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复习专题

合集下载

送别诗试题及答案

送别诗试题及答案

送别诗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李白的《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的下一句是“不及汪伦送我情”。

2.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自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3.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的深厚友情。

二、选择题1. 下列哪首诗不是送别诗?A. 李白的《送友人》B. 杜甫的《春望》C. 王维的《送别》D. 高适的《别董大》答案:B2.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出自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苏轼答案:A三、简答题1. 请简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王勃如何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厚谊?答案: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表达了即使与友人相隔遥远,但只要心中有彼此,就仿佛近在咫尺,体现了深厚的友情。

2. 李白在《赠汪伦》中是如何描绘与汪伦的深厚友谊的?答案:李白在《赠汪伦》中通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以潭水的深度比喻汪伦对他的深情,表达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四、赏析题1. 阅读杜甫的《春夜喜雨》,请赏析诗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意境。

答案:这句诗描绘了春雨适时而降的景象,诗人通过“好雨知时节”表达了对春雨的赞美,而“当春乃发生”则强调了春雨在春天的重要性,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 请赏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情感表达。

答案:这句诗通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即将远行的不舍之情,而“西出阳关无故人”则描绘了友人即将踏上的孤独旅程,传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对友情的珍视。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赠友送别诗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赠友送别诗

常用手法
直抒胸臆 情景关系 比喻、拟人、夸张、借代 虚写(虚实结合) ……
温故而知新1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 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真题1
(2022·全国乙卷)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 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 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 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 长安在Hale Waihona Puke 边。(2022·全国乙卷)
译文: 在做官之前,像虞卿和魏齐,这是从小的穷朋友,算
是很早的了;在穷困中,像韩信和南昌亭长之间寄食交 往的穷朋友,也算是很早的了。
金秋八月送你离去,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 声中我更觉忧愁。
远眺你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 江独自流淌。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
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
正与这美景相称。
CB.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陵“》友中人也的曾风使采用正。与这美景相称”错误。三、 D四.诗句中的前意后思两是次:那使里用的“美君景”一,都直是为指世即人将所离称别道的,友人, 含你义到并了无蜀不中同地。区也一定会说风景很美。诗中
2.请简要赏析诗的颈联。
颈联借景抒情,
寒夜里,一束暗淡的灯火映照着蒙蒙的夜雨, 竹林深处,似飘浮着片片烟云。孤灯、寒雨、浮 烟、湿竹,四个意象是多么凄凉。诗人写此景正 是借以渲染伤别的气氛。其中的孤、寒、湿、暗、 浮诸字,都是得力的字眼,

历年高考真题送别诗专题

历年高考真题送别诗专题

历年高考真题送别诗专题1、(07江苏)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11分)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5分)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离别时的凄凉伤感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

作者借景抒情,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题型分析】这是道题考查鉴赏艺术手法和评价作者在诗歌中的观点态度。

【答题技巧】看关键词句。

关键词句能够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能为答题提供参考。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台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意思是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

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渡险恶得多。

明确了这一点,诗歌的主旨就明确。

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6分)答:下阙表达了这样两层新意:一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千件万般,不止是只有生离死别,还有国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头风波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难,世事之险。

【诗意】这是一首送人离别之作,但其中颇有世路艰难之感,反映了作者当时已历经仕途挫折,心中深有感慨。

词的大意为: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

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送别诗复习》

《送别诗复习》
刘禹锡秋词二首自古逢秋悲寂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精选课件
1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 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 “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 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陈子昂《送魏大从军》豪放激匈昂奴,犹英未气灭逼,人魏,绛气复壮从山戎河。 高适《别董大》表现对朋友美怅好别的三祝河愿道, 言追六郡雄。 岑参《送李副使碛千西里行黄军云》白充日雁满曛山豪,横情代壮北志,,狐感塞情接慷云慨中激。昂。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北,风做吹到雁知雪人纷勿论纷使世。燕,然体上察,诗惟情留。汉将功。 青山李生横活白北在《郭盛送,唐友白,人水他》绕具莫天东有愁下城乐前谁。观路人进火无不取山知识的六己君精,月。神应,更心热胸,开赤阔亭、道性口格行豪人爽绝、。 此地甚没一至有为狂伤别放感,不情孤羁调蓬。。万因里此征他。的送知脱别君鞍诗惯暂景度入象祁酒宏连家阔城垆、,,别岂送情能君深愁万挚见里豁轮西达台击开月胡朗。。,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精选课件
10
三、常用表现手法
烘托 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
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 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 杜牧的《赠别二首》 “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 到天明。”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 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 情。
《送友人》李白“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别诗专题复习

送别诗专题复习

题材特征
• 1标题 “送” “赠” “别” “酬” • 2时间 :地点 意象 • 3)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送别诗鉴赏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体会送别诗的思想感情, 掌握送别诗歌的常用意象和 表现手法,掌握相关诗歌的 鉴赏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送别诗中的情感美。
古 代 诗 歌 复 习 专 题
送别诗鉴赏
温故而知新
1、别董大 高适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3、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4、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6、赠汪伦 李白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 丹阳的内外城之间,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 船。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内为城而外为郭。丹阳 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 次句“一别心知两地秋”,交代送别的时间— —秋天。“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两地秋”之 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 而人已分两地。惜别之情,溢于言外。值得注意的 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愁”字可以被分解 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 “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本句“一 别心知两地秋”,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
4、别后情境的想象、 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5、朋友间的深挚友谊
(二)注意事项 1、不同诗歌情感有细 微区别,不要公式化套 用,要结合诗歌具体分 析 2、有的诗歌兼有多种 情感
三、送别诗歌中常用技法: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等) 2、修辞(拟人等) 3、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渲染烘托、白描、动静结合、衬托 (以乐景写哀情)、虚实结合、直 抒胸臆、联想 、想象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送别诗情感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送别诗情感

诗歌专题训练----送别诗情感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唐·贾至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送沈子归江东唐·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1、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抒发的情感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旅中送迁客吴融天南不可去,君去吊灵均。

落日青山路,秋风白发人。

言危无继者,道在有明神。

满目尽胡越,平生何处陈。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端卢纶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

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3、结合全诗,分析尾联中的“泪”包含了哪些情感?四、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4、两首诗中都写到“日暮”时的情景,但蕴含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送太守王秉①辛弃疾酒罢且勿起,重挽使君须②。

一身都是和气,别去意何如?我辈情钟休问,父老田头说尹,泪落独怜渠。

秋水见毛发,千尺定无鱼。

望清阙,左黄阁③,右紫枢④。

东风桃李陌上,下马拜除书。

屈指吾生余几,多病妨人痛饮,此事正愁余。

江湖有归雁,能寄草堂无?【注】①本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时,为送别被贬为泾原路(今宁夏一带)都监的信州(今江西上饶)太守王秉所作。

②挽须:出自苏轼赠王庆源诗“时有野人来挽须”,称赞王庆源不摆做官的威仪。

③黄阁:中书门下省。

④紫枢:枢密院,宋代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分掌军令与政令。

5、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诗鉴赏复习

送别诗鉴赏复习

送别诗鉴赏一、送别诗中常见意象:1、时间意象:2、地点意象:3、景物意象:二、常见表现手法:1、以乐景衬哀情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2、想象如:王昌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3、比喻如:严维《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4、烘托如:杜牧《赠别二首》“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5、寓情于景如:辛弃疾《鹧鸪天送人》“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6、直抒胸臆如: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7、拟人如: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8、反衬如: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人自伤心水自流。

”9、对比如: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同作逐臣君更远。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别范南伯[宋]杨炎正离恨做成春夜雨。

添得春江,刬地①东流去。

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②芳草渡。

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

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释:①刬chǎn地:依旧,还是。

②南徐:今江苏镇江。

(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词的上片是如何抒写离别感情的。

答(1)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

以绵绵春雨和滔滔江水比喻离愁之深远。

写弱柳留船,赋予柳枝以人的情感,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挚感情。

(2)有人评价本词结尾“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一句,“意蕴深厚”,“有不尽之意”。

试加以简析。

答(2)运用虚写手法,设想别后友人思我、回望却有无数乱山遮隔的情景。

表面写友人思我,实际也暗含我思友人。

把双方离别之恨和思念之情写得丰厚而绵长。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针对道路交通的拥堵问题,很多政协委员认为,政府不应安堵如故,而应积极作为,多方联手打造城市通畅交通圈。

B.最近的两场热身赛,加盟青岛队的美国篮球巨星麦蒂展现出的实力不容分说,这让球迷对他在中国的职业前景充满期待。

送别诗专题复习知识点

送别诗专题复习知识点

送别诗专题复习知识点送别诗专题复习一、送别诗风格和抒情方式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

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

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

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

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

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

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高考诗歌专题复习:送别诗常见意象,情感,表达技巧梳理+练习(附答案)

高考诗歌专题复习:送别诗常见意象,情感,表达技巧梳理+练习(附答案)

高考诗歌专题复习:送别诗常见意象,情感,表达技巧梳理+练习(附答案)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人、恋人、友人......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正如江淹《别赋》所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践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

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

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

李白提到姓名的赠别诗就有400多首。

什么是送别诗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传统诗歌。

送别诗中诗人状态是面临别离,或别友人,或被友人送别,或与家人恋人分别等。

主要内容是长亭古道、江边渡头、举酒击节、折柳相赠等。

送别诗常见的几大意象:长亭古道这类驿站旁的送别场景;水,比如江边渡头,古人长途时没有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有的是水陆的船舟等,或者依靠步行;酒,古人一般设酒宴饯别;柳,与“留”谐音,通过折柳相赠,表达对友人、亲人、爱人依依不舍之情;月,送别之后往往睹月思人。

长亭、南浦、柳、芳草、酒、月等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往往被作家们交织在同一首作品中,共同负起烘托、渲染或写照、象征离愁别恨的使命。

送别诗中的感情类别: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2.体贴入微的宽慰,如杜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4.前途艰险的担忧,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5.坦诚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6.积极奋发的勤勉,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如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高中语文高三诗歌专题复习送别诗

高中语文高三诗歌专题复习送别诗

高三复习——送别诗蝶恋花•别范南伯杨炎正离恨做成春夜雨。

添得春江,刬地东流去。

弱柳系船都不住。

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芳草渡。

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

后夜独怜回首处。

乱山遮隔无重数。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①树色催寒近,御苑②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①关城,通关,函谷关。

②御苑:皇家的宫苑。

句解:首联: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一场薄霜刚刚降临黄河。

颔联: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落寞的游子坐对云山,黯然神伤。

颈联:临近潼关,满树的寒气愈发浓重,长安的夜晚回响着捣衣之声。

尾联: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的居所,白白地把宝贵的时光消磨。

4.湘口送友人李频中流欲暮见湘烟,苇岸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连。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醉及新年。

句解:首联:傍晚时分,暮色之中的湘江水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接着广袤的田野。

颔联:大雁冲开云梦泽的积雪飞向天空,友人独自登上洞庭湖上的航船。

颈联:(友人归去)白天,洞庭湖水(波涛汹涌)依山而转,夜晚,星河灿烂,与浩瀚的洞庭湖水连成一片。

尾联:梅花凋零腊月将尽,友人回到故乡正好赶上新年(家人团聚)。

5.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离别在即,唯有“醉别”方能以酒之深表达出情之深;秋风飒然而至,带来凄凄秋雨,更添一份依依惜别的悲凉心情。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诗人以“忆”字虚构了一个友人夜泊潇湘的场景:明月高照,孤寂难眠,即使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声闯入梦境,愁绪难以摆脱。

2024届高考上海高中诗歌鉴赏分题材细化复习送别诗汇编(含答案)

2024届高考上海高中诗歌鉴赏分题材细化复习送别诗汇编(含答案)

诗歌鉴赏:分题材细化复习(一)送别诗1、常见情感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体贴入微的宽慰。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前途艰险的担忧。

5、坦诚心志的告白。

6、积极奋发的勤勉。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1.依依惜别;2.宽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前途艰险的担忧。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5.坦诚心志的告白。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6.积极奋发的勤勉。

送魏大从军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建功报国的殷切期望,表达了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全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这首诗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使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得到充分地表达。

常用技巧送别诗在艺术手法上大多采用直接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或是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营造伤离别的氛围。

1、直接抒情别董大⑴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⑵,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⑶【注】⑴董大:名不详。

或以为指董庭兰,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⑵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白日曛(xūn):太阳黯淡无光。

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 送别诗

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 送别诗

诗歌鉴赏复习专题03——送别诗一.鉴赏内容:•意象•内容•情感•手法二.意象类型(一)习俗类意象1.折柳惜别2.饮酒饯别3.唱歌送别1.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之意。

《送别》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2.饮酒饯别: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唱歌送别:《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二)时空类意象1.离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

2.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1.时间意象傍晚: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

并非唐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融)。

并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

月夜:1)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2)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唐人常借月抒怀。

3)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春秋时间意象: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2.空间意象: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送别诗专题复习》 2025届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

《送别诗专题复习》 2025届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

送别诗常见手法
诗句
手法
《问王昌龄左 我寄愁心与明月, 拟人 前龙标遥有此 随君直到夜郎西。 寄》
情感
将明月人格化,把它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友 好使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和怀 念之情。
《送杜少府之 海内存知己,
任蜀州》
天涯若比邻。
对偶
《白雪歌送武 忽如一夜春风来, 比喻 判官归京》 千树万树梨花开。
我们学过哪些送别诗?
《问王昌龄左前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渡荆门送别》李白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送友人》李白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赠汪伦》李白 《别董大》高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送崔参军往龙标》王昌龄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判定送别诗的方法:
一、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和深厚情谊。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二、表达对友人的宽慰、鼓励之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不要担心前
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三、借送别表明心志(表现自己志向高洁、坚守节操)
洛阳亲友无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四、别后对好友的思念之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送别诗常见手法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结合、欲 扬先抑、动静结合 想象、联想、象征、对比、渲染、烘托、衬托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反问、设问、对比

高三专项复习之送别诗复习

高三专项复习之送别诗复习
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 的离别的对方。如李白《渡荆门送别》、 《送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 酒肆送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 友人》等。
描述一个经典的古代告别场面需要哪些关键词?
古道
长亭
离愁 别恨
柳 笛声
芳草
夕阳


三、送别诗的常见意象:
送别场所:南浦(渡口)、长亭、灞陵……
饮酒饯别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李白
唱歌送别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 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答案
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 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3分)
答:前四句描写了一幅缠绵婉恻又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1分): 词人伫立在江边,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 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部分;天边愁云惨淡,帆船越来越远,最 后惟见比沙鸥还小的点点白帆。(1分)作者以景衬情,表达了 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之情 。(1分)
一、送别诗分类: 按送别对象:
与亲人别、与朋友(文人或 战士)别、与爱人别。
唐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 考、出使、迁谪(宦游) 、征戎、 乡旅、归隐等。
二、送别诗的诗题特点:
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 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 赴、迁等)某地” “留别(别) ××”/“赠 ××”

高三语文总复习送别诗

高三语文总复习送别诗

唐诗宋词选读之送别诗四、诗歌鉴赏(一)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1、读题目,明题材,说感情。

2、读作者,子昂,家世豪富,少任侠,性情豪迈,年十八始发愤读书,二十四岁举进士,官至右拾遗,多次上书论政,述时弊。

后被诬陷入狱,忧愤死于狱中,时年42岁。

他反对齐梁的浮艳文风,力主恢复汉风骨。

复习《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出他的怀才不遇,他的不平,他的忧愤,他心底的波澜。

)时年26岁的子昂离开家乡奔赴东都,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有人设宴欢送他。

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

3、读诗句,抓意象、关键词。

注意字音(绮筵、没)和句中停顿。

4、读注释,探诗意。

(请整体理解,补出跳跃的容,用现代语言译写。

)5、读提问,作解答。

(1)该诗从体裁分是一首,从题材上看是一首,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别之情的?(教材P5第4题)(2)指出“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这两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这首诗歌的颔联是怎样表现离愁别绪的?试从容与艺术手法的角度来分析。

(4)古人创作诗歌大都精于炼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哪两个字特别传神?请简要说出好在何处。

(二)颀《送万之京》1、读题目,释题意。

2、读作者。

(见注解)3、读诗句,抓意象、关键词。

注意字音(砧)和句中停顿。

4、读注释,探诗意。

5、读提问,作解答。

(1)诗的开头两句为什么不按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写?(2)简要分析诗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气氛?对表现情感有什么作用?(3)颔联和颈联写景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容?(4)诵读全诗(三)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读题目。

2、读作者。

3、读诗句,抓意象、关键词。

注意字形(蓬、班)和句中停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送别诗”BCA教学案
主备人:张艳梅
学习目标:
1.背诵《唐诗宋词选读》中的送别诗。

2.复习、积累送别诗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

3.运用相关知识鉴赏送别诗。

B案
一、默写
春夜别有人二首(其一)
陈子昂
送魏万之京
李颀
送友人
李白
1.花间一壶酒,。

据别邀明月,。

2.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3.永结无情游,。

将进酒(李白)
C案
一、送别诗相关知识回顾(看新授课学案)
1、送别习俗:唱歌送别,喝酒送别,折柳送别
2、送别诗的感情类型大致有:依依不舍之情、表现真挚的友情,对友人的鼓励与安慰,别后的思念之情。

3、送别诗常用意象:
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
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
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
杨柳、柳絮、杨花,秋、明月、
夕阳,孤舟、孤帆、流水
二、“意象”与送别诗“情感”的关系
1、雨:绵长细密,如愁绪;点点滴滴,如眼泪。

雨是言情造势之首选。

2、柳:(1)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3、子规:子规啼声哀怨动人,听起来好像在说:"不如归去!"。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4、月: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5、长亭:长亭是陆上送别之地,南浦是水边送别之所
6、酒:可表达情意也可派遣愁苦
7、兰舟:水上交通工具,代表着出行。

(三)送别诗常用的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寓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对写等。

四、拓展鉴赏
1.【长春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送魏十六还苏州皇甫冉①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②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①皇甫冉,唐代诗人。

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唐时常州为毗陵郡)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

②阴虫,指蟋蟀。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4分)
2. 阅读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本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3. 阅读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4分)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4分)
4.阅读下面这首诗.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苏轼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注】本诗写于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潘、古、郭三人是作者在黄州结识的好友。

(1)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颈联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有人认为,尾联没有扣住题中的“送”字,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为什么?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一肠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A案(做好笔记,积累重点)
送别诗答案
1、(1)【答案】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感伤,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

(答出一点给2分,语意完整给1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艺术形象的能力。

(2)【答案】诗中的“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

(答出“虚”和“实”各给2分,答出“拓展意境”和“深化感情”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2、(1)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2)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3.(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

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4. (1)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杨柳摇曳、冰雪消融、春草返青的生机盎然的初春美景图。

(2分)虽不免有离愁相扰(1分),但更多的是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消释了人生旅程的孤苦和寂寥。

(1分)
(2)不同意。

尾联回忆被贬黄州,初经此地时内心的孤苦与凄凉。

这些回忆是因送别场面而引发。

(3分)两相对比,更显友情之深厚,感慨之深沉。

(3分)
同意。

本诗是送别诗,而尾联却同忆去年被贬时的情景,未能扣住送别。

(3分)送别诗一般在结尾直抒胸臆,而此诗的尾联却是回忆往事,表达的情感与朋友相送之情似乎不符。

(3分)
5.“看”在诗中指回望。

(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步骤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