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上课解析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2016)第7课《唐诗五首》全解
唐诗五首课文导读以歌决高下唐朝开元中, 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三人到旗亭小饮。
适逢梨园伶官十多人会宴演唱当时著名诗人的作品。
三人私下相约说: 我三人的诗名难分高下, 现在且看这些歌妓讴歌, “若诗入歌词之多者, 则为优”。
结果, 第一人唱的是王昌龄的诗, 第二人唱的是高适的诗, 第三人唱的还是王昌龄的诗。
王之涣不服气, 指着“诸妓之中最佳者”说: “待此子所唱, 如非我诗, 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
”结果, 那位最优歌妓果然唱了一首王之涣的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
”大唐, 诗人如群星璀璨, 诗歌如江海激浪, 尤其是工整的格律诗至今仍广为传颂。
学点整合生字注音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作家作品本文选自《王子安集注》。
形式上是一首五言律诗, 内容上是送别诗。
王勃, (649~676)唐代诗人, 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被赞为神童, 授朝散郎。
乾封初(公元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 两年后, 因戏为《檄英王鸡》文, 被高宗怒逐出府, 出游巴蜀。
咸亨三年(公元672年), 补虢州参军, 因擅杀官奴当诛, 遇赦除名, 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三年(公元676年), 南下探亲, 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 并称“初唐四杰”。
辑有《王子安集》。
其散文《滕王阁序》颇有名, 有一段佳话传世, 其中,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成为千古名句。
背景信息古代因为地广不便,音息难通,往往一别经年,甚至终生无法相见,杜甫诗: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写照。
因此, “离别”就成为人生中心碎感伤的事。
尤其在动乱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再加上流光易逝,使得好友离别,故友重聚,都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惜。
唐代重视京官,外放出去,即便官秩相同,也觉贬谪。
因此,这类的送别诗特多。
但是唐人的王勃的送别诗,即能跳脱巢臼,一洗悲酸之态, 更是为人所称道。
此诗是王勃在长安供职时所写的, 当时他一位姓杜的少府将要到四川去上任, 王勃在长安为他送行, 临别时写下这首诗。
第13课 唐诗五首解析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后部编版)
姓名:班级第13课唐诗五首本课重点 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本课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一、单选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东皋.(gāo) 徙.倚(xǐ)没.马蹄(mò)B. 采薇.(wēi)萋.萋(qī)唯落晖.(huī)C. 燕.然(yān)都.护(dū)白沙堤.(tī)D. 驱犊.(dú) 征蓬.(péng) 贾.亭西(jiǎ)【答案】C【解析】【分析】C项中“堤”读音应为“dī ”。
故答案为:C【点评】形声字、形近字和多音字的掌握除了要强化记忆之外,平时还要多留心、多总结,根据词语的含义灵活掌握。
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周约有5万把共享雨伞现身杭州街头,它们分布在杭城的火车站、地铁站、商场、公共区域等地。
B. 坦桑尼亚信息服务部部长哈桑·阿巴西表示,来自中国的影视作品是坦桑尼亚民众了解中国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活。
C. 为了孩子的前途和未来,逼得众多父母必须“押”着孩子去做很多事。
D. 选择散养的父母一定要实时检视自己的理论是否过期,教育方式要符合孩子的特点,等等。
【答案】D【解析】【分析】将第二个“要”改为“是否”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B.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C.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D.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答案】C【解析】【分析】C项的朗读节奏应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故答案为:C【点评】古诗一般要是五言,多是221或212的节奏;七言是2221或2212的节奏,但是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夜郎溪日暖,白帝峡风寒。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精品教案设计通用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精品教案设计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唐诗五首》。
具体包括:《登高》、《望岳》、《春望》、《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这几首诗均为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白居易等所作,内容丰富,意境深远。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五首唐诗。
2. 分析诗歌主题、意境、手法等,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主题、意境、手法,理解诗人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体会诗人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唐代诗人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解唐诗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实践:让学生分享他们解唐诗或诗人故事。
2. 课文学习:(1)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歌韵律美。
(2)逐句讲解,分析诗歌主题、意境、手法。
以《登高》为例,讲解诗中意象、意境,分析诗人情感。
(3)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四首诗主题、意境、手法。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诗,分析其主题、意境、手法,并讲解如何鉴赏。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艺术特色,分享感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唐诗五首和作者。
2. 在黑板上列出每首诗主题、意境、手法等关键信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唐诗五首。
(2)选取一首诗,写一篇300字左右鉴赏文章。
(3)查找其他唐代诗人作品,与唐诗五首进行对比分析。
2. 答案:(1)见教材。
(2)例文:《登高》是杜甫代表作之一。
诗中描绘诗人登高远望景象,表达他对国家和人民忧虑。
这首诗主题深刻,意境开阔,手法高超。
通过描绘秋天景象,诗人抒发自己内心忧愁。
这首诗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意象运用、情感抒发和结构严谨。
(3)见学生查找资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唐诗作品,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一、《野望》(王绩)1.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解析:-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心境。
诗人在黄昏时分站在东皋眺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流露出孤独无依之感。
-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写秋日傍晚的景色,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萧瑟的氛围。
-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牧人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的画面,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祥和。
-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诗人看到周围的人都不相识,于是怀念古代隐士伯夷、叔齐,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隐逸之情。
二、《黄鹤楼》(崔颢)1.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解析:-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以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秘色彩。
昔日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去,这里只留下一座黄鹤楼,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进一步渲染了黄鹤楼的历史感和空旷感。
黄鹤一去不再回来,唯有白云千年以来依然飘浮在空中,给人一种空灵、悠远的感觉。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写了眼前的景色,晴朗的汉江平原上,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繁茂。
这两句对仗工整,画面优美,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在黄昏时分,望着烟波浩渺的江面,不禁发出思乡之愁。
这句诗直接点出了诗人的情感,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三、《使至塞上》(王维)1.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解析:-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交代了诗人出使边塞的目的和行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背景、赏析、注释、译文
野望唐代: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创作背景】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注释】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
薄,迫近。
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
依:归依。
秋色:一作“春色”。
落晖:落日。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12唐诗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12唐诗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包括五首唐诗:《春望》、《泊船瓜洲》、《己亥杂诗》、《月夜忆舍弟》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这五首诗涵盖了唐代不同诗人的作品,反映了唐代社会的不同面貌和诗人的丰富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唐诗;2. 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3. 分析诗文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唐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人情感。
难点:分析诗文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语文教材;4. 练习本;5. 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唐代的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唐代的社会环境,引出本节课的五首唐诗。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五首唐诗,理解诗文内容,尝试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 讲解与讨论(20分钟)针对每首诗,教师进行讲解,分析诗文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讨论诗人的情感。
4. 实践练习(10分钟)学生朗读并背诵五首唐诗,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5. 课堂小结(5分钟)6. 布置作业(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唐诗五首《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七、作业设计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唐代诗歌的短文。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解析及习题
一、《野望》绘了一幅什么样的面?联作的生平,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参考答案:《野望》一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得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人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向先贤那里寻找慰籍。
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
二、《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择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妙莫测,鬼斧天工,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三、《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参考答案: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最后,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
《唐诗五首》(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13课《唐诗五首》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问题。
野望翁卷一天秋色冷晴湾①,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释)①湾:水流弯曲的地方。
1.第一、二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品析句子。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答案】1.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廓、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抒发了诗人悠闲(闲适)、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3.登上了山顶,向下眺望俯视山下的秋水,结果没想到看到的主景不是水,却是水中青山的倒影。
“忽”字与“闲”字相对应,使景更加突出,也带出了诗人的欣喜。
这时候,诗人的心也就随着山与水的交融而深深地陶醉了。
【解析】1.描绘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答此类题的前提是正确理解诗词,关键是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原诗词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意境。
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再找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语,加上修饰语将这些景物重新描述,最后运用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
此题一定要把满天秋色、峰峦叠嶂的美丽景象描绘出来。
2.考查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读懂诗句的内容或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解读。
诗人的情感要从其描写的景物及特点来分析,有的还可以抓住诗句中诗人表达感慨的关键字词来直接体会。
本诗所写景物“冷晴湾”“青山”,景色明朗,尤其要注意的是诗人用了一个“闲”字,将这些结合起来理解,即可了解诗人心镜。
3.品析“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两句诗。
诗人登山是为了看水,而在水里却看见了青山的影子。
但诗人很懂得诗贵有波折的道理。
如这两句直接写水中见到青山之影,也就只是一般的写景状物。
而诗人却先以上山看水作铺垫,顺理成章地想,下一句应是写水,水之悠远、清澈,水上之草,水边之树都可以成为诗人描写的对象,但诗人却偏偏没有写水,还是回到写山上来,实在出乎之意料之外。
“水底见青山”五字中将水之清、山之翠都包含进去了。
初二语文上册唐诗五首解析
初二语文上册唐诗五首解析(一)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答: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3.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5.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6.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7.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8.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答: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
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层林尽染。
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和安详。
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
描写手法:白描的手法写景物,自然朴实;9.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第13课《唐诗五首》教案
在学生小组讨论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讨论时偏离了主题,导致讨论效果不佳。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讨论紧紧围绕主题展开。
3.强化语言表达: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4.增强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歌内涵,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道德品质:通过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登鹳雀楼》中“依山尽”一词,教师需解释其在本诗中的特殊含义,引导学生理解。
(3)诗歌意境的深入分析:对于诗歌中抽象的意境,学生往往难以把握。
-例如:《望庐山瀑布》中“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境,教师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4)诗人情感的理解:初中生在情感认知方面还不够成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韵律和意境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不同诗句的描绘手法,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诗歌朗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诵活动。通过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唐诗五首》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学生对唐诗的韵律和意境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解释,但感觉效果并不理想。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这些概念的讲解还不够透彻,或者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尚需提高。
《唐诗五首》教案(通用5篇
《唐诗五首》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唐诗五首》,具体包括教材第四章《春晓》、《绝句》、《望庐山瀑布》、《登高》和《静夜思》。
这些诗歌体现了唐代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哲理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意境表达。
2. 培养学生对唐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意境理解和哲理领悟。
重点: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意境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让学生描述春天的美景,进而引出《春晓》这首诗。
2. 讲解:详细讲解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意境表达。
3. 例题讲解:(1)分析《春晓》的韵律美。
(2)解读《望庐山瀑布》的意境。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意境。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五首唐诗的哲理内涵,每组选取一首进行分享。
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唐诗进行鉴赏,下节课分享。
六、板书设计1. 五首唐诗及作者。
2. 诗歌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意境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从五首唐诗中选择一首进行鉴赏,不少于500字。
2. 答案示例:《春晓》鉴赏: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了珍惜时光、奋发向前的哲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唐诗作品,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推荐阅读《唐诗三百首》。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在唐诗五首的教学中,明确教学难点与重点是关键。
《唐诗五首》优秀课件解析
思想感情:
1、登高览胜,赞美大好河山; 2、心旷神怡,阐述哲理、豪情; 3、望远思乡,寄予别情; 4、怀古论今,忧国、忧民、伤时、伤
己;〔登临诗的最高境地〕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 第,漫游各地。他是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 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 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边塞诗 咏史怀古诗 借景抒情诗 羁旅行役诗
• 特点: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为主要 内容,表达对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的宠爱, 对安静平和生活的憧憬和自己遗世独立的 高尚情怀,以及对现实的不满。诗歌风格 清爽自然,意境淡远闲适。
思想情感: ①宠爱自然,宠爱田园, ②厌倦官场,憧憬隐逸, ③恬淡安静、闲适 得意 ④ 孤独孤独,彷徨苦闷〔假隐士〕
理解诗歌内容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特别哀痛; 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 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 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 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分组争论探讨
• 1、首联共写了几种意象?分别有 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
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崇信佛教,擅画人 物、丛竹、山水。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 居生活的诗篇。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 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词曲五首》课文分析
《诗词曲五首》课文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一篇优秀之作,感情真挚深切,沉郁中见豪爽,时刻由过去到现在和以后,情调由低沉到高昂,波澜起伏,进展极其自然,充分显示出结构的巧妙。
恰当用典,含义十分丰富,耐人寻味。
诗中借用景物描写,制造出鲜亮的艺术形象,表达人一辈子哲理,做到景、情、理三结合,有专门强的艺术感染力。
【赤壁】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点,在今湖北蒲桥西北长江南岸。
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因此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事实上也是借题发挥。
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叹。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阻碍。
二乔的命运在那个地点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杜牧的诗是晚唐诗坛的一大成就,晚唐诗人中只有李商隐能够与之相比。
他有庞大的政治抱负,却处于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种抑郁情怀;他有绝世才华,而且性格豪俊,这又使他的抑郁情怀并没有走向消沉凄恻。
这些,都阻碍着他的诗的风貌。
他的诗,往往立意高远,感叹深沉而又俊爽清丽。
杜牧的咏史诗,是晚唐咏史诗的高峰。
晚唐诗人和他们的前辈不同,他们差不多失去了中兴的锐气,怀着一种矛盾心理,感叹衰败不可幸免的到来,感叹生不逢时,不得一展襟抱。
怀古伤今,就成了现在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
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都有大量怀古伤今之作。
杜牧写这类诗,完全是一种大手笔的气概,深刻的哲理思索与形象的高度概括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
《赤壁》写于杜牧官黄州刺史时,反映的心理状态和含蓄而俊爽的风格与《过华清宫》一致,但在写法上却独树一帜。
《赤壁》的开头便与众不同。
《过华清宫》是由回望引起回想,杜牧还有专门多咏史诗是一开头就高度概括,纵横驰骋。
此诗的开头却只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这一片与古代战争有联系的折戟,专门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提示:本诗写秋天山村傍晚的山景(秋
天山村晚景图)。(提示诗歌内 容)
二、看作者 走近“诗佛”-----王维
王维,字摩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王维的思想,可
以四十岁左右为限,分为前后两期。早年的王维曾有过积极的 政治抱负,21岁举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后由于张九龄罢相等原因,意志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有 时以禅入诗,被称为“诗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 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万事不关 心”的生活。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 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山居秋暝》就是他隐居生活 中的一个篇章。
1、看标题,抓题眼; 2、看作者,知人论世; 3、看注释,抓暗示信息; 4、看字词,把握“情感关键字”;
鉴赏本诗,可 综合运用1、2、 5、6、7。
5、看意象,看意象组合,或把握单个意象特定含意;
6、看典故,把握典故的含义;
7、看尾句 ,卒章显志。
拓展延伸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雨后初晴,空气格外清新,也特别明净, 初秋的傍晚,景色宜人。
秋月银辉,洒遍了苍翠的松林,涧水涨 起来了,清澈的流泉淌过岩石,响起一串 淙淙悦耳的声音。
竹林深处,传来了欢声笑语,那是洗衣 女子结伴归来。远处的莲叶,在不停地颤 动着,那是鱼人荡舟水上。
提示:应一句一句或一联一联地描绘。
三、看意象、看用典、看尾句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 月夜阑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 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 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 和音响的变化。 【解释】:A项中“花落”“月出”和“鸟鸣”确实都是“动态的描写”, 反衬出春山月夜的幽寂,但“山空”不是动态描写。“夜静春山空”,因 为夜之“静”令人感到春山之“空”,也不是真的“空”,故不当 。
分析手法
山居秋暝
借 空山新雨后,
景 天气晚来秋。
抒 情
写 景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动静结合/视听结合/俯仰结合
、 竹喧归浣女,
情 莲动下渔舟。
景 抒 随意春芳歇,
本意:王孙别留山中
交 情 王孙自可留。 用典(用其反意)此处:王孙可留山中
融
手法小结:局部:动静结合/视听结合/俯仰结合,
用典,情景交融;整体: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意象:
意境特点: 感情: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清新自然
写 景
明月松间照, 空明宁静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充满生机
抒 随意春芳歇,
情 王孙自可留。
表现对秋天山野 (大自然)的喜 爱,表现诗人闲 适恬淡的心情。
对隐居生活的 喜爱之情(归 隐的决心)。
小结:这首诗写了山中秋雨后黄昏的迷人景色,表现了 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于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的情趣。
本诗写景的句子有哪些?用了哪些意象?描 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怎样的意境特点?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 象及其特征,通过合理联想和想象,用自 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或 翻译诗句,把大意说出来即可)
描绘画面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一、了解山水田园诗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 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 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 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 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 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 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 的向往。
课堂小结
《山居秋暝》中,诗人用生花妙笔为我 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俗画:清幽的山景, 淳厚的民风。这正是他理想的生活环境, 他不忍离开,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 生活中去。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 于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的情趣。
诗歌鉴赏小结
鉴赏什么:
1、意象、意境、思想感情;
2、手法
3、语言
怎样鉴赏:
王维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和诗人孟浩然,继承了东
晋诗人陶渊明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风,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 合称“王孟”。王维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更甚者, 他能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王 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著有《王右丞集》。
唐诗五首上课解析
你还能记起学过的王维的诗吗?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
一、看题目
题解
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 思?
2、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 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没有
运用动静结合手法的一项是( B )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 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子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 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 登西山》)
思考: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 人怎下笔说是“空山” ?
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 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 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 这二字既表现了雨后山野的静谧,又抒发 了诗人对大自然幽静宁谧的喜爱,这是作 者着意渲染出的一种意境。
“作者”提 这是一位山水田园诗人。
★诵读: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节奏:“二二一”,或“二一二”
抓意象、明意境
你能读懂诗句意思,会再现画面吗?
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发挥想象、联想,描绘画面,概括意 境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