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均衡假定的反思
西方经济学读后感(共7篇)
西方经济学读后感(共7篇)第1篇:西方经济学读后感西方经济学读后感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
它是15世纪西方经济学产生,18世纪西方经济学建产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到目前为止认为是能够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和系统化形成的。
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
《西方经济学》主要介绍流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
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还大胆解说政府日益加码的经济调控。
它既赞美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效率优势,也无情的剖析市场机制在不少领域资源配置上的诸多缺陷。
一、西方经济学分类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稀缺性假设、利己主义假设、理性假设。
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以总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市场失灵、政府有效。
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与实验观察与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开始,其中,“观察”是指在不进行人为干预的前提下,将实际发生的经济现象及其过程客观地记录下来。
“实验”则是在某种人工控制条件下,小范围模拟现实经济现象,并据此对现实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推断。
一般来说,经济现象是不可逆的随机过程,因此,经济学研究只宜使用观察法,而不宜使用实验法。
例如,一个农民率先栽种苹果发了财,于是推而广之,号召广大农民群起效仿,结果并不会使所有农民都发财,而是导致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大家都赔钱。
不过,有时候经济学家也进行实验。
例如,一个农民率先栽种苹果发了财,于是在周围局部范围内推广,结果许多农民都跟着富了起来。
《西方经济学(精要本,第二版)》思考与练习解答
《西方经济学(马工程版)》思考与练习解答导论一、简答论述题1.西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案要点: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总体行为。
具体而言,微观教学研究单个的居民户如何做出消费和劳动供给决策,研究单个的厂商如何做出产品供给和要素需求决策。
与此相对应,宏观经济学研究一个经济体的总体消费、总的就业、总的供给。
在上述基础上,微观经济学研究某一类商品的供求均衡与价格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宏观经济学则是研究一个经济体所有商品与服务的总供求、总产量和一般物价。
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学是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学的结论是通过微观分析得出来的。
2.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案要点:西方经济学研究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
3.西方经济学一般方法论与具体研究方法之间的区别是什么?答案要点:一般方法论包括演绎推理、方法论个人主义、理性原理假设和求解均衡,这些属于根本性的方法,是基础层面的,是目前所谓主流经济学都要遵循的一种研究范式,是一种原理。
而具体研究方法则是用来实现上述研究方式的工具,研究者会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和目的而从各种研究工具中选择合适的工具。
一个理论有没有采用上述一般方法论决定了这个理论是不是经济学,而上述各种具体研究方法则不具有这个性质。
4.什么是方法论个人主义?它在西方经济学研究中是怎样体现的?它的局限性是什么?答案要点:方法论个人主义是经济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思路,不是鼓励个人主义行为。
方法论个人主义相信,不管是哪个层面的总体经济结果,都是由经济体中每一个参与者的决策带来的。
简单来说,它认为总体是个体的加总。
因此,不管是研究一个市场或是一个行业,还是研究总体经济,都需要从分析单个经济决策者如居民户和厂商等的选择行为着手展开研究,由此推断他们的选择会带来什么样的经济后果。
例如,西方经济学研究商品的需求时,它会讨论一个代表性的消费者是如何在价格与收入约束下选择各个商品的消费需求,然后由此推知所有的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是什么。
西方经济学(精要本,第二版)思考与练习解答
《西方经济学(马工程版)》思考与练习解答导论一、简答论述题1.西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案要点: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总体行为。
具体而言,微观教学研究单个的居民户如何做出消费和劳动供给决策,研究单个的厂商如何做出产品供给和要素需求决策。
与此相对应,宏观经济学研究一个经济体的总体消费、总的就业、总的供给。
在上述基础上,微观经济学研究某一类商品的供求均衡与价格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宏观经济学则是研究一个经济体所有商品与服务的总供求、总产量和一般物价。
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学是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学的结论是通过微观分析得出来的。
2.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案要点:西方经济学研究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
3.西方经济学一般方法论与具体研究方法之间的区别是什么?答案要点:一般方法论包括演绎推理、方法论个人主义、理性原理假设和求解均衡,这些属于根本性的方法,是基础层面的,是目前所谓主流经济学都要遵循的一种研究范式,是一种原理。
而具体研究方法则是用来实现上述研究方式的工具,研究者会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和目的而从各种研究工具中选择合适的工具。
一个理论有没有采用上述一般方法论决定了这个理论是不是经济学,而上述各种具体研究方法则不具有这个性质。
4.什么是方法论个人主义?它在西方经济学研究中是怎样体现的?它的局限性是什么?答案要点:方法论个人主义是经济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思路,不是鼓励个人主义行为。
方法论个人主义相信,不管是哪个层面的总体经济结果,都是由经济体中每一个参与者的决策带来的。
简单来说,它认为总体是个体的加总。
因此,不管是研究一个市场或是一个行业,还是研究总体经济,都需要从分析单个经济决策者如居民户和厂商等的选择行为着手展开研究,由此推断他们的选择会带来什么样的经济后果。
例如,西方经济学研究商品的需求时,它会讨论一个代表性的消费者是如何在价格与收入约束下选择各个商品的消费需求,然后由此推知所有的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是什么。
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
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一.西方经济学的渊源以及发展:经济学,在西方社会被成为“社会科学的皇后”。
所谓当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是指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以后产生并流行于当今西欧、北美和受其直接影响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学说,它是以往西方经济学说的继续和进一步发展。
因此,要了解当代西方经济学,就不需首先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演变和历史概貌。
(一)古代中世纪的西方经济学(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15世纪),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但在此之前,人类社会已经存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高,自认经济占统治地位,社会分工和交换不发达,经济联系不密切,人们的经济活动比较简单,那时人们还没有把经济关系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
但是,在古代中世纪的许多著作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在考察物质资料生产等经济活动时曾探讨过经济问题,并发表过许多杰出的见解,这些杰出的见解就成为经济学产生的思想渊源。
古希腊学者的经济学说都产生于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前404年)后古希腊奴隶制城邦的危机时期。
因此,对当代西方经济学思想渊源的考察,一般也就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
(二)近代西方经济学体系的形成与演变(16世纪—19世纪60年代),在西欧封建社会的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14—15世纪,商品市场关系已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开始稀疏地出现;重商主义是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产生的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
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就是金银,金银就是财富;财富的真正来源是对外贸易的顺差。
因此,他们主张政府积极干预经济,把政府一切经济活动统统归结为攫取金银。
重商主义者的这种理论和政策主张,在英、法等国,从15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下半叶这200年左右时间内一直占统治地位。
随着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在英、法等国逐渐形成了一股反对重商主义的社会经济思潮,强调从生产领域来研究财富增长,主张自由放任,这就是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重大变革。
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原因及调节措施
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原因及调节措施嘿,伙计们!今天我们来聊聊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原因及调节措施,这可是个大话题呢!别急,我会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你们聊聊这个话题。
咱们得明白什么是国际收支平衡。
简单来说,就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和支出要保持平衡,既不能收太多钱,也不能花太多钱。
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经济稳定发展。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国际收支失衡呢?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咱们一点点来说。
我们来看看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交换商品和服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一个国家的进口多于出口,或者出口多于进口,就会导致国际收支失衡。
比如说,中国生产了太多的产品,但是卖不出去,这时候就需要进口其他国家的货物来平衡国内市场。
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的出口多于进口,那么它就可以赚到更多的外汇,从而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投资也是影响国际收支的一个重要因素。
外国投资者在中国投资,会带来资金流入,从而使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
但是,如果这些投资没有带来足够的收益,或者出现了亏损,那么就可能导致国际收支失衡。
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外投资的管理,确保投资能够带来实际效益。
接下来,我们说说旅游业。
旅游业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吸引外国游客可以带来外汇收入,但是如果旅游业管理不善,可能会导致外汇流失。
比如说,有些景区存在“黑导”现象,他们会高价出售门票,甚至诱导游客购买不必要的商品,这样的行为就会让外国游客感到不满,从而导致旅游收入减少。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旅游业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让外国游客真正感受到中国的魅力。
那么,如何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呢?这里有很多方法,咱们来聊聊。
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汇率来调节国际收支。
汇率是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如果一个国家的汇率升高,那么它的出口商品就会变得更贵,进口商品就会变得更便宜,从而有助于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调整汇率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不能随意操作。
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
比如说,我们可以对某些进口商品征收更高的关税,这样就可以抑制进口需求,从而促进出口增长。
宏观经济学习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宏观经济学习心得体会篇一: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心得体会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心得体会经管土管学院市场营销1102王晓彤20XX30620XX25学习宏观经济学,从整体的角度出发,为培养经济思维和分析金融时事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知道,宏观经济学探讨的是国民经济总体的运行规律,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我主要从如何区别它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宏观经济学相关的理论和这些理论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被应用三个方面入手,分析表达我的一些学习心得。
(一)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宏观经济学和上学期学习的微观经济学不太一样,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经济单位的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经济。
用一个比喻来说,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树木,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森林。
就主要区别来说,将其分为以下四点: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又不是毫无联系的,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
经济学的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而资源得最优化配置,这其中离不开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协调发展。
第二,两者都采用了实证分析法,属于实证经济学。
第三,微观经济学应该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但总体经济行为不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以市场经济制度为背景,都是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分析市场经济之下经济的运行规律与调控。
(二)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在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中,产生了许多理论派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凯恩斯主义,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也出现了其他的一些理论和主义。
面对如此众多的理论,我们应该分别进行了解并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对经济形势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策略。
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会接触一些以前司空见惯,却没有细心思考的问题,例如失业和物价上涨。
学了宏观经济学后,我知道了失业不仅包含我们日常所理解的那一层意思,它还有一层意思叫自愿失业,即有劳动能力的人不愿工作,不愿提供劳动力。
宏观经济学的心得体会
宏观经济学的心得体会第一篇:宏观经济学的心得体会宏观经济学的心得体会从这一学期的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我们了解到了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搞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的基本内容是人力、物力、财力的平衡,包括财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平衡,物资供求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劳动力资源和需要的平衡等。
另外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还包括充分就业,资源优化配置,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收入公平。
充分就业。
所谓充分就业并不是指每个人都有工作,而是指每一个有工作能力并且愿意工作的劳动者都有工作。
从更广泛的范围讲,充分就业又指现实的、可供利用的各种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不存在闲置无用的资源。
资源优化配置。
它指的是通过对整个社会的财力、物力、人力等经济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从财政角度讲,资源优化配置主要是指财力资源流向和流量的优化,即通过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实施资金分配,调节各种经济资源的投向,使之在各部门、各地区之间合理配置,以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物价稳定。
它指的是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物价稳定并不排斥个别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也并非是物价总水平的固定不变。
只要在一定时期内,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在社会可接受范围内,即可视为物价稳定。
经济增长。
它指的是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避免经济停滞或下降。
国际收支平衡。
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与它国之间进行的各种经济交易的收支平衡,具体体现为一个适当的国际储备水平与一个相对稳定的外汇汇率,它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收入公平。
“公平”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
在现阶段,就大多数人来说,对“公平”所能达成的共识仅仅在于:收入与义务应成正比例变动,收入多者承担较多社会义务,收入少者承担较少的社会义务。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一、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有两种政策工具,即自动稳定器和自定措施。
自动稳定器不需要政府采取什么决策,它在具体情形下会自动生效,从而减少总产出水平的波动。
关于对宏观经济学的认识
关于对宏观经济学的认识一、宏观经济学源于何时“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这个术语,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于1933年在《动态经济学中的传播问题与推动问题》一文(伦敦,1933)中提出的;作为与“微观经济学”相对称的术语在教科书中被首先使用,则是在美国肯尼斯·博尔丁的《经济分析》一书中(纽约,1948)。
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创立以1936年凯恩斯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的出版为标志,这一点在西方经济学界是没有争议的,但对宏观经济学到底源于何时却有不同的看法。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看法认为,重商主义者最早研究了宏观经济问题,因为他们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考察了国民财富问题,并认为流通领域是国民财富产生和增加的源泉。
第二种看法认为,宏观经济学最早产生于重农学派,理由是法国重农经济学家魁奈分析了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把国民财富产生和增加的源泉从流通领域中转移到了生产领域中。
第三种看法认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是宏观经济学的最早研究者,因为他们不仅从普遍的物质生产领域考察国民财富的产生和增加,而且还从国民收入核算的角度考察了宏观经济的运行。
这三种观点中,厉以宁教授(1986)认为,第一种观点是不恰当的。
尽管重商主义学说作为最早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确实考察了国民财富问题,但由于其研究对象仅停留在流通领域内,停留在对交换对象的观察上,因而它建立的不是一种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的理论体系,并没有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因而也就谈不上是宏观经济学的源头。
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一书中认为,第二种和第三种看法都是有道理的。
这是因为,如果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角度看,法国重农主义者在宏观经济学说史中的贡献不可忽视;如果从国民收入核算和国民财富增长的角度来看,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成就同样不可抹杀。
因此,可以认为法国重农主义者和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都是宏观经济学的开创者和先驱,他们的宏观经济理论是互相补充的,共同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源头。
西方经济学对经济不平衡与经济政策的观点
西方经济学对经济不平衡与经济政策的观点一、引言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广泛研究经济现象的学科,关注经济不平衡和相应的经济政策一直是其中的核心议题。
本文将探讨西方经济学对经济不平衡的观点,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经济政策建议。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从不同学派和经济学家的观点入手,以深入探讨这一重要主题。
二、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学派1. 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学派之一,强调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和资源配置的最佳性。
从新古典的角度看,经济不平衡主要是由市场因素引起的,如需求和供给的波动。
他们认为,自由市场可以自行纠正这些不平衡,无需干预。
然而,一些批评者认为这一观点忽视了市场失灵和不平等问题。
2.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强调政府在调整不平衡经济中的重要角色。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认为,市场在短期内可能无法有效调整,因此政府应采取干预措施,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或抑制需求,以维持经济稳定。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这种政策可以缓解失业和通货膨胀等不平衡问题。
3. 新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和规则对经济不平衡的影响。
他们认为,不完善的市场和不合理的规则会导致资源分配不当和市场失灵。
因此,他们建议改革制度,以确保市场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三、经济不平衡的主要类型1. 收入不平衡收入不平衡是指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
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过大的收入不平衡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和不公平。
凯恩斯主义者主张通过税收政策和社会福利措施来减小这一差距,而新古典经济学则更强调市场的自由调整。
2. 贸易不平衡贸易不平衡发生在一个国家的进口和出口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时。
这可能导致国际收支问题和汇率波动。
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自由度和自由贸易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而凯恩斯主义者则可能主张采取控制措施来管理贸易不平衡。
3. 资本不平衡资本不平衡是指不同地区或产业之间的资本投入不均衡。
新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认为资本应该自由流动,而凯恩斯主义者可能主张政府干预以促进资源再分配。
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原因及调节措施
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原因及调节措施1. 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概念国际收支平衡,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高深,但其实就像是家里的收支账本。
说白了,就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收入和支出的“对账”。
想象一下,如果你一个月赚了1000块,但花了1200块,那就得咬牙切齿地找出200块的“黑洞”了。
国家的国际收支也是如此,收入来自出口、投资等,支出则包括进口、对外援助等。
如果收支不平衡,经济就可能出问题,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2. 国际收支失衡的宏观原因2.1 经济结构问题首先,经济结构的原因可不能忽视。
有些国家就像是那种“重口味”的美食家,只喜欢吃肉,不喜欢青菜。
比如说,过于依赖某种资源的国家,一旦那种资源的市场价崩了,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再加上,如果一个国家的产业链条短,科技水平低,出口产品就显得乏善可陈,难以吸引外资。
这时候,收入和支出的差距就越来越大,收支失衡就像是没节制的挥霍。
2.2 因素再来看看因素。
相关部门的财政、货币,都是影响国际收支的重要角色。
如果相关部门一味鼓励消费,导致进口暴增,那自然是“收入比支出少”,成了“负翁”。
反之,相关部门如果积极推动出口,或者采取措施刺激投资,就能缓解收支不平衡的问题。
就像家长管孩子的花钱习惯,得教他量入为出,不然早晚得吃土。
3. 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措施3.1 货币的调整那么,面对收支失衡,怎么调整呢?首先,货币是个好帮手。
比如说,如果本国货币贬值,那出口就会变得便宜,吸引更多外国买家。
就像你打折的衣服,立马就能引来一大波顾客,呵呵。
不过,贬值也有风险,进口的成本会增加,可能让消费者的生活成本上升,这就需要小心翼翼了。
3.2 财政的优化再者,财政也得跟上。
比如,相关部门可以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提升国内生产能力。
这样,出口的货物就有了质的飞跃,收入自然跟着水涨船高。
另外,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把钱花在刀刃上,这样才能实现长久的平衡。
就像一个聪明的理财师,懂得如何配置资产,让每一分钱都发挥它最大的效益。
关于均衡汇率的反思
2. 正文
2.1 理论基础
均衡汇率是指一个国家货币汇率与其相对应的经济基本面相匹配的情况。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汇率处于均衡状态,那么其出口和进口将处于均衡状态,国际收支将得到平衡。汇率的均衡对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理论基础为我们提供了分析汇率均衡的基本框架,但在实践中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政策干预,以实现汇率的均衡。这对于维护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2.2 实践经验
实践经验是我们对均衡汇率的理解和应对措施的具体实践过程,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案例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均衡汇率的管理方法和技巧。我们需要关注国际间的汇率变动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货币政策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我们需要结合国内经济状况和外部经济形势,制定灵活的汇率管理政策,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性。我们还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协调,共同应对全球汇率波动带来的挑战。我们要坚持市场化改革,逐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通过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趋势,保持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均衡汇率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经济概念,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汇率机制可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保持汇率的稳定。这包括适时的干预市场,确保汇率不会出现大幅波动,同时也要注意避免人为操纵汇率导致不良后果。
虽然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但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经验积累,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汇率波动带来的影响。只有不断的探索和改进,才能使均衡汇率的理念得到更好的实践和推广。
对经济学中均衡思想的剖析及反思
、Hale Waihona Puke 论的 ,一个是牛顿 力学或机械论的。前者靠了 “ 物竞天择 ”的假
在第二阶段 阿罗主导建立了 ” 一般均衡 理论 并使其成为 设解释世界。后者则从 “ 性均衡 “解释世界。芝加哥学派的悍 公认的经济分析 的语境 ( 理 即对话双方得 以相互理解的背景环境) 。例 将们从 5 年代开始不断地论 证说 理性 均衡足 以解释那些 能够观 如当经济学家谈到 ” O 效率 ” 福利损失“或 ” ,” 国民生产 总值 等问 察到 的社会现 象。以家庭选择为例 如果最 初有 两类家庭 ,一类 题时 他们往往已经假设 了一般均衡的存在 ,并以所谈论的状态和 是胡乱花钱 ,随机消费 ;另一类则遵从 微观经济分析 ,仔 细计算 假想中实现 了的一般均衡状态作比较。6 罗的工作基于希克斯 ( h - " 7 Jn o 每一分钱的最 大效用 那么千百年 以后 当我们来观察这个社会 17 年 同阿罗分享诺贝尔奖)4 92 O年代 的研究 。希克斯在 时,我们还可能看到那些随机 消费的家庭吗 7他 们毫无疑 问地早 研究中总是注意到在两个商品相交换的市场之外还有另外第三个市 已从地球上消失 了。他们的消失是 因为他们无法适应生存环境 . 场 ( 例如 “ 一般等价物 的市场 ) 正是这三个市场同时达到 的均
现代经济学尤其是芝加哥学派 ,通过 12 0年奈特和扬格的作 到 它们各 自的均衡呢 在博弈论里 这个问题 变成 了:如果每个人 9 用 ,直接继承 了英国经验主义学派 的传统。但他们在其传播过程 的最优 决策都依赖于他 对其他人行 为的 ( 均衡 的和非 均衡的 ) 猜 中.受到其他大学那些强调数学分析或统计分析的经济学家的 ( 也许 测 那么如何保 证所有人 的猜测 同时达到某种 集体 均衡呢7 是竞争性的 ) 影响.逐渐远离了休谟和亚当 ・ 斯密为主开创 的传统。 经济学中均衡思想 的发展经历了三个 阶段 。第一个阶段 由马 这类 问题 由拓扑 学的不动 点定理解决。 卢卡斯进而批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企 图把私人企业当成机器 ,
宏观经济学读后感
宏观经济学读后感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整体经济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学科。
在这门学科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国家经济的总体状况,包括国民收入、通货膨胀、失业率等重要指标,以及政府如何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影响经济运行。
通过学习宏观经济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为我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个人投资决策提供更好的参考。
在读完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后,我对国家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学习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指标,我了解到这些指标对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尤其是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它们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
在学习中,我还了解到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于经济的影响。
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供给来影响经济运行,而财政政策则是通过政府的税收和支出来影响经济。
这些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宏观经济学,我还了解到了全球化对于国家经济的影响。
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活动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比如国际金融危机、贸易摩擦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合作,加强国际经济治理,以及制定更加开放的政策来适应全球化的发展。
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区别。
经济增长主要指的是国家国民收入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则包括了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了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经济发展则是经济增长的目标。
通过学习宏观经济学,我还了解到了经济周期对于国家经济的影响。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在一定时期内经历的繁荣、衰退、复苏和衰退的循环。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来应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比如在经济衰退时采取扩张性政策来刺激经济,而在经济繁荣时则采取收缩性政策来避免通货膨胀。
2023年宏观经济学的心得体会(十四篇)2023年
2023年宏观经济学的心得体会(十四篇)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宏观经济学的心得体会篇一一,理论基础仍是重点当然宏观经济理论的学习仍旧是基础,凯恩斯的理论仍旧是学习的重点。
随着经济的进展,在肯定的时期产生了一些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凯恩斯主义一度走入低谷,但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进展趋势是凯恩斯主义将重新受到重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信任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靠拢,新增长理论将连续是一个讨论热点,不远的将来宏观经济学将消失新的综合。
二,宏观经济问题的关注和理论的应用在本课的学习中着重讲到了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问题:首先,经济的增长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我国的经济增长现状为例。
现阶段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感觉到财宝的相应快速增加,甚至感觉在缩水。
究竟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能持续多久?这个问题从乐观和悲观两方面来分析,并从两种观点中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的现状。
中国近几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很快,增长百分比在10%左右,但是人们始终对现在反应经济增长的gdp的核算是否能反应经济的实际增长存在怀疑,所以在学习中我们引入了绿色gdp的核算。
除了对经济增长的关注,我们还对经济周期、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都进行了学习,分别以中国的数据作为实例进行了具体的( 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在1998年至现在国家始终采纳稳健的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可以用讨论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is-lm曲线来分析,并且对is-lm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每一个国家不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所以is-lm模型进一步扩展为is-lm-bp模型。
这样可以更完善分析各国的经济。
从is-lm模型中还可以推出ad-as曲线,这时价格不再作为一个常量而是作为一个变量来考虑,并且把总供应和总需求结合了起来。
对宏观经济学的认识及看法
对宏观经济学的认识及看法宏观经济学就像一座巨大而神秘的城堡,里面有着错综复杂的结构和无数的宝藏等待我们去探索。
在宏观经济学的世界里,国内生产总值(GDP)可是个超级明星概念。
它就像一个万能的度量衡,衡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GDP 的增长是不是像一场盛大的狂欢派对,大家都盼着它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呢?当GDP 上升时,就好像看到一个城市的建设工地热火朝天,新的高楼大厦像春笋般拔地而起,工厂里机器轰鸣,生产出各种各样的商品运往世界各地,这是不是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充满了活力与生机呢?通货膨胀则像一个调皮的小鬼,时不时地出来捣乱。
物价像断了线的风筝,不受控制地往上飞。
原本能买一大袋苹果的钱,通货膨胀后可能只能买到几个苹果了,这是不是像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财富在一点点缩水,像手中的沙子从指缝间溜走呢?而政府就像一个智慧的魔法师,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手段来试图驯服这个调皮鬼。
比如提高利率,就像给经济的快车踩了一脚刹车,让物价上涨的速度慢下来;增加税收,是不是像从市场这个大口袋里抽走一些钱,减少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呢?失业率就像一片乌云,笼罩在社会的上空。
那些失业的人们,他们的心情是不是像在黑暗的隧道里迷失了方向,充满了迷茫和焦虑呢?宏观经济学研究如何降低失业率,就像在寻找驱散乌云的阳光。
政府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就业岗位,这是不是像在荒芜的土地上播撒希望的种子,让人们有机会重新找到工作,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呢?企业的发展也对失业率有着重要影响,一家蓬勃发展的企业就像一艘巨大的轮船,能搭载许多求职者,让他们在经济的海洋里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宏观经济学还关注国际贸易这个大舞台。
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就像一场盛大的舞会,每个国家都带着自己的特色产品和服务前来参加。
出口像一个国家派出的优秀舞者,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魅力,为国家赚取外汇,这外汇是不是像在国际舞台上赢得的珍贵奖杯呢?进口则像引进其他国家的优秀表演,丰富本国人民的生活。
国际收支不平衡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分析
国际收支不平衡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分析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逐渐引起广泛关注。
国际收支不平衡是指一个国家的国际收入与支出之间存在长期不平衡的状态。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经济的互补性和互动性,但不平衡的国际收支往往会对宏观经济稳定产生影响。
首先,国际收支不平衡可能导致贸易逆差问题,进而对经济稳定造成冲击。
贸易逆差是指一个国家的进口大于出口,形成的贸易不平衡状况。
贸易逆差意味着国内需求过大,无法通过国内生产满足,进而依赖进口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一旦国际收支不平衡导致贸易逆差问题加剧,可能引发国内生产能力不足、就业压力增大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对宏观经济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国际收支不平衡还可能导致外汇市场波动加剧,影响汇率稳定,进而对宏观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国际收支不平衡意味着外汇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当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程度加大时,可能引发外汇市场波动,出现汇率的大幅波动。
汇率的剧烈波动可能导致外贸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加,出口收入下降,进口成本增加,进而对国内经济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另外,国际收支不平衡还可能带来金融风险,对宏观经济稳定构成挑战。
当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时,资本流动可能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金融风险的加剧。
资本流动的混乱可能引发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导致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等的不稳定,对宏观经济造成较大冲击。
然而,要全面分析国际收支不平衡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也需要看到国际收支不平衡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国际经济的互补性和互动性。
国际收支不平衡可能意味着资源再配置的合理性和经济结构的优势互补。
一些国家通过国际收支不平衡,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从而促进了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因此,国际收支不平衡并不一定意味着宏观经济稳定一定会受到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国际收支不平衡对宏观经济稳定产生的影响是复杂的,既有可能对经济稳定造成不利影响,也有可能带来结构性调整和优势互补。
宏观经济的经济不均衡
宏观经济的经济不均衡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活动的学科,关注的是经济的总体运行和宏观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然而,宏观经济往往面临着经济不均衡的问题,即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收入、财富和资源分配存在不平等现象。
本文将探讨宏观经济的经济不均衡现象及其影响。
首先,宏观经济的经济不均衡体现在收入分配上。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不同个体的生产能力和市场地位存在差异,导致收入分配不均。
一方面,高技能、高资本的劳动者和企业主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另一方面,低技能、低资本的劳动者则面临较低的收入水平。
这种收入分配不均衡不仅影响个体的生活水平,还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和社会阶层的固化。
其次,宏观经济的经济不均衡还表现在财富分配上。
财富分配不均衡意味着一部分人拥有较多的财富,而另一部分人则相对较少。
这种财富不均衡可能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社会不公平。
富人能够通过投资和消费来获取更多的财富,而贫困人口则难以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
财富不均衡还可能导致经济的不稳定,因为富人的消费和投资决策更加波动,从而影响整体经济的波动。
此外,宏观经济的经济不均衡还体现在资源分配上。
资源分配不均衡意味着一部分地区或行业拥有更多的资源,而其他地区或行业则相对较少。
这种资源不均衡可能导致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和产业结构的失衡。
发达地区和产业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源和投资,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而落后地区和产业则面临着发展滞后和就业困难的问题。
这种资源分配不均衡可能进一步加剧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
经济不均衡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一方面,经济不均衡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冲突。
当收入和财富不均衡达到一定程度时,社会中的不满情绪和不公平感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
另一方面,经济不均衡还可能影响经济增长和发展。
过度的经济不均衡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下降,从而阻碍经济的长期增长。
为了解决宏观经济的经济不均衡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社会福利政策来调节收入和财富分配。
对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均衡假定的反思
对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均衡假定的反思一、导言自从《通论》出版以后,西方经济学界对于该书的基本思想及其政策主张的批评,始终没有停止过。
一方面,在凯恩斯学派内部,以英国罗宾逊夫人为首的凯恩斯派和以美国萨缪尔森为首的凯恩斯派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大论战;另一方面,新奥地利学派、货币学派等不停从外部抨击凯恩斯主义,特别是包括货币经济周期(理性预期)学派和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在内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进行了全面的攻击。
不管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新凯恩斯主义(New Keynesianism)如何提出各种各样的价格粘性理论和消费函数来弥补其微观基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的批评之一),通过建立各种通货膨胀模型来解释经济滞胀(来自现实的挑战),他们始终回避其均衡假定给其理论带来的非真实性,坚定地从凯恩斯那里得来的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均衡假定的基础上构建和修改其理论,而固执地置科尔内(或译科奈尔)、贝纳西等人对他们所采用的均衡分析方法的批评于不顾。
张建平在其《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也对凯恩斯《通论》中的投资恒等于储蓄的观点提出了挑战,虽然他看到了凯恩斯在论述投资恒等于储蓄的论点时的一些逻辑错误,并得出了储蓄等于零等结论,但他的批评并不是很彻底。
而凯恩斯主义在中国目前面临的困境也再次让我们反思其科学性。
本文拟从凯恩斯主义的“投资恒等于储蓄”假定为例来说明其在逻辑上存在的矛盾和与常识的冲突,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反思以均衡假定为理论基础的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在方法论上的科学性,进而希望对推崇进行宏观需求管理政策的政府和推崇在均衡假定基础上构建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经济学者有所启发。
二、均衡假定的逻辑错误和与常识的冲突自从凯恩斯的《通论》出版以来,宏观经济学逐渐成为一个比较系统而相对独立的学科,后人将凯恩斯的短期经济增长模型进一步长期化为外生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纵观其理论构建,都有一个共同的假设:市场能够自动实现均衡。
对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总体评价
作者: 常云昆
作者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政教系
出版物刊名: 人文杂志
页码: 65-70页
主题词: 西方宏观经济学;资本主义经济;总体评价;大量失业;宏观经济理论;资本主义制度;充分就业;闲暇时间;均衡分析;资本形成
摘要: <正> 近年来,西方宏观经济学被我国经济学界引进,其主要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研究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由于西方宏观经济学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上形成的、对经济运行过程进行研究的学说,它的理论观点和理论方法中,既有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庸俗性的一面,又有反映商品经济运行过程的客观的一面,如何有选择地、批判地吸收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合理成分,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就需要对西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评价。
宏观经济学论文浅谈宏观经济中的“均衡”现象
浅谈宏观经济中的“均衡”现象关键字:产品市场均衡货币市场均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IS-LM模型摘要:借助图形和理论知识对产品市场均衡和货币市场均衡以及其中的一些经济要素进行分析,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某些要素的变动对经济造成的影响。
分析IS曲线和LM曲线,为理解和分析解决部分经济问题提供借鉴。
正文: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字眼:“均衡”。
均衡思想是我们学习宏观经济学当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我们分析解决宏观经济学当中很多问题的重要方法,更是我们国家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整的一个重要目标。
说到经济中的“均衡”,我们很容易就想到它的反义词不均衡,“动荡”,而经济动荡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经济危机。
研究过经济的人多数都记得发生在1929-1933年的那次经济危机,它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是迄今为止资本主义世界发生过的最全面、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
这次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社会陷入了几乎“全部毁灭”的危险境地,它迫使各国政府相继走上国家干预经济的道路。
而各国干预经济的目的就是重新建立世界经济发展的均衡状态。
当今社会,宏观经济政策的一大任务就是如何把市场调节机制和国家的干预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以确保宏观经济政策能在经济生活中发挥出最大的效能,确保本国经济的发展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持在均衡状态。
由此可见,均衡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那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宏观经济中的均衡现象就成了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均衡思想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学习宏观经济学的窗户。
面对均衡现象,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在这里,本人结合国家的一部分宏观经济政策,例如利率和税收的调整等,针对短期宏观经济中出现的产品市场均衡现象和金融市场均衡现象进行简单分析。
注释:该分析是我结合书本的基本原理后谈的一些对宏观经济学中一些均衡现象的理解,并结合一些小例子对此作出了简单说明。
但是由于我的专业水平有限,且对电脑做图不是很了解,若我在下面的论述中使用的画图有事么不到之处,请老师不要见怪;若我的理解和论述有不当之处,请老师加以改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均衡假定的反思一、导言自从《通论》出版以后,西方经济学界对于该书的基本思想及其政策主张的批评,始终没有停止过。
一方面,在凯恩斯学派内部,以英国罗宾逊夫人为首的凯恩斯派和以美国萨缪尔森为首的凯恩斯派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大论战;另一方面,新奥地利学派、货币学派等不停从外部抨击凯恩斯主义,特别是包括货币经济周期(理性预期)学派和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在内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进行了全面的攻击。
不管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新凯恩斯主义(New Keynesianism)如何提出各种各样的价格粘性理论和消费函数来弥补其微观基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的批评之一),通过建立各种通货膨胀模型来解释经济滞胀(来自现实的挑战),他们始终回避其均衡假定给其理论带来的非真实性,坚定地从凯恩斯那里得来的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均衡假定的基础上构建和修改其理论,而固执地置科尔内(或译科奈尔)、贝纳西等人对他们所采用的均衡分析方法的批评于不顾。
张建平在其《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也对凯恩斯《通论》中的投资恒等于储蓄的观点提出了挑战,虽然他看到了凯恩斯在论述投资恒等于储蓄的论点时的一些逻辑错误,并得出了储蓄等于零等结论,但他的批评并不是很彻底。
而凯恩斯主义在中国目前面临的困境也再次让我们反思其科学性。
本文拟从凯恩斯主义的“投资恒等于储蓄”假定为例来说明其在逻辑上存在的矛盾和与常识的冲突,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反思以均衡假定为理论基础的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在方法论上的科学性,进而希望对推崇进行宏观需求管理政策的政府和推崇在均衡假定基础上构建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经济学者有所启发。
二、均衡假定的逻辑错误和与常识的冲突自从凯恩斯的《通论》出版以来,宏观经济学逐渐成为一个比较系统而相对独立的学科,后人将凯恩斯的短期经济增长模型进一步长期化为外生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纵观其理论构建,都有一个共同的假设:市场能够自动实现均衡。
但是,正是这个假设将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引入了歧途,对于原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新凯恩斯主义、哈罗德—多马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索洛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而言,它都是一个难以回避的硬伤。
也许有人会说,宏观经济学就是因为市场在短期内不能自动实现均衡,以均衡为基本理念的微观经济学不能很好地对此给予解释才产生的,怎么会假定市场能够自动实现均衡呢?为什么说假定储蓄等于投资就意味着市场能自动实现均衡呢?这要从凯恩斯在其《通论》中对投资I和储蓄S的定义说起。
凯恩斯在文中认为:“所得等于本期产品之价值,本期投资等于本期产品中未作消费之用者——那一部分产品之价值,储蓄等于所得减去消费,只要大家同意这些用法(这些既与常识不悖,又与传统相符的用法),则投资与储蓄自然相等”。
上述关系用公式表示为:“所得=产品价值=消费+投资储蓄=所得-消费故储蓄=投资(即I=S)这三个等式就是着名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方程。
不管是后来希克斯和汉森建立的模型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新古典综合派的AD-AS(总供求)模型,还是哈罗德—多马建立的C=的经济增长理论、索洛建立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都隐含了这个假定。
而且这个命题被后人称为是一个恒等的公理,表示为I≡S。
可见,凯恩斯的思想影响之深远。
在凯恩斯看来,“所得等于本期产品之价值,本期投资等于本期产品中未作消费之用者——那一部分产品之价值,储蓄等于所得减去消费”既与常识不悖又与传统相符,故将这几个命题作为他的理论基石,其推导的结果是“投资与储蓄自然相等”。
但在凯恩斯的这个逻辑推理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或错误:第一,把市场不出清这个问题给假定掉了。
“所得等于本期产品之价值”中的“本期产品之价值”与“本期投资等于本期产品中未作消费之用者”中的“本期产品”在内涵上是有区别的。
前者是从实际市场价值——即成交价格的角度来说的,后者是从实物的角度来说的。
二者当量不同,岂能比较?更不要说相等了。
如果后者一定要与前者相比较,“本期产品”就应该表述为“本期产品的预期市场价值”(两者都以价格为当量,方能比较)。
当产品在市场上没有卖出去时,其预期的市场价值显然没有得到实现,从价值量的角度讲,前者(本期产品之价值)就妥小于后者(本期产品的预期市场价值),二者之间的差值就是存货的预期市场价值,即:存货的预期市场价值=本期产品(的预期市场价值)-本期产品之(实际市场)价值凯恩斯在此显然将“本期产品(的预期市场价值)”和“本期产品之(实际市场)价值”等同起来了。
这实际上等于假定:生产出来的产品的预期价值都能在市场上得到实现,产品没有过剩——即生产多少,就能卖出多少,社会也就能相应地得到多少收入。
这其实就把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市场不出清——生产过剩这个问题给假定掉了。
如果没有产品(包括劳动力和资本)的过剩,如果生产多少就能卖出多少,社会就能得到多少收入,那么宏观经济学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凯恩斯在此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第二,把消费品和资本品混为一谈、偷换了必要的存货储备与过剩的存货之间的概念。
“本期投资等于本期产品中未作消费之用者——那一部分产品之价值”中的本期产品的(预期市场)价值构成,根据常识用数学等式可以表示为: 本期产品(的预期市场价值)二本期投资(的资本品的市场价值)+消费晶(的市场价值)+存货(的预期市场价值)凯恩斯武断地认为,“本期投资等于本期产品中未作消费之用者……”。
按照我们对投资和消费的常识,本期产品中没有被消费的产品包括本期的资本品(其中包括有过剩的资本品,即资本品存货)和本期过剩的消费品(即消费品存货)。
凯恩斯的这一论断意味着存货也是已作投资的资本品,即过剩的消费品和其价值未得到实现的资本品都是投资品。
凯恩斯在此犯了两个方面的错误:(1)将“资本品与消费品混为一谈,这显然与常识相悖,(2)偷换了为了正常经营的需要而作的必要的存货储备(这是一种投资)与过剩的存货之间的概念(没有投人预期价值能带来增殖的生产的资本品存货岂能算作投资品?)。
这一论断的错误之处可以用以下算术式之间的矛盾来说明:凯恩斯认为,“本期产品中未作消费之用者”(凯恩斯认为就是投资)等于“所得减去消费”(凯恩斯认为就是储蓄)。
即投资=储蓄 (1)(1)式的左边=投资=本期产品-未作消费之用者 (凯恩斯的观点)=过剩的消费品+资本品 (常识)=过剩的消费品+过剩的资本品+已作投资用的资本品(常识)即投资=过剩的消费品+过剩的资本品+已作投资用的资本品 (恒等变形) (2)(1)式的右边=储蓄=所得-消费 (凯恩斯的观点)=已售本期产品市场价值-已售消费品的市场价值 (常识)=已作投资用的资本品的市场价值 (常识)即储蓄=已作投资用的资本品的市场价值 (恒等变形) (3)由(2)式和(3)式得投资卢储蓄 (4)则(1)式和(4)式矛盾。
凯恩斯在其通论中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矛盾,正是在于他混淆了资本品与消费品之间的区别、偷换)为了正常经营的需要而作的必要的产品储存与产品过剩之间的区别,即(2)式所示的荒谬论断。
如果存货都成了投资用的资本品,那么当经济出现过剩导致经济危机时,政府和紧张什么呢?凯恩斯所担心的需求不足(包括投资需求不足)岂不成杞人忧天了?他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扩大政府支口以拉动投资的政策建议岂不是多此一举吗?看来,唯一的解释是,凯恩斯政策建议中的拉动需求的投资用的“资本”与其理论基础中的包含存货的“资本”是有区别的,而且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存货与我们传统和赏识历认为的“投资用的资本”的含义是不同的,存货就是一种过剩,一种预期价值没有在社会中得到实现的产品,而不是投资用的资本。
作者认为,投资是指购买预期能带来价值增殖的资本品的行为,只有投入在预期价值能够增殖的生产中的资本品才是投资品。
一个经济体只有在社会需要(并且有足够的购买力)的预期能带来价值增殖并得以实现的资本品集合等同于该经济体供给的资本品集合时,该经济体的资本市场才可能出清。
那些不具有预期价值增殖的“投资”,对市场出清和经济良性运行以及社会福利的增进是没有实质性意义的,甚至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第三,武断地假定收入获得者只有消费和储蓄两种经济行为。
“储蓄等于所得减去消费”意味着对收入获得者而言,只有储蓄和消费两种经济行为,没有投资行为。
这完全漠视现实中还有部分收入者的投资行为,而只看到收入水平在温饱线左右的低收人群体的经济行为,这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
总之,凯恩斯在不符合现实的前提条件下,得出了不符合现实的、一个与他批判古典经济学家们的市场出清时所持观点相矛盾的结论——储蓄恒等于投资;而他的追随者们(新古典综合派、新凯恩斯主义)和哈罗德—多马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索洛的新古典经济增长论、新古典的宏观经济学却始终坚持在这不符合现实的“投资恒等于储蓄”(等)均衡假定下构建其宏观经济理论;虽然他们引入了越来越复杂的数学工具,但对其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却没有丝毫帮助,以至于托马斯.迈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是,虽然数学处理令人眼花缭乱,但是经济学的进展却可以用‘缓慢’一词加以描述。
”三、对以均衡假定为理论前提的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进一步讨论按照凯恩斯的说法,市场不能出清是由于工资的刚性。
但在其宏观经济理论大厦中,工资刚性除了在谈到市场不能出清的原因时出现过以外,在他的政策建议中却没有看到它身影,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个致命的均衡假定,它把市场不出清的问题都假定掉了,市场不出清的原因在有效需求不足和需求管理理论里自然找不到它的位置了。
这说明,“投资恒等于储蓄”不仅在其推导过程中存在逻辑错误和与常识的冲突,而且导致了凯恩斯主义理论在逻辑上不能自洽。
而正是他不自觉地引用了古典主义的均衡假定,使得他并没有能够在现实上真正地与以均衡分析为基本方法的古典主义决裂。
萨缪尔森力图将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有机结合在一起,将投资区分为计划(或意愿)投资和非计划(或非意愿)投资——即存货或者说过剩,通过模糊“过剩”与为了正常经营所做的“必要储备”之间的区别,从而为这个恒等式(或市场出清)的成立辩解,仍然没有逃脱上文所述的凯恩斯所犯的错误——偷换概念、把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假定掉了。
新凯恩斯主义虽然承认凯恩斯主义(原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综合派)存在很大的问题、并被普遍认为弥补了许多原凯恩斯主义所缺乏的微观基础,但是仍然在以均衡假定为前提下推导出的IS—LM和AD—AS模型下讨论宏观经济问题,仍然没有意识到均衡假定对其理论框架造成的致命缺陷而与均衡分析方法决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作为古典主义的新版本,更是在均衡假定下构建其宏观经济学理论、在均衡的框架下分析宏观经济问题。
既然,如上文所述,在均衡假定基础上构建经济理论的均衡分析方法存在如此重大的缺陷,而且科尔内(或译科奈尔)、贝纳西等人早已对均衡分析方法提出了的批评——均衡假定不符合现实,那为什么从政府制定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到大学课堂(比如我国目前)仍还充满着对建立在均衡假定基础上的西方主流宏观经学理论的推崇呢?为什么许多优秀的经济学者对于在均衡假定下构建宏观经济理论乐此不疲呢?这究竟是科尔内等人错了、还是推崇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人们没有认识到均衡假定的错误所在呢?除了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诸如上文所述的“储蓄恒等于投资”假定在逻辑上存在的各种矛盾及与常识的冲突、没有更令人满意的可替代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出现和其它的各种原因外,或许还与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方法论——工具主义方法论的迷惑性以及对其批判的不彻底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