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完整版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课件
而应激活动可以不产生电活动,也可以产生包括 细胞的电变化。因此,具有兴奋性的组织必然具 有应激性,而具有应激性的组织不一定具有兴奋 性。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课件
四、适应性 在环境的影响下,生物体逐渐形成的一种
与之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 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与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为 适应性。 五、生殖
《运动生理学》课件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课件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课件
第一节 学科简介
一、生理学 1、生理学:研究生物体基本功能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2、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基本功能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3、运动生理学:研究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功能变化及活动 规律的科学。 二、运动生理学的任务 1、在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揭示运动对人体机能 影响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 生理学原理; 2、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训练和锻 炼。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课件
作业: 1、比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作用、特点及意义。 2、试述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 3、论述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 4、试述学习运动生理学的意义
小结: 1、概括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及其意义;总结生命活动的本质。 2、总结不同机能调节方式的作用及意义;举例说明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调节的特
浓度等经常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2、稳态的含义: (1)细胞外液理化特性总在一定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 (2)这个恒定状态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故稳态是一个相对稳定状态。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课件
第四节 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
通常将调节方式分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 一、神经调节 (一)概念: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它在整个调
运动生理学ppt课件全完整版
运动生理学ppt课件全完整版目录•运动生理学概述•运动系统结构与功能•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代谢与调节•运动对生理机能的影响•不同项目的运动生理特点与训练原则•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与恢复手段•运动处方及营养补充策略01运动生理学概述定义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
任务揭示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反应、适应机制和运动能力的发展规律,为科学训练、运动选材和运动医学等提供理论依据。
古代运动生理学的萌芽01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探讨运动与身体机能的关系,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的观点。
近代运动生理学的形成0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实验生理学的发展,人们开始运用实验手段研究运动对机体的影响,标志着近代运动生理学的形成。
现代运动生理学的发展03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运动生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手段日益先进,形成了现代运动生理学的理论体系。
通过动物实验模拟人体运动过程,研究运动对机体的影响及其机制。
动物实验法通过人体实验观察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和适应变化,探讨运动对人体机能的影响。
人体实验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运动员或普通人群的运动经历、身体状况等信息,分析运动与健康的关系。
调查法运用数学方法建立描述人体运动过程中生理机能变化的数学模型,揭示运动生理机制。
数学建模法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02运动系统结构与功能01020304骨骼组成骨骼功能骨骼生长与发育骨骼疾病与损伤骨化过程、骨龄评估骨折、骨质疏松、骨肿瘤等头骨、躯干骨、四肢骨保护内脏器官、支持身体姿势、参与运动纤维关节、软骨关节、滑膜关节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连接骨骼、提供运动范围、吸收冲击关节炎、关节脱位、韧带损伤等关节类型关节结构关节功能关节疾病与损伤肌肉结构肌肉收缩与舒张肌纤维、肌膜、肌束膜、肌外膜兴奋-收缩耦联机制、肌丝滑行理论肌肉类型肌肉功能肌肉疾病与损伤骨骼肌、心肌、平滑肌产生运动、维持姿势、保护内脏器官肌肉萎缩、肌肉拉伤、肌炎等03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代谢与调节ATP-CP系统概述介绍ATP-CP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其在运动中的供能作用。
完整版运动生理学
绪论1.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运动生理学: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的科学。
3.生命的基本特征:①新陈代谢②兴奋性③适应性4.新陈代谢:生活在适宜环境中的生物体总是在不断地重新建造自身的特殊结构,同时又在不断破坏自身已衰老的结构的过程。
5.刺激:引起生物体出现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
6.兴奋性:受刺激后产生电反应的过程及其表现称为兴奋,产生兴奋的能力就叫兴奋性。
7.可兴奋性组织:能较迅速产生兴奋的组织——神经、肌肉、腺体,统称可兴奋性组织。
8.适应性:机体以适当的反应克服反复出现的环境变化造成的危害,保持自身生存的能力或特性。
9.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①神经调节占主导,特点:迅速、局限、短暂②体液调节特点:缓慢、广泛、持久③自身调节幅度较小,不十分灵敏,但对生理功能的调节仍有一定意义。
10.神经调节的基本活动是: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11.内分泌调节:机体某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由体液运输,到达全身组织细胞或体内某些特殊的细胞组织,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
(如激素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收缩☆1.人体肌肉组织分类:骨骼肌(横纹肌、肌肉)、心肌、平滑肌2.肌肉的基本单位:肌纤维。
3.肌纤维的特点:同其他细胞一样,有细胞膜(肌膜)、细胞核、细胞质(肌浆)。
细胞核多个。
肌浆中除含有丰富的线粒体、糖原、脂滴外,还充满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和复杂的肌管系统。
4.肌原纤维和肌节每条肌原纤维沿长轴呈现规律的明暗交替,分别叫明带和暗带。
明带、暗带在横向上都位于相同的水平,因而整个肌细胞也呈明暗交替的横纹。
暗带的中央有一段相对较亮的区域叫H带,H带中央有一条横向的线叫M线。
明带的中央也有一条线叫Z线或Z盘。
两个相邻Z线之间的区域叫肌节。
5.H带:只有粗肌丝,没有细肌丝;M线:只有细肌丝,没有粗肌丝;暗带:粗细肌丝重叠处。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本
第三篇运动生理学绪论(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生命的基本特征(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肌肉收缩的原理1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2 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3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二)肌肉收缩的形式1 向心收缩2 等长收缩3 离心收缩(三)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1、力量2、肌肉酸疼(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 张力与速度的关系2 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3 肌肉力量与爆发力1 形态特征2 生理特征3 代谢特征(六)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1 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2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七)肌电的研究与应用第二章血液(一)血液概述1 体液2 血液组成3 内环境的概念及生理意义(二)血液的功能1 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2 运输功能3 调节作用4 保护和防御功能(三)渗透压和酸碱度(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1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2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第三章循环机能(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1 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2 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1 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2 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1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2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 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第四章呼吸(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1 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2 呼吸的形式3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4 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二)气体的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1 氧气的血液运输2 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四)呼吸运动的调节1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2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五)运动时的合理呼吸1 减小呼吸道阻力2 提高肺泡通气效率3 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4 合理运用憋气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1 物质代谢2 能量代谢3 基础代谢率(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1 人体的糖储备2 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3 运动与补糖(三)脂肪代谢与运动1 人体的脂肪储备2 脂肪的分解供能3 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四)蛋白质代谢与运动1 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2 关于蛋白质的补充(五)水的代谢运动员脱水及其复水(六)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1 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2 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特征3 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4 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及其意义5 体温调节第六章肾脏机能(一)运动性蛋白尿(二)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1 激素的概念2 激素的生理作用(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1 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2 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3 生长激素4 胰岛素5 睾酮(三)兴奋剂及其危害1 兴奋剂与使用兴奋剂2 分类3 危害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一)视觉器官1 视调节2 视野(二)听觉与位觉1 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2 前庭反射与前庭机能稳定性(三)本体感觉1 肌梭2 腱梭(四)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1 牵张反射2 状态反射第九章运动技能(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1 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2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 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1 需氧量2 摄氧量3 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二)有氧工作能力1 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2 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3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二)无氧工作能力1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2 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3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第十一章身体素质(一)身体素质概述1 身体素质的概念2 发展身体素质的意义(二)力量素质1 力量素质的概念2 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3 功能性肌肉肥大4 力量素质的训练(三)速度素质1 速度素质的概念及分类2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3 速度素质的训练(四)耐力素质1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2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五)灵敏与柔韧素质1 灵敏素质2 柔韧素质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1 赛前状态的概念及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1 极点2 第二次呼吸3 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三)稳定工作状态1 真稳定工作状态2 假稳定工作状态(四)运动性疲劳1 概念2 产生机制3 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五)恢复过程1 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超量恢复)2 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第十三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一)高原环境与运动1 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高原训练(二)热环境与运动1 预防热危害的原则2 补充体液的原则与方法第十五四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1 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2 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3 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4 运动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生理学评定第十五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1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 运动系统2 氧运输系统(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本篇参考书目1 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 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王步标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
1.运动生理学是从人体运动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和长期运动训练所引起的机体结构和机体变化的规律,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
2.稳态是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
3.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力时,肌肉缩短,做正功,作用于加速运动。
4.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被拉长,作用于减速运动。
5.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肌肉长度不变,作用于静力性工作。
6.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呈反比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张力越大,肌肉长度越长7.快肌的收缩速度和收缩力量大于慢肌,耐力比慢肌弱。
8.磷酸原系统:由ATP和CP构成的能量瞬时供应系统。
供能特点:功率输出快,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
100M跑9.糖酵解系统(乳酸能系统):糖原或葡萄糖在无氧分解过程中再合成ATP的功能系统。
功能特点:功率输出大,不需要氧,生成乳酸,供能总量多,持续时间较短。
400M10.有氧氧化系统:指糖,脂肪,蛋白质在氧供应充足的轻快下,彻底氧化成H2O,CO2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供能系统。
功能特点:供能总量最大,供能时间最长,速率低,需氧,不产生乳酸。
10000M 11.基础代谢:指人体在清晨安静状态下,不受精神紧张,肌肉活动,食物和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时的能量代谢。
12.人体状态反射的规律:头部后仰——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加强,使四肢伸直,背部挺直。
头部前倾——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减弱,屈肌及腹肌的紧张性相对加强,四肢弯曲。
头部侧倾或扭转——同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加强,异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减弱。
作用—体操运动员进行后手翻,后空翻或在平衡木做动作时,如果位置不正,就会使两臂伸肌力量不一致,失去平衡,导致动作失误或无法完成动作13.大脑皮质运动区特征:交叉性支配,一侧皮质支配对侧躯体的肌肉/精细的功能定位,越精细复杂的肌肉,其皮质代表区的面积越大,运动区定位从上到下的安排是倒置的。
运动生理学完整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名词解释;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生物能量学;3、磷酸原供能系统;对于各种生命活动而言,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高能化合物。
这些高能化合物多数又以CP的形式存在。
CP释放的能量并不能为细胞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必须先转换给ATP。
ADP+CP——磷酸激酶ATP+C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或ATP-CP 功能系统。
4、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合成ATP,这一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7、能量代谢的整合;8最大摄氧量;指在人体进行最大强度的运动,当机体出现无力继续支撑接下来的运动时,所能摄入的氧气含量。
9、运动节省化;系统训练后,完成相同强度的工作,需氧量及能源消耗量均减少,能量利用效率提高,即“能量节省化”10、消化;是指事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11、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12、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
13、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的化学能,肌肉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14、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代谢。
6、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15、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及其安静的状态,排出了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
16、甲状腺功能的改变总是伴有基础代谢率的变化。
简答一简述能量的来源与去路1、能量的来源糖;能量的主要来源,葡萄糖为主(70%以上)脂肪;能源物质主要的储存形式(30%),在短期饥饿时是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蛋白质;正常情况下很少作为能源物质,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才成为主要能量来源。
2、去路50%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以自由能形式储存于ATP中,肌肉组织中还可以合成磷酸肌酸,当细胞耗能增加时还可以合成ATP。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
运动生理学绪论1.运动生理学是从人体运动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维持不断变化的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2003)3.调节是指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体内活动的适应性调整,使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生理过程。
4.神经、腺体、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受到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发应的过程,以及由相对静止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的表现均称为兴奋。
5.引起组织兴奋地条件:a 一定的强度b 一定的持续时间c 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6.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细胞、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7.在不同的环境或运动条件刺激下,组织或机体的内部代谢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功能变化,称为反应。
8.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机体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发生适应性改变,成为适应。
9.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的信息,而调节系统又可以通过回路对调节器官的功能状态施加影响,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
(2005)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类。
正反馈促使某种生理过程逐渐加强。
10在调控系统中,干扰信息可以直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预测干扰、防止干扰,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称为前馈。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1.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
2.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备、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3.ATP(三磷三腺苷)是骨骼肌直接能量来源(ATP边合成边分解)。
4.骨骼肌收缩的基本前提是Ca2+存在下骨骼肌粗肌丝的肌球蛋白与细肌丝中的肌动蛋白结合形成复合体肌纤凝蛋白。
5.机体在能量转换过程中维持其ATP恒定含量的现象称为ATP稳态。
6.人体通过摄入体内食物提供人体化学能的物质包括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7.1g糖在体内完全燃烧可释放4kcal的热量。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一、骨骼肌机能1.肌细胞(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机构和功能单位。
每个肌细胞含有数百至数千条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
肌原纤维由粗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组成)和细肌丝(主要由肌动蛋白组成),全长都有暗带(A带)和明带(I带)呈交替规则排列,在显微镜下呈现有规律的横纹排列。
2.一切活组织的细胞都存在生物电,细胞处于安静状态,细胞膜内外存在静息电位。
生物电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又十分重要的生命现象。
可兴奋组织细胞在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出现一种称为动作电位的电变化。
利用适当的仪器设备可以将动作电位记录下来。
临床上和运动人体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心电图、脑电图和肌电图就是所记录的各相应组织细胞动作电位的综合电位变化。
膜电位的产生原理可以用“离子学说”来解释。
离子学说认为: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是不均匀的;②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
当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而对Na+的通透性较小,所以就形成在静息时K+向细胞外流动。
使细胞外因增加带正电荷的K+而电位上升。
当促使K+外流的由浓度差形成的向外扩散力与阻止K+外流的电场力相等时,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水平上,这就是静息电位。
当细胞受到刺激时,膜上的Na+通道被激活而开放,Na+顺浓度梯度瞬间大量内流,细胞内正电荷增加,导致电位急剧上升,负电位从静息电位水平减小到消失进而出现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电位变化,当膜内正电位所形成的电场力增大到足以对抗Na+内流时,膜电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即动作电位。
3.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的某一点产生,就沿着细胞膜向各个方向传播,直到整个细胞膜都产生动作电位为止。
在无髓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的。
在有髓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是越过每一段带髓鞘的神经纤维呈跳跃式传导的。
4.神经细胞与肌细胞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运动终板实现的。
当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到轴突末梢时,在Ca2+的作用下,突触小泡将乙酰胆碱释放到接头间隙。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2024)
合理安排训练周期长 度
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和比赛需 求,合理安排每个训练周期的长 度,确保运动员能够在最佳状态 下参加比赛。
调整训练周期内容
在每个训练周期内,根据运动员 的训练反应和竞技状态,及时调 整训练内容和方法,确保训练效 果的最大化。同时,要注意不同 周期之间的衔接和过渡,避免运 动员出现竞技状态的波动。
离子代谢紊乱
运动引起的大量出汗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 质丢失,影响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功能。
2024/1/27
25
有效恢复手段介绍
休息与睡眠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高质量的睡眠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关键措施。
2024/1/27
合理营养补充
运动后及时补充蛋白质、糖、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有助于促进 身体恢复。
按摩与理疗
2024/1/27
肺活量(VC)
指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是评价人体生长发育水平和体质状况的一 项常用指标。
时间肺活量(FVC)
指尽力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第一秒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其中FEV1/FVC的 价值最大,可用来鉴别阻塞性肺疾病和限制性肺疾病。
最大通气量(MVV)
指以最快的速度和尽可能深的幅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钟通气量,是评价一个人所能 发挥的最大通气能力,是估计一个人能进行多大运动量的生理性指标。
运动范围
不同关节的运动范围不同,一般可分为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 例如,肩关节是人体运动范围最大的关节,可进行屈、伸、内收、外展、内旋 和外旋等多种运动。
2024/1/27
9
肌肉收缩原理及类型
肌肉收缩原理
肌肉收缩是肌原纤维中粗肌丝和细肌丝相互 作用的结果。当神经冲动传到肌膜时,肌膜 产生动作电位,引起肌浆中钙离子浓度升高 ,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导致原肌球蛋白位 移,暴露出肌动蛋白与横桥结合的位点,横 桥与肌动蛋白结合后导致横桥摆动,将分解 ATP产生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引起肌肉收 缩。
运动生理学课件完整版-2024鲜版
周围神经系统
连接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各部 位的神经,分为感觉神经和运 动神经。
24
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运动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运动改善神经网络连接
运动可以刺激大脑合成更多的神经递质,如 多巴胺、内啡肽等,这些物质能够传递快乐 和兴奋的信息,提高人的情绪状态。
16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2024/3/28
呼吸频率和深度的增加
01
运动时,机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和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因此呼
吸频率和深度会增加。
肺通气量的提高
02
长期运动训练可以提高肺通气量,使呼吸系统更加高效。
呼吸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量的增强
03
运动训练可以增强呼吸肌的力量和耐力,有助于提高呼吸效率。
17
运动性呼吸困难与防治
历和身体反应等信息。
比较法
对不同运动项目、不同运动水 平或不同人群的生理指标进行 比较分析,找出共性和差异。
数学建模法
运用数学方法建立模型,模拟 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为运动训练提供理论支持。
6
02
运动与能量代谢
2024/3/28
7
能量代谢的基本概念
01
02
03
能量代谢
指生物体内能量的释放、 转移和利用等过程,是维 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任务
揭示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规律,为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 动健身提供科学依据。
4
运动生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运动生理学
古代人们对运动与身体机能关系 的朴素认识,如《黄帝内经》中
的“五劳七伤”理论。
2024/3/28
2024年度运动生理学PDF
2024/3/24
24
产生原因及机制探讨
产生原因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 括运动负荷过大、能量消耗过多、代谢 产物堆积、内环境紊乱等。
VS
机制探讨
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涉及能量代谢、神 经调节、肌肉收缩等多个方面。其中,能 量代谢失衡是导致疲劳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ATP合成减少、糖原耗竭等。此外,神 经调节失调和肌肉收缩功能障碍也是引起 疲劳的重要因素。
运动单位募集
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运动单位被激 活参与肌肉收缩。
肌肉收缩类型
包括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和等速收缩,不同类型 的收缩对应不同的运动需求。
2024/3/24
18
05
运动训练对生理机能影响
2024/3/24
19
运动训练原则与方法
01
特异性原则
训练刺激应与运动项目的要求相一 致,以提高运动表现。
2024/3/24
力量性项目
进行重量训练、抗阻练习等,以增强肌肉力 量。
柔韧性项目
进行拉伸练习、瑜伽等,提高关节灵活性和 肌肉伸展性。
21
训练过程中生理指标监控
心率
监测运动中心率变化,评估运动强度和身体 反应。
血乳酸
测定血液中乳酸水平,了解运动时的能量代 谢情况。
血压
观察血压变化,评估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和适 应性。
心理平衡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 度劳累。
2024/3/24
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对身体健康的负 面影响。
30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2024/3/24
31
长时间供能
有氧氧化系统能够持续、稳定地为长时间运动提供能量。
运动生理学(全集)
肌肉类型、特点及作用
01
维持姿势
骨骼肌通过收缩维持身体姿势 。
02
产生运动
骨骼肌在神经系统支配下产生 收缩和舒张,驱动骨骼绕关节
产生运动。
03
保护内脏器官
平滑肌通过收缩和舒张调节内 脏器官的容积和压力,保护内
脏器官免受损伤。
03
能量代谢与运动能力
ATP-CP系统
01
ATP(腺苷酸)和CP(肌酸 磷酸)是肌肉收缩的直接能
揭示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机能变化规律;探讨运动对人 体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为运动训练提供科学依据,提高运 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为全民健身提供理论指导和方 法支持。
与其他学科关系
与医学的关系
运动生理学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康复医学、运动医学等。通过运动生理学的理 论指导,可以帮助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提高康复效果。
内感受器
监测体内生理状态的变化 ,如血压、血糖、体温等 ,为运动过程中的生理调 节提供依据。
运动单位募集和同步化
运动单位
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肌 纤维构成一个运动单位,是肌肉
收缩的基本功能单位。
募集
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 运动单位被激活参与收缩,这种现 象称为募集。募集的多少决定了肌 肉收缩的力量和速度。
源。
02
ATP-CP系统能在短时间内提 供大量能量,支持高强度、 短时间的运动,如冲刺、举
重等。
03
该系统恢复速度较快,通常 在几秒钟到几十秒钟内就能
完全恢复。
糖酵解系统
01
糖酵解是在无氧条件下,通过分解葡萄糖或糖原产生ATP的 过程。
02
糖酵解系统主要支持中等强度、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如 400米跑、游泳等。
运动生理学最终版
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理学:从人体运动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肌节: 是指两条相邻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它包括中间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
3、体液: 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统称为体液。
4、碱贮备:血浆中的NaHCO3称为碱贮备。
5、心指数;以每平方米计算的心输出量。
6、血压:血管内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7、酸碱平衡: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等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含量及比例,维持体液pH值恒定,称为酸碱平衡。
8、呼吸: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9、排泄: 指机体将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盐类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经过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10、免疫: 机体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并排除“非己”以保持机体安全的一种生理反应。
11、肌肉力量: 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的能力称肌肉力量。
12、最大摄氧量: 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吸氧量。
13、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
14、乳酸阈: 体在从事有氧供能的渐增负荷运动中,运动强度较小时,血乳酸浓度与安静时的值接近,可是随运动强度的增加,乳酸浓度逐渐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为乳酸阈。
15、速度:人体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16、无氧耐力:集体在无氧代谢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17、平衡:身体所处的一种姿态以及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
18、灵敏:运动员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19、柔韧: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完成大幅度运动技能的能力20、赛前状态:人体在比赛或者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
21、准备活动:在正式训练和比赛前为提高身体机能而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专门的身体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的规律性反应。 (四)结构基础: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
效应器五个环节。 二、体液调节 (一)概念: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的作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方式。 (二)特点:缓慢、持久和广泛。 (三)方式:内分泌调解,局部体液调解。 (四)与神经调节的关系: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相当于神
经调节的效应器,故称为神经—实体用文液档调节。
三、自身调节 (一)概念:指组织细胞自身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
的过程; (二)特点: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 四、生理机能的整体调控 (一)非自动控制系统:指单一的反射过程。它的特
点是,调控信息只能通过反射弧从感受器传到效应 器,而效应器的信息不能反作用于中枢。 (二)反馈式控制系统:由效应器上的感受装置返回 的信息作用于中枢,使中枢调整其发出指令的现象 就是反馈。
实用文档
二、肌肉的收缩过程 (一)肌丝滑行学说 由 Z 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 A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各 Z
线互相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条肌纤维和整块 肌肉缩短。 (二)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 1、概念: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过程与引起肌丝滑行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 2、步骤:(1)动作电位通过小管系统传到肌细胞内部;(2)三联管处的信息 传递。终池把大量的 Ca2+释放到细胞质中,Ca2+与细丝中的肌钙蛋白结合, 最终导致肌丝滑行。(3)肌质网对 Ca2+再回收肌质网膜上有钙泵,当肌浆 中 Ca2+ 浓度升高时,钙泵将肌浆中的 Ca2+逆浓度差回收到肌浆网中。肌浆 中 Ca2+ 浓度降低,Ca2+ 与肌钙蛋白分离,粗细丝分离,最终引起肌肉舒张。
过程。 三、兴奋性 (一)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产生的可传播的、伴有电活动变化的反应
过程。 (二)概念: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和特性。 (三)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组织。如神经、肌肉、腺体
等。
实用文档
(四)应激性与兴奋性的异同: 1、相同点,即二者都包含者刺激与反应的关系; 2、不同点, (1)组织的范畴不同。应激性组织包括所有组织;
实用文档
作业: 1、比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作用、特点及意义。 2、试述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 3、论述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 4、试述学习运动生理学的意义
小结: 1、概括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及其意义;总结生命活动的本质。 2、总结不同机能调节方式的作用及意义;举例说明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调节的特
实用文档
(二)研究方法 1、实验的分类:根据实验对象的不同可将实验分
为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根据实验的进程可将实 验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根据实验观察的水 平可将实验分为整体、器官、细胞、分子水平等; 根据实验的场所又可分为运动现场实验和实验室 实验等。 2、动物实验:常将动物实验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 实验。 3、人体实验:常用的人体试验有运动现场实验和 实验室实验。
而兴奋性组织仅指可兴奋组织。 (2)反应的形式不同。兴奋活动必然要产生电活动;
而应激活动可以不产生电活动,也可以产生包括 细胞的电变化。因此,具有兴奋性的组织必然具 有应激性,而具有应激性的组织不一定具有兴奋 性。
实用文档
四、适应性 在环境的影响下,生物体逐渐形成的
一种与之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 式。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与适应环境的能力 称为适应性。 五、生殖
点及意义。 3、举例说明学习运动生理学的意义。
实用文档
第一章 骨骼肌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第一节 骨骼肌收缩的机理
一、肌纤维的微细结构(复习) (一)肌原纤维 每条肌原纤维全长都呈现有规则的明暗交替横纹,因此骨骼肌
也称为横纹肌。 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丝按一定规律排列 而成。两 Z 线之间构成肌小节,是肌肉收缩与舒张的基本功 能单位。 (二)肌管系统 肌管系统是指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管状结构,它由横 管系统和纵管系统组成 (三)、肌丝的分子组成 1、粗肌丝:由肌球蛋白组成。 2、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
实用文档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
一、新陈代谢 (一)概念: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
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二)类型:1、分解代谢;2、合成代谢。 (三)意义: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新陈
代谢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新陈代谢是生物 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
实用文档
二、应激性 (一)概念:机体或一切活组织对环境条件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二)刺激: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反应的环境变化。 (三)反应:指组织接受刺激后所发生的变化过程,一般分为兴奋过程和抑制
《运动生理学》课件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第一节 学科简介
一、生理学 1、生理学:研究生物体基本功能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2、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基本功能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3、运动生理学:研究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功能变化及活 动规律的科学。
二、运动生理学的任务 1、在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揭示运动对人体机 能影响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 的生理学原理; 2、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训练和 锻炼。
实用文档
三、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水平 1、整体水平:是从整体角度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影 响。例如,在剧烈运动时,人体机能都发生了哪些变 化,各系统机能之间是如何协调的等。 2、器官、系统水平 主要研究运动对某些器官或 系统的影响。例如,研究运动时的心率和血压变化等。 3、细胞、分子水平 主要研究运动对细胞内各亚 微结构及生物分子的影响。有关运动与线粒体、生物 膜、收缩蛋白、血红蛋白、DNA、RNA 等。
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 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 生殖
实用文档
第三节 人体与环境
一、外环境 1、自然环境变化将对人体产生刺激,引起人体产生应激性或适应性
变化。 2、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它通过神经系统特别
是大脑皮层,通过心理过程起反应。 二、内环境和稳态 (一)内环境 由细胞外液组成的细胞生存环境称为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的总称。 (二)稳态 1、概念:内环境的理化因素,如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各种离子
浓度等经常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2、稳态的含义: (1)细胞外液理化特性总在一定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 (2)这个恒定状态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故稳态是一个相对节
通常将调节方式分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 一、神经调节 (一)概念: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它在整个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