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污染问题与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植物组培污染的原因及防控要求

植物组培污染的原因及防控要求

农家参谋农业研究-54-NONG JIA CAN MOU植物组培污染的原因及防控要求王鑫1闫佳2(1.河南林业职业学院,河南洛阳,471000;2.安阳市农作物良种试验示范站,河南安阳,455000)【摘 要】植物组培技术属于一门新兴技术,在科学研究及生产应用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本文从材料带菌、实验操作和培养环境带来的污染等方面分析了植物组培污染的原因,提出了具体的防控要求。

【关键词】植物组培污染;原因;防控1 植物组培污染的原因植物组培污染,主要指组培的时候,由于培养的温度、湿度及营养条件等刚好符合微生物的生产需求,植物组织材料可能会在这个环节出现培养体系污染问题。

一般来说,植物组培污染都是在材料表面或者附近等部位,污染痕迹各不相同,是影响植物组培种苗是否能够成功的主要因素。

通常情况下,植物组培时,跟霉菌污染相比,细菌污染的比例更高一些,大约占百分之八十。

在细菌污染过程中,情况更为复杂的属于内生细菌污染。

产生污染的污染源比较多,有真菌、病毒,还有植物病原细菌等。

以真菌为例,真菌的来源是空气,当袍子在合适的环境中落下能够迅速的繁殖,从而对组培容器产生污染;以植物病原体细菌为例,一般分布在外植体的表面部门,也有分布在内部的,而病毒基本就是在植物内部,需要有传播载体,其中细菌污染最为严重。

1.1 材料带菌在植物组培污染中,一个不可避免的污染途径就是材料带菌,这跟生长环境及取样时间等都有关系,同时也跟外植体的消灭细菌的方法有一定的关联。

通过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一般来说从一种外植体中分离出来的杂菌种类有数十种,在热带植物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而随着植物材料年龄的增加,其健康度在减小,加剧了组培污染。

就内源菌污染来说,因为其污染的来源是外植体材料内部的微生物,一般的表面消毒是不能被消灭的,是随着材料带入从而产生危害。

1.2 实验操作和培养环境带来的污染这种污染的表现主要在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无菌室灭菌操作不到位,还有的是超净工作台滤出来的空气中带有细菌;第二个方面,培养基细菌消灭的不彻底;第三个方面,操作中可能导致的交叉污染;第四个方面,人员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污染类型及防控技术探讨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污染类型及防控技术探讨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污染类型及防控技术探讨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高效繁殖技术,在繁殖、育种、种质保存和遗传改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培养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容易受到污染的影响,导致培养物成活率下降,造成大量损失。

为了保证培养物质量和数量,需要进行污染的防控。

本文将重点探讨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的五种污染类型及防控技术。

一、细菌污染细菌是造成植物组织培养污染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苗期死亡及菌斑出现。

预防细菌污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减少培养物的细菌污染源:例如,使用抗生素灭菌过滤器才能减少污染源。

2、消毒:保持培养室的洁净,经常使用消毒液喷洒培养室、培养器具及操作台面。

3、使用高品质的培养基和试管。

真菌是植物组织培养中最严重的污染问题之一,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培养物死亡。

预防真菌污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保持干燥:真菌喜欢潮湿和氧气环境,保持室内干燥可以减轻真菌污染。

2、培养物用高滤性试管和使用高品质的培养基。

3、使用杀真菌剂:如酚对甲酸、氯氧对二甲苯等。

三、病毒污染病毒污染常常是由外源引进,它们的传染性非常高,可以通过污染源、昆虫媒介传播等方式传播。

预防病毒污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1、使用病毒检测细胞系。

2、消毒培养器、培养室和动植物的传送托架等工具。

3、使用抗病毒剂,如抗生素、抗病毒素和抗氧化剂等。

四、化学污染化学污染包括对培养物的有害物质污染,以及化学剂在培养基中的浓度超标。

为了减少化学污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选择高纯度、良质的培养基及试管。

2、减少化学物品的使用量。

3、妥善处置化学物品,防止随意倾倒。

五、操作者本身的污染操作者本身是植物组织培养中最常见的污染源之一。

因此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操作者的穿戴应干净,操作前洗手消毒。

2、操作者在操作过程中应避免头发和衣服和培养物接触,并且应该佩戴口罩。

3、在操作过程中应经常更换手套。

总之,为了达到一定的培养效果,降低损失和增加获得率,对植物组织培养的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至关重要。

浅谈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污染问题与防治措施

浅谈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污染问题与防治措施

浅谈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污染问题与防治措施李建忠(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农业技术工程系02应生班)摘要: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谨慎操作,否则随时都有可能造成污染从而影响到实验的成功与否和大规模生产的顺利进行。

污染通常是由于培养容器,操作器械和培养基的不干净或消毒灭菌不彻底;接种环境和培养环境不清洁;操作人员操作不慎以及培养材料消毒不过关或携带内生菌等因素引起的。

本文将针对以上几方面介绍相关的防治措施,来减少污染问题的发生。

关键词:组织培养,污染,防治措施,消毒灭菌。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污染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能否很好地解决污染问题,关系到实验的成功与否和大规模生产的顺利进行。

所谓污染是指在培养过程中由于外界真菌,细菌或培养材料的内生菌所侵染,而使培养基和培养材料滋生杂菌,导致培养失败的现象。

污染来源主要分为外界污染和内部污染两种。

具体原因可分为:①培养容器、操作器械和培养基的不干净和消毒灭菌不彻底;②接种环境和培养环境不清洁;③操作不谨慎;④外植体消毒不过关;⑤培养材料携带内生菌。

针对以上污染源,现将各相关防治措施分别介绍如下:1. 培养容器、操作器械和培养基不干净与消毒灭菌不彻底1.1培养容器的清洗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用于培养的容器有试管、三角瓶、培养瓶和培养箱等。

目前主要以培养瓶的使用为主。

对于培养瓶的洗法,根据桂林莱茵应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加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经验,先将瓶内的培养基去掉,然后置于淡洗衣粉水中浸泡一定时间,再在浓洗衣粉水中涮洗。

涮洗时要认真,瓶内瓶外都要涮洗到不能遗漏任何一处。

最后在流动的自来水下将残留的洗衣粉泡沫冲洗掉。

洗后的瓶子应明亮,内壁水膜均一,不挂水珠。

将洗干净的瓶子倒放在盘中或筐内,滤干水后,置于干净、明亮、干燥的地方备用。

需要注意的是,应将未污染的与污染的分开来洗。

先洗未污染的,再洗污染的。

并且分开放,以免造成交叉污染,而加重下一步的灭菌工作。

而对于瓶盖,也应严格的用洗衣粉水来认真涮洗,凉干后与瓶子一起存放备用。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污染类型及防控技术探讨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污染类型及防控技术探讨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污染类型及防控技术探讨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方法,广泛应用于植物组织生长、植物育种和植物繁殖等领域。

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类型的污染影响,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污染,以及化学物质污染等。

这些污染会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结果,甚至导致实验失败。

对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的污染类型及防控技术进行探讨,对于提高植物组织培养的成功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的污染类型有细菌污染、真菌污染、病毒污染以及化学物质污染等。

这些污染会严重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结果。

1. 细菌污染细菌是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的污染微生物之一。

细菌污染通常表现为植物组织培养物表面或内部出现细菌菌落。

细菌污染会导致植物组织培养物变色、腐烂甚至死亡,严重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结果。

以上所述的污染类型,如不及时发现和控制,都会对植物组织培养产生严重影响,采取有效的防控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二、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污染防控技术对于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的污染类型,有一些常见的防控技术可供选择,包括无菌技术、消毒技术、分离培养技术、基因工程抗性技术等。

1. 无菌技术无菌技术是植物组织培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防控技术之一。

通过无菌操作和无菌环境建立,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污染。

无菌技术包括无菌操作技术、无菌工作台和培养室的建立,无菌试剂和器皿的使用等。

2. 消毒技术消毒技术是防控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污染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消毒技术包括热消毒、化学消毒和辐射消毒等。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要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确保除菌效果和对植物组织的安全。

3. 分离培养技术分离培养技术是防控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分离培养,可以将受污染的植物组织分离出来,保护无染的组织,减少污染的扩散。

分离培养技术需要耐心和技巧,但可以有效防控污染。

4. 基因工程抗性技术基因工程抗性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防控污染技术。

完成 浅析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污染与防控

完成      浅析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污染与防控

浅析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污染与防控植物组织培养开始于20世纪初,是以植物生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

经各国科学家多年的辛勤探索,这项技术已广泛应用到科研、农业、林业、畜牧业、药业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之中,成为举世瞩目的研究领域之一。

尽管组织培养方面理论研究已相当精深,但是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困难使试验无法进行下去,甚至导致整个试验失败,给科研和工厂化生产带来损失。

污染是组织培养中经常遇到的困难。

污染是指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和培养材料滋生杂菌,最终导致培养失败的现象。

在科研和商品化生产种苗中,污染率是与经济效益紧密相关的一个重要指标,控制污染率无疑是一项提高经济效益、节约材料的有效途径之一。

因此,探讨和重视污染在科研和生产中显得十分重要。

一、污染的症状及原因1.一般性污染1.1原因:主要是外植体消毒不彻底,无菌操作和培养过程中,如:培养基,接种工具,接种室消毒不严格或操作不规范而导致的污染。

1.2症状及来源:在培养过程中,培养材料附近经常出现黏液或混浊的水迹,并有发酵状泡沫。

这大多是细菌性污染,主要是由于使用了未消毒好的工具及操作者呼吸时排出的细菌所引起的,或是操作人员的手接触了材料或器皿边缘所致;有时培养基上还会出现黄,白,黑等不同颜色的霉菌,这是真菌性污染,主要是由于接种室空气污染造成的。

2.内源性污染2.1原因:内源菌包括真菌和细菌。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由于材料内部的内生菌不能被一般的表面消毒方法所清除,随着材料进入培养过程,引起的污染称为内生性污染或内源性污染。

许多植物表面或大气中生存的微生物,可经由植物自然的开口或伤口进入植物内部,而有一些兼性腐生菌或绝对寄生菌,可藉由载体或是拥有一些侵入的机制侵入植物内部,使植物感染病原菌。

2.2症状及来源:2.2.1细菌性污染:在初代培养中,表面细菌引起的污染通常在2~3天在外植体周围或培养基表面形成明显的如水污状、油污状、气泡或干缩的红、黄、乳白等颜色的菌落。

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问题及其控制措施

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问题及其控制措施

[】 4 高楠 , 陈雏佳, 邹黎明. 微量元素硒 与人类健康最新研 究进展
[】 沈 阳医学院学报 , 0 3() J. 20, . 5 [】 5 王秋 霞. 量元素钼与人体健康 … . 微 微量元素 与健 康研究 ,
2 0 ,4. 0 3 ()
[】 甲朋. 参果 简介 … . 6范 人 生物学通报 , 06 () 20, . 7 [】 飞英 , 7黄 黄建东. 话说 人参果” . … 发明与创新 , 0 3() 2 0 ,1 .
及发展对策 … . 经济林研 究,0 5 2 ,1 2 0 , 3() .
( 编辑 赵鹏 飞)
[】 2 林栖风 , 曾驰, 潘济文 , 等.海 南野生猕猴桃 、 子京 、 心果 的 人 生化分析研究 … . 海南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1 9 , ) ,9 4 ( . 2
成污染 。
㈢培 养基 污染
灭菌好 的空 白培养基有 时也会 出现污染 。
若是茵落且只存在于培养基表面 ,则有可能是 瓶塞不严或扎 口 不紧和放置培养基的地 方空气环境中病菌孢子过 多所致 。若是 白色云雾状物且出现在 培养基 内部,则表 明培养基在灭菌过程 中时间不够或气压不够所致 的灭菌不彻底 。 另外 , 母液放置过久 而 内部 出现污染, 也会造成培养基 的污染。 唧培养物生长环境 不洁 外部环境是指组 培室所建 的地方
桓 誓 组 识难莽 为桨 问题 &头茬 钓 搪施 白
李红梅 ①, 王义强② ( 徽县林 业局 , ④ 甘肃 徽县 7 2 0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 科学院 , 4 3 0 ̄ ② 湖南 长沙 4 0 ) 1 0 0 0
蔫 要 。原 因, 针对并提 出了有正对性的预 防控制措 施。 关■词。 植物组 织培 养; 污染及控制; 措施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改进措施:减少激素用量,适当降低培养温度,调整无机盐 (尤其是铵盐)含量,适当提高琼脂用量增加培养基硬度。
门市店长 训练 Flash 网络动画 培 训 绩效 产业现况 分析 大学生 社
13
4、愈伤组织太紧密、平滑 或突起,粗厚,生长缓慢 可能原因:细胞分裂素用 量过多,糖浓度过高,生长 素过量。 改进措施:减少细胞分裂 素用量,调整细胞分裂素与 生长素比例,降低糖浓度。 5、侧芽不萌发,皮层过于 膨大,皮孔长出愈伤组织 可能原因:枝条过嫩,生长 素、细胞分裂素用量过多。 改进措施:减少激素用量, 采用较老化枝条。
门市店长 训练 Flash 网络动画 培 训 绩效 产业现况 分析 大学生 社 17
8、幼苗生长无力、发黄落 叶、有黄叶、死苗夹于丛 生苗中 可能原因:瓶内气体状 况恶化,PH值变化过大, 久不转接导致糖已耗尽, 营养元素亏缺失调,温度 不适,激素配比不当。
改进措施:及时转接、 降低接种密度,调整激素 配比和营养元素浓度,改 善瓶内气体状况,控制温 度。
第五章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
问题及解决办法
门市店长 训练 Flash 网络动画 培 训 绩效 产业现况 分析 大学生 社
1
第一节 组培污染及防治
一、污染来源
1、真菌:种类丰富,分布 广泛,繁殖快速,无处没有, 无处不在。 2、细菌 细菌是无孔不入的微生物, 为避免细菌的侵袭,科学家 曾尝试用抗微生物材料生产 各种用品,但效果不十分理 想,因为这些材料虽然能杀 死细菌,却充满了化学物质。
门市店长 训练 Flash 网络动画 培 训 绩效 产业现况 分析 大学生 社
6
第二节 材料褐化及其防止
一、褐化现象 外植体褐变是指在接种后,其表面开始变褐,有 时甚至会使整个培养基变褐的现象。它的出现是由于 植物组织中的多酚氧化酶被激活,而使细胞的代谢发 变化所致。在褐 变过程中,会产 生醌类物质,它 们多呈棕褐色, 当扩散到培养基 后,就会抑制其 他酶的活性,从 而影响所接种外 门市店长 训练 Flash 网络动画 培 7 训 绩效 产业现况 分析 大学生 社 植体的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的问题及防治措施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的问题及防治措施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的问题及防治措施1微生物污染问题1.1造成污染的原因(1)外植体材料本身带菌;(2)接种过程中接种工具灭菌不彻底或者交叉污染;(3)培养基灭菌不彻底。

1.2防治措施(1)外植体灭菌要彻底。

首先可以选择组织内部无菌材料;其次根据不同的材料选择不同的消毒剂和消毒时间;第三外植体消毒要细心,比如茎段消毒,经过消毒处理后,要把两端切去约0.5cm,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污染的概率。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操作人员在进入接种室前一定要洗手,然后换上接种服,带上口罩,操作之前先用75%的酒精擦拭双手,接种工具要经常灼烧一保证不会带菌或者交叉污染。

(3)加抗生素。

在培养基中适当的加入抗生素可以有效防止污染。

(4)无菌培养环境。

培养室内要定期进行灭菌,可在室内装紫外灯,或者用高锰酸钾和甲醛熏蒸,或者利用其它的熏蒸剂进行灭菌。

(5)控制外植体的接种数量。

每个培养瓶中尽量接种少量的外植体。

(6)及时继代培养。

定期检查组培苗的生长情况,发现有污染苗头的组培苗及时转接到新鲜培养基上。

2褐变问题2.1影响褐变的因素(1)外植体材料的基因型;(2)外植体的生理状态;(3)培养基成分。

2.2防治措施(1)选择适当的外植体。

选择处于旺盛生长状态的外植体,对于容易褐变的植物注意对其不同品系的基因型进行筛选,选择褐变率较低的材料作为外植体。

(2)在培养基中加入还原性物质或者吸附剂。

在培养基中加入偏二亚硫酸钠、抗坏血酸、柠檬酸等抗氧化剂;或者加入0.1-1%的活性炭吸附培养物在生长过程中分泌的酚类、醌类物质,但是要注意活性炭也可以吸收培养基中的激素使之浓度降低。

(3)对培养材料进行预处理。

用抗氧化剂溶液进行预处理或者在接种前用无菌水洗净切口渗出的酚类物质。

(4)适当的培养条件。

在培养初期保持较低温度(15-20℃),可以降低PPO活性,防止酚类物质氧化,减轻褐变。

(5)其他措施,培养初期进行连续转接。

3玻璃化问题3.1影响玻璃化的因素(1)外植体材料;(2)培养的环境条件;(3)培养基成分,琼脂的浓度、碳源的种类及含量等;(5)封口材料。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繁殖技术,然而内生细菌污染问题一直困扰着研究者。

本文旨在探讨内生细菌污染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并介绍内生细菌的来源、常用的检测方法以及预防和控制措施。

对现有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指出内生细菌污染的风险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引起研究者们对植物组织培养中内生细菌污染问题的重视,促进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内生细菌污染、影响、来源、检测方法、预防和控制、研究进展、风险、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繁殖、基因转化和植物病毒检测等领域。

随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内生细菌污染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内生细菌是指存在于植物体内或组织表面的微生物,它们可能对植物组织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包括影响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导致细胞死亡和细胞再生能力降低等。

了解内生细菌污染的影响,了解内生细菌的来源以及建立有效的检测方法和预防控制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旨在探讨植物组织培养中内生细菌污染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植物组织培养中内生细菌污染问题的影响和解决方法,为进一步提高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成功率和效率提供参考。

通过深入研究内生细菌污染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可以更好地了解其机制和传播途径,从而找到有效的检测方法和预防控制措施。

通过总结现有研究进展,可以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指导,进一步发掘内生细菌污染问题的风险和解决方案,推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内生细菌污染问题的现状和挑战,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促进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科研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2. 正文2.1 内生细菌污染的影响内生细菌污染会对植物组织培养的质量和产量产生严重影响。

内生细菌会竞争养分和生长空间,导致植物组织生长受到抑制,影响植物的生长速度和健康状况。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组织工程技术,通过该技术可以获得大量的无菌植物组织和植物体细胞。

在实际操作中,植物组织培养往往会受到内生细菌污染的影响,从而影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从内生细菌的来源、危害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内生细菌的来源内生细菌的来源主要包括原植物体、空气、培养基、操作人员和器皿等方面。

1.原植物体:植物体内生细菌是植物体内固有的微生物群落,它们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与植物体共生。

当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如果植物体不经过充分的无菌处理,就会导致内生细菌的污染。

2.空气: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尤其是在无菌操作环境不严谨的情况下,空气中的内生细菌会成为植物组织培养的一大污染源。

3.培养基:培养基中的原料和添加剂可能含有内生细菌,如果在制备培养基的过程中不严格控制无菌操作,就有可能导致培养基中含有内生细菌。

4.操作人员和器皿:操作人员和器皿是植物组织培养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污染源。

操作人员身上可能携带有内生细菌,而器皿则可能存在细菌残留。

内生细菌对植物组织培养会带来以下危害:1.影响培养的质量:内生细菌的污染会导致培养物生长缓慢、愈伤组织形成受阻,甚至无法正常生长。

2.引发病变:一些内生细菌可能对植物组织产生病原性,导致植物组织发生病变。

3.污染培养基:内生细菌对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进行消耗和改变,降低培养基的营养价值。

4.传播病原体:某些内生细菌可能携带病原体,进而通过培养物传播病害。

为了有效防治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内生细菌污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处理:1.选择健康的原植物材料:在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前,对原植物材料进行充分的无菌处理,确保原植物材料是无菌的。

2.严格控制无菌操作环境:在植物组织培养的整个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操作环境,确保操作场所、器皿、培养基、工具等都是无菌的。

3.培养基的选择和制备:选用高质量的无菌培养基原料,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制备培养基。

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的分析及防控对策

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的分析及防控对策

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的分析及防控对策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繁殖、生产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污染问题,如细菌、真菌、病毒等。

这些污染会严重影响培养物的生长和发育,降低培养的成功率和品质。

因此,对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的分析及防控对策需要特别重视,以确保培养物的质量和数量。

一、污染的影响1. 生长受阻细菌、真菌和病毒会侵入植物细胞或其周围环境,抑制细胞分裂和生长,导致细胞不能正常地向培养基中分化和生长,进而影响到整个培养物的发育。

2. 变异增多植物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变异,不过这种变异一般是基因层面的,而污染则会导致细胞形态上的变异,甚至是基因造成的异常表达。

3. 腐烂和死亡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培养基中的有机物,而这些有机物也是培养生长的重要因素。

所以,一旦培养基受污染,其成分和含量都会发生变化,导致植物细胞死亡或腐烂。

二、污染的分类分析和识别污染源也是非常必要的一步,这有利于我们在后期的操作中加强管理和控制。

其主要分为三类:1. 真菌或霉菌污染真菌或霉菌污染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污染,往往会导致真菌或霉菌孢子侵入培养物中,产生白色丝状物或橙色孢子团,不利于培养物的清晰观察。

2. 细菌污染细菌污染是植物组织培养中比较常见的类型,它会导致细胞生长受阻,表现为发黄或出现不规则黑斑,甚至在割裂的器官上出现腐烂。

3. 病毒污染病毒污染也是较为常见的,因为病毒经常侵入植物细胞中,与其DNA和RNA交互,导致生长受阻或死亡。

识别病毒污染的方法可以根据病毒所引起的症状进行分析。

三、防控策略针对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污染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使植物组织培养体系能够有效地保持健康和发育。

1. 无菌操作在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必须确保无菌条件。

在操作前,必须对工作台、培养器、器具进行彻底消毒,清洁过程中要注意不污染设备表面,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要求。

2. 选择良好的初始材料在进行组织培养前应选择健康、生长良好的植物组织作为起始物质,这样可避免由于起始材料本身带来的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减少进一步污染的风险。

植物组培中常见污染及其预防措施

植物组培中常见污染及其预防措施

植物组培中常见污染及其预防措施1、污染原因污染是指在培养过程中,培养基或培养材料上滋生真菌、细菌等微生物,使培养材料不能正常生长和发育的现象。

组织培养中污染是经常发生的,常见的污染病原是细菌和真菌两大类。

细菌污染常在接种1-2d 后表现,培养基表面出现黏液状菌斑。

真菌污染一般在接种后3d 以后才表现,主要症状时培养基上出现绒毛状菌丝,然后形成不同颜色的孢子层。

造成污染的原因也很多,主要有(1) 培养基及各种使用器具灭菌不彻底(2) 外植体消毒不彻底(3) 接种时不严格无菌操作(4) 接种和培养环境不清洁(5) 培养容器原因,包括盖子和封口膜等。

材料带菌或培养基灭菌不彻底会造成成批接种材料被细菌污染,操作人员不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也是造成细菌污染的重要原因。

培养环境不清洁、超净工作台的过滤装置失效、培养容器的口径过大以及封口膜破损等主要引起真菌污染。

2、污染的预防措施(1)灭菌要彻底在组培生产中,各种培养基以及接种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器具都要严格灭菌。

首先是培养基的灭菌,耐高温的培养基需要在121-123'C条件下灭菌20-30min。

若出现灭菌时间不足或温度不够,培养一段时间后就会在培养基表面产生细菌性的污染。

一些不耐高温的物质,可采取细菌过滤器除去其中的微生物。

其次,接种用的器具除了经过高温霉菌外,在接种的过程中,每使用 1 次后,都要蘸酒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灭菌,特别是在不慎接触到污染物时,极易由于器具引起污染。

第三,对于被污染的培养瓶和器皿要单独浸泡,单独清洗,有条件的灭菌后再清洗。

(2)选择适当的外植体要认真地选择外植体,减少外植体上的带菌量。

一般多年生的木本材料比一二年生的草本材料带菌多;老的材料比幼嫩的材料带菌多;田间生长的材料比温室生长的材料带菌多;带泥土的材料比不带泥土的材料带菌多。

用茎尖作外植体时,应在室内或无菌条件下对枝条进行预培养。

将枝条用水冲洗干净后插入无糖的营养液或自来水中,使其发枝。

浅析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及解决办法

浅析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及解决办法

浅析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及解决办法植物组织培养指通过无菌无菌操作把植物体的外植体接种于人工配制的培养基,在人工控制的环境条件下去进行离体培养的一套技术和方法。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温度、湿度、营养及培养基的PH等正是微生物生长的最佳条件,因此与褐化、玻璃化相比,污染更易发生,给科研及生产均带来很大危害,分析和防控污染在组织培养中是不容忽视的。

一、污染种类从污染产生的病原来看,主要包括真菌和细菌。

细菌污染的特点为在培养基表面或材料表面出现黏液庄物体、菌落或者是浑浊的水迹状,有时甚至出现泡沫发酵状,一般在接种1-2天即能发现,主要为大肠杆菌、链球菌、芽孢杆菌,主要是由于使用未消毒好的工具及操作者呼吸排出的细菌引起或操作者的手接触材料或器皿边缘所致。

真菌污染的特点是菌斑呈绒毛状、絮状,界限不明显,伴有不同颜色的孢子,一般在接种3-10天后才能发现,主要为霉菌污染,一般是由空气污染和瓶口边缘以及取放封口杨起的灰尘和真菌孢子落入器皿中造成的。

二、污染来源及防控措施一般来说,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来源主要有三类:外植体带菌,接种污染,培养过程污染外植体为组织培养的材料,外植体表面和内部常携带一些微生物,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的主要污染源,为了减少外植体导致的污染,应选取合适的材料,尽可能选择带菌少以及不携带内生菌的外植体。

○1、选取胚和无病害的茎尖等,减少携带内生菌的几率。

○2、不同季节,外植体带菌情况不同,选择合适季节采集外植体。

○3、将有土栽培改为无土栽培,减少植物携带外生菌的几率。

○4、将室外的植株移到清洁的室内栽培,生长一段时间后,再取外植体。

○5、利用种子在无菌条件下培育成无菌苗,然后再将无菌苗的胚轴、培根、子叶等作为外植体。

○6、采用合适消毒方法,对于大多数外植体只需表面消毒即可,但由于某些外植体有内生菌,为达到较好的灭菌效果,还需进行其他处理。

接种时,由于镊子带菌或接种室及操作人员的未消毒干净也易引起污染。

植物组培中常见污染及其预防措施

植物组培中常见污染及其预防措施

植物组培中常见污染及其预防措施植物组培是一种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的植物培养技术,旨在培养和繁殖植物组织和细胞。

在组培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污染问题,对培养物质的成功率和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了解植物组培中常见的污染问题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常见的污染问题包括细菌污染、真菌污染、酵母污染和病毒污染等。

细菌污染是植物组培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细菌污染会导致培养物质的变色、溶解或堆积等现象。

为了预防细菌污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操作人员需要保持手部和操作台面的清洁,并且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如用酒精或消毒液擦拭操作台面和器具。

其次,使用无菌试剂和培养物质,并确保培养环境中的空气得到有效的灭菌处理。

最后,选择对细菌具有抗性的植物种子和材料以进行培养。

真菌污染是另一个常见的问题,尤其是在组培中使用培养基含有较高的葡萄糖浓度时。

真菌污染会导致培养物的变色、形成白色霉菌菌丝等现象。

为了预防真菌污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选择具有耐真菌性的杀菌剂,如氯化汞、苯甲酸钠等,并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杀菌剂。

其次,在进行培养前,可以将材料或容器使用酒精或消毒液进行浸泡和消毒处理。

最后,定期监测培养物并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真菌污染。

酵母污染是植物组培中较少见的问题,但仍然需要引起注意。

酵母污染会导致培养物表面的黄色或棕色斑点。

为了预防酵母污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操作人员需要保持手部和操作台面的清洁,并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如用酒精或消毒液擦拭操作台面和器具。

其次,在培养环境中添加适量的抗酵母剂,如白三烯、苯顺微篮等。

最后,定期监测培养物并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酵母污染。

病毒污染是组培中最严重的污染问题之一,因为病毒会导致植物死亡和产量下降等现象。

为了预防病毒污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选择健康的植物种子和材料,避免使用病毒感染的材料进行培养。

其次,在进行培养前,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以杀灭潜在的病毒。

最后,定期监测培养物并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病毒污染。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它可以用于植物的无性繁殖、基因转化和种质资源的保存。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常常受到内生细菌的污染,影响了培养的效果和植物的健康。

本文将探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以期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一、内生细菌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1. 细菌污染导致培养失败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内生细菌的污染会导致培养失败,使得植物再生难以实现。

细菌通过分泌毒素、竞争养分和感染植物细胞等方式,破坏了培养组织的正常生长和分化,导致培养物的死亡或退化,从而影响了植物组织培养的效果。

2. 细菌污染影响植物健康内生细菌的污染不仅仅影响了植物组织培养的效果,还会影响植物的健康。

细菌通过分泌毒素、引起植物细胞死亡、干扰植物代谢等方式,导致植物长势不良、病害率增加,甚至导致植株死亡。

内生细菌的污染不仅对植物组织培养有害,也对实际植物生长和发育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内生细菌污染的主要来源1. 基质和培养条件不洁净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基质和培养条件不洁净是内生细菌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如果培养罐、培养器皿、工作台面和操作工具等未经过彻底的消毒和无菌处理,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细菌污染。

基质中的污染源、水源、空气中的微生物等也是细菌污染的主要来源。

2. 植物材料本身带有内生细菌植物组织培养的材料通常来源于植物的芽、叶、茎、根等组织,这些组织本身可能带有内生细菌,尤其是在未经过消毒处理的情况下。

如果植物材料中存在内生细菌,那么进行培养时就很容易出现细菌污染问题。

1. 基质和器皿的消毒和无菌处理为了避免细菌污染,基质和培养器皿必须进行彻底的消毒和无菌处理。

在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前,应先对培养器皿、基质、操作工具等进行高温蒸汽消毒或紫外线消毒。

还需要在无菌条件下操作,避免外界微生物的污染。

2. 植物材料的表面消毒和内部消毒在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应首先对植物材料进行表面消毒和内部消毒处理。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植物育种和生物技术手段。

然而,内生细菌污染问题是植
物组织培养中的常见问题。

这些细菌可以附着在植物材料的表面,或在内部组织中生存。

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控制污染,这些细菌会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影响,使植物组织培养
的效果大打折扣。

内生细菌污染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
1.消毒操作
消毒操作是控制内生细菌污染的关键。

在进行植物组织培养之前,必须对所有的工具
和操作区域进行消毒处理。

常见的消毒方法包括紫外线消毒、酒精消毒和高温消毒。

此外,在取材时也要注意消毒。

2.选择材料
选择无菌材料可以有效地避免内生细菌污染的问题。

无菌材料一般是指经过特殊处理,经检测后证明没有细菌污染的材料。

3.媒体配制
植物组织培养媒体的配制也是控制内生细菌污染的重要环节。

在媒体配制过程中,应
使用高品质的原料,并注意消毒操作。

4.选择抗生素
在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可以添加适量的抗生素以防止细菌污染。

常见的抗生素包
括青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

5.定期检测
定期检测也是控制内生细菌污染的重要手段。

通过检测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内生细菌数量,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

总之,针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应采取综合性措施进行控制。

只有掌
握有效的防护措施,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植物组织培养的成功率和效果。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污染及防治措施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污染及防治措施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污染及防治措施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污染及防治措施摘要:控制污染是植物组培苗工厂化生产中重要的技术环节。

该文主要污染的原因、外植体的选取与消毒、组织培养过程中各环节操作等方面,讨论了减少污染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污染防治0 引言植物组织培养又称植物克隆,指通过无菌操作把植物的外植体接种于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在人工控制环境下进行离体培养的一套技术。

植物组培苗的工厂化生产在我国发展速度很快,组织培养技术日趋完善,在市场竞争中,如何降低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问题,组织培养中污染率的增加势必引起组培苗成本的提高,经济损失很大。

因此,组织培养中降低污染率是工厂化生产中不可忽视的技术环节。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造成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根据具体情况从不同方面预防解决。

1 污染的原因污染是指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和培养材料滋生杂菌,导致培养失败的现象。

在培养过程中污染是经常发生的。

污染的原因,从病原菌方面来分析主要有细菌及真菌两大类。

真菌性污染主要指霉菌引起的污染。

一般接种后3-10d可在培养基中发现各种颜色的菌斑。

真菌性污染,一般多由接种室内的空气不洁净、超净工作台的过滤效果不理想、操作不慎等原因引起。

细菌性污染的主要症状是材料附近出现黏液状物,或在材料附近的培养基中出现混浊和云雾状痕迹。

一般在接种后1-2 d即可发现。

细菌性污染除外植体带菌或培养基灭菌不彻底外,主要是操作人员的不慎造成。

除要求操作人员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程序操作外,外植体带菌引起的污染与外植体的种类、取材季节、部位、预处理方法及消毒方法等密切相关。

【1】2 污染的预防措施2.1 外植体外植体的选取和预处理首先应控制外植体采摘的季节、时间和部位。

外植体一般在材料休眠末期或萌动前期取材较为有利,因为此时材料积累了较丰富的营养和内源激素,其抵抗病菌的能力较强、同时病菌也还未活跃起来。

其次应选取无病毒的外植体,如外植体带有病毒,则应采取预栽管理、促发新枝、黄化处理、热击处理、添加抗生素等措施进行处理,以培养出无病毒的外植体。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手段,可以用来繁殖和改良植物。

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植物组织培养往往会受到内生细菌的污染,影响培养细胞的生长和发育,甚至导致失败。

如何有效地控制内生细菌的污染成为了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内生细菌是指存在于植物体内部组织中的细菌。

它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植物体内,如种子表面、受伤的组织、土壤等。

一旦进入植物体内,内生细菌往往会与植物共生,在某种程度上对植物生长发育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内生细菌的存在却可能成为一种污染源,影响培养细胞的生长和发育。

内生细菌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形成污染环境:内生细菌会在培养基中形成一定的菌落,导致培养基的污染,使得培养细胞难以生长和分化。

2. 抑制植物细胞的生长:内生细菌释放的代谢产物可能对植物细胞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导致细胞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3. 影响植物生长物质的合成:一些内生细菌会产生植物生长激素、抗生素等活性物质,影响培养细胞的正常生长发育。

为了有效地控制内生细菌的污染,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控制措施:1. 无菌操作:在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规范,保持实验环境的清洁和消毒,防止外源细菌的污染。

2. 建立无菌种子资源库:对于植物种子的来源,应尽量选择无菌的种子,建立无菌种子资源库,减少内生细菌带入的可能性。

3. 优化培养基配方:合理设计培养基的成分和配比,以抑制内生细菌的生长,提高培养细胞的生长率和发育速度。

4. 筛选抗菌素:在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抗菌素,抑制内生细菌的生长,减少污染的可能性。

5. 加强监测管理:定期对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内生细菌的污染问题,避免影响培养效果。

除了以上的常规措施外,还可以通过生物学手段来控制内生细菌的污染。

例如利用植物内生细菌和植物本身之间竞争的原理,通过合理的植物选择和培养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内生细菌的数量和活性。

植物组培中常见污染及其预防措施【范本模板】

植物组培中常见污染及其预防措施【范本模板】

植物组培中常见污染及其预防措施1、污染原因污染是指在培养过程中,培养基或培养材料上滋生真菌、细菌等微生物,使培养材料不能正常生长和发育的现象。

组织培养中污染是经常发生的,常见的污染病原是细菌和真菌两大类。

细菌污染常在接种1—2d 后表现,培养基表面出现黏液状菌斑。

真菌污染一般在接种后3d以后才表现,主要症状时培养基上出现绒毛状菌丝,然后形成不同颜色的孢子层.造成污染的原因也很多,主要有(1) 培养基及各种使用器具灭菌不彻底(2) 外植体消毒不彻底(3) 接种时不严格无菌操作(4) 接种和培养环境不清洁(5) 培养容器原因,包括盖子和封口膜等.材料带菌或培养基灭菌不彻底会造成成批接种材料被细菌污染,操作人员不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也是造成细菌污染的重要原因。

培养环境不清洁、超净工作台的过滤装置失效、培养容器的口径过大以及封口膜破损等主要引起真菌污染。

2、污染的预防措施(1)灭菌要彻底在组培生产中,各种培养基以及接种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器具都要严格灭菌。

首先是培养基的灭菌,耐高温的培养基需要在121—123℃条件下灭菌20—30min。

若出现灭菌时间不足或温度不够,培养一段时间后就会在培养基表面产生细菌性的污染。

一些不耐高温的物质,可采取细菌过滤器除去其中的微生物.其次,接种用的器具除了经过高温霉菌外,在接种的过程中,每使用1次后,都要蘸酒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灭菌,特别是在不慎接触到污染物时,极易由于器具引起污染。

第三,对于被污染的培养瓶和器皿要单独浸泡,单独清洗,有条件的灭菌后再清洗.(2)选择适当的外植体要认真地选择外植体,减少外植体上的带菌量。

一般多年生的木本材料比一二年生的草本材料带菌多;老的材料比幼嫩的材料带菌多;田间生长的材料比温室生长的材料带菌多;带泥土的材料比不带泥土的材料带菌多。

用茎尖作外植体时,应在室内或无菌条件下对枝条进行预培养。

将枝条用水冲洗干净后插入无糖的营养液或自来水中,使其发枝.然后以这种新抽的嫩枝作为外植体,可大大减少材料的污染。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手段,可用于植物繁殖、基因转化和产生无性繁殖体等多个方面。

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内生细菌的污染问题,给研究和应用带来很大的困扰。

本文将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内生细菌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细菌,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

在一些特定的植物组织中,内生细菌可以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抗逆性和增强植物免疫等功能。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内生细菌的存在往往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

内生细菌的存在会竞争植物体内的养分和生长空间,导致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

内生细菌会产生一些代谢产物或外源毒素,对植物组织产生毒害作用。

内生细菌还可能传播植物病原菌,引发植物疾病。

内生细菌的污染来源多种多样。

植物材料的起源是内生细菌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植物材料可能来自自然环境中的野生植物,而野生植物通常与多种细菌共生。

这些野生植物材料被用来建立植物组织培养系统时,就有可能带入内生细菌。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也是内生细菌污染的重要原因。

培养基中的某些成分可能是内生细菌的天然寄主,比如某些植物激素或类似物。

而培养条件的不洁净和污染也会导致内生细菌的存在。

实验操作的不严谨和器皿、仪器的不洁净也可能引入内生细菌。

针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理。

在选择植物材料时,应该尽量选择健康无病毒的植物,并对其进行表面消毒处理。

在培养基的配制和使用过程中,要保持高度的无菌操作。

可以使用无菌培养器具和器皿,并且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抗生素或抗生素类似物,以抑制内生细菌的生长。

培养室的环境和设备也需要保持清洁和无菌。

要经常对工作台、培养箱和操作器具进行清洁和消毒,定期更换培养箱内的紫外线灯管。

当发现内生细菌污染时,应立即将受污染的组织或培养物处理掉,并对培养系统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是一个常见而又严重的问题,对于研究和应用都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污染问题与防治措施李建忠(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农业技术工程系02应生班)摘要: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谨慎操作,否则随时都有可能造成污染从而影响到实验的成功与否和大规模生产的顺利进行。

污染通常是由于培养容器,操作器械和培养基的不干净或消毒灭菌不彻底;接种环境和培养环境不清洁;操作人员操作不慎以及培养材料消毒不过关或携带内生菌等因素引起的。

本文将针对以上几方面介绍相关的防治措施,来减少污染问题的发生。

关键词:组织培养,污染,防治措施,消毒灭菌。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污染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能否很好地解决污染问题,关系到实验的成功与否和大规模生产的顺利进行。

所谓污染是指在培养过程中由于外界真菌,细菌或培养材料的内生菌所侵染,而使培养基和培养材料滋生杂菌,导致培养失败的现象。

污染来源主要分为外界污染和内部污染两种。

具体原因可分为:①培养容器、操作器械和培养基的不干净和消毒灭菌不彻底;②接种环境和培养环境不清洁;③操作不谨慎;④外植体消毒不过关;⑤培养材料携带内生菌。

针对以上污染源,现将各相关防治措施分别介绍如下:1.培养容器、操作器械和培养基不干净与消毒灭菌不彻底1.1培养容器的清洗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用于培养的容器有试管、三角瓶、培养瓶和培养箱等。

目前主要以培养瓶的使用为主。

对于培养瓶的洗法,根据桂林莱茵应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加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经验,先将瓶内的培养基去掉,然后置于淡洗衣粉水中浸泡一定时间,再在浓洗衣粉水中涮洗。

涮洗时要认真,瓶内瓶外都要涮洗到不能遗漏任何一处。

最后在流动的自来水下将残留的洗衣粉泡沫冲洗掉。

洗后的瓶子应明亮,内壁水膜均一,不挂水珠。

将洗干净的瓶子倒放在盘中或筐内,滤干水后,置于干净、明亮、干燥的地方备用。

需要注意的是,应将未污染的与污染的分开来洗。

先洗未污染的,再洗污染的。

并且分开放,以免造成交叉污染,而加重下一步的灭菌工作。

而对于瓶盖,也应严格的用洗衣粉水来认真涮洗,凉干后与瓶子一起存放备用。

1.2操作器械的消毒灭菌对于无菌操作所用的各种器具,如镊子、剪刀、解剖刀、接种盘、烧杯和玻棒等,在使用前应先将其用牛皮纸包好,放入高压灭菌锅内在压力为 1.1kg/cm ²,121℃下灭菌20min即可达到杀菌目的。

或将这些器具用锡箔纸包好放入烘箱内,在160~180℃下处理3h进行干热灭菌,也可以达到灭菌效果。

目前,许多公司在接种时采用焚化炉,可把镊子、剪刀等直接插入焚化炉灭菌。

需要注意的是,每操作完一次都应该将器具重新插入焚化炉灭菌或用95%酒精灼烧灭菌,放凉后再使用。

而脱毒培养时所用到的显微镜,因不能进行高温高压灭菌,所以只能用75%的酒精来仔细擦洗显微镜的表面,然后将其放在操作台上开紫外灯来照射杀菌。

1.3 培养基的灭菌培养基的灭菌,一般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

当灭菌压力达到0.5kg/cm²时,打开排气阀排气,等排气完后,再关闭排气阀继续加热。

待压力上升至1.1kg/cm²,121℃时,维持15-20min,切断电源排气即可。

装锅时不可装得太满,以免影响蒸汽流通,对灭菌效果不好。

经实践表明,在压力达到0.5kg/cm²时,排气两次比排气一次效果好。

2.接种室和培养室的清洁消毒2.1 接种室的清洁消毒接种室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的真菌孢子和细菌。

每次接种前,需开紫外灯杀菌20min。

其中莱茵公司还配有专门的杀菌机。

接种完后,需进行清扫,拖地板等清洁工作。

并定期用新吉尔液拖地板,用75%酒精清擦工作台,以及用甲醛和个高锰酸钾混合熏蒸杀菌,来尽量使接种室干净,不含或少含杂菌。

在接种室的设计上,要求地板、天花板以及四壁尽可能地光滑清洁,不易积染灰尘,易于采取各种清洁和消毒措施。

配有缓冲间,以方便与在此换上经过灭菌处理的工作服和鞋子。

配置水平拉门,以减少空气的扰动。

并按其空间大小,在工作室和缓冲间适当安装紫外灯的个数,以便合理地杀菌。

2.2培养室的清洁消毒培养室的污染原因与接种室一样,都是由空气中的真菌孢子和细菌造成的。

所以培养室在设计上一样要求干净、光洁,不易积染灰尘,易于采取各种清洁消毒措施,并尽量安排在高处,以减少尘埃和杂菌污染的机会。

在闷热封闭环境下,污染很容易形成大面积蔓延之势,因此需考虑培养室的通风换气,防止屋顶过低空气不对流。

培养室的面积也不易过大,且必须有两个以上,供轮流熏蒸消毒使用。

此外,进出换上专用鞋和定期用新吉尔液拖地板,也是减少培养室中微生物的有效办法。

3.操作不慎引发的污染工作人员的头发、衣服、手上都带有许多杂菌。

因此,在进入无菌接种室操作前,首先需要用洗衣粉或肥皂洗干净手至肘部,然后在缓冲间内换上经高压高温蒸汽灭菌的工作服、口罩和帽子,以防止头发散落的尘埃、呼吸道和口腔喷出的细菌落到培养基或培养材料上引起污染。

进入后还需用75%酒精仔细擦手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工作。

接种时,严禁交谈。

手和接种器具尽量不要碰到与接种无关的地方。

每操作完一次,需对接种用具进行一次消毒,以减少交叉污染。

在超净工作台上,最好准备一瓶75%酒精和一块布,以便随时擦手与擦台用。

此外,加快接种速度缩短培养物暴露在外界的时间,也可以起到减少污染的作用。

总之,操作人员在操作时要严格按照无菌接种技术要求来进行。

4.外植体的表面消毒外植体在接入培养基前,必须经表面消毒处理。

因为外植体表面附有许多各种各样的微生物,一旦带进培养基,它们就会迅速滋长造成培养材料死亡。

4.1外植体表面消毒的基本原则其基本原则是既要把植物材料表面附着的微生物杀死,同时又不能过于伤害材料,还要易被无菌水冲洗干净或自行分解,不会遗留在材料上影响其生长。

4.2 常用消毒剂常用消毒剂的消毒效果比较表从表中可以看出,升汞的消毒效果是最好的。

但应当记住,消毒剂是对植物有毒害作用的。

应正确选择消毒剂的种类、浓度和处理时间,尽量减轻对外植体的伤害。

4.3 外植体的选择实践表明,来源不同环境下的外植体其带菌程度不同,灭菌难易程度和灭菌效果有较大差别。

采自田间的材料比温室的材料灭菌难度大,新生嫩芽比老枝条容易灭菌,春夏季生长旺盛的新芽灭菌效果好,晴天取材比阴雨天取材容易灭菌。

4.4 外植体的预处理通常情况下,是将采回来的外植体上的泥土洗干净,剪掉不要的枝、叶,去除老皮、绒毛、壳等。

然后剪切成适当大小,放入容器内用洗衣粉液或肥皂液浸泡涮洗干净准备接种用。

对于一些能耐低温的植物材料洗干净后,将其放入冰箱内在3~4℃条件下存放若干天,这样灭菌效果更好。

我曾做过实验,在总同一地方相似天气情况下,取了4组三角梅嫩枝,每组10枝。

在经过相同的消毒方法,培养一个星期后观察发现,其中未经过冷藏处理的两组仅得到两瓶无菌苗,而经过冷藏处理的两组共得到7瓶无菌苗。

其中一组得3瓶,另一组得4瓶,情况明显好于未经过冷藏处理的。

此外,采用促发新枝法,将采集田间的枝条洗干净后,插入自来水或无糖的培养液中,在无菌环境下促其发枝,然后以这种新抽的嫩枝作为外植体,可大大减少污染。

4.5外植体的消毒处理对于外植体的消毒,因材料不同所采取的方法亦各种各样。

具体方法参考常用消毒剂灭菌效果表。

通常情况下,是采用常规的消毒法:先用75%酒精浸泡几秒至一分钟不等,再将材料迅速转入0.1%升汞溶液中消毒5~10min不等(可加少量洗衣粉或吐温-80),一般就可以消毒效果。

一些难消毒或特殊的材料,就可以采用特殊的消毒方法。

如表面带有较多绒毛的外植体,就可以采用真空减压消毒法。

利用真空减压抽走绒毛下的空气,使消毒液更容易侵入,从而增强灭菌效果。

采用混合的消毒液或多次消毒的方法,也可起到很好的消毒作用。

潘学峰等(1998)报道,12%的双氧水+0.1%的升汞混合液对南方地下生姜灭菌10min的效果最好。

也有文献报道,对一些块茎、鳞茎等采用短暂的灼烧法可很好地降低污染率。

5 内生菌污染植物组织培养中普遍存在内生菌现象。

植物内生菌是指那些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在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内的细胞间隙或细胞内的细菌。

被感染的寄主(至少是暂时)不表现出来外在病症。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这些内生细菌就会生长出来,并引起程度不一的危害。

5.1内生菌污染的概念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由于材料内部(细胞或细胞间)的内生菌不能被一般的表面消毒方法所清除,随着材料带入培养过程,引起的污染称为内生菌污染。

5.2症状在初代培养中,非内生菌引起的污染通常在2~3d就能在外植体周围或培养基表面形成明显的表现。

如果培养7d后仍未见污染的,以后却不断出现明显的或不明显的细菌菌落,就可能是由内生菌引起的污染。

在这方面,我曾做过三角梅和君子兰的组培实验,也有此发现。

上述提到的未污染的7瓶三角梅在13d后陆续发现有5瓶出现了内生菌污染,而君子兰更是长达20d后才出现细菌污染。

5.3危害性内生菌引起的危害主要包括在早期导致培养失败、增殖率低、培养物生长减缓、玻璃化苗增加等。

在后期导致试管苗移栽困难和死亡。

甚至有可能引起培养物变异。

有文献报道说,潜在的污染并不影响培养物的增殖。

植物病理学方面的研究认为,植物内生菌是一种潜在的病原菌,它对无病症寄主和感病寄主存在一定威胁。

5.4防治措施5.4.1黄化处理在无菌条件下,对采自田间的枝条进行暗培养,待抽出徒长的枝条时取材可减少内生菌的污染。

5.4.2热击有文献报道,将美丽百合的鳞茎外植体放入试管中在43℃下进行热击处理,可有效的减少内生菌的污染。

5.4.3酸化培养基除欧文氏菌属外,大多数细菌在介质pH小于4.5时不能生长。

因此,降低培养基pH值可防止大量的细菌污染。

5.4.4在培养基中加入其他的抑菌剂许婉芳等在杀菌剂对金线莲的组织培养微生物的抑制实验中发现50%的多菌灵,其抑菌率达100%,且能促进金线莲的生长。

5.4.5 抗生素的使用在植物组织培养上,往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在防治细菌特别是内生菌污染方面,是一种很有效的措施。

庆大霉素和链霉素能抑制细菌的油酸甘油酯合成,通过阻断其正常代谢途径来使微生物致死。

在培养基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在防治细菌的抗药性上,效果比单独使用好。

但抗生素也可能抑制植物组织的叶绿体和线粒体的蛋白质的合成,导致叶片变小或变黄。

使用抗生素时需要注意下列事项:①要知道抑制的微生物为何再使用,作到对症下药;②要决定最小抑制浓度,以降低成本;③要确定抗生素在培养基上是否有作用;④要确定抗生素不会对植物造成伤害或突变;⑤抗生素一般不稳定,遇酸、碱或加热都易分解而失去活性,所以应寻找稳定、耐高温高压的抑菌剂。

6 小结污染问题,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难以杜绝的现象。

污染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增加接种源及污染的几率,对植物造成伤害,耗工耗时,提高生产成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