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时间序列分析下(09统计学)
统计学 第8章 时间序列分析
统计学时间序列分析
统计学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序列是经济学、金融学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析对象。
通过对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揭示数据之间的关系、趋势和周期性,从而为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和预测。
统计学时间序列分析是一种应用数学方法的工具,用于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建模和预测。
一、时间序列的基本概念时间序列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一系列观测值的集合。
在时间序列分析中,我们关注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而忽略其他因素的影响。
时间序列数据通常具有以下特征:1. 趋势性:时间序列数据的长期变化趋势。
2. 季节性:时间序列数据在一年内固定时间段内的重复模式。
3. 循环性:时间序列数据中存在的多重周期性波动。
4. 随机性:时间序列数据中的不规则、无法预测的波动。
二、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在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揭示数据的内在规律:1. 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计算数据的均值、方差、相关系数等指标,对数据的整体特征进行描述。
2. 图表分析:通过绘制折线图、柱状图等图表,展示时间序列数据的变化趋势和周期性。
3. 分解模型:将时间序列数据分解为趋势项、季节性项和残差项,以揭示数据的内在结构。
4. 平滑法:通过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等方法,消除时间序列数据的随机波动,从而揭示趋势和季节性成分。
5. 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ARIMA模型是一种常用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可以对数据进行预测和建模。
它综合考虑了自回归、移动平均和差分的影响因素。
三、时间序列分析的应用领域时间序列分析广泛应用于经济学、金融学、市场调研等领域,具体应用包括:1. 经济预测:通过对经济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可以预测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2. 股票市场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可以帮助分析师预测股票市场的走势,制定投资策略。
3. 需求预测:通过对销售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可以预测产品的需求量,为企业的生产和供应链管理提供指导。
4. 天气预测:通过对气象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可以预测未来的天气状况,为农业、旅游等行业提供参考。
第八章时间序列分析
第⼋章时间序列分析第⼋章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课时】6学时【本章内容】§ 时间序列的描述性分析时间序列的含义、时间序列的图形描述、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 时间序列及其构成分析时间序列的构成因素、时间序列构成因素的组合模型§ 时间序列趋势变动分析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模型法§ 时间序列季节变动分析[原始资料平均法、趋势-循环剔除法、季节变动的调整§ 时间序列循环变动分析循环变动及其测定⽬的、测定⽅法本章⼩结【教学⽬标与要求】1.掌握时间序列的四种速度分析2.掌握时间序列的四种构成因素3.掌握时间序列构成因素的两种常⽤模型4.掌握测定长期趋势的移动平均法5.了解测定长期趋势的指数平滑法6.;7.掌握测定长期趋势的线性趋势模型法8.了解测定长期趋势的⾮线性趋势模型法9.掌握分析季节变动的原始资料平均法10.掌握分析季节变动的循环剔出法11.掌握测定循环变动的直接法和剩余法【教学重点与难点】1.对统计数据进⾏趋势变动分析,利⽤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线性模型法求得数据的长期趋势;2.对统计数据进⾏季节变动分析,利⽤原始资料平均法、趋势-循环剔除法求得数据的季节变动;3.对统计数据进⾏循环变动分析,利⽤直接法、剩余法求得循环变动。
【导⼊】;很多社会经济现象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变化,为了探索现象随时间⽽发展变化的规律,不仅要从静态上分析现象的特征、内部结构以及相互关联的数量关系,⽽且应着眼于现象随时间演变的过程,从动态上去研究其发展变动的过程和规律。
这时需要⼀些专门研究按照时间顺序观测的序列数据的统计分析⽅法,这就是统计学中的时间序列分析。
通过介绍⼀些时间序列分析的例⼦,让同学们了解时间序列的应⽤,并激发学⽣学习本章知识的兴趣。
1.为了表现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把中国经济发展的数据按年度顺序排列起来,据此来研究。
2.公司对未来的销售量作出预测。
这种预测对公司的⽣产进度安排、原材料采购、存货策略、资⾦计划等都⾄关重要。
第八章非平稳和季节时间序列模型分析方法
第八章非平稳和季节时间序列模型分析方法时间序列是指观测值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其中具有季节性和非平稳性的时间序列数据具有特殊的分析需求。
本文将介绍非平稳和季节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
一、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方法非平稳时间序列是指其统计特征在时间上发生了变化,无法满足平稳性的要求。
非平稳时间序列具有趋势性、周期性、季节性和不规则性等特征。
对于非平稳时间序列的分析,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差分法:差分法是通过对时间序列取一阶或多阶差分来消除趋势性的影响。
通过差分后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稳定的时间序列,并进行后续的建模和预测。
2.移动平均法:移动平均法是通过计算一定窗口范围内的观测值的平均值来消除短期波动的影响,从而得到一个平滑的时间序列。
通过移动平均后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非平稳性的影响。
3.分解法:分解法是将非平稳时间序列分解为趋势项、季节项和随机项三个部分。
通过分解后的各个部分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趋势、季节和随机成分在时间序列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进行建模和预测。
二、季节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季节时间序列是指具有明显季节性的时间序列数据。
对于季节时间序列的分析,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季节性指数:季节性指数是用来描述季节性的强度和方向的指标。
通过计算每个季节的平均值与总平均值之比,可以得到季节性指数。
根据季节性指数的变化趋势,我们可以判断时间序列的季节性变化情况,并进行后续的建模和预测。
2.季节性趋势模型:季节性趋势模型是一种常用的季节时间序列建模方法。
该模型将时间序列分解为趋势项、季节项和随机项三个部分,并通过对这三个部分进行建模来分析季节性时间序列。
常用的季节性趋势模型包括季节性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SARIMA)、季节性指数平滑模型等。
总结起来,非平稳和季节时间序列模型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差分法、移动平均法和分解法等对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分析,以及季节性指数和季节性趋势模型等对季节性时间序列进行分析。
统计学罗文宝主编 第八章时间序列分析单选题多选题参考答案
第八章 时间序列分析二、单项选择题1.根据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应采用( C )。
A 、几何平均法 B.加权算术平均法 C.简单算术平均法 D.首末折半法2.间隔相等的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应采用(D )。
A.几何平均法B.加权算术平均法C.简单算术平均法D.首末折半法3.数列中各项数值可以直接相加的时间数列是(B )。
A.时点数列B.时期数列C.平均指标动态数列D.相对指标动态数列4.时间数列中绝对数列是基本数列,其派生数列是(D )。
A. 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B. 绝对数时间数列和相对数时间数列C. 绝对数时间数列和平均数时间数列D.相对数时间数列和平均数时间数列5.下列数列中哪一个属于动态数列( D )。
A.学生按学习成绩分组形成的数列B.工业企业按地区分组形成的数列C.职工按工资水平高低排列形成的数列D.出口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形成的数列6.已知某企业1月、2月、3月、4月的平均职工人数分别为190人、195人、193人和201人。
则该企业一季度的平均职工人数的计算方法为(B )。
7.说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发展的总速度的指标是(C )。
A 、环比发展速度 B.平均发展速度 C.定基发展速度 D.环比增长速度8.已知各期环比增长速度为2%、5%、8%和7%,则相应的定基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为(A )。
A.(102%×105%×108%×107%)-100%B. 102%×105%×108%×107%C. 2%×5%×8%×7%D. (2%×5%×8%×7%)-100%4201193195190+++、A 3193195190++、B 1422011931952190-+++、C 422011931952190+++、D9.平均发展速度是( C )。
A.定基发展速度的算术平均数B.环比发展速度的算术平均数C.环比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数D.增长速度加上100%10.若要观察现象在某一段时期内变动的基本趋势,需测定现象的( C )。
第八章 时间数列分析(下)
不规则变动(I) 不规则变动(I)
不规则变动是指由意外的偶然性因素引 不规则变动是指由意外的偶然性因素引 是指由意外的偶然性因素 起的,突然发生的、无周期的随机波动。 起的,突然发生的、无周期的随机波动。 例如,地震、 例如,地震、水、旱、风、虫灾害和原 因不明所引起的各种变动。 因不明所引起的各种变动。
Y-T=S+C+I
其次,将时间数列中的实际数据减去季节变动值, 其次,将时间数列中的实际数据减去季节变动值,测定循环变 动和不规则变动的绝对额。 动和不规则变动的绝对额。
Y-T-S=C+I
再次,将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绝对额进行移动平均, 再次,将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绝对额进行移动平均,剔除不 规则变动影响,测定循环变动绝对额。 规则变动影响,测定循环变动绝对额。将时间数列中的实际数 据减去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 据减去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其差额就是不规则变 也可用循环、不规则变动减去循环变动计算不规则变动。 动。也可用循环、不规则变动减去循环变动计算不规则变动。
作用: 消除较小时距单位内偶然因素的影响, 作用:—消除较小时距单位内偶然因素的影响,显 示现象变动的基本趋势
y1 y2 y1 + y2 + y3 y = y1 + y2 + y3 2 3 y3 y4 y4 + y5 + y6 y4 + y5 + y6 y = y5 5 3 y6 y7 yn − 2 + yn − 1 + yn y = 3 M yn − 2 + y n − 1 + yn n − 1 yn
应用时距扩大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应用时距扩大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扩大的时距多大为宜取决于现象自身 的特点。对于呈现周期波动的动态数列, 的特点。对于呈现周期波动的动态数列,扩大 的时距应与波动的周期相吻合; 的时距应与波动的周期相吻合;对于一般的动 态数列,则要逐步扩大时距, 态数列,则要逐步扩大时距,以能够显示趋势 变动的方向为宜。时距扩大太大, 变动的方向为宜。时距扩大太大,将造成信息 的损失。 的损失。 扩大的时距要一致, 2、扩大的时距要一致,相应的发展水平 才具有可比性。 才具有可比性。
应用统计学时间数列分析
应用统计学时间数列分析时间数列分析是统计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揭示数据之间的内在关联和规律。
本文将探讨时间数列分析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方法。
什么是时间数列分析时间数列(Time Series)指的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一系列数据观测值。
时间数列分析是指根据时间数列数据进行的统计分析方法,旨在发现数据中存在的趋势、季节性、周期性等规律,以便进行预测和决策。
时间数列分析的重要性时间数列分析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经济学、金融、医学、气象等。
通过时间数列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数据中的趋势和规律•预测未来数据走势•制定决策和策略•检验模型的有效性•揭示不同变量之间的关联时间数列分析方法1. 平稳性检验平稳性是时间数列分析的前提条件之一,可以通过单位根检验、ADF检验等方法来判断时间数列是否平稳。
如果时间数列不平稳,需要进行差分处理或其他转换方法使其平稳化。
2. 自相关性分析自相关性分析是检验数据是否存在自相关性(即相邻数据之间的相关性)的方法,可以通过自相关图和偏自相关图来判断数据中的自相关性程度。
3. 移动平均法移动平均法是一种基本的时间数列预测方法,通过计算一定窗口内的数据均值来平滑数据曲线,以便更好地观察数据走势和预测未来走向。
4. 季节性调整在时间数列分析中,常常需要对数据进行季节性调整,以消除季节性影响,使预测结果更为准确。
应用实例1. 股票价格预测时间数列分析在金融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分析股票价格的时间数列数据,可以预测股价的未来走势,指导投资决策。
2. 气象预测气象数据也是时间数列数据的一种,通过对气象数据进行时间数列分析,可以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和天气情况,为灾害预警和农业生产提供依据。
3. 经济指标分析经济数据的时间数列分析可以揭示经济增长趋势、波动周期等信息,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相应决策。
结语时间数列分析是统计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揭示数据之间的规律、趋势和关联。
统计学第八章 时间序列分析
季节指数
乘法模型中的季节成分通过季节指数来反映。 季节指数(季节比率):反映季节变动的相
对数。 1、月(或季)的指数之和等于1200%(或
400%) 。 2、季节指数离100%越远,季节变动程度
越大,数据越远离其趋势值。
用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计算季节指数
1、计算移动平均值(TC),移动期数为4或 12,注意需要进行移正操作。
移动平均的结果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Example 2
移动平均法可以作为测定长期趋势的一种 较为简单的方法,在股市技术分析中有广 泛的应用。比如对某只股票的日收盘价格 序列分别求一次5日、10日、一个月的移动 平均就可以得到其5日、10日、一个月的移 动平均股价序列,进而得到5日线、10日线、 月线,用以反映股价变动的长期趋势。
1987 1800 1992 1980 1997 2880
1988 1620 1993 2520 1998 3060
1989 1440 1994 2559 1999 2700
4000
3500
销售收入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销售 收入 3240 3420 3240 3060 3600
部分数据
销售 收入
t
1985 1080
1
1986 1260
2
1987 1800
3
1988 1620
4
1989 1440
5
……
…
2003 3060
19
08第八章 时间序列分析
某地10月份上旬中午12点平均室外温度:
20.5 21 23 19 20 21.5 23 22 . 5 24 23 . 5 连续时点数列 y 10 (简单平均法) o 21.8 C
2014-3-30
第八章 时间序列分析
19
2.2 平均发展水平
【例8-4】 某企业2007年11月份在册职
注意:
—要根据不同数列(时期、时点、相 对数、 平均数)采用不同的计算公式 计算!
2014-3-30
第八章 时间序列分析
12
2.2 平均发展水平
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不同点
序时平均数
依据 时间数列
对象 不同时间指标值平均 性质 动态平均数 不同类型数列采用不 方法 同计算公式
2014-3-30
一般平均数
【例 8-6】某企业 2007年四个季 度 一 二 三 四 计划完成(%) 95 120 110 105 度的产品产量计划完成情况如下表 实际完成(件) 3 800 4 800 5 500 5 250 所示,求该企业全年的平均计划完 计划任务(件) 4 000 4 000 5 000 5 000 实际完成数 成程度。 该企业全年平均计划完成百分数: 根据:计划任务数
2014-3-30
第八章 时间序列分析
21
2.2 平均发展水平
间隔相等的时点数列
y1
y3
y2
y n 1
yn
y 0 y1 y1 y 2 y n 1 y n y0 2 2 2 y n
y4
y 0 y1 y1 2
2014-3-30
0
1
y1 y 2 y2 2
间隔不等的时点数列
统计学_第八章__时间序列分析
1978—2003年GDP和最终消费(亿元) 140000 120000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0
年 份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GDP 最终消费
4、二者关系 (1)各逐期增长量之和等于相应的累计增长量
an a0 (a1 a0 ) (a2 a1 ) (a3 a2 ) (an an1 )
(2)相邻两期的逐期增长量之和等于相应的 累计增长量;相邻两期的累计增长量之差等于 相应的逐期增长量
(二)平均增长量 1、概念 一段时期内平均每期增加或者减少的绝 对数量。或者说是逐期增长量的序时平均数。 2、计算公式
a0 a1 a 2 a n 或 a n 1
af a f
B、如果是间断时点数列,计算方法为: 『两个假设条件: 一是假设上期期末水平等于本期期初水平; 二是假设现象在间隔期内数量变化是均匀的。』 Ⅰ、间隔期相等的时点数列,采用“首尾(首末)折半 法”计算。 先计算各间隔期的平均数;然后再将这些平均数进行 简单算术平均。例如:
第一节
时间序列分析概述
一、时间序列的概念和作用
(一)、概念: 1、时间序列:将不同时间的某一统计指标数据按照 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起来而形成的统计序列,也称时间 数列或动态数列。 2、基本构成要素(从形式上看): 一是时间顺序(现象所属的时间)。可以是年份、季 度、月份或其他任何时间,称时间要素(常用t表示); 二是不同时间的统计数据(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观察 值)。可以是绝对数、相对数、平均数,称数据要素 (常用小写的英文字母a、b、c表示)。
时间序列分析课后习题解答
第八章 时间序列分析一、选择题1.设(甲)代表时期数列;(乙)代表时点数列;(丙)代表几何序时平均数;(丁)代表“首末折半法”序时平均数。
现已知1996~2000年某银行的年末存款余额,要求计算各年平均存款余额,需计算的是( D )。
A.甲、丙B.乙、丙C.甲、乙D.乙、丁2.某商业集团2000~2001年各季度销售资料如表8—1所示。
表8—1资料中,是总量时期数列的有( D )。
A.1、2、3B.1、3、4C.2、4D.1、33.某地区粮食增长量1990~1995年为12万吨,1996~2000年也为12万吨。
那么,1990~2000年期间,该地区粮食环比增长速度( D )。
A.逐年上升B.逐年下降C.保持不变D.不能做结论4.利用第2题数据计算零售额移动平均数(简单,4项移动平均),2001年第二季度移动平均数为( A )。
A.47.5B.46.5C.49.5D.48.45.利用第3题数据计算2000年商品季平均流转次数(=零售额/库存额)( C )。
A.1.885B.1.838C.1.832D.1.829二、判断题1.连续12个月逐期增长量之和等于年距增长量。
(×)2.计算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年平均发展速度应采用几何平均法。
(×)3.用移动平均法分析企业季度销售额时间序列的长期趋势时,一般应取4项进行移动平均。
(√)4.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水平法只适合时点指标时问序列。
(×)5.某公司连续四个季度销售收入增长率分别为9%、12%、20%和18%,其环比增长速度为0.14%。
(×)三、计算题1.某地区“九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资料如表8—2所示。
试计算该地区“九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产值的平均发展水平。
表8—2 单位:百万元解: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产值均为时期指标,应采用时期指标序时平均数计算公式计算。
计算公式: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发展水平:第一产业平均发展水平:第二产业平均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平均发展水平:2.某企业2000年8月几次员工数变动登记如表8—3所示。
统计学第8章 时间序列分析
a n 1
a0
(二)增长速度(增减速度)
增长速度=
增减量 基期水平
报告期水平 基期水平 基期水平
报告期水平 基期水平 1
发展速度1
环比增长速度= an an1 an 1
an1
an1
=环比发展速度 - 100%
定基增长速度= an a0 an 1
a0
a0
=定基发展速度 - 100%
例题:
时间序列的构成要素与模型
(构成要素与测定方法)
时间序列的构成要素
长期趋势
季节变动
循环波动 不规则波动
线性趋势 非线性趋势
按月(季)平均法
移动平均法
二次曲线 指数曲线
趋势剔出法
半数平均法
修正指数曲线
最小平方法
Gompertz曲线 Logistic曲线
剩余法
线性趋势
一、移动平均法
(Moving Average Method)
移动平均法(趋势图)
200
汽 150
车
产 100
量
(万辆)50
产量 五项移动平均趋势值 五项移动中位数
0
1981
1985
1989
1993
1997
(年份)
图11-1 汽车产量移动平均趋势图
移动平均法特点
1、对原数列有修匀作用,移动项数越大,修匀 作用越强。
2、移动平均时,项数为奇数时,只需一次移动 平均,其平均值作为移动平均项中间一期; 当为偶数时,需再进行一次相邻两平均值的 移动平均。
年份
销售额 逐 期 增 减 量 环比发展速度 定基增长速
(万元) (万元)
(%)
度(%)
统计学第八章时间数列
季节变动(S)
由于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的影响, 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年内或更短的时 间内,随着季节的转变而引起的周 期性变动
2020/4/11
循环变动 (C)
社会经济现象以若干年为周期的 涨落起伏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种 波浪式的变动
随机变动(I)
客观社会经济现象由于天灾、人 祸、战乱等突发事件或偶然因素 引起是无周期性波动
2020/4/11
种类
指标 形式
绝对数时间数列 相对数时间数列
时期数列 时点数列
平均数时间数列
数据 性质
2020/4/11
纯随机型时间数列 确定型时间数列
编制方法和原则 ➢总体范围应一致 ➢指标内容应相同 ➢时期数列的时期长短应一致,时期数列和时点数 列的间隔力求一致。 ➢指标的计算方法、计算价格和计量单位应一致。
各期水平 某一固定基期水平
a1 , a2 , , an
a0 a0
a0
表明现象在一段时间内总的发展程度
2020/4/11
增长速度growth rate 表明现象的增长程度
某现 基象 期报 水 告 平 报期 告 基的 期 期 基 增 水 水 期 长 平 平 发 水 量 展 平 1速
环比增长速度=环比发展速度-1 定基增长速度=定基发展速度-1
aa1 2a2t1a2 2a3t2an12 antn1 t1t2tn1
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 •增长量growth amount
总量指标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表明 该指标在一定时期内增加或减少的绝对数量。
逐期增长量 累计增长量
a 1 a 0 ,a 2 a 1 , a n a n 1 a 1 a 0,a 2 a 0, a n a 0
2020/4/11
统计学第八章
第八章 时间数列分析一、单项选择题1.时间序列与变量数列( )A 都是根据时间顺序排列的B 都是根据变量值大小排列的C 前者是根据时间顺序排列的,后者是根据变量值大小排列的D 前者是根据变量值大小排列的,后者是根据时间顺序排列的 2.时间序列中,数值大小与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的是( )A 平均数时间序列B 时期序列C 时点序列D 相对数时间序列 3.发展速度属于( )A 比例相对数B 比较相对数C 动态相对数D 强度相对数 4.计算发展速度的分母是( )A 报告期水平B 基期水平C 实际水平D 计划水平 5.某车间月初工人人数资料如下:则该车间上半年的平均人数约为( )A 296人B 292人C 295 人D 300人6.某地区某年9月末的人口数为150万人,10月末的人口数为150.2万人,该地区10月的人口平均数为( )A 150万人B 150.2万人C 150.1万人D 无法确定 7.由一个9项的时间序列可以计算的环比发展速度( ) A 有8个 B 有9个 C 有10个 D 有7个 8.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依据是( )A 各年环比发展速度之积等于总速度B 各年环比发展速度之和等于总速度C 各年环比增长速度之积等于总速度D 各年环比增长速度之和等于总速度9.某企业的科技投入,2010年比2005年增长了58.6%,则该企业2006—2010年间科技投入的平均发展速度为( )A 5%6.58B 5%6.158C 6%6.58D 6%6.15810.根据牧区每个月初的牲畜存栏数计算全牧区半年的牲畜平均存栏数,采用的公式是( ) A 简单平均法 B 几何平均法 C 加权序时平均法 D 首末折半法 11.在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中,可以形成数学模型的是( )A 时距扩大法B 移动平均法C 最小平方法D 季节指数法 12.动态数列中,每个指标数值相加有意义的是( )。
A.时期数列 B.时点数列 C.相对数数列 D.平均数数列 13.按几何平均法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侧重于考察现象的( ) A.期末发展水平 B.期初发展水平C.中间各项发展水平D.整个时期各发展水平的总和14.累计增长量与其相应的各逐期增长量的关系表现为( ) A.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各逐期增长量之和 B.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各逐期增长量之差 C.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各逐期增长量之积 D.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各逐期增长量之商15.已知某地区2010年的粮食产量比2000年增长了1倍,比2005年增长了0.5倍,那么2005年粮食产量比2000年增长了( )。
统计学第八章时间数列
=(报告期水平-前一期水平)/前一期水平 =环比发展速度-1(或100%)
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
2、定基增长速度。 定基增长速度是报告期的累计增长量与 某一固定基期水平之比,说明现象在较 长时间内总的增长速度。公式如下:
定基增长速度=累计增长量/某一固定期水平 =报告期水平-某一固定期水平)/某一固定期 水平 =定基发展速度-1(或100%)
1、移动平均法。 移动平均法是对原时间数列逐项求 序时平均数,平均项数固定,并逐 项移动得出由这些平均数构成的新 数列,它可以消除某些因素及随机 因素的影响,显示出现象的长期趋 势。
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
设时间数列的水平顺次为: a1,a2,a3, an 若取三项平均移动平均形成的新数 列为:
a1 a 2 a 3 a 2 a3 a 4 a2 , a3 , 3 3
第八章 时间数列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时间数列概述 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 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 动态数列的因素分析
第八章 时间数列
第一节 时间数列概述 一、时间数列的概念及作用 二、时间数列的种类 三、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
时间数列的概念及作用
一)时间数列的概念
时间数列亦称动态数列,是将反映某现象的 统计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 顺序排列而形成的一种数列;如:
动态数列影响因素及其分解 模型
3、循环变动(以C表示) 循环变动是指现象以若干年为一周 期,近乎规律性的盛衰交替变动。 如经济危机就是循环变动,每一循 环周期都要经历危机、萧条、复苏 和高涨四个阶段。
动态数列影响因素及其分解 模型
4、随机变动(以I表示) 随机变动亦称不规则变动或剩余变 动,是动态数列除了上述三种变动 之外剩余的一种变动,是偶然因素 引起的一种随机波动。如自然灾害、 战争等无法预见的因素引起的波动。
统计学中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统计学中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时间序列分析是统计学中一种重要的方法,用于研究时间序列数据的模式、趋势和周期性。
它在经济学、金融学、气象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包括平稳性检验、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分析、移动平均和指数平滑法以及ARIMA模型。
平稳性检验是时间序列分析的第一步。
平稳性是指时间序列的均值和方差在时间上保持不变的性质。
通过平稳性检验,我们可以确定时间序列是否具有稳定性。
常用的平稳性检验方法有ADF检验和KPSS检验。
ADF检验是一种基于单位根理论的检验方法,它通过检验序列是否具有单位根来判断序列的平稳性。
KPSS检验则是一种检验序列是否具有趋势的方法,它通过检验序列的单位根是否存在来判断序列的平稳性。
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分析是时间序列分析的另一个重要步骤。
自相关是指时间序列与其自身在不同时间点的相关性。
偏自相关则是在控制其他时间点的影响下,某个时间点与另一个时间点的相关性。
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时间序列的滞后阶数,即在建立模型时需要考虑的时间点数目。
常用的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分析方法有自相关图和偏自相关图。
移动平均和指数平滑法是常见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移动平均法是一种平滑时间序列的方法,它通过计算一段时间内的观测值的平均值来减少随机波动。
指数平滑法则是一种加权平均的方法,它通过对不同时间点的观测值赋予不同的权重来减少随机波动。
移动平均和指数平滑法都可以用于预测未来的时间序列值。
ARIMA模型是一种常用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它包括自回归(AR)、差分(I)和移动平均(MA)三个部分。
ARIMA模型可以用来描述时间序列数据的长期趋势、季节性和随机波动。
ARIMA模型的建立需要根据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分析确定AR、差分和MA的阶数。
通过拟合ARIMA模型,我们可以对时间序列进行预测和分析。
总之,时间序列分析是统计学中一种重要的方法,用于研究时间序列数据的模式、趋势和周期性。
第八章 时间序列分析
y ab
t
某企业某种产品销售量及有关数据(二次曲线)
时间(季) 1997.1 1997.2 1997.3 1997.4 1998.1 1998.2 1998.3 1998.4 1999.1 1999.2 1999.3 合计 销售量 1000 1200 1440 1721 2040 2402 2803 3243 3725 4246 4808 28028 逐期增长 —— 200 240 281 320 361 401 440 482 521 562 二级增长 —— —— 40 41 39 41 40 39 42 39 41
长期趋势的测定方法
时间序列的长期趋势可分为线性趋势和非线性趋 势。 线性趋势:当时间序列的长期趋势近似的呈现为 直线发展,每期的增减数量大致相同。 测定方法:
时距扩大法 移动平均法 趋势方程拟合法。
移动平均法
基本思想:扩大原时间序列的时间间隔, 并按一定的间隔长度逐期移动,分别计 算出一系列移动平均数,由这些移动平 均数形成的新的时间序列对原序列的波 动起到一定的修匀作用,削弱了原序列 中短期偶然因素的影响,从而呈现出现 象在较长时期的发展趋势。 计算方法:见下页
合计 274978.1 162562.6
——
——
——
编制原则
保持数列中各项指标数值的可比性。
时间长短和时点间隔应该前后一致。 总体范围统一。 经济内容统一。 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统一。
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
发展速度 增长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速度的分析与应用
发展速度
用于描述现象在观察期内相对的发展变化 速度。 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 由于采用的基期不同,发展速度分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t 0 1X t t 1 vt
15
不难看出,在(4)中,所有变量都是平稳的,因 为 Yt~I (1), Xt~I (1)ΔYt~I (0), ΔXt~I (0) Yt, Xt~CI (1, 1) εt~I (0)) 该式是否可用OLS法估计? 事实上不行,因为均衡误差εt不是可观测变量。 因而在估计该式之前,要先得到这一误差的值。
△et =δet-1 + νt (3)
有两点须提请注意: (1)(3)式不包含常数项,这是因为OLS残差et 应以0为中 心波动。 (2)Dickey—Fullerτ统计量不适于此检验,表1提供了用于协 整检验的临界值表。
11
表1 变量个数 样本容量 25 50 100 ∞
协整检验 EG 或 AEG 的临界值 m=2 0.01 -4.37 -4.12 -4.01 -3.90 0.05 -3.59 -3.46 -3.39 -3.33 0.10 -3.22 -3.13 -3.09 -3.05 m=3 显著性水平 0.01 0.05 -4.92 -4.10 -4.59 -3.92 -4.44 -3.83 -4.30 -3.74 m=4 0.10 -3.71 -3.58 -3.51 -3.45 0.01 -5.43 -5.02 -4.83 -4.65 0.05 -4.56 -4.32 -4.21 -4.10 0.10 -4.15 -3.98 -3.89 -3.81
(-4.47) (3.93) (3.05)
t=-4.47<-3.75=ADF0.05,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假设,残差项是平 稳的,因此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与人均GDP是(2,2)阶协整的, 说明了该两变量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13
二、 误差修正模型(ECM)
协整分析中最重要的结果可能是所谓的“格兰杰代表定 理”(Granger representation theorem)。按照此定理,如果 两变量Yt和Xt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当然,在短期内,这些变量可以是不均衡的,扰动项是均衡 误差εt。两变量间这种短期不均衡关系的动态结构可以由误差 修正模型(error correction model)来描述。(变量间这种长 期的稳定关系是在短期动态过程的不断调整下得以维持,这种 短期动态的调整过程就是误差修正机制,它防止了变量间长期 关系的偏差在规模上或数量上的扩大)。 ECM模型最初由Sargan提出,后由Davidson、 Hendry、 Srba和Yeo于1978年进一步完善。这一联系两变量的短期和长 期行为的误差修正模型由下式给出:
第八章 时间序列分析
第一节 单位根检验 第二节 协整分析与ECM模型
1
第二节 协整分析与ECM
2
一、协整(cointegrated)分析
(一)协整的提出及定义
大多数序列都是非平稳的,为防止伪回归,这时的处理办法 有两个: 差分:使用变量为差分形式的关系式更适合描述所研究的 经济现象的短期状态或非均衡状态,而不是其长期或均衡 状态,描述所研究经济现象的长期或均衡状态应采用变量 本身。 协整:是指多个非平稳经济变量的某种线性组合是平稳的。 (若平稳就是协整的)
(***)
知,一般情况下||<1 ,由关系式=1-得0<<1。可以据此 分析ecm的修正作用: (1)若(t-1)时刻Y大于其长期均衡解0+1X,ecm为正,则 (-ecm)为负,使得Yt减少; (2)若(t-1)时刻Y小于其长期均衡解0+1X ,ecm为负,则 (-ecm)为正,使得Yt增大。
23
三、因果关系检验(格兰杰(Granger)检验 )
当两个变量在时间上有先导——滞后关系时,能否从统计上考察 这种关系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 即:主要是一个变量过去的行为在影响另一个变量的当前行为呢? 还是双方的过去行为在相互影响着对方的当前行为? 计量经济模型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所描述的经济关系是因果关 系。因此,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时,第一项任务就是根据经济理论 和实践经验确定有关影响因素,即寻找事物变化的原因;然后再 利用判定系数,t检验等统计量判断所选因素是否有显著影响。 一、格兰杰检验的原理 Granger对因果关系的定义:如果x是引起y变化的原因,则x应该 有助于预测y,即在y关于y过去值的回归中,添加x的过去值作为 独立的解释变量,应该显著增加回归的解释能力。
9
步骤2. 若两变量是同阶单整的,如I(1),则用OLS法估 计长期均衡方程(称为协整回归): Yt=β0+β1Xt+εt
并保存残差et,作为均衡误差εt的估计值。
10
步骤3. 对于两个协整变量来说,均衡误差必须是平稳的。 为检验其平稳性,对上一步保存的均衡误差估计值 (即协整回归的残差et)应用单位根方法。具体作法 是将Dickey—Fuller检验法用于时间序列et ,也就是 用OLS法估计形如下式的方程:
(***)体现了对长期非均衡误差的控制。
19
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两步法
Engle 和 Granger建议采用下述两步方法估计方程(4): 第一步:估计协整回归方程(即建立长期关系模型) Yt=β0+β1Xt+εt 得到协整向量的一致估计值(1,- 0,- 1 ),用它 得出均衡误差εt的估计值 et= Yt- 0 - 1Xt 第二步:建立短期动态关系,即误差修正模型 ΔYt = 滞后的(ΔYt, ΔXt)+λet-1+vt (5)
16
一阶ECM模型结构分析:
假设两变量X与Y的长期均衡关系为:
Yt=0+1Xt+t 由于现实经济中X与Y很少处在均衡点上,因此实际观测到的 只是X与Y间的短期的或非均衡的关系,假设具有如下(1,1)阶分 布滞后形式
Yt 0 1 X t 2 X t 1 Yt 1 t
6
综合以上结果,可以说,两时间序列之间的协整是 表示它们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另一种方式。因此, 若Yt 和Xt是协整的, 并且均Xt+εt (2)
将不会产生伪回归结果。 由上可知,如果我们想避免伪回归问题,就应该在 进行回归之前检验一下所涉及的变量是否协整。 “可以把协整检验看成是避免出现伪回归”情况的 一个预检验----格兰杰。
0 1 2 1 X t (1 ) Yt 1 X t 1 t 1 1
或 式中,
Yt 1 X t (Yt 1 0 1 X t 1 ) t
(**)
1
7
(二)协整检验的意义
经济意义:两个变量,虽然它们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但是
如果它们是(d,d)阶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 比例关系。这也解释了尽管这两时间序列是非稳定的,但却可以用 经典的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回归模型的原因。
经济理论指出,某些经济变量间确实存在着长期均衡关 系,这种均衡关系意味着经济系统不存在破坏均衡的内在 机制,如果变量在某时期受到干扰后偏离其长期均衡点, 则均衡机制将会在下一期进行调整以使其重新回到均衡状 态。
18
Yt 1X t (Yt 1 0 1 X t 1 ) t
(**)
称为一阶误差修正模型(first-order error correction model)。
(**)式可以写成: Yt 1 X t ecm t 其中:ecm表示误差修正项。 由分布滞后模型 Yt 0 1 X t 2 X t 1 Yt 1 t
20
例2 估计某国私人消费和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误
差修正模型。
第一步 :协整回归的结果:
Ct = 11907.23 + 0.779585Yt (t:) (3.123) (75.566) R2=0.994 DW=1.021
(6)
得到残差et。
21
第二步:估计误差修正模型,结果如下:
C= 5951.557+0.28432Δ Yt- 0.19996et-1 t (t:) (7.822) (6.538) (-2.486)
24
此时,称x为y的原因(Granger cause),记为x y。如果添加x的滞后变量之后,没有显著增加回归模型 的解释能力,则称x不是y的原因,记为x y。 根据格兰杰的因果关系定义,y和x之间有以下四种关系 x y,y x 单向因果关系,x是y变化的原因 y x,x y 单向因果关系,y是x变化的原因 x y,y x 双向因果关系,表明存在一个或几个 其它变量,它们既是引起x变化的原因,又是引起y变化 的原因 x y,y x y和x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0 0 (1 )
1 ( 1 2 ) (1 )
如果将(**)中的参数,与Yt=0+1Xt+t中的相应参数视为 相等,则(**)式中括号内的项就是t-1期的非均衡误差项。 (**)式表明:Y的变化决定于X的变化以及前一时期的非均 衡程度。因为该式含有用X、Y水平值表示的前期非均衡程度。因 此,Y的值已对前期的非均衡程度作出了修正。
8
(三)协整的检验 Engle-Granger法 步骤1. 用上一节介绍的单位根方法求出两变量的单整的阶, 然后分情况处理, 共有三种情况: (1)若两变量的单整的阶相同,进入下一步; (2)若两变量的单整的阶不同,则两变量不是协整 的; (3)若两变量是平稳的,则整个检验过程停止,因 为可以采用标准回归技术处理。
3
协整的定义
如果两时间序列Yt~I(d),Xt~I(d),并且这两个时 间序列的线性组合a1Yt+a2Xt 是(d-b)阶单整的,即 a1Yt+a2Xt~I(d-b)(d≥b≥0),则Yt 和Xt被称为是(d, b)阶协整的。记为 Yt, Xt~CI(d , b) 这里CI是协整的符号。构成两变量线性组合的系数向 量(a1,a2)称为“协整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