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重要考点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资料

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资料

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资料整理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资料整理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提供的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资料整理,欢迎。

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资料整理1《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1、本文的体裁是“说”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说明论证前提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说明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作用,千里马才能的发挥依靠伯乐。

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从第1段看是:伯乐不常有;从第2 段看是: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第2段看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从第3段看是:其真不知马也。

4、第1段具体写千里马终身遭遇(命运)的语句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棚之间;直接说明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句子是:不以千里称也。

5、第1段伯乐不常有的深刻含义是:统治者缺少能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人,含有愤世嫉俗之意。

6、第2段是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在于谴责食马者。

7、说明以下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情强烈。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加强了否认的语气,增强了否认的力量。

8、第3段痛斥食马者愚妄、浅薄(列出了“不知马”表现)的语句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9、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10、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 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汇总初中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人师:温故而知新,这样的人可以为人师。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默学习,学而不厌,教而不厌:默默记住自己学过的东西,但学而不满足,不厌其烦地教别人。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知者不如爱者,乐者不如乐者。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8.土地平坦宽敞,房子也不过如此。

这里有肥沃的田野,美丽的池塘,桑树和竹子。

9.黄毛耷拉着,自得其乐:老人和孩子都很快乐,很自由。

10.寒暑易庆,始于一回:冬夏换季,只一回。

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闲情记趣》)汗成雨:每个人都用手擦汗,汗如雨下。

最初是形容人很多,后来也是形容汗流浃背。

肩并肩:肩并肩,脚趾碰到脚跟。

形容拥挤,拥挤。

·张袂成阴:张开衣服袖子就能遮住阳光,形容人多。

(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晏子故事两篇》)·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

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

(好读书,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牙齿交错:形容边界线曲折,像狗的牙齿一样参差不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记》)·画蛇添足: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有害无益。

(《寓言四则》)·买椟还珠:取舍失当,舍本逐末,是极不可取的。

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掌握好语文文言文的知识点,是学好初一语文的基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初中七年级文言文实词知识点重点实词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2.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3.公欣然曰( 高兴的样子)4.白雪纷纷何所似( 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5.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体;拟,相比)6.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7.太丘舍去( 丢下(他)而离开)8.门外戏( 玩耍)9.相委而去( 委,舍弃;去,离开)10.下车引之( 拉,牵拉)11.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12.学而时习之( 按时)13.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14.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恼怒)15.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诚信)17.传不习乎(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18.温故而知新( 学过的知识)19.学而不思则罔( 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20.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21.静以修身( 个人的品德修养)22.俭以养德( 培养品德)23.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24.非学无以广才( 增长才干)25.非志无以成学( 达成,成就)26.淫慢则不能励精( 放纵懈怠)27.意与日去( 消失,逝去)28.险躁则不能治性( 轻薄浮躁)29.多不接世( 接触社会)30.将复何及( 来得及)初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图。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水落石出——《醉翁亭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义方面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则必然陷于孤立。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愁患害能使人奋斗而获得生存,安逸快乐使人沉迷于享乐,反而容易导致死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世说新语》两则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 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 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 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 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3.俄而:不久,一会儿4.聚:急速5.欣然:高兴地样子6.差:大致、差不多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9. 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2.期行:相约同行3. 戏: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 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 11. 非:不,不是12. 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16. 引:拉 17. 顾:回头看三、翻译课文。

《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初二上册语文重点必考文言文

初二上册语文重点必考文言文

初二上册语文重点必考文言文解析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文言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初二上册,包含了许多经典的必考文言文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还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对初二上册语文重点必考文言文作品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这些经典之作。

首先,我们要明白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和思想内容,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学习文言文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1.《出师表》——诸葛亮《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一篇辞表,向后主刘禅报告自己出征中原的决心和安排,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

这篇文章以其雄辩的语言、严密的逻辑和高尚的情操,展示了诸葛亮忠诚为国的政治理想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学习《出师表》,不仅要理解其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还要深刻领会诸葛亮的忠诚精神和爱国情怀。

2.《岳阳楼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全文通过描写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引出作者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思考。

文章以其卓越的议论文写作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学习《岳阳楼记》,学生需要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学会运用文言文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

3.《醉翁亭记》——欧阳修《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散文佳作,通过描写作者与朋友在醉翁亭游玩的情景,表达了作者超脱物外、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和淡泊名利的人生观。

文章以其清新脱俗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和深邃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作者独特的人生哲学和审美情趣。

学习《醉翁亭记》,学生需要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技巧,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美学价值。

以上只是初二上册语文重点必考文言文作品的部分解析,每一篇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文言文》复习资料考点梳理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文言文》复习资料考点梳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章思想内容1.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为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2.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1)三里之城(古义:内城,今义:城市)(2)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义:国防,今义:国家)(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地域)(5)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3.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4.一词多义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兵革非不坚利(锐利)城:三里之城(内城)城非不高也(城墙)之:三里之城:(的,助词)多助之至(到)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指这座城)而: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委而去之(连词,表顺承)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5.其他重点字词(1)环而攻之(包围)。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3)多助之至(极点)。

(4)天下之所顺(归顺,服从)。

三、翻译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

【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

文言文答题技巧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

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2.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

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3.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

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4.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

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2文意理解题型(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

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

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

(5)联系全文,整体分析。

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6)表述正确,文字简练。

初中最重要的30篇文言文重点

初中最重要的30篇文言文重点

初中最重要的30篇文言文重点中华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结晶,因此,初中新课标给了中华古诗文以十分重要的位置。

中、高考应试中也都有"得古诗文阅读者得天下"之说。

现在帮你梳理一下初中语文30篇文言文的重要考点。

为学【常识】清,彭端淑,选集《白鹤堂集》,原题《为学一首示子侄》。

【主旨】人贵在立志,事在人为。

要树立远大志向还要勇于实践,这样方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核心内容】本文是彭端淑写给他的子侄辈的,目的是教育他们的子侄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努力上进。

本文通过讲述蜀鄙二僧的故事,形象阐明了难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第一部分(1)以两个设问句式,通过对比阐发了无论做事还是求学,难易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

第二部分(2—6)记叙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的结局,证明了主观因素对于事业成败的作用,突出了“立志而为”的重要。

“吾一瓶一钵足矣”表现了穷和尚知难而进的勇气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

第三部分(7)由故事引出结论:为学贵在立志,事在人为。

天时不如地利【常识】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轲,战国思想家。

《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所著。

②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孟子》中的文章有《王顾左右而言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孔孟论学》第五则,第六则。

【主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提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

【核心内容】①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突出“天时不如地利”。

③突出“地利不如人和”。

④紧接前面的“人和”,运用对比的写法,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橘逾淮为枳【常识】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晏婴,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

【主旨】本文记述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机智善辩,挫败了楚王的诡计,维护了个人和祖国尊严的故事。

人物形象:晏子:爱国、机智、善于辞令。

楚王:平庸愚昧,自以为是,自取其辱。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概述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形式,其特点是语法结构简练、词汇含义丰富、表达方式含蓄。

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以便能够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

二、文言文的词汇1. 单音节词:文言文中大多数词都是单音节的,如“人”、“山”、“水”等。

2. 复音节词:部分词汇由两个或多个单音节词组合而成,如“君子”、“大人”等。

3. 通假字:由于古代汉字书写的不便,出现了许多通假字,即一个字可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如“知”通“智”。

4. 古今异义词:有些词汇在古代和现代有不同的含义,学习时需注意区分,如“行”在古代可表示“走”也可表示“行为”。

三、文言文的句式1. 省略句: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主语或宾语的句式,如“子曰:‘学而时习之’”。

2. 倒装句:文言文中的主谓宾顺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常常出现倒装现象,如“吾谁与归”。

3. 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多用“者……也”结构,如“此余之所得也”。

四、文言文的修辞1. 比喻:通过类比来表达意思,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2. 排比:使用并列句式,增强语言的节奏和表现力,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 设问:通过提出问题引出下文或引发思考,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五、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上下文推断:利用上下文的信息来推断生词或难句的含义。

2. 注释辅助:借助课本或参考书籍中的注释来理解文言文。

3. 多读多练:通过大量阅读文言文篇章和练习,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文言文的常见文学形式1. 诗词:如《诗经》、《唐诗》、《宋词》等,是文言文中的重要文学体裁。

2. 散文:包括议论文、记叙文、描写文等,如《岳阳楼记》、《出师表》等。

3. 小说:虽然在初中阶段接触较少,但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也包含大量的文言文成分。

七、文言文的实用写作1. 模仿写作:通过模仿经典文言文篇章,学习其表达方式和技巧。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一、通假字: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女通“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日扳仲永:通“攀”,牵,引。

不同“否”。

裁同“才”。

策勋十二转“策”通“册”出门看火伴“火”通“伙”对镜帖花黄“帖”通“贴”为博士邪“邪”通“耶”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知”通“智”,孰为汝多知乎?“止”通“只”,只有,止有剩骨。

二、古今异义:说“悦”的古字,愉快。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为“文采和道理”今“文科和理科”。

稍稍宾客其父:古为“渐渐”;今“稍微”。

王子曰:古为“王安石自称”今为“国王的长子”从先人还家:古“死去的父亲”;今“古人”不闻机杼声今:用鼻子闻古:听到旦辞爷娘去今:从一地到另一地古:离开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古:只双兔傍地走:今:行走古:跑见往事耳:今:过去的事情古:历史及鲁肃过寻阳:今:路过古: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现在是一种学位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为听今用鼻子嗅。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古为跑;今步行。

虽人有百手:古为即使,表假设连词。

今虽然,标转折连词。

日中如探汤:古热水,孰为汝多知乎:古为代词“你”,?今为姓氏。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为离,今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三、词类活用:父异焉:对……感到诧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的意动用法父利其然:认为……有利可图,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愿为市鞍马:买,名词作动词用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一屠晚归(屠,动词作名词,指屠户,一个屠户傍晚回家。

)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状语,“钻洞”的意思,企图打穿柴草堆钻过去…)四、一词多义: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具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的并自为其名:题上借旁近与之:代词,指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仲永的卒之为众人:成为邑人奇之:代词,指这件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代诗的或以钱币乞之:代词,指仲永的诗其受之天也:代词,代他的贤于材人远矣:比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见往事耳:了解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蒙辞以军中多务:用五、重要词句[童稚]幼小。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桃花源记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一般词语:1.缘:沿着,顺着。

2.夹岸:两岸。

夹,在两旁。

3.数:几。

4.芳:香花。

5.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英,花。

6.缤纷:繁多样子。

7.复:再。

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9.才:仅。

10.平旷:平坦开阔。

11.俨然:整齐的样子。

12.属:类。

13.阡陌:田间小路。

14.悉、咸:全,都。

15.黄发:指老人。

16.垂髫:指小孩。

17.怡然:形容喜悦。

18.乃:竟然。

19.具:详细。

20.问讯:打听消息。

21.云:说。

22.叹惋:感叹惊讶。

惋,惊讶,惊奇。

23.延:邀请。

24.语(yù):告诉。

25.扶:沿,顺着。

26.向:从前,旧的。

27.及:到。

28.诣:到。

29.遣:派。

30.欣然:高兴的样子。

31.规:计划。

32.果:实现。

一词多义:1.中: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

(中无杂树)2.志: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3.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4.寻: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5.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6.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7.作: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1.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2.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3.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4.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5.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6.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考点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考点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考点1.七上《论语十则》一、词语积累(一)常规词语[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

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

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

[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省,反省。

[为(wèi)]替,给。

[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wǎng)]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诲(huì)]教,教导。

[知(之)]知道(它)。

[是]此,这。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看齐,一齐。

[内]指内心。

[善者]指长处。

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

[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

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刚强,勇毅。

[任]负担,担子。

引申为责任、职责。

[重]重大。

[已]停止。

[岁寒]寒冷的冬天。

岁,指时间。

[凋(diāo)]凋谢。

[行]奉行。

[其]大概。

[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 想,希望。

[勿(wù)]不要,[施]加。

(二)1.通假字:[女]同“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2.古今字:[说]“悦”的古字,愉快。

(三)成语[不亦乐乎] 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知识点汇总初中语文课程中,学习文言文是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可以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知识点进行汇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内容。

一、文言文的定义与特点文言文是指古代汉民族的书面语言,主要流传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中。

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有着较为复杂的语法结构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其主要特点包括典雅、凝练、含蓄、比喻性强等。

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其基本语法和词汇用法。

二、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知识1. 名词:文言文中名词的变化主要包括单数与复数、格调与格仗的变化。

在文言文中,名词多用来表示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

2. 动词:文言文中的动词包括实义动词和系动词。

实义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而系动词主要用于连接主语与表语。

文言文中的动词变化形式较多,需要注意时态、语气和语态等方面的变化。

3. 介词:文言文中的介词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常用的介词有“于”、“以”、“为”等。

学习文言文时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介词的含义和用法。

4. 句子结构:文言文句子结构多为主谓宾,常用的句型包括平行句、倒装句、比拟句等。

通过学习不同的句式,可以提高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文言文的常用修辞手法1. 比喻:文言文中常用的比喻手法有直喻、隐喻和借代等。

比喻可以使文章的意思更加生动形象,增加修辞效果。

2. 夸张:夸张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通过夸大的说法,强调事物的特点,产生鲜明的反差。

3. 对仗:对仗是文言文中另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通过平行的句式或对偶的词语,形成音韵、意义的对应关系。

四、文言文常见古诗词形式与技巧1. 古诗的体裁:文言文中常见的古诗体裁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等。

每种体裁有其独特的格律和韵律要求。

2. 韵律与押韵:古诗中的韵律和押韵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

通过学习古诗的韵律和押韵,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文诗歌。

3. 比喻与意境:古诗中的比喻常用于表达人物、自然景物或抽象概念,通过比喻手法可以生成意境,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

初中古诗词+文言文考点

初中古诗词+文言文考点

初中古诗词+文言文考点
初中阶段,古诗词和文言文的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
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

在考试中,古诗词和文言文的考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作者及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有
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2. 诗词内容: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能够准确翻译和解释诗词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 诗词形式:熟悉诗词的格律、韵脚、对仗等艺术形式,理解这些形
式如何影响诗词的表达效果。

4. 诗词主题:把握诗词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通过诗词表达的情感和
观点。

5. 文言文词汇: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能够
正确翻译文言文。

6. 文言文句式:理解文言文中的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等特殊句式,能够准确分析和翻译。

7. 文言文篇章结构:分析文言文的篇章结构,理解作者如何组织文章,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8. 文言文主题思想:把握文言文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通过文章表达
的观点和情感。

9. 诗词鉴赏:能够对诗词进行赏析,评价其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10. 文言文阅读:能够阅读并理解文言文,对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

在准备考试时,学生应该通过阅读、背诵、练习等多种方式,系统地学习和复习这些考点,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应试能力。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和文言文的精髓。

初中语文中考必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中考必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文章标题:初中语文中考必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介绍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因此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初中语文中,文言文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知识点,以便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中考必背文言文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知识点。

二、文言文基本概念1. 文言文的定义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是我国古代的官方文书语言,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进行一定的学习和理解。

2. 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使用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包括繁复的句式、丰富的修辞手法、严谨的用词等特点。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需要注意这些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文言文基本知识点1.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初学者应该从简单的文章开始阅读,逐渐增加阅读难度,培养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还应该注意上下文的关系,理解句子的含义,逐步领会文言文的语境。

2. 文言文的常见句型文言文常见的句型包括主谓结构、并列句、假设句、反问句等,学生需要熟练掌握这些句型的构成和使用。

3. 文言文的常用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提高文章的艺术效果,因此学生需要对这些修辞手法有一定的认识。

四、总结与展望通过对初中语文中考必背文言文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发现文言文知识点涵盖了文言文的基本概念、特点、阅读方法、常见句型和常用修辞手法等内容。

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还能够培养他们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我们希望学生在学习初中语文时能够加强对文言文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个人观点:我认为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初中语文重要知识点解析文言文阅读的技巧与方法

初中语文重要知识点解析文言文阅读的技巧与方法

初中语文重要知识点解析文言文阅读的技巧与方法文言文阅读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考试中常考的题型。

要想在文言文阅读中取得好成绩,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解析初中语文重要知识点,以及分享几种文言文阅读的技巧与方法。

一、初中语文重要知识点解析1. 文言词汇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有着自己独特的词汇。

初中生在学习文言文时,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汇。

比如,"士"指的是读书人,"夫"指的是男子,"妇"指的是女子等等。

掌握这些词汇的含义,对于理解古代文献具有重要帮助。

2. 文言文常用句式文言文的句式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初中生需要学会分析和理解一些常用的文言文句式。

比如,"不"字句:"不知"、"不闻"等;"所谓"句:"所谓仁者"、"所谓大儒"等;"反问句":"孰为"、"安得"等。

对这些句式的掌握,有助于理解和把握文言文的意义。

3. 文言文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存在许多精彩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反复、排比等。

初中生要学会识别和理解这些修辞手法,并分析它们在文言文中所起到的作用。

这样能够更好地领会作者的意图,准确解读文言文的内涵。

二、文言文阅读的技巧与方法1. 梳理文章结构在阅读文言文时,首先要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梳理,明确文章的层次和逻辑关系。

可以通过划分段落、标注关键词等方法,将文章的脉络和内涵清晰地呈现出来。

这样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主旨,提高整体理解能力。

2. 重点研究文言词汇和句式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往往与现代汉语有所差异,因此,重点研究文言文中的词汇和句式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通过背诵和仿写等方式,加深对这些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准确理解文章的意义。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知识点复习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知识点复习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知识点(一)《曹刿论战》1、《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论战》中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论战》中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夫战,勇气也。

4、《曹刿论战》中表明鲁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人民的拥护上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论战》中曹刿断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鱼我所欲也》1. 《鱼我所欲也》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鱼我所欲也》文中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是:舍生而取义者也。

3、《鱼我所欲也》文中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鱼我所欲也》文中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知识点(二)《邹忌讽齐王纳谏》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描写邹忌外貌的句子: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邹忌经过思索,找出妻、妾、客认为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的句子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

初中语⽂⽂⾔⽂考点梳理⽂⾔⽂考点梳理⽂⾔句读专题【读】1.从句⼦结构来看,要掌握两点:(1)主谓间、动宾间、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顿。

今齐地/⽅千⾥ ⾂之客/欲有求于⾂ 余/闻之也久 屠/⾃后断其股(2)成分省略处要停顿。

便要/还家 余⼈各复延/⾄其家2.从语意上看,应把握以下⼏点:(1)前后语意发⽣转折的地⽅⼀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

僧富者不能⾄/⽽贫者⾄焉 ⾃恃其聪与敏/⽽不学者(2)今为⼀词,古代是两个单⾳节词的要分开读,以⽰区别。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3)承接上⽂的句⾸助词、连词与句中语⽓助词后要停顿。

夫/战,勇⽓也 乃/悟前狼假寐 夫/⼤国,难测也(4)表⽰完整概念的短语中不能停顿,否则就把意思读错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予/尝求/古仁⼈之⼼(5)表⽰突出强调的地⽅,停顿要使意思讲得通。

虽千⾥/不敢易也 公/亦尝闻/天⼦之怒乎 烨然/若神⼈【句(⼝诀)】1.⽂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意全理解,始可动⼿把句断。

学⽣给⽂⾔⽂断句时,常犯的⼀个⽑病是⼀边看⼀边点断,看完了⽂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

其实这种“⼀步到位”的⽅法是⾏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密相关的,熟读精思、理解⼤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

马马虎虎不⾏,似懂⾮懂不⾏,读⼀遍两遍、⼀晃⽽过也不⾏。

我们拿到⼀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先要通读全⽂,反复钻研,俗话说“读书百遍,⽽义⾃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然就理解了。

然后根据⽂章的内容,先断出⼏个⼤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断开来。

⽐如:“近塞上之⼈”(塞翁)失马、得马和⼉⼦堕马的事,告诉⼈们不要孤⽴地、静⽌地看待“得”与“失”。

“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基本了解⽂章⼤意后,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堕马”这⼀发展过程,抓住⼈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必考点及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必考点及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必考点及答题技巧课外文言文阅读在中考语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不少同学苦不堪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理一理课外文言文怎么考怎么答!常考课外文言文主题有写人记事和讽谏劝说。

先来两道题感受下(文末附翻译):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写人记事类)申不害者,郑之贱臣也,学黄、老、刑名,以干昭侯。

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

申子尝请仕其从兄,昭侯不许,申子有怨色。

昭侯曰:“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

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已其行子之术而废子之请乎?子尝教寡人修功劳,视次第;今有所私求,我将奚听乎?”申子乃辟舍请罪曰:“君真其人也!”(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二》)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答: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内修政教(整治、整顿)(2)终申子之身(去世)(3)申子尝请仕其从兄(曾经)(4)申子有怨色(脸色或表情)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申不害者马之千里者B.以干昭侯皆以美于徐公C.我将奚听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D.申子乃辟舍请罪曰乃入见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

答:我之所以向你学习,是打算用来治理国家的。

5.请简要说说文中的韩昭侯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答:①知人善用;②明法度;③善于说理;④坚持原则。

(答出两点即可)6.简要谈谈你对文中“修功劳,视次第”的理解,并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答:按照功劳的大小来封赏等级。

这样做有助于维持君王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安定。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讽谏劝说类)后唐庄宗猎于中牟,践蹂民田,中牟令当马而谏。

庄宗大怒,命叱去斩之。

伶人敬新磨率诸伶走追其令,擒至马前。

数之曰:“汝为县令,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奈何纵民稼穑,以供岁赋,何不饥饿汝民,空此田地,以待天子驰逐?汝罪当死,亟请行刑!”诸伶复唱和,于是庄宗大笑,赦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要考点中华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结晶,因此,初中新课标给了中华古诗文以十分重要的位置。

中、高考应试中也都有"得古诗文阅读者得天下"之说。

现在帮你梳理一下初中语文30篇课内文言文的重要考点。

一、为学【常识】清,彭端淑,选集《白鹤堂集》,原题《为学一首示子侄》。

【主旨】人贵在立志,事在人为。

要树立远大志向还要勇于实践,这样方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核心内容】本文是彭端淑写给他的子侄辈的,目的是教育他们的子侄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努力上进。

本文通过讲述蜀鄙二僧的故事,形象阐明了难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第一部分(1)以两个设问句式,通过对比阐发了无论做事还是求学,难易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

第二部分(2—6)记叙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的结局,证明了主观因素对于事业成败的作用,突出了“立志而为”的重要。

“吾一瓶一钵足矣”表现了穷和尚知难而进的勇气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

第三部分(7)由故事引出结论:为学贵在立志,事在人为。

二、天时不如地利【常识】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轲,战国思想家。

《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所著。

②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孟子》中的文章有《王顾左右而言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孔孟论学》第五则,第六则。

【主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提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

【核心内容】①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突出“天时不如地利”。

③突出“地利不如人和”。

④紧接前面的“人和”,运用对比的写法,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三、橘逾淮为枳【常识】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晏婴,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

【主旨】本文记述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机智善辩,挫败了楚王的诡计,维护了个人和祖国尊严的故事。

人物形象:晏子:爱国、机智、善于辞令。

楚王:平庸愚昧,自以为是,自取其辱。

【核心内容】本文以时间为序,先写晏子使楚前夕,楚王与其左右策划侮辱晏子和齐国的诡计;接着写使楚时,晏子智挫楚王,使其自取其辱,鲜明地展现了晏子爱国、机智、善于辞令的特点。

以“橘逾淮为枳”为比喻,生动地阐述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的道理,楚王的平庸愚昧更衬托出了晏子的机智善辩。

①——②写晏子使楚前夕,楚王与其左右策划侮辱晏子的办法。

③——⑥写晏子智挫楚王,使其自取其辱。

四、伤仲永【常识】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主旨】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事例,来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启示:提醒人们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

【核心内容】①写仲永年幼时显露异才。

并通过写他的天赋被挥霍和未能接受后天教育培养的隐患,为后来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

奇异之处: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侧面写出其奇异之处: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②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泯然众人”的结局。

五、周处【常识】选自《世说新语》,为刘义庆编撰、刘义庆,南北朝人,文学家。

【主旨】表现了一个人只要有弃恶从善的决心和行动,就一定能有所成就。

启示: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核心内容】本文从周处年轻时的凶强侠气一直写到周处终为忠臣的结局,表现了一个人只要有心弃恶从善,总是可以有所成就的道理。

本文精心选择了“杀虎斩蛟”和“寻访二陆”两个事例,鲜明地展示了周处勇猛无畏、勇于改错的个性。

本文主要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以虎蛟之害、里人相庆来表现周处年少时“为乡里所患”的特点,揭示了“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的道理。

六、小石潭记【常识】①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人,文学家。

②在教材中我们还学过柳宗元写的《黔之驴》(寓言)和《捕蛇者说》。

③唐宋八大家:唐朝(韩愈、柳宗元) 宋朝(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主旨】本文借景抒情,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通过描写小石潭幽美凄清的氛围,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作者思想感情随景而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核心内容】①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

②写潭中游鱼。

③写小石潭曲折的岸势。

④写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⑤交代同游者。

七、卖油翁【常识】①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欧阳修,字永叔,谥号文忠,宋代文学家。

②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他的文章《醉翁亭记》。

【主旨】本文通过叙述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两件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康肃公的特点是自矜傲慢;卖油翁的特点是沉稳谦虚。

【核心内容】①写陈尧咨射箭。

②写卖油翁酌油。

八、核舟记【常识】选自清朝人涨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作者是明朝人魏学洢,字子敬。

【主旨】这是一篇说明文,通过介绍核舟的形象、结构、主题等,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反映出我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成就。

【核心内容】①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核舟。

②-⑤以空间为顺序,围绕“奇巧”特点,细致说明核舟船舱,船头,船尾,船背各个部分,其中重点写的是船头。

⑥总述核舟体积小、容量大,赞美雕刻者“技亦灵怪矣哉”(雕刻技艺的高超),与开头呼应。

九、愚公移山【常识】本文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列御寇,他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选自《列子》。

【主旨】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不畏艰难,坚毅乐观的精神,也说明了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奋斗的道理。

【核心内容】本文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记叙愚公移山的故事。

①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②写愚公移山的决定和实际行动,以及得到家人的支持和邻里的相助。

③写愚公与智叟的争辩,阐述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道理。

④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最终移山。

与开头相照应。

十、口技【常识】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作者是清朝的林嗣环。

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与其选自同一本书的课文是《核舟记》。

【主旨】本文展现了我国口技艺术的魅力,赞扬了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

【核心内容】①写演出前的准备。

②——④写口技艺人精彩逼真的表演。

(②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的由衷赞叹。

③写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变化。

④写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惊慌欲逃的神态和动作。

)⑤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

十一、陋室铭【常识】①选自《全唐文》。

作者是唐朝的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②“铭”是古代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称颂功德或警诫自己的文体。

【主旨】文章本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核心内容】①-③句点明文章主旨“惟吾德馨”。

陋室不陋。

④-⑦句描写居室环境、来往客人、日常生活,揭示“德馨”的内涵:幽美的环境反映室主人宁静淡泊的心境;学问渊博的来客,表明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恬然自得的生活,表现安贫乐道的情趣和对世俗生活的厌恶,从而最终点明“德馨”是“陋室不陋”的原因。

⑧-⑨句含蓄表达作者以君子自况的高雅情趣。

十二、爱莲说【常识】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是北宋的周敦颐,北宋哲学家。

文中提到的东晋的陶渊明就是我们在教材中学过的文章《桃花源记》的作者。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的“说”有《爱莲说》、《黄生借书说》、《捕蛇者说》。

【主旨】本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高雅自重的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核心内容】文中以菊花的隐逸和牡丹的富贵作为衬托对象,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通过对比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①表明自己独爱莲花,赞美莲花的品格。

②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十三、王顾左右而言他【常识】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孟轲,战国思想家,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孟子的文章有《天时不如地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旨】赞颂了孟子的机智和勇敢,反映了他心怀天下的民本、仁政思想。

启示:我们在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既要观点正确,又要注意方式方法,有时间接地批评比直接的批评有效的多。

【核心内容】本文记叙了孟子与齐宣王的一番对话:有负朋友托付者,应与之绝交;士师没有管理好下属者,应将其罢免;君王治国无方,陷国于混乱者,应将其废黜。

层层深入,步步逼进,从中可见孟子言辞之犀利,思维之缜密。

从作者三个角度设问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于设问,敢于批评时政的人。

①第一个角度:生活中,对待朋友的委托。

②第二个角度:管理中层,士师管理下属。

③第三个角度:国家最高领导人,国君治理国家。

人物形象:孟子:胸有成竹,层层推问,铺垫有序,最终一语中的,警策对手。

齐宣王:有问必答,不知一步步落入陷阱,毫无退路的尴尬,虚伪自大的特点。

十四、公输【常识】节选自《墨子•公输》,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墨翟,墨家的创始人。

《墨子》是墨家经典著作。

【主旨】本文通过叙述墨子以实际行动阻止楚国攻宋的故事,反映了墨家反对侵略别国的“非攻”思想,表现了墨子为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不辞辛劳的可贵精神和善于论辩的政治才能。

【核心内容】开头:交代故事的起因。

主体: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论辩,使公输盘理屈词穷的经过。

十五、曹刿论战【常识】选自《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相传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

【主旨】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技术,终于使弱鲁战胜强齐的史文,突出地阐明了战胜的原因:取信于民及善于掌握战机。

【核心内容】①写曹刿帮助鲁庄公明白战前准备工作的关键。

②写战争的经过,再次显示了曹刿的远谋。

③写战后论述取胜的原因。

人物形象:曹刿的特点是:有政治远见,善于把握战机,沉着冷静,有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鲁庄公的特点是:目光短浅,急躁冒进,虚怀若谷,礼贤下士。

十六、邹忌讽齐王纳谏【常识】选自《战国策•齐策》。

《战国策》由西汉的刘向编订而成。

邹忌,战国齐人。

【主旨】文章通过比美小事,联系到治国大事,劝谏齐王不要在赞美声中陶醉,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位高权重者容易受到阿谀和蒙蔽,只有广开言路,虚心接受批评和建议,并积极地加以改正,才能修明政治。

【核心内容】①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自信,与后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知之明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