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句容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学案苏教版
最新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诵读欣赏《古诗二首》优秀课件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
蜡炬:蜡烛。蜡烛燃烧时淌下的蜡油称蜡泪。
蓬山:即蓬莱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这里指对方住
处。
青鸟:神话中的鸟,像乌鸦,是女神西王母的信使。
这里指传递信息的人。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
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表现诗人 坚定和乐观
的精神。
无
题
李 商 隐
作者: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 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 生,出生于郑州荥阳,晚唐著名诗 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 庭筠合称为“温李”。
怎样的心境?
“但愁云鬓改”,早晨起来,因为思念的愁苦,连 头发也散乱渐白,形象表达了主人公的离愁之深。“夜 吟应觉月光寒”是诗人想象姑娘感到月光的凄清和寒冷, 传达出女主人公孤寂凄凉的心境。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尾联表达诗人的愿望:有人为他们传递信息。 将对方住处比做“蓬山”,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 为什么见面这般难?其中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甚至 连打探一下她的音讯也不容易,只有请神话传说中的 青鸟帮忙了。“青鸟殷勤为探看”,只是诗人苦苦相 思时的一种愿望而已。“为探看”的口气中充满期待 之意。
名句。
现在人们赋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 干”什么样的新意? ⑴原意: 比喻恋人别后相思之苦。 ⑵新意:
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着追求。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颈联设想对方离别后的种种情景。 古人说:“女为悦己者容。”故诗人转写对方即
苏教版初二下册《古诗二首》教案
苏教版初二下册《古诗二首》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提供的苏教版初二下册《古诗二首》教案,欢迎阅读。
苏教版初二下册《古诗二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挂图和资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同学们,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请学生说略)是啊!世界上没有人一生从不失败,从来不会遇到困境。
(板书:面对困境)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二、自选短文,初谈感受。
同学们手上拿着的一首古诗、三篇短文,都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老师每读一次,都会被里面的故事所震憾、所感动。
我想,这么好的故事应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课前这几篇短文大家都读过了,现在就请你选择一篇你感受最深的文章,再把它读一读,特别是那些感动你的话,多读几遍。
读好后请你谈谈你的感受或理解。
(学生交流,从学生的答案中板书。
)如:自信、不气馁、乐观、接纳失败、积极面对人生、靠自己、不向逆境低头等等。
说得真是太好了!同学们,面对困境我们是应该(学生读——板书。
)听了大家刚才的交流,谈的大多是自己对三篇短文的理解,而老师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恰恰是《别董大》这首诗给我的感受最深。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老师,或许你读着读着,你也被深深地感动。
(出示古诗:《别董大》)(学生读)三、简介背景,研读“雁”字。
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高适?高适是谁?(学生讲:高适是唐代诗人。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之夜雨寄北、论诗
夜雨寄北李商隐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尝试赏析诗歌。
自主学习: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1、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2、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
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
(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合作探究(一)自主学习并探究(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文学常识填空: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却话巴山夜雨时[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八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初二下册古诗二首导学案
苏教版初二下册古诗二首导学案
课题: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学习目标】1. 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欣赏、背诵两首诗词曲。
【学习重、难点】1. 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 赏析古诗。
【学法指导】查找有关作者资料,联系写作背景,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和诗后简评,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简介两位作者和写作背
景。
2.从两首古诗中选取你喜欢的诗句赏析。
《夜雨寄北》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论诗》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3.认真阅读《古诗二首》,思考诗人分别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夜雨寄
北》。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 词二首教案 苏教版
第22课词二首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用典、想象等表现手法,进而理解词的内容,把握词的主旨。
(重难点)2.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提升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请根据我的描述说出古代诗词作家的姓名。
1.他,唐代著名诗人。
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
代表作有《静夜思》--李白2.他,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民生疾苦,有“诗史”之称,他的组诗“三吏”“三别”脍炙人口,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甫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散文,并开创了豪放词派,字子瞻,我们学过他的词《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4.他,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
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反映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渔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两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二、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殷.勤(yīn) 嗟.(jiē) 谩.(màn)(2)理解词义①星河:银河。
②殷勤:情意恳切。
③嗟:叹息,慨叹。
④谩:同“漫”,空,徒然。
⑤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2.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汉族,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三、整体感知1.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诵的停顿。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2.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
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课件 (共23张PPT)
2.背景
刘禹锡在谪迁二十三年后,应召回京。由和州 刺史调任洛阳,北返途经扬州,时白居易因 病罢苏州刺史回洛阳,二人相遇。同是天涯 沦落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 盘,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长 期被贬的不幸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感慨 万端,写了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首联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尾联回应(题目),点明( 酬赠题意 ),既 是对友人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 ( 坚定)的 意志和( 乐观 )的精神。
思想感情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 诗作,诗中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 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 ( 坚定)信念和( 乐观)精神。
长期遭贬 遭遇坎坷
蕴含的哲理: 新事物 必将取代 旧事物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启示: 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 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9.尾联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暂凭: 暂时凭借。 长: 振作。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白居易)诗歌《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 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刘禹锡(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题目理解 2.背景介绍 3.诗句意思 4.思想感情
1.题目理解
(1)酬: 以诗相答
(2)“初逢”可: 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 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 别之后,初次相逢。尚无定 论。
写 归来后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 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 之人。
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评测练习
1、诗中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 树前头万木春”,“春蚕到死丝方 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古今传诵。 结合当今社会,说说你的理解,用 这两句诗,分别写一段话。
2、背诵两首诗。
2、再读前四句诗,读出诗人心中的感情。(突出“凄 凉”“弃置”“空”“翻”) 3、指导学生诵读后四句诗,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引 导学生发现:由沉郁到昂扬)通过诵读表现出来。 4、深入体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 感受诗人豁达乐观的胸怀。此时的诗人想到了什么? 5、再读完整的诗。引导学生注意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 前四句要读的沉郁艰涩,后四句要读的昂扬乐观。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感知诗歌的内容。
2、欣赏诗中名句,揣摩其深刻含义。
3、领会诗中所描绘意境,领悟作者 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出生在嘉兴,19岁左 右游学长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 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 上仕途。贞元十六年参与讨伐州乱军。十八年 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贞元二十 一年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 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当时任 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王□、 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 柳”。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凄楚
困 难受 春风
之感
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爱的女子别离的 伤感情景。见面本来已很困难,所以分别 时也令人难受。“东风无力百花残”渲染 了当时别离的气氛。
陶渊明生活在黑暗、混乱的东晋时代,那 个时代如果不进入官场,生活将极度拮据;如 果进入官场,就要尔虞我诈、逢迎拍马,随波 逐流;如果想要有大作为,又受到豪强世族森 严门第制度的限制。这一切都与陶渊明恬静自 由的性格格格不入,所以他毅然选择辞官归隐 的道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现了 陶渊明没有屈服于生活的艰辛,而是以脱俗的 旷达和洒脱来捍卫自己的精神家园,享受这田 园诗般的生活。
2018年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第5单元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案
古诗二首配套教学设计11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熟练背诵,准确默写诗歌。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解读题意。
二、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在文学史上有“诗豪”之称,和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
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曾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并称“刘白”。
其诗通俗清新,擅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
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三、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
当时淮南节度使王潘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两位诗人,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
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四、自由朗读。
(注意:字音、停顿、情感。
)五、【预习】解释重要要词语和全诗大意。
(先结合注释,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
)1.解词:(1)酬:(2)乐天:(3)巴山楚水:(4)弃置身:(5)翻:(6)烂柯人:2.翻译全诗。
六、从修辞、内容、情感或表现手法等方面品味诗句。
七、教师小结。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
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
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
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全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之上品。
八、中考链接1.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古诗二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1、诗歌中表达的愤激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陈代谢的自然哲理。
3、对学生进行诗歌赏析的训练,学习写简单的赏析文章。
【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
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
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刘禹锡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
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
终为一代大师。
2、背景介绍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
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
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预习板块】【探究板块】1.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2.颔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请把它找出来。
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3.诗的颈联历来受到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或蕴含了什么哲理)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3、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无题》李商隐【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 理解“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人生体验)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学案一、学习目标:我要体会古人丰富的情感,欣赏诗中的名句,揣摩其深刻的含义,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学习重难点1.领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领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自主学习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 )、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遍。
( 3)、背诵大比拼。
规定5分钟的时间,看谁背得最快最好。
请背得快的同学介绍经验。
《无题》1.学生自由朗读。
读完课文后,独立思考理解:(1)从“丝”的注释看,该句用了什么修辞?(2)三、四句一起表达了什么情感?四。
合作探究(1) 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
(2) 如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五、达标检测1.诗中运用的两个典故是、。
分别表达了怎样深沉的感情?;。
2.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它的含义有二:其一是:;其二是:。
3.诗的尾联其实是点睛之笔,不能忽略。
“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的气概。
4.诗歌的内容表现出的关系,感情基调是。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至今还常常被人引用的诗句是,。
选做题一、给加点字注音云鬓.()殷.勤()夜吟.()蓬.山()二、填空: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朝代)诗人,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诗中运用比喻,表达了两人至死不渝的坚贞爱情的“千古绝唱”的句子:____ ,。
3、运用景物描写渲染、烘托两个有情人的离愁别绪的句子:,。
4、“相见时难”中的“难”是指______________,“别亦难”的“难”指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
基本目标:
1、朗读、欣赏、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味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重点:
体味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默一默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给下列问题:
(1)多音字注音:赵翼()冀州()风骚()搔首弄姿()涨秋池()涨红了脸()(2)了解作者:
李商隐,字,号,代诗人,和被称为小“李杜”。
《论诗》的作者,代诗人,著有《》等。
二、读一读
读课文,初步了解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夜雨寄北》的主要内容:
《论诗》的主要内容:
三、想一想
1、交流讨论“自学导引”部分的知识点。
2、学习《夜雨寄北》
1).解题。
试题中的“寄北”,有的选本作“寄内”。
“内”即内人,妻子。
你的看法如何?
2).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所描写的场景是否相同?
3).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4).本诗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3、学习《论诗》
1).“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从这两句看,诗人是不是在故意贬损李、杜?
2).“江山代有才人出”中“江山”指什么?
3).“各领风骚数百年”中“风骚”指什么?
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你如何理解诗人的观点?
四、练一练
1.解释下列诗句中有关词语的意思。
(1)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却话巴山夜雨时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2.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3.对“至今已觉不新鲜”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李杜的诗到了今天已经让人觉得不新鲜了。
B.李杜的诗到了今天已经成为俗的、旧的、陈腐的东西了。
C.李杜的诗与现今社会现状不能扣合,缺少时代气息。
D .李杜的诗篇尽管精美,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也会逐渐不适合后世读者的口味。
4.名句默写
何当共剪西窗烛,。
江山代有才人出,。
5、阅读
论诗(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对赵翼的《论诗》,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是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口传诵,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已觉得不新鲜了。
B.后两句是说国家代代都有有才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只有几百年而已。
C.诗人认为李白、杜甫的诗也有其时间的限制,流传一阵后就没有生命力了。
D.“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文学写作的事叫“风骚”。
2).诗中的“风骚”是指什么?联系整首诗的意思来看,作者是要表现什么样的诗歌创作的主张?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下列对诗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归期临近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
B“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涨满秋池之景,作者没说什么愁,而愁苦之情自然显现。
C.“何当共剪西窗烛”中“何当”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中引发而来,“共剪”是对未来欢乐的憧憬。
D.“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
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乐的谈话材料。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你认为它为读者喜欢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