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原因及其控制方法
植物组培污染的原因及防控要求
农家参谋农业研究-54-NONG JIA CAN MOU植物组培污染的原因及防控要求王鑫1闫佳2(1.河南林业职业学院,河南洛阳,471000;2.安阳市农作物良种试验示范站,河南安阳,455000)【摘 要】植物组培技术属于一门新兴技术,在科学研究及生产应用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本文从材料带菌、实验操作和培养环境带来的污染等方面分析了植物组培污染的原因,提出了具体的防控要求。
【关键词】植物组培污染;原因;防控1 植物组培污染的原因植物组培污染,主要指组培的时候,由于培养的温度、湿度及营养条件等刚好符合微生物的生产需求,植物组织材料可能会在这个环节出现培养体系污染问题。
一般来说,植物组培污染都是在材料表面或者附近等部位,污染痕迹各不相同,是影响植物组培种苗是否能够成功的主要因素。
通常情况下,植物组培时,跟霉菌污染相比,细菌污染的比例更高一些,大约占百分之八十。
在细菌污染过程中,情况更为复杂的属于内生细菌污染。
产生污染的污染源比较多,有真菌、病毒,还有植物病原细菌等。
以真菌为例,真菌的来源是空气,当袍子在合适的环境中落下能够迅速的繁殖,从而对组培容器产生污染;以植物病原体细菌为例,一般分布在外植体的表面部门,也有分布在内部的,而病毒基本就是在植物内部,需要有传播载体,其中细菌污染最为严重。
1.1 材料带菌在植物组培污染中,一个不可避免的污染途径就是材料带菌,这跟生长环境及取样时间等都有关系,同时也跟外植体的消灭细菌的方法有一定的关联。
通过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一般来说从一种外植体中分离出来的杂菌种类有数十种,在热带植物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而随着植物材料年龄的增加,其健康度在减小,加剧了组培污染。
就内源菌污染来说,因为其污染的来源是外植体材料内部的微生物,一般的表面消毒是不能被消灭的,是随着材料带入从而产生危害。
1.2 实验操作和培养环境带来的污染这种污染的表现主要在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无菌室灭菌操作不到位,还有的是超净工作台滤出来的空气中带有细菌;第二个方面,培养基细菌消灭的不彻底;第三个方面,操作中可能导致的交叉污染;第四个方面,人员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
植物组织培养的三大难题[1]
第一作者简介:杨丽琴(19842),女,宁夏灵武人,硕士,主要从事植物学方面的研究。
E 2mail :ylq616@ 。
通讯作者:王俊。
E 2mail :w_jun @ 。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资助项目(2005BA901A18)。
收稿日期:2008-01-11植物组织培养的三大难题杨丽琴,李 瑞,王 俊,胡海英,吴晓玲(宁夏大学,宁夏银川750021) 摘 要: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常发生褐变、污染、玻璃化现象三大难题,严重影响了组织培养材料的正常发育,给组织培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结合近些年的研究,对三者发生的原因以及控制措施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科研和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组织培养;褐变;污染;玻璃化中图分类号:Q 9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009(2008)04-0104-04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培养成完整植株的过程[1]。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自Haberlandt (1902)的工作开始,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
现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在科研和生产中广泛应用,成为最引人注目的生物技术之一。
特别是近30年来,不少组织培养工厂应用该技术大量生产花卉、蔬菜及特种经济植物幼苗、脱毒苗,使作物种植逐步走向集中控制化、规模化、自动化、不受自然影响的工厂化生产[2]。
尽管组织培养方面理论研究已相当精深,但在试验和生产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褐变、菌类污染和玻璃化现象三大难题[3],严重者会导致试验和生产的失败,给科研和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所以,植物组织培养操作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和技术的掌握是很重要的。
现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植物组织培养中的三大难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1 褐变现象1.1 褐变概念及产生机理褐变是指外植体在诱导脱分化或再分化过程中,自身组织从表面向培养基释放褐色物质,以至培养基逐渐变成褐色,外植体也随之进一步变褐而死亡的现象[4]。
浅谈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污染问题与防治措施
浅谈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污染问题与防治措施李建忠(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农业技术工程系02应生班)摘要: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谨慎操作,否则随时都有可能造成污染从而影响到实验的成功与否和大规模生产的顺利进行。
污染通常是由于培养容器,操作器械和培养基的不干净或消毒灭菌不彻底;接种环境和培养环境不清洁;操作人员操作不慎以及培养材料消毒不过关或携带内生菌等因素引起的。
本文将针对以上几方面介绍相关的防治措施,来减少污染问题的发生。
关键词:组织培养,污染,防治措施,消毒灭菌。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污染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能否很好地解决污染问题,关系到实验的成功与否和大规模生产的顺利进行。
所谓污染是指在培养过程中由于外界真菌,细菌或培养材料的内生菌所侵染,而使培养基和培养材料滋生杂菌,导致培养失败的现象。
污染来源主要分为外界污染和内部污染两种。
具体原因可分为:①培养容器、操作器械和培养基的不干净和消毒灭菌不彻底;②接种环境和培养环境不清洁;③操作不谨慎;④外植体消毒不过关;⑤培养材料携带内生菌。
针对以上污染源,现将各相关防治措施分别介绍如下:1. 培养容器、操作器械和培养基不干净与消毒灭菌不彻底1.1培养容器的清洗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用于培养的容器有试管、三角瓶、培养瓶和培养箱等。
目前主要以培养瓶的使用为主。
对于培养瓶的洗法,根据桂林莱茵应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加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经验,先将瓶内的培养基去掉,然后置于淡洗衣粉水中浸泡一定时间,再在浓洗衣粉水中涮洗。
涮洗时要认真,瓶内瓶外都要涮洗到不能遗漏任何一处。
最后在流动的自来水下将残留的洗衣粉泡沫冲洗掉。
洗后的瓶子应明亮,内壁水膜均一,不挂水珠。
将洗干净的瓶子倒放在盘中或筐内,滤干水后,置于干净、明亮、干燥的地方备用。
需要注意的是,应将未污染的与污染的分开来洗。
先洗未污染的,再洗污染的。
并且分开放,以免造成交叉污染,而加重下一步的灭菌工作。
而对于瓶盖,也应严格的用洗衣粉水来认真涮洗,凉干后与瓶子一起存放备用。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第25卷第11期宿州学院学报Vol .25,No .11 2010年11月Journa l of Suzhou U n iver sity Nov .2010do i :10.3969/j .issn.1673-2006.2010.11.019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王桂荣(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宿州市 234000)摘要:探讨了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主要因素,分析了污染、畸形胚、玻璃苗、褐变、黄化等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认为:污染主要是由灭菌不彻底和环境不洁造成的,加强外植体和培养基的灭菌,对培养环境及用具彻底消毒,可大大降低污染率。
培养时间和培养基的组成影响畸形胚的发生,缩短培养时间,调整培养基中激素含量,可使畸形胚转化为正常苗。
培养基的种类、温度、通气状况等会影响玻璃苗的发生,选择适当培养基,降低温度,增强光照,改善通风等可使玻璃化率降低。
植物品种、取材部位及环境条件与褐变的发生密切相关,选择适宜的外植体,进行暗处理,添加抗氧化剂和吸附剂等可有效控制褐变。
培养基中铁含量不足,激素配比不当等会导致黄化,正确添加培养基的各种成分,增强光照,及时转接可减少黄化。
关键词:组织培养;污染;褐化;畸形胚;玻璃苗中图分类号:Q94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10)11-0054-04收稿日期作者简介王桂荣(),女,安徽宿州人,实验师,主要从事植物及植物生理实践教学与实验室管理。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广泛应用于植物脱毒快繁、育种、种质保存、获得次生代谢产物、突变诱发、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等方面,而且在医药、食品工业、能源工业、环境保护各个领域显示出极大的生产潜力,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当代生物科学中最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
但在植物初代培养和继代培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污染、畸形胚、玻璃苗、褐变、黄化等,影响实验结果,甚至导致实验失败,给科研和生产造成损失。
马铃薯组织培养中的污染原因及控制措施
[] 向华 , 张秀珊等. 5柴 李军, 植物组织 培养中污染 的控制叨. 热带农业科学, 0 , 2 33 0 2
(1 0 4 . 6: — 4 4
工厂化 育苗生产中一个重要 环节 . 一套贯穿整个组培过程 的技 术。 也是
【 词】 物组织培养 ; 关键 植 无茵操作 ; 污染
净’ 防止灭菌不彻底 , 再关 闭放汽 阀, 然后 使压力稳定 。 1污染的症状和原因 . ③在压力 1 k c 温度为 10 11 下持续灭菌 1~ 5 i, .  ̄m、 1 2 ~2o C 5 2 m n 灭 真菌性污染 主要指霉菌 引起 的污染 。一般接种 后 3 8 可在培养 ~d 0 i. 基 中发 现各种颜色 的菌斑 。真菌性污染, 一般是 由空气 污染和瓶 口边 菌时间不宜超过 3 mn 以免引起 培养基成分变化 。 据报道 . 对于一些内生细菌可在 培养基 中加入一定浓度的抗菌素 缘 的灰尘 和真菌孢子落入器皿 中造成 的。另外 , 在湿度太大 的季节 和 ( 青霉素 N 2m / 链霉素 4m,) a10 g L+ 0 g , 污染可起到一定程度 的抑 / 对其 L 培养室 内. 棉塞也会 长出真菌孢子 引起大量污染 。
③ 接种器械应及 时在酒精灯火焰上进行灼烧灭菌 , 每接 一瓶 所用 组织或器官 。 在继 代培养 中 . 一定要严 格筛选无 污染 的外植体 。 对于某 使操作 区空气不 些存在 于接种材料 内部 的内生细菌 . 由于它潜伏 的较深 。 在外植 体 的 器械 消毒一 次。台面上尽量少放瓶子保证 气流畅通 。 初级培养 中不易被发现随着继代次 数的增加, 菌量慢慢 累积发 展才在 断净化 。 注 : 长时间使用一种消毒药剂 。 若 空气 中散落 的真 、 细菌孢子就会 培养基 上显现出来 . 一般 的表面消毒 方法无法将其 消除 . 随着材料 会 产生抵抗不利 环境 的抗性 . 以应该每 隔一段 时间就更换一种 消毒 所 带入培养过程引起污染
组织培养中产生污染的原因
植物组织培养中产生污染的原因1、外植体①年龄、种类和大小。
成年植株带菌多;生理年龄老的材料带菌多;杂菌和内生菌多的外植体、有病虫害的植株,均易污染;室外生长的材料带菌多;表面有泥土的材料、地下器官均带菌多;表面积大的材料比表面积小的材料带菌多[1-2]。
②取材时期和部位。
雨季菌类繁殖旺盛,此时材料带菌多;阳光最强时紫外线较强,杀菌效果好,此时材料带菌较少;选取了不清洁、生长不旺盛部位的材料带菌多。
③灭菌效果。
外植体灭菌是组织培养的关键,灭菌效果直接决定了组织培养的成败,灭菌方法和灭菌剂处理不当导致灭菌效果差,使外植体带菌。
2组织培养过程中各技术环节操作不规范①培养基。
使用长菌的母液配制培养基;培养基pH值高、添加的有机成分均可导致细菌污染;培养基分装好后没有及时封口或封口后没有立即灭菌;培养容器口没有封严导致灭菌后细菌和真菌孢子再次进入培养容器使培养基污染;封口用的塑料盖、封口膜长时间在日光灯照射下易老化、破裂,导致密封性差,不慎使用后可能导致培养基污染;橡皮筋长时间在日光灯照射下也易松动、断裂,杂菌可能趁机进入培养容器;灭菌方法不当导致培养基污染;灭菌时间过短导致培养基灭菌不彻底;灭菌时间达到后立即打开灭菌锅,导致容器内压力差过大,使外部杂菌有可能被倒吸入容器中;过滤较多溶液后,滤膜过滤效果较差,使过滤后的溶液有菌,加入培养基后造成污染。
②培养容器和接种器具。
培养容器不清洁;培养容器被污染后灭菌不彻底,再次使用时导致污染;高压灭菌锅或烘箱内培养容器、接种器具装得过满,影响灭菌效果;培养容器、接种器具灭菌时间过短导致灭菌不彻底;灭菌结束后立即打开高压灭菌锅或烘箱,强烈的冷热对流会导致冷空气被吸入包扎层内而重新造成污染带菌。
③接种人员。
过长指甲;双手未清洗干净;衣服和头发有很多灰尘,接种时不换拖鞋、接种服、帽子和口罩;不慎将已污染的培养材料拿入超净工作台,转接后再次污染;培养容器中接种的培养物过多;超净工作台上物品摆放过多、过高使气流被挡住,导致灭菌效果差;接种时说话或咳嗽会呼出大量细菌;操作时手超出工作台面;手接触培养容器边缘,放在器皿、接种器械上方致使微生物落入培养容器中;打开培养容器的塞子、盖或封口膜时空气进入带来灰尘;接种过程中器械被手或带菌材料污染后未经消毒,再次使用后又污染了材料;没有在超净工作台下风方向操作而使菌类随风飘落到容器中[3];中途离开超净工作台后马上又继续接种,将培养基、器械等物品拿入超净工作台继续接种而带入灰尘,顺风飘入器皿。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学技术,但内生细菌污染已成为制约其应用的一大难题。
本文探讨了内生细菌污染的来源,包括空气、工具和培养基等,并分析了内生细菌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如降低成活率和增加病原性。
提出了预防和控制内生细菌污染的方法,例如消毒操作和无菌技术的应用。
介绍了常见的内生细菌种类和检测方法,以帮助科研人员及时发现及处理污染问题。
强调了内生细菌污染对植物组织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和应对策略,以期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内生细菌、污染、来源、影响、预防、控制、常见种类、检测方法、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应对策略1. 引言1.1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的组织细胞培养技术,旨在研究细胞、细胞器和生物大分子的生长、分化和发育规律。
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内生细菌的污染,对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研究对象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
内生细菌污染的来源可以包括试管、培养基、空气及研究者等。
试管和培养基的污染是由未经有效消毒或灭菌的实验器皿及培养基引入外源性细菌,而空气中的微生物也可能通过飘浮微粒或空气循环传播到培养环境中。
研究者操作不当或不洁净也会成为细菌污染的潜在来源。
内生细菌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影响植物组织的生长和发育,导致细胞分裂和分化受阻;2.产生有害代谢产物,影响培养基的成分和PH值;3.引起细胞凋亡和死亡。
为预防和控制内生细菌污染,研究者应采取有效的消毒和灭菌措施,定期清洁工作区域,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特定的生长调节剂和抗生素也可应用于培养基中,以抑制细菌的生长。
常见的内生细菌种类包括:大肠杆菌、普通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
内生细菌污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培养法、PCR法和荧光染色法等。
内生细菌污染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不容忽视,预防和控制内生细菌污染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论植物组织培养褐变产生的因素及对策
论植物组织培养褐变产生的因素及对策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将植物体中的一种或几种组织或细胞分离和培养在含有适宜营养成分和生长调节剂的培养基中,使其继续生长、分化和增殖的技术。
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植物育种、植物生产、植物品种改良等方面。
然而,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变现象是一种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培养细胞的生长表现和生产效率。
因此,本文对植物组织培养褐变产生的因素及对策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一、植物组织培养褐变产生的因素1. 细胞或组织质损伤:在分离组织和细胞时,过度的力量和操作方法可能会导致组织褐变,这是由于细胞膜、内膜或细胞壁的破裂,导致物质泄漏进入外部环境所致。
2. 呼吸引起的氧化: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呼吸是组织代谢的基本现象,它产生的能量用于细胞代谢和细胞分裂。
然而,呼吸不充分或呼吸能力不足可能会导致氧化酶的活性增强,导致产生了过多的氧自由基,导致组织褐变。
3. 培养基中的不完整培养物质:培养基的配方以及培养过程中不完整培养物质可能会导致褐变。
例如,培养基中的钾离子过多可能导致组织和细胞质产生褐变。
4. 微生物或污染:组织培养广泛应用于微生物的细胞生长和变异。
然而,过量的细菌孳生或微生物污染可能会使组织发生内部腐败或污染。
5. 外部环境: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外部环境可能导致褐变的发生。
例如,高温、高湿度或光照强度过高等因素都可能对组织产生不利影响,导致组织褐变。
二、植物组织培养褐变的对策1. 准确按照操作方法进行:在分离和转移细胞或组织时,必须遵循操作规程。
任何超过细胞或组织能力的力量,都可能导致它们破裂和损伤,从而导致细胞褐变。
2. 控制培养物质:应对植物组织培养液内成分进行判断,控制氮、钾等营养物质的浓度,并定期植物异质接种和营养料补充来促进组织生长和分化。
3. 保护组织环境:采取洁净措施,保持培养环境无微生物侵入,减少细菌数量。
避免热、湿、光照强度过高的环境,加强组织生长环境的把控。
4. 装置保持:“装置”保持在可靠性、稳定性和实用性等方面总体考虑下选择合适的装置设备,减少操作过程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装置控制,避免过度呼吸和氧化酶的活性增强等情况,道避免组织褐变。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202210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目前,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能使离开本体的植物体重新分化芽苗,得到新的小植株,具有快速繁殖能力的植物品种已经多达千种以上。
但是,无论初代还是继代的植物培养都存在易受污染物影响、易黄化和褐化导致枯死的现象,植物组织培养中还存在着不确定的变异率。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外植体的进一步脱离分化和再分化,成为植物组织培养的拦路虎,绝对不可小觑。
通过分析以上植物组织培养中的问题,研究其解决对策并加以执行,对提升植物组织培养成功率具有积极作用,也是当下值得深入探索的重要问题。
1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及对策1.1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污染问题的危害及其成因污染问题一直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有适宜快速繁殖的条件,微生物也能在其中快速繁殖,给试验材料产生不同程度的霉变、浑浊、云雾状、粘液状、泡沫状等形状、颜色和大小不同的污染痕迹。
污染问题带来的直接影响是阻碍植物组织培养材料的良好保存和新产品植株的培育。
同时,污染问题背后造成大量间接影响,带来大量的培养材料和前期工作时间的浪费,影响植物组织培养进度,被迫提高科研成本,阻碍科研和生存项目的发展。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污染原因大致包括:植物本身的种类和大小、预处理方法、灭菌消毒方式、人员操作和环境因素四大类。
1.2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污染问题的对策1.2.1选择外植体的种类和大小不同,污染风险等级也不尽相同。
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避免植物本身携带各种真菌、细菌和相关的病虫害。
在适宜生长的野生状态下,细菌和病虫害都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其威力更大。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应选取细菌较少或不带细菌的材料作为外植体。
避免选择长期生长在存在大量微生物环境中有块茎、鳞茎等器官的外植体。
外植体材料表面积越大,各类菌体含量越高,污染几率直线上升。
因此,应选择外植体材料表面积较小的植株,降低菌体污染的可能性。
植物组织培养的污染问题
1、真菌的污染真菌(fungi) 一类没有叶绿素,异养的真核微生物。
除极少数种类是单细胞外,绝大多数是由多细胞组成的菌丝,结成一团的菌丝称菌丝体,菌丝分有隔菌丝和无隔菌丝两种。
有隔菌丝是由多个细胞组成,相邻的细胞之间由隔丝隔开。
在地球上广泛存在于空氣、水、土壤以及各類生物的體表或體內。
皆可有真菌生长。
大气中已知的真菌有11255属10万种,在室内常附着在物体表面,能自动或随人的活动而扩散。
种类丰富,分布广泛,繁殖快速,无处没有,无处不在。
一个季节繁殖4-5代,孢子可达1万亿个室内真菌种类:主要有芽枝孢霉属、曲霉属、铰链孢霉属、镰刀霉属、青霉属等,真菌数量的多少,与温度、湿度有很大关系。
真菌以腐生、寄生或共生的型式進行異營性生活。
釋放消化酵素於鄰近的環境,以分解食物成較小的水溶性分子進入細胞內消化。
並可於菌絲產生孢子以完成有性或無性繁殖。
真菌季节变化:春、夏季.尤其是南方的梅雨时节.温暖潮湿,非常适合真菌生长。
冬季室内真菌浓度较高。
空调加重污染:如果长期使用空调而不注意通风,可引起室内真菌污染。
室内有空调比没有空调情况下曲雾菌落数多4倍。
2、细菌(bacteria)的污染细菌是一类微小的单细胞生物,约有2000多种。
从形态上看,细菌可以分成球菌、杆菌和螺旋菌3类。
细菌是无孔不入的微生物,儿童玩具、手机、计算机键盘和衣服上,甚至植入人体的医用植入物等(如心脏起搏器),都随时有可能沾染细菌,对人体造成危害。
为避免细菌的侵袭,科学家曾尝试用抗微生物材料生产各种用品,但效果不十分理想,因为这些材料虽然能杀死细菌,却充满化学物质。
细菌是处于生物和无生物之间的东西。
泥土里、水里、都市的空气里都有细菌散布着,多到50种以上。
三类细菌的形状:就是球形的,杆形的,及螺旋的。
球形的有的正圆,有的卵圆;杆形的有长有短,有的微弯螺旋形的也有长短和弯曲的转数多少的不同,有的生着细毛,毛长与短多少不定。
虽然概括地说,形状只有球形、杆形、螺旋形这几种,但细分起来,形状还是很不少。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门市店长 训练 Flash 网络动画 培 训 绩效 产业现况 分析 大学生 社
13
4、愈伤组织太紧密、平滑 或突起,粗厚,生长缓慢 可能原因:细胞分裂素用 量过多,糖浓度过高,生长 素过量。 改进措施:减少细胞分裂 素用量,调整细胞分裂素与 生长素比例,降低糖浓度。 5、侧芽不萌发,皮层过于 膨大,皮孔长出愈伤组织 可能原因:枝条过嫩,生长 素、细胞分裂素用量过多。 改进措施:减少激素用量, 采用较老化枝条。
门市店长 训练 Flash 网络动画 培 训 绩效 产业现况 分析 大学生 社 17
8、幼苗生长无力、发黄落 叶、有黄叶、死苗夹于丛 生苗中 可能原因:瓶内气体状 况恶化,PH值变化过大, 久不转接导致糖已耗尽, 营养元素亏缺失调,温度 不适,激素配比不当。
改进措施:及时转接、 降低接种密度,调整激素 配比和营养元素浓度,改 善瓶内气体状况,控制温 度。
第五章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
问题及解决办法
门市店长 训练 Flash 网络动画 培 训 绩效 产业现况 分析 大学生 社
1
第一节 组培污染及防治
一、污染来源
1、真菌:种类丰富,分布 广泛,繁殖快速,无处没有, 无处不在。 2、细菌 细菌是无孔不入的微生物, 为避免细菌的侵袭,科学家 曾尝试用抗微生物材料生产 各种用品,但效果不十分理 想,因为这些材料虽然能杀 死细菌,却充满了化学物质。
门市店长 训练 Flash 网络动画 培 训 绩效 产业现况 分析 大学生 社
6
第二节 材料褐化及其防止
一、褐化现象 外植体褐变是指在接种后,其表面开始变褐,有 时甚至会使整个培养基变褐的现象。它的出现是由于 植物组织中的多酚氧化酶被激活,而使细胞的代谢发 变化所致。在褐 变过程中,会产 生醌类物质,它 们多呈棕褐色, 当扩散到培养基 后,就会抑制其 他酶的活性,从 而影响所接种外 门市店长 训练 Flash 网络动画 培 7 训 绩效 产业现况 分析 大学生 社 植体的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的三大难题及解决方法
植物组织培养的三大难题及解决方法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是以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建立的一种离体培养技术,阐述了植物组织培养快繁中褐变、玻璃化、污染和移栽成活率低等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污染;玻璃化;褐化中图分类号:q81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142-2植物组织培养是利用植物体的一部分进行无性繁殖,而产生大量同源母本基因幼苗的生物技术。
植物的组织培养到如今以和农业、园艺、林业、医药等多个方面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利用自然条件在获得珍稀植物和经济价值较高的植物时,由于受地域及季节的限制,很难达到高效、快速的目的。
通过组织培养这一技术手段则能满足这一要求。
组织培养在挽救珍稀植物、创造新物种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
但是在植物的组培技术上面临的三个难题却经常困扰大家。
它们分别是污染,植物玻璃化和植物褐化。
1 污染污染是在组培过程中所面临的首要难题,该问题经常遇到并且难以解决。
不能把污染率降低到可行的范围内植物组培就很难进行下去,这是该问题所要面对的第一个难题。
在进行植物的组织培养时,通常存在两种污染方式:一种是外植体消毒不彻底以及无菌操作过程中引起的污染;另一种是引起内源菌污染的主要原因的真菌和细菌[2]。
大多数的研究结果表明引起污染的主要原因为外植体的生长状况、环境条件和操作过程[3]。
外植体污染是最难解决的污染之一。
污染来源主要为外植体处理不当或培养基的灭菌不彻底,或对接种工具的消毒不够,或操作人员的操作不慎,或环境不洁等所致。
选取外植体的原则是污染少易启动[4-5]。
选择有最大分化潜能的外植体是确保组织培养成功的关键[6]。
常规试验一般选用0.1%hgcl2溶液浸泡,再用无菌水对外植体进行反复冲洗,灭菌效果最好且污染率低。
胡重怡等在烟草无菌苗培养前种子消毒技术的研究中使用先用70%c2h5oh溶液进行消毒,再用30%h2o2的浸泡,再用无菌水反复冲洗外植体,所得烟草种子污染率底[7],h2o2分解后生成有杀菌作用的氧气而成为无毒害的化合物[8-9]对外植体的损害小。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繁殖技术,然而内生细菌污染问题一直困扰着研究者。
本文旨在探讨内生细菌污染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并介绍内生细菌的来源、常用的检测方法以及预防和控制措施。
对现有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指出内生细菌污染的风险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引起研究者们对植物组织培养中内生细菌污染问题的重视,促进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内生细菌污染、影响、来源、检测方法、预防和控制、研究进展、风险、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繁殖、基因转化和植物病毒检测等领域。
随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内生细菌污染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内生细菌是指存在于植物体内或组织表面的微生物,它们可能对植物组织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包括影响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导致细胞死亡和细胞再生能力降低等。
了解内生细菌污染的影响,了解内生细菌的来源以及建立有效的检测方法和预防控制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旨在探讨植物组织培养中内生细菌污染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植物组织培养中内生细菌污染问题的影响和解决方法,为进一步提高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成功率和效率提供参考。
通过深入研究内生细菌污染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可以更好地了解其机制和传播途径,从而找到有效的检测方法和预防控制措施。
通过总结现有研究进展,可以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指导,进一步发掘内生细菌污染问题的风险和解决方案,推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内生细菌污染问题的现状和挑战,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促进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科研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2. 正文2.1 内生细菌污染的影响内生细菌污染会对植物组织培养的质量和产量产生严重影响。
内生细菌会竞争养分和生长空间,导致植物组织生长受到抑制,影响植物的生长速度和健康状况。
植物组培中常见污染及其预防措施
植物组培中常见污染及其预防措施1、污染原因污染是指在培养过程中,培养基或培养材料上滋生真菌、细菌等微生物,使培养材料不能正常生长和发育的现象。
组织培养中污染是经常发生的,常见的污染病原是细菌和真菌两大类。
细菌污染常在接种1-2d 后表现,培养基表面出现黏液状菌斑。
真菌污染一般在接种后3d 以后才表现,主要症状时培养基上出现绒毛状菌丝,然后形成不同颜色的孢子层。
造成污染的原因也很多,主要有(1) 培养基及各种使用器具灭菌不彻底(2) 外植体消毒不彻底(3) 接种时不严格无菌操作(4) 接种和培养环境不清洁(5) 培养容器原因,包括盖子和封口膜等。
材料带菌或培养基灭菌不彻底会造成成批接种材料被细菌污染,操作人员不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也是造成细菌污染的重要原因。
培养环境不清洁、超净工作台的过滤装置失效、培养容器的口径过大以及封口膜破损等主要引起真菌污染。
2、污染的预防措施(1)灭菌要彻底在组培生产中,各种培养基以及接种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器具都要严格灭菌。
首先是培养基的灭菌,耐高温的培养基需要在121-123'C条件下灭菌20-30min。
若出现灭菌时间不足或温度不够,培养一段时间后就会在培养基表面产生细菌性的污染。
一些不耐高温的物质,可采取细菌过滤器除去其中的微生物。
其次,接种用的器具除了经过高温霉菌外,在接种的过程中,每使用 1 次后,都要蘸酒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灭菌,特别是在不慎接触到污染物时,极易由于器具引起污染。
第三,对于被污染的培养瓶和器皿要单独浸泡,单独清洗,有条件的灭菌后再清洗。
(2)选择适当的外植体要认真地选择外植体,减少外植体上的带菌量。
一般多年生的木本材料比一二年生的草本材料带菌多;老的材料比幼嫩的材料带菌多;田间生长的材料比温室生长的材料带菌多;带泥土的材料比不带泥土的材料带菌多。
用茎尖作外植体时,应在室内或无菌条件下对枝条进行预培养。
将枝条用水冲洗干净后插入无糖的营养液或自来水中,使其发枝。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方法的改进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方法的改进本文对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实验改进方法。
标签: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改进植物组织培养在过去的40多年中得到迅速发展,已渗透到生物学科的各个领域,并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工业和医药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尤其是快繁技术和无毒苗培育技术,在农林业生产中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虽然植物组织培养的操作过程并不复杂,但在实验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实验的失败,给科研和生产造成损失。
因此,在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中积累经验和熟练掌握无菌操作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教学实验,对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实验改进方法,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能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一)培养基母液的配制MS培养基是组织培养中常用的培养基,也是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过程中主要使用的培养基,下面以MS培养基为例,简述其母液配制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1.大量元素母液配制。
大量元素中的Ca2+、SO42-和HPO42-容易生成CaSO4、CaHPO4沉淀。
改进的方法是把NH4NO3、KNO3、MgSO4·7H2O、KH2PO4、CaCl2·2H2O5种药品分别用蒸馏水溶解,按顺序依次混合,同时考虑到大量元素的溶解度和方便使用,通常配制成10倍的母液5000ml贮存在冰箱中,使用一个学期不会产生沉淀,例如配制1000ml培养基,只需取100ml大量元素母液。
2.微量元素母液配制。
在配制微量元素母液时常常出现加入钼酸钠(Na2MoO4·2H2O)后,钼酸钠难溶解,即使通过加热也无法解决问题。
解决的方法是在室温下用蒸馏水分别溶解微量元素药品,然后再依次混合在一起放入冰箱保存,用前摇匀母液。
同时考虑到微量元素的用量极微,通常配制成100倍的母液1000ml例如配制1000ml培养基,只需用移液管取10ml微量元素母液。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三大难题概述
干 贝、 菜 、 蜇 、 虾 等 , 中 干 海 带 含 碘 可 达 淡 海 龙 其
20 g k 。 4 m / g 72 陆地食品 .
t
[] 1 王 玢 , 明雪. 0 1 人体 及动物生 理学. 左 20 . 北京 : 高等教 育 出版
含碘量以动物性食品高于植物性食品,
社 ,8 3 8 3 7~ 8
l0 00
7 3 婴幼儿食 用加碘奶粉 .
中也必须加碘 。
主要参考文献
考虑到婴 幼儿时期 的饮
食用碘盐以及摄食 富含碘 的食物对于缺碘地 区的 人群来说 , 是补碘的最好途径 。 7 1 海洋生物 含碘 量很 高 , . 如海 带、 菜、 紫 海鲜 鱼、
食 主要是乳制 品, 国政府 同时还规定 在婴 幼儿奶 粉 我
害。若培养后 3— d内并未发 现细 菌污染 , 以后 相 5 而 继 出现明显 的或不 明显 的细菌 菌落 , 就可 能是 由内生
料滋生杂菌 , 最终 导致培养失败 的现象 , 植物组织培 是 养中经常遇到的困难。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 中, 存在两 种污染 , 一种是通常所说 的污染 ; 另一种是内源性污染。
植物组织 培养是 2 0世 纪初 发展起来 的一 门新兴 技术 , 随着这项 技术 的 日益 完 善 , 应用 也越 来 越广 其 泛, 可用于种苗快繁 、 植物脱 毒 、 物育种、 植 植物基 因转
近 出现黏液或混浊的水迹 , 并有发酵状 泡沫 , 或在材料 附近 的培养 基 中出现混 浊 和云雾 状 痕迹 。细菌 性污 染, 一般在 接种后 1~ 2d即可发现 , 主要 是 由于使用 了未消毒好的工具和操作人员呼吸时排出的细菌 引起
化 、 质 资 源 保 存 以 及 次 生 代 谢 物 质 的 提 取 等 方 种 面 … 。尤其植物快 繁和脱 毒 是应 用最 多和最 广 的方 面, 而且许多花卉 苗木 的试 管育 苗 已进 入 了商 品化生 产。但是在组织培养 过程 中 , 常会 出现 一些 困难使 常 试验无法进行下去 , 甚至导致整个试验失 败 , 给科 研和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李万德,杜桂,张剑(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200)[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操作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和技术的掌握是很重要的。
在实验过程中常常出现下列问题:培养基母液配置时容易出现钼酸钠难溶解,母液的贮存过程中产生沉淀或有结晶析出,培养基高压蒸气灭菌后出现灭菌不彻底,组织培养中出现褐化及玻璃化现象。
通过改进母液的配制方法、培养基高压灭菌时采用二次排气法,在培养基中,添加有机物、抑制剂等可解决实验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问题;解决办法[中图分类号]Q813.1+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000-2157/SG (2006)02-0011-02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自Haberlandt (1902)的工作开始,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广义的组织培养,不仅包括在无菌的条件下利用人工培养基对植物组织的培养,而且包括对原生质体、悬浮细胞和植物器官的培养。
Gam-borg 曾根据所培养的植物材料的不同,把组织培养分为5种类型,即愈伤组织培养、悬浮组织培养、器官培养(胚、花药、子房、根和茎的培养等)、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和原生质体组织培养。
现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在科研和生产中广泛应用,成为最引人注目的生物技术之一,虽然植物组织培养的操作过程并不复杂,但在实验和生产的失败,给科研和生产造成损失,所以,植物组织培养操作过程中经验积累和技术掌握是很重要的。
1培养基母液的配制MS 培养基是组织培养中常见的培养基,下面以MS 培养基为例,简述其母液配制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改进办法。
1.1大量元素母液贮存时有沉淀物大量元素中的Ca 2+与SO 42-和HPO 42-容易生成CaSO 4,CaHPO 4沉淀,改制方法把其中的Ca 2+单独配制成一个贮备液,而把其他的大量元素配制成另一个贮备液,考虑到大量元素的溶解度及方便使用问题,通常配制成20倍母液,例如配制1000ml 培养基,只需50ml 大量元素母液。
降低植物组培苗的污染方法
摘要:控制污染是植物组培苗工厂化生产中重要的技术环节,本文从外植体消毒、操作污染和环境污染、继代培养中污染的防治、减少培养基中的有机成分等方面讨论了减少污染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组织培养污染防治方法植物组培苗的工厂化生产在我国发展速度很快,组织培养技术日趋完善,在市场竞争中,如何降低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问题,组织培养中污染率的增加势必引起组培苗成本的提高,经济损失很大。
因此,组织培养中降低污染率是工厂化生产中不可忽视的技术环节[1]。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造成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根据具体情况从不同方面预防解决。
1 外植体的消毒要尽量选取带菌少的材料,如果室外栽培的材料污染太严重,就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先将植物样本挖出,改为室内盆栽,喷布杀虫剂和杀菌剂,不便移栽的,可套塑料袋,等它们长出新枝条后,再行采样接种。
邢震等对比野外直接采用外植体和经室内黄化处理的外植体组织培养效果分析发现,经黄化处理的外植体污染率低,但分化明显没有野外直接采用的外植体强[2]。
先对材料进行低温预处理也有利于降低污染率,于福科等把刚采回的玫瑰枝置于冰箱7d后,选取带芽茎段培养,并与未经低温处理的材料作对照,发现低温处理后的材料,污染和褐化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带芽茎段的萌动也明显提早。
这可能与杂菌或某些酶的活性在低温下受抑制或被冻结有关[3]。
高成伟等在夏橙的组织培养中用10mg/L培福朗溶液预处理56h接种枝条也取得了较好的消毒效果[4]。
外植体消毒常用药剂有:70 %~75%的乙醇溶液,0.3-0.6%的次氯酸钠溶液和0.1 %的升汞溶液。
选用何种灭菌剂和灭菌时间根据操作者的经验来掌握,既要求将外植体表面的微生物彻底杀死,又要求尽可能少伤害外植体组织和表层细胞。
先用75%的酒精棉花擦拭外植体材料再使用消毒药剂常能取得较好的消毒效果,尤其对有毛的材料。
周俊辉等对玛丽安万年青采用减压灭菌,利用减压抽走植物组织中的气体使消毒剂更易进入植物内部,从而增强杀菌效果,使污染率从对照的93.3 %降低到40.0 %[5]。
植物组培内生菌污染的防治措施
染 。 [7] 方 丽 等 [9] 发 现 组 培 中 细 菌 污 染 占 52.13%, 分属于9 个 种,主 要 有 芽 孢 杆 菌 属 (Bacillus)和 假 单胞菌属(Pseudomonas);真 菌 污 染 占 43.87%,分 属于18个种,其中芽枝霉(Cladosporium spp.)、黑 曲 霉 (Aspergillusniger)、青 霉 (Penicillum spp.) 和酵母为 主 要 污 染 真 菌。 沈 瑞 清 等 [10] 发 现 污 染 马 铃薯组培苗的真菌 分 属 6 属,至 少 12 种,分 别 为 镰 刀菌属的5个种,毛霉菌属的2个 种,链 格 孢 属 的 2 个种等。
内生细菌不能被一般的表面消毒方法所清除, 随材料带入培养过 程 引 起 的 污 染,称 为 内 生 细 菌 污
收 稿 日 期 :2019-11-16 作者简介:温璐华(1988-),女,河北邢台 人,硕 士,从 事 果 树 栽 培 生 理 生 态 研 究 ,Email:wenluhua@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84
防护林科技
2020 年
选 择 幼 嫩 的 茎 尖 、胚 ,并 选 择 清 洁 环 境 下 的 植 物 材 料 作为外植体。 2.2 材料预处理 2.2.1 采用栽培手 段 降 低 材 料 带 菌 量 减 少 外 植 体带菌量的栽培手 段 主 要 包 括 促 发 新 枝、暗 培 养 和 水培等。侯喜 林 发 [17] 现 在 黑 暗 条 件 下 黄 化 培 养 仙 客 来 实 生 苗 ,能 够 消 除 内 生 菌 污 染 。 2.2.2 用杀菌剂或 抗 生 素 对 母 株 进 行 预 处 理 采 用杀菌剂或抗生素对母株进行连续多日消毒处理, 可降低带菌量。例如,每 2~3 天 喷 洒 1 次 消 毒 液, 浓 度 不 宜 过 高 ,半 个 月 到 1 个 月 之 后 ,可 以 有 效 控 制 母株的内生菌量 。 [18] 同时,为 防 止 内 生 菌 产 生 耐 药 性 ,抗 生 素 和 杀 菌 剂 应 复 合 使 用 。 2.2.3 其 他 方 法 采 用 特 殊 的 灭 菌 方 法。 周 俊 辉 等 [19] 利用减 压 方 法,抽 去 植 物 组 织 中 的 气 体,使 消 毒 剂 更 易 进 入 组 织 内 部 ,增 强 杀 菌 效 果 ,污 染 率 相 比 对 照 降 低 43.3%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组培中,由于材料内部(细胞或细胞间)的内 生菌不能被一般的表面消毒方法所清除,随材料 带入培养过程引起污染称内生细菌污染或内源细
1 研究污染的意义
植物组织培养是 20 世纪初开始,以植物生理 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项植物繁殖技术。污染是 组织培养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且难以控制。不 能把污染率降低到可以接受的范围,也就意味着 这项工艺不能进行下去。因此,控制污染成了组培 中的首要技术[1]。
污染是组织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植物快 速繁殖过程中,培养基、超净工作台、接种室消毒不 严或无菌操作不规范等均可导致污染的发生[2]。另 外 ,对 于 植 物 本 身 ,特 别 是 对 那 些 在 热 带 、南 亚 热 带 生 长 的 植 物 ,由 于 常 年 高 温 多 雨 ,空 气 湿 度 大 , 在植物茎叶表面容易滋生大量的微生物,甚至一 些菌丝体侵入表皮内的薄壁组织,不能被一般的 表面消毒方法所清除,随材料带入培养过程,引起 内 生 菌 的 污 染 [3]。 这 些 都 严 重 影 响 了 组 培 苗 的 商 业化生产。因此,研究微生物污染的种类、来源、
凝结芽孢杆菌 枯草芽孢杆菌 棒杆状菌属 肠杆菌属 短小杆菌属
荧光假单胞菌 肠杆菌属 产碱菌属
文献 瞿建中 何云芳 Barrett Leifert
Levin Long
Ruiz Schreiber
引起内生细菌污染的内生细菌种类远不止上表所 列。目前在各种农作物和果树等经济作物等大多 数植物中发现的内生细菌已经超过 129 种 (隶属 54 个属)之多。 2.2.2 植物内生细菌污染的症状及其危害性 2.2.2.1 症状
影响污染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两 方面 :一是植物本 身带菌(简 称外生菌)所 造 成 的 污染。外植体带菌是不易清除的,特别是外植体内 部所带的菌(简称内生菌),特别难消除。二是组织 培养工艺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操作不当或不严格而 带菌[5- 6]所导致的污染。具体分析起来有以下几方 面的污染因素。 2.1 外生细菌
外植体灭菌通常分 4 大步骤:清洗外植体、 70%乙醇灭菌、0.1%升汞灭菌、无菌水漂洗。若材 料灭菌比较容易,则不需用乙醇灭菌。
经过以上的处理,在实验中污染率可控制在 10%以内,有时可达 5%以下,此杀菌过程具有一 定的普遍性。
材料消毒措施的力度越大,灭菌就越彻底,污 染率就越低,但要注意防止材料受药害 。 [13] 3.1.2 多次灭菌法
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能够熟练掌握无菌 接种操作的各个技术环节,是控制污染的重要措 施。这就要求操作人员在进行操作之前,要认真学 习有关无菌操作技术规程方面的知识。
3 控制污染的措施
针对上述不同的污染原因,在植物组培过程
6期
赵春பைடு நூலகம்等: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原因及其控制方法
13
中,应注意以下几点无菌操作环节,严格控制污染 的发生。 3 .1 培养材料的灭菌[12]
12
吉林农业科学
35 卷
菌污染[7]。内部污染问题包括病毒、类病毒以及其 他需要复杂营养的原核生物,后者包括与植物有 关的细菌以及无细胞核的原核生物及寄生于维管 组织中的细菌。它们可以是潜伏的,分布也比较 广,木质部、韧皮部、局部或全身。
从以前的报道看,已经被鉴定的内生细菌的 种类 主要有:黄单 胞菌属(Xanthommnas)、芽 孢 杆 菌属(Bacill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等等, 具体见表 1。
科技,1987,32(6):72- 75 . [4] 周俊辉,李宏彬 . 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的鉴定与防止初步研
究[J] . 微生物学杂志,2002,22(2):53- 55 . [5] 陈正华 . 木本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M] . 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1986 . [6] 王彭伟 . 肾蕨组培快速繁殖的研究 [J]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培养材料的灭菌是植物组培工作中的重要环 节,它既要求将外植体表面的微生物彻底杀死,又 要求尽可能少伤害外植体组织和表面细胞。 3.1.1 材料的预培养
若用植物茎尖、叶片等作外植体时,为降低污 染,可在室内或无菌条件下对枝条先进行预培养, 即枝条用水冲洗后插入无糖营养液中,使其发枝, 然后用新抽的嫩枝作外植体。
进行了论述,并讨论了当前采用植物组织培养这项技术,在污染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组织培养;污染原因;污染控制
中图分类号:Q943.1
文献标识码:A
Reasons of Contamination in Plant Tissue Culture and Controlling Measures
ZHAO Chun- li, LI Jin- ying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18,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problems of contamination in plant tissue culture, the causes of contamination, some effective approaches of controlling or reducing contamination were systematically pointed out in the paper. Some problems of contamination in current plant tissue culture were discussed. Keywords: Plant tissue culture; Reasons of Contamination; Controlling of contamination
料不受损或者只是轻微损伤组织材料,而不影响 其生长,力求从各个环节控制致变因素[14],但不同 植物不同部位的组织,有其不同的特点,对消毒剂 的敏感反应也不同,因此开始要进行摸索试验,以 达到最佳的灭菌效果。 4.2 在大规模微繁期间,即使外植体在一开始进 行了严格消毒,某些慢速生长的病原菌可能依然 存在,但只有在培养物经过多次继代之后,这些污 染物才表现出来并被人们所发现。污染物的长期 存在会引起试管苗生活力下降,叶片缺绿,甚至死 亡。在培养基中加抗生素或杀菌剂有可能控制这 些污染物的进一步扩展,但不可能杀灭这些污染 物。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从未受病原菌侵染的或 已 经 过 脱 毒 检 验 的 植 株 上 切 取 外 植 体 [15],这 样 能 大大降低污染率,从而达到相对令人满意的效果。
内生细菌的症状是在外植体培养后 3~5 d 内未发生细菌污染,但以后会不断地出现明显或 不明显的细菌菌落,这种情况就有可能是由内生 细菌引起的污染。 2.2.2.2 危害性
内生细菌引起的危害较多,主要包括:导致早 期培养的失败,引起增殖效率的降低,培养物生长 减缓,玻璃苗增加等等。并在后期导致试管苗移栽 的困难甚至死亡,有报道说有时污染也会引起培 养物遗传变异,但也有报道说一些潜在污染并不 影响培养物增殖[9- 10],这有待于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工作,从而得出结论。 2.3 接种用具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培养物的培养环境大体可 以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大环境。 2.5.1 外部环境
组培室在公路边、工矿区、垃圾场和集市等附 近,污染源多、杂,难以控制。 2.5.2 内部环境
组培室、接种室门窗封闭不严,给苍蝇、飞蛾、 蜘蛛等的进入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杂菌传播,同时 室内尘埃多,若不经常清洁消毒,将会使细菌增 多。 2.6 无菌操作过程
收稿日期:2010- 08- 16 作者简介:赵春莉(1973- ),女,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植物组织培
养 、园 林 植 物 栽 培 教 学 科 研 等 。
消毒方法以及一些抑制剂的筛选,对减轻微生物 造成的污染,提高培养成功率和培养物的成活率, 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等都有重要意义[4]。
2 影响污染的关键因素
1998,20(2):107- 109 . [7] Leifert C,wites WM.Contaminants of plant tissue cultures [J].
Int. Assoc. Plant Tissue Culture Newsl,1999,12(4):64- 70 . [8] 周俊辉,周厚高 . 植物组织中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J] . 广西
这方面主要包括:器具清洗与灭菌、控制母液 污 染 、控 制 母 液 污 染 、器 具 与 培 养 基 湿 热 灭 菌 、瓶 塞松紧和大小要适中、掌握无菌操作的技术环节 以及培养室的消毒与污染控制等等。
4讨论
4.1 在组培过程中不管采取哪种措施,都既要保 证防止污染的效果良好,又要经济实用,同时还不 能与外植体进一步增殖分化生长相矛盾,也就是 一方面既要消灭材料上的病菌,同时又要保证材
植 物 组 织 培 养 中 的 器 具 包 括 :镊 子 、剪 刀 、刀 片、三角瓶、培养皿、封口膜等,污染的原因有时是 这些器具灭菌不彻底,操作时要注意器具的灭菌 要到位,另外超净工作台滤布不洁也会造成污染。 2.4 培养基
培养基的污染表现为接种前后培养基出现大
量污染 。 [11] 若菌落只存在于培养基表面且多为真 菌时可能是由于瓶塞不严或扎瓶口的橡皮筋松 弛,或放置培养基的空气环境中孢子过多;如果菌 落存在于培养基内则很可能是由于各种贮存母液 的污染而引起的;另外,培养瓶不洁净或灭菌不彻 底也会导致培养基在未接种前即有大量污染。 2.5 培养环境
多次灭菌是指将培养几天的培养物进行重新 灭 菌 ,再 进 行 培 养 ,或 利 用 多 种 药 液 多 次 浸 泡 法 , 尤其是木本植物等难以消毒的材料可以采用多次 灭菌法,这样可以大大加强灭菌效果,减少污染 率。 3.1.3 培养基中添加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