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服饰流变史【全】【图】——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文库
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精品PPT课件
• 一为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北方民 族短衣打扮的裤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 男女都可穿用。
9、明代服饰
• 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平常 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 分身份,长大者为尊。
•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 背子、比甲及裙子等。基本样式大多仿自 唐宋。明代较多使用的纽扣。
• 服饰用色方面,以朱为正色,紫色自官服 中废除不用。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 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 许用褐色。
商周贵族服饰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
3、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
• 服饰形制的百花齐放 • 胡服骑射,出现合裆裤 • 深衣成为大众服装
深衣
胡服骑射
4、秦汉时期的服饰(中国传统 服饰的定型阶段)
• 秦:冕服和深衣;秦代服制,服色 尚黑。
• 汉:出现最完整的官服制,讲究戴 冠。民间深衣流行,女子服饰以曲 裾深衣和直裾深衣为主。
冕冠,简称为冕,是指古代大夫以上的王侯 所戴的礼帽。也是古代帝王最高等级的首 服,冕冠由冕板、冕旒、笄、纮、充耳等 组成。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 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 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 完整的服饰。
曲裾深衣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中国传 统服饰的丰富阶段)
8、元代服饰
• 蒙古男子以蒙古装束为主,汉族男子以长 袍为主。
• 贵族女子服饰受汉族文化影响以宽袍长冠 为特色,平民女子仍旧以短襦长裙为主要 装束。
中国历代服饰流变史【全】【图】――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文库
中国历代服饰流变史【全】【图】——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文库.txt 我们用一只眼睛看见现实的灰墙,却用另一只眼睛勇敢飞翔,接近梦想。
男人喜欢听话的女人,但男人若是喜欢一个女人,就会不知不觉听她的话。
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在汉朝确立的。
汉代染织工艺、剌绣工艺和金属工艺发展较快,推动了服装装饰的变化。
西汉建立时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
东汉时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丝织的装饰物。
祭祀大典上通用的是"长冠服"。
皇后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绀色,下裳用皂色。
皇后的蚕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缥色(浅黄色)。
汉文帝当政时比较俭朴,自己穿黑色丝织衣、皮鞋。
一般官员要穿禅衣,又名"祗服"。
在西汉时期二百年之中,服饰实行"深衣制",它的特点是象蝉一样的头冠(帽子)、红色的衣服、象田字状的领子、戴玉、红色的鞋。
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连接缝在一起,做祭服的中衣,要缘黑色边,作为朝服的中衣,需缘红色边,当时男女服用极为普遍。
服饰总称"禅衣"。
禅衣是单层的外衣。
禅衣里面有中衣、深衣,其形与禅衣无大区别,只是袖形有变化,都属于单层布帛衣裳。
官员在上朝时都要穿黑色禅衣。
汉衣款式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两种:一为"曲裾禅衣",即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一为直裾禅衣,是开襟从领向下垂直,此种禅衣又称"" 。
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
汉代仍然沿用,到东汉,男子穿深衣的已经不多了,一般为直裾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这种服式既长又宽,从款式上官民服用基本没有差别,但从原料和颜色上,却可明显显示等级的不同。
汉代朝服的服色有具体规定,一年四季按五时着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红色;季夏用黄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
汉代着衣有七个特点:1、穿外衣时,由于领大而且弯曲,穿衣时必需暴露中衣的领型;2、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3、袖宽为一尺二寸;4、衫无袖;5、穿皮xx 服装时xxxxxx;6、腰带极为考究,所用带钩以金制成各种兽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apa格式的文献
我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的贡献与启示一、引言我国古代服饰一直是历史学、考古学、文学与艺术等学科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这个领域中,沈从文的《我国古代服饰研究》无疑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和深远影响的学术著作。
本文将从沈从文的研究贡献、对于古代服饰研究的启示以及个人观点和理解等方面展开讨论。
二、沈从文的研究贡献沈从文对于我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可谓是深入细致,具有广泛的时代背景与跨学科视野。
在其著作《我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沈从文系统地梳理了古代服饰的发展历程,详细地剖析了各个时期的服饰特点,清晰地勾勒出了古代服饰的多样性与变迁。
通过对古代文献、壁画、甲骨文等资料的广泛搜集和深入解读,沈从文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古代服饰画卷。
他一针见血地分析了古代服饰的形制、颜色、纹饰与功能,并将其与社会生活、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联系,让读者能够领略到古代服饰的多重意蕴与文化内涵。
三、对古代服饰研究的启示从沈从文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服饰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对于古代服饰的研究,不仅仅是一种对于外在形态的描述,更是需要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维度去加以分析。
古代服饰是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念、生产方式、社会地位等诸多方面,还承载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我们在进行古代服饰研究时,需要跨学科地去思考、去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态与图像上。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古代服饰研究不仅仅是对于古代服饰本身的研究,更是对于古代社会与文化的全面理解。
通过对古代服饰的研究,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窥见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古代服饰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也正是在于此,它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于古代社会的了解,更可以为当今社会的审美观念、文化传承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五、总结与回顾通过对沈从文的《我国古代服饰研究》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服饰的形态与变迁,更可以汲取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态度。
中国古代服饰演变 ppt课件
唐代 孙位 《高逸图》
10
魏晋时期女子服饰:
大
贵
众
族
化
杂
衫
裾
裙
垂
髾
服
11
12
6、唐代时期
• 男子一般着圆领襕 衫、戴软角幞头
• 女子一般着艳丽大 袖衫,以穿男装为 时尚。披帛、帏帽 盛行。
• 女子面妆华丽繁复
唐代贵族男装
唐代贵族女装
13
男子幞头
• 是这一时期男于最 为普遍的首服
• 幞头两脚,初似带 子,自然垂下,至 颈或过肩
14
15
女子服饰
16
17
7、宋代时期
• 男子一般着右 衽襕衫,头戴 巾帽、硬角幞 头
• 女子一般着有 绶环的素雅儒 裙,披帛、花 冠,出现缠足
硬 角
阑
幞 头
袍
18
影视剧中的硬角幞头
19
• 禙子:褙子是宋明女子的常用服饰,立领 对襟窄袖为主,下长过膝,左右两侧开衩。 逐渐成为后世女子的一种常礼服;另外, 简单说,禙子去掉袖子就成了比甲。
•
20
8、元代时期
元 代
贵
族
服
饰
元 代 平 民 服 饰
21
22
9、明代时期
明
代
男
子
宽
袍
儒 巾 服
明 代 官
饰
服
和
乌
纱
帽
23
24
❖明代女子服饰:
凤冠霞帔
明末水田衣 25
• 明朝时,对襟的衣服流行,尤其是女装。明 朝的汉服,在影视剧中所能见到的最美丽最 正式的规制,莫过于中国内地在八十年代拍 摄的《红楼梦》。此剧的服饰,由对此深有 研究的沈从文先生指导操刀,堪称绝顶之作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编撰始末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编撰始末作者:李斌来源:《读书文摘》2015年第03期新中国成立后,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从文学创作转向物质文化史研究。
在近40年的研究工作中,他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在丝织物、陶瓷、玉、玻璃、镜子、狮子、扇子等文物研究上作出了突破性贡献。
而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该书至今被认为是这个领域内的经典著作,获得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考察这部书的编撰经过,我们不禁为沈从文的学术毅力和艰难处境感叹不已。
该书创作历程凡二十余年,典型体现了上世纪后半叶中国的学术生态。
一早在1960年4月,沈从文在给大哥的信中,就透露了准备编写一部中国服装史的计划。
但这一工作没有立即受到历史博物馆领导的重视。
此后,沈从文多次呼吁编印服装图录。
1962年9月,他在给文化部党委的信中说:当时编印的文人画册太多,这些对实际工艺生产用处不大;很多工艺在花纹图案和造型上因为没有更多可供参考的资料,往往取法晚清,日趋纤巧繁琐,在国外展出上已不大能引起注意。
因此,他建议多印点十七八世纪的丝绣等专题图录,以补救当时工艺美术所受的不健康影响。
到1963年,沈从文的服饰资料收集工作已有所进展,但也面临很多困难。
当年4月9日,他给历史博物馆馆长龙潜的信中表示,愿意“尽余生就服装和丝绸花纹历史发展摸下去”。
同时也陈述了搜集材料的困难情况:分散于国内各地绫罗绸缎不下十来万件,相关图书数千册,此外还有佛经封面、画卷、册页、隔水及包袱和其他文件上的無法计算的丝织物残料。
如此多方面的材料,收集起来需要花费巨大精力。
他希望“把能照的用彩色片照下,应画的把单位图案画下来,再根据这份第一手资料来作分析判断,所谓研究工作,自然就大大推进了一步。
”这一工作逐渐引起历史博物馆领导的重视,决定开展专题研究,还根据沈从文的要求,专门调新从中央美院国画系毕业的范曾,与馆里美术组的相关人员一起,担任此书的绘图工作。
二沈从文编撰中国古代服饰资料的工作,逐渐引起了高层的注意。
沈从文先生的服饰研究历程(一)
沈从文先生的服饰研究历程(一)
李之檀
【期刊名称】《艺术设计研究》
【年(卷),期】2014(000)002
【摘要】沈从文先生生于1902年、于1988年辞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小说家、
散文家和历史文物研究专家。
他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
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并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
出版,他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沈先生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本文是笔者根据和沈先生曾经共事及
学习的经历,以及与沈先生有过接触的前辈们的回忆录所整理,希望能通过此文为大
家展现出沈先生研究服饰史的具体历程。
本文将分多次连载。
【总页数】3页(P5-7)
【作者】李之檀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3
【相关文献】
1.沈从文先生的服饰研究历程(四)
2.沈从文先生的服饰研究历程(四)
3.沈从文先
生的服饰研究历程(一)4.沈从文先生的服饰研究历程(二)5.沈从文先生的服饰研
究历程(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作者简介
这是《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沈从文先生以历史为经,以服饰为纬,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中国古代服饰的发 展脉络。从新石器时代的青铜纹饰,到夏代的苏绣,再到明清的繁复华丽,每一 件服饰都仿佛是一个历史的切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经济和政治氛围。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服饰是历史的镜子”。沈从文先生正是通 过这面历史的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丽多彩和深厚底蕴。在书中, 他不仅分析了服饰的材料、型式、穿法、用途等,还深入探讨了服饰与社会、文 化、政治的互动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 化。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古代
深入
中国
中国
研究
不同
时期
沈从文
研究
服饰 通过
发展
古代
进行
演变
文化
揭示
沈从文
工艺
内容摘要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沈从文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中国服饰史研究领域的一部经 典之作。这本书从历史的角度,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演变,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 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服饰差异。
精彩摘录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沈从文先生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以深入浅出 的方式,全面介绍了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历程、风格特点和文化内涵。在这本书 中,沈从文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许多精彩纷呈的摘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服饰,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是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 征。服饰的质地、色彩、图案以及搭配方式,都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 涵。”
中国历代服饰演变
魏晋南北朝
礼服承袭秦汉,男 子日常服饰以宽衫 大袖为时尚。
女性服饰由汉代深 衣向衣、裳独立的 形制发展
汉衣与胡服并存
中国历代服饰演变
隋唐
男子一般着圆领 襕衫、戴软角幞 头
女子一般着艳丽 大袖衫,以穿男 装为时尚。披帛、 帏帽盛行。
女子面妆华丽繁 复
隋时天子服赭黄袍, 唐高祖始黄龙袍为皇 家专用
中国历代服饰演变
女服
袄裙
霞帔
对襟衣
中国历代服饰演变
男服
官服与乌纱帽 宽袍儒巾
直裰
中国历代服饰演变
清朝
满族入关后,强迫汉人 穿满人服装,渐渐形成 了一套有别于明代的服 饰体系。
清朝是我国服装史上改 变最大的一个朝代,也 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 代,尤其是服装文化, 也是在进入中原后,保 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 非汉族王朝。
中国历代服饰演变
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 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 来很奇怪的帽子。她们 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 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 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 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 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
的袍子
中国历代服饰演变
明朝
在推翻元代蒙古人统治之后,明 朝恢复汉族的传统,明太祖朱元 璋根据汉族的传统,”上承周汉, 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 度。明代许多男子流行的发式都 是明太祖首创的。比如“网巾”, 有象征国家法令齐全的意思, “四平方巾”象征国家太平,还 有”六合一统帽“即“瓜皮帽”, 服饰发展到明代,最突出的特点 是以前襟的纽扣作为主要系结物 之一,但仍以系带隐扣为主。
中国历代服饰演变
远古时期
服饰的起源是 出于实用。
原始人类使用 兽皮和树叶等 来遮盖自己的 身体,穿戴动 物的皮毛用于 保暖。
沈从文中国古人的服饰之美
沈从文中国古人的服饰之美2021-11-08 09:15华人号:心宜善作者丨沈从文原标题丨中国古人的穿衣美学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对于很多人而言,汉服或许是一个含义不明的过去时态。
但是在另一部分人心中,它却是承载文明意味的中华符号。
商朝人多穿齐膝短衣,扎着裤脚。
衣着材料除麻、葛外,已有十分细致的绸子。
奴隶主贵族的衣服上,多织绣花纹,连腰带、衣领和袖口,也有花纹。
贵族男子常戴帽子,有一种平顶式帽,到春秋战国还流行;汉代的“平巾帻”,就是从它发展而来。
妇女多梳顶心髻,横贯一支圆骨簪;有的还在头顶两旁斜插两支顶端带小鸟形的玉簪。
大姑娘梳辫子,小孩子则梳两个小丫角儿。
男女贵族身上都佩玉;玉被琢成各种小动物形象,最常见的一种为玉鱼。
奴隶只能穿本色粗麻布或粗毛布衣服,光头无发,有的头上包巾子,缠得高高的,和现代西南苗族人一样。
到西周,统治阶级穿衣服,日益讲究宽大。
周天子坐朝、敬天、办婚丧大事,衣服各不相同;由于迷信,出行还得按季节定方向,穿不同颜色的服装,配上相当颜色的车马。
穿皮毛也分等级,不能随便。
猎户打得的珍贵的狐、獭、貂、鼠都得全部上缴,私下不能使用,也不许出卖。
一般平民,年老的在名分上虽可穿绸衣,其实何尝穿得起?也只能和奴隶一样穿粗麻布或粗毛布短衣,穷极的只好穿草编的牛衣即冬天盖到牛身上的草编蓑衣!▲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代,贵族的生活越加奢侈,穿的衣服更加华丽,佩的玉也比前越发精致。
剑是这个时期的新兵器,贵族为了自卫并表示阔气,经常还得有一把镶金嵌玉的宝剑,挂在腰间皮带上。
皮带头有用铜或骨、玉做成的带钩绊住,讲究的带钩必用银镶金嵌玉作成,而且式样很多。
男子成年必戴冠。
贵族的冠高高上耸,有的又和个倒覆的杯子相似(古代的杯子式样多是椭圆形)。
年轻妇女梳辫子,梳法多种多样。
有的妇女喜戴圈圈帽,而且还在颊边点一簇胭脂点(聚成三角形),眉毛被画得浓浓的。
女孩梳两个大辫子,向两边分开;穿的衣长度齐膝,下沿折成荷叶边。
中国历代服饰流变史【全】【图】——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文库
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在汉朝确立的。
汉代染织工艺、剌绣工艺和金属工艺发展较快,推动了服装装饰的变化。
西汉建立时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
东汉时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丝织的装饰物。
祭祀大典上通用的是"长冠服"。
皇后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绀色,下裳用皂色。
皇后的蚕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缥色(浅黄色)。
汉文帝当政时比较俭朴,自己穿黑色丝织衣、皮鞋。
一般官员要穿禅衣,又名"祗服"。
在西汉时期二百年之中,服饰实行"深衣制",它的特点是象蝉一样的头冠(帽子)、红色的衣服、象田字状的领子、戴玉、红色的鞋。
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连接缝在一起,做祭服的中衣,要缘黑色边,作为朝服的中衣,需缘红色边,当时男女服用极为普遍。
服饰总称"禅衣"。
禅衣是单层的外衣。
禅衣里面有中衣、深衣,其形与禅衣无大区别,只是袖形有变化,都属于单层布帛衣裳。
官员在上朝时都要穿黑色禅衣。
汉衣款式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两种:一为"曲裾禅衣",即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一为直裾禅衣,是开襟从领向下垂直,此种禅衣又称" "。
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
汉代仍然沿用,到东汉,男子穿深衣的已经不多了,一般为直裾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这种服式既长又宽,从款式上官民服用基本没有差别,但从原料和颜色上,却可明显显示等级的不同。
汉代朝服的服色有具体规定,一年四季按五时着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红色;季夏用黄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
汉代着衣有七个特点:1、穿外衣时,由于领大而且弯曲,穿衣时必需暴露中衣的领型;2、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3、袖宽为一尺二寸;4、衫无袖;5、穿皮毛服装时裘毛朝外;6、腰带极为考究,所用带钩以金制成各种兽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
形象十分生动有趣。
一般长度在一寸半至六寸之间,是衣裳中间显要的装饰物。
汉带钩从形、色和工艺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较比西周和战国时期,在设计和制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服饰流变史【全】【图】——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文库.txt我们用一只眼睛看见现实的灰墙,却用另一只眼睛勇敢飞翔,接近梦想。
男人喜欢听话的女人,但男人若是喜欢一个女人,就会不知不觉听她的话。
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在汉朝确立的。
汉代染织工艺、剌绣工艺和金属工艺发展较快,推动了服装装饰的变化。
西汉建立时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
东汉时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丝织的装饰物。
祭祀大典上通用的是"长冠服"。
皇后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绀色,下裳用皂色。
皇后的蚕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缥色(浅黄色)。
汉文帝当政时比较俭朴,自己穿黑色丝织衣、皮鞋。
一般官员要穿禅衣,又名"祗服"。
在西汉时期二百年之中,服饰实行"深衣制",它的特点是象蝉一样的头冠(帽子)、红色的衣服、象田字状的领子、戴玉、红色的鞋。
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连接缝在一起,做祭服的中衣,要缘黑色边,作为朝服的中衣,需缘红色边,当时男女服用极为普遍。
服饰总称"禅衣"。
禅衣是单层的外衣。
禅衣里面有中衣、深衣,其形与禅衣无大区别,只是袖形有变化,都属于单层布帛衣裳。
官员在上朝时都要穿黑色禅衣。
汉衣款式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两种:一为"曲裾禅衣",即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一为直裾禅衣,是开襟从领向下垂直,此种禅衣又称" "。
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
汉代仍然沿用,到东汉,男子穿深衣的已经不多了,一般为直裾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这种服式既长又宽,从款式上官民服用基本没有差别,但从原料和颜色上,却可明显显示等级的不同。
汉代朝服的服色有具体规定,一年四季按五时着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红色;季夏用黄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
汉代着衣有七个特点:1、穿外衣时,由于领大而且弯曲,穿衣时必需暴露中衣的领型;2、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3、袖宽为一尺二寸;4、衫无袖;5、穿皮毛服装时裘毛朝外;6、腰带极为考究,所用带钩以金制成各种兽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
形象十分生动有趣。
一般长度在一寸半至六寸之间,是衣裳中间显要的装饰物。
汉带钩从形、色和工艺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较比西周和战国时期,在设计和制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
因此颇受男人们的喜爱,佩戴者很多;7、男子保持佩刀习俗,但所佩之刀有形无刃,因此失去了实际价值,主要是显示仪容。
汉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从古礼穿冕服佩绶、佩玉。
皇帝、公卿、诸侯均用大,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丝绳的质地上加以区别。
皇太后、太后、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谒庙服)、亲蚕服、朝见服和婚礼服的形式都采用深衣制。
汉时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穿长裙,膝上装饰长长垂下的腰带。
劳动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不分工奴、农奴、商贾、士人都一样。
补充下春秋战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最有影响的就是深衣了,深衣分直裾与曲裾两种,直裾的与鲁迅他们穿的长袍无大的区别,只不过在当时色调十分丰富、也较注重细节而已。
我所言的主要是曲裾深衣,这种款式的实物在马王堆墓可以看到,其中有一件红颜色的比较惹眼。
曲裾深衣,顾名思义,即下面衣裾为曲,展开是一个大的三角形,穿时绕身盘旋而上,终角刚好系于腰。
一般地,这种深衣都以阔锦镶边,花纹精细,色调典雅生动,所以配上大块的单色调衣身,一点都不显呆滞。
特别是绕身而上的裾边,是最有艺术美感的,将下衣幻化为简单的螺旋状,造成一种视觉层叠感,美但却不显繁杂拙巧。
并且,由于镶边的丰富多彩,与衣身色调相间映衬,富丽而典雅大方。
所以这种款式一直延续到汉代深受当时贵族女性的喜爱。
深衣本是男女同穿的,亦不分贵贱层次,在文化心理上,它还带着一种独特而单纯的历史气息,即男女地位循古而来的一种无差异性。
只不过后来汉儒们大多奉典穿那些古板的直裾衣了,率先丢了这一艺术杰典。
马王堆出土大红深衣西晋南北朝期,妇女作十字形大髻,余发下垂过耳边。
p228。
着纱帔衫子,内露出有襻带的裲裆,袹胶,都是当时南北通行衣着。
p236小袖齐膝袄子,腰束带,圆领紧贴颈。
p238。
妇女衣小袖合领长袍,腰间重裳如腰袱,头作双螺髻,已近隋式常服。
p238晋南北朝以来,社会上即流行男子缠发风气。
p249傅粉施香,褒衣博带,着高齿屐,凭斑丝隐囊,为齐梁浮夸贵族子弟一时时髦。
p249。
胡须有编成辫子一股下垂,或分两支分列两旁的,...或两端作菱角或略微上翘,保留战国以来式样。
p249“方心曲领”是在内衣胸前项下,衬出一个半圆硬领。
见p233中。
后来宋人以意附会,作成一个“上圈下方形相连”项圈式下垂方锁状附于衣外胸前。
p258魏晋百姓服饰隋俑多小袖长裙,系裙到胸部以上,发式比较简单,上平而较阔,如戴帽子,或作三饼平云重叠。
额部发髻均剔齐,具北周以来“开额旧制”(事实战国楚俑和小玉人中已有反映)p241。
隋,平髻,着大袖衣,外加翻领小袖帔子,裙高系于胸。
p245。
唐妇人“一命以黄,再命以黑,三命以纁(浅红),四命以绿,五命以紫,士服短缁,庶人以白”明令平民衣着不许染色,只能用麻布本色。
p265照唐制,各级官员朝服各异,但官服常服一般总是裹乌纱幞头巾子,衣圆领衫子,系红呈腰带,穿乌皮六合靴,主要差别在使用材料颜色及带饰上,百姓及百工,仅限于穿高高开钗的缺骻衫子,并不许用鲜明彩色。
p267。
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妇人从夫之色。
p279马鞍后桥两侧,各有五个杏仁式小孔,系五个绦带,长及马股,作为装饰,称“五鞘孔绦带”制,为唐开元,天宝定式。
p280五代‘盛行于在面部贴“茶油花子”,是用油脂作成,取出呵气加热就可照需要贴于脸上,为中原所少见。
p294敦煌隋代进香贵妇,内衣作三四尺大袖,如后世所谓“海青褶”,另披一件小袖翻领外衣,听小袖下垂作个式样,以为美观。
p302唐代眉分二式:一细长,即传世蛾眉,一较浓阔,即所谓蛾翅眉。
p309唐妇女坐具多作腰鼓式,称“筌台”,“筌蹄”或“纁笼”,“纁笼”是战国以来妇女为熏香取暖专用坐具,大小不一,还用于熏衣被或巾帨。
转成腰圆状,则称“月牙几”p315。
妇女头上戴真牡丹,芍药,或罗帛作生色花,在宋代特别流行,不仅妇女,男子也戴它。
p332白居易形容元和“时世妆”:“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圆鬟垂鬓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p335唐受外来文化影响后的妇女服饰分两阶段。
1,由唐初到开元间,戴金锦浑脱帽,着翻领小袖或男子圆领衫子,系细缕绦带,穿绦纹间道锦卷边小口袴,透空软锦靴。
部分发髻多上耸如俊鹘展翅,无例外作黄星点额,颊边作二新月牙样子(或更在嘴角酒窝间加二小点胭脂);2,后期则在元和时,蛮鬟椎髻,乌膏注唇,赭黄涂脸,眉作细细的八字式低颦,至于倒晕蛾翅眉,满头小梳和金钗多样化,实出于天宝十多年间,中晚唐除眉样已少见,其它独流行。
p335唐圆领衫子,均内无衬领,也少见硬翅平常式幞头,多属于五代北宋初,至于圆片式两翅,均出现于地位极低之乐人头上,直到明代才平到两侧,正式成为文臣纱帽点缀物。
p338宋代普遍流行一般用薄质纱罗作成的头上应用物,由唐代帷帽发展而来,通称“盖头”,即或是田家农妇,下田劳动生产或平时,都不离头上,但到明清后,除了新娘子还使用,其余平民头上已不多见。
p401北宋时汴梁各阶层衣着,膏粱子弟为“丫顶背,带头巾,碎地长背子,宽口袴,侧面丝鞋,吴绫蔑,销金裹肚”;秀才儒生为“把一领皂褙穿着,上面着一领紫道服,系一领红丝紫吕公绦,头戴唐巾,脚下穿一双乌靴”p405南宋,一般公差吏卒,幞头两种,一曲翅幞头,多为宋式纱帽型,唯两翅上曲,另一式则似由唐式四带巾子发展而成,唯当额部分破开,也是宋代文吏所常用,衣仍作唐式圆领缺胯衫子,衣角一端多提起扎腰带间,腿部或加行滕(绑腿)或不用。
p408宋代人将衣袖用绳索缚定挂于头项间,把袖子高高捛起,名“襻膊儿”p410宋金杂剧名目中,多带“酸”字,如“合房酸”,“还魂酸”,“是耶酸”等,向例多是用穷知识分子作嘲弄对象的,而“孤”多指做官。
p419唐代“点青”(纹身)为社会流行一时的风气,到宋代军队中也有把它当作一种制度来运用。
p420典型宋女通装,“高冠髻,小袖对襟旋袄,长裙”p428外衣衫子对襟,有二长条花边由领而下,“领抹”,衣式如近代短大衣,叫做“旋袄”,是由唐代上襦发展而成,到南宋日益加长。
p428唐代妇人着长裙于襦外,系于胸部以上,而宋则着于内。
北宋大都市妇女,除爱好大髻大梳,还特别重视花冠,多用各色罗绢或通革作成,...兴于唐代,盛行于两宋。
p432宋乌纱帽硬翅向两侧平伸极长,据宋人载,以防止百官入朝站班时交头接耳谈私事,故加长展翅。
p449宋人\髡顶制度为契丹和女真同有,唯辫发垂于脑两侧明系女真制度。
p467。
《金史》官服,多按官服尊卑定花朵大小,如三品以上花大五寸,六品以上三寸,小官则穿芝麻罗。
p494。
元式唐巾不同于唐宋,区别在于后垂二带,形如匙头,而向外分张。
p502巾子上耸而无一定规格,这是元代一般特征,即所谓“诨裹”,以别于正是巾裹,还有方顶笠子帽,又称瓦楞帽,顶方,边围笠子。
p512元妇女所着交领衣均比宋时更短,类于今。
p517。
元女乐伎喜用“秀”自称,如“忠都秀”,“梁园秀”,“曹娥秀”p520。
元朝后妃及大臣之正室皆戴姑姑,衣大袍,其次即带皮帽。
p524。
元小孩穿短统靴,帽有皮毛出锋如后来风帽式样的。
p551明初,人们戴四方平定巾和六合一统帽(瓜皮帽),还有网巾一种。
p553明妇女只领子上用金属揿扣一二,其余部分全用带结。
p559裹巾子,戴遮眉勒,戴卧兔(一种冬天戴的貂鼠或海獭卧兔儿形象的帽子),披云肩,穿比甲(马甲式样,长过膝),交领长衣,长裙,堕马髻(髻皆后垂),为明代妇女服饰一般特征。
男女衣服背间多齐领缀巾一方,晚明作劳动人民形象为常见标志。
p589明清之际一般南方中层社会妇女家常束装:领子高约寸许,有一二领扣,用金银作成。
腰间部分,仍用带子打结,领间嵌一道窄窄的牙子花边。
高髻花钗,对襟外衣或水田衣,长裙或加云肩中上层妇女装。
p591明清多流行柳叶式小云肩,也是17,18世纪间衣着特征。
p592发髻在顶上作螺旋式,为这一时期江浙妇女常见式样,“一窝丝杭州攥”p593以上皆沈从文先生所发资料。
张爱玲在《更衣记》里一段文字可作晚清民国初年的一点服饰资料——从十七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末流行着极度宽大的衫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领圈很低,有等于无,穿在外面的是“大袄”,在非正式的场合,宽了衣,便露出“中袄”,“中袄”里面有紧窄合身的“小袄”,上床也不脱去,多半是妖媚的桃红或水红,三件袄子之上又加着云肩背心,黑缎宽镶,盘着大云头。