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远程医疗会诊系统配置
智慧中医诊疗系统
测试内容:包括单元测试、 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 测试等
测试目的:验证智慧中医诊 疗系统的功能、性能和安全 性
测试方法:采用黑盒测试、 白盒测试、灰盒测试等多种
方法
评估指标:包括系统稳定性、 准确性、易用性和可维护性 等
提高诊疗效率和准确性 实现远程诊疗和健康管理 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 提升医疗服务的普及率和可及性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ES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定义:智慧中医诊疗系统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医疗辅助系统, 旨在提高中医诊疗的效率和准确性。
功能:提供智能辅助诊断、治疗方案推荐、患者管理等功能,帮助医 生快速准确地做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组成:智慧中医诊疗系统由中医专家系统、中医临床辅助决 策系统、中医健康管理系统等组成。
实时监测:通过智能设备实时监测身体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数据分析:对健康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个体化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 据。
远程医疗:实现远程诊断、治疗和咨询,方便患者随时随地接受专业医疗服 务。
健康档案管理: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记录健康状况和诊疗过程,方便医生快 速了解患者况。
提高医疗效率:通过智能化辅助诊断和治疗,减少医疗人员的工作负担,提 高诊疗速度和准确性。
培养专业的医疗技术人员,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为智慧中医诊疗系统的实施提供人才 保障。
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促进医疗技术人员的技术交流和提升。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医疗机构、研究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智慧中医诊疗系统的应用。
开展培训和宣传活动:组织培训课程和宣传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对智慧中医诊疗系统的认识和操 作技能,扩大系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A1包、中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
A1包、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一、供应商资格要求1、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
2、供应商的资质要求:无二、技术要求一、项目概述1、项目背景本项目为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项目,主要包括:中医电子病历、辨证论治、中医药知识库系统、中医远程会诊和教育系统、中医治未病、中医临床业务监管系统、中医云HIS系统等。
本项目为“交钥匙”工程。
2、建设原则易用:要求用户操作界面友好、美观,体现易用性和交互性。
实用:实现基本医疗信息化所需要的中医特色电子病历、中医HIS系统,并提供中医药知识库、辨证论治、辅助诊断、远程会诊和远程教育以及中医临床业务监管系统。
规范:严格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各项中医业务规范和信息标准,遵循医疗行业的相关业务规范,符合山东省人口健康信息资源综合平台技术规范和数据标准。
平台需增强数据的规范性,要有一致的数据定义标准,统一编码规则,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3、建设依据(1)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区(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工作说明。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财务司关于印发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建设基本要求的通知。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区(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系统建设内容与实施要求。
(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区(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项目验收标准。
(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区(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设计方案。
(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区(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接口规范。
二、项目建设内容1、部署平台系统在山东省中医药数据中心部署省级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包括平台基础支撑部分,如注册管理服务、数据交换服务、调阅查询服务、协同应用服务等。
系统包括中医电子病历系统、中医辨证论治系统、中医药知识库系统、中医治未病系统、中医远程会诊系统、中医远程教育系统、中医临床业务监管系统等。
2、应用软件的客户化要求实现平台软件的本地客户化,包括统一权限认证集成、UI本地化改造,流程优化、本地化模版建立、基础数据库本地化、知识库本地化以及其他应用开发。
中医药数字化平台建设实施方案
中医药数字化平台建设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与目标: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医药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已经成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项目旨在通过建设中医药数字化平台,将中医药资源进行整合,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中医药服务,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提升中医药的临床效果和学术研究水平。
二、建设内容与技术方案:1. 数据整合与共享:通过建设中医药数据库,将分散的中医药资源进行整合,包括中药材数据库、方剂数据库、病案数据库等。
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实现数据的互通和共享。
2. 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中医药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全面的中医药服务,包括中医药疾病诊疗咨询、药物推荐、方剂定制等。
平台可通过网页、手机应用等多种形式提供服务。
3. 远程医疗与健康管理:通过互联网远程医疗技术,实现中医名医远程会诊、远程医学教育等,提升中医药服务的覆盖范围和效率。
同时,建立患者健康档案,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4. 移动设备应用:开发中医药移动应用程序,提供中医药知识查询、辅助诊断、个性化用药等功能,方便患者和医生随时随地获取中医药信息。
5. 学术交流与合作:建设中医药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在线学术讲座、研讨会等形式,促进中医药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三、实施步骤:1. 确定项目目标和需求:明确中医药数字化平台的建设目标和需求,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
2. 数据整合与建设:建设中医药数据库,对各类中医药资源进行整合和标准化处理,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3. 平台开发与测试:根据需求,开发中医药信息化服务平台和移动设备应用,并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优化。
4. 远程医疗系统建设:搭建远程医疗系统,包括远程会诊和健康管理系统,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5. 平台上线与推广:完成平台的上线运行,进行用户培训并积极推广,吸引医生和患者使用中医药数字化平台。
6. 学术交流与合作:建设中医药学术交流平台,组织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促进中医药学术交流和合作。
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项目建设方案之建设任务
(一)做优做强中医优势专科1.医院至少建设6个以上中医优势专科,并设有专病门诊,开设病房的中医优势专科病房数应≥60张,床位使用率达到90%以上。
开设病房的中医优势专科应设置中医综合治疗室,每个中医综合治疗室业务用房面积应≥30平方米。
配备中医诊断、治疗、康复、理疗等设备,设备配置达到中医医院中医综合治疗室建设要求。
围绕改善中医特色科室设施条件,科学合理规划业务用房建设布局,确定功能分区,科学地组织人流和物流,避免或减少交叉感染。
2.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加强内涵建设,总结诊疗经验,制定并推广应用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提升中医诊疗能力。
注重疗效总结,关键疗效指标体现中医药的相对优势和特色。
每个优势专科应确定至少3个主攻优势病种,依据主攻优势病种建设需求,配备相应的场地、设备、人员等支撑条件,推动病种诊疗及经验总结,形成可推广的中医诊疗方案并不断优化。
3.建设中医医疗技术中心,包括针灸治疗室、推拿室等中医传统治疗室及其他辅助用房。
围绕临床疗效的提高,研发推广中医特色鲜明的专科诊疗技术,加强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应用推广,提高中医综合治疗水平。
中医医疗技术中心(含门诊中医综合治疗区)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其中门诊中医综合治疗区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
4.医院应具备一定的综合服务能力,将中医药理论和方法与现代技术更好结合,为中医特色优势发挥提供保障和支持。
在满足基本设备配置的情况下,甲、乙类大型医用设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并按提供专科服务的需求选配设备。
5.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重要作用,统筹医院资源,为中医优势病种高危人群,提供治未病服务。
开展治未病中心建设,设置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辨识评估区域、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健康干预区域、健康宣教区域、健康管理区域等,组织架构、人员队伍、设备配置、项目技术等达到《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要求,业务用房面积≥800平方米。
6.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统筹医院资源,为中医优势病种患者提供优质康复服务。
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2019年版)
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机构人员 (2)第三章规划与管理 (4)第四章基础设施 (6)第五章信息平台与业务应用 (10)第六章标准与评测 (15)第七章信息安全 (17)第八章分析与利用 (22)第九章运行维护 (23)第十章附则 (26)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提升中医医院现代化管理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提高中医药服务效率,促进中医药服务与互联网快速融合发展,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行业管理规定,结合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实际,特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综合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病人为中心,以中医电子病历建设为核心,以中医医院管理为导向,构建中医药特色鲜明、技术平台先进、服务管理规范、系统安全高效、信息互联互通的智慧型中医医院。
第三条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应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规范标准、资源共享、安全可控、实用高效的原则。
第四条中医医院应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深化中医药服务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优化中医医疗服务流程,创新中医医疗服务模式,推进中医医疗远程服务,提升便民服务能力,促进中医药健康大数据应用和共享。
第五条中医医院应持续推进以中医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不断加强中医临床诊疗决策支持功能的实现,强化诊疗权限管理、质量控制和评价,改善就医体验,推进系统整合和互联互通,加强中医电子病历信息化水平分级评价,确保中医电子病历信息化建设运行安全。
第六条中医医院应积极推进互联网中医医院、互联网中医医疗服务和远程中医医疗服务的发展,积极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充分发挥互联网和远程中医医疗服务作用,提高中医药服务效率,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推进区域中医药资源整合共享,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
远程急会诊制度
远程急会诊制度远程急会诊制度一、申请会诊科室应充分准备需会诊病例的相关检查资料,按要求规范填写远程会诊申请表。
二、申请会诊科室应严格按医院相关规定执行远程会诊收费,不得出现漏收、多收、少收等现象。
三、主管医生参考会诊专家的会诊意见,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和患者病情发展,进一步规范开展诊疗。
四、主管医生按病案管理要求将会诊意见归入病案中保存,门诊患者应交由患者本人留存。
五、所有科室未经远程会诊(特殊情况除外),不得随意将患者转往上级医院。
远程会诊中心工作人员职责1、负责审查申请会诊科室远程会诊申请表的填写是否规范,并按照会诊医院的要求协助申请会诊科室做好各项资料的准备工作。
2、及时将远程会诊申请表及相关资料传真至上级远程会诊中心,联系远程会诊事宜。
3、确定远程会诊时间后,与请求会诊科室的主管医生及网络中心工作人员联系,相关人员应提前15分钟到达远程会诊地点,急会诊应在5分钟内赶到,做好远程会诊准备。
4、保证会诊中心电话及传真24小时畅通,以确保远程会诊工作的顺利进行。
5、会诊结束后,负责接收上级会诊中心传真的远程会诊意见表,交付申请会诊科室。
6、做好远程会诊病例信息的登记工作。
7、注意收集上级远程会诊中心的培训信息,及时向分管领导报告,以便医院统一安排培训。
远程急会诊制度第二篇_远程会诊制度远程会诊制度一、申请会诊科室应充分准备需会诊病例的相关检查资料,按要求规范填写远程会诊申请表。
二、申请会诊科室应严格按医院相关规定执行远程会诊收费,不得出现漏收、多收、少收等现象。
三、主管医生参考会诊专家的会诊意见,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和患者病情发展,进一步规范开展诊疗。
四、主管医生按病案管理要求将会诊意见归入病案中保存,门诊患者应交由患者本人留存。
五、所有科室未经远程会诊(特殊情况除外),不得随意将患者转往上级医院。
远程急会诊制度第三篇_远程会诊制度远程会诊制度1、各科室的医务工作者在接诊过程中,如遇疑难病例可按需要进行远程会诊。
远程会诊工作实施细则
远程会诊工作实施细则一、引言远程会诊是一种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医生之间远程交流和协作的方式,可以解决地理位置限制和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为了规范远程会诊工作,确保医疗质量和信息安全,制定本细则。
二、适合范围本细则适合于所有参预远程会诊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
三、远程会诊的定义和目的1. 远程会诊是指通过远程通信技术,医生之间进行医学信息和病例数据的交流和讨论,以达到诊断、治疗和咨询的目的。
2. 远程会诊的目的是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提升医生之间的合作和沟通效率,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体验。
四、远程会诊的流程1. 患者的远程会诊申请:患者向本地医疗机构提出远程会诊申请,提供相关病历和影像资料。
2. 本地医疗机构的审核:本地医疗机构对患者的申请进行审核,确认是否适合进行远程会诊。
3. 远程会诊的安排:本地医疗机构联系远程医疗机构,安排远程会诊的时间和方式。
4. 远程会诊的准备:本地医疗机构将患者的病历和影像资料传输给远程医疗机构,确保信息的安全和完整。
5. 远程会诊的进行:远程医疗机构的医生与本地医疗机构的医生进行远程会诊,通过视频会议和远程影像系统进行交流和讨论。
6. 会诊结果的反馈:远程医疗机构将会诊结果和建议反馈给本地医疗机构,由本地医疗机构负责向患者解释和执行。
五、远程会诊的要求和注意事项1. 信息安全保障:远程会诊的所有信息和数据必须采取加密传输和存储,确保患者隐私和医疗机构的商业机密不被泄露。
2. 专业医学意见:参预远程会诊的医生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和专业知识,提供准确、可靠的医学意见。
3. 会诊报告的编写:远程会诊结束后,远程医疗机构应及时编写会诊报告,包括诊断结论、治疗建议和预后评估等内容。
4. 患者知情允许:患者在进行远程会诊前,必须明确知晓远程会诊的目的、流程和风险,并签署知情允许书。
5. 技术设备和网络要求:远程会诊所需的技术设备和网络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确保视频会议和影像传输的稳定和清晰。
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方案[试行]
附件3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26号>,进一步推动远程医疗服务持续健康发展,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进区域医疗资源整合共享,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制定本规范.一、管理范围本规范所称远程医疗服务包括以下情形:<一>某医疗机构<以下简称邀请方>直接向其他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受邀方>发出邀请,受邀方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信息化技术,为邀请方患者诊疗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双方通过协议明确责权利.<二>邀请方或第三方机构搭建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受邀方以机构身份在该平台注册,邀请方通过该平台发布需求,由平台匹配受邀方或其他医疗机构主动对需求做出应答,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信息化技术,为邀请方患者诊疗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邀请方、平台建设运营方、受邀方通过协议明确责权利.邀请方通过信息平台直接邀请医务人员提供在线医疗服务的,必须申请设置互联网医院,按照《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管理.二、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基本条件<一>医疗机构基本条件.1.有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含中医药主管部门,下同>批准、与所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相应的诊疗科目.2.有在本机构注册、符合远程医疗服务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3.有完善的远程医疗服务管理制度、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信息化技术保障措施.<二>人员基本条件.邀请方与受邀方应当根据患者病情安排相应医务人员参与远程医疗服务.邀请方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可多点执业>陪同,若邀请方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由执业助理医师或乡村医生陪同;受邀方至少有1名具有相应诊疗服务能力、独立开展临床工作3年以上的执业医师<可多点执业>为患者提供远程医疗服务.根据患者病情,可提供远程多学科联合诊疗服务.有专职人员负责仪器、设备、设施、信息系统的定期检测、登记、维护、改造、升级,符合远程医疗相关卫生信息标准和信息安全的规定,保障远程医疗服务信息系统<硬件和软件>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满足医疗机构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需要.<三>设备设施基本条件.1.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应当满足图像、声音、文字以及诊疗所需其他医疗信息的安全、实时传输,图像清晰,数据准确,符合《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满足临床诊疗要求.2.重要设备和网络应当有不间断电源.3.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应当至少有2家网络供应商提供的网络,保障远程医疗服务信息传输通畅.有条件的可以建设远程医疗专网.三、远程医疗服务流程及有关要求<一>签订合作协议.医疗机构间直接或通过第三方平台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要签订远程医疗合作协议,约定合作目的、合作条件、合作内容、远程医疗流程、各方责任权利义务、医疗损害风险和责任分担等事项.合作协议可以以电子文件形式签订.<二>知情同意.邀请方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意愿组织远程医疗服务,并向患者说明远程医疗服务内容、费用等情况,征得患者书面同意,签署远程医疗服务知情同意书.不宜向患者说明病情的,应当征得其监护人或者近亲属书面同意.<三>远程会诊.医疗机构之间通过远程进行会诊,受邀方提供诊断治疗意见,邀请方明确诊断治疗方案.1.发出邀请.邀请方需要与受邀方通过远程医疗服务开展个案病例讨论的,需向受邀方直接或通过第三方平台提出邀请,邀请至少应当包括邀请事由、目的、时间安排、患者相关病历摘要及拟邀请医师的专业和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等.医疗联合体内可以协商建立稳定的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病理诊断等机制,加强上级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支持.2.接受邀请.受邀方接到邀请方或第三方平台发出的远程医疗服务邀请后,要及时作出是否接受邀请的决定.接受邀请的,须告知邀请方,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不接受邀请的,及时告知邀请方并说明理由.第三方平台参与匹配的,还要同时将是否接受邀请告知第三方平台运营方.3.实施服务.受邀方应当认真负责地安排具备相应资质和技术能力的医务人员,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诊疗规范的要求,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及时将诊疗意见告知邀请方,并出具由相关医师签名的诊疗意见报告.邀请方根据患者临床资料,参考受邀方的诊疗意见,决定诊断与治疗方案.<四>远程诊断.邀请方和受邀方建立对口支援或者形成医疗联合体等合作关系,由邀请方实施医学影像、病理、心电、超声等辅助检查,由受邀的上级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具体流程由邀请方和受邀方通过协议明确.<五>妥善保存资料.邀请方和受邀方要按照病历书写及保管有关规定共同完成病历资料,原件由邀请方和受邀方分别归档保存.远程医疗服务相关文书可通过、扫描文件及电子签名的电子文件等方式发送.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咨询服务后,应当记录咨询信息.四、管理要求<一>机构管理.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开展工作:1.制定并落实管理规章制度,执行国家发布或者认可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建立应急预案,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2.设置专门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部门或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远程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履行以下职责:①对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②对医疗质量、器械和设备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③对重点环节和影响医疗质量与安全的高危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提出预防与控制措施;④对病历书写、资料保存进行指导和检查等.3.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4.参与远程医疗运行各方应当加强信息安全和患者隐私保护,防止**传输、修改,防止数据丢失,建立数据安全管理规程,确保网络安全、操作安全、数据安全、隐私安全.5.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发展远程医疗服务的,要通过协议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落实财务管理各项制度.<二>人员管理.1.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落实远程医疗服务相关医务人员的培训计划,使其具备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建立对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更新、专业技能维持与培养等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记录.落实相关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2.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远程医疗服务时应当遵守医疗护理常规和诊疗规范.<三>质量管理.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开展医疗质量管理工作:1.按照国家发布或认可的诊疗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有关要求,建立并实施医疗质量管理体系,遵守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实行患者实名制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2.积极参与省级以上远程医疗服务质控中心组织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相关工作,接受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质控中心的业务指导与监管.3.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人员督促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日常管理工作,并对本机构远程医疗服务行为进行定期巡视.4.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做好远程医疗设备的日常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转.5.受邀方参与远程医疗服务的医务人员应当具有应急处理能力.6.提供医学检查检验等服务的远程医疗服务中心,应当配备具有相应资质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按照相应的规范开展工作.7.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机制,保障患者知情同意权,维护患者合法权益.8.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与要求,规范使用和管理医疗设备、医疗耗材、消毒药械和医疗用品等.五、加强监管<一>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辖区内医疗机构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监督管理,将远程医疗服务纳入当地医疗质量控制体系,确保远程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二>在远程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生医疗争议时,患者向邀请方所在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提出处理申请.远程会诊由邀请方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远程诊断由邀请方和受邀方共同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三>医疗机构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发生争议时,由邀请方、受邀方、第三方机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各方达成的协议进行处理,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过程中,有违反《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行为的,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
中医医院智慧一体化建设方案
物资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系统功能:物资采购、入 库、出库、库存管理等
1
接口设计:提供与医院其 他系统的接口,实现数据
共享和协同工作
4
系统架构:采用B/S架构, 支持多终端访问
2
系统安全:采用加密技术、 访问控制等措施,保证系
统安全可靠
5
数据库设计:采用关系型 数据库,保证数据安全和
完整性
技术实现:采用先进的云计算、大数据等 技术,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和智能分析
预期效果:提高财务及收费管理的效率, 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医院管理水平。
患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建设目标:为患者提供便捷、高效的 医疗服务
功能模块:预约挂号、在线问诊、电 子病历、健康档案管理等
技术支持: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 能等
02
03
数据安全:采用加密技术、访问控 制等措施,确保患者信息安全
平台对接:与医院信息系统、公共 卫生系统等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工
作
04
05
用户体验:界面友好,操作简便, 提供个性化服务
建设步骤:需求分析、系统设计、 开发实施、测试验收、上线运行等
06
中医药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01
系统架构:采用分层设 计,包括数据层、业务 层、应用层和展示层
务
药房管理系统:实现药品库存 管理、处方审核、发药等药房
服务
检验管理系统:实现检验数据 存储、查询、分析等检验服务
决策支持系统:实现数据分 析、决策支持等管理服务
门户层
01
门户层是智慧一体化架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负责提供统一的用户界面和访问入口。
03
门户层支持个性化定制,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和 角色权限进行界面调整和功能配置。
中医远程会诊方案
3.会诊安排:会诊中心根据患者病情和专家特长,安排会诊时间、专家及远程会诊设备。
4.会诊实施:专家通过远程会诊系统与患者及接诊医师进行实时沟通,了解病情,查看病历资料,提出诊断和治疗建议。
5.会诊记录:专家填写会诊记录,包括会诊意见、治疗方案等,由会诊中心整理归档。
2.加强患者隐私保护,不得泄露患者个人信息。
3.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充分告知患者会诊相关信息。
九、推广与培训
1.加强中医远程会诊的宣传推广,提高社会认知度。
2.定期举办中医远程会诊培训班,提升医务人员远程会诊技能。
十、总结与展望
中医远程会诊作为一种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有助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中医医疗服务水平。通过不断完善会诊流程、提高会诊质量、加强技术保障,中医远程会诊将为更多患者提供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本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将为中医远程会诊的规范化、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九、推广与培训
1.加强对中医远程会诊的宣传推广,提高社会认知度。
2.定期举办中医远程会诊培训班,提高医务人员远程会诊技能。
十、总结与展望
中医远程会诊作为一种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不断完善会诊流程、提高会诊质量、加强技术保障,有望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中医医疗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同时,本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将有助于推动中医远程会诊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中医远程会诊方案
第1篇
中医远程会诊方案
一、背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医疗服务逐渐应用于临床实践,为解决地域、时间、资源等限制提供了有效途径。中医远程会诊作为一种新型医疗模式,旨在发挥中医优势,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扩大医疗服务范围,降低患者就医成本。本方案旨在规范中医远程会诊流程,确保会诊质量,保障医患双方权益。
医院远程会诊管理暂行规定
关于印发《远程医学中心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各科室:我院远程医学中心在院领导的重视下,在安徽省立医院及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已顺利竣工,为规范管理,理顺远程会诊工作流程,解决我院疑难危重病例诊治,促进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减轻病人经济负担,满足患者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特制定中煤矿建总医院《远程医学中心管理暂行规定》,望认真组织学习并遵照执行。
二O一五年七月三十一日附件:1、《远程医学中心管理暂行规定》2、远程医学中心工作人员职责3、远程会诊申请单(样表)附件1:远程医学中心管理暂行规定为规范我院远程医学中心管理,理顺远程会诊工作流程,解决我院疑难危重病例诊治,鼓励医务人员通过远程会诊等渠道提高技术水平,同时减轻病人经济负担,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卫生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及《安徽省远程医疗会诊中心管理规定》等规定,结合我院实际,特制订本规定。
一、组织管理及工作人员职责根据院领导安排,远程医学中心由医务处、科教科负责管理,暂设兼职人员3名,信息中心协助技术支持。
工作人员职责见附件2。
二、远程医学中心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一)服务对象和作用远程医学可满足医生和患者双方的需求。
根据医生和患者的信息需求,远程医学服务的范围不断拓宽,目前已应用于如下方面:(1)远程诊断:包括病理诊断、医学影像学诊断、中医辨证诊治、超声诊断、内镜诊断等。
(2)远程会诊:治疗方案会诊、手术方案会诊、明确临床诊断、治疗等。
(3)远程信息共享:实现各卫生单位、医院之间的信息共享交流、远程教学、视频会议等。
(二)远程会诊信息的处理远程医疗服务需处理的主要信息有:1、图片文件:病理片、B超图片、皮肤病变部位照片。
2、影像文件:内镜图片及录像、CT片、X光片、MRT等。
3、文本文件:病历资料、检查报告等。
4、波形文件:心电图、脑电图等。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方案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方案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医药行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推动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和效率,我们需要制定全面的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方案。
本方案旨在构建一个集成了信息系统建设、电子病历管理、远程医疗系统、中药管理系统、中医药知识库建设、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中医药文化传承的综合性信息化平台。
二、信息系统建设1. 建设目标:建立一套完善的中医药信息系统,实现各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
2. 技术实现:采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构建一个稳定、高效、安全的信息系统基础架构。
3. 应用系统:包括临床诊疗系统、药品管理系统、病历管理系统、影像管理系统等。
三、电子病历管理1. 建设目标:实现病历的电子化存储和共享,提高病历质量和安全性。
2. 技术实现:采用电子病历系统,实现病历的数字化存储、查询和统计分析。
3. 信息安全:加强电子病历的加密和权限控制,确保病历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四、远程医疗系统1. 建设目标:实现远程诊疗和会诊,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2. 技术实现:采用视频会议、远程诊断等技术手段,构建一个实时、高效的远程医疗系统。
3. 应用场景:包括远程诊疗、远程会诊、远程教育等。
五、中药管理系统1. 建设目标:实现中药材的标准化管理和质量控制。
2. 技术实现:采用物联网技术,建立中药材质量检测和追溯系统。
3. 应用效果: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降低中药材的采购成本。
六、中医药知识库建设1. 建设目标:构建一个全面的中医药知识库,为临床和科研提供有力支持。
2. 技术实现:采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中医药知识库管理系统。
3. 知识内容:包括中医古籍、现代文献、临床经验等。
4. 应用效果:提高中医药知识的利用效率和传承效果。
毕节市中医院远程医疗会诊领导机构
毕节市中医院远程医疗会诊领导机构
为顺利完成远程医疗会诊室的建设,加强组织领导,我院成立了医院远程医疗会诊室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组长:吴国春
副组长:李军
办公室:以医务科作为办公室,医务科科长李珍武同志为办公室主任。
成员:医保科工作人员,医务科工作人员,各临床、医技、行政科室负责人。
医保科工作人员负责远程医疗设备的安装及调试工作,并对医院远程会诊系统的使用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
医务科负责远程医疗会诊室的日程管理,负责远程医疗会诊的组织和相关的培训学习任务。
各临床、医技、行政科室负责协助配合远程会诊室的建设工作及远程会诊时所需相关工作。
四诊仪、蜡疗仪
四诊仪(中医综合诊断系统)、恒温蜡疗仪(采购数量:各一。
预算控制价:30万元)一、技术要求A.四诊仪(中医综合诊断系统)1、主要功能1.1.配备网络接口,支持与HIS系统、PACS系统对接,须提供《中医四诊信息客观化采集与医院信息对接系统》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2.中医健康状态评价;1.3.能开展个体化中医养生干预服务,并给出合理的养生调养指导和经典处方建议;1.4.中医预防保健、亚健康检测、疗效评估、慢病管理;1.5.投标产品须有原厂授权书;1.6.中医体质辨识模块可快速辨别出9种基本体质辨识及其它44种复合体质,辨别准确度及重复性符合临床标准;1.7.问诊量表及判定标准须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ZYYXH/T 157--2009《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的要求;1.8.可提供体质成因解读,以及易发疾病的风险预警提示;1.9.个体化养生干预方案包含饮食调理、经穴养生、运动调理、食疗食谱等内容,为被测试者提供个体化的健康养生指导建议。
2、设备正常工作条件2.1、环境温度: +10℃~+40℃2.2、相对湿度: ≤80%2.3、大气压力: 700hPa~1060hPa2.4、电源: 50Hz 220V3、设备配置要求3.1、产品组成:中医脉象采集系统,舌象采集系统,体质辨识系统,养生调理系统,经典处方系统,中医经络检测系统3.2、中医脉象诊断系统:脉搏采集装置,压力传感器,气路,腕带或袖带等;3.3、中医舌象系统:舌象采集,采集仓装置;3.4、中医体质辨识系统;3.5、个性化养生调理系统;3.6、经典处方系统;3.7、中医经络检测系统;3.8、由计算机、显示器、工作台车、键盘、鼠标等组成;仪器可自由移动,以便病人信息采集,符合人体工程学。
4、功能参数要求4.1、中医脉象诊断系统:4.1.1、腕带式或袖带式脉象采集组件,可进行快速、准确脉象定位;4.1.2、采用自动加压方式,自动寻找并确定最佳取脉压力。
按照设定的分段加压值,自动进行分段加压,并确定最佳取脉压力。
远程医疗协作机制与方案
远程医疗协作机制与方案为贯彻落实远程医疗政策试点推进工作,更好的推进医联体建设,加强医联体内各院之间的诊疗协作,提升医联体分院的服务能力,拟在医联体内开展远程医疗会诊工作,制定医联体远程医疗协作机制与方案:一、会诊内容包括医学影像学诊断、病理诊断、心电诊断、超声诊断、中医辨证诊治及各种疑难杂症的远程诊断,及治疗方案、手术方案等治疗建议相关内容。
二、会诊平台以诊疗系统为平台。
各申请会诊单位应具备会诊所需设备设施,主要是会诊资料上传,语音视频沟通交流等相关设施设备,并提前做好与会诊平台对接工作。
三、会诊形式1.普通会诊:收到会诊12小时内,由双方共同确定会诊专家和会诊时间,48小时内完成会诊服务。
2.急会诊:收到会诊申请6小时内,完成专家确定和预约,并在24小时内完成会诊服务,根据临床需要另行约定者除外。
四、会诊要求1.申请会诊医院主诊医生填写会诊申请单(附件1),并通过医务部门联系医联体总院医务部。
2.医联体总院医务部审核会诊请求后,若接受,派出相关科室具备会诊资质人员(原则上由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担任)进行会诊;如申请会诊医院有指定会诊医生要求。
则应事先和该会诊医生做好确认。
3.双方约定会诊时间,通过医联体诊疗HIS系统远程会诊平台开展远程会诊服务。
4.会诊结束,参加会诊的专家做好会诊记录,并将会诊建议通过电子方式反馈给申请会诊医疗机构。
5.会诊费用应申请会诊方事先与患方沟通明确。
6.会诊坚持患方自愿、资源共享原则,符合《关于推荐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
五、会诊流程详见附件2欢迎医联体各成员单位间开展远程医疗协作,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解决。
附件1:医联体远程会诊单附件2:医联体远程会诊流程图2020年1月20号附件1:医联体远程会诊单附件2:医联体远程会诊流程图。
中医远程医疗运营方案
中医远程医疗运营方案一、背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远程医疗已经成为医疗行业的新趋势。
传统的就诊方式不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需求,远程医疗可以为患者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也需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远程医疗的运营方案,为更多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中医医疗服务。
二、目标中医远程医疗运营的目标是为患者提供便捷、高效的中医医疗服务,提升患者就诊体验,拓展中医的服务范围,促进中医的发展和传播。
三、运营方案1.技术支持中医远程医疗的核心是技术支持,包括远程诊断、远程药方、视频会诊等。
需要建立专业的技术团队,选择合适的远程医疗平台,确保平台的稳定、安全和便捷性。
同时,还需要配备专业的视频设备、医疗仪器等硬件设施,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
2.医生团队建设中医远程医疗需要建立一支由中医专家组成的医生团队,他们需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此外,还需要进行专业的远程医疗培训,使医生们熟练掌握远程医疗的技术和操作规范,提升医生的远程医疗能力。
3.患者服务体系中医远程医疗需要建立健全的患者服务体系,包括患者预约挂号、病情咨询、就诊指导等。
患者可以通过远程医疗平台进行预约挂号,医生会及时进行回复和指导,提供全方位的患者服务,确保患者的就诊体验。
4.药品配送中医远程医疗需要和医药配送企业合作,为患者提供药品配送服务。
患者可以通过远程医疗平台进行药品配送,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开具药方,并选择合适的医药配送企业进行配送,确保患者及时获得所需药品。
5.宣传推广中医远程医疗需要进行有效的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患者使用远程医疗服务。
可以通过建立中医远程医疗平台的官方网站、App、微信公众号等渠道进行宣传推广,同时可以通过医疗机构、社区医疗中心等渠道进行宣传推广,增加中医远程医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6.质量监控中医远程医疗需要建立健全的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可以通过建立远程医疗质量监控中心,进行医疗服务的监控和评估,对医生的远程医疗能力和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和考核,及时发现和解决医疗服务中的问题,提升中医远程医疗的质量。
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综合医院)设置标准
建立多种形式的中西医结合医疗联合体,开展远程医疗工 作,辐射带动各级医疗机构开展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积极开 展国际交流,推进中西医结合事业全球化发展。
(一)建立覆盖全国的中西医结合专科联盟。已成立至少 3 个中西医结合相关专业的专科联盟,并且每个专科联盟成员单 位≥100 家,覆盖≥30 个省(市)。近 3 年,专科联盟开展疑 难危重疾病会诊不少于 1000 人次/年。
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综合医院) 设置标准
!"#$%&' 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综合医院)应当为中西医结合 诊疗水平全国领先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在全国有较强的医疗 辐射能力和影响力。中西医结合科室诊疗科目设置齐全,具有 丰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多种常见病、多发病、疑难危重疾病的 能力和经验,在中西医结合防治体系建设中处于引领地位。人 才梯队结构合理,具备能够满足医疗、教学、科研所需的设施、 设备和科研平台,能够全方位带动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和 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坚持卫生健康事业的公益性,认真贯彻落 实医改相关工作,具备承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的 能力和经验。推动中西医结合医疗联合体建设,承担对口支援 任务,引领和推动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 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综合医院)应当满足以下基本 条件: (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二)具备涵盖多个专业的独立设置中西医结合或中医科 室。 (三)中西医结合、中医执业医师占全院医师比例≥10%。 (四)近 3 年,年均出院病例≥8 万例,其中中西医结合或 中医科室出院病例≥2 万例;年均门诊量≥200 万例,其中中西
3
间合理待遇,保障在职在岗医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和执业再培 训。
(二)组织管理。 1.医院组织管理体系、培训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健全,有 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完善的毕业后医学教育管理制度和继 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制度,设有教学相关委员会,明确承担教 学职能的部门,人员配备充足,职责明确,各专业明确教学工 作负责人和专职教学秘书。 2.对面向社会招收的住院医师,医院依法与其签订劳动合 同,明确培训期间双方权利义务。 (三)师资构成。 1.医院各专业具有教授、副教授≥150 名,其中中西医结合、 中医专业教授、副教授≥60 名。硕士研究生导师≥300 名,其 中中西医结合、中医专业导师≥50 名。博士研究生导师≥80 名, 其中中西医结合、中医专业导师≥20 名。 2.建立师资遴选、培训、考核、激励与约束机制。医院和 科室均建立有效的教学激励机制,将教学质量和数量作为师资 绩效考核、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的重要内容。 (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能力。 1.近 3 年,各专业均完成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下达的培 训招收任务。 2.应承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考核任务,近 3 年培训人 员≥700 人次/年(包括培训基地本单位住院医师、非培训基地
针灸中医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应用
针灸中医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应用针灸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也逐渐兴起。
针灸中医远程医疗结合互联网应用,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就医方式。
本文将探讨针灸中医远程医疗的方便之处、应用范围以及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一、便捷之处针灸中医远程医疗拥有许多的便利之处。
首先,无需出行。
患者只需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便能与针灸中医师进行远程视频通话,就诊门槛大大降低。
其次,节省时间。
传统的门诊治疗需要等候、排队等时间,而远程医疗可以直接与医师进行在线咨询,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
再次,方便追踪。
通过远程医疗,患者可以将自己的病情记录、疗效反馈等随时上传,医师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进行更全面的诊断和治疗。
二、应用范围针灸中医远程医疗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通过远程医疗,患者可以在线咨询、诊断和治疗许多常见病。
对于一些轻微症状,患者可以通过远程医疗获得及时的建议和治疗方案,避免了不必要的门诊就诊。
对于一些病情需要针灸治疗的患者来说,远程医疗也能够提供针灸技师的在线指导,确保治疗效果。
此外,针灸中医远程医疗还可以应用于常见的慢性疾病管理,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可以通过远程监测和咨询,获得更好的疾病管理和生活指导。
三、对传统医学的影响针灸中医远程医疗的兴起,推动了传统医学向数字化、互联网化的转变。
传统的针灸中医诊疗过程通常需要患者亲临医院或诊所,通过互联网的应用,患者可以在家中就能接受到专业的针灸中医服务。
传统的诊疗手法可以通过远程视频通话进行模拟,医师可以根据视频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进行判断,使得传统的针灸中医疗法得以延续和发展。
此外,针灸中医远程医疗还推动了医疗信息共享的发展。
通过互联网,患者可以与不同地区的医师进行交流,获得更多的治疗建议和方案。
同时,医师们也可以在互联网上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研究成果,促进传统医学的传承与创新。
综上所述,针灸中医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应用的结合为广大患者带来了便捷的就医方式,拓宽了传统医学的应用范围,同时推动了传统医学向数字化、互联网化的发展。
远程医疗服务机构及从业人员管理办法
普定县中医医院远程医疗服务机构及从业人员管理规范(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远程医疗服务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依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所称远程医疗服务是指我院邀请其他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受邀方),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以下简称信息化技术),为本院患者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开展异地交互式的指导检查、协助诊断、指导治疗等医疗会诊活动。
我院运用信息化技术,向院外的患者直接提供的诊疗服务,属于远程医疗服务。
远程医疗服务项目包括: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医学影像(含放射、超声、核医学、心电图、肌电图、脑电图等)诊断、远程监护、远程会诊、远程门诊、远程病例讨论及省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项目。
第三条本规范所称远程医疗服务从业人员是指从事远程医疗服务工作,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各类人员,主要包括: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医疗机构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医务人员、信息化技术营运管理人员.第五条任何单位、机构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
第六条远程医疗服务应当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维护患者合法权益,保护患者隐私.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远程医疗服务病案质量定期检查、评估与反馈制度。
医教科负责远程会诊病案的质量管理,远程医疗服务中心负责远程会诊病案的安全管理。
第八条我院与其他医院之间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要签订远程医疗合作协议。
协议内容应当包括合作目的、合作条件、合作内容、远程医疗流程、双方权利义务、医疗损害风险和责任分担等事项。
第九条为患者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我院应当向患者充分告知远程医疗服务费用等事宜并征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须征得其监护人或者近亲属书面同意。
第十条各级各类远程医疗服务机构必须按本规范开展远程医疗业务活动。
第二章普定县中医医院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条件要求第一节总体要求第十一条开展远程医疗服务,须符合《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有关要求,向贵州省远程医疗管理服务中心提交专业技术能力评估验收申请,经贵州省远程医疗管理服务中心评估验收,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后,方可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第十二条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应当制订本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章制度、信息保密措施、奖惩制度、考核激励机制等制度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操作系统
正版Windows操作系统(XP/2003/win7)
四、应用软件
1、
中医检测设备操作系统
2、
远程会诊平台
远程会诊平台客户端
3、
杀毒软件
单机版或网络版
19″液晶显示器
2、
高清照相机
1400万像素分辨率4384*3288
3、
医用胶片扫描仪
扫描最大幅度14′* 17′,光学分辨率不低于600dpi,支持DICOM等多种图形格式,满足所有医疗胶片扫描要求
4、
高清遥控摄像机
视频信号720p-1080p聚焦范围f=4.51-45mm,F=1.8-2.2
10倍光变,12倍数变信噪比超过50dB
上海道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
通化市海思达高科技有限公司:中医经络检测仪
2、
医用观片灯
502*510mm,单联
二、视频、图像、音频传输设备
1、
主机服务器
双核CPU、2G内存、独显1G显存、500G硬盘、
19″液晶显示器
2、
高清照相机(选配)
1400万像素分辨率4384*3288
中医远程医疗会诊系统配置
一、远程医疗会诊中心端
序号
名称
配置与技术指标
价格
一、网络条件(可与现有网络共用)
1、
专线接入
不低于20M数字专线,
含初装费、2年租费
2、
路由器
100M/广域接口2个,局域接口4个,具备网管功能
3、
防火墙
整机吞吐量≥1Gbps,最大并发连接数≥100万每秒新建连接数≥60000,4-7层安全防护
四、应用软件
1、
诊疗设备操作软件(选配)
2、
远程会诊平台
远程会诊平台客户端
3、
杀毒软件
单机版或网络版
二、中医远程医疗会诊基层端
序号
名称
配置与技术指标
价格
一、网络条件(可与现有网络共用)
1、
专线接入
不低于4M数字专线,含初装费、2年租费
2、
路由器
100M/广域接口2个,局域接口4个,具备网管功能
3、
防火墙
3、
医用胶片扫描仪(选配)
扫描最大幅度14′* 17′
光学分辨率不低于600dpi
支持DICOM等多种图形格式
满足所有医疗胶片扫描要求
4、
高清遥控摄像机
视频信号720p-1080p聚焦范围f=4.51-45mm,F=1.8-2.2
10倍光变,12倍数变信噪比超过50dB
5、
音频设备
全向麦克1个,鹅颈麦克至少2只,手持麦克至少1只,音箱2只(80~150W),调音台(4路以上输入)
5、
音频设备
全向麦克1个,鹅颈麦克至少2只,手持麦克至少1只,音箱2只(80~150W),调音台(4路以上输入)
7、
专业补光灯
照相摄像专用LED补光灯,用于清晰观测患者气色与舌相
8、
打印复印一体机
激光彩色打印复印一体机
9、
后备式不间断净化电源
提供恒定电流,稳压、蓄电,防止突发性断线对工作台设备的损害
4、
交换机
三层24端口,千兆速率,具备扩展万兆的能力,
二、中医远程会诊设备(选配)
1、
中医远程会诊设选型推荐品目中的中医诊疗设备列表,以下设备适合在远程会诊使用:
北京身心康国际中医研究院:中医经络检测仪(SHXK-JL-100F型)
天津天中依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中医舌象采集仪
整机吞吐量≥1Gbps,最大并发连接数≥100万每秒新建连接数≥60000,4-7层安全防护
4、
交换机
三层24端口,千兆速率,具备扩展万兆的能力,
二、中医远程会诊设备
1、
中医远程会诊设备
(选配)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公布的中医诊疗设备评估选型推荐品目中的中医诊疗设备列表,以下设备适合在远程会诊使用:
北京身心康国际中医研究院:中医经络检测仪(SHXK-JL-100F型)
天津天中依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中医舌象采集仪
上海道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
通化市海思达高科技有限公司:中医经络检测仪
2、
医用观片灯
502*510mm,单联
二、视频、图像、音频传输设备
1、
主机服务器
双核CPU、2G内存、独显1G显存、500G硬盘、
8、
专业补光灯(选配)
照相摄像专用LED补光灯,用于清晰观测患者气色与舌相
9、
打印复印一体机
激光彩色打印复印一体机
10、
会诊电视墙
46寸高清液晶显示器
11、
后备式不间断净化电源
提供恒定电流,稳压、蓄电,防止突发性断线对工作台设备的损害
三、系统软件
1、
操作系统
正版Windows操作系统(XP/2003/win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