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学史读后感

合集下载

西方史学史 读《荷马史诗》有感

西方史学史 读《荷马史诗》有感

读《荷马史诗》有感弗兰西斯·培根在其《论求知》中有这样一段记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弗兰西斯·培根将“读史”置于众多求知方法之前,可见“史”的重要所在。

“读史”必要研究史学,而世界各国史学之演进,最早还是要追溯神话与史诗。

在文字创造以前,人们大多通过口耳相传的方法,保存先民对自然与社会最初的活动记录,文字产生以后,口耳相传的神话与史诗,逐被文人删改纳入诗歌戏曲,这便是我们今天所见的各民族的神话与史诗,《荷马史诗》正是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我同意史学史是由神话与史诗而开始的观点,神话与史诗反映了每一个民族在步入文明时代之前的一面镜子,不仅西方国家,中国也是这样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大禹治水等。

神话与史诗反映了人类处于萌芽状态的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伦理等原始先民的最初意识形态。

史诗并不一定是历史,但史诗中包含着很多的史学因素,在历史学正式产生以前,古希腊人把史诗当做历史来看待,著名的《荷马史诗》就被古希腊人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和学习启蒙的教材。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

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伊利亚特》共有15693行,《奥德赛》共有12110行。

《荷马史诗》相传是由盲诗人荷马创作,荷马,生于公元前八世纪后半期的爱奥尼亚,是古希腊最著名和最伟大的诗人。

但对荷马其人在18世纪以前,学者们都认为历史上确有此人,18世纪以后西方学者有人质疑荷马的真实存在,并构成了西方学术史上的“荷马问题”。

但如今学术界认为确实有荷马其人,荷马将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的古老神话与特洛伊战争的传说,整理定型后记载下来,并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史诗,用荷马本人得其《荷马史诗》名,编成后的史诗还在不断地进行增删补充。

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荷马史诗》才能得以形成正式文字,而我们今天看到的《荷马史诗》是公元前3至2世纪由亚力山大里亚的学者们编订的。

西方文明史读后感

西方文明史读后感

西方文明史读后感西方文明史是一部宏大而丰富的历史巨著,它记录了西方文明从古代希腊罗马时期到现代的发展演变,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个领域。

通过阅读这部巨著,我对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西方文明的特点和影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变迁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城邦文明,到中世纪的封建社会,再到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兴起,西方文明在不同时期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

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西方社会的面貌,也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西方文明史,我对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珍视历史的宝贵经验和智慧。

其次,西方文明的特点和影响让我对西方社会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西方文明以其个性主义、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等特点而著称,这些特点在西方社会的政治、哲学、艺术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例如,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罗马的法律制度、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以及工业革命的科学思想,都是西方文明的重要特点和成就。

这些特点不仅影响了西方社会的发展,也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西方文明史,我对西方社会的特点和影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理解西方社会的发展逻辑和内在动力。

最后,西方文明史的价值和意义让我对历史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西方文明史不仅记录了西方社会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智慧和经验。

通过研究西方文明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可以更好地借鉴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西方文明史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社会,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

通过阅读西方文明史,我对历史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视历史的宝贵经验和智慧。

总之,西方文明史是一部宏大而丰富的历史巨著,它记录了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反映了西方文明的特点和影响,也具有深刻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阅读西方文明史,我对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西方文明的特点和影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西方史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史学史读书笔记

As long as the mood is clear, there will be no rainy days in life.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西方史学史读书笔记西方史学史读书笔记1有一段时间我其实挺不愿意看文学名著的,尤其是西方的文学名著的。

原因倒也很简单,就是因为实在是看不懂啊!虽然说是名著之所以能够称之为名著的原因,是它经过了足够漫长时间的沉淀和岁月的洗礼,所以才会静静的躺在书架上等待着我们去翻阅它。

但是由于时代的差别,文化的不同,有不少西方的文学名著在看的时候,还是感觉简直是太闹心了。

或许是那时的我还没养成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优良习惯,但我想读不下去这些西方名著更多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并不十分了解西方的历史与文学发展。

没有这两样东西来做阅读的后盾,看这些西方文学名著就难免有看天书一般的不知所云之感。

想要了解一个人,就要去深入了解他的生活过往,想要看懂西方文学名著,还是先从了解西方文学发现历史开始吧。

其实这本《西方文学简史》不仅仅可以称的上是一部西方文学史的通俗入门书,也可以被看做是一本阅读西方文学名著的通俗入门书。

此书的书名中包含一个“简”字,那么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简洁。

虽然简洁但是并不敷衍,全书只介绍了不到二十部西方文学,但却都是颇具代表性的文学性很强烈的作品,是这本书的作者从浩瀚的西方文学作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它从《古希腊神话传说》开始讲起,从神话故事到讽刺小说,从莎士比亚的戏剧到雨果带有历史背景的小说,再从加缪荒诞的《局外人》到马尔克斯魔幻的《百年孤独》。

这其中也有浪漫与自由的拜伦,激情与沉思的雪莱。

书中将一部部不朽西方文学作品的浓缩内容与它的作者的人生经历一同结合着讲述出来,让读者在初步了解这部文学作品内容的同时,也了解到了该作品被创作出来时的灵感与时代背景,还有那些作者的曾经人生经历对于创作的影响。

将上面这些有机的串联起来以后,我们再回过头去看文学原著,估计阅读起来感觉就没有那么辛苦了。

西方欧洲史的读后感

西方欧洲史的读后感

西方欧洲史的读后感读完西方欧洲史,就像是跟着一群性格各异的家伙在历史的大舞台上蹦跶了一圈。

最开始读的时候,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超级复杂的大家庭。

古希腊那就是家里的智慧担当,那些哲学家就像一群整天坐在广场上唠嗑,可唠的都是宇宙啊、人生啊这种超级高深话题的怪才。

苏格拉底就像一个特别爱抬杠,但抬得特别有道理的老头,他的那种追问精神,感觉就像一直揪着你的小辫子,问:“你为啥这么想啊?”柏拉图呢,就像是在构建一个理想世界的建筑师,他的那个理想国听起来美好得不像话,但又觉得这哥们真敢想。

亚里士多德就更牛了,简直就是个全才,什么哲学、科学、伦理,他都要插上一脚,感觉他就是那种学霸,让其他学渣都只能仰望的存在。

然后到了罗马,哇,这就是家里的硬汉。

罗马军团那可是相当威风,到处开疆拓土,感觉他们就像一群精力旺盛的冒险家,把欧洲好多地方都变成了自己的地盘。

罗马的法律也很有意思,感觉就像一个超级严格的老师,规定了大家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不过罗马也不是一直顺风顺水,后来它也像一个年老体弱的巨人,被各种入侵的蛮族搞得狼狈不堪。

那些蛮族就像是突然闯入豪华宴会的不速之客,把罗马这个原本秩序井然的派对搅得乱七八糟。

中世纪就有点像欧洲历史的一段黑暗梦境。

教会就像一个超级大的影子,笼罩着所有人。

大家都在宗教的严格管控下生活,感觉那时候的人每天都战战兢兢的,就怕一不小心得罪了上帝。

不过这期间也有些亮点,比如那些在修道院里默默抄书的修士,就像在黑暗中守护知识火种的小火苗。

他们虽然不能像古希腊罗马人那样自由地探讨学问,但也在努力不让文明断掉。

文艺复兴就像是一场超级大的觉醒派对。

人们突然像是从睡梦中惊醒,发现原来古希腊罗马的那些好东西都被埋没了。

艺术家们就像一群兴奋的孩子,开始疯狂地创作。

达·芬奇就像是一个来自未来的穿越者,他的那些画作和发明简直超越了那个时代的想象。

米开朗基罗呢,感觉他就是一个用石头说话的人,他雕刻的那些人像仿佛都有着自己的灵魂。

西方史学史读后感

西方史学史读后感

西方史学史读后感第一篇:西方史学史读后感读后感在读《西方史学史》中,读到了罗马帝国衰亡史一些内容,很有感触。

《罗马帝国衰亡史》是由爱德华·吉本所写,吉本出生于英国萨里郡的普特尼镇一个英国绅士家庭,生活富足。

吉本的父亲(也叫爱德华•吉本)早年在剑桥大学深造,后为英国国会下议院议员。

吉本本人与其父亲生活经历相似,早年受到良好教育,数年之后亦为英国国会议员。

吉本为家中长子,母亲在其出生之后又生了六个孩子,在吉本10岁时去世。

吉本自幼多病。

1752年,14岁时被父亲送往牛津,不到15岁就考取玛格达伦学院。

但他父亲后来发现他对天主教感兴趣,当时在英国一个天主教徒会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挤,他父亲立刻就把他送到瑞士洛桑,交给一位基督教新教导师。

在洛桑期间,他参加过伏尔泰的聚会,学会了法语,开始用法语写作其第一部作品《论文学研究》(1761年正式出版)。

一提到在欧洲历史上叱咤风云千余年的罗马帝国,想必人们便会下意识的想到英勇善战却又拜倒在美人裙下的恺撒。

诚然,恺撒是一位天才的将领,卓越的统帅,在他的治下,罗马军队为共和国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恒久光荣。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罗马之所以能在强敌环伺的中欧控制西方文明长达十几个世纪,所依赖的并不是在最初几百年间攻克的辽阔疆域,而是强有力的政治和社会体制。

这后者,自然应该归功于罗马帝国的实际开创者,奥古斯都大帝,即屋大维。

很多人以为屋大维不过是凭借着恺撒的声望轻而易举地登上帝位的,其实不然。

恺撒被刺之时,作为其养子的屋大维才18岁,正在阿波罗尼亚的军队中,无论从地位、声望、势力上,都远远比不上恺撒的同僚,雷必达和安东尼。

那么,这个不及中国弱冠之年的年轻人,是如何击败声誉卓著、势力庞大的两位前辈,登上罗马帝国的至高宝座的呢?除却恺撒的余荫影响之外,更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个人的才华和努力。

屋大维外表风度翩翩、温文尔雅,性格冷静而敏感,极富洞察力和政治手腕。

创业初期,他深知自己羽翼未丰,断然不是雷必达和安东尼的对手,因此不遗余力地扬起恺撒养子的大旗笼络军队,更以同样的身份与上述两位前辈结盟。

西方文明史读后感(精选8篇)

西方文明史读后感(精选8篇)

西方文明史读后感(精选8篇)西方文明史读后感1阅读这本书,是特别欢乐、重建信念的过程,因为由渔猎采集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人类尽管面临种种磨难——来自大自然的灾荒,来自人类自身制造的灾害,如战争、奴役等到,但人类从未被打倒过,在书中第五页写道“特定时代的人以符合其所处的特定环境和发展阶段的方式去努力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并使他们的生活颇有建树。

”看来是的:西方科技进步导致人类对自然及自身命运的掌控能力提高、人类寿命的增长、活动范围甚至拓展到太空;民主制度的建立消退几千年来统治者对民众的高压统治、国际外交秩序与贸易关系的建立,转变了即往以战争做为得到资源的毁灭性手段。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下结论说‘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西方文明史及西方社会的现状已经是证明。

可是,除西方发达国家之外的其他国家呢?近代世界所能享有的`科技文明成果,几乎全部由西方世界供应,在农业文明时代曾经富有兴盛过的两河文明、尼罗河文明、中华文明,不是彻底衰退,就是不断在演替兴亡的怪圈中循环,文明失去自我更新的能力,如果不是西方文明的传播、冲击与滋养,这些文明古国现状将如何?作为一个以增长见识为目的平凡的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不自觉会将本身或本民族的遭受所带给自己的疑问与阅读内容作对比:为什么西方文明能不断克服所面临的困难并改进,而我们的民族照通常所言,只能在朝代的兴替中循环不前呢?为什么在公元1500年前后,西方基督教文明能一枝独秀兴起?什么是决定性的因素?是源于希腊文明的惠泽?是如马克斯韦伯所说的新教伦理?或者是戴蒙德所认为的地理环境决定吗?照此推论,一则未必不是倒果为因,二则难保不会为种族优越论者供应依据。

何兆武先生曾经著文分析各国社会的发展形态,认为西方社会的发展轨迹是特别态的,可是他没有分析说为什么常态就是“衰退、停滞”?常态与特别态,内在包含何种不同的因子?假如说西方文明中有进步因子,那19世纪的中国和日本,同样遭受西方文明的冲击,为何日本文明能够很快得以新生成为亚洲强国,而中华却不断受到屈辱。

西方史学史_《编年史》读书笔记

西方史学史_《编年史》读书笔记

历史之最高职能就在赏善罚恶—《编年体》读后感塔西陀出生于罗马省的一个贵族家庭,早期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和严格训练,并以博学多识为一部分的元老贵族所器重,因此较早的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公元78年,塔西陀与当时罗马的显贵、执政官阿格里古拉的女儿结婚,由于这种关系,加上其岳父的大力相助使他的仕途非常的顺利,官运亨通。

在庞大的罗马帝国中,塔西陀历任三朝,跻身高位,先后担任过公元81年的财政官,公元88年的行政长官和公元97年的执政官以及行政总督等要职,这一些为塔西陀熟悉的了解和掌握当时社会的各种情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造就了他有着超乎前人的良好政治素质和丰富的社会阅历及经验,因此他在隐退官场后,便利用其资深的文学基础开始著述事业,从而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历史》(罗马史)、《编年史》(罗马编年史)、《日耳曼尼史》。

《编年史》是塔西陀的最后一部著作,十六卷本。

他洋洋洒洒,夹叙夹议,从提伯里乌斯继位一直写到尼禄统治末年,记述的是提伯里乌斯、卡里古拉、克劳迪乌斯、和尼禄四个皇帝当政的时期,时间跨越大约54年,是一部皇朝断代史。

这部作品虽然残缺不全,但它所表现了他那前无古人的文学功底,读过《编年史》这本书之后,给我留下了以下几个深刻的印象!一:实事求是从《历史》和《编年史》看来,他是以“历史之最高职能就在赏善罚恶,不要让任何一项嘉言懿行湮没不彰,而把千秋万世的唾骂,悬为对奸言逆行的一种惩戒。

”作为宗旨的,他著述时均以此为准则,这是他对帝制,首先是对皇帝的专制、残暴及腐化坠落的抨击和揭露;对社会道德的衰微,首先是对个人品行的肆意褒贬;对共和制,首先是对理想化了的理论道德和政治制度的颂扬和向往中均可见一斑。

他认为“很少有人生来就能辨别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

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别人的经验才能得到教训。

”所以,他要用史书使人们获得教训,分辨善恶。

他在史书中以她的道德观度量一切,他道德的蓝本是经过美化了的罗马共和时期的道德—忠勇爱国,崇尚道德,民享自由,他寄情怀予历史写作,缅怀共和,针砭时弊,以书见志。

西方思想史读后感

西方思想史读后感

西方思想史读后感读了西方思想史,我仿佛被卷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旅程。

这可不是那种翻翻书页、点点头就过去的阅读,而是一次真正能让我内心起波澜的深度探索。

书中展现的西方思想的发展历程,就像是一部超级长的电视剧,每一集都有新的角色和剧情,让人目不暇接。

从古希腊时期那些充满智慧的哲学家,到现代各种思潮的碰撞与交融,我看到了人类思考的力量是如何一步步改变着世界。

比如说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吧,这个老爷子整天在大街上找人辩论,问一些让人头疼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他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教室,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讲义,就是凭着一张嘴和一颗追求真理的心,让人们对自己的想法产生怀疑,重新审视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想象一下那个画面,熙熙攘攘的街道上,苏格拉底穿着简单的长袍,拉住一个路人就开始发问:“朋友,你说什么是正义?”路人一脸懵,苏格拉底却不依不饶,非得把这事儿说个明白。

这场景,多有趣!还有柏拉图,他提出的理念论让我琢磨了好久。

他说我们现实世界中的东西都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就好像影子是真实物体的投影一样。

我一开始觉得这也太玄乎了,但是仔细想想,又好像有点道理。

比如说我们心中都有一个关于“完美的圆”的概念,但是在现实中,我们能画出的圆总是有那么一点点不完美。

这不就像是现实在努力追赶理念,但总是差那么一点儿吗?到了中世纪,宗教的力量占据了主导地位。

那时候的人们对上帝的信仰简直是深入骨髓。

教堂高高耸立,钟声回荡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人们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似乎都要受到宗教教义的约束。

但这也不是说完全没有好处,至少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宗教给了人们心灵上的慰藉和依靠。

我能想象到一个疲惫的农民,在结束了一天辛苦的劳作后,走进昏暗的教堂,在烛光中默默祈祷,希望能得到上帝的保佑,让生活变得好一点。

文艺复兴时期就像是一场思想的狂欢派对。

人们突然发现,原来除了上帝,我们还可以关注自己,关注这个美丽的世界。

艺术家们拿起画笔,画出了人体的优美线条;文学家们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人间的喜怒哀乐。

西方文化史读后感

西方文化史读后感

西方文化史读后感读了西方文化史,感觉就像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时空之旅。

在这趟旅程中,我见识到了古希腊文明的璀璨光芒。

那时候的人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他们思考着宇宙的起源,争论着道德和伦理的准则。

就说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吧,他们穿着简单的长袍,在广场上高谈阔论。

苏格拉底,这个智慧的老头儿,总是喜欢用一连串的问题来引导人们思考,把大家绕得晕头转向,最后却又让人恍然大悟。

他不注重答案,而是看重思考的过程,这种独特的方式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想象一下,一群人围在他身边,时而皱眉沉思,时而激烈争论,那场面简直比菜市场还热闹。

还有古希腊的神话,那可真是丰富多彩。

众神们有着和人类一样的情感和弱点,他们会嫉妒、会生气、会相爱。

比如宙斯,这个花心大萝卜,到处留情,惹出了一堆麻烦事儿。

赫拉呢,作为他的妻子,整天忙着捉奸,那暴脾气一上来,整个神界都要抖三抖。

这些神话故事不仅有趣,还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和人性的理解。

再说说古罗马文明。

罗马的建筑那叫一个宏伟壮观!斗兽场,那巨大的圆形建筑,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建筑技艺。

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观众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人声鼎沸。

角斗士们在场地中央拼死搏斗,鲜血四溅。

而看台上的贵族们则一边吃着美食,一边为自己喜欢的选手欢呼。

那种狂热的氛围,仿佛能穿透时光,让我感受到罗马人的激情和豪放。

罗马的法律体系也让我印象深刻。

那些繁琐的条文,却保障了社会的秩序和公平。

法官们严肃地坐在法庭上,听着双方的辩论,然后根据法律做出裁决。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有个小偷被抓了,他在法庭上巧舌如簧,试图为自己开脱。

但是法律就是法律,最终他还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让我明白,罗马的法律可不是吃素的,它是严肃而公正的。

中世纪的西方文化,则带着一丝神秘和压抑。

那时候的宗教统治着一切,教堂的钟声回荡在城市的每个角落。

人们的生活被各种宗教仪式和规定所束缚。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也诞生了许多美丽的艺术作品。

那些彩色玻璃窗上的圣经故事,绚丽多彩,每当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整个教堂都变得如梦如幻。

希罗多德《历史》读后感

希罗多德《历史》读后感

希罗多德《历史》读后感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撰写的《历史》是西方史学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史学著作。

他为后世西方史学奠定了历史叙述体的编纂体例、道德、政治垂训的历史意义、社会文化史的史学范型、求真的史学批判精神和总体世界史观等诸多史学“范式”,从而开创了西方史学之先河,成为名副其实的“历史之父”。

其中,希罗多德《历史》中的历史叙述与道德、政治垂训的历史意义达到完美统一和高度结合,对今天的历史研究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借鉴价值。

希罗多德以波斯的历史为中心,以波斯对外战争为主线,以波斯和希腊的战争即希波战争为重点,记述了当时希罗多德本人所能接触到的亚细亚、阿非利亚和欧罗巴三大洲的各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历史、地理、种族以及风俗习惯等。

其中第一卷主要记述了波斯的兴起和对吕底亚、小亚伊奥尼亚、爱奥里斯等希腊城邦、巴比伦人以及马撒该塔伊人的战争。

作者插入了波斯对外战争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吕底亚、小亚希腊人城邦、巴比伦人以及马撒该塔伊人的历史和风俗习惯等。

第二、三卷主要叙述了冈比西斯入侵埃及和大流士等波斯七贵族刺杀玛歌斯僧夺取政权以及大流士入侵巴比伦的历史。

此两处作者插入了埃及、印度和阿拉伯人的历史、风俗习惯和动植物的叙述。

其中,第二卷几乎是埃及的专史。

第四卷叙述了波斯对巴比伦、斯奇提亚、色雷斯和利比亚的战争。

这里作者插入了斯奇提亚人的历史、风俗习惯等。

第五卷记述了波斯对色雷斯的战争和对伊奥尼亚人起义的镇压。

这里插入了有关斯巴达的政治、历史、风俗以及雅典的佩西特拉妥和克里斯提尼的历史等。

第六、七、八、九卷叙述了波斯对希腊城邦的战争,历述了马拉松、铁尔摩披莱、撒拉米斯、普拉塔伊阿、米卡列以及塞斯托斯战争等。

在这四卷里,作者也同样插入了一定的旁叙。

比如,第六卷主叙马拉松战役时插入了斯巴达的政治历史以及雅典对厄基那的斗争等;第七卷主叙铁尔摩披莱之役时,插入了冗长的波斯军队装备和装束的叙述;第八卷主叙撒拉米斯海战时,插入伯罗奔尼撒岛的民族介绍等;第九卷主叙普拉塔伊阿、米卡列和塞斯托斯之役时,插入了阿尔铁母巴列司向居鲁士献策的叙述,并以此结束全书。

西方史纲读后感

西方史纲读后感

西方史纲读后感读完西方史纲后,我对西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审视。

这本书以简明、系统的方式概括了西方历史的主要事件和发展趋势,让我对西方文明的演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我被书中对西方历史的广度和深度所震撼。

作者从古希腊罗马文明一直延伸到现代,涵盖了从政治、社会、经济到文化、艺术等各个层面的内容。

这使我意识到西方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其对整个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

其次,我对西方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书中的叙述,我看到了西方历史中的重要转折点和关键事件,如罗马帝国的崛起和衰落、中世纪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等。

这些事件和时期的变革对西方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现代西方社会和文明的面貌。

同时,我对西方文明的特点和核心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西方的合理主义、个人主义、民主制度和科学进步等特点,是西方历史长期演进的结果。

这些价值观和制度体系不仅深深影响了西方社会,也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西方史纲,我更加明白西方文明的独特之处和其与其他文明的差异。

最后,读完西方史纲后,我不禁思考起人类历史的普遍性和共通性。

虽然西方历史是特定的,但其中的启示和教训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其他文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历史的相对性和多元性,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总之,西方史纲是一本启发性的读物,通过它我对西方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

它让我更加意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对现实世界的影响,激发了我对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的更深层次的兴趣。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坚信历史的重要性和对现实世界的启示,同时也更加珍惜当下,为未来做好充分准备。

读郭小凌《西方史学史》有感

读郭小凌《西方史学史》有感

读郭小凌《西方史学史》有感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西方史学史这门课程,除了在课堂中的学习外我还进行了一定的补充阅读,其中我阅读了郭小凌老师所撰写的这本《西方史学史》,他将西方史学的发展历程分成不同阶段,向我们讲述了西方史学史的发展与演变,并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西方史学发展中著名史家、学术著作和学派等。

阅读完之后,收获颇丰,因此来作一篇读书感悟。

西方史学史是一种依循时间顺序对人类最古老的自我认识形式之一——历史学在西方世界发生、发展基本过程的考察和认识,是涉及一定地区范围的学科史。

郭小凌老师在这本书中将西方史学史的发展划分成三大阶段:古典史学阶段、基督教史学阶段、近现代史学阶段。

西方史学史源远流长,追溯其历史可以早至古希腊史学时期。

古希腊史学与古罗马史学共同构成了西方史学史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古典史学阶段。

古希腊前期的历史记述以史诗为主,其中比较早期出现的有《荷马史诗》、《奥德赛》、《伊利亚特》等,史诗虽然不能准确到创作者、创作年代和地点、内容所反映的史实等问题,但其从一开始就很注意对事情发生原因的追寻,因此我们仍可以进行一定合理的推测。

而在古希腊史学家中,郭小凌先生对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又最为推崇,郭小凌先生在书中对二者的生平有着详细描写,揭示了他们拥有辉煌史学成就的原因,对于西方史学史的发展来说,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都是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所具有的客观严谨的历史研究精神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当希腊沦入罗马人的统治下后,希腊史学与罗马史学的羁绊也就此开始。

郭小凌先生将早期罗马史学称作是希腊史学的模仿者,这也可以见得罗马史学与希腊史学的相关性。

在希腊史学部分,郭小凌老师着重介绍了罗马统治地中海世界早期最优秀的史学家波里比乌斯、拉丁史学家马可·波尔基乌斯·加图,以及进入繁荣时期的李维、普鲁塔克、塔西佗等人,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史学思想,都具有一定划时代的进步意义。

同时,在古罗马时期还出现了史学理论专题研究,其中以卢基阿努斯为代表,这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重大进步。

西方欧洲史的读后感

西方欧洲史的读后感

西方欧洲史的读后感读西方欧洲史就像是在看一场超长的、超级复杂又超级精彩的连续剧,只不过这剧里演的可都是真事儿。

一开头,那些古希腊的城邦就像一群性格各异的小伙伴。

雅典就像是班上那个聪明又爱显摆的学霸,整天捣鼓哲学、民主这些高大上的东西。

斯巴达呢,活脱脱一个肌肉猛男的聚集地,天天就是军事训练,感觉他们眼里就只有战斗这一件事儿。

这俩城邦就像两个极端,可又都那么有魅力,你看现在的很多思想和制度都能在他们那找到影子,就像现代社会是他们的徒子徒孙一样。

再往后,罗马帝国就登场了。

这罗马可不得了,就像一个贪婪的巨兽,到处吞并别的国家。

罗马人的工程技术那是相当厉害,他们修的那些大路、水道,就好像是在古代大地上画了一幅巨大的蜘蛛网。

不过罗马帝国这颗大树也不是一直枝繁叶茂,到后来内部乱成了一锅粥,各种腐败、争权夺利,就像一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们为了遗产打得不可开交。

这个庞大的帝国还是分崩离析了,让人不禁感叹再强大的东西也经不住自己折腾。

中世纪就像是欧洲历史的一场漫长噩梦。

教会成了老大,到处都是神神叨叨的氛围。

那时候的人好像都生活在一种压抑的状态下,科学啥的都不敢发展,因为教会说啥就是啥。

不过在这黑暗中也有点小亮光,那些骑士精神啥的听起来还挺酷的,穿着铠甲、骑着马的骑士们到处晃悠,保护女士、为了所谓的荣誉而战。

但有时候想想,他们可能也就是一群穿着华丽的愣头青罢了。

然后文艺复兴就像一场盛大的派对,大家突然从教会的阴影里觉醒了。

艺术家们就像一群突然被点燃的烟花,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这些人一个比一个厉害。

他们的作品就像魔法一样,让人们重新看到了人的价值。

不再是整天只盯着上帝,而是开始关注人自己了。

这就好比一群人本来天天在山洞里只知道对着神像磕头,突然发现山洞外面的世界那么美好,于是纷纷跑出去探索。

宗教改革也是一场大戏。

马丁·路德就像一个勇敢的叛逆者,对着教会的权威说“不”。

他这么一闹,整个欧洲的宗教格局就像被打乱的拼图一样重新组合。

西方学读后感

西方学读后感

西方学读后感在接触西方学之前,我对西方的了解就像隔着一层毛玻璃,模模糊糊,只知道一些表面的东西,比如好莱坞电影、麦当劳快餐、还有那些在时尚杂志上看到的大牌时装。

然而,当我真正深入去研读西方学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后,才发现这是一个无比广阔且丰富多彩的领域,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

我读的第一本关于西方学的书,是讲述西方历史的。

那书里的文字仿佛有魔力一般,将我带入了一个个古老的时代。

我看到了古希腊的城邦,那些穿着长袍的人们在广场上激烈地辩论着哲学和政治;我看到了罗马帝国的辉煌,宏伟的建筑和强大的军队让人惊叹不已。

那些曾经只在历史课本上出现的名字,如亚历山大大帝、恺撒,在这本书里变得鲜活起来。

他们不再是简单的名字和事件,而是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物。

书里对古希腊的描写尤其让我印象深刻。

想象一下,那个时候的人们,没有手机,没有电视,但是他们的生活却充满了智慧和乐趣。

他们会在集市上交流最新的思想,会为了一场戏剧表演而欢呼雀跃。

他们对美的追求简直达到了极致,从建筑到雕塑,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

那些大理石雕刻的神像,线条流畅,神态逼真,仿佛下一秒就要活过来跟你对话。

还有古罗马的斗兽场,哇,那场面光是想想就觉得震撼。

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一起,为了看角斗士们的生死搏斗而疯狂呐喊。

角斗士们有的身强体壮,有的机智灵活,但无论怎样,他们都在为了生存和荣耀而战。

而观众们呢,有贵族,有平民,他们的表情各不相同。

贵族们可能一脸冷漠,觉得这不过是一场寻常的娱乐;而平民们则可能会为角斗士的精彩表现而激动得站起来,甚至忘记了自己身处何地。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不禁思考,为什么西方会发展出这样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呢?是地理环境的原因?还是他们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比如,古希腊人对于哲学的热爱,那种对世界本质的不断追问,是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在那个美丽而又充满神秘的地中海沿岸?那里的蓝天白云、碧海金沙,是不是激发了他们无限的想象力?再说到西方的艺术,那更是让我大开眼界。

西方文学史读后感

西方文学史读后感

西方文学史读后感西方文学史是一门令人聚精会神的学科,它详细地揭示了西方文学发展的演变过程,深刻地展示了作家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与创作风格。

通过阅读西方文学史,我深受启发,对于文学的发展和人类思维的演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西方文学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这个起源于古代的传统被视为现代文学的基石。

古希腊的文学以史诗为最高形式,例如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些作品以英雄史诗的形式描绘了古希腊神话和传说。

古罗马文学则延续了古希腊的传统,但更多地关注社会和政治议题,如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学传统为中世纪欧洲的文学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的文学主要是宗教性质的,以《圣经》为中心,通过吟唱、朗诵和演绎等方式传播。

在这个时期,文学是为了宗教信仰和传统服务的,人们通过文字来表达对神的崇敬和对道德的追求。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开启了新的篇章。

这个时期的作家开始回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遗产,并将其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结合。

莎士比亚就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涉及了各种题材,包括悲剧、喜剧和历史剧。

他的作品不仅深入人心,而且对于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世纪的启蒙时代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代,作家们开始强调理性和科学的重要性,强调人类思维的自由和独立。

这个时期的作家,如伏尔泰、卢梭和亨利·菲尔丁,他们的作品通过批判社会不公和追求人类权利、自由来影响人们的思想。

19世纪是西方文学史上最为丰富多样的时期之一。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发生了剧变,作家们开始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爱情和人性的困境。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等文学流派在这个时期兴起,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雪莱、狄更斯、居里埃和托尔斯泰等作家以独特的风格和思想深刻地触动了读者。

到了20世纪,西方文学经历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冲击。

这些激进的艺术运动挑战了传统的文学形式和惯例,试图通过创新的手法和多样的视角来表达对世界的理解。

西方文学史读后感

西方文学史读后感

西方文学史读后感读完西方文学史,我受益匪浅。

这部作品从不同角度解析了西方文学的发展历程。

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叙述,令我深刻认识到文学的重要性以及文学与人生的深刻关联。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对文学的重新认识西方文学史让我重新认识到文学。

文学并不仅仅是一些美丽的诗句和优美的文字,更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文学的发展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

不同时期的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也各有特色。

对文学的重新认识让我更加热爱阅读和创作。

二、文学与人生的关联西方文学史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文学与人生的紧密关系。

每一个文学作品都是对人生的思考和表达。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以及场景等,都是作者对人生的观察和深入剖析,真实反映了人生的各种面貌。

文学通过艺术的表达形式,将人生的美好、苦涩、忧伤、欢乐等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对文化的认知西方文学史从一个宏观的角度,详细描述了西方文化的演进历程。

从古希腊神话传说到中世纪的骑士诗歌,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西方文化在不断变革中推陈出新,不断扩充和丰富自身的内涵。

通过对西方文学史的了解,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西方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内在精神内涵。

这对我认识文化,发展自我素养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四、对历史的重述西方文学史也是对历史的一篇重述。

文学是历史的镜子,从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

故事、神话、传说、诗歌、小说等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对当时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深刻反映。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的真相,更好地掌握历史的脉络和主题,更好地理解历史对我们的意义。

总体而言,西方文学史让我获得了很多思想上的启示和文化上的收获。

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我将更加注重对人生的感悟和观察,更加深入地挖掘文学背后的精神内涵。

西方史学史的感悟

西方史学史的感悟

对古代西方史学反省精神的感悟最近看了张广智先生的《浅谈古代西方史学的反省精神》这篇论文,对我影响很大,感触也很深。

以前对于西方史学的认识不是很深,只知道一些西方的史学家治学很严谨,在世界史学史领域创造了许多辉煌的成就。

而对于西方史学的反省精神,却不曾了解。

自从看完了这篇文章之后,我的视野变的很开阔,对于史学家在治史过程中不断反省,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的不懈努力无比的钦佩。

我很喜欢公元2世纪罗马统治时期出现的希腊学者卢奇安对于史学的功能所说的一句话:“历史只有一个任务或目的,那就是实用,而实用只有一个根源,那就是真实。

”的确,我们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就是为了探究、寻找真实的历史,从而为我们今天的行为和思想提供借鉴和经验。

史学家的反省精神是很重要的。

对于一个历史事件的调查,不能只听一家之言,也不能光凭自己的想象与认知情况来判段,要多听、多看。

在得出结论的同时,一定要从客观事实出发,不能过分掺杂自己的主观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记述历史事实的真相,从史实中求得正确结论。

就像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得所说的那句名言:“关于战争事件的叙述,我确定了一个原则:不要偶然听到一个故事就写下来,甚至也不单凭自己的一般印象作为根据;我所描述的事件,不是我亲眼看见的,就是我从那些亲自看见这些事情的人那里听到后,经过我仔细考核过了的。

就是这样,真理还是不容易发现的:不同的目击者对于同一个事件,有不同的说法,由于他们或者偏袒这一边,或者偏袒那一边,或者由于记忆的不安全。

”古代西方史学家对史学的批判与反省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对于史学的求真务实精神也是我们所学习的榜样。

正是由于史学家们的不断努力,才使得古代西方史学获得长足的进步,为后人流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

同时,古代西方史学的产生和发展,也为后世史学的创新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因此,我们要继承古代西方史学的反省和求实的精神,为现代史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西方文学史纲》读后感

《西方文学史纲》读后感

《西方文学史纲》读后感《西方文学史纲》是一部集中展现西方文学发展历程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西方文学史上重要作品和文学流派的梳理,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文学画卷。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也对文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首先,通过《西方文学史纲》,我对西方文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文学、启蒙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等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潮,我逐渐了解了西方文学从古至今的发展轨迹,以及不同时期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和思想背景。

这让我对西方文学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珍惜和理解每一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独特意义。

其次,通过对《西方文学史纲》中所介绍的各种文学作品和文学流派的学习,我对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从古代史诗、戏剧、诗歌到现代小说、散文、诗歌等不同文学形式的作品,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超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文学流派的思潮,我感受到了文学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每一个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每一个文学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影响,这让我更加珍惜和尊重不同文学作品和文学流派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此外,通过对《西方文学史纲》中所介绍的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我对文学的审美价值和人文关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从荷马的《伊利亚特》、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但丁的《神曲》到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雨果的《悲惨世界》等经典作品,我感受到了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情感,以及对人性、社会、历史的深刻关怀。

这些作品不仅给予了我审美的享受和启迪,也让我对人类的精神追求和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体会。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西方文学史纲》,我对西方文学的发展历程、多样性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这本书不仅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西方文学的窗户,也让我更加热爱和尊重文学这一人类精神和文化的瑰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后感
在读《西方史学史》中,读到了罗马帝国衰亡史一些内容,很有感触。

《罗马帝国衰亡史》是由爱德华·吉本所写,吉本出生于英国萨里郡的普特尼镇一个英国绅士家庭,生活富足。

吉本的父亲(也叫爱德华•吉本)早年在剑桥大学深造,后为英国国会下议院议员。

吉本本人与其父亲生活经历相似,早年受到良好教育,数年之后亦为英国国会议员。

吉本为家中长子,母亲在其出生之后又生了六个孩子,在吉本10岁时去世。

吉本自幼多病。

1752年,14岁时被父亲送往牛津,不到15岁就考取玛格达伦学院。

但他父亲后来发现他对天主教感兴趣,当时在英国一个天主教徒会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挤,他父亲立刻就把他送到瑞士洛桑,交给一位基督教新教导师。

在洛桑期间,他参加过伏尔泰的聚会,学会了法语,开始用法语写作其第一部作品《论文学研究》(1761年正式出版)。

一提到在欧洲历史上叱咤风云千余年的罗马帝国,想必人们便会下意识的想到英勇善战却又拜倒在美人裙下的恺撒。

诚然,恺撒是一位天才的将领,卓越的统帅,在他的治下,罗马军队为共和国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恒久光荣。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罗马之所以能在强敌环伺的中欧控制西方文明长达十几个世纪,所依赖的并不是在最初几百年间攻克的辽阔疆域,而是强有力的政治和社会体制。

这后者,自然应该归功于罗马帝国的实际开创者,奥古斯都大帝,即屋大维。

很多人以为屋大维不过是凭借着恺撒的声望轻而易举地登上帝位的,其实不然。

恺撒被刺之时,作为其养子的屋大维才18岁,正在阿波罗尼亚的军队中,无论从地位、声望、势力上,都远远比不上恺撒的同僚,雷必达和安东尼。

那么,这个不及中国弱冠之年的年轻人,是如何击败声誉卓著、势力庞大的两位前辈,登上罗马帝国的至高宝座的呢?除却恺撒的余荫影响之外,更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个人的才华和努力。

屋大维外表风度翩翩、温文尔雅,性格冷静而敏感,极富洞察力和政治手腕。

创业初期,他深知自己羽翼未丰,断然不是雷必达和安东尼的对手,因此不遗余力地扬起恺撒养子的大旗笼络军队,更以同样的身份与上述两位前辈结盟。

他们通力合作,历经数次苦战终于剿灭了刺杀恺撒的卡西乌斯和布鲁图斯,血洗了罗马城尤其是元老院。

在利用一次偶然的政治事件巧妙地踢开雷必达后,他开始了与安东尼长达数年的周旋。

看准了安东尼流连于埃及艳后的怀抱致使军纪废弛的时机,屋大维在长期的厉兵秣马下当机立断,倾尽全力在希腊大败安东尼,随后不给他的敌人留下一丝喘息的机会,乘胜挥师埃及,彻底消灭了安东尼及其情人克利奥帕特拉的势力。

创业不易,守业尤难。

舅公兼养父恺撒被刺的情景历历在目,怎能不让性情敏感的屋大维夙夜担忧?他清楚的知道恺撒的被杀并非来自强大的权力而主要源于可怕的夸耀,于是便终其一生对元老院保持相当的敬意,对人民许诺以古老的自由。

他放弃危险的执政官一职,转而一步一步地摄取保民官、监察官以及大祭司这些最尊贵而且最能博得人民爱戴的官位,并安于“第一公民”的盛誉。

他极其审慎地使用着自己的权力,尽力不去冒犯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的共和思想,却逐渐地越来越严密地控制着帝国的各种最高权力。

到了其统治的后期,虽然没有皇帝的名号,但罗马的人民,已经基于长年来的巨大爱戴而习惯于服从稳坐宫廷中那位拥有最高权威的人所下达的一切命令了。

当然,在小心翼翼地巩固着自身地位的同时,作为一位有着远见的政治家,屋大维也为
帝国的稳定做出了很多富于建设性的工作。

早年的军旅生涯让他深切地感受到,经历了数百年的东征西讨,罗马的疆域已经空前的广大,不能再进行盲目的扩张。

于是他在军事和财政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精心计划的改革,建立了驻扎在边境而不得干涉内政的常备军和专用来保护自己的禁卫军,并以怀柔政策对待罗马漫长边境线以外不安分的蛮族——这一政策在后续诸帝中也有很好的延续。

他还大量兴建神庙、剧院和道路等公共工程,使得罗马的宗教、贸易、邮政和交通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总之,他的大量工作,都直接促进了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时代、从对外扩张到对内发展的转型,并使得罗马文明在各项方面都达到前无古人的辉煌和鼎盛。

赞曰:中国各朝多以开国太祖最为尊贵,同样的,奥古斯都大帝亦无愧于罗马帝国最伟大君主的称号(尽管他从未自称皇帝)。

在他漫长而光荣的一生中,无论是巩固自身地位还是巩固罗马权威的作为,都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惊人地体现了中国先哲老子所言“夫
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原则,终成一代英主。

然而伴随着罗马政治形态上从共和走向帝制,罗马原有的小规模奴隶制经济也正不同步地瓦解,罗马原有的经济基础遭到破坏,在其之上的很多形态也相应发生变化。

公民政治和公民兵制遇到危机,公民道德沦丧,同时自然资源流失,农业发展不平衡。

在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罗马帝国衰落了下去。

罗马从建城、建国到建立帝国开始,走了一条武力征服的道路。

伴随着军事上的武力征服,小奴隶制经济向大奴隶制经济形态演变。

在这种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中,衍生并附带了很多环境和社会结构问题。

这些问题深化了罗马本身的深层次的矛盾,使庞大的帝国难堪重负,举步为艰。

所以说,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是多元而复杂的。

罗马原是以自耕农为主体的国家,在长期的对征服和扩张战争中,罗马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和土地,同时也俘获了大批奴隶,为大奴隶制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奴隶被广泛使用于农业、畜牧业、采矿业和手工业,逐渐成为罗马社会的主要生产者,另一方面,战争掠夺的大量土地被充作国家公有地,出租或出卖给富有公民。

于是,罗马贵族和富商竞相侵占、租赁和购买公有地,兴建庄园,同时兼并小农土地,致使以大量使用奴隶的大土地所有制迅速增长,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奴隶和奴隶主阶级的矛盾,小土地所有者和大土地所有者的矛盾,罗马和同盟者、被征服者的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元老院贵族和骑士阶层的矛盾等等都充分暴露,并且日益尖锐。

虽然当时一些人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试图通过改革来消除这一矛盾,但是最终失败了。

罗马帝国的大部分地区属地中海类型气候,冬季温暖湿润,夏季较为干热,境内河流较密,水流湍急,山区森林茂密,农业作业区广泛。

在阿尔卑斯山北部和高卢等地区属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量丰富,空气湿润,也是比较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

但是随着罗马的发展,其境内的自然资源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直接影响了罗马的农业生产。

这对于依赖意大利本土农业很强的罗马来说,是致命的。

王政时代结束后的罗马,是以美德和荣誉为宗旨的。

罗马公民纯朴、高尚、富有爱国心和荣誉感,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尚武精神。

这种传统美德和道德精神使人人争先为祖国效力,这是罗马共和国之所以能够经历严峻考验却依然屹立地中海的原因之一。

早期罗马公民为富者大公无私、廉洁奉公;为民者,崇俭耻奢、保守纯朴。

即使像西庇阿这样的将军,也亲自耕作。

然而,随着罗马对外征服和疆域的不断扩大,以前那种道德观正在迅速成为过时的东西。

同时奢华之风吹遍罗马之时,拜金主义思潮也涌进了罗马。

人们认为只有大量的财富才
能享有崇高的光荣和价值,而贪污和受贿成了公开的秘密。

这些奢华和腐败都是建立在广大底层人民的辛苦劳动基础之上的。

到了帝国后期,随着由元首制向君主制过渡,君主的个人权力也不断加强。

许多帝王荒淫豪奢,腐化至极。

许多贵族地主挥金如土、醉生梦死,增加赋税,致使民不聊生,政局动荡。

在这种情况下,罗马公民被统治者无休止的赋税弄得疲惫不堪,根本无暇顾及帝国的安危与兴亡了。

综上所述,罗马开始的源头是好的,但是罗马历经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了一些末决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又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时机和解决机制,所以,当到了帝国晚期时,已是积重难返、无力回天了。

这些因素中,除了经济形态发展和政治形态发展的特殊性外,许多个别和偶然因素也是促成罗马衰亡不可忽略的因素。

因此说,罗马的衰亡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单个因素造成的,罗马衰亡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