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实验研究案例
初中化学实验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实验案例分析
化学实验在初中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既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又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个初
中化学实验案例,看看其中的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
这个实验案例是关于酸碱中和反应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
操作,观察酸和碱溶液混合后产生的中和反应。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
需要准备一些基本的实验器材和试剂,比如玻璃容器、酸、碱溶液等。
在实验开始前,老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了酸和碱的一些基本知识,让
他们了解酸碱的定义、性质和常见的酸碱指示剂等。
然后,学生们分
组进行实验操作,将酸和碱溶液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观察溶
液的变化。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们发现酸和碱混合后的溶液呈现中性,PH值
接近7,产生了中和反应。
他们还学会了如何使用PH试纸或PH仪器
来测试溶液的酸碱性,并能够准确地判断溶液的PH值。
通过这个实验案例,学生不仅加深了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还提
高了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同时,这个实验还激发了学生对
化学实验的兴趣,促进了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学习。
总的来说,初中化学实验案例的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
学习热情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精神。
希望通过这
样的实验案例分析,能够激发更多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为他们的
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三讲 实验、准实验、横截面与案例研究
324
死亡人数/年
300 280 260 240 220 200 51 52 53 54
-30-
277 265
284
279
252 240 232 243
55 年份
56
57
58
59
18
控制序列设计 (control-series design):在时间序列分析基础 上,添加一个比较组,该比较组尽可能和原实验组相似。
例如教育与收入的关系;地方政治文化与地方司法政策实践关 系;人格特征与犯罪倾向
该关系的一些特征 1. 时间跨度与顺序不清晰:经济发展与创新 2. 自变量的特定性程度不高
1)很多变量是依研究需要主观建构的(例如政治价值偏 好与参政意愿) 2)自变量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
-3020
截面数据的形态
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是为具体检验假说的而设计的收集和运用数据的 方法和途径 研究设计的类型:
实验:刺激-反应的分析模式,实施控制,将刺激的效果孤立出来 准实验:缺乏控制下的实验(例:浦东的综合配套改革) 横截面分析:研究属性与倾向的关系 案例分析:缺乏控制、样本非随机选取下的个案调查
-30-
-30-
12
准实验的设计
对于很多“政策实验”,实际不存在操纵和控制。
1) 无法控制政策适用地的外部性和内部性因素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仅仅选择了被认为最有利于实施政策的环境
2) 政策存在自然的外溢效应和其他各种交互效果 3)对“因”和“果”难以进行明确界manipulation 和控制 control 各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标准放宽,使得因果推论 的力度减弱。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题目:准实验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准实验研究的定义、特点、优势和局限性,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以及具体案例的讨论,对准实验研究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准实验研究的定义准实验研究是一种介于实验研究和观察研究之间的研究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实验研究的一些特点,但在研究设计和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准实验研究通常是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的,研究者可以控制一些实验变量,但无法对所有影响因素进行完全控制。
二、准实验研究的特点1. 灵活性:准实验研究能够更好地适应实际情况,克服实验研究中对实验条件的严格要求,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展研究。
2. 可控性:在一定程度上,准实验研究可以控制一些研究变量,使得研究结果更具有可靠性和可比性。
3. 现实性:准实验研究更贴近真实的社会生活,研究结果更具有现实意义,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三、准实验研究的优势1. 对研究对象没有明显伤害:与实验研究相比,准实验研究往往没有对研究对象造成明显的伤害,更加符合伦理规范。
2. 成本较低:相对于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在成本上往往更低,能够在有限的资源下进行更广泛的研究。
3. 更符合实际情况:准实验研究更贴近真实的社会生活,研究结果更具有现实意义,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四、准实验研究的局限性1. 因果关系难以确定:由于准实验研究无法完全控制所有的干扰因素,研究结果中的因果关系往往难以确定。
2. 内部效度受到挑战:准实验研究的内部效度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挑战,研究结论可能受到未能控制的因素的影响。
3. 推广性受限:由于准实验研究的局限性,研究结果的推广性受到一定的限制,需要慎重对待。
五、准实验研究案例分析以某国家某省教育政策的实施为例,通过对相关学校进行纵向对比研究,探讨了该教育政策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该教育政策的实施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积极的影响,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幼儿园科学实验儿童科学探究实验案例分析
幼儿园科学实验儿童科学探究实验案例分析实验名称:水的传导实验
实验目的:让幼儿了解水的传导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合作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材料:水、纸巾、塑料袋、塑料碗
实验过程:
1.导入:教师向幼儿简单介绍水的传导现象,引导幼儿关注水的特性
和传导的方式。
2.实验准备:教师将实验用的水倒入塑料碗中,然后将纸巾折叠成小块,并将每个纸巾块放在不同的地方。
3.实验操作:教师告诉幼儿们,他们需要观察每个纸巾块上的现象,
并想办法让水能够传导到其他地方。
幼儿可以通过借助塑料袋将纸巾包住,然后将塑料袋上下晃动使纸巾“变魔术”般地传导水。
4.观察记录:幼儿们观察每个纸巾块上的水的变化,记录下观察到的
现象。
5.分组探究: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自由探究其他物体能否传导水,
如石头、木头、塑料等。
幼儿可以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法,合作探究。
6.结果分享:每个小组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讨论为什么一
些物体能传导水,一些物体不能传导水。
7.总结归纳:幼儿们和教师一起总结归纳他们探究的结果,并帮助幼
儿理解水的传导现象。
8.规律发现:借助教师的引导,幼儿们可以发现传导水的物体大多是由“空隙”组成,而不传导水的物体通常是没有空隙或空隙很少。
9.实验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们思考和探究其他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导物体,并邀请幼儿自行设计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幼儿能够亲身参与感知、观察、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兴趣和能力。
同时,实验过程中的合作互动,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案例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案例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是一种相对于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来说更加
严谨的研究设计,可以控制其他影响因素,从而更加准确地评估风险因素和疾病之间的关系。
下面介绍一些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案例:
1. 疫苗试验:对于某些传染病,比如乙肝、流感等,疫苗是预防重要手段之一。
在进行疫苗试验时,通常会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接种疫苗和接种安慰剂两组,然后对比两组人的疾病发生率,评估疫苗的有效性。
2. 药物试验:药物试验也是一种实验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用于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通常会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药物组和安慰剂组,然后对比两组人的疾病发生率或治疗效果,评估药物的作用。
3. 随机对照试验:这种实验设计是目前最为常见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用于评估某个因素与某种疾病之间的关系。
在随机对照试验中,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人的其他特征应该相似,然后评估两组人之间的疾病发生率或其他指标,从而判断该因素是否与疾病有关。
4. 社区干预试验:这种实验设计是针对某些公共卫生问题,比如肥胖、吸烟等,通过干预措施来降低该疾病的发生率。
在社区干预试验中,通常会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社区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对其中一部分社区进行干预,比如宣传教育、改善环境等,对比干预前后两组社区的疾病发生率或其他指标,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
以上是一些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案例,这些研究设计可以帮助我们
更加准确地评估某个因素与某种疾病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于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
心理学研究方法-准实验设计
选择
研究开始的时候,一个群体与另一个群体之间 就可能存在差异,就会有因为选择而造成的对 内部效度的威胁。除了组别之外,实验组的被 试还可能有很多方面都不同于对照组。
伴随选择的附加效应
诸如成熟等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会与选择因 素结合起来,共同影响到内部效度。
选择和成熟的附加效应 选择和历史的附加效应 选择和测试手段的附加效应
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真实验的困难
1、获得做研究的许可困难。
除非学校、政府、企业等人认为研究有用,否则他们不 大可能在经济上或其他方面给予支持。
2、获得被试困难。
虽然有人认为随机分配不公平,因为有些个体可能失去 接受一种新处理的机会,但是随机分配仍然是确定一种 新处理是否有效的最好和最合理的方法。
真实验的优点
真实验的重大优点之一就是控制了所有这些对 内部效度的威胁。
如果可能就应该进行真实验,但如果真实验不 可进行再考虑进行准实验。
真实验也可能控制不到的问题
实验污染、实验者期望效应、新奇效应
准实验设计
练习
单组前测-后测设计中对内部效度的威胁: 一个心理学家对抑郁新疗法的效果感兴趣,他 招募了一个样本,包括想减轻抑郁的20人。在 研究的开始,他让所有被试完成一个关于抑郁 症状的问卷。该测试的平均值是42,表明有严 重的抑郁症状。(此测量中没有抑郁的个体一 般分数范围是0-10。)在接下来的16周里,这 位心理学家对被试实施一种新的疗法。处理结 束时被试再次完成抑郁问卷,后测的平均分数 是12.0,表明被试的抑郁症状显著降低,而且 只有轻微的抑郁。于是这位心理学家得出结论
真实验的三个重要特点
真实验中会实施某种干预或处理。
真实验是需要进行严格控制,一个实验者需要设计实验条 件、分配被试、系统地操纵自变量和选择因变量。
准实验设计
– 像实验一样一般要比较不同的组或条件,但这
种设计用不可操纵的变量来确定要比较的组或
条件。不可操纵的变量通常是被试变量(如性
别的男和女)或时间变量(如处理前和处理后) • Involve some form of intervention and a comparison group, but they lack the control found in true experiments.
• 在很多情况下,研究者很难或不可能完全
满足真实验的要求,在自然情境下进行的
应用性研究尤其如此。
• 当可以操纵自变量、测量因变量但不能对
被试进行随机分配时,所使用的设计就是
准实验设计。
2. Introduction to the quasi experiment
•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strategy
• Nursing home example: • How do we know if these findings have
external validity?
4. Time-series designs
• series of observations is made over time • interrupted time-series designs
• 这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与时间关联的因素
– 历史因素 – 设备因素 – 练习或疲劳因素
– 成熟因素
– 统计回归
• 可能存在的问题:效应差异
Possible Threats to Internal Validity
• Additive Effect of Selection and Maturation
实验研究案例范文
实验研究案例范文《实验研究案例:拔河比赛对团队凝聚力的影响》1.引言实验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能够有效地检验假设并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
本文将以一项拔河比赛为例,探讨拔河比赛对团队凝聚力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的方式来验证假设,并展示实验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2.研究背景团队凝聚力是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和团队内部关系的紧密程度。
而拔河比赛作为一种团队协作的体育活动,有可能对团队凝聚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方法来验证拔河比赛对团队凝聚力的影响,提供实证依据。
3.研究假设在本研究中,我们提出以下假设:H0:进行拔河比赛后,团队的凝聚力不会有显著变化。
H1:进行拔河比赛后,团队的凝聚力会显著增强。
4.实验设计为了验证以上假设,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方案。
我们选取了两支足球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支队伍包括15名队员。
在实验组中,我们安排了一次拔河比赛,而对照组则继续进行平常的训练和比赛。
在比赛前后,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观察来收集团队成员的凝聚力数据。
我们还邀请了专业心理学家对团队凝聚力进行客观评估,以获取更准确的数据。
5.实验过程在实验进行前,我们首先向参与者介绍了实验的目的和流程,并取得了他们的同意参与。
比赛后,我们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包括定量问卷调查、定性访谈和专家评估。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得到了关于团队凝聚力的多维度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整理。
6.实验结果经过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在进行了拔河比赛后,实验组团队的凝聚力明显增强,表现为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沟通更加顺畅、信任和支持更加充分。
而对照组的团队凝聚力并未发生明显变化。
专业心理学家的评估结果也支持了我们的实验结论。
7.讨论与启示通过本次实验研究,我们验证了拔河比赛对团队凝聚力的积极影响,这对于团队建设和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团队管理中,可以通过组织团队活动来促进团队凝聚力的形成,进而提升团队的整体效能。
第三章 准实验设计与单被试研究设计
4. 不稳定数据的处理
通常,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行为水平保持相当一致,这意味着一系列
观测显示出其前后一致的行为模式(即行为上的一致性水平或一致性
趋势)。然而,当数据不稳定时,我们就必须使用一些技巧来揭示其 中的行为模式:(1)要耐心地等待;(2)求两个或更多个观察的平
均数;(3)在不一致的行为中寻找模式。
X:16 5 -2 30 13 15 15 12 10 15 10 20 20 5 20 20 15 5 25 14 Y:15 -5 5 5 0 10 5 10 5 15 15 5 10 15 5 5 14 10 10 -5 15 5 10 15 5 15 5 5 20
15
第二步:计算样本X和样本Y的数据合并后数据的中位数m: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合并样本的数据: 合并样本的数据:-5 -5 -2 0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10 10 10 10 10 10 10 11 12 13 14 14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6 20 20 20 20 20 25 30 合并样本的中位数是10.5。
列基线观察称为一个基线单元(baseline phase);施加处理过程中
所作的观察叫做处理观察(treatment observation),一系列的处理 观察称为一个处理单元(treatment phase)。一般,使用字母A代表
基线单元,字母B代表处理单元。前图13-1所示的研究设计可描述为AB
设计,即包括一个基线单元A和一个处理单元B的设计。
3.水平、趋势和稳定性
水平稳定:指一系列观测得到的大致相同的数值。 趋势稳定:指不同观测之间的差异在同一方向上持续一致,数值上大 致相同。趋势表现为一系列数据点聚集在斜线周围。 稳定性:指一系列观察呈现出持续一致的水平或趋势的程度。数据变 化稳定,变异较小。变异要相对较小,行为模式要相对清楚、明确。
(心理学研究方法)5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不像真实验控制得那么严格,最为明显 和代表性的是准实验没有随机分配。
研究者应该竭尽所能使准实验接近一个真实验 的条件。
练习
有一个准实验用来确定多媒体教学是否有效。学习心理学 导论的两个班都在下午有相同的讲师授课,其中一个班 (处理组)讲师采用多媒体教学。而另一个班讲师讲授相 同的内容但不是用多媒体。两个班学生并不是随机分配的。 用全面测验能够作为一个可信和有效的测验来比较两个班 的教学效果。在上课的第二天(前测)和期末(后测)对 两个班进行测验。
练习
有一个准实验用来确定多媒体教学是否有效。学习心理学 导论的两个班都在下午有相同的讲师授课,其中一个班 (处理组)讲师采用多媒体教学。而另一个班讲师讲授相 同的内容但不是用多媒体。两个班学生并不是随机分配的。 用全面测验能够作为一个可信和有效的测验来比较两个班 的教学效果。在上课的第二天(前测)和期末(后测)对 两个班进行测验。
问题:1、采用的是哪种准实验设计? 2、假如进行真实验设计,该如何分配被试? 3、这种准实验设计为什么比单组前测-后测设计更有效。指出一个准实
验设计控制了对内部效度的威胁。
不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缺点: 选择和选择的附加效应 观察者偏差 实验污染 新奇效应
虽然前测组是可比较的,但是这却并不能保证 组间在与研究结果相关的所有可能的方面都可 以进行比较。
举例说明准实验设计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举例说明准实验设计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准实验设计是指通过对受试者观察实验结果,使受试者的身心发展符合预期,并且从实验结果中可以获得明确而深刻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或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现象和规律;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到受试者所感受到的新特征和新刺激并记录下来。
目前已知的准实验设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1)常规试验如大鼠等;(2)小动物研究(如兔子)等。
常规试验与准实验设计都是在具体科学对象中进行的,二者之间没有本质区别;小动物研究属于典型的科学研究范畴。
常规试验主要是以实验为基础,因此必须是由科学工作者进行选择和总结。
准实验设计则不一样,它只需对某一问题进行小样本的、随机地研究,而普通试验通常需由科学工作者指导下完成。
由于实验者多具有特定背景,因而很难直接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及建议,往往需要科学界人士提出意见、提议、评价等一系列过程。
因此它要求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反复的实验调查,以求取得最佳结论。
一、准实验设计为现代教育奠定了基础现代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尤其是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学习成果,因此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进行准实验设计教育。
对于不能进行准实验设计的国家而言,进行准实验设计是为教育积累实验数据和经验。
由于科学研究中涉及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都具有严谨可靠、较长时间、周期较长的实验研究历史,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如在一些国家如美国,从幼儿园到高中都可以采用准实验设计进行教育。
在美国高中学习过程中还存在大量实验数据可供其他国家借鉴。
在美国高等教育中使用准实验设计也是被公认的事实。
在英国由于受现代教育理念影响较深,所以大多数大学采用准实验设计代替传统教学。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终身受益,只要肯花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和强化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以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
《准实验设计学时》课件
要考虑到被试的感受和权益。
PART 05
准实验设计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品牌手机广告效果测试
总结词
广告渠道、受众特征、广告内容、测量指标
详细描述
本案例旨在测试某品牌手机广告在社交媒体 平台上的投放效果。首先,选择合适的广告 渠道和受众特征,如年龄、性别、兴趣等。 然后,设计有针对性的广告内容,包括图片 、文案和链接等。最后,通过点击率、转化 率、曝光量等测量指标评估广告效果,为后
总结词
平衡比较原则要求在准实验设计中,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平衡的比较,以确 保实验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详细描述
研究者需要在实验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各方面条件上的 平衡。这包括平衡两组的规模、水平、特征等,以避免因不平衡而对实验结果 产生偏倚。
随机化原则
总结词
随机化原则是准实验设计中重要的分配方法,旨在减少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对实 验结果的影响。
内部效度不够稳定
由于准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之间的关系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因此其内部效度不够稳定。
使用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样本
在选择样本时,应该考虑到其代 表性和多样性,以确保结果的可
靠性和有效性。
控制无关变量
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控 制无关变量的影响,以减少误差
和干扰因素。
合理安排实验程序
总结词
控制变量原则是准实验设计的核心,要求在实验过程中对非 实验变量进行严格控制,以排除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详细描述
在准实验设计中,研究者需要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有效的 控制,确保除实验变量外,其他所有条件都相同或相似。这 包括控制实验环境、实验材料、实验程序等,以确保实验结 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研究设计案例
实验研究设计案例设计案例:咖啡因对记忆力的影响背景介绍:咖啡因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中枢神经系统刺激剂,广泛存在于咖啡、茶叶、可可和软饮料等中。
许多人在需要保持清醒和集中注意力时会选择摄入咖啡因。
然而,对咖啡因对记忆力的影响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有些研究表明咖啡因可以改善记忆,而其他研究则认为咖啡因可能对记忆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本实验旨在进一步探究咖啡因对记忆力的确切影响。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不同剂量咖啡因对记忆力的影响,并探究其影响机制。
实验假设:本实验的主要假设是:摄入适量咖啡因可以改善记忆力。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双盲、随机实验设计。
实验参与者将被随机分为三组:高剂量咖啡因组、低剂量咖啡因组和安慰剂组。
实验期间,所有参与者都需要遵循相同的实验流程和条件。
实验步骤:1.选取一批健康成年人作为实验参与者,确保其没有心脏疾病、高血压、妊娠或正在服用其他药物。
2.在实验开始前,实验参与者将单独进行一次记忆测试,以获得基准记忆能力数据。
3. 参与者被随机分成三组。
高剂量咖啡因组将每天摄入500mg咖啡因,低剂量咖啡因组将每天摄入200mg咖啡因,安慰剂组将每天摄入无咖啡因的安慰剂。
4.实验持续4周,每天在相同时间进行剂量摄入。
5.在第4周结束后,参与者将再次进行一次记忆测试,以分析不同组别的记忆力变化。
数据分析: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分析实验数据,比较不同组别的记忆能力变化。
如果发现咖啡因组的记忆能力显著改善,可以进一步探究咖啡因对记忆的影响机制,例如通过影响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来加强记忆能力。
实验影响:本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咖啡因对记忆力的影响,并为咖啡因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如果本实验的结果证实了摄入适量咖啡因可以改善记忆力,这将给需要保持高度注意力和记忆的人群提供一种具有潜在益处的选择。
实验局限性:本实验的局限性之一是样本容量较小,因此实验结果可能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
此外,本实验只考虑了短期的记忆能力变化,并没有涉及长期记忆的影响。
准实验研究界定
二、准实验研究的特点
1. 研究中的自变量通常用被试变量
*自然形成的被试变量:年龄、性别、种族等 自然形成的被试变量:年龄、性别、 社会形成的被试变量:社会阶层、宗教信仰、 * 社会形成的被试变量:社会阶层、宗教信仰、居住区等 因疾病及与之有关的被试变量:残疾者、脑外伤者、 * 因疾病及与之有关的被试变量:残疾者、脑外伤者、自闭症者等
Second Increasing Treatment Effect
comparison
Experimental
Pretest
Posttest
交叉效果
•可能解释 可能解释 可能
–操纵有效果 操 –成熟的威胁较低 成熟的 成熟 –回归的威胁较低 回归的 回归
【Crossover Effect】 an outcome in which the control group performs better at pretesting bu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erforms better at posttesting
2. 研究者只能选择那些已经具有了某种不同程度特 征的被试, 征的被试,而不能从总体中随机选取被试或随机 分组 3. 一般地,不能从准实验研究结果中做出因果关系 一般地, 的结论。 的结论。
三、常见的准实验研究设计的类别
• 非对等组前后测设计 • 轮组实验设计
(一)非对等组前后测设计
• 特点:有实验组和对照组,但非随机取样, 他们往往是先前就存在的组,即原样组。 • 基本模式:
处理效果增加( 处理效果增加(Ⅰ)
•可能解释
–操纵有效果 操 –选取/成熟偏误 –选取/历史偏误 –回归偏误 回归偏误
Pretest
First Increasing Treatment Effect
准实验评估的经典案例
准实验评估的经典案例。
堪萨斯城巡逻实验是以问卷为基础的准实验方案的一个经典例子,该实验由美国的一个非营利性机构进行。
该实验的目的是判定警察巡逻是否会带来这样的一些影响,(1)减少发案率(2)增加警察对案件的反应次数(3)改善公民对警察的看法等等。
该实验方案的基本内容围绕该城的警力分布展开。
在城市的某一区安排的巡逻车的数量是通常的两三倍,另一区则没有安排巡逻车,而第三个区安排的是常规的巡逻警力;第三个区代表控制组。
该实验背后的主要假设是巡逻警力少的地区案件会增加,警力多的地区会降低,而在警力不变的地区保持不变。
与之类似,研究者假定警力多的地区警察对案件的反应次数更多,市民对警察的总体印象会更好。
一支调查队伍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来进行此项研究。
这项研究的结果特别令人寻味,大大超出常规。
与常规的期望相反。
问卷的结果显示,堪萨斯城派到指定地区的巡逻的警力数量在各个区域的案件发生量上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更有甚者,实验还表明,街道发案报告后,警察作出反应需要的时间没有任何变化,市民对警察的印象也变化甚微。
对这些研究结果应如何利用呢?这个问题后来成为大量辩论的缘由。
有许多人,特别是罪犯待遇协会成员认为实验结果不可信,因为研究方案有问题,主要是研究没有在真正受到控制的实验环境下进行。
因此,该实验结果无法有效地总结从而无法应用到其他城市。
大规模的实验经常受到指责,其研究方案因缺乏外在有效性而受到损害。
例如,有人指出,堪萨斯城只用汽车巡逻,而纽约城则步行或者骑马巡逻,二者之间差异太大。
事实上,堪萨斯城从伦理上讲种族相对单一,而许多其他城市却并非如此,这同样也提出了外在有效性的问题。
甚至堪萨斯城的案件种类(主要是入室盗窃)与波士顿(主要是汽车盗窃)等城市也不同。
这些差别给那些希望总结推广堪萨斯城实验结果的人提出了重要的问题。
这项评估还因为内部有效性问题受到挫折。
例如,有人提出,在研究进行的过程中,人们出入该城的实验区域的活动也许会对市民关于警力出现的看法产生影响。
准实验研究案例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实验研究一、课题的提出在世纪之交的今天,素质教育已成为改革和发展之潮流,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它对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学校教育如何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与课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形成全方位的教育体系。
而语文拓展阅读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对学生自我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对学校教育及语文学科的拓宽、延伸和补充。
当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究竟怎样?在阅读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老师作哪些指导?对此,在实验前我们对全校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结果归纳如下: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方法不当,造成高耗低效;盲目择书,阅读内容单一。
从调查得知,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与大纲的要求相差甚远。
为此,我们于1999年9月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实验研究”,通过研究对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补充、扩展与延伸,使学生能把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并有效地帮助他们深化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的形式、方法(一)开展拓展阅读的形式个人活动形式,如开展课外阅读、课外写作、个人投稿等;家庭活动形式,家中订阅报刊杂志,设立家庭小图书室、家庭书架,与亲人通讯等;班级活动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写周记、专题参观、访问、出墙报、出专栏、出手抄报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全面素质;小组、社团活动形式,如文学小组、小诗人社、科学小品社、故事社、朗诵组等;全校性活动形式,不定期地开展各类征文比赛,演讲会、故事会、朗诵会等。
(二)培养学生拓展阅读能力的方法1、激发拓展阅读动机古人说得好:“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
这“欲望”与“火花”就是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
首先我们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读物。
准实验设计ppt课件
复习辅导
• 单项选择题(10) • 研究案例分析(18) • 图表分析或研究设计(12)
31
14
区 分 性 研 究 与 相 关 研 究 的 对 比
15
3. Nonequivalent group designs
• 非等控制组后测设计(Post-test only
nonequivalent control group design):使用现 成的组,其中一组作为处理条件组,另一 组作为控制条件组。在这种设计中研究者 不能随机分配各组被试。
12
3. Nonequivalent group designs
• three examples of nonequivalent group
designs
– the differential research design – the posttest-only nonequivalent control group
2
1 Review of the true experiment
• 实验研究方法:能验证变量间因果
关系的
• 实验方法必须符合两个基本要求:
– 1.操纵一个变量同时测量另一个变 量;
4
2. Introduction to the quasi experiment
与心肌桥鉴别康涅狄克州实线和其它四州交通事故死亡率各种原因导致冠状动脉主干或分支的某一段紧贴胸壁但尚未穿行于心肌内可以出现类似心肌桥样的冠状动脉狭窄
Research Design-- 3
准实验设计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s)
1
Outline:
1. Review of the true experiment 2. Introduction to the quasi experiment 3. Nonequivalent group designs 4. Time-series design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实验研究一、课题的提出在世纪之交的今天,素质教育已成为改革和发展之潮流,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它对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学校教育如何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与课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形成全方位的教育体系。
而语文拓展阅读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对学生自我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对学校教育及语文学科的拓宽、延伸和补充。
当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究竟怎样?在阅读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老师作哪些指导?对此,在实验前我们对全校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结果归纳如下: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方法不当,造成高耗低效;盲目择书,阅读内容单一。
从调查得知,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与大纲的要求相差甚远。
为此,我们于1999年9月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实验研究”,通过研究对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补充、扩展与延伸,使学生能把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并有效地帮助他们深化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的形式、方法(一)开展拓展阅读的形式个人活动形式,如开展课外阅读、课外写作、个人投稿等;家庭活动形式,家中订阅报刊杂志,设立家庭小图书室、家庭书架,与亲人通讯等;班级活动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写周记、专题参观、访问、出墙报、出专栏、出手抄报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全面素质;小组、社团活动形式,如文学小组、小诗人社、科学小品社、故事社、朗诵组等;全校性活动形式,不定期地开展各类征文比赛,演讲会、故事会、朗诵会等。
(二)培养学生拓展阅读能力的方法1、激发拓展阅读动机古人说得好:“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
这“欲望”与“火花”就是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
首先我们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读物。
如“童话寓言故事”、“少儿科普知识”、“名人小时候趣事”等,激发学生对课外读物产生兴趣;其次,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推荐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读物,了解书籍、报刊的分类,帮助学生选择书报;此外,我们还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学生图书馆定时开放,激发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校图书馆、阅览室看书、读报或借书;班级设立了图书角,图书来源主要发动学生捐赠,通过借书、传阅、相互交流等方法,激发课外阅读的动机。
2、指导拓展阅读方法小学生阅读能力尚在形成阶段,要不断地让学生总结课堂上所学到的阅读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拓展阅读,使之形成能力。
为此,学校将重点放到“如何上好每一堂课”上,并聘请专家指导课堂教学,以提高每位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学校要求每位语文教师必须教会所有学生使用工具书,为他们创造自学条件;教会预习方法,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教会学生提出问题,提高思维能力;教会学生阅读步骤,掌握读书方法;教会学生设计习题,将知识转为技能,具体如下:(1)指导学生学会自己构建拓展阅读目标体系目标体系是分层次的,它可分为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
近期目标则指眼前阅读的具体目标。
我们从研究中发现,有远期阅读目标的学生能更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阅读的效果也更好。
从整体着手提出目标,从具体落实拟定计划,这样学生就拥有一个较完整的阅读步骤和方法,有利于完成阅读任务,达成目标。
在按计划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监控阅读过程,维持补充或修正自己的阅读行为。
如,在拓展阅读过程中要求理解积累一定数量的语言,有助于提高阅读的效率。
但为了使积累的语言便于运用,需要对积累的语言加以分类,而这在原计划中是没有的,于是就需要对原计划进行补充。
这就需要对阅读过程随时进行监控、调整、反复尝试,直至达成目标。
这种监控、调整的目的是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
(2)在拓展阅读中指导提高自我体验、监控和调节水平积累语言,迁移写法是语文拓展阅读的目的。
因此,积累语言,迁移写法中的自我检验、监控和调节水平包括在其中。
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时,设计了一份“自我提问卡”,要求学生对照进行自我提问。
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在阅读前根据“自我提问卡”自我提问,做好阅读准备:1)想一想,你阅读时所做的每一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2)当你遇到阅读障碍时,怎么办?为什么这么做?3)你最读不懂哪类文章,为什么?4)要较好地读懂这篇文章或这本书,你应该怎样做?其次,在阅读时,根据“自我提问卡”进行自我提问,目的是进一步读懂文章,提高阅读效率:1)想一想,哪些是应该精读的?哪些是应该略读的?2)哪些内容应该摘笔记?3)哪些写法是可以迁移的?最后,读完后根据“自我提问卡”自我提问,进行回顾和反思:1)你在阅读时是怎样判断,选用什么方法阅读效果好?2)阅读时你常会犯什么错误?你是如何改进的?通过上述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拓展阅读的效率,还使学生深入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进行阅读,从而使其从自己的学习方法中获得反馈信息,进一步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计划,以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3、指导学生学会评价阅读结果具体的拓展阅读活动结束后,还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评价一下自己所制订的目标、计划、实施情况,以及所获得的知识,作为每次拓展阅读的反馈,进一步优化阅读心理,强化自我意识,提高调控能力。
阅读结果是阅读过程的产物。
阅读结果可反映出一部分基本的阅读情况。
因此,评价时,我们重视引导学生从阅读结果出发,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反省,目的是“强化成功,形成习惯”,促进学习目标完成。
每次拓展阅读时指导学生反省的内容是:“通过拓展阅读你积累了哪些知识?你可以在哪些方面用上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疑问?如何解决?”同时,还对学生的拓展阅读测评方式进行改进。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总结,激发兴趣,养成习惯,测评采用了“讲、展、赛”的形式。
“讲”即讲述,采用读书汇报会、故事会、阅读心得交流会等形式;“展”即展评,就是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采密本、文摘卡、采抄报等;“赛”即竞赛,采用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等形式。
通过评价阅读结果,对阅读过程进行反省、总结,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产生“读什么?”、“为什么读?”、“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等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并通过这种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监控今后的阅读行为,提高阅读能力。
(三)培养学生拓展阅读能力的外部条件1、每周增设拓展阅读一课时每位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年龄、知识、能力等特征确定好阅读的数量、时间、内容、要求,并按学生阅读能力的最近发展来安排好拓展阅读的计划。
2、加强课外阅读的硬件建设几年来阅读教学的实践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要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单靠每周两节阅读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加强课外阅读的硬件建设,建立健全课外阅读的保障制度。
具体措施如下:(1)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外读物。
在这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两条措施:加强图书室建设,根据阅读教学的需要,购买可读性强的新书;发动学生自己购买书籍,并要求学生每人至少奉献一本好书,供交流阅读。
(2)采取有效措施,方便学生借阅。
全天候开放图书室、阅览室。
改变借阅办法,简化借阅手续。
借阅时只要登记上借阅书目即可,并对书目进行了网上管理。
教室内设立图书橱。
由语文老师或学生图书管理员到学校图书室中借出部分好书充实到图书橱中,并做到定时更换。
3、开设拓展阅读的校本课程我校低年级开设了拓展阅读校本课程,并编写了校本课程教材《小学语文拓展阅读》,共计3本。
在教材的内容和形式上尽可能与学前教育保持和谐的过渡,即在儿童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情况下,通过念儿歌、听录音、看文字,跟随老师吟诵,听老师讲故事等生动活泼的方式,让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结合,使之能动地学习拼音,认识部分汉字(汉字只要求会认,不要求默写),接触规范的书面语言,培养语感能力,积累语言材料,为进一步学习书面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
4、检查落实我们根据学生制订的读书计划,专门设计了一份“拓展阅读卡”,里面说明填写的内容:时间、书名、作者、优美词句摘录、主要内容、收获与感想等。
并且在阅读量、质方面提出一定的要求:每日安排一篇文章阅读量、篇幅:低年级300字左右,中年级800字左右,高年级在1 000字左右;文体安排:低中年级以童话、寓言、成语故事为主,高年级逐步扩大范围。
低中年级学生课外读物可由老师指点或推荐,高年级可慢慢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
通过定期检查“阅读卡”,了解学生拓展阅读的执行情况,并督促学生完成定量定性的阅读任务,养成习惯,锻炼学生的拓展阅读意志。
5、展示成果让学生定期汇报阶段性的课外阅读成果,使其相互借鉴,表扬先进,鞭策后进。
一般我们通过生动形象的固定园地,让学生展示成果。
例古诗擂台、美文点评,中外名人,知识集装箱、身心保健、先看后说等。
这样,既激发学生开展拓展阅读的兴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其课外阅读的意识和习惯。
三、研究结论1、拓展阅读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两年来,学校图书馆出借图书达48 000余本,两个暑假学生阅书总量达35 000余本,平均每人25本。
其中最多的学生两年中共读书300余本。
现在学校里低年级的学生对于数百首浅近的古诗、儿歌能脱口成诵;高年级的学生对于一些世界名著、当代名人名作都熟知于胸。
学校图书馆的图书利用率达到了95%。
2、拓展阅读活动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无数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蕴含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潜移默化地薰陶了学生,影响着学生的言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勤奋好学”已在全校形成了浓浓的氛围。
3、拓展阅读活动对一年级新生成效最显著。
我们对刚入学的五个实验班220名新生识字量进行了初次测试,测试结果平均识字量为110个。
其中识字20个以下的7人,50个以下的44人,还有10人识字量达1 000个以上。
开展拓展阅读后的第一学期期末,在识字测试中220个学生的平均识字量已达584个,比入学时平均增加了334个;而第二学期期末识字测试中五个班学生平均识字量更为惊人,达到1 302个,比省编教材平均识字量的要求高出872个。
其中,有67人超过1 500个字,有23人超过2 000个。
我校一年级实验班学生的平均识字量达1 320个,比非实验班多521个,识字数最高的学生达2 737个,比非实验班最高识字数多1 008个。
详见表1和表2:表1 一年级学生已有识字量与教材规定识字量对比4、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曾请专家出了一张阅读测试卷,对我校和某中心小学两班二年级88位学生作了一次对比测试,测试结果见表3:表3 海小实验班与其他中心学校对比班阅读能力对比5、提高了学生的读写水平我校在开展课外阅读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坚持多读多背,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和水平。
学生在多读多背中积累了大量的佳句、名篇,慢慢领略到写作方法,从读中学会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