 求 量有 限 ,但作 为历 史悠 久 的传
力。 同时 。 这样的船东对船舶的性 能、 建造技术要求也较高 。
四 、影 响 船东风 险 内外 部特 征 的关 系
对于影 响船东风险因素的分
析 , 们 的 目的 是 找 出影 响 船 东 我 风 险 的 因素 体 系 , 为下 一 步 船 东 风 险的评 价建 立基 础 。当前船 舶 市场非常严峻 。 世界经济复苏的
对 小 一 些 : 在 市 场 状 况 出现 恶 而
资信 的评估和信息的动态跟踪 , 建 立船 东风 险 的评价 体 系对船 东 风 险进 行 评 价 . 当前 造 船 企 业 是 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 。 ◆
化 . 场处于调 整 的时期 . 部 市 外
20. 0 9 3・船 舶 物 资 与 市场
与 发 展 趋 势 , 侧 重 地 进 行 。在 有
前 景仍不 明朗, 由于在船舶市场 火 爆 的 时期 , 多造 船 企 业 承 接 许
了 大 量 的订 单 . 些订 单 在 当前 这 的形 势 下 岌 岌 可 危 , 随时 有 被 延 期 甚至 撤 销 的 风 险 , 强 对 船 东 加
经济 实力也 是其 能够 涉足 船舶 经 营领域 的重 要 增 长 , 目前也 有部 分船 东跻 身世 界
即使 资信状况 良好的大船东 。 也 会 在 市 场 压 力 之 下 出 现 延 期 接

中韩船舶企业技术引进战略与技术创新比较研究

中韩船舶企业技术引进战略与技术创新比较研究


方 法 之 一
2 . 技术创新是指 科学技 术从 研究 、 开发到付诸实践 、 转化 为生J 力, 实现其价值的过程 。它是技术与经济的 l 节, }介环 是企 、按照市场需求 l
持 。 日本 的 森 林 保 险 是 由 民 间 的 不 以盈 利 为 目的 的全 国 森 林 组 合 会 主 办 的— — 市 、 、 町 村 的 森 林 共 济 会 经 营 。 这 与 本 溪 县 森 林 保 险很
经 验也 是根 据 不 同 的林 种 、 种 和 价 值 以 及 所 树
处 的 地 区分 别 确 定 不 同的 保 额 和 保 费 既 保 证 在 林 业 生产 者合 理 负担 范 围之 内 , 能 保 证 又
弱势的企业更需要善加利用。
中 图分 类 号:O4 4 1( 0 8 0 — 8 — 3 1O — 94 20 )6 0 6 0
当今世界 , 韩国船舶、 №已成 为公认的 龄界第一 。仅世界船厂手持 订 单额一项指标 ,截止 2 0 0 7年 1 月 3 1 O日,排在前 三位的全部是韩国企 业 。 外, 国船舶业的竞争力也体现在高端船舶制造上 , 国制造的高 此 韩 韩 技术性船舶也是世界知名 。而 中国的造船业竞争力落后韩 国将 近 卜年 , 尤其在高端船舶建造方面更是远远逊于韩囤 , 技术相对落后与不 自主。
维普资讯
● 环 球 经 济
《 经济0)o8  ̄ 2o 年第 6 期
中韩船舶企业技术弓进战略与技术创新比较研究 l
●顾 珂舟
摘 要 :韩 国船 舶企业将技术 引进 战略与技 术创 新有效地 结合起
来 , 过技 术 引进 , 先 进 技 术进 行 消化 、 收 和 二 次创 新 , 大推 动 了 通 对 吸 大 韩 国船 舶 企业 自主 创 新 的 发 展 。 而我 国船 舶 企 业 的技 术 引 进 战略 与技 术

中国造船管理与日韩差距深度分析

中国造船管理与日韩差距深度分析

中国造船管理与日韩差距深度分析(待续)随着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进入与日本、韩国造船业展开正面竞争的主战场。

尽管我国引进了与日、韩造船企业基本相同的加工设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分道生产流水线,但我国船企与日、韩船企的差距仍是全方位的。

一、生产效率按人均生产修正总吨计算,日本的生产效率为185.6修正总吨/人年,韩国的生产效率为123.33修正总吨/人年,而中国为19.54修正总吨/人年。

按修正总吨消耗工时计算,日本为10小时/修正总吨,韩国为15小时/修正总吨,中国为95小时/修正总吨。

我国人工成本较低,但这一优势被生产效率低下、产品功能过剩、规模效益低下大大抵消了。

以下为几家船厂4万吨散货船建造工时对比表。

船厂工时(万小时)日本大岛造船厂10日本川崎17日本大阪船厂24南通中远川崎34中国新港船厂100(日报工时:72)我国造船企业与日、韩造船企业生产效率差距如此之大,体现在设计、生产、管理等方面。

生产方面主要是在如何压缩生产过程中的无效作业时间上存在差距。

造船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作业时间分为有效作业时间和无效作业时间,在传统造船模式中,无效作业时间远远大于有效作业时间。

日、韩造船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基本方法就是压缩无效作业时间。

压缩无效作业时间的关键是从管理上不断消除产生无效作业时间的环节。

日、韩造船企业采取的方法是:开展岗位分析。

按区域/阶段/类型对造船生产作业流程中各个环节的饱和程度不间断地进行跟踪分析,通过岗位合并,培训复合技能人员,提高工时利用率。

日本大阪船厂上世纪80年代对船台划线作业进行分析,通过改革划线工具,把本来由两个人完成的划线作业合并为1人,提高划线工时利用率50%。

大岛船厂在上世纪90年代末,针对船坞和码头施工的不同特点,按“船台完成安装,码头进行调试”的原则,对舾装作业人员重新进行调整,把舾装、设备安装和调试分开,消除了不同工种交叉作业的混乱现象,提高了生产效率,从事舾装工作的人员由179压缩到162人。

中日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中日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维普资讯
20 0 6年第 4期
日本 问题 研究
中日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杨 杰
( 河北 软件职 业技术 学 院经济 管理 系 , 河北保 定
Hale Waihona Puke 0 10 ) 7 0 0
2 纪9 O世 O年代 中期 以来 , 随世 界范 围 内知识 经 济 的兴 起 , 伴 特别 是世 界 贸易 组织 的形 成及其对 各 国经济 的推 动 , 球范 围 内众 多 国家 在振 兴 国内经济 的过程 中 , 全 特别 注重对 企业 核心竞 争力 的研究 。为此 , 合我 国企 业核心竞 争力 状况 的分析 , 结 进行 中 日韩 企业核 心竞争 力 的 比较研 究 , 于推 动 国内企业 核心竞 争力 的持续 增强 , 对 具有 十分重要 的意 义 。
维普资讯

中 日韩企 业核 心竞 争 力 的比较研 究
二 、l 企 业核 心 竞 争 力 的标 志 及 其 表 现 E韩
随着战后 日韩企业 的长足发 展 , 特别是 世界 范 围 内知 识经 济 和高新 技术 产业 的影 响 ,l E
韩企业 的核 心竞 争力得 到 了充分 发挥 , 使之 成为 其 国 民经 济发 展 中最具 有成 效 的经 济实 体 。 据 日本《 钻石 》 刊对 2 0 周 0 5年世 界各产 业 5 O家大 企 业 的 调查 , 汽 车业 的 5 在 O家 大 企业 中 , 日本 占 1 。在 造船 业 5 4家 o家大企 业 中 , 日本 占 2 , 6家 已超过 一 半 。就 是在 造 船 业 的前 1 o 家大企业 中, 日本也占了 6 。此外 , 国也十分注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 , 家 韩 三星、 大宇等 批有发 展实 力 的企业 , 核心 竞争 力持 续增 强 。归 纳这些 企业 的表 现 , 不难 看 出 日韩 企 我们 业 核心竞 争力 的标 志及 其表 现 至少 有 以下三 个 方面 :

中国与日韩企业JIT_AM生产模式比较分析_任俊义

中国与日韩企业JIT_AM生产模式比较分析_任俊义
三 、我国制造业现状及生产模式
制造业是科学技术水平的集中表现和高新技 术产业化的载体 , 是吸纳劳动就业和扩大出口的主 要产业 , 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 是国民经济的支 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 制造业对于一个国 家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发展我国经济具有不可替代
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制造业迅速发展的动力是强大的国内需求和
2005 年第 9 期 (总第 176 期)
学术 论坛 ACADEM IC FORUM
NO .9 , 2005 (Cumulatively NO .176)
中国与日韩企业 JIT/AM 生产模式比较分析
任俊义1 , 昝新明2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 江苏 南京 210016 ;2 .烟台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 山东 烟 台 264005)
士研究生 , 讲师 , 研究方向 :管理理论 ;昝新明(1970 —), 女 , 山西大同人 , 烟台大学经济与 工商管理学院讲师 , 研究方向 :财务管理 。
69
JIT 和 AM 生产模式将在更深层次上和更广阔的 领域内得以应用 。
二 、日韩企业 JIT/ AM 生产模式
众所周知 , 日韩两国在东亚甚至世界经济舞台 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 世界造船企业集团前十名中 , 日韩企业占了五家 。 韩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彩 电和微波炉生产国 , 并且拥有 30 %的世界磁带 、录 像机市场 , 彩电出口额占世界第三位 , 船舶出口居 世界第二位 ;目前 的三星 、金 星 、现代 、LG 等韩国 大公司 , 其生产总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60 %以 上 , 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 50 %以上 。2004 年世界 500 强中日本公司就占了 82 家 , 丰 田 、索尼 、本田 汽车等公司享誉世界 , 对日本经济 的发展举足轻 重 。 不难发现 , 对日韩两国经济发展作出主要贡献 的大企业以制造业为主 , 而其中支撑他们快速发展 的是先进的生产模式和制造 技术 。 JI T 和 AM 在 这些企业中普遍得以应用 。

北大案例课堂教学手册XX集团全球竞争与成本领先

北大案例课堂教学手册XX集团全球竞争与成本领先

北大案例课堂教学手册XX集团全球竞争与成本领先北京大学治理案例研究中心北大商学网教育有限公司北大案例课堂教学手册XX集团全球竞争与成本领先案例作者:杜烨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光华治理学院指导教师:何志毅目录案例简介 (1)参与嘉宾 (2)学习预备、理论要点 (2)案例课堂 (2)第二章XX集团概况(02:17~11:04) (7)第三章起伏跌荡的集装箱行业(11:05~14:30) (7)第五章中集全球竞争战略之兼并收购与行业整合(33:40~48:22) (8)第七章XX集团新征程(01:07:00~01:08:00) (9)案例分析 (10)案例简介本案例通过展现XX集团如何通过成本领先以及严格化的治理,成为世界头号集装箱生产集团。

中集的一些方法不仅在宏观上,而且在操作层面上为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提供一些有意义的体会,本案例涉及到成本领先战略理论及部分生产作业治理的知识。

参与嘉宾➢现场嘉宾:北京大学治理案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野青(主持)中国国家经贸委副秘书长邵宁北京鑫华投资治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峻教授➢企业嘉宾: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麦伯良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顾咨询梁宪教授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董事会秘书吴发沛学习预备一、请登陆XX集团主页:,了解更多的关于XX集团及其行业的特点;二、请提早阅读案例材料《XX集团全球竞争与成本领先》,并分组讨论,就案例讨论咨询题提交小组报告。

中集案例理论要点与众不同的产业定位企业在回应和阻碍产业结构的同时,还必须在产业中选择适当的位置。

以巧克力产业为例,美国公司如好心思(Hershey)、马尔斯(M&M/Mars),差不多上着重在少数几类产品,大量生产和大宗营销,并以形式一致的巧克力棒为主力产品。

而瑞士企业像瑞士莲(Lindt)、史宾礼(Sprungli)、托杰(Tobler/Jacobs)则通过有限且专业的营销渠道,销售高价位的高级产品。

中国造船整体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

中国造船整体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

中国造船整体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总体水平与日本相差15年,与韩国相差10年左右。

主要体现在船舶设计,概念落后,抄袭严重,没有创新,不注重标准等方面。

我国船厂设计出来的船舶产品,其自身重量普遍高于国外同类产品,有些船型的自身重量要比日、韩船厂多出不少。

这还仅仅是我国船舶设计水平与国外差距的一个方面。

从海丰新造船的过程中有清晰地体会。

设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造船业发展的瓶颈,要想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就必须尽快解决这一问题。

船舶自重增加,意味着建造和使用成本增加。

比如,外高桥建造的阿芙拉型10.5万吨原油轮是在韩国设计的,如果由国内设计的话,其自重就要超出1000吨左右。

按我们80%的利用率计,这1000吨意味着船厂至少要多买1200吨至1300吨的钢材;此外船厂还需要切割、加工、焊接、安装,总共大概需要增加成本近千万元。

同时对于船东来说,船舶的载货量将减少1000吨,而且其影响是20年或25年。

为什么中国造船自重比日韩重:一是国内设计人员在成本意识和安全意识上很难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因而往往把安全系数取大,较少考虑到这个系数取大会增加船厂多少成本;二是计算的手段跟国外先进公司比有差距,同样一块钢板,国外设计人员经过计算认为12毫米没问题,事实也可能如此,而国内的计算方法落后,可能就相对保守,认为12毫米有点不踏实,那就取14毫米、16毫米,因而也导致自重增加;三是在布局上也有差距,国外公司的设计往往把不能装货的空间压到最小,而国内则比较随意,因而同样一条5000吨的船,欧洲设计出来的船型从侧面看就呈L型,甲板的上层建筑非常靠近尾部,装货空间很大,而国内设计的上层建筑则要偏向中间,考虑的是机舱大,布置方便,但装货的空间减少了。

国外造船在船舶设计上充分掌握了应力状况、流体力学等技术,可以用细梁的地方不用粗梁,可以用薄板的不用厚板,因此船舶自重就轻了一两千吨。

自重小了,载重量就增加了,对动力的要求也少了,产品性价比好,竞争力就强了。

中日韩造船业竞争力差异

中日韩造船业竞争力差异

中日韩造船业竞争力差异2007年一季度,中国承接的新船载重量占世界份额的51.28%,同比增长170.52%,首次超过日韩。

得益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欧洲、日本本土造船业因发展放缓愿意向中国等国输出技术与管理经验、中国政府无法保护国有造船企业反而促进了其成长、中国外向型经济快速增长等因素,中国造船业近年来取得迅猛发展。

2006年,中国占有的市场份额从前一年的17.6%上升至23.5%,迅速接近以26.2%位居次席的日本,和以36%而排名第一的韩国。

中国造船完工量连续12年排名世界第三,造船手持订单量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二。

2006年,中国造船完工量1452万载重吨,占世界的比例达到19%;船厂手持新船订单量6872万载重吨,占世界的比例达到24%。

作为目前世界最主要的造船基地,中国与日本、韩国之间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

图:中国造船完工量占世界的比例Source: Lloyd's Register's"World Fleet Statistics",中国船舶工业协会韩国、日本、中国的造船完工量与订单量(2006)造船指标中国日本韩国完工量(前11个月)3708401080新订单量约4800约2800约5480手持订单约9000约4200约11600注:完工量的单位是万修正总吨,新订单量与手持订单量的单位是万载重吨但在创新、配套产业和人才素质等方面,中国造船业与日韩还有较大的差距。

相对日韩的优势 ----- 劳动力成本低造船属于劳动、资金、技术三要素都密集的行业,劳动力成本很重要。

造船业需要大量低技术含量的工人,高收入国家的居民不大愿意作造船厂的工人,日本、韩国都出现了造船工人来源不足的问题。

中国劳动力数量众多,成本远低于欧洲、日本、韩国等造船业大国。

日本、韩国的人均工资成本大约是中国的7-8倍,中国造船企业工资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一般都低于10%,而日本造船企业的该比例约为30%,这削弱了日本造船企业的竞争力。

中日韩造船业制造模式的比较研究

中日韩造船业制造模式的比较研究

韩国造船业在市场份额和产能方面不如中国和日本,但其在船舶工业链的高端 领域和海洋工程领域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同时,韩国造船业注重技术创新和人 才培养,未来发展潜力较大。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中日韩造船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三国造船业各有 所长,同时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为了提高我国造船业的国际竞争力,建议政 府和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
4、加强国际合作,推动船舶工业链协同发展。我国应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 的交流与合作,推动船舶工业链的协同发展和互利共赢,以提高我国造船业的 整体竞争力。
谢谢观看
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中日韩造船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些 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中日韩造船业的产能、市场份额和贸易流向; 中日韩造船业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中日韩造船业的产业政策和政府支持。
在产能和市场份额方面,中日韩造船业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但三国的竞争格 局也在不断变化。Kubota和Sato(2019)指出,虽然中国造船业的产能和市 场份额很大,但日本和韩国在某些高端船舶领域仍然具有竞争优势。在技术创 新和人才培养方面,中日韩造船业都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但三国在技术 创新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差异(Kim,2018)。
未来展望
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中日韩造船业制造模式的未来发展将 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以下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1、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未来,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将成为造船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引入先进 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工艺仿真等技术,中日韩三国将进一步提高船舶 的设计和制造水平。同时,数字化技术还将有助于优化生产流程和提高生产效 率。
中日韩造船业制造模式的比较 研究

基于StoNED的中、韩、日造船业效率比较研究

基于StoNED的中、韩、日造船业效率比较研究
s i s , D E A) 和 随机 统 计 前 沿 分 析 ( S t o c h a s t i c
F r o n t i e r A n a l y s i s ,S F A) _ 前 提 下 ,由 Ku l o s
ma n e n [ 8 提 出 的一 种 测 度 效 率 的 方 法 。S t o NE D 模 型 的最大 特点 是完 全 忠于两 种模 型 的概念 和 原 理 且没 有加 入特 定 条 件 和 设 置 , 从 而 使 其 应 用 更 加 广 泛 且 更 加 准 确 。 由 于 兼 具 了 DE A 模 型 和 S F A模 型 特点 , S t o NE D模型 必须 满足 以下 假设 。 假设 1 : 同 S F A模 型类似 , 定 义 的 随 机 误 差
韩、 别 服从 标准 正态 分布 和截 取
正 态分 布 ;
假设 2 : 生 产 函 数 必 须 符 合 DE A模 型特点 ,
即 吻合单 调递 增 凹 函数 的特 性 。 在此 基础 上 , S t o NE D模 型定 义 y 为 公 司
业, 但 是 其 效 率 不 断 提 升 的 趋 势 十 分 明显 。 因 此 , 中 国造 船 企 业 应 该 兼 顾 规 模 和 效 率 , 提 高科 研 水 平 和 加 强人 才培 养 , 以 实现 效 率 的 提 升 。
关 键 词 :效 率 测 度 ;随机 非 参 数 数 据 包络 分 析 法 ( S t o NE D) ;造 船 企 业
产 出 向量 , 包 括 营业 收 入 、 造 船 完 工 量 等 产 出要 素; 为 i公 司 投 入 向量 , 包括人 力、 资本 、 物 资 消耗 等投 入要 素 , e 为组合 误差 项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国和日本造船企业在中国投资的比较研究上世纪90年代以来,韩、日造船企业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掀起国际造船业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高潮,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中日韩造船业竞争与发展的问题,备受业界人士和专家学者的关注。

可以通过详细梳理韩、日造船企业在中国投资的整体情况,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比较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对韩日造船企业在中国投资的原因、目的进行深入的分析,对韩日造船企业在中国投资的成效进行客观的评估,对韩日造船企业在中国投资的发展前景进行一定程度的展望。

一、具体可以通过三个视角来研究1.是以韩日在中国投资为视角,观察韩日造船业的整体发展状况;2.是以案例分析的方法,以小见大,评估韩日造船产业在中国投资的成效;3.是在论述的过程中结合了国际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使理论更具研究价值和说服力。

通过这种研究方法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韩日本造船产业的发展现状,还可以看到韩、中、日三国造船业的优势与不足,并从中得出一些对造船产业发展有益的启示。

二、韩日造船企业在中国投资的原因及目的1.从国际产业转移的视角分析韩日造船企业在中国投资的原因国际产业转移(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过程。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造船业主要经历了两次产业转移。

第一次是从西欧向东亚的转移,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

50年代日本造船业的崛起,打破了西欧造船国一统天下的局面。

第二次是从日本向韩国的转移。

韩国造船业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逐步发展壮大,并赶超日本。

2000年,韩国造船产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新的世界造船霸主。

当前,国际造船业正在经历第三次产业转移,即从日、韩向中国的转移。

2010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船舶订单量、手持船舶订单量三大指标均超越韩国,打破了韩国造船业7年来三大指标位居世界第一的格局,成为新的世界造船第一大国。

从产业转移的角度看,无论是西欧到东亚的转移、还是东亚内部的转移,其基本的驱动力都来自于资源和要素的比较优势。

当前正在发生的第三次产业转移也不例外。

近年来,韩日造船业都遇到劳动力成本昂贵、人才短缺、海岸线资源不足等问题,相比而言,中国在这些方面更具比较优势。

因此,韩日造船企业向中国进行投资,是国际产业转移的必然趋势,符合先行工业化国家向后起工业化国家转移,劳动力成本高的国家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转移的客观规律。

此外,按照边际产业的转移理论(小岛清模式),(边际产业转移理论的概念)在某个产业已经或者即将陷入劣势的时候,必须以对外投资的方式将产业转移至更具比较优势的国家,同时保留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依靠本国资本和技术等优势,来维持本国该产业的优势地位。

从这个角度讲,韩日造船企业到中国投资是符合产业发展的正确选择。

2.韩日造船企业在中国投资的战略目的在产业转移客观规律的带动下,韩日造船企业在中国投资的目的在于:(1)充分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各种资源,获取成本优势。

据统计,韩国在中国生产船体分段,再运回韩国组装,总成本比在韩国国内生产整船低20-30%。

(2)缓解国内岸线资源不足,间接实现产能扩张。

韩国、日本造船业因受其国内海岸线资源不足约束,难以实现产能快速扩张,将低端产能(如船体分段制造)移至中国,则可突破地理条件的制约。

(3)将船舶市场国际竞争的主战场引入中国,抢占中国市场份额。

自中国全面超越韩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以来,韩日造船企业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在中国投资建厂,不仅可以与中国船企竞争国际订单,还可以吸引中国国内订单,达到抢占中国市场份额、保持行业领先的目的。

(4)转嫁造船产能过剩危机。

全球造船产能整体过剩已成为现实。

韩、日在中低端造船市场上难以与更具成本优势的中国造船企业展开正面竞争。

中国拥有庞大的中低端市场,韩日以投资的方式将过剩的中低端船舶产能转移至中国,可降低本国造船业发展的风险。

三、韩日造船企业在中国投资总体情况及特点1.投资方式多样化韩日在中国投资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设立独资企业,如2006年,stx(大连)集团在辽宁省大连市长兴岛兴建的造船基地。

二是建立合资企业,如1999年,日本川崎重工株式会社与中国中远集团在江苏省南通市合资建设的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三是收购中国中小型造船企业,如2004年,韩国现代综合商社收购了山东省青岛市灵山船业股份公司,成立青岛现代造船有限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韩日船企并没有以他们在欧洲投资常用的技术输出或者技术合作的方式在中国协助建厂,主要原因就是担心先进技术流向中国。

2.投资规模扩大化在拥有绝对技术优势的情况下,韩日纷纷通过扩大在中国的投资规模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此外,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也是韩日扩大投资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众多韩日船厂纷纷开始营建二期、三期工程。

3.投资地点集群化韩日造船企业在中国投资建厂的地点,基本都选择在中国造船产业聚集的环渤海湾、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这些地区都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雄厚的工业技术基础以及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政策环境。

韩日造船企业的加入,使这些地区的产业集群化优势更加突出。

4.产品制造整船化近年来,韩日船企开始改变对华投资战略,不仅加强了中低端造船厂的投资,也逐渐将船体分段制造向整船制造过渡,加大与中国在中低端市场上的争夺,谋求更大的经济效益。

如,大宇造船海洋(山东)有限公司和三星重工(宁波)有限公司,近年来都开始接受整船建造订单。

四、韩日造船企业在华投资案例对比为更好的评估韩日船企在中国投资的成效,得出对造船业发展有意的借鉴和启示,选择了韩国与日本船企在中国投资的具有代表性的企业——stx(大连)造船有限公司(stx dalian shipbuilding co., ltd.)与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公司(nacks),来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

选择这两家企业的原因在于,两家企业都具有强大的造船实力,在中国投资建厂的时间与韩日造船业进军中国的时间基本吻合,投资的方式完全不同,却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因此,选择这两家企业进行对比分析,结论更具参考价值。

1.投资现状stx(大连)造船有限公司是韩国stx集团在中国建立的大型造船生产基地。

韩国stx集团是世界第四大造船企业,被誉为垂直系列化企业发展模式的成功典范,为韩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实现2010跻身于世界顶级造船厂的目标, stx 集团开始在中国进行投资,准备向中国移植其造船与垂直系列化生产体系。

2006年9月,韩国stx集团同中国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正式签约投资建设造船海洋综合生产基地。

该基地位于大连市长兴岛西南端,占地面积550万平方米。

10月,stx(大连)造船有限公司成立。

2007年3月,stx(大连)造船有限公司举行奠基仪式。

2008年4月,stx(大连)造船生产系统正式投入运营,在短短8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第一艘船舶的整体建造并顺利下水,并于2009年4月成功交付船东,创造了20个月建造完成第一艘5.8万吨船和24个月交付船东的全球造船业内记录,震撼了全球造船产业界。

stx (大连)造船主要生产37k至105k级的散货船、汽车运输船等商用船舶。

仅2012年以来,stx(大连)造船就接到了包括海洋工程项目在内的约40艘船舶建造订单,到年底还有望再签10艘左右的订单,可以保证未来2年稳定的生产量。

stx(大连)造船以高超的船舶生产技术与高质量产品的生产能力,稳稳占据着世界造船领域的领先地位。

目前,stx集团大连造船厂还在积极拓展重工成套设备业务,在电力、能源和化工等领域进军国际市场。

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nacks),是由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cosco)与日本川崎重工株式会社(khi)于1995年12月合资兴建的大型现代化船舶建造企业。

南通中远川崎一期总投资2.4亿美元,中日双方各占50%。

nacks占地56万平方米,拥有中国第二的30万吨级船坞一座(350m×68m×12.8m),建有船体、装焊、涂装、管子及舾装件等主要生产车间,主要从事各种散货轮、15-30万吨油轮和超巴拿马集装箱船、大型汽车运输船等高技术船舶的建造,年造船能力超过70万吨,最大可建造30万吨级船舶。

公司采用与川崎重工坂出工厂完全相同的制造工艺和生产组织方式,与世界造船业潮流保持了零距离。

中远集团是享誉世界的跨国公司,在全球任何一个有航线的大洋,在世界任何一个大港口,“cosco”都是一个令人尊敬的标志;日本川崎重工具有百年发展史,位列日本十大财团,在车辆船舶、钢结构、航空航天等领域都极具实力,拥有世界一流的造船企业----坂出工场和神户工场。

中远集团与川崎重工双方有着几十年友好合作的良好基础。

nacks集两大集团公司先进的管理经验、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充足的运营资金于一体,从筹建开始,就焕发出现代造船企业的勃勃生机,在技术引进、市场拓展、人才培育、内部管理等方面,处处体现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形成了现代化企业格局,一跃而成为与坂出、神户比肩,具有世界一流竞争水平的船舶制造基地,在中国造船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倍受国际国内业界人士关注。

当前,公司手持大宗新船订单,生产任务饱满。

为更好地利用双方的资金、造船技术、船舶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中远集团与川崎重工目前正在共同投资建设5.7亿美元的新造船项目。

2.投资地点比较stx(dalian)造船厂的投资地点位于环渤海湾的大连市,nacks 的投资地点位于长三角地区的南通市,两地都具有发展造船业所需要的优越的地理位置、经济发达的外部环境和完善的配套工业基础等优势条件。

不同的是大连是直接濒海的国际深水枢纽港,是中国海运物流的重要港口,而南通则是位于内河主航道上的港口。

大连更为优越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stx(dalian)造船厂在船舶制造与航运联动层面上更加具有比较优势。

3.投资方式比较stx(dalian)造船厂为韩国stx集团独资营建,而nacks则为日本川崎重工和中国中远集团合资营建,双方各持50%的股份。

韩国独立投资的优点在于不用担心技术外流的问题,同时可以赚取更大的利润,缺点在于投资风险相对较高;日本合资投资的方式优点在于投资风险较小,这也符合日本在华投资一贯谨慎的态度,同时可以享受到中国政府对本国企业的一部分政策支持,缺点在于利润相对较少,且技术外流风险增大。

4.经营范围比较stx(dalian)造船厂主要生产多种散货船、汽车运输船(pctc)、集装箱船、半潜式重吊船、超大型矿砂运输船(vloc)和油轮(mr 型、巴拿马型、阿芙拉型)、超大型油轮(vlcc)以及石油/化学品运输船等多种类型船舶。

nacks主要生产各种散货轮、15-30万吨油轮(包括vlcc)和超巴拿马集装箱船、大型汽车运输船等高技术船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