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运动生理学基础
运动生理学——第十四章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举例: (1)专门进行耐力性练习,使神经稳定,对强度
灵活性有一定限制,对发展速度不利。 (2)专门大负荷,对耐力、速度的发展不利。 (3)年龄、性别的影响。 ①对儿童来说,主要是促使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②男女之间要区别对待,强度、运动量训练内容、 心理因素等。
③根据身体素质的自然规律和运动专项特点。
(三)肌肉收缩的形式 1、静力性力量——肌肉的等长形式收缩时
产生的力量。
它使肢体维持或固定一定位置和姿势,而 无明显的位移运动。
例如:
体操中支撑、悬垂、倒立、摔跤中发力动 作等、柔道
2、动力性力量——肌肉进行缩短时所产生 的力量
它推使身体产生明显的位移运动,并使人体 或器械产生加速度运动
第一节 力量素质
一、力量素质分类
(一)概念
力量素质是指整个身体或身体某个部分肌 肉在收缩和紧张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二)肌肉力量组成因素
1、完成动作时肌肉群收缩的合力,这主要 取决于参与运动的每一块主动肌的最大收 缩。
2、主动肌肉同对抗肌、协同肌、固定肌的 协同能力。
3、骨杠杆的机械率,这取决于肌肉群的牵 拉角度,每个杠杆的阻力臂和力臂的相对 长度。
2、肌肉中蛋白质含量增加
它不仅是肌纤维收缩蛋白含量增加,而且 还具有三磷酸腺酶的作用,它能催化ATP 分解为ADP和放能,从而改善肌肉的能量 供应。
3、肌肉中结缔组织增多
结缔组织变得厚而坚实。
长期牵拉使得肌腱和韧带细胞增殖(形态 发生变化)
4、毛细血管网增多 训练可使毛细血管增多来增加肌肉组织所
运动生理学
第十四章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本章导读
绪言 第一节 力量素质 第二节 速度与速度耐力素质 第三节 一般耐力素质
运动生理学题库
09运动生理学一,名解心力储备基础代谢疲劳进入工作状态最大摄氧量红细胞比容有氧耐力氧脉搏条件反射最大摄氧量摄血分数等张收缩乳酸阈超量恢复肺通气量二.填空心肌的生理特性有——,——,——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有——,——。
呼吸过程包括——,——,,——尿液的生成过程包括——,——,——三个阶段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过程包括——,——,——,——,——运动效果评价的“三态”是指——,——,——、根据摄氧量和需氧量的关系,将稳定状态分为——,——疲劳产生的原因有——,——,——,——,——红细胞的主要机能有——。
——牵张反射包括——,——运动技能的形成就是建立——,——,——的运动条件反射反应速度的指标是——。
投掷标枪时。
器械出手的速度是——速度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特异性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消化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减压反射是一种——反馈调节,它的生理意义在于——按照能量代谢的特点,可将耐力分为——,——、肾脏具有保持——和维持——平衡的作用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有——,——骨骼肌的生理特性有——,——速度素质包括——,——,——、本体感受器包括——,——视调节主要包括——,——运动性心脏增大有——增大为主和——增大为主两种体温升高使氧离曲线——移,PH值升高——移通常根据——和——关系判断真假两种稳定状态血浆的渗透压包括——,——正常成年人的动脉收缩压为——,舒张压为——外呼吸包括——,——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主要激素有——,——支配心脏活动的神经有——,——三判断=前负荷越大,肌肉的初长度越长,故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越大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其绝对不应期特别长构成人体心脏的所以心肌细胞均具有自动节律性在长期运动训练的影响下,运动员安静时的心肌收缩力量,每博输出量和心输出量均有所增加心率可反应运动强度,运动员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和疲劳程度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越高,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就越强跳跃或投掷运动在动作发力时,肌肉做超等长收缩在一定范围内,运动量越大,能量消耗越多,超量恢复越不明显极点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内脏器官的活动赶不上肌肉活动的需要肾脏具有保持水平衡和维持酸碱平衡的作用四,简答评价心脏功能的指标及意义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恢复的阶段性特点及超量恢复的实践意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是什么简述激素的生理作用简述肌纤维对运动训练的适应性变化特点简述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简述血液的生理作用反应速度的生理学基础动脉血压形成的条件“极点”及其产生的原因位移速度的生理学基础五,论述试述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训练方法及各种训练方法的生理机理试述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的生理,生化特点以及与运动实践的关系~试述决定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及影响力量训练的因素论述影响跑速的生理学因素及提高跑速的方法论述评价有氧耐力的主要生理指标及意义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举例说明影响位移速度的生理学基础论述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过程及影响因素论述三大能量代谢系统的特点及与运动项目之间的关系10生理试题1兴奋性定义。
运动生理学必看知识点
名词解释1、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糖、脂肪等氧化供能)的能力。
2、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
3、需氧量:指人体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气量。
4、氧亏:人在进行运动时,摄氧量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大,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要的氧和摄氧量之间出现差异,这种差异称为氧亏。
5、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气量。
6、乳酸阈:在递增运动负荷中,运动强度较小时,血乳酸浓度与安静值接近,随运动强度的增加,乳酸浓度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
7、吸氧量:在肺换气过程中,由肺泡气扩散人肺毛细血管,并供给人体实际消耗或称为吸氧量。
吸氧量也称耗氧量。
8、通气阈:在递增负荷运动中,用肺通气变化的拐点来测定乳酸阈。
9、持续训练法:采用强度较低、持续时间长的不间歇的有氧耐力训练方法。
10、间歇训练法:指在两次训练之间有间歇方式的组合训练。
1、免疫: 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的一种生理功能。
2、特异性免疫: 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
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
3、非特异性免疫:人体对抗原性异物的抵抗力,有些是天生具有的,即在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形成,经遗传获得的,称为先天性免疫,因其并非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微生物,故又称非特异性免疫。
4、“流动脑”:是免疫的随时感知非感知性刺激,并通过细胞因子等免疫递质发动免疫应答。
5、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通过一些共同的介导物质(共同的生物信息语言),对他们自身的功能以及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进行调节,形成了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6、运动性免疫抑制: 长期的大强度运动训练的影响下,机体的免疫系统可能出现明显的免疫功能抑制的现象,表现为免疫功能降低,对感染疾病的易感率上升,这种由于运动而诱发的免疫功能现象称为运动免疫抑制。
2.运动生理学基础教案
2.运动生理学基础教案九、教学特色互动性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实践性教学:课程中安排了学生实践环节,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整合性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思政元素融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实验精神、团队协作能力等非技术性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
十、教学反思与改进教学内容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会发现某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较难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更加详细的解释,或者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参与度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的参与度。
如果发现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要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增加互动环节、调整教学方式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实践教学反思: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指导和监督,确保实验的安全和有效性。
同时,教师也需要对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反思,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效果。
思政元素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关注思政元素的融入。
如果发现某些内容与思政元素的相关性不够强,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正确价值观。
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实践考试卷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运动生理学是研究__________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运动能力与身体机能发展规律的科学。
人体生理机能主要包括循环系统、__________和免疫系统等。
运动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高心肺功能、增强骨骼肌力量和__________等方面。
人体在进行有氧运动时,主要通过__________系统来提供能量。
长时间进行剧烈运动会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流失,因此需要及时补充__________和盐分。
运动生理学!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实验性科学。
2、深吸气量:补吸气量与潮气量之和为深吸气量。
3、心力储备:心力储备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4、通气/血流比值:每分肺泡通气量和肺血流量(心输出量)的比值称通气/血流比值。
5、有氧氧化系统: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主要是线立体内)彻底氧化成H2O和CO2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6、乳酸能系统: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中(又称糖酵解),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7、血压:是指血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8、视野:单眼不动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称为视野。
9、时间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单位时间(秒)内最快呼出的气体量占总呼出气体量的百分数。
10、渗透压:高浓度溶液所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
11、无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12、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每分钟)所能摄取的最大氧量。
13、前庭功能稳定性: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称为前庭功能稳定性。
14、运动性疲劳: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点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的状态。
15、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练习时,运动开始后的一段时间内,人的机体工作能力不可能立刻达到高水平,而是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一提高过程称为进入工作状态。
16、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列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
17、超等长练习: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力量训练方法。
如多极跳、深跳等。
18、速度: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用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
运动生理学知识点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乳酸阈: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运功强度较小时,血乳酸浓度与安静值接近,随运动强度的增加,乳酸浓度逐渐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场点称为乳酸阈。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为肺活量吸收:食物经消化后成长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等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肌肉力量: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制或对抗阻力的能力称为肌肉力量身体素质:肌肉在其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如力量、速度、耐力以及灵敏和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如果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功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响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发动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展和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即称为运动性疲劳。
赛前状态: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
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为动作电位。
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大小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股杠杆做相向的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
拉长收缩:当肌肉所产生的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这种收缩形式称为拉长收缩。
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长收缩。
氧亏:人在进展运动时,摄氧量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大,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要的氧和摄氧量之间出现差异,这种差异称为氧亏。
速度素质:根底代率:单位时间的根底代称为根底代率。
兴奋性:机体活其组成局部的细胞、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成为兴奋性。
肌小节:两相邻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小结。
单收缩: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展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到达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称为最大摄氧量。
运动生理学的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肥胖:是一种常见的,明显的,复杂的代谢失调症,是可以影响整个机体正常功能的生理过程。
2.体重:是人体各部分(骨骼,骨骼肌,关节,韧带,脂肪组织等)的总重量,即以重量为单位的人体各组成成分的总和。
3.体质指数:是体重(千克)与身高(米)平方的比值。
是肥胖诊断指标之一4.运动性免疫抑制:在长时期的大强度运动训练的影响下,机体免疫系统可出现明显的免疫功能抑制现象,表现为免疫功能下降,对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染率上升。
所以将这一种由于运动为诱发的免疫功能降低现象称作运动性免疫抑制。
5.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并排除“非己”成分以保持机体安全的一种生理功能。
6.非特异性免疫:人体对抗性异物的抵抗力,有些是天生具有的,记载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经遗传获得的,称为先天性免疫,因其并非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微生物故,称为非特异性免疫7.抗原:能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应并产生抗体的物质。
8.抗体: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所分泌的具有免疫功能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9.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免疫细胞发育分化的场所10.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扁桃体,接受免疫细胞的组织11.抗原性物质进入机体后所激发的免疫细胞活化、分化和效应的过程称为免疫应答(免疫反应)。
12.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称为肌肉力量13.肌肉横断面积:指横切某块肌肉所有肌纤维所获得的横断面面积,由肌纤维的数量和粗细决定。
14.静力性力量练习:肌肉在等长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它使身体维持或者固定于一定得位置和姿势,而无明显的位移运动15.动力性力量练习:根据肌肉动态收缩形式的不同,分为向心收缩、离心收缩力量、等速肌肉力量和超等长肌肉力量等16.最大肌肉力量:通常是指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17.离心练习:肌肉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力量训练方法18.超等长练习: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惊醒向心收缩的力量训练方法19.等长练习:肌肉收缩而长度不变的对抗力的力量训练方法20.等张练习:肌肉进行收缩缩短和放松交替惊醒的力量练习方法21.需氧量: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的氧量。
基础知识—运动与心肺功能(人体运动学课件)
1
平静吸气的肌肉
膈肌 • 最为重要的吸气肌肉,在
吸气过程中60%~80%的功是 由它执行的。 • 主导作用:在垂直、内外 和前后直径增加胸腔体积 的能力导致。
1 平静吸气的肌肉
膈肌
• 当下肋稳定时,膈肌初始收 缩导致它的顶部下降、变平。
每分钟的通气量(VE) 摄氧量(VO)
安静时机体从24L左右的通气量中才能 摄取到1L的O2。 不超过50%VO2max的运动时,呼吸当量 保持恒定不变。 超过50%VO2max的运动,每分通气量的增 加将明显大于每分摄氧量的增加, 机体 要从30~35L的通气中才能摄取1L的O2。 呼吸当量越小,氧的摄取效率越高。运 动生理学上把呼吸当量最小的一点称为 最佳呼吸效率点(POE)。
4
呼吸功能对运动的适应
肺通气的适应性变化
耐力训练后安静状态下,潮气量和肺 扩散不变、呼吸频率通常降低、肺通气 量基本不变或稍下降。在亚极量或极量 水平运动时,表现为潮气量增大、呼吸频 率加快、最大通气量增加、肺扩散增大 的幅度提高,但动脉血氧含量基本保持不 变。这些运动作用说明,耐力运动有利 于提高和改善肺功能。
1
心脏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运动时心脏功能随机体代谢的 需要增加做功,增加心输出量。 决定心搏出量增加的因素是运 动引起心率的变化、心肌收缩 速度和强度的变化等。
2
运动与心率
安静状态下,心率为60~100次/min。 运动中心率随代谢需要而增加,在 一定范围内可反映运动强度和机体 的代谢水平。 在运动中常用心率控制有氧运动的 强度和间歇时间,心率变化也反映 运动生理负荷量、功能状态及心储 备功能等。
4
呼吸功能对运动的适应
1.5.第一章 总论 第五节 运动生理及生物化学基础
一、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一)心脏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3.心2 脏形态的变化 ①心脏形态重构(心脏扩大)(心脏非同心肥大)
左心室内径增大、容积增加、流出道增宽,伴 随心腔扩大,心室壁和室间 隔厚3度相应增厚。
一、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一)心脏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3.心2 脏形态的变化 ①心脏形态重构(心脏扩大)(心脏非同心肥大)
3不运动的内脏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收缩,血流减 少,动静脉短路开放,回心血流加快。
一、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二)血管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2.小2 动脉与毛细血管变化
长期运动,运动组织骨骼肌内毛细血管数量增 加,新生毛细血管增多,毛细血管开放增多,组织 血供3增加,毛细血管与肌纤维的比值增大。
一、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了解:能量代谢测定方法。
一、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
响2
(一)心脏对运动的反应与适 应
(二)血管对运动的反应与适 应
(三)3 血压的变化
二、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一)呼吸系统对运动的反应 (二)呼吸系统对运动的适应
三、运动对物质代谢与能量 代谢的影响
(一)运动与物质代谢 (二)运动与能量代谢 (三)不同类型运动物质代谢 和能量代谢的特点 (四)能量代谢测定 四、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 (一)有氧运动能力 (二)无氧运动能力
超过最高心率,舒张期过短,心室充盈不足, 搏出量减少,输出量也减少。
整体条件下,运动除了心率增加外,搏出量也 增加3,动用心率储备和搏出量储备,使运动时最大 输出量增加至安静时的5~6倍。
一、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一)心脏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1.心2 率的变化
心率取决于运动强度和时间。 运动之前心率就开始增快;运动时有一个快速 增快期;开始15秒内,已达总增加数的一半。 3中等强度或次极限强度运动,心率将维持在运 动强度相适应的水平;极限强度运动,心率将进一 步增加。
体育学运动生理学基础知识点梳理
体育学运动生理学基础知识点梳理体育学运动生理学是研究运动与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生理变化的学科。
它对运动员的训练和竞技表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体育学运动生理学的基础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门学科。
一、运动生理学简介运动生理学是运动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主要研究运动过程中机体的生理变化,如心血管、呼吸、肌肉等系统的功能变化,以及能量代谢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了解运动的生理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运动训练,提升运动表现。
二、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1. 心肺功能:心肺功能指的是心脏和肺部在运动中的表现。
运动时,心脏会加快跳动,肺部会增加呼吸深度和频率,以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求。
2. 肌肉力量:肌肉力量是指肌肉产生的最大力量。
通过适当训练可以增加肌肉力量,提高运动能力。
3. 耐力:耐力是指持续进行有氧运动时肌肉的耐受力。
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增强身体的持久力。
4. 灵敏度:灵敏度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速度。
在某些运动项目中,良好的灵敏度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进行技术动作。
5. 协调性:协调性指的是各个肢体和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协调程度。
良好的协调性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加流畅地进行动作,并减少受伤的风险。
三、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代谢1. 有氧代谢:有氧代谢是指在足够的氧气供应下,通过氧化有机物分解产生能量。
这是一种持续、高效的能量供应方式。
2. 无氧代谢:无氧代谢是指在缺乏氧气供应时,通过在细胞质中进行糖酵解产生能量。
这种能量供应方式效率较低,并伴有乳酸的产生。
四、运动训练对身体的影响1. 心血管系统:持续有氧运动可以使心脏肌肉变得更加强壮,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脏的每搏输出量增加,从而提高心脏功能。
此外,有氧运动还可以降低血压、降低血脂,减少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 呼吸系统:体育运动可以增强呼吸肌肉的力量,提高肺活量和肺功能,使呼吸更加顺畅,提高运动能力。
3. 肌肉系统:运动训练可以增加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改善肌肉的协调性和灵敏度,并增加肌肉的代谢效率。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和锻炼中的生理反应和适应的学科。
它涵盖了从细胞水平到整个身体系统的多个层面,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系统、神经系统等。
运动生理学旨在理解运动对身体的影响、适应机制和优化身体性能的方法。
以下是运动生理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1.心血管适应:运动可以引起心血管系统的适应性变化,包括心肌增厚、心输出量增加、血液容积增加和血管弹性改善等。
这些适应性变化提升了心血管系统的效率和耐力。
2.肌肉适应:运动可以导致肌肉的适应性改变,包括肌肉断面积增加、肌肉纤维类型改变和筋腱增强等。
这些适应性变化提高了力量、耐力和肌肉协调。
3.呼吸适应:运动对呼吸系统也有影响,包括肺容积增加、呼吸肌肉力量增加和呼吸效率改善。
这些适应性变化提高了氧气摄取和二氧化碳排出能力。
4.代谢适应:运动影响代谢过程,包括能量产生、糖代谢、脂肪代谢等。
运动锻炼提高了身体能够更高效地利用能量和调节代谢平衡。
5.神经适应:运动锻炼有益于神经系统,包括改善神经调节、提高神经传递速度和协调性等。
这些适应性变化有助于提高运动技能和运动协调性。
6.热适应:运动锻炼可导致体温调节和汗腺功能的适应性变化,提高热耐受能力和调节体温的能力。
运动生理学不仅要求对生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还需要运用实验室测试、野外测试和数据分析等技术方法进行研究。
这种研究有助于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生理反应和适应性变化,并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案、运动训练和康复计划提供依据。
此外,运动生理学的研究结果也可以为运动员的训练和竞技表现提供指导,并推动运动科学领域的发展。
2024年运动生理学培训资料
长期运动训练可改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功能,提高心肺耐力和运 动耐力。
不同运动项目的生理特点与训练要求
01 02
耐力性项目
如长跑、游泳等,要求运动员具备较高的心肺耐力和能量代谢水平。训 练应注重有氧耐力的提高,如通过持续低强度运动或间歇高强度运动进 行训练。
力量性项目
如举重、摔跤等,要求运动员具备强大的肌肉力量和爆发力。训练应注 重肌肉力量的提高,如通过负重训练、爆发力训练等方法进行。
运动疲劳的产生机制
能量耗竭
运动过程中,机体能量供应不足 ,导致ATP生成减少,肌肉收缩
能力下降。
代谢产物堆积
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乳酸等代谢产物 不能及时清除,导致肌肉疲劳。
神经传导受阻
运动过程中神经传导受到干扰,使 得肌肉收缩与舒张不协调,导致疲 劳。
运动疲劳的恢复方法与手段
合理营养补充
运动后及时补充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 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有助于消除疲劳
随着实验生理学的发展,人们开始运 用实验手段研究运动对机体的影响, 揭示了运动过程中的许多生理规律。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实验法
测量法
通过动物实验或人体实验,模拟不同运动 条件,观察和分析机体的生理反应和适应 过程。
运用各种生理指标测量技术,如心电图、 血压、呼吸、肌肉力量等,定量评估运动 对机体的影响。
横截积增大。
长期运动训练可提高骨骼肌的收 缩力量和速度,改善肌肉耐力和
爆发力。
运动促进骨骼肌的代谢和能量供 应,提高肌肉对氧的利用能力。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运动可降低安静时心 率和血压,提高心脏 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 量。
运动促进心血管系统 的代谢和能量供应, 提高心肌对氧的利用 能力。
运动生理学 复习材料
第一章:运动生理学基础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力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2、三种能量供应系统:磷酸原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有氧氧化供能系统5:吸收:食物经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等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6、胃仅能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分;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小肠吸收7: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8:、肌肉ATP含量:6 mol/kg 湿肌。
A TP最大的输出率:11.2 m mol/kg/s 磷酸原功能系统又称无氧代谢的非乳酸成分。
糖酵解功能系统又称无氧代谢的乳酸成分9:简述糖的补充与糖的储备在体育实践中的意义研究表明,短时间运动不需要补糖,而长于1h的运动可适量补充糖。
因为短时间运动时体内血糖仍保持比较高的水平,而长时间运动,由于肌糖原大量消耗,可能出现血糖下降,此时补糖是有意义的。
通过补糖来提高血糖水平,增加骨骼肌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从而及时补充运动时的大量消耗。
第二章:肌肉活动1:肌肉特性:包括肌肉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和黏滞性>和生理特性<兴奋性、收缩性> 2: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有三个基本条件:一定的刺激强度,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和一定强度的时间变化率3: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连同它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4:静息电位:静息时细胞膜处于某种极化状态,表明为膜的两侧存在着一个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5: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6:神经冲动具有以下特征:①生理完整性②双向传导性③不衰减和相对不疲劳性④绝缘性7:肌肉收缩与舒张过程至少包括:①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②肌肉兴奋-收缩耦联③肌细胞的收缩与舒张8: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收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向心收缩>9:肌肉收缩的张力与速度的关系在后负荷作用下,在一定的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与速度大致成反比关系。
运动生理学题库
09 运动生理学一,名解心力储备基础代谢疲劳进入工作状态最大摄氧量红细胞比容有氧耐力氧脉搏条件反射最大摄氧量摄血分数等张收缩乳酸阈超量恢复肺通气量二.填空心肌的生理特性有——,——,——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有——,——。
呼吸过程包括——,——,,——尿液的生成过程包括——,——,——三个阶段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过程包括——,——,——,——,——运动效果评价的“三态”是指——,——,——、根据摄氧量和需氧量的关系,将稳定状态分为——,——疲劳产生的原因有——,——,——,——,——红细胞的主要机能有——。
——牵张反射包括——,——运动技能的形成就是建立——,——,——的运动条件反射反应速度的指标是——。
投掷标枪时。
器械出手的速度是——速度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特异性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消化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减压反射是一种——反馈调节,它的生理意义在于——按照能量代谢的特点,可将耐力分为——,——、肾脏具有保持——和维持——平衡的作用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有——,——骨骼肌的生理特性有——,——速度素质包括——,——,——、本体感受器包括——,——视调节主要包括——,——运动性心脏增大有——增大为主和——增大为主两种体温升高使氧离曲线——移,PH 值升高——移通常根据——和——关系判断真假两种稳定状态血浆的渗透压包括——,——正常成年人的动脉收缩压为——,舒张压为——外呼吸包括——,——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主要激素有——,——支配心脏活动的神经有——,——三判断= 前负荷越大,肌肉的初长度越长,故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越大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其绝对不应期特别长构成人体心脏的所以心肌细胞均具有自动节律性在长期运动训练的影响下,运动员安静时的心肌收缩力量,每博输出量和心输出量均有所增加心率可反应运动强度,运动员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和疲劳程度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越高,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就越强跳跃或投掷运动在动作发力时,肌肉做超等长收缩在一定范围内,运动量越大,能量消耗越多,超量恢复越不明显极点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内脏器官的活动赶不上肌肉活动的需要肾脏具有保持水平衡和维持酸碱平衡的作用四,简答评价心脏功能的指标及意义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恢复的阶段性特点及超量恢复的实践意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是什么简述激素的生理作用简述肌纤维对运动训练的适应性变化特点简述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简述血液的生理作用反应速度的生理学基础动脉血压形成的条件“极点”及其产生的原因位移速度的生理学基础五,论述试述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训练方法及各种训练方法的生理机理试述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的生理,生化特点以及与运动实践的关系~ 试述决定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及影响力量训练的因素论述影响跑速的生理学因素及提高跑速的方法论述评价有氧耐力的主要生理指标及意义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举例说明影响位移速度的生理学基础论述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过程及影响因素论述三大能量代谢系统的特点及与运动项目之间的关系10 生理试题1兴奋性定义。
运动与心肺功能
(1)概念:有氧心率、最大心率、窦性心动徐 缓、呼吸当量、最大摄氧量 、乳酸阈、耐力训练。 (2)运动时心率变化与负荷强度和持续时间的 关系;运动对血压影响的特点;冠壮动脉对运动的适 应性变化。 (3)运动时肺通气与换气功能的变化规律。 (4)有氧运动的生理作用。 (5)耐力运动处方的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血量增 加
最大摄 氧量增 加
红细胞 量增加
运动
每搏输 出量增 加
血浆容 量增加
二、呼吸系统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组成呼吸的三个环节: 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 换气;气体运输;内呼吸, 也称组织换气 。 运动时机体代谢加强, 呼吸的三个环节也将发生一 系列变化,以满足机体代谢 的需要。长期运动训练可促 使呼吸功能和调节能力产生 良好的适应,从而提高人体 工作能力。
(一)耐力运动处方组成
运动频率:运动处方的三要素之一,运动频率取决 于运动量大小。 运动量大,每周训练3次; 运动量小,最好每天活动; 一般运动频度为每周3~7次。 每周少于2次的运动训练无治疗作用。
加强医务监督,牢记安全第一 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运动注意 事项
个别对待,持之以恒 防止疲劳,注意训练卫生
二、呼吸系统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1.运动时通气功能的变化
2.运动时换气功能的变化
3.运动时呼吸的调节
1.运动时通气功能的变化
呼吸加深加快 : 肺通气量增加
运动 时
每分通气量:从安 静时每分钟6~8L 增加到80~150L
呼吸频率增加: 从每分钟12~18 次增加到40~60 次
呼吸当量:指每分钟通气量与摄氧量的比值。 安静时的呼吸当量为20~28,机体从24L左右的 通气量中摄取到1L的O2;50%VO2max的运动呼吸 当量增加到30~35,机体要从30~35L的通气中 才能摄取1L的O2 。 呼吸当量越小,氧的摄取效率越高。运动生理学 把呼吸当量最小的一点称为最佳呼吸效率点 。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
绪论一、生命活动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
(三)生殖。
二、“反应”的定义:机体或细胞受到刺激后所发生的功能活动的变化,称为反应三、“兴奋”的定义:生物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称为兴奋。
四、“兴奋性”的定义: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五、“内环境”的定义: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又称内环境。
六、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三)自生调节。
第一章:肌肉活动一、“静息电位”的定义: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的定义: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三、肌肉三种收缩形式的比较: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一)张力--速度关系:当前负荷不变,改变后负荷时,张力与速度成反比关系(二)长度--张力关系:初长度过长和过短都会使张力减小,只有达到最适初长度,张力才最大。
五、人类肌纤维的类型及比较:统原系磷性质代谢代谢无氧 速率g/s56kj 快代谢无氧 •(中中g/ 29.3代谢有氧g/s(15kj力爆发 小 大耐力 好 差代谢有氧 高 低代谢无氧 低 高度疲劳不易易度管密微血多少直径维的肌纤 细 粗度体密线粒 多 少性酶活ATP低 高蛋白肌红高低颜色红白第二章:能量代谢一、合成ATP 的三种途径及比较:二、“基础代谢”的定义: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清晨极其安静状态下的能量代谢三、“基础代谢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前庭器官”的定义:前庭器官是人体对自身姿势、运动状态及空间位置感知的感受器,对保持身体平衡起重要作用。
“前庭反应”的定义:当人体前庭感受器受到过度刺激时,反射性的引起骨骼肌紧张性的改变以及自主功能的反应,这些反应称为前庭反应。
三、“前庭稳定性”的定义:过度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称为前庭稳定性。
运动生理学考研要点梳理
运动生理学考研要点梳理
1. 运动生理学基础知识
- 运动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 运动生理学的分支学科
-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2. 人体运动的能量代谢
- 能量代谢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 静息代谢和运动代谢的差异
- 运动中能量来源的物质基础和代谢途径
3.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生理效应
- 运动的心血管适应和改善效果
- 运动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4.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生理效应
- 运动对呼吸肌肌力和肺功能的影响
- 运动对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5. 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 运动对神经系统的生理和结构变化
- 运动对神经系统功能和认知能力的影响
- 运动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潜力
6. 运动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 运动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
- 运动对雌激素和睾酮的影响
- 运动对糖尿病和肥胖等疾病的防治作用
以上是运动生理学考研的要点梳理,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如需深入了解每个要点,请查阅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
心肺运动试验标准流程
心肺运动试验标准流程
心肺运动试验是一种常见的运动生理学测试,用于评估个体的心血管和肺部功能。
以下是心肺运动试验的标准流程:
1. 准备阶段,在进行心肺运动试验之前,测试者应接受健康评估,包括身体状况、病史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评估。
测试者需要穿着合适的运动服装和鞋子,并接受身体测量,如身高、体重和血压等。
2. 仪器设置,测试者被连接到心电图仪、呼吸气体分析仪和运动器械,以监测心率、呼吸、氧气摄入量和二氧化碳排出量等生理指标。
3. 热身阶段,测试者进行5-10分钟的热身运动,如慢跑或骑行,以提高身体温度和心肺功能。
4. 初始阶段,测试者开始以较低的速度和阻力进行运动,逐渐增加运动强度,直至达到目标心率或呼吸频率。
5. 持续运动,测试者在达到目标心率或呼吸频率后,继续保持
运动,直至达到最大耐力或出现疲劳。
6. 恢复阶段,当测试者无法继续运动或达到最大耐力时,运动
器械逐渐减速,直至停止。
测试者进行缓慢的冷却运动,直至心率
和呼吸恢复正常。
7. 数据记录和分析,测试过程中的生理数据被记录下来,并进
行分析,包括最大摄氧量(VO2max)、心肺功能指标、运动耐力等。
8. 结论和建议,根据测试结果,医生或运动生理学专家会给出
相应的结论和建议,包括运动能力评估、健康风险预测和个性化运
动处方等。
总的来说,心肺运动试验的标准流程包括准备阶段、仪器设置、热身阶段、初始阶段、持续运动、恢复阶段、数据记录和分析,以
及结论和建议。
这个流程可以帮助评估个体的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为制定个性化的健身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射血分数
10
心泵功能—心力贮备
心泵功能 (心力储备) 取决
每搏输出量 有效提高的程度 心率 有效提高的程度
11
某些心脏病患者
静息时心输出量
与正常人 没有明显差别, 但最大输出量 低于正常人
运动时心输出量
不能相应增加, 表现为心力储备 明显不足, 出现心悸、气急等 症状
12
长期运动训练后,心功能贮备增加
1
2 3 4
搏出量的贮备增加 心室腔扩大,心室容积增加
心肌增厚,心肌收缩力增加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收缩末期容积 每搏输出量
13
心率储备
心率储备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增快,使心排血量量增加。
健康成人心排血量随心率加快而增多的最高心率为160~180 次/分钟。 一定范围内,心率变化与运动强度具有线性关系 长期运动训练的运动员,由于心肌纤维增粗、心肌收缩能力
呼吸系统疾病康复 心血管疾病康复 内分泌疾病康复等
6
一
运动与心血管功能
7
运动与心血管功能关系
心血管 中枢调节
血பைடு நூலகம் 重新分配
运动
心率 心排血量
局部酸性 代谢产物
骨骼肌 氧供增加
8
运动时心脏活动的变化
心脏活动的变化
安静时 心率
心力储备
运动时 心率
75次/分 160~180次/分 心排血量4~5L 心排血量 30L
心迷走中枢 ( –)
20
心交感中枢紧张性下降 长期坚持 有氧运动 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升高 交感缩血管中枢 紧张性下降
血管舒张 血压下降
21
(二)体液调节
1.全身性体液调节
运动时,血液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
加,除了对心脏作用加强外,可使骨骼肌、肝、
冠脉血管舒张,而胃肠、肾、皮肤及腹腔的血管 收缩,并动用机体血液贮存库,增加心排血量。 同时,加快肝糖原的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
20%(1.0L) 22%(1.25L) 14%(0.75L) 6%(0.25L)
71%(13.7L) 3%(0.6L) 4%(0.75L) 12%(1.9L)
17
运动时血压变化
运动时肌的 血管舒张使 外周阻力下降
不活动器官 收缩血管 外周阻力增加
两方面的变化 总外周阻力 变化不大
18
运动形式对血压的影响
运动学基础
运动氧供应
Our Jobs
观看此视频,在教材和笔记本记录相关要点 提出问题:对于讲解没明白的向教师提问 教师解答疑问 完成练习题,上交答案 教师评价与记录成绩 下次课讲解题目 学生课下回顾视频和教材重点内容
目录
运动与心血管功能 运动与呼吸功能
3
劳累性心绞痛的分级
心排血量
室收缩一次所射出的血量为60~80ml。成年男 性心排出血量比女性高10%
心指数
心输出量比体表面积。安静时为3.0~3.5 L /(min· m2),10岁时达最大值,约4 L(
min· m2),以后随年龄逐渐下降
健康人为55%-60%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ml)/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ml)×100%
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次数。极限心率Hrmax=220-年龄 (一般以180次/分为最高)。 心输(排)出量:每搏输出量与心率的乘积(L/min)
心力储备:心脏泵血功能的贮 备,机体随代谢的需要而增加 心输(排)出量的能力。可表 示为:最大心输出量-安静时心 输出量。
9
心泵功能评价指标
每搏输出量与心率乘积。正常安静时,一侧心
满足对氧和营养物质的需求 及时运走多的代谢产物
16
运动时各器官血液量的变化
器官 心脏 胃肠道 骨 心排血量(安静) 5.0L/min 5%(0,25L) 27%(1.25L) 5%(0.25L) 心排血量(中等运动) 25.0L/min 4%(0.75L) 3%(0.6L) 1%(0.15L)
骨骼肌 肾 脑 皮肤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 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依据: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anadi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CCS)
4
心排血量 增加,血 流量重新 分配
肺通气量 增加,氧 气摄入增 加,二氧 化碳排出 增加
5
心肺的运动生理学是运动处方的核心理论
Ⅰ级:一般日常活动不引起心绞痛,费力、速度快、长时 间的体力活动引起发作; Ⅱ级:日常体力活动稍受限制,在饭后、情绪激动时受限 制更明显; Ⅲ级:日常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以一般速度在一般条件 下平地步行1公里或上一层楼即可引起心绞痛发作; Ⅳ级:轻微活动即可引起心绞痛,甚至休息时也可发作。
22
2.局部性舒血管物质
运动时,代谢增强,
局部酸性代谢产物增
加,舒血管物质可以 参与骨骼肌血流的调 节。
组胺 前列腺素 腺苷 CO2 H +
3.有氧运动提高心钠素的分泌,有利于 排钠,进一步降低血压
23
(三)冠脉血流的调节 1.安静状态下冠脉血流量调节 在安静状态下,总的冠脉血流量为225ml/min, 占心输出量的4%~5%。 当心肌活动加强,冠脉达到最大舒张状态时,冠
1
增加心脏侧支循环的形成,使冠状动脉 血流量增高,引起更多的冠脉侧支吻合 心肌毛细血管大量开放,降低外周血管 的阻力
脉血流量可增加到每百克心肌每分钟300 ~
400ml。
24
2.运动状态下冠脉血流量调节
运动、精神紧张等情况下,心肌代谢活动增强, 主要通过冠脉血管舒张来满足心肌对氧的需求。
冠脉血流量和心肌代谢水平成正比。
引起冠脉血管舒张主要是因为某些心肌代谢产物
腺苷具有强烈的舒张小动脉的作用。
25
有氧运动对冠脉血流量的影响
增强,射血充分,安静时心率反而减慢,可低于一般健康人
。
14
自认的劳累分级表(ratings of perceived exertion)
15
运动时血流的分配
二、各器官血流的重新分配
安静状态下,骨骼肌血流量约占心输出量的20%
运动时,骨骼肌血流量可增加到占心排血量的80%左右 各器官组织的血流量重新分配
动力性运动:主要为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变化不 大或略下降。 静力性运动:主要为舒张压升高。
长期有氧运动:有助于降低血压,尤其对舒张压
下降有较大意义。高血压患者避免静力性运动,
特别是闭气的力量运动。
19
三、运动与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交感中枢 (+)
运动 情绪激动
心跳加快加强 心输出量增加 交感缩血管中枢(+) 血管收缩 外周阻力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